由教师培训到教师学习:教师在职教育范式的革新

合集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成长问题成为新课改推进的瓶颈,其原因在于教师培养模式的滞后。

为确保新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教师培养问题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标签:新课程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进一步历练、教师的全方位重塑与培养,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和刻不容缓。

在不断推进的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却频频遇到阻力和障碍。

如何克服这些阻力和障碍,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教师成长的艰难纵观新课程改革整个过程和新课程要求,教师始终处在焦点位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体。

教师的思想观念、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自身作用举足轻重,是影响和制约新课程改革进程、成效甚至成败的关键,一句话: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

然而,教师的成长不仅取决于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向和努力,也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否获得更有助于其学习和发展的条件。

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形势下,教师成长所必需的动力和条件存在较大问题:1.应试教育的沉重负担限制了教师成长尽管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行,但由于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人才选拔机制的陈旧,致使应试教育依然如火如荼,有些地方和学校我行我素,各行其是,无休无止的补课,铺天盖地的题海战术,把新课程改革这一严肃的课题简单化、庸俗化,甚至贬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大部分精力放在应付各种检查、考核和竞争、评比上,无暇进行自主学习。

2.陈旧的教师培养模式不能促进教师成长长期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整合各种优质教育、学术资源,以高等院校或教育科研机构为依托,组建了各类教师教育培训机构。

各类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教师培养的新途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其独特的导向作用、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

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讲座心得

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讲座心得

教学范式改革讲座心得一、了解教学范式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在现代教育领域,教学范式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教学范式改革是指围绕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一改革的背景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了社会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了解教学范式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个性化定制学习路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统一安排课程内容和学习进度,而很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能力。

然而,在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中,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路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下进行学习。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在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中,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精神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

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会通过各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团队中进行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协商、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我对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的个人理解在我看来,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改革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权威和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然而,在以学生输出为本的教学范式中,教师更像是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他们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教师教育范式的转换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教师教育范式的转换

总结
概念隐喻理论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揭示了身体经验如何 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帮助人们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通过隐喻,人们 能够将具体与抽象、熟悉与陌生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 和应用。此外,结合多学科方法,深入挖掘概念隐喻的形成机制、作用范围以 及在语言、思维和行为中的具体应用,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认知和行 为规律。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幼儿园劳动 教育课程建构中的应用
具身认知理论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
1、情境创设:根据具身认知理论,身体的状态和体验可以影响思维和行为。 因此,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劳动情境来激发孩子们的劳动 热情和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种植蔬菜、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等活 动,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真实性和必要性。
3、加强实践教学与导师制度:在教师教育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教 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同时,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让有经验的 教师带领新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和专业水平的提 高。
4、推广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在教师教育中,应该推广反思性教学和行动 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通过反思性教学和行动 研究,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需求、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教师教育范式的转 换
目录
01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 基本观点
02 二、具身认知理论对 教师教育范式的启示
三、具身认知理论视
03 角下教师教育范式转 换的实践路径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3
1.从“经历筛选〞到“行动教育 〞
“经历筛选〞、“行动教育〞与“行动研究〞都基于 “体验—理解—方案—行动〞的同一学习循环。 (1) 早期以地区性“经历筛选〞为行动核心
文献积累
文献
假说
实验
结论
调查
筛选
现状 现状改造
〔顾泠沅,1994〕
14
改革要点
打造中小学与地区教师进修院校联合的基于教学 行动的学习共同体,将教师的教学、研究和进修 整合起来。
40
36.7 35.7
A. 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
35 30
25 20 15 10 3.2
5
0 A
2.8 BC
21.6 DE
B. 与同事共同阅读理
论材料并相互交流
C. 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
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
D. 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
教法方面的指导
E. 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
相互切磋交流
18
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3〕按修改后的方案再上,再一次看课,接着 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 几次,逐步建立“行动教育〞的知识库。
24
三 校本研修的 形态与技能
25
1. 推广阶段的多种形态(1) 群 Nhomakorabea学习式教研
(2)
全校教师以教研组、课题组、自愿者组合等形式,在探索教改之
路、“摸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群体学习,用学习的力量防止盲目,




〔Sparks,1986;Singh&Shiffette,1996)也发现
同事间互助指导远胜于单元式的工作坊。
5
讨论之一 同事互助还需专业引领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
课程资源目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1.07.15
•【文号】教师厅函[2011]19号
•【施行日期】2011.07.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
源目录的通知
(教师厅函[201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单位: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国培计划”培训课程资源征集、遴选、推荐活动的通知》(教师厅函〔2010〕17号)要求,我部委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对各地申报的2471件课程资源进行了评审。

经过资格审查、初审、复审三个阶段的工作,确定“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662件(见附件),其中包括公开征集的课程资源494件,“国培计划”生成性课程资源168件。

现予以公布。

建立“国培计划”资源库,是保证培训质量一项重要举措。

各地要充分利用“国培计划”资源库,学员学习资料要优先从“国培计划”推荐资源目录中选用。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国培计划”任务承担院校(机构)可登录国家教师教育课
程资源网()和“国培计划”项目管理系统()查询使用资源。

我部将对资源库进行动态调整和补充。

附件:“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
教育部办公厅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附件:
“国培计划”资源库首批推荐课程资源目录。

教育革新下教师培训的新方向

教育革新下教师培训的新方向

教育革新下教师培训的新方向在当今迅速变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培训的方向正经历着显著的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为此,教育革新正在为教师培训提出新的方向和要求,以确保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新挑战,并持续提升教育质量。

教师培训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因此,理解和适应教育革新背景下的培训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驱动的决策、个性化学习、混合学习模式等新兴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正在对教师的角色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这些变化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创造更有利的学习环境。

在新方向的引导下,教师培训首先需要聚焦于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工具和平台层出不穷。

这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接受关于教育技术的专业培训,掌握如何将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效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中。

通过模型学习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技术工具的应用场景,从而推动教育的创新实践。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个性化教学的理念愈发受到重视。

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接受个性化教学的专业培训。

通过评估理论、差异化教学及情境学习等方式,教师能够设计出适合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路径。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进行教育评估、如何分析学生数据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等方面,帮助教师在班级中推动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教室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有着社交与人际交往的重要功能。

教师在这一环境中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情感与社交技能的引导者。

为此,教师培训应更加注重社交与情感学习(SEL)的理念,通过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帮助教师认识到情感智能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学习如何创建安全和支持的学习环境,以便鼓励学生表达情感、发展人际技能,并学会自我调节。

简述教师教育在职培训体系的主要模式

简述教师教育在职培训体系的主要模式

简述教师教育在职培训体系的主要模式
1.培训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是以课程为核心,通过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教育部门的要求,设计各种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 研修研讨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教师自主、互动、多元化的学习为基础,通过研修、研讨、讲座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3. 导师指导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个案为基础,由专业的导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

4. 学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位授予为目标,为教师提供系统、科学的教育学相关知识和理论,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

5. 联合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基础,共同开展针对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提高整个地区或者领域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6. 职业生涯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支持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为目的,通过提供职业规划、评估和指导,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职业目标。

- 1 -。

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范式创新 教师培训笔记

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范式创新 教师培训笔记

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范式创新教师培训笔记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范式。

二、教学范式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范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创新教学范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教学范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大数据视角下的教学范式创新1.个性化教学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

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3.协作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之间合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教学范式的创新,教师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大数据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教学范式创新的理念和实践等方面。

通过培训,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大数据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五、总结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教学范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个性化教学、翻转课堂和协作式学习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教师培训也是实现教学范式创新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培训,教师才能更好地掌握大数据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教学新范式心得体会总结

教学新范式心得体会总结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推出了许多新的教学范式。

作为一线教师,我有幸参与了这一改革,并在此过程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教学新范式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新范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放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3. 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新范式强调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提高课堂效率。

三、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新范式提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积极运用以下信息技术:1. 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果。

3. 利用在线平台,开展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生互动教学新范式强调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和鼓励。

2. 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增进师生感情。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总之,教学新范式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让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培训如何提升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培训如何提升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培训如何提升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在当今教育领域,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其教学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而教师培训则是提升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的关键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师培训首先应当注重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培养。

通过培训,让教师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向教师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学实践。

让教师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知识,更是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只有教师在理念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才会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寻求创新。

二、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训教师培训应涵盖丰富多样的创新教学方法。

比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在培训中,可以向教师详细介绍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流程、实施步骤以及评估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让教师看到项目式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探究式学习则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培训时,可以引导教师设计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如何合理分组、设定合作任务以及评估合作效果,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融合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其融入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

教师培训要帮助教师掌握各种教育技术工具,如在线教学平台、教育软件、多媒体资源等。

例如,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会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教会教师利用教育软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也可以引入教学中。

R&D型教师的培养与当代教师教育范式的转换

R&D型教师的培养与当代教师教育范式的转换
维普资讯
第 5期 20 06年 l 0月
天津市教科 院学报 Ju ao i j cdm f dctnl c ne or l f a i A ae yo E uaoa Si c n T nn i e
No. 5
O t2 O c .0 6
能力, 一个实施自 成为 我专业发展管理的主体。 从对自 身专 业实践的审视, 到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到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到方案的提出与选择 , 直到最后的实施评价与反馈, 全部研 究过程都是由教师 自主承担、 我导向的。当然, 自 自主并不
二、 培养 R D型教师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必要性 &
本应生动而多姿多彩的 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不仅改变了教师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 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深层原因。这样 ,
探究者的身份地位, 而且也从局限于特定时空的、 断断续续 课堂被经文戒律式的知识灌输所取代, 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
的缺乏内在逻辑与关联 的教师教育, 转到了不受时空限制 “ 容器”远远不能达到相应 的能力发展的目标。这样的教 ,
高压政策” 题 和“ 到重视。师范学校的教师职前教育正由教师教育的全部转 升。导致了教育战线上对学生普遍实行的“ , 身心发展受挫。今天, 我们以 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即便如此, 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 海战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我们必须明 是一个断断续续的、 不连接的过程。况且, 教师面对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审视这一问题, “ 而人才的培养靠教师。教师的专业 ” 情景多种多样 , 教师应该具备的多样化的认知、 情感和实践 确:教育的发展靠人才,
教书 技能无法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中具体地 、 有组织地得以体现。 发展才是学校教育的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陈旧的“ 式的教师角色定位加剧 了学校发展 目标上 的“ 近视效 因此, 在教师的专业生活过程中, 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 的培 匠” , 功利化的表 养只能着眼于教师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而自主的实践 应”将发展的重点集中于学生成绩这一表面的、 而忽视了教师专业素质这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和人 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自主研究、 自我发展取向 现形态,

青浦实验

青浦实验

“青浦实验”的历史回顾(三) 青浦实验”的历史回顾(
注从“文化 生态” 注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整体 生态 的视角, 推进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大面 积提高。 积提高。 ○○二年 以课例为载体的“ 二年, 二○○二年,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 教育”模式预研成功, 教育”模式预研成功,成为推进新课程实 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 有效范式。推进青浦教育实现现代化的36 有效范式。推进青浦教育实现现代化的 个项目有效实施。 个项目有效实施。 青浦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经验被《 青浦的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经验被《上 海教育》誉为“新青浦实验” 海教育》誉为“新青浦实验”。
青浦实验的基本经验
旧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原有的 经验性教学行为
新设计阶段
关注体现新理念 众多经验的教学设计
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学习获得 的教学行为调整
更新教学理念
反思一: 反思一:寻找个人 与他人的行为差距
改善教学行为
反思二: 反思二:寻找与教学 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课例为载体 / 教师专业研究者的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为反省 教师专业研究者的合作平台; 理论学习、 教学设计、
青浦实验的基本经验
(二)从实际出发,以科学态度和科学 从实际出发, 方法开展教学改革 1. 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在深入调查、研 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在深入调查、 究基础上。 究基础上。 2.以实践筛选为核心,构建调查、筛 以实践筛选为核心,构建调查、 选、实验等多种方法互补的教育科研 方法体系。 方法体系。
特征: 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操作策略
宏观方面:在基础教育规模发展, 宏观方面:在基础教育规模发展,各类 教育协调发展,学校设点布局调整, 教育协调发展,学校设点布局调整,改善办 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 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保障与人才激 励机制强化上做文章。 励机制强化上做文章。 微观方面则在学科与课堂上下功夫, 微观方面则在学科与课堂上下功夫, 活动——发展 模式的课堂教学, 发展” “活动——发展”模式的课堂教学,探索三 类课程的架构、 类课程的架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校际 互动、联片教研的推进、 互动、联片教研的推进、教学理念到实践操 作的中介研究,与通过实作平台、 作的中介研究,与通过实作平台、合作方式 开展教师培训, 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常规的完善与课例标准 制订及落实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 制订及落实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

【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外铄

【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外铄

【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外铄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专业化运动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兴起,并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到今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现在,必须实现范式的转换从“外铄”走向“内发”。

一、从“外铄”走向“内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师专业发展动因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外铄论”和“内发论”。

“外铄论”者主张教师专业发展受外部力量的控制,主张通过以知识、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训练式培训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内发论”者主张个体发展的动因源于内在力量,主张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反思、对话等途径来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践已经向我们证明,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外部主导式培训向教师专业自主成长范式转换,即从“外铄”走向“内发”。

第一,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从“外铄”走向“内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经历了300百多年,它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组织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阶段。

在“组织发展”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谋求整个专业社会地位提升的工会主义取向,这种取向是以罢工为主要形式以谋求社会对教学专业的认可和其成员经济地位、工作条件的改善;另一种是强调教师入职的高标准的专业主义取向,这种取向则指向教学专业人员,通过制定专业标准和规范,要求专业人员改善对社会的专业服务水平。

在“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

在这一阶段,教师专业化已从对外要求转向通过自身教师素质的提高获得社会的认可。

从“组织发展”阶段到“专业发展”阶段的转变,就预示着教师专业发展从“外铄”到“内发”的范式转变。

第二,从哲学的“内外因”原理来看,从“外铄”走向“内发”亦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身的力量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具有决定作用。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依靠外部力量转向依靠教师的自身力量。

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拥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教师知识更新与教学方法革新

教师知识更新与教学方法革新

教师知识更新与教学方法革新教育是一个不断变革的领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革新教学方法,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挑战。

本文将从教师知识更新的必要性、如何获取新知识、如何革新教学方法等角度展开探讨。

一、教师知识更新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要保持教育的有效性和教学的质量,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首先,更新知识可以使教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

现如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都与以往不同,教师如果不了解新知识,就会与学生脱节,难以有效教育他们。

其次,知识更新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拥有高水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教好学生。

因此,教师知识更新是不可或缺的。

二、如何获取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知识。

首先,参加培训和学习班是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育部门和各大学都会定期举办各类培训和学习班,供教师选择参加。

这些培训和学习班通常由教育专家和学者讲授,内容丰富全面,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来获取新知识。

教育书籍和期刊是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趋势。

此外,互联网也是教师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渠道。

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教育网站,浏览有关教育的文章和论坛,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三、如何革新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革新教学方法是教师知识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考察,而忽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使用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调查和研究,探索更新的教学方法。

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 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

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 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理论的发展,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逐渐呈现出融 合的趋势。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司法机关开始采用客观证据和主观因素相结合 的方式来认定犯罪和量刑。例如,在量刑方面,一些地方开始引入“社会危害性 评估”
制度,通过对罪犯的主观恶性、社会危害程度、再犯可能性等因素的综合评 估来确定其罪责的程度。这种评估方式既考虑了客观证据的影响,也考虑了罪犯 的主观因素,使量刑更加公正、合理。
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 下的教师教育范式 理论基础与
结构特征
目录
01 一、理论基础
03 三、实践反思
02 二、结构特征 04 参考内容
教师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话题。在教师教育的演进过程中,客观主 义和主观主义两种哲学思潮始终贯穿其中。本次演示将围绕这一连续统观点下的 教师教育范式展开讨论,深入探讨其理论基础和结构特征。
1、教育者的素养:教师作为教育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同时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人格塑 造。
2、教育实践的过程:教师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 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实践过程是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需要通过实践 环节的训练,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
一、理论基础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理念,它们在认识世界和知识生成方 面有着不同的倾向。在教师教育中,这,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在这种理念影响下,教师教育注重传授系统知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 力和素质。主观主义则强调知识的主体性和主观性,认为知识是由个体主观体验 和建构的。
3、教育反思的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 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同时,教师还需要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 动态,以便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

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

2020年第6期No.6,2020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㊀OF㊀SOUTH㊀CHINA㊀NORMAL㊀UNIVERSITY㊀(SOCIAL㊀SCIENCE㊀EDITION)2020年11月Nov.2020作者简介:李广,吉林永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欣桐,吉林延吉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㊂收稿日期:2020-05-20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委托项目 教师教育政策文献研究 (JSSKT2019022)①㊀杨跃:‘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㊂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李㊀广,李欣桐ʌ摘㊀㊀要ɔ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探索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建设的发轫阶段(1949 1977)㊁提升师范教育重要战略位置的调整阶段(1978 1997)㊁构建开放的现代化教师教育范式的转型阶段(1998 2008)以及全面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强化阶段(2009 2019)㊂其演进逻辑表现为政策主体由管理走向治理,政策目标由效率走向公平,政策理念由规约走向服务㊂目前,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呈现出以师德师风养成为价值先导,创新教师教育培养路径,保障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健全教师教育制度体系,推进教师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趋势㊂ʌ关键词ɔ教师教育㊀教师教育政策㊀教师队伍建设㊀师德养成ʌ中图分类号ɔG40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1000-5455(2020)06-0057-12㊀㊀教师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下位概念,是指国家机关㊁政党及政治团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教师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以及解决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㊁基本方针以及教育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关于教师培养㊁教师入职教育㊁教师培训等发展的行动准则,①体现了治理主体对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国家意志与价值选择㊂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整体经历了自初建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卓著的成效,并且在国家总体政策的指导下,在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作用㊂本文将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政策发展的变迁历程,梳理其演进逻辑,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㊁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借鉴㊂一㊁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一)发轫阶段:探索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建设(1949 1977)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为尽快对旧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做出调整,本阶段政策多以草案形式集中出现,核心任务为集中力量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快速培养㊃75㊃师资,建立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㊂195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首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提出要集中力量开办师资训练班㊁试办工农中学㊂1950年,教育部第五次部务会议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教师教育政策文件‘关于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的决定“;同年5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晰了更名后的北京师范大学在基本任务㊁教学原则㊁学生培养㊁教学组织及行政组织五大方面的标准和要求,①新中国师范学校的雏形初现㊂1952年,‘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与‘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相继颁布,确立了包括四年制本科㊁二年制专修科㊁二年制师范专修科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与学制三年的独立定向(中等)师范学校体系㊂1963年,教育部接连发布‘关于颁发高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草案(征求意见稿)“,拟定了高等㊁中等师范教育中语文㊁数学等十几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草案)㊂②以上政策文件建构了新中国初期的师范教育基本体系和基本框架内容㊂同时,政策制定主体也意识到新中国当时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㊂为迅速且有效地训练大批师资,教育部㊁政务院于1952 1954年先后颁布了‘关于大量短期培养初等及中等教育师资的决定“‘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中等学校师资短训教学计划(草案)“及相关说明,提出该阶段以扩充现有学校为主㊁筹备新校为辅,明确了补偿型速成培训与常规型师范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以满足初等㊁中等㊁高等师资的迫切需求㊂(二)调整阶段:提升师范教育的重要战略位置(1978 1997)文革期间的教师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拨乱反正 工作结束后,教师教育政策立即进入调整阶段,该阶段任务为恢复教师教育正常秩序,开始重视师范教育并将其提升至重要战略位置㊂197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深刻反思了十年浩劫对教师教育工作推进的严重阻碍,为尽快恢复教育领域各项事业的正常发展秩序,达成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道德科学文化水平 的战略任务,决定 必须用很大的力量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 ,加快补充教育所需新师资,各省㊁市㊁自治区统筹规划办好现有师范大学与中师学校,并有计划地新建若干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扩大招生,要求各级党委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和办好师范教育㊂③1980年,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再次肯定了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 工作母机 的重要地位,提出师范教育先行,号召重视师范教育,提高师范教育地位㊂㊃85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20年第6期①②③李友芝㊁李春年㊁柳传欣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3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第876-882页㊂同上书,第1127页㊂同上书,第1133-1138页㊂随后,教育部接连颁布‘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接受进修教师工作暂行办法“‘关于加强高等师范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大力办好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意见“‘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切实将师范教育提到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上,加快各级各类师范学校标准化建设速度,明确各级师范学校的培养任务,推动在职教师培训体系的完善,逐步实行分级管理领导体制㊂1990年,‘加速师范院校标准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提出,要 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㊂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了各级师范教育的培养㊁培训与考核管理工作,加强了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㊂同年2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指明了今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强调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㊁结构合理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要大力改善教师工作㊁培训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㊂(三)转型阶段:构建开放的现代化教师教育范式(1998 2008)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㊁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㊁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㊁2002年‘教育部关于 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发布,正式拉开了中国课程改革的序幕㊂新思想㊁新理念的碰撞与迭代加速了教师教育的话语转型㊁体系转型与观念转型,也标志着中国教师教育步入了改革转型的历史阶段㊂该阶段任务为构建开放的现代化教师教育范式,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以满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㊂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在国家教育政策文件中使用 教师教育 这一概念,取代了原有的 师范教育 ,大大扩充了其原本内涵,实现了话语转型㊂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师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以师范学校为主体㊁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培养方案,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开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教师资格所需课程,①突破了原有的封闭式教师教育体制,师范生不再是师范学校的专属,师范生培养权向综合性大学开放㊂2002年,教育部‘关于 十一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继续推进教师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高效重组教师教育资源,进一步实现了教师教育体系开放转型㊂2001年,‘决定“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强调教师需㊃95㊃李㊀广,李欣桐: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㊁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58/199903/t19990316_162694.html,访问日期:2020年3月20日㊂做到德才兼备,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缺一不可㊂2003年,教育部㊁国务院学位办委员会‘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为高等学校在职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开辟途径,以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教育逐渐从数量规模扩充向质量素养提升转变,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转型㊂(四)强化阶段:全面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均衡发展(2009 2019)转型阶段后,中国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逐渐开放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㊂为了应对社会主义进程中新的主要矛盾与社会需求,教师教育逐渐步入强化阶段㊂在这一阶段,教师教育政策发布频率明显提高,以促进教师教育资源均衡化㊁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㊂2009年,教育部㊁财政部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继续组织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的通知“,在原有的实际成效与经验基础上继续实施 特岗计划 ㊂2010年起全面实施的 国培计划 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㊂2012年,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原有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的基础上,采取提前招生㊁公费培养㊁定向就业等办法,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①进一步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㊂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年)“,明确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②促进教育公平㊂以上政策的出台对鼓励优秀师资服务农村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与现实意义㊂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整体能力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0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拉开了由中央政府经费支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序幕㊂2010年,教育部㊁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正式启动 国培计划 ,并由2011年至今连续9年发布 关于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 , 国培计划 逐渐成为教育部每年常规开展的重要活动㊂2018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 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③;㊃06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20年第6期①②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访问日期:2020年3月20日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17期㊂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5期㊂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⓪的通知“提出, 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①;同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 0的意见“提出,要以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㊁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㊁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要求㊂②基于中国教师教育的现实状况与发展反思,教师队伍质量受到空前重视,国家现已将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㊂提高教师质量需依靠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教师教育政策成为刺激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动力,将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全面迈向质量提升的全新阶段㊂二、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逻辑(一)政策主体由管理走向治理新中国伊始,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国家迅速建立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但同时也面临行政体系重建㊁层级调整与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㊂为打破原有教师教育管理体制的封闭性与局限性,教师教育政策管理体制经历了由中央集权统一管理到多元共治权责下移的演变过程㊂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主体多元协同㊂教师身兼受教育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除教师相关职业能力建设外,教师的聘用㊁职称㊁工资待遇㊁社会保障等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教育部责任范围㊂教师教育的组织与有效开展涉及多个组织与集体,多元制定主体协商与配合,构成了中国以教育部为主,中共中央㊁国务院㊁国家发展改革委㊁财政部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㊁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辅的教师教育政策协作架构㊂管理方式为中央宏观领导与简政放权兼行㊂政府职能逐渐由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间接宏观管理,教育决策权随之逐渐下移,赋予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㊁教师教育培训机构依法自主办学权力,各级政府充分发挥领导组织职能,各级各类部门积极履行职责,积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并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开办教师教育,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在中央领导下分级管理㊁地方为主㊁政府统筹㊁社会参与的开放性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呈现出多元主体参与 共治 局面㊂(二)政策目标由效率走向公平新中国成立之初,师范体系尚未建立,师范院校规模有限,各级学校师资普遍缺㊃16㊃李㊀广,李欣桐: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历程㊁演进逻辑及发展趋势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年)⓪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访问日期:2020年2月15日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 0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访问日期:2020年3月6日㊂乏㊂为了应对旧中国遗留的教育严重落后问题,恢复学校教育功能,普及教育,扫除文盲,迅速提升广大群众文化水平,解决庞大的师资缺口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㊂1951年,‘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指出: 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应争取多设专修科㊁速成班㊁轮训班,以实现提高和培养大量的中等学校师资的迫切任务㊂ 同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指出: 解决师资问题是今后全部教育工作的关键 今后三五年内培养师资的工作应以短期训练为重点,其目的就在于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和有效地训练出大批初等(包括儿童和成人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师资㊂ ①1977年,‘关于加强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要 尽快建立和健全省㊁地㊁县㊁社和学校的师资培训网络 ㊂早期的教师教育政策目标深刻体现出追求师资速成以扩大师资规模的效率倾向㊂教师教育政策的效率倾向有效促使师范院校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师资数量,师资培养规模成效显著,但由于顺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的差距日渐凸显㊂进入21世纪,中国加强了对农村及中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重视㊂2002年,‘关于 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强调,要 加大对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 ㊂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㊁2004年教育部‘关于启动新一轮民族㊁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暨新课程师资培训计划(2004 2008年)的通知“㊁2006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㊁2007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㊁2008年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2008年暑期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均体现出政策目标逐渐聚焦于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队伍建设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㊂均衡本身并非最终目的,缩小差距并实现各领域和谐共生才是推行均衡的目的,②教师均衡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公平㊂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目标由最初的效率优先逐步向均衡优质过渡,并逐渐形成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道路㊂(三)政策理念由规约走向服务教师教育政策理念由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任务决定㊂新中国成立之初,教师教育领域处于混沌朦胧状态,为保证教育各项事业正常运转,满足巨大的师资缺口,使教育能够更好地服从经济建设总目标,迫切需要短时间内在宏观上构建起新中㊃26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2020年第6期①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 1975)“,海南出版社,1998,第113-114页㊂徐小容㊁朱德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逻辑与价值旨归“,‘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㊂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发挥政策的强制性与权威性管理效能,对整个教师教育领域进行统一规划㊁组织㊁指挥与监督㊂因此,政策内容重在建立制度,制定标准,发布各类方针㊁任务㊁章程㊁计划㊁办法,并需要长期进行调整与完善,致使教师教育政策的规约理念突出㊂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㊂①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教师,一切教师教育都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教师教育属于公共事业范畴,这一属性也决定了教师教育必须服务于教师群体㊂伴随社会发展需求,在终身教育思想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影响下,教师教育政策逐渐凸显服务意识,指向教师质量提升㊂例如,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2002年,教育部‘关于 十五 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 开创教师培养的新格局,提高新师资的学历层次 , 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②;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 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 , 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㊁培训的重点 ③㊂可见,教师的主体性需求日益得到重视,政策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取向,尊重教师发展规律与发展需求,为教师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发展条件㊂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教育政策的规约与服务取向并非对立关系,而是教师教育政策在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二者之间相辅相成㊁相得益彰㊂合理的管理制度与手段有助于更有效率地服务于教师,而能够考虑教师切身利益并满足教师需求的服务取向政策又有助于提高管理成效㊂三、新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趋势(一)以师德师风养成为价值先导一是构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养成教育本土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 简介 : 陈法 宝 , 上 海师 范大 学国 际与 比较教 育研究 中心 博士 研究生 。 基金项 目 : 上海 地方 高校大 文科 研究 生学术 新人 培育计 划 “ 基于 知识发 现 的教师教 育模 式研 究” ( B —7 0 6 3 —1 2 —0 0 1 o 3 3 ) 。
21
和财力 的性价 比来 看 , 教 师 培训 需 要进 一 步 革新 理
师范教育是成为教师的入 门条件的话 , 那么职后培 训就成为称职教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 _ 4 ]
在职 教师 培 训 以其 “ 明确 的知 识 观 、 由外 而 内
的学 习动 力 、 自上 而 下 的学 习 推 力 、 简 单 易 行 的学 习模 式 、 追 求 效 率 的 工具 理 性 ” _ 5 对 短 期 内普及 先 进 的教育 教 学 知 识 和理 念 非 常重 要 。但 在 职 教 师 培训 不 同于师 范生 教育 , 前 者 已经 拥 有 了许 多 教学 工作 中的鲜活 的经 验 , 而后 者 则重 在 学 习成 为 一 名 合格 教师 所 必 需 的知 识 。有 经 验 的 教 师 之 所 以 还
念, 教师教育 的范式也需要革新 , 即由教师培训走
向教 师学 习 。


如何理解教师培训
( 一) 教师培 训 是教师 发展 的重 要 途径
我 国的教 师 培 训 对 于 提 高 我 国师 资 力 量 和 教 育质量 方 面 曾发 挥 了积 极 的作 用 。然 而 , 随着 知识 的更新 和 信息 传播 速度 的加 快 , 新 入 职教 师 仅凭 职 前教 育 阶段所 获得 的 知 识 已经 不 能 满 足 课 堂 教 学 的需要 了 。一 位 大 学 生 在 校 期 间 所 学 的知 识 仅 占 其一 生 中所需 知识 的 1 0 %左 右 , 而 其余 9 0 % 的知识 都 要在 工作 中 不 断 地 学 习和 获 取 。 由此 可 见 , 随
加突 显 。尤 其对 教 师这 一 职业 来 说 , 如果 没 有 足够
养、 人 职 教 育 一 起 构 成 了 一 个 完 整 的 教 师 教 育 内 容。 … 与职前 培 养 不 同 的是 , 教 师 职 后 培 训 主要 是

的知识 储备 , 在 当下 的课 堂 教 学 中就 会显 得 捉 襟见 肘 。 因此 , 通过 职后 培 训来 提 高教 师 的专业 素 养就 成为 促进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的重 要 途 径 。如 果 说 职前
培训 , 并 渴 望 通 过 培 训 解 决 日常 课 堂 教 学 中 的 其 原 因是 , 在实 践 中 , 由 于 教 师 培 训 者 认 为 知 识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教师 培训 就是 要 通 过 专 家 的外 部 “ 刺激” , 来 使
2 01 3年
. .
1 0月 第1 4卷第 4期
天 津 师范大 学学 报 ( 基础 教育 版 )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 i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 i t y( E l e m e n  ̄ r y E d u c a t i o n E d i i t o n )
教 师掌 握 这 种 外 在 的 知识 、 规 范 和 规律 。 因而 , 在 这 种理念 下 , 培训者 与 学员 之 间形 成 的是 灌 输 与接
交互 中实现 内容 的生 成 。而 培 训 过 程 中有 各 种互
动形式 , 如讨论式 、 参与式 、 互动式 、 小组合作式、 观 摩式等不一而足。 这些形式使培训 的性质发生了 变化 , 因此 , 教 师培训 应顺 时 而变 , 由教师 培训 走 向
教 育范式 , 都 是合 目的性 与合 规律 性 的存 在 。但 这 两个 概 念反 映了 不 同 的知识 观 、 学习观, 体现 了对教 师 在 职教育 的不 同理解 。从 教师 培训 到教 师学 习是教 师 教 育 理念 的革 新 , 符 合 当今 时 代 背景 和 新课 程 改革 对 教
师教育 的要 求 。
关 键词 : 教师 教育 ; 教师 培训 ; 教师学 习 ; 范式 ; 革新
教 师 培训 是 促 进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的一 种 有 效 途
径, 是 教师 教 育 的 一 个 重 要 内容 , 它 与 教 师 职 前 培
着社 会 的不断 发展 , 教 师 职后 教育 的重要 性 则 会更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1 0
需要进行再培训 , 不是 因为他们本身不合格 , 而是 因为 他们 在教 学 中遇到 了许 多实 际 问题 , 急 需 在专 业发 展方 面进 行 突破 , 否则 便 可 能进 入 专业 发 展 的
瓶颈 期 。也就 是说 , 他 们是 带 着有 情 境 的 问题 接受
种 官方 或 学 校 为 了 提 高 教 师 的 教 学 技 能 而 要 求
对 在 职教 师进行 再 培 训 的教 师 培 养模 式 。 目前 , 我
国教师培训 的形式名 目繁多 , 既有学历补偿性的专
业进 修 , 又有 为 了提 高 教 学 能 力 的 继 续 教 育 培 训 , 但 是效 果 都 不 够 理 想 。 _ 2 因此 , 从 投 入 的人 力 物 力
0 c t . 2 0 1 3
Vo 1 .1 4 No . 4
由教 师 培 训 到教 师 学 习 : 教 师在 职教 育 范 式 的革 新
陈 法 宝
( 上海师 范 大学 国际与 比较 教育研 究 中心 , 上海 2 0 0 2 3 4 )

要: 在教 师在 职教育 过程 中 , 存 在着 教师 培 训 和教 师 学 习两 个 重要 的概念 , 它们 代 表着 不 同 的教 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