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热空气教案2 首师大版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热空气_首师大版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热空气学科科学学段中年级年级三年级相关地球与宇宙领域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生将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更多体验科学究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验证,得出结论。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人们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
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
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验时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知识打下基础。
描述是指用适当的语言或文字传递观察到的信息。
也就是说,描述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的,描述能力的培养要与观察活动紧密结合。
当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陈述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就会以知识的形态贮存起来,作为新的观察的背景知识。
2.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热空气》一课属于地球与宇宙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教学内容选自《科学》第二册“变化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是按照问题、经历、感受、交流、发现的教学过程编写的。
课文先从多个实验入手让学生经历、感受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在不断的经历、感受过程中,逐渐认识、发现热空气会上升。
在学生有所发现的基础上,再有意识地感受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使学生加深认识的过程,验证学生自己的初步发现。
学生有了深刻的感受,再描述发现过程就会更加准确。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DOC范文整理】
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热空气》一课是按照问题、经历、感受、交流、发现的教学过程编写的。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课文先从多个实验入手让学生经历、感受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在不断的经历、感受过程中,逐渐认识、发现热空气会上升。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努力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经历一段研究科学的过程,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搜集丰富的事实,并且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卫生香、打火机。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儿、纸蛇、棉线、竹棍、蜡烛、打火机。
教学过程:导入新师:我们来看一段短片,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观看热气球上升的短片。
师:请你把蜡烛点燃,把手放在上方,自上而下细心体会,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吹灭蜡烛,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有热空气向上升、顶手。
教师板书“热空气”---导入新课。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热空气。
探究新师:请同学观察:当卫生香直立、斜放和横放时,你分别观察到什么现象?纸蛇实验。
先指导学生系纸蛇,然后把纸蛇吊起来,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放,观察纸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实验师:想一想,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进一步感受热空气,研究事实资料。
师:谁能用我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再次证明热空气可以上升?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观察到这么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你怎么解释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师:那么归根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出现这么多现象呢?生:都是因为热空气轻,会上升。
热空气 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
热空气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醉清风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第7课《热空气》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热空气》篇一日期活动名称热空气和冷空气执教者徐丹晴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感知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2、乐意尝试有趣的小实验,能大胆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环境创设玻璃牛奶瓶吸管气球水盆玻璃碗一元硬币胶泥重点与难点重点: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活动过程:一、会跳舞的硬币1、教师出示硬币这是一枚神奇的硬币,它会在玻璃牛奶瓶上跳舞。
你们猜猜看它会怎么跳舞呢?教师讲解玩法:将硬币放入水中浸湿,然后盖在瓶子口上,搓搓自己的手,发热了再用手握住瓶身,观察有什么现象。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也试试呀?(分组操作)你看到了什么?硬币在干什么?把手拿开硬币还会跳舞吗?硬币为什么会跳舞?是什么让它跳起舞来的?小结:我们的手握住了瓶子,因为我们的手是热的让瓶子里的空气也变热了。
空气热了它就会膨胀(变大),空气在瓶子里住不下了它就往外面跑,把硬币顶起来了。
瓶子里的空气遇到了外面冷的空气所以又掉了下来。
二、观察实验:哪个气球鼓起来了1、教师出示两个没有吹气的气球,把它们分别套在牛奶瓶口上。
将瓶子放在两个玻璃碗中,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
2、哪个气球鼓起来了?为什么它会鼓起来?如果这个瓶子放入冷水中,气球会怎么样?3、你们想不想试试?发现了什么啊?4、小结:倒入热水后,瓶子里面的空气就变热了,气球里面的空气就变大了所以气球鼓起来了。
再放入冷水,空气就变冷了,空气就又变小了所以气球就瘪下去了。
价值分析:通过有趣的现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操作进一步感知这个现象。
引起以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从而初步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一个环节幼儿对热胀冷缩的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观察试验进一步感知这个现象。
《热空气》篇二一、课文说明:本课的教学思路是:“联系实际、体出问题——分组实验、自行探索——汇报研讨、得出结论——巩固应用、解释现象”这一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科学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和描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征;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4.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热空气和冷空气三、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五、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创造热气球升空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兴趣。
教师可以问学生:从前我们都是如何把气球吹起来的?为什么我们吹进去的气能够让气球升上天空?2. 概念导入(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张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对比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热空气和冷空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热空气会升起来,而冷空气会下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3. 学习任务(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份实验材料 - 一个空气球、两个塑料袋和一杯温水。
教师请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步骤1:将一个塑料袋套在气球上,并放置在教室中央。
步骤2:用另一个塑料袋装一杯冷水,然后迅速倒入温水。
步骤3: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步骤4:每个小组将自己的观察结果汇报给全班,并提出解释热空气和冷空气现象的理由。
4. 知识解释(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图示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解释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的原因。
教师让学生了解到,当空气受到加热时,分子动能增加,分子变得更活跃,空气的密度减小,使得热空气上升;而当空气被冷却时,分子动能减小,分子变得不活跃,空气的密度增大,使得冷空气下沉。
5. 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提出如下问题:问题1:为什么热空气上升?问题2:为什么冷空气下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并回答问题。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空气》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课题:《热空气》单位:中庄中心小学主备人:王尊国一、教学目的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来源。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与同体积的冷空气相比,重量会变轻,向上升。
3、学会做热空气变轻上升的实验和归纳概括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向上升的科学原理。
4、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只是改善生活。
二、教学准备(一)一组:演示材料1.投影片(1)孔明灯(最好是夜晚,孔明灯徐徐上升的抽拉片)。
(2)热气球。
2.走马灯(点燃下面的蜡烛,上面的叶轮及连在叶轮上的纸马就会转动)。
(二)分组:实验材料:挂好线的纸蛇、蜡烛、火柴。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谈话:(1)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向哪一个方向漂?在火炉上方的铁丝上挂着一块手帕,当炉火烧得很旺时,常有什么现象?(2)蒸馒头的热气向哪一个方向漂?水壶里的水烧开了热气向哪一个方向漂?(3)为什么烟、热气会向上漂?火炉上方的手帕会摆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l.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师:老师在小凳子上放了一个小碟子,在碟子里倒入一些酒精,如果把酒精点燃再把这个大塑料袋套上,这个塑料袋里面的空气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推测空气的体积会膨胀)问:如果像你们推测的那样,套在凳子上的塑料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实验:点燃酒精,塑料袋被热空气胀得鼓了起来。
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2.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会变轻,上升师:胀大的热空气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继续观察。
实验:松开手后,塑料袋徐徐上升。
师:为什么塑料袋会升起来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教师拿起悬挂好的“纸蛇”。
)这是剪成弯弯曲曲的纸蛇,我们就用它做实验。
用线把纸蛇悬挂起来,观察一下纸蛇是什么样子;把纸蛇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纸蛇有什么变化;再把纸蛇离开火焰,观察它会怎样。
热空气案例
《热空气》教学案例《热空气》是首师大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变化的空气》的第一课。
探究学习的起始阶段从火眼金睛辨真假的小游戏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急于想了解为什么热空气都会上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进行热空气上升原理的探究,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一、火眼金睛辨真假一上课,我就开心地问学生:“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孙悟空火眼金睛能辨真假,你可以吗?”同学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
接着我打开多媒体课件,课件具体内容:(第一幅图工厂烟囱冒出的浓烟直冲云霄;第二幅图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指向地面;第三幅图馒头蒸熟了;第四幅水壶里的水烧开了。
)说:“同学们看看哪些与生活不相符?说说理由。
”学生很自然的投入到了学习中。
观察后,我问:“在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生1说:“我发现了有的冒出的气向上走,有的冒出的气往下走。
”生2:“我觉得的第二幅图好像不对,我爸爸常抽烟,点燃的香烟飘出的烟是向上走的。
”生3:“我发现第一幅、第三幅、第四幅图冒出的烟和气都是往上走的。
”我微笑着宣布:“这样看来,你们三个都是个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接着教师及时地播放课件:五彩缤纷的热气球飞上了天空的情景。
)当看到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翱翔的时候,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及时引入:“那么热气球能升入天空,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目的在于在认识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空气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从火眼金睛辨真假的游戏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及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二、创设情境共探究“刚才,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一样会上升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
“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我说:“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们能根据刚才的猜想设计实验,使纸蛇飞舞起来吗?希望同学们在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用眼睛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比比看谁能发现的更多。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和学案 - 5 热空气 - 首师大版
《热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热空气,初步建立热空气形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实验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热空气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热空气是如何形成的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热空气形成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实验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热空气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什么是热空气?热空气是怎样形成的?二、活动推进,观察探究1.探究新知(活动一)点燃一支卫生香。
当卫生香直立、斜放和横放时,可分别观察到什么现象?2.探究新知(活动二)把剪好的纸蛇吊起来,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探究新知(活动三)用点燃的蜡烛给小风车下面的空气加热。
过一会儿,会发生什么现象?4.探究新知(活动四)用蜡烛给开口朝下的大塑料袋里的空气加热(注意不要烧着塑料袋)。
过一会儿,松开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三、汇报展示,建构新知相传在17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军事家诸葛亮(字孔明),曾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道理,制成一种能升上天空的灯。
人们用这种灯传递作战的信号,这就是孔明灯。
200多年前,法国人制成了热气球。
人们乘热气球能升上天空,热气球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现在,热气球仍用于体育、旅游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因为空气分子是单个颗粒,使空气分子平衡时周围产生的各种力都是非常小,这样温度变化产生的力,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使空气分子的直径发生明显变化。
即受热空气分子直径变大,这样热空气分子变轻,所以热空气上升。
四、延伸课堂,拓展观察今天我们学习了热空气的概念,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热空气。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们还学到了哪些知识?《热空气》学案【学习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热空气,初步建立热空气形成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试验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热空气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热空气是如何形成的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的信息。
首师大小学科学三下《6.流动的空气》 教案.doc
(首师大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空气的流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想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禁塌实、与人合作、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对烟的路线和方向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塑料袋、气球、小风车。
风的形成实验盒、卫生香、火柴等。
演示材料:海陆风形成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小学科学热空气教学设计
《热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2.发现并了解生活中热空气的应用,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的科学原理,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设计方案、验证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等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3.通过热空气的应用启发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间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1、在历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发现科学的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热空气原理的应用。
难点:指导学生简单了解为什么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要轻。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归纳总结出热空气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蜡烛、火柴、易拉罐、碎纸片、课件学生材料:酒精块、火柴、磁盘、湿毛巾、塑料袋、烧杯、水槽、记录单【教学设计】(一)导入:师:同学们,老师很高兴给大家上课,老师想问一问大家,你们喜欢旅游吗?师:你们都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旅游的?生:汽车、火车、飞机师:飞机不仅速度快,还可以看到地面上所有的风景。
那你知道人们最早是乘坐什么飞上天的吗?生:热气球。
师:大家见过热气球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热气球的一个视频,一块来看一下吧!播放热气球视频。
师:看到漂亮的热气球飞上天,你有什么想问的?生:热气球是怎么做成的?生: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师:谁能帮他解答这个疑问。
生:火、热空气。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问题的眼睛,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师:到底是不是热空气的作用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热空气”你就知道了。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热空气》说课稿
首师大版科学《热空气》说课稿(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首师大版科学教材.,是关于热空气性质的一节重要课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的性质和规律,进而理解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性质进行实践活动。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处于关键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然而,对于热空气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通过实验和直观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热空气性质的直观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了解人类如何利用热空气的性质进行实践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热空气的性质,并理解其应用。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纸蛇、蜡烛、平衡杆、气球、塑料袋等实验器材;有关热空气应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热空气的基本概念;准备实验记录本和笔,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空气知识,并引出热空气的概念。
2.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观察讨论:展示热空气应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总结提升:归纳热空气的性质和应用,强调其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热空气的性质为人类服务。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5.热空气 首师大版
(首师大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5.热空气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做“热空气上升”实验的方法。
2、使学生了解“热空气会上升”的道理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模拟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实验。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观测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2、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间的密切关系。
2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个学期《科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本课程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
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方法有限,需要教师引导、点播。
同学之间有较好的合作意识,能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要很着急的放手让学时去尝试,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细致、全面的科学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热气球学生都知道,如何升空的却不是很清楚,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个别学生知道国外热气球爆炸事件,从生活中感受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做“热空气上升”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导入新课(5分钟)1、我们来看一段短片,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观看热气球上升的短片。
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2、请你把蜡烛点燃,用手去靠近,有什么感觉?学生实验(提醒学生手慢慢移动,注意安全)3、吹灭蜡烛,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生:手热。
教师引导:手感觉到什么东西热了?(空气)空气受热了就形成了热空气。
生:有热空气上升,顶手。
(机动问题)哪位同学还有更细微的感觉?(最接近蜡烛火焰热空气越热。
)你觉得热空气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学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动手体验,感受到热空气的存在,以及热空气会上升。
为后面的实验探究作铺垫。
活动2【活动】热空气上升热空气会上升热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为了研究热空气,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借助实验材料的变化,看到热空气。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热空气教案2 首师大版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热空气教案2 首师大版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热空气》是北京市小学科学首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属于“变化的空气”单元。
本课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几个观察实验,让学生经历、感受多个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在不断的经历、感受过程中,逐渐认识,最后发现热空气会上升。
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热空气的性质的,使学生对人类广泛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所了解,加深对热空气上升的认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施教年级是三年级,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性质已有了较多的了解,他们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证明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一些材料来观察。
对于热空气学生也不会是一无所知,有些学生见过悬挂在火焰上方的一些较轻的物体飘动的现象,还有些学生知道热气球要靠火加热才能飞上天空。
但他们对热空气的认知只停留在单个的表象上,要上升到理性的科学概念,需要教师通过课上的指导,帮助学生从现象认识到本质。
三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具有初步的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独立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较弱,课上需要教师指导提示,帮助学生把探究的方向。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的抛锚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一)、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空气受热后的变化进行思考。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2 首师大版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流动教案2 首师大版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在通过多次学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风就是流动的空气,最后利用模拟试验探究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原因,从而明白风的形成原因。
整个过程遵循“观察体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使学生逐步建构出风的成因。
教师的指导仅仅是提出问题或活动要求,主要是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进行探究,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想。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中的位置与要求:在《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中的“地球的运动与引起的变化”之一的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探究风的成因,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讨论自然界风的成因。
(二)教学内容分析:《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学习内容,在之前的第一册中学习了《人与空气》,在之后的第四册中还要学习《生活中的空气》。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第二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热空气》、《流动的空气》、《风的观测》、《关心天气》。
《流动的空气》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热空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在第一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由此而形成风。
进而为后面的学习《风的观测》、《关心天气》做好准备。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热空气》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热空气》教学设计一、课文说明: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当炉火比较旺时,挂在炉子上面的手帕会不停的向上飘动,这是什么原因?这是本课的导入,通过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探究。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分两层:1、观察纸蛇和热气球实验。
点燃蜡烛后,上方悬挂的纸蛇会旋转起来;点燃盘中的酒精后,上方的塑料袋会膨胀,松手后塑料袋会上升。
这两个实验可以为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打下感性基础。
2、启发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概括,作出解释。
以上两个实验都说明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为什么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可以引导学生从“比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比空气轻的氢气球在空中会上升”等事实进行类比推理。
3、在以上实验、思考的基础上讲解热空气的性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这是因为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变小的缘故。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的应用——我国古代的孔明灯和现代的热气球。
二、目的要求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教具准备教师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纸蛇、蜡烛2、演示材料——不漏气的大塑料薄膜袋、小凳子、小盘、酒精。
3、挂图、课件演示——热气球。
学生准备:剪刀、针、线。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谁注意过,挂在炉火上方的手帕常会发生什么现象?(2)关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挂在炉火上的手帕为什么会不断的飘动。
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1)讲述: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两个实验。
(2)纸蛇实验:①讲解、演示: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纸蛇做实验。
把蜡烛立在桌上,不点燃:手提着纸蛇,使它悬在蜡烛上方。
观察纸蛇怎样?点燃蜡烛,使纸蛇悬在蜡烛火焰上方(注意不要烧着纸蛇)。
观察有什么现象?将纸蛇横移,离开蜡烛火焰上方。
观察有什么现象?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三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热空气》 青
《热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2、能力: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工程与技术:学习本课之后,回家查阅资料,自己试着制作一个能飞上天的孔明灯。
二、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搜集丰富的事实证据证明热空气会上升,并且会对食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得出结论。
三、教学准备:1、演示材料:课件、视频,风车,固体酒精块、火柴、湿抹布等。
2、分组实验材料:薄塑料袋、纸蛇、棉线、酒精灯、火柴、垃圾盒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小礼物,大家看,是一个漂亮的纸风车。
你玩过风车吗?(玩过……)你是怎样让风车转起来的?(生:……)嗯,你们的办法可真多。
今天老师也想玩一玩风车,我可以既不用吹也不用跑,风车自己就能转起来。
你相信吗?嗯,让我们来试一试。
(师点燃酒精块,演示热空气让风车转动起来。
)大家看,风车转了起来!(用湿抹布盖灭火焰)那么,大家来猜一猜,风车为什么会转起来呢?(生:……)是的,有火。
为什么有火风车就会转动呢?谁来猜一猜?(生:……)生活中,火是用来加热物体的,那么今天火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是的,火加热了火焰周围的空气。
这部分被加热了的空气,我们叫它热空气。
热空气有什么性质呢?它跟风车转动有关系吗?(生:……)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要想得到正确的答案,就请你跟随老师一起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一起来研究《热空气》。
板书:热空气。
(二)、探究新知:1、感受热空气要想研究热空气,我们必须得到热空气才行啊,我们周围的空气是热空气吗?(不是……)那么,怎样做才能得到热空气呢?(生:……)是的,我们需要对周围的冷空气进行加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呢?(PPT出示:酒精灯使用方法)1、点燃酒精灯时,左手扶灯壶,右手提起灯帽放在灯的右边,划火柴点燃酒精灯芯。
小学三年及科学-热空气教案
设计
热空气
未点燃的蜡烛 点燃的蜡烛
塑料条 不动 向上飘
小风车不动 转
塑料袋 鼓、向上飘、落下来
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总第页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环节及教师活动(时间分配)
学生活动(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出示自制的飞椅)
教师演示实验:在没点燃酒精灯时,飞椅不动;点燃酒精灯,飞椅转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初步了解所学的热空气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学生基于对实验现象地比较、分析,说出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
难点
学生在不断比较、分析、归纳的过程中,说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教学
资源
演示材料:自制飞椅、酒精灯、火柴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火柴、酒精灯、塑料条、风车、塑料袋
(二)借助其他物体认识热空气会上升
我们感受到了热空气,感觉到它不断向上升,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看”到吗?
教师适时出示小风车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三)认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教师出示塑料袋,让它充满空气,松手,塑料袋慢慢地落下来。你有什么办法也让塑料袋飘起来吗?
三、认识热空气的用途(1’)
你知道哪用到热空气会上升的道理?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解释现象,认识到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学生抢权回答。
认识“孔明灯”、热气球、走马灯等。
教学
反思
互动反馈点:抢权回答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拓展(1’)
调查一下,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
学生观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酒精灯火焰上方的飞椅转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热空气教案2 首师大版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所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热空气》是北京市小学科学首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属于“变化的空气”单元。
本课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几个观察实验,让学生经历、感受多个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在不断的经历、感受过程中,逐渐认识,最后发现热空气会上升。
第二部分是引导学生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热空气的性质的,使学生对人类广泛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所了解,加深对热空气上升的认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施教年级是三年级,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性质已有了较多的了解,他们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证明空气的存在必须借助一些材料来观察。
对于热空气学生也不会是一无所知,有些学生见过悬挂在火焰上方的一些较轻的物体飘动的现象,还有些学生知道热气球要靠火加热才能飞上天空。
但他们对热空气的认知只停留在单个的表象上,要上升到理性的科学概念,需要教师通过课上的指导,帮助学生从现象认识到本质。
三年级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具有初步的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独立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较弱,课上需要教师指导提示,帮助学生把探究的方向。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的抛锚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一)、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空气受热后的变化进行思考。
教师点燃酒精灯,提出问题:老师正在用酒精灯给什么加热?火焰周围的空气会有什么变化?
(二)、借助感官的观察,感受热空气的存在和流动,基于自己的感受对空气受热后的变化进行推测,也为学生设计实验作铺垫。
当学生说出火焰周围的空气会变热时,让学生用手感觉火焰周围的空气是不是变热了,是在什么地方感受到热的。
当学生感受到火焰上方某个位置的空气变热时,可能会提出空气受热后会向上流动的猜想,进行实验时学生会在火焰上方感受到热的那个位置,放置布条和纸蛇。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1、创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所需的物质环境,包括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记录单和PPT中的提示内容。
2、指导学生围绕本课的的主题进行讨论、交流。
当学生提出猜想后,组织学生按照PPT中的提示进行讨论:“空气是看不到的,你们能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研究这个问题吗?想一想你想用哪种材料?怎样做实验?估计发生什么现象?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评价,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科学概念。
四.材料准备
(一).分组材料
酒精灯、湿布、火柴、弃物盒、纸蛇、塑料袋、卫生香、布条、记录单。
(二).教师用材料
1、实验提示用材料:纸蛇、塑料袋、卫生香、布条、记录单、PPT。
2、演示用材料:酒精灯、湿布、火柴、弃物盒、气球、支架、大塑料袋、自制走马灯。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以下科学概念:
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发展以下探究能力:
1.初步学会预测、观察实验、描述、记录实验结果。
2.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和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将能够:
描述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不能了解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层次2.能够描述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但不会应用热空气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层次3.能够描述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能应用热空气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实验记录单的成果化评价
(1)、目的:督促学生合作开展实验,便于学生集中研讨、相互评议;考察学生是否参与实验、是否又好又快地完成实验;考核学生是否能依据记录事实、较清楚地进行汇报。
(2)、操作方式:实验前分发给各组,实验中要边做、边观察、边充实记录单;实验后,一方面通过部分小组上台展示记录单、汇报发现来把握他们的学习进程,着重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方法,对实验现象是否记录得清楚准确。
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重要反馈资料,课后要收上所有组的记录单,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全班学习整体状况;反思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2、运用热空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目的: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了热空气的性质,以及应用水平。
(2)、操作方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操作。
a)、出示支架和气球,提问:现在挂在木条两端的气球基本平衡,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使两端的气球变成不平衡的状态吗?b)、出示走马灯,使学生看清它的结构。
提问:怎样让走马灯转起来?
热空气实验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