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科学教学设计_5、浮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以及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浮力,感受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理解浮力概念和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浮力的本质,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2.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概念的理解。
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讨论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浮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课件: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沉浮现象。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浮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浮力。
同时,展示阿基米德原理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实验教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案是关于浮力和实验的,这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
这个教案将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以及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原理。
让我们一步一步地了解这个教案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作用;2. 学生能够知道通过实验来验证浮力的原理;3. 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合作,培养课堂合作精神。
二、教学准备1. 实验设置: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一块木板、石头和若干硬币;2. 教学材料: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3. 教学工具:计算器、笔记本电脑等。
三、教学步骤1. 理论讲解我们需要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浮力。
在讲解浮力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例如图片和视频,通过对有关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进行展示和解释。
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开放式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们思考和综合运用浮力的原理。
2. 实验操作在讲解完浮力的原理之后,我们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先准备一个透明的水槽和一块木板。
我们可以通过把石头放在水槽中,让学生们观察石头下沉的现象。
接着,我们再把木板放在水槽中,让学生们观察木板浮起来的现象。
我们还可以通过向水中投入若干硬币,观察硬币的位置变化来进一步解释浮力的原理。
3.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应该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上,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下沉。
这个结论也就是浮力的基本原理。
四、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中,教师需要重点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疑问解答,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结果及其意义,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浮力的原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适当的知识回顾环节,让学生们可以巩固和加深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同时,在实验环节中,也需要设置适当的安全措施,保证学生们安全进行实验。
经过这个教案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的作用以及如何验证浮力的原理。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的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以实验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索浮力的奥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浮力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浮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浮力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救生圈、轮船等,引出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分析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浮力与物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4.浮力公式推导:让学生通过数学方法推导浮力公式,加深对浮力现象的理解。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游泳、船只的载货量等。
五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浮力
五年级科学教案物体的浮力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
在五年级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等方式,教授学生有关物体浮力的知识和应用。
1. 引入(100字)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同学们,当我们把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会上浮呢?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2. 实验(200字)为了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浮力的作用,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
教师可以准备一根塑料筷子和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一个一个将物体放入水中,并观察其浮力表现。
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 结果解释(200字)在实验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各物体的浮力表现,并提出自己的观察和推测。
解释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支持力,使得物体能浮在液体表面。
浮力主要由物体所排除液体的体积决定,而不是物体的重量。
4. 浮力的计算(200字)在学生对浮力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可以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
浮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浮力 = 排除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 × g(重力加速度)。
教师可以通过例题演示和学生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该计算公式。
5. 浮力的应用(300字)浮力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原理,还有很多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一些浮力的实际应用,如潜水艇、气球、船只等。
介绍这些应用的原理和设计,让学生认识到浮力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200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浮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理解了浮力的概念和原理,学会了计算浮力的方法,并认识到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讨论和练习,学生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展开,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与应用,提高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教科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5.浮力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五课内容,教材中一共安排了三块的内容:感受浮力;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后两个观测活动是建立在第一个感受活动的基础上,且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思维上的递进。
通过两个观察活动,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明白,物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即:物体浸入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二、教学背景:第一课到第四课,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实际上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
本课开始,学生将把注意力放在浮力上,来研究物体沉浮的秘密。
当一个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推力,即浮力。
不管物体是下沉还是漂浮,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
如果向上的浮力大于向下的重力,物体将上浮;如果向上的浮力小于向下的重力,则物体下沉。
当学生将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受到的重力进行比较时,他们会发现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寻找到物体为什么在水中上浮的原因。
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还会发现,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他们就此也会明白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水的体积有关。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收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的体积有关。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练习教案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5浮力的练习教案。
本节课主要涉及到浮力的概念以及实验展示,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浮力的本质原理。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教案的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具体安排和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 教案的目标1.了解什么是浮力。
2.掌握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这一概念。
3.能够通过实验佐证浮力的概念。
4.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对实验现象的好奇心。
二. 教案的重点1.浮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佐证浮力的概念。
三. 教案的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
2.如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浮力的存在。
四. 教学具体安排1.导入通过视频、图片、短语片段等多种形式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于灯泡漂浮在水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尤其是图中灯泡各种角度下的表现,通过学生自主比较和讨论,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进入本节课的话题。
2.展示实验现象教师将一个简单的实验放到讲台上,向学生展示一个芝士洼和一个同等体积、质量的玻璃球。
学生可以先通过自己的感官进行判断,认为哪一个重一些,哪一个轻一些。
教师在芝士洼中放入玻璃球,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检查球是否浮在水面上。
3.教师引导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这一概念,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
相关问题可以有: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够浮在水上?为什么一张纸丢到水里会下沉?等等。
4.实验展示教师将两个相同的芝士洼放在讲台上,其中一个里面放入一小块纸巾。
在学生的配合下将另一个洼里的水倒入有纸巾的洼里。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向教师说明纸巾的现象,教师在加以引导:为什么纸巾会浮在水面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
5.实验解析通过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本质原理,更加全面地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
五. 教学反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了学生了解浮力等同于排开在水中所受到的水的重量这一重要概念,让学生对浮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力》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围绕浮力概念展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理解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初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液体)、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浮力计、物体、液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船、救生圈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浮力的定义:通过多媒体展示浮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浮力的大小: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浮力计的示数变化,分析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4. 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浮力概念、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浮力现象。
答案:生活中的一种浮力现象如船在水面上的漂浮。
船能够在水面上漂浮是因为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船排开的水的重力,这个浮力正好等于船的重力,所以船能够漂浮在水面上。
2.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
答案:物体在水中的重力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减去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即19.6N 9.8N = 9.8N。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浮力现象,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浮力的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理解浮力的概念。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浮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物体在空气中的受力情况,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浮力。
2.呈现(10分钟)用PPT展示浮力的定义,让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大小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重力、密度等基本概念,对物体的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愿意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解决问题。
但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认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产生原因2.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讲授法:在学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浮力的概念和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容器、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浮力的概念、原理、实验过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1.5《浮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第一单元“物质与运动”的第五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浮力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了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关注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他们在四年级时学习了力的知识,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浮力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浮力的奥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体验浮力的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促进交流与合作。
4.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浮力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水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思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现象。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来?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
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
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力,方向与其重力相反,来自各表面受流体压力的差。
浮力的定义式为F浮=G排,即物体浮力等于物体下沉时排开液体的重力,单位为牛顿,计算可用它推导出的公式F浮=ρ液gV排液体积,浮力公式也适用于气体。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5年级下册《浮力》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和浮力决定的。
会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溶液。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 什么是力?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
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导入新课(一)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
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
)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浮力教案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教材,第十章“浮力”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浮力的定义、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以及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运用这些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仪、物体浮沉实验器材、计算器。
2. 学具:学习笔记、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浮力演示仪,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介绍浮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
(2)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验证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4)分析物体浮沉条件,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浮力计算方法3. 阿基米德原理4. 物体浮沉条件5.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并判断其浮沉情况。
(1)一个质量为200g的物体放入水中,求其浮力。
(2)一个体积为500cm³的木块放入水中,求其浮力。
2. 答案:(1)浮力为2N,物体浮在水面上。
(2)浮力为5N,物体浮在水面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下一步教学中应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 |教科版 (9)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还有哪些疑惑?
表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及疑惑。入水中后将观察到什么现象?(演示)
进一步提问:不断向水中加入食盐,轻轻搅拌,思考将出现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要求学生回家实验探究,并上交一份探究报告。
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并进一步猜想。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感知浮力。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中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求新知:
1、浮力的概念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阿基米德原理探究
演示:将一正方体泡沫用力压入水中,撤去外力后,泡沫从水里浮上来静止在水面;将一小木块放入水中,松手后木块也浮上来静止在水面。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体会浮力的存在
展示几张与浮力有关的图片。
提问:思考图片中蕴含着什么知识?你能列举生活中几个类似的现象吗?。
看来浮力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浮力板书:第五节浮力
交流观察到的知识(液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全体学生完成下沉物块静止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学生代表上黑板画图)。引导学生用平衡力的知识计算浮力的大小,总结出一种利用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哪些物体受浮力?板书: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
提问:你还想知道与浮力有关的哪些问题?板书学生的问题。介绍本节将完成的的任务。
学生对排开液体体积这一物理量感知较差,从学生实际认识水平出发步步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教科版 (2)
浮力教学设计课题第一单元浮力第5课浮力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大钩码、水、烧杯、酒精教学教学目标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演示实验;将木块投入水中,木块最终要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分析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力情况,得出得出浮力的概念、方向和施力物体。
二、板书课题第1节浮力三、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方向。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四、浮力的教学(一)、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实验得出: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要受浮力作用。
(1)演示:钩码在水中要下沉。
(2)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用实验证明在液体中的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3)演示实验证明在液体中的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4)分析物块的受力情况,得出浮力的大小为:F浮=G-F示(称重法)(5)总结出测量浮力的方法。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出示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第50页"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上面那一自然段文字,并结合图10.1—3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检测)1.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所受的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2.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所受的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3.分析其受力可知,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自学3、检测(一):(1)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的深度,受到液体的压强,因而所受液体的压力相互平衡。
(2)(2)长方体下表面的深度上表面的深度,因而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强上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强,液体对长方体向下的压力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所以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浮力教科版 (4)(1)
浮力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的第五课,学生已经掌握物体排开的水量的计算方法,并知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
这一课,重点教会学生通过巧妙设计,测量上浮物体的浮力大小,并得到浮力与排开的水量的关系。
课本上的例子是让学生经历“感受浮力——测量同物体不同浸入水中体积收到的浮力——测量大小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探究过程,考虑到内容趣味性不足和课堂时间有限,于是,我引入了“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小故事,来贯穿整节课,同时删去了测量大小不同泡沫塑料块收到浮力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收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收到的浮力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收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收到的浮力。
(2)运用重力和浮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让学生在揭秘浮力的过程中,通过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团结协作的学习品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敢于动手实践并获得成功感。
(2)懂的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通过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四、教学策略五年级的孩子天真、想象力丰富,内心充满着探究各种事物的欲望,他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大胆的想象和实践。
所以,本课创设“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情境,通过以教师讲故事和一段小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一起去揭开上浮物体的奥秘。
孩子们在完成两个“揭秘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将本课重点知识掌握,教师再以一个“创意任务”:画一画小皮球在水中上浮过程收到的力,让孩子进一步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
五年级浮力教案设计.doc
五年级浮力教课方案设计【篇一:五年级科学5、《浮力》教课方案-】大保当小学科学教教案【篇二:五年级科学《浮力》教课方案】五年级科学《浮力》教课方案【篇三:首师大版科学-五年级 -浮力 -教课方案】10浮力一、教课目的1、经过研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的过程,绘制并剖析“折线图”,指引学生发现“钩码在水中占有的空间越大,所遇到的浮力越大”。
2、经过研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并剖析“折线图”的过程,培育学生采集数据、绘制折线图、剖析数据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
3、培育学生“尊敬数据、谨慎务实”的科学求证的态度;发展学生研究浮力奥密的兴趣。
二、教课要点学生研究“钩码在水中下沉过程中所受浮力”的过程,绘制、剖析“折线图”。
三、教课难点学生经过剖析“折线图”得出“钩码在水中占有的空间越大,所遇到的浮力越大”。
四、教课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引出研究的问题1、讲话:经过上节课研究,我们知道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遇到一个来自水的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作浮力。
2、幻灯片演示:先出示在空气中挂在测力计上的钩码图,并读出测力计所显示的数值,而后出示钩码放入水中图片,读数,请学生说一说“你以为钩码所遇到的浮力是多少,如何算?”并咨询:你赞同这类算法吗?3、解说:我们能够将“下沉钩码所受水浮力的大小”用“空气中测力计读数”—“进入水中测力计读数”的差值来表示。
4、出示课题:今日我们持续用这类求浮力的方法来研究下沉钩码所受的浮力还有哪些奥密。
(二)研究新知1、演示钩码入水过程,指导学生进行猜想。
(1)演示、猜想:出示一个钩码、小水杯,当钩码在下沉的过程中,你以为它遇到的浮力有没有变化?假如有,会有什么变化?(2)用折线图记录学生的猜想并理解折线图各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解说:“假如老师给你一个图,你能把你的猜想用折线图展现出来吗?”(先认识图)请一个孩子语言描绘他的猜想,教师画图演示。
介绍表单上横、竖坐标所表示的意义,而后让孩子来猜想假如用详细数据绘成折线图的方式如何表示。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浮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5课《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知道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能通过实验来收集数据,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3.了解浮力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重难点】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材料:三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块、一个量杯、一个弹簧测力计、防水橡皮泥、滑轮或钩码、若干棉线、记录表。
(建议:可以准备溢水杯,可以更加准确测量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师出示之前第1课的实验现象: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在水中是浮的。
师引导学生:把泡沫块放在水面,用手把它压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生(预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块有一个向上的力。
生用同样的方法试试带盖的空瓶、木块、苹果,是不是有同样的感受?(都有一个向上的力)引出浮力: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师板书课题:浮力)二、浮力的测量1.师生共同分析浮在水面静止的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受力情况。
(当带盖的空瓶、泡沫块、木块、苹果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除了受到浮力,还会受到重力。
这时候浮力和重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2.如何测量泡沫块受到水的浮力?师: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重力、摩擦力的大小,能测量浮力的大小吗?怎么测量?生讨论实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浮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一、感受浮力: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
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
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
(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
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5、浮力浮力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浮力大于重力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教学过程】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
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
(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
(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
(具体见教师用书)板书设计: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下沉浮力大于重力上浮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板书设计: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调制液体观察—发现—推测—验证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
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