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比较

合集下载

中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动物题材选文比较研究

中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动物题材选文比较研究

中美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动物题材选文比较研究题材多样是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标准之一,教科书是我们进行母语教育的重要依据,而动物题材选文在教科书中占据了一席之位,为教科书中丰富的题材献出了自己独有的一份魅力。

动物题材选文通过让儿童掌握动物的各类知识从而凸显语文自身的教学价值,通过呈现动物内心情感让儿童去体味其中的人文审美,通过感受人与动物的相处,丰富人与自然的社会价值。

本文以我国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和Macmillan“英国麦克米伦”和Mc Graw-Hill“美国麦克劳希尔”共同出版的Treasures教科书中的动物题材选文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比较研究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等。

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阐述了动物题材选文蕴含的独特的育人价值。

第四部分是对两套教材的简要介绍,并从已有的分析框架下重新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五部分是关于《语文》和Treasures中动物题材选文的分析,从比重、分布情况、体裁、主题以及动物形象这几个方面对两套教科书进行基本情况统计与了解,并就基本情况、同一主题下的选文、动物形象进行比较。

第六部分是关于两套教科书中动物题材选文就以上分析类别上的一个比较结论以及原因分析。

最后一个部分是比较研究的启示。

从动物题材选文整体的价值取向、动物形象以及动物题材选文篇目这三大部分进行借鉴与思考,价值取向上以儿童为本位,削弱成人化倾向,并且要增强实用主义倾向,让人文意义与现实接轨。

动物形象上关注动物形象的塑造,使其更生动化以及选取寓意丰富的动物,丰富动物形象内涵。

在选文篇目的借鉴与思考方面可以选取优秀的动物题材选文,增加动物题材选文专题;扩大动物题材选文的体裁种类,使其更具多元化;增强选文的人文性与审美性;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多引导少说教;关注选文生态意蕴,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动物形象分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动物形象分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动物形象分析摘要: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在在动物形象的塑造上存在着动物形象模式化、动物语言成人化、动物自然属性弱化、价值观人为异化等问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动物形象建构与教学应遵循动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语文教材;动物形象;主体建构低年级学生渴望认识世界,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

动物是儿童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生命体,它们活泼好动、形态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古灵精怪。

小学语文课本中动物形象有的展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性,有的描述了动物之间的有趣的故事。

学生们乐于阅读动物形象的文章,从中了解从未见过的动物,既能满足自己的阅读期待,又能从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还能从这一类课文的学习感受自然的神奇与壮丽,生命的精彩与瑰丽。

寄寓型的动物形象,暗示着某种品质,隐含人生哲理。

儿童阅读动物之间的故事,就能从中有所发现,感悟到做人做事的一些道理。

另外,未成年人读物中所要回避的暴力、死亡等问题,能够在动物题材中不回避且加以探讨,足以弥补小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动物形象存在的问题1.动物角色模式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了通过童话故事向儿童传达人生哲理,达到教育的效果,于是塑造了代表善或恶的动物形象。

一些动物就被贴上了某种特定品质的标签,狐狸狡诈,猴子见异思迁,乌鸦虚荣,孔雀骄傲,小羊懦弱,狼恶毒凶狠等。

《狐狸和乌鸦》狐狸说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口中的肉,《酸的和甜的》中狐狸吃不到葡萄也不想让其他动物吃,于是说葡萄是酸的,《狐假虎威》为逃脱虎口,骗老虎说自己才是丛林之王,实际是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其他动物。

《鸡妈妈的新房子》中处心积虑建议鸡妈妈改大窗户方便自己捕食小鸡。

这些课文都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一个阴险狡诈、花言巧语的狐狸。

又如,猴子也总是被刻画成见异思迁的形象,在《猴子种果树》想种最快结果实的果树,一次又一次地拔掉先前的树苗,结果最后种樱桃树也没有种活。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动物形象的文化解读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动物形象的文化解读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动物形象的文化解读作者:刘霞来源:《语文建设·中旬》2018年第07期儿童跟动物有着某种天然的亲近,周作人将儿童称为“拜物教”,“儿童没有一个不是拜物教的,他相信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正是当然的事”[1]。

充斥“猫言狗语”“鸟言兽语”的童话因为能满足儿童这种独特的兴趣和需要,成为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

刘晓东认为,“童话、神话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就是因为童话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相吻合,“它们可以满足儿童深层的心理需要”。

[2]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低年段选编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这些童话故事多以动物为主角,用多种多样的动物形象来叙事说理。

这些动物形象拟人化后不仅有着人的行为活动、情感认知,还涉及价值判断与道德观念,已成为文化载体,反映了代表国家意志的统编教材的文化认同。

这些文化认同会成为学生的“精神留存”,并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终生影响。

一、教科书中的动物形象留有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印记社会发展至今,工业文明、信息技术似乎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农业”逐渐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农业文明也逐渐被当今社会所轻视、遗忘。

然而,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历程,都得益于农业文化所形成的农业文明。

与海洋文化、游牧文化不同,我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肥美土壤奠定了我国农业大国的基础,因而也孕育了我国特有的农业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纬度)。

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发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3]晚清学者邹代钧从地理学的角度将农业文化看成是所有文明中最为先进的:“最适人类蕃息发达之处,其惟气候中和,而动植物均足供衣食之资之温带乎。

方今世界,文明开化之国,大半属于此带,有由然已。

其色或黄或白。

”[4]社会发展至今,农业文明的留存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我们精神文明的源泉。

新旧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比较

新旧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比较

新旧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比较作者:崔灏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3期1912年,为顺应民国建立后新的教育潮流,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下称“新国文”),由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庄俞、沈熙共同编纂。

而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同样堪称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经典之作。

两套教材不少篇目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动物作为切入点,且在纵向上都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从数量上讲,新国文共有53篇,苏教版共有46篇;从分布的学段看,二者区别也不多;从动物的形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个体动物、动物与其他动植物以及人与动物这三类。

当然,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它们的编排顺序是交叉的。

在这样一个总体的相似性下比较差异性,更能有利于对两者进行深入分析。

一、个体动物“池中鱼,游来,游去。

”这是新国文课本第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短短七个字,简单干净,就是一个儿童在描述一件看到的事情,没有任何承载的意义。

“虾多足,身有节,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看到这里,哑然失笑。

显然在当时,小龙虾还没传入中国,课文中写的是“草虾”,所以是“出水能跳”而不是“出水能爬”了。

这些文章都是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气、儿童的心理来写的。

而在苏教版课本中,则属于大人写给孩子的故事了。

《青蛙看海》用拟人化的口吻告诉小学生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蘑菇该奖给谁》则告诉孩子要勇于和高手过招。

两种教材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首先是作者的视角与语气,在新国文课本中,是儿童的心理。

在苏教版教材中,是大人的“自言自语”。

其次是课文承载的“非文字”意义。

在新国文中,动物就是动物,在苏教版中,动物是拟化了的人。

最后,在教学中,新国文主要是通过文本认识动物、了解动物,苏教版中通过对动物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行为品质。

二、动物与其他动植物在动物与其他动植物的交往上面,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

新国文课本中,《枭》一文,枭常常夜晚悄无声息地飞出来捕捉小鸟,而到了白天小鸟遇到枭,则一起飞过去啄它。

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为例

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为例

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
科书为例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相较而言还是有
些差异的,具体分析如下:
1.人物性格特点的呈现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具有明显的积极向上、乐
观向前的特点,如《小巴击球》中的小巴就是一个勇敢、坚毅、乐观、进取的形象;而苏教版语文教材则更加强调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及人性的多面性,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主人公小荷不仅有活泼、好学的一面,也存在娇贵、顽固的一面。

2.人物角色形象的刻画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人物角色形象的刻画更加直观生动,如《篮
球少年》中的篮球少年给人以个性鲜明、具体形象的印象;而苏教
版语文教材则更加注重人物角色形象的内心构造和内心世界的呈现,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随着它的
历程,有着更为准确深刻的内心变化。

3.教育性质的呈现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人物角色形象的呈现更加注重教育的“示范性”,如《小巴击球》中的小巴就是一个学习的榜样;而苏教版语
文教材则更加注重教育中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如《小荷才
露尖尖角》中的小荷的成长历程不会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
孩子们自行思考。

综上所述,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设计上有一定的差异,人教版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积极向上,刻画的更加生动直接,具有明确的教育示范性;而苏教版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及其内心构造,更加注重启发和引导,增强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_百年课文《狮子和鹿》的四种版本分析

_百年课文《狮子和鹿》的四种版本分析
一、故事角色
2003 年版的故事角色是狮 子和鹿,而其他三种版本则是 老虎和鹿;狮和虎都是自然界 力量强大的动物,这种变化对 展示故事的寓意来说无所谓好 坏;同样,1906 年版强调了鹿是 牡鹿,即雄鹿、公鹿,而其他三 种版本都笼统地说一只鹿,对 展示故事的寓意来说也无所谓 好坏。但是,从科学学习的角度 来说,区分雌雄对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是有帮助的,在鹿科
多姿的雌性形象。尽管“好像两 起来识记。
版)
束美丽的珊瑚”的语句能够让
此外,四种版本在鹿看见自
鹿正在那里埋怨自己的脚
人感受到鹿角的分杈形态,但 己的角和脚的描写中,有的是同 为什么这样小,不料“呼呼”的
是,由于珊瑚是长在海底的,很 时发现,如 1953 年版:
一阵吼声,一只老虎跳过来要难与高耸的形象相联系。
两只角像树枝一样,非常 捉它。(1953 版)
2.对脚的认识态度 在描写鹿对脚的认识态度 方面,四种版本都强调了鹿脚 的纤细、瘦小,与美丽漂亮的角 不般配。如: 既而俯视其足,叹曰:“吾 有美丽雄伟之角,而足小若是,
好看;四只脚又瘦又细,非常难 看。
有 的 是 有 时 间 先 后 ,如 1906 版“既而俯视其足”,1923 版“后来又望见自己的脚”。不 过这里的时间先后是紧凑的, 中间没有插入任何其他内容的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 有价值,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在
它,这时唯一的选择是赶快逃 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 具体情境中能派上用场,换句
生,四种版本都突出了鹿脚步 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 话说,就是物的价值离不开它
的快。如:
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 的使用环境。由此可以推衍出
鹿大惊,奔走绝速。虎不能 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 物有所长、所短的道理。

一年级语文教材新教材和旧教材的不同

一年级语文教材新教材和旧教材的不同

一年级语文教材新教材和旧教材的不同今后,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问题或许不再让爸妈太伤脑筋了。

语文教材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学拼音不再是语文第一课,学生们将从简单汉字学起继而再过渡到学拼音。

此外,新版教材对识字量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识字量由旧版的400个减少到新版的300个,口语交际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新版教材增加不少儿童诗以往,小学新生在语文课上第一大拦路虎便是拼音,不少家长表示为了让孩子学好拼音,“猫妈”“羊爸”也不得不变成“虎妈”“狼爸”。

新版教材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压力。

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新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图文编排疏落有致,版面比旧版教材要大些。

新旧版教材在内容上的对比明显,新版教材新增《升国旗》、《小书包》等课文,保留了《四季》、《口耳目》等课文。

从篇目来看,新版教材保留、新增的课文不少是儿童诗,适合一年级孩子理解。

与旧版教材对比,新版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拼音和识字的先后顺序。

旧版教材目录是: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一、课文、识字二、课文;而新版教材目录顺序为:我上学了、识字一、汉语拼音、课文、识字二、课文。

也就是说,新版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一部分字,再学习拼音。

让学生翻开书本从主观意识到,中国富有文化底蕴的方块字,关注到孩子的需求。

识字量新版教材减少100个识字量新版教材比旧版教材减少了100个,由原来的400个减到300个。

在识字的第一课,首先要小学生学会的六个字是:天、地、人、你、我、他。

南都记者随机问几名准备读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基本能认出其中两三个字。

可见新版教材在一般的识字层面对孩子难度不大,基本选择的生字都在日常生活中,如动画片、绘本、广告标语等可以看到。

同时,新版教材传递出一个信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例如刚开始学习的“天、地、人”三个字,也被称为“三才之道”。

在教材编排方面,增加“快乐阅读吧”、“和大人一起读”。

教材第一单元的入学教育中提出阅读教育,把阅读习惯提升到识字、写字同等重要的地位;语文园地栏目中新增“书写提示”。

从两个版本的《小壁虎借尾巴》中品出“语文味”

从两个版本的《小壁虎借尾巴》中品出“语文味”

从两个版本的《小壁虎借尾巴》中品出“语文味”作者:常玲侠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9年第4期[摘要]《小壁虎借尾巴》原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在选入统编教材以后,部分地方稍微做了改动。

教师就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对比教材的删改,对比课后练习,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找到正确的方向,使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更浓。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比较;语文味[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60-01《小壁虎借尾巴》原来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统编版语文教材将这篇课文编排在一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中。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对原文的一些地方进行了细微调整,在课后习题的编排上也做了一些调整。

对两种版本教材的编排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编者意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还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更浓。

一、对比教材删改,品“意”味小学语文的“意”味,主要是指让学生能够理解字词,读懂标点以及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较两个版本的《小壁虎借尾巴》后,笔者发现教材中有两处改动的地方,一处是标点的改动,另一处是注音的改动。

(一)品味标点的改动人教版:“没有尾巴多难看啊!小壁虎想,向谁借一条尾巴呢?”统编版:“没有尾巴多难看啊!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两个版本,在“小壁虎想”后面,人教版用逗号,统编版用冒号,看似大同小异,实际上有着很大差别。

“没有尾巴多难看啊!”这句话是小壁虎的内心活动,它与接下来的“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有“没有尾巴难看”的“因”,才有了后面“借尾巴”的“果”。

从这点来看,在“小壁虎想”后面用上逗号,既顺应了小壁虎的心理活动轨迹,又体现出小壁虎因为没有尾巴先焦急,后为难的心情,更容易被一年级学生所理解。

而《新华字典》里列出的冒号的使用方法:(1)用于称呼语后面,表示引起下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动形象描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动形象描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动形象描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人物、事物和情感。

本文将从动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动形象描写。

首先,动物描写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生动形象描写之一。

比如在《小猫钓鱼》这篇故事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小猫的形象:“小猫张开小嘴,露出两排尖尖的牙齿,黑溜溜的眼睛闪着聪明的光。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不仅能够想象出小猫的可爱模样,还能感受到小猫的机智和灵动。

其次,自然景物描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生动形象描写。

比如在《夏天的蝉》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蝉的声音和夏天的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唱着,它们的声音如同一片片小小的浪花,把夏天的空气推动得更热了。

”这样的描写不仅使读者感受到了夏天的炎热,还能让读者想象出蝉在树上鸣叫的场景。

最后,人物描写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常见的生动形象描写之一。

比如在《神笔马良》这个故事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马良的形象:“马良身材高大,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一头黑发披肩,看起来非常聪明。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想象出马良的外貌和气质,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动形象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动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等方式,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的人物、事物和情感。

这样的描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动形象描写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希望通过这样的描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动物的外貌对比作文

动物的外貌对比作文

动物的外貌对比作文
狮子嘛,那可真是个大家伙!一看那身金黄色的鬃毛,就知道它是草原上的王者。

阳光下,那毛色简直亮得晃眼,就像一堆金子在发光。

眼睛深邃得跟黑洞似的,感觉啥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嘿,一张嘴,露出那尖牙,妈呀,真怕它突然扑过来!
熊猫呢,那真是个活宝!黑白配色的毛发,简直就是时尚界的典范啊。

看着它那圆滚滚的身体,我都想捏捏看手感怎么样。

那双眼睛,就像两颗黑宝石,看着就让人心情大好。

吃竹子的样子更是萌到不行,每次看到都忍不住想笑。

说到海豚,那真是个海洋小精灵!它们在水里游得飞快,看着就让人心情愉快。

皮肤滑溜溜的,每次看到都想摸摸看。

还有那标志性的微笑,看着就让人放松。

海豚简直就是大自然派来治愈我们的小天使!。

四年级小学生给课本挑错新教材真的改了,怎么回事?

四年级小学生给课本挑错新教材真的改了,怎么回事?

四年级小学生给课本挑错新教材真的改了,怎么回事?四年级小学生给课本挑错新教材真的改了“小学生给课本挑错新教材真的改了”事件登上热搜。

据悉,浙江临海四年级的小学生陈一逸是个十足的动物迷,去年2月,他在预习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书时,看到第二单元第七课《鹿角和鹿脚》(*选自《伊索寓言》)课文讲述一头鹿遇到了一只狮子,陈一逸发现文中配图用的是梅花鹿,与内容实际不符合。

“梅花鹿是不可能遇上狮子的,狮子主要分布在非洲与印度,梅花鹿是在俄罗斯、中国还有日本,没有任何交叉的地方。

”得知了儿子的疑惑后,妈妈李女士先是肯定儿子善于观察的精神并鼓励他查资料找答案。

之后,陈一逸搜索了很多信息,又在网上请教专业人员,最终认为*里说的那头鹿有可能是印度的豚鹿。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母子俩给出版社写了封信说明这一情况,没想到不久后他们就收到了出版社的回信,他说:“希望小朋友能多多发现问题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妈妈李女士也表示他们写信只是鼓励孩子敢于发现,勇于探索。

“希望他的好奇心可以伴随着他,让他知道做所有的事情,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结果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而更让母子俩没想到的是,新学期三年级的语文新书中这一课的配图真的改了,插画中小鹿身上的斑点没了。

什么食物能增强记忆力1.牛奶提到增强记忆力的食物,牛奶绝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的确牛奶中富含蛋白质、钙质、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

特别是对于用脑过度、失眠的人而言每晚一杯牛奶绝对可以让你第二天拥有好精神。

2.鸡蛋鸡蛋廉价,但是却有着很强的养生功效的食物,其更是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完全蛋白质模式。

正常情况下,只要坚持每天吃一个鸡蛋的话,就可以满足一天对蛋白质的需求了。

不管是正在生长发育的小孩、还是用脑过度的人,都建议每天吃一个鸡蛋。

3.鱼类吃鱼也可以让你变聪明,这是因为鱼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这是一种具有保护脑血管作用的食物。

特别是对于孩子们而言,鱼味道鲜美,同时营养丰富更是一种低脂的食物,多吃也不用担心引起肥胖的问题。

此《母鸡》与彼《母鸡》——《母鸡》在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中的编排比较分析

此《母鸡》与彼《母鸡》——《母鸡》在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中的编排比较分析

【摘要】《母鸡》在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中都有被选入。

对“单元语文要素、练习题、其他栏目”等进行比较,可以明确两个版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从“确定教学重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可以助力教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关键词】统编教材;人教版教材;比较异同;继承创新此《母鸡》与彼《母鸡》——《母鸡》在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中的编排比较分析□吕绿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0年第7-8期刊登了屠素凤老师撰写的《此“母鸡”与彼“母鸡”——精读〈母鸡〉》一文。

该文章从“倾听文本声音、赏析语言形式、比照文本前后”三个方面就如何精读《母鸡》进行了阐述,写得非常精辟,给读者很大启发。

本文想借用屠老师的题目,稍有不同的是把题目中的引号改为书名号,即比较的对象是课文。

那么,同是《母鸡》,在统编教材中与人教版教材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一、在比较中明异同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两个版本的单元语文要素、练习题、课文类型等都有较大的差异。

(一)语文要素的异同就单元的人文主题而言,统编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基本相同,差异不大。

而语文要素就相差较大。

统编教材中,《母鸡》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人教版教材的则是“具体感受动物的形象”“比较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第一,感受的对象不同。

统编教材是感受对动物的情感,人教版教材是感受动物的形象。

第二,感受的主体不同。

统编教材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人教版教材则完全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感受。

第三,要求的范畴不同。

统编教材关注的是“如何表达”,以表达为目标,属于习作的范畴。

人教版教材关注的是“具体感受”,以感悟、体会为目标,属于阅读的范畴。

第四,编写的体例不同。

统编教材中,在第一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本单元提高了要求,强调不仅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还要关注作家是如何表达的,编写的体例非常明显,逻辑性很强。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分析与研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分析与研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分析与研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人物形象包括故事中的主人公、配角、反面人物等。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各种类型的人物,
还引导他们对人物行为的评价和道德判断。

下面从故事中的三个人
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
1.主人公——小兔子
小兔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经典主人公形象,他
以无忧无虑、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为特点。

他是热心、友善和聪
明的,拥有我们期望孩子学习的品质。

在许多故事中,小兔子以积
极的态度面对困难,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阅读小兔子的
经历,孩子们能够学习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配角——蛇
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种典型角色涵盖了许多品质,比如聪明、心机、狡猾等。

蛇在故事中的性格特点往往是一些负面
的品质,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困难。

尽管蛇是个都市传说往往带有
神话色彩,但孩子们可以通过了解关于它的故事来了解虚伪、欺骗
和自私等方面的负面行为。

3.反面人物——狐狸
狐狸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一个经典反面人物,通常是
一种肆意妄为、阴险狡诈的人物形象,他们习惯于使用欺骗和伪装
来获得自己的目标,因此往往成为小兔子等主人公的威胁。

通常,
故事中的狐狸都会遭受惩罚或失败,以带给孩子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教育价值。

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物的特点和行为,孩子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四 动物外貌描写(共16张PPT)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四 动物外貌描写(共16张PPT)

谢谢大家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4.3021.4.30Friday, April 30, 2021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11:45:2011:45:2011:454/30/2021 11:45:20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1.4.3011:45:2011:45Apr-2130-Apr -21
谢谢大家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11:45:2011:45:2011:45Fri day, April 30,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4.3021.4.3011:45:2011:45:20April 30, 2021

午11时45分 20秒11:45:2021.4.30
妙招4、抓特点、详细描写
读读 记记
瞧,我的眼睛多像 一对红宝石啊!
竖起长耳朵认真地听。
我们有一双 灵活透亮的大 眼睛,圆溜溜 的。
瞧瞧,我的白色礼服帅吗?
头戴大红帽 身穿花衣裳
黄绒衣,扁扁嘴, 葡萄似的眼睛圆溜溜
1、按顺序有序的 描写 2、恰当的比喻
3、总—分
4、抓特点、详细 描写
写一写: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11:45:2011:45:2011:45Fri day, April 30, 2021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4.3021.4.3011:45:2011:45:20April 30, 2021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上午11时45分 20秒11:45:2021.4.30

同样的燕子不一样的姿态———以《燕子》为例对比新旧教材精准目标定位

同样的燕子不一样的姿态———以《燕子》为例对比新旧教材精准目标定位

同样的燕子不一样的姿态———以《燕子》为例对比新旧教材精准目标定位作者:廖丽萍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3期今年下半年,统编教材将在六个年级同时铺开,尤其是在新版的统编版教材中还保留了不少旧版教材中的课文。

假如教师对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不清楚,面对熟悉的课文,凭借教老教材的老经验开展教学,就可能会对统编教材的推进造成负面影响。

那么,当“统编版”遇到“人教版”时,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下面,以统编版三下《燕子》为例,谈谈笔者的一点思考。

郑振铎的散文《燕子》是小学语文教材选录的经典文章,人教版和统编版均把此文安排在三下第一单元。

人教版单元人文主题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统编版人文主题是“可爱的生灵”。

同为入编三年级下册的课文,相似的人文主题下,教学时该有何不同呢?通过解读教材,对比习题,我们发现两个版本的课文变化虽小,但教学目标的定位却迥然有异。

一、对比文章内容,用心体会编者意图《燕子》一课在人教版教材中全文共253 个字,而在统编版教材中全文却有314 个字,从字数变化中可以看出文章内容发生了一些改变。

首先,词句上的改变。

如课文第1 自然段介绍燕子的外形,虽然字数不多,但在介绍时所用的修饰性词语却有着细微的变化。

又如课文第二自然段,都是描写了春天的美好景色,但很多用词却不一样了。

如“蒙蒙的细雨”改成“如毛的细雨”,“柳丝”改成“柔柳”,“光彩夺目”改成“烂漫无比”,“生机”改成“生趣”。

在课文的3~5 自然段,统编版课文中还增加了“旷亮无比的天空”“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双剪似的尾巴”“闲散”“休憩”等短语、词语。

从两个版本的课文词句上的增、删、换、改,可以发现统编版课文最大程度地尊重作者的原文,尽量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描写,将作者笔下描绘的燕子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写的细腻和生动。

改版后的课文语言清新明快,用词丰富准确、优美生动。

课文中出现的大量词语,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素材,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落实“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一单元语文要素。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对比同一作家笔下的动物描写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对比同一作家笔下的动物描写

对比同一作家笔下的动物描写——老舍《猫》《母鸡》廊坊开发区第一小学李洪涛一、提问导入,对比文章我们在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主题下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两篇描写动物的文章《猫》和《母鸡》。

这两篇文章虽然出自同一作家之手,但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对比赏析。

二、比较阅读,探究新知同学们速读两篇文章,然后以标题的形式完成表格。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交流:首先,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猫》一课由两部分构成,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母鸡》一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用过渡段“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鸡雏的母鸡”进行连接使文章浑然一体。

另外,作者在叙述动物特点时都运用了总分的段式。

《猫》一课的第一部分先写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有时老实,有时贪玩,有时尽职;高兴时温柔,不高兴时冷漠;有时勇敢,有时胆小);《母鸡》一课第一部分先写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

我们从结构图中清晰地看到两篇文章的第一部分都是总分的段式。

在语言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无雕饰的生活化语言,文章有着浓郁的京味儿,例如:《猫》一课中“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母鸡》一课中“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读到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就像在听街坊邻居说话,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两篇文章中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无论是古怪的大猫,还是淘气的小猫,我们从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了老舍先生从始至终对猫的喜爱之情;而母鸡,虽然老舍先生开始讨厌它,但当母鸡孵出鸡雏后那伟大的母爱让老舍先生不敢讨厌,这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更深切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母鸡的崇敬之情。

《春》《散步》等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春》《散步》等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

《春》《散步》等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一、《春》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春》在现行的统编教材(下文称“新”)和旧教材(下文称“旧”)不同之处如下:1.旧: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新: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多了个“窠”字。

书中将“窠巢”只注释为“鸟兽昆虫的窝”不恰当,在本文中只指鸟儿的窝。

)2.旧: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新: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跟”变为“与”,有何区别?)3.旧: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新: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多了个“在”句末少了个“着”字,读起来很别扭!)4.旧: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新: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树叶儿”改为“树叶子”,草后少“儿”。

为何如此改动?)5.旧: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新: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为何将“在乡下”改为“乡下去”?改后反而觉得不妥。

)6.旧: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新: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此句改动最多,将“地里还有”改为“还有地里”,调换语序有何必要?将“农民”改为“民夫”,是对劳动人民的极大不尊重!句末多了个“的”,且蓑戴之间加个“,”号,画蛇添足!)7.旧: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新: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将“房屋”改为“草屋”,合理吗?)8.旧: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新: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也都赶趟儿似的”前加上“他们”,有必要吗?画蛇添角!)9.旧: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

新: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事后少“儿”)10.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1).doc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1).doc
儿童文学中动物形象的类型及其演变(1)
摘要:儿童文学中有十分丰富的动物形象,纵观这些动
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一条其类型上的演变线索:最早出现
诿
的是将物性与人性联系起来的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到近现代,

又出现了摆脱人性的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这两类动物形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出现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



言《农夫和蛇》中的蛇,克雷洛夫寓言《狼和小羊》中的狼


和小羊,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狼,《孩子和鳄鱼》中的


鳄鱼,等。经过长期的拟人化后,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


化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动物形象类型,如蛇是阴险可怕的,


狼是凶残贪婪的,狐狸是狡诈谄媚的,等等。虽然这种拟人
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但是“坏”动物形象在读者,尤其是



化的生态,当人们以现代生态理论来重新审视人和自然、人


和动物的关系时,生态平衡、动物解放、人和动物应该和谐

相处、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等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在

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非拟人化的动物形象。非拟人化的动


物形象开始摆脱“人性”,动物直接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


这类作品客观地讲述动物的故事,目的是使读者通过故事了

е

2/6
儿童读者的心目中会形成对某些动物的偏见。 淫
物性与人性不一致的动物形象,是指违反人们对动物的


一般看法,赋予动物与其物性不一致的性格,如赋予坏动物

新课改前后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新课改前后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新课改前后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鲍艳丽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参考》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一、比较的原因和内容“语文”课本是社会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感情熏陶的基本材料。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但是,语文课本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包容所有的文学遗产,一般而言,筛选人语文课本的都是优秀作品。

因此,判断为优秀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也即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进入教材,这就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鲍艳丽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小学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以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为例
2.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社1992年版和2001年版两套教科书为例
3.走进"私人领域"——对两套语文教科书描写"家庭生活"课文的社会学比较分析
4.从课文的变化看语文课程理念的变革——基于新课改前后两套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比较
5.基于人文情怀的语文教科书人物形象分析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动物形象的文化解读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动物形象的文化解读

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中动物形象的文化解读写动物的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一类,每个学期都有。

这些文章,有的是专门介绍动物的,有的是写动物与人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的。

所有这些文章,首先都有序地抓住了动物的外形特点进行描绘,然后选择性地对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介绍。

但是细细推敲,反复琢磨,笔者发现,写动物的文章内涵丰富,里面珍藏着很多学生不易发现的世界。

一、关注体裁,依据形体定文章形式打开所有写动物的文章,尽管所写的内容不尽相同,并且各自都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但是体裁不一。

《美丽的丹顶鹤》和《燕子》,这是优美的散文;《恐龙》和《麋鹿》,这是典型的说明文;《珍珠鸟》《变色龙》和《灰椋鸟》,这是叙事性的记叙文。

同样是写动物,作者为什么采用不同的体裁呢?他们之间能否变换呢?细细研读,果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丹顶鹤和燕子是两种体态十分优美的鸟儿,而且无论是飞行时还是休息时,都显得十分淡然恬静,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是最能展现它们的优雅从容的。

恐龙是庞然大物,而且已经灭绝,对它们的了解只能通过现存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化石来知晓;麋鹿是个大家伙,奇特的长相让人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但是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还需要通过资料来了解。

所以,作者采用说明文的方式来介绍这样的动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珍珠鸟、灰椋鸟、变色龙,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而且可以与人类有亲密的接触,用叙述性的语言记叙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描写动物的特点,既真实又亲切。

同样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体裁,表达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编者通过精心选材来表明意图,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让学生明白,写动物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写动物的文章也可以有多种体裁,结合动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恰当地选用记叙文、说明文和散文,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五年级上册的习作2就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一种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然后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这里,编者没有对体裁做要求,但笔者认为这是学生的日常观察,他们所观察的这些动物往往是身边常见的,所以完全可以加一句:“学着《变色龙》的样子,用叙事的形式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旧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比较
1912年,为顺应民国建立后新的教育潮流,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下称“新国文”),由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庄俞、沈熙共同编纂。

而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同样堪称21世纪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经典之作。

两套教材不少篇目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动物作为切入点,且在纵向上都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从数量上讲,新国文共有53篇,苏教版共有46篇;从分布的学段看,二者区别也不多;从动物的形象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个体动物、动物与其他动植物以及人与动物这三类。

当然,这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界限,它们的编排顺序是交叉的。

在这样一个总体的相似性下比较差异性,更能有利于对两者进行深入分析。

一、个体动物
“池中鱼,游来,游去。

”这是新国文课本第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短短七个字,简单干净,就是一个儿童在描述一件看到的事情,没有任何承载的意义。

“虾多足,身有节,入水能游,出水能跳。

”看到这里,哑然失笑。

显然在当时,小龙虾还没传入中国,课文中写的是“草虾”,所以是“出水能跳”而不是“出水能爬”了。

这些文章都是以儿
童的视角、儿童的语气、儿童的心理来写的。

而在苏教版课本中,则属于大人写给孩子的故事了。

《青蛙看海》用拟人化的口吻告诉小学生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蘑菇该奖给谁》则告诉孩子要勇于和高手过招。

两种教材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首先是作者的视角与语气,在新国文课本中,是儿童的心理。

在苏教版教材中,是大人的“自言自语”。

其次是课文承载的“非文字”意义。

在新国文中,动物就是动物,在苏教版中,动物是拟化了的人。

最后,在教学中,新国文主要是通过文本认识动物、了解动物,苏教版中通过对动物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行为品质。

二、动物与其他动植物
在动物与其他动植物的交往上面,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

新国文课本中,《枭》一文,枭常常夜晚悄无声息地飞出来捕捉小鸟,而到了白天小鸟遇到枭,则一起飞过去啄它。

在动物的世界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动物之间生物上的关联,也看到了恃强凌弱和奋起反抗,作者并没有因为读者是儿童而忽视了这种事实。

对比苏教版中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

《蚂蚁和蝈蝈》中,到了夏天,小蚂蚁们忙着搬运粮食,忙得不亦乐乎。

蝈蝈则在大树底下乘凉。

到了冬天,小
蚂蚁躲在洞里过冬,而蝈蝈却冻死了。

让学生理解蚂蚁的勤劳,这是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两套教材都承载了一定的人生道理,但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新国文课本中动物之间是自发体现的,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是通过文末得出了一个道理。

新国文课本中主要讲述了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是真实的。

苏教版在动物之间交往的过程中,很少关注动物本身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把主人公换成任何动物形象。

但在承载的价值取向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显得更胜一筹。

三、人和动物的关系
新国文中,《母羊求救》讲述了一个小男孩把掉在水池里的小羊救出来的故事。

小孩和小羊的关系是亲密的,小男孩是真心想帮助母羊的。

如果说《母羊求救》讲的是男孩搭救小羊,那么《义马》一文则讲马将深陷敌营的主人救走的故事。

这类型故事都体现了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的一面。

苏教版《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珍珠鸟》等都讲了人与动物的关系。

这里不仅有个人对动物的关心和爱护,还有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等待动物的命运是什么等值得思考的话题。

同样都是表现对动物的爱这样一个主题,两者却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我们可以看出,在表达人和动物的感情上,新国文课本显然更为贴近生活。

但在情感表现的多样性和复
杂性上,苏教版要做得好得多。

通过从以上几个层面分析后,我们从整体上对两本教材进行比较发现:新国文课本基本上都是站在儿童的立场。

苏教版教材是大人写给儿童看的文章。

笔者认为,在儿童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坡度,所以,在这方面,笔者是赞同苏教版教材的。

但苏教版教材说教意味太重且提倡的品质与现实生活脱节,所以应有所改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