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山西发掘金代壁画墓 二十四孝行图成亮点
古代山西壁画美术形制与艺术特色探赜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张东升(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摘 要:现今山西保存可见的中国传统绘画以壁画形式为最早。
文章以古代山西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西壁画历史发展的梳理,总结出极具代表性的壁画形制有墓室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并分析出壁画艺术具有经营位置与写意传神的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山西;壁画艺术;艺术特色1 山西壁画的历史发展古代山西壁画的历史遗迹可溯源于汉代,经南北朝至宋、元、明、清,其风格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有着诸多发展变化,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艺术特色,其中极具地域色彩的题材表现对于山西社会历史以及宗教历史诸方面的研究均有重大意义。
汉代壁画以墓室壁画为主。
这一时期墓室壁画的流行,其实与汉代统治阶级“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有关,民间厚葬之风逐步蔓延开来,从贵族豪强乃至中等家庭的墓室都具有相当规模。
而墓室的壁画一般绘在墓室四周的墙壁和顶部位置,其中的内容呈现多为墓主人生前的活动事宜,也伴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以及图案等威仪装饰。
墓室的壁画形象是后代对墓主人的祝愿,也有着趋利避害、庇佑子孙的象征意义。
北朝时期仍然延续了墓室壁画的发展,这一时期随着中西交通的繁荣、佛教的兴盛,寺庙壁画愈加风靡。
目前保留下来的北朝墓葬壁画有太原王郭村发掘出土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寿阳县北齐厍狄迥洛墓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的墓葬壁画[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一个朝代,这一时期的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
山西作为元代中原地区佛教、道教活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在芮城县永乐宫、稷山县青龙寺等地皆有大量的寺观壁画精品[2]。
明代以后,壁画艺术已经逐步走向衰落,从画面构图到人物造型以及工艺水平,都难以与宋元时期相提并论。
此时间的壁画有的仍保留着金、元壁画的风韵,如汾阳圣母庙的壁画,东、西、北三壁各自独立又互相连接,场面壮阔,将西王母故事表现得有声有色。
清代的山西寺观壁画保存较多,但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
《二十四孝全图》
二十四孝全图(绝版)《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一、孝感动天二、戏彩娱亲三、鹿乳奉亲四、百里负米五、啮指痛心六、芦衣顺母七、亲尝汤药八、拾葚异器九、埋儿奉母十、卖身葬父十一、刻木事亲十二、涌泉跃鲤十三、怀橘遗亲十四、扇枕温衾十五、行佣供母十六、闻雷泣墓十七、哭竹生笋十八、卧冰求鲤十九、扼虎救父二十、恣蚊饱血二十一、尝粪忧心二十二、乳姑不怠二十三、弃官寻母二十四、涤亲溺器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看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
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
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老”,下“子”,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
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如果没有这种孝敬之心,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够一环一环地传接下去呢?“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
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
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这“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呢?“鹿乳奉亲”可以勉强做到,“负米养亲”“亲尝汤药”“拾葚养亲”“行佣供母”“打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也许可以勉强做到。
还有一些是我们绝对做不到的了,如“孝感动天”“埋儿得金”“怀橘遗亲”“哭竹生笋”等等。
有些我们咬咬牙也许能做到,但已是没有必要了,如“尝粪心忧”“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亲涤溺器”等等。
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做得到。
我们读《二十四孝》,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
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孝”之一字!另一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十四孝图全本欣赏
八、丁兰刻木奉亲
丁兰,西汉时期河内(今河南省 安阳)人。汉宣帝时(公元前73 年起),【注:只注明皇帝登基 执政得时间,以下同。】她被御 封为中大夫。
丁兰幼年丧父,自己与母亲相依 为命。丁兰婚后,一度婆媳关系 不睦。待母亲去世后,她经常思 念父母得养育之恩,悔恨不能报 答父母,便请人刻了父母得木雕 像,把木雕像视为活着得父母一 样供奉。她每日三餐先敬父母木 像,然后自己开饭;出门前必向 木像禀告,回家后先向木像问候, 从不懈怠。天长日久,妻子产生 不敬与厌倦之心,竟用针刺了母 亲木像得手指,不料其木像得手 指居然有血流出。到丁兰回家跪 拜木像时,瞧见木像眼中垂泪, 便向妻子追问实情,妻子无奈 只有如实讲述。知此真相后, 丁兰气愤地将妻子赶出家门。
七、刘恒亲尝汤药
刘恒即汉文帝,汉高祖刘邦得第三 个儿子,西汉第四位皇帝。刘恒8岁 时就被封为诸侯王。吕后当权时, 刘邦得其她儿子多被杀害,而刘恒 因身处边远地区不起眼而幸免。
刘恒对母亲薄氏感情甚笃,力行孝 道。薄氏曾因一场大病而三年不愈, 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年,经常守在 母亲身边,不解衣带而卧,精心料 理,十分操劳。给母亲治病得汤药, 都要由她亲口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 用。三年后,母亲病好了,而刘恒 却累倒了。公元前180年,大臣周 勃平息吕氏之乱后,立刘恒为帝, 理由就是刘恒仁孝贤能,名扬天下。 刘恒登基后,重德治、兴礼仪,稳 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水利。 她与汉景帝得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 之治”。
中国著名二十四孝的名称及典故介绍
中国著名二十四孝的名称及典故介绍《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1,孝感动天(舜的故事)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浅析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一)【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浅析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一)
42
一墓室壁画概况徐显秀为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太尉、武安王,其墓2000年2002年在太原王家峰被发掘。
徐显秀墓距地面深约8米。
总长约31米,是近方形的穹窿顶单室砖墓,由5部分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
与早期的壁画墓相比,这种墓葬结构明显趋于简化,墓葬形制坐北朝南,对称规整。
徐显秀墓因前后五次被盗,随葬器物毁坏严重,大多残碎,但墓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326 平方米彩绘壁画,在墓道两壁、甬道口、墓室四壁均绘有彩色壁画。
整座墓室壁画中,除了墓室南面的有少部分脱落外,大都保存得十分完整,色泽十分鲜艳,这在已发掘的同时期的墓室壁画中非常罕见。
徐显秀的整个墓室壁画中,有各类人物200余个,还有各种乐器、兵器、仪仗和生活什物若干件。
所绘物体的形象与现实中的物象大小相当,栩栩如生。
人物关系虽然纷繁复杂,但和谐的布局使画面脉络十分清晰。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壁画中具体物象的绘画技法及形象特征,如一些人物的服饰纹饰、飞舞俯冲的神兽“方相氏”、驾辕的牛等,都是同时期各类绘
画作品中所未见过的,这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大发现。
二壁画的内容
1.墓道壁画的内容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很少见到的是,墓道两侧的壁画没有施地仗,而是在墓壁上粉刷一层白灰水后直接彩绘,在构图上也没有受过洞和天井的空间分割影响,而是一气呵成。
长约22米、宽约3米的墓道由斜坡式墓道(坡度23度)、过洞和天井部分组成。
墓道壁画描绘的是南神兽引导的一支仪仗队,86个青壮年士兵,有的执缰牵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沁县金代古墓二十四孝图
沁县金代古墓二十四孝图作者:曹雪霞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1期曹雪霞历史以来,忠孝节义属于封建伦理道德范畴,是古代儒道两家礼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义故事古往今来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尊老爱幼和睦亲友崇尚诚信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孝义故事图画以雕塑、石刻的形式传承已久,在我国的民间流传了近两千年。
据考证,作为墓葬装饰的重要题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晚期,这时期的孝义故事大概只有十多种。
系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在唐代已经初步形成,以说唱的形式在民间传播。
宋、金、辽、元时,中原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二十四孝故事流传就更为广泛了。
据考古发掘资料,这类故事的壁画、石刻雕塑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区有多种组合,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相同题材的二十四孝故事其表现的图案也不尽相同。
然其主要的内容却是相近相似的。
在明清两代以后,成熟的二十四孝故事体系的涉猎面愈来愈广,出现了《后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又有把历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及不同地区的二十四孝故事汇集成《百孝图》、《一百二十孝图》、《二百四十孝图》等。
1999年5月间,山西省沁县文物馆会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在沁县县域内发现的首座金代砖雕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其后沁县文物馆又发掘清理了沁县境内的其他两座砖雕墓葬。
这三处墓葬均有二十四孝故事陶塑的出土。
本文将三处墓葬中清理出的二十四孝图的情况及资料予以介绍。
金代砖墓,位于沁县城西南15公里的南里东庄村,是在修路取土时发现的。
砖雕墓坐东北向西南,为拱券顶,平面呈长八角形,全高3.5米,长3.2米,宽2.85米。
砖雕仿木结构有板门、棂窗、斗栱、出檐、枋、柱、须弥座等建筑构件,砌作规整、随类彩绘,反映出时代建筑特色和精湛的匠作水准。
八面砖壁中部,条砖砌出一周框格镶嵌着完整的陶塑二十四孝故事,并有题榜,只是因年代久远的原因,所施彩色及部分墨色题记有脱落的现象,它是墓葬文物的主要构成。
陶塑图案中的人物以圆塑技法为主,融浅浮雕、线刻和绘画技法为一体,将故事情节、人物、器具等刻画得神情并茂,栩栩如生。
二十四孝图内容
二十四孝图内容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介绍,我们来看看。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1《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2《二十四孝图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古话说“三岁定一生”,能让小朋友在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阅读这些经典,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他们身上发酵。
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
让小朋友怀着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并非要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让他们知道人世间还有“孝”字!孔圣儒学是国学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目前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教育活动正蓬勃兴起,而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等,这些堪称“蒙学之冠”的读物,长期的耳濡目染,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将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根植下来,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
为方便孩子们自主阅读,本书特别加注精准的汉语拼音,并将传统蒙学中不符合现代观念的部分做出特别提示,使孩子们接受正确的教育。
阳泉平坦垴金代墓葬壁画艺术浅析
图一墓室西壁《三人坐像图》□胡文英阳泉平坦垴金代墓葬壁画艺术浅析摘要:阳泉平坦垴金代墓葬壁画,2012年经发掘后入藏山西博物院。
该壁画墓所绘人物、器物、植物等风格写实而生动,绘画技法颇具水准,画面内容真实地再现了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及日常生活相关的金代历史社会风貌。
本文就该壁画墓的历史及艺术等研究价值进行粗浅分析。
关键词:阳泉金代墓葬壁画一、壁画墓概况该壁画墓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坦垴村古城遗址南部,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三个耳室构成[1]。
墓室整体为仿木结构的青砖墓,平面为八边形,墓室内东壁、西壁、东南壁及西南壁绘有精美壁画。
2012年,阳泉市文物管理处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取的壁画经现场临时保护后入藏山西博物院壁画库。
壁画的制作工艺方面,其支撑体为青砖墙体,壁画的基本结构可概括为:青砖墙体+白灰层(很薄)+颜料层三部分。
壁画地仗层主要为很薄的石灰浆层,灰层直接与墙体相接,中间无草泥层,石灰层表面绘制壁画。
因此对壁画画面的保护修复难度很大。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画面层,项目组采取了以石膏将壁画连同青砖支撑体一起整体打包的搬迁保护及封存方法。
山西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于2018年完成对其科学而系统的保护修复,修复后的壁画存有四块。
考古专家依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壁画内容等方面,推断此壁画墓为金代墓葬。
墓室内墙除主门洞及三个耳室门洞所处之外,其余四面皆有壁画,布局描绘以红色边框分为四个主要场景,内容保存基本完整,该壁画生动地再现了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及日常生活相关的阳泉地区金代历史社会风貌。
壁画题材内容容以人物为主,兼以蝴蝶、花卉、幅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庖壁画块暂定名为《三人坐像图》备宴图》及《花蝶竹石图》。
《三人坐像图》(图一),位于墓室西壁。
画面正中绘端坐状三人,居中一人为中年男子像,男子宽额大耳,面相饱满,面色红润,唇上留八字短须,颌下蓄倒山字型小须。
头戴黑色软帽巾,内穿直领衣,外着方圆领窄袖袍服,腰间系带。
考古视角下儒家孝道礼仪观探析——以晋南、晋东南金代墓葬砖雕壁画为例
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重要一环。
百善孝为先,“孝”在传承中华美德方面具有根源性作用,儒家学说将其称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者”和“仁之内核”。
[1](P9)关于“孝”的记载,主要出自《论语》《孟子》《孝经》等儒家经典,如《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P71)《孝经》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3]《孟子》曰:“亲亲,仁也。
”[2](P430)及“仁之实,事亲是也。
”[2](P359)从本面意义来看,是对长辈、父母的尊敬与侍奉,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4]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更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代表象征。
当前,学术界关于儒家孝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孝”文化内涵的研究或辩证看待其精华和糟粕,如肖群忠先生《孝与中国文化》、张践先生《儒家孝悌观的形成与演变》、康学伟先生《先秦孝悌研究》、林安弘先生《儒家孝悌思想研究》、曾抬嘉先生《先秦至汉初儒家孝悌思想之演变》、陈志国先生《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陈筱芳先生《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等,但相关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关于孝悌观内涵的分歧较大,未能从起源上认识其发展问题,对实践(实物)性研究较为薄弱,多集中在对现实意义的分析等。
本文从非单一文献角度入手,利用当前考古材料,结合二重证据法,选取山西晋南及晋东南金代砖雕墓葬中关于“二十四孝”的内容,对该时期儒家孝道观的内容、形式及特点进行补正,从而反映出宋金孝悌观念的理论架构。
一、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孝悌观儒家反映孝道礼仪文化的典籍主要有《论语》《尚书》《诗经》《礼记》《孟子》《孝经》等,从家庭伦理观念而论,孝是仁之本也,从不同方面及角度对我国古代仁孝礼仪观念进行诠释,追根溯源,可以梳理出孝道观念在典籍中所蕴含的不同涵义,对探究儒家孝文化具有重要导视作用。
(一)《论语》中“孝悌观”的体现《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孝道观念的语句,对探究儒家孝悌观具有重要意义。
从“二十四孝”陶塑看中国孝道(上)
从“二十四孝”陶塑看中国孝道(上)作者:杨勇伟来源:《收藏界》2013年第10期《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后编成的,后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虽然《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提倡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1979年山西稷山县马村金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孝”陶塑,造型生动优美,人物表情传神,保存良好,序列明晰,是全国罕见的一组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这组陶塑每件都高20厘米左右,制作工艺是先用黄泥塑好造型之后,入窑焙烧而成,所表现的“二十四孝”故事情节基本上都可考证出其故事渊源。
全套陶塑人物栩栩如生,表情生动,衣饰精美,除了颇具美学价值之外,也为我们研究金代文化史、社会史,乃至具体如服装史、丧葬史、民间文学史等等,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其故事情节分别如下。
虞舜孝感动天(图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和弟弟象曾多次想害死他,他们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后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以土填井,舜掘地道后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替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弟象为诸侯。
此件陶塑即表现的是大象替他耕种的情节。
闵损芦衣顺母(图2)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
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二十四孝图课件
孝行体现:董永的孝行体现在为了赡 养父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上。
黄香温席被褥
故事背景
黄香是东汉时期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
主要内容
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 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时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 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道德教化
二十四孝图通过生动的图画和感人的故事,向人们传递了道德教化的信息。它告 诉人们,行孝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追求。
二十四孝图在现代社会中意义
01
弘扬传统文化
二十四孝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传
承中华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02 03
促进家庭和谐
二十四孝图所倡导的孝道精神,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增进亲子关系。在 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 重要影响。
孝行体现
黄香的孝行体现在对父亲的细心照料和无私奉献上,夏天扇凉、冬天温被,都体现了他对 父亲的关爱和照顾。
江革背负父亲
故事背景:江革是背负着父亲逃难的 孝子。
主要内容:江革字次翁,年少时失去 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正赶 上天下大乱,盗贼四起,江革就背着 母亲逃难。在逃难过程中,江革多次 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总是 以保护母亲为由,哀求贼人放过他和 母亲。贼人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就放 过了他们。后来,江革迁居江苏下邳 ,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 而母亲所需甚丰。
提高道德素质
通过学习二十四孝图,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培养人们的感恩之心 和责任感。这对于建设一个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7021711_山西宋金元墓葬所见孝子图像探析
□郭智勇1 王景宏2孝子图,也称孝行图,是表现我国古代孝子行为的一类图像。
这类图像以我国古代一些孝行故事为蓝本,经一定的艺术创作而形成。
直至元代《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成书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和流行的二十四孝图。
孝子图所表现的具体孝子内容在不同时代又有所差别。
作为重要的图像内容,孝子图具体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装饰技法常见雕刻和彩绘两类,但其却可以通过石棺、壁画、漆器、木板、画像砖、陶塑、画像石等多种载体来呈现。
宋金元时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墓葬中广泛出现了以壁画、砖雕、石棺、雕塑为载体的孝子图,并且在金墓中还出现了“画相(像)二十四孝铭”,这代表当时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二十四孝故事脚本已经成形[1],孝子图像装饰墓葬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总体而言,汉代是其起源和产生期,魏晋南北朝是延续期,宋金元是发展期,明代以后则是衰落期。
一、孝子图像的考古发现和分类发现孝子图像的宋金元时期墓葬主要集中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份。
其中山西省的孝子图像种类多、质量高、载体多样,颇具代表性。
从省内分布区域来看,多数集中于晋南和晋东南地区,晋中地区主要集中于吕梁,而晋北地区则少见孝子图像,体现出山西省孝子图分布的广泛性和不均衡性。
从时代划分来看,山西省拥有孝子图的金墓及单体金墓中承载的孝子图数量通常要多于宋元时期,而拥有孝子图的元墓则又要多于宋墓,但单体元墓中承载的孝子图数量通常少于单体宋墓中承载的孝子图数量。
从具体的表现形式来看,宋墓以砖雕为主,金墓以壁画为主、砖雕次之,元墓以壁画为主,表现形式多样。
从承载孝子图的墓葬形制来看,宋金元三朝均为仿木构墓室。
宋墓主室平面形状以正方形或长方形为主,砌筑形式有砖砌和石砌两类,以砖砌为主,墓顶多为穹隆顶;金墓主室平面形状以四边形、六边形和八边形为主,砌筑形式均为砖砌,并有孝子图刻于石棺上的情况,墓顶主要为穹隆顶和攒尖顶;元墓主室形制同金墓,以四边形、六边形和八边形为主,有少量圆形,砌筑形式有砖砌和石砌两类,在石棺上刻孝子图的情况继续存在,墓顶形制同金。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详解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详解《二十四孝故事》里的《孝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影响深远,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为什么要“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做“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通过古人对父母的报恩方式能通过自己的思想认识,不一定件件照办,而是通过这些故事,通过古人的尽孝方式来告诉后人怎样去孝敬父母、关爱老人。
二十四孝其实就是二十四个故事,分别是:鹿乳奉亲、孝感动天、戏彩娱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怀橘遗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现逐一整理,用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原文和译文白话文详解。
让他们知道人世间还有个大大的“孝”字。
由于古文词义比较难懂,就加注了拼音,解决了阅读的困难。
一.尝粪[cháng][fèn]心忧原文:南齐庚黔娄[yu qian lou] ,为孱陵令[chán ling]。
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
时父疾始二日,医曰[yuē]:“欲知瘥[chài]剧,但尝粪苦则佳。
”黔娄[yu qian lou] 尝之甜,心甚[shèn]忧之。
至夕,稽[qǐ]颡[sǎng]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诗赞:到县未旬日,椿[chūn]庭遗[yí]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南齐人庾黔娄[yu qian lou] ,任孱陵[chán ling]县令。
到孱陵[chán ling]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山西陵川玉泉金代壁画墓
山西陵川玉泉金代壁画墓2007年6月,山西省陵川县附城镇玉泉村(现村落位于原村落北侧山垣阳坡地)村民在院落东侧施工时,于地表下深2米处,发现一座砖室墓。
接报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陵川县文物局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墓葬位置示意图墓葬形制初步勘察时,尚能见到墓室底部存有少许泥浆(系甬道口浸入淤积),散落有一些经扰动的朽木片;在墓顶破口下方的棺床上,散布有碎砖、扰土。
清理时发现棺床的中部曾被向下挖掘,在棺床东侧有三个成年人头骨以及较多骨殖,棺床西部仅存一具附有朽木的下肢骨遗骸,判断其中有人为二次迁葬。
在墓室底部东南角和西南角处淤泥中,又各清理出一堆二次迁葬的未成年人骸骨。
清理出锈蚀棺钉若干,未见随葬器物。
墓室南向处的竖穴土坑墓道未做发掘。
砖砌单室墓,以条砖和白灰泥错缝砌筑,坐北朝南,方向175°。
墓室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32米。
墓底北部横置一棺床,方砖错缝平铺。
棺床高0.15、纵深1.42米。
墓室内壁高1.4米,砌筑规矩,壁面平整;在四壁上部垒砌仿木构的斗拱铺作,再向上逐渐内收叠砌四面斜坡式的覆斗形墓顶,通高约3米。
墓室内壁通施灰浆并分别绘制彩色壁画。
墓室剖面图墓室局部在墓室四壁的上部,先向外扩束一砖厚的一周凹槽,再砌出一砖厚的一道普拍枋,在墓室四角分别砌筑一朵转角的斗拱铺作,每面墓壁中部又设置一朵斗拱铺作,其木构式样均为檐柱“把头绞项作”斗拱铺作。
向上承托起一道撩檐枋之后,再向外扩束,做出一周凹槽,上置一排描绘堆云纹的如意头花边瓦当。
在墓室南壁偏东处辟一半圆形拱券顶的甬道,甬道券洞内竖立一通立碑式的青石质墓志铭,洞口外垒砌一道封门砖墙。
墓室壁画玉泉村砖室墓的壁面上涂抹一层很薄的白灰浆泥,砖墙的砌筑缝隙清晰可见,在平薄地仗层上绘制的壁画,盖因潮湿而多有起痂脱落,较斑驳。
墓顶的斜坡四面壁上,皆以土红色界画出梯形的画幅边框,每壁画框的下边框上又有一条土黄色勾画的连续不到头的忍冬纹图案,各绘一幅孝子故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山西发掘金代壁画墓二十四孝行图成亮点
导语:长子南沟金墓位于长治市长子县碾张乡南沟村西南,地处岚水河支流南沟南岸的二级台地上。
2016 年4 月底至5月中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长子
长子南沟金墓位于长治市长子县碾张乡南沟村西南,地处岚水河支流南沟南岸的二级台地上。
2016 年4 月底至5月中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长子南沟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过对被盗区域附近进行详细勘探,共发现墓葬一座,编号M1。
该墓为一座仿木结构的双室壁画墓,由墓道、墓门及前后室组成,方向32°。
墓葬斜跨上下两级台地,墓顶局部遭破坏,底部被盗扰;表土下开口,直接打破生土层,平面呈凸字形。
M1 墓道位于墓室北部偏西位置,与墓门略有错位,竖井平底,长1.1 米,宽0.52~0.85 米,自深3.8 米。
墓门辟于墓室北壁中部,条砖封堵,拱形,高 1.3、宽0.7、进深0.63 米。
墓室分为前后室,前室土圹呈方形,东西长2.2 米,南北宽2.16 米,深3.04 米。
土圹内用长0.32、宽0.16、厚高0.06米的条砖砌壁,上部从四面起券结顶。
墓底用长0.32、宽0.31、厚0.06 米的大方砖铺地。
沿周壁砌“凹”形棺床,床高0.42米。
墓底四隅置砖砌转角倚柱,柱高1.02、宽0.1 米,下部有高0.06、宽0.16米的柱础,倚柱之上承托仿木斗拱,四壁中间各增设补间斗拱一个,拱上砌撩檐枋,枋上置椽头,再铺盖板瓦,最后攒尖收顶。
后室为砖砌洞室,位于前室南部,高0.63~0.75、宽0.58、进深0.91米,条砖铺地,地面与棺床等高。
壁画仅见于前室,分为底部主题壁画、中部建筑彩绘和墓顶壁画等三部分,多以白色打底,用红、黄、橙、黑彩绘制内容。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