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指什么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指什么

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指什么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指的是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历史、行为、思维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的定义、学科内容以及其重要性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一、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的定义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是对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旨在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探索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规律。

它涵盖了众多学科领域,如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分析和解读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的学科内容1.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研究,探索人类社会的规律和意义。

2. 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结构和习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思维方式。

3. 社会学: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和规律。

4. 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和机制。

5. 政治学:研究政治体制、政治行为和政治理论,分析国家和国际关系的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的重要性1. 深化对人类社会的认知: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深化我们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2.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研究的成果可以为社会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宝贵的参考和依据,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指导。

3. 增强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概论可以培养个体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提高个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心,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4. 提升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的学习培养了我们的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5. 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人文社会科学概论的学习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研究的发展。

总结起来,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科学,通过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读,深化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个体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整理

人文科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探索的学问。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譬如人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25.接受美学: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意义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26、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27.心理学:一门以人(以及动物)的心灵作为对象,并用科学方法阐明其本质的学科。

28.人类学:一门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学科。

32.社会学:对社会进行具有某种综合性质的研究,力求运用科学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现代社会学越来越集中地探究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和问题,社会学研究往往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焦点。

36.科学主义:就是唯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者地科学的信赖推向极端,他们认为科学应该“被认为是全知全能的人类救世主而逐渐受到崇拜。

”科学主义者宣称“所有的问题都能被科学地解决,甚至能解决精神、价值和自由问题”。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37.人文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一:生态学视野中的若干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摘要题】生态文化与环保意识【正文】科学的精神是统一,社会运动与自然运动的规律有着惊人的相似。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者间有许多值得相互借鉴的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甚至可以用更加简练和统一的语言来描述,生态文化的核心观念为此提供有价值的视角。

在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取得过两个对人类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一个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使人们心目中静止不变的客观世界转变为动态、进化的客观世界;另一个成果就是随着生态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生态文化观念,它使人类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梦中醒来,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的光明大道上来。

具体讲,生态文化作为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文化形态,正在逐渐取代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文化,是现代以及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基础。

因此,从生态学视角认识和理解人类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问题,寻求可能的、合理的解决途径,就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了。

本文试图以生态工作者的视角审视和理解若干人文社会科学问题。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然是研究生态学和生态文化的基础。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很难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对其有一个比较恰当的理解。

简而言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生命是环境的产物。

在地球形成之初,表面笼罩着原始的还原性大气,没有氧气、臭氧层,紫外线强烈地照射着地面,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经历漫长的化学演化过程,大约在35~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生命——光合自养生物蓝绿藻(Cyano phyta);原始的生命在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存的多样性的生物类群。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探索与研究。

人文科学关注人类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行为和变迁。

两者的研究内容各有侧重,但却密切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本文将就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涵、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人文科学的内涵及作用人文科学关注人类的思想、文化、语言、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人类文明的整理、研究和传承,人文科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使我们更有自信和自豪感。

首先,人文科学研究人类思想和文化,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类思想与文化的多样性,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培养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其次,人文科学的研究有助于塑造人类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如仁爱、公正、自由等。

这些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密切相关,对我们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人文科学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都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具备更好的创新精神。

二、社会科学的内涵及作用社会科学旨在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行为、变迁等方面。

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社会科学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规律,提高社会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

首先,社会科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都需要我们的研究和理解。

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规律和社会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其次,社会科学的研究有助于改善社会管理和决策。

社会科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分析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

从城市规划到公共政策,社会科学的研究都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考作业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考作业答案

作业一一 1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特别是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探究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二 1 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2 人人类3 自然科学4 孕育阶段生成发展拓展反思5 研究对象研究主体6 阶级社会7 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8 物质精神精神文明9 实物各种制度、风俗10 周密的调查科学分析11 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12 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13 非逻辑性综合性自觉性14 简单随机抽样多级抽样15 观察无结构访谈集体访谈三1-5CACBD 6-10DBADB四 1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都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创新成果为结晶的社会性活动;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 人文社会科学一般具有价值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具有时代性,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部分学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某种积极倾向性。

3 第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须自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成果须有一个健康的开放的政治文化环境;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须提高其预见性。

五 1 答案要点:论述的主要思路和基本要点在于:三种“一般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集中表现为它们都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把对应于两极的自然科学方式和人文艺术方式相沟通、相融合。

2 答案要点:论述的主要思路和基本要点在于: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2)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3)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作业二一 1 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走势的聚集点,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表现。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论述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论述题1.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有位小姑娘依靠父母亲艰苦的努力,好不容易跨学区进入了全市最好的一所小学。

小姑娘高兴极了,开学前三天,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

开学以后头几天,小姑娘夭夭在家里的饭桌上说学校这样好那样好。

可是,就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小姑娘回家后突然嚷着下星期再也不去上学了。

父母亲不知所措,急着追问缘由。

小姑娘哭着说:今天,整整一天,班主任老师没有看我一眼,连一眼也没有看啊!有位小学校长讲述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只得了58分,在教师办公室呆着不肯回家。

他对老师说,分数单上挂红灯笼,妈妈是不准让我进家门的。

看看老师不作声,又说:老师,这次能不能先借给我2分呢?下次再考,我一定还上这2分。

数学老师想了想,深深地点了点头。

到了下一次考试,孩子有明显进步,还了2分,受到老师的表扬。

之后,孩子的成绩列入了班级的中上游。

试就这两件事,谈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

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

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

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小太阳”,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一一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的社会心理背景。

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72)一、简答题1.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是什么?答:一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4分)二是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3分)三是日益尖锐的当代全球问题。

(3分)2. 20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地方?答:(1)对创作主体艺术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3分);(2)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3分);(3)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2分);(4)对文艺与社会一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考(2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答: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3分);二是从“异文化”研究到“本文化”研究(3分);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2分);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2分)。

4.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

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分)二是国家干预主义。

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5分)5. 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3分)(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分)(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2分)(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2分)6.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 (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价值关联性;(4分)(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分)(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021人文科学的本质属性、价值功能及发展路径范文1

2021人文科学的本质属性、价值功能及发展路径范文1

2021人文科学的本质属性、价值功能及发展路径范文 “人文科学”一词,是20 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

但在西方,“人文科学”却产生甚早,可以追溯到 17 -18 世纪之交堪称近现代“人文科学之父”的维科。

嗣后,经过狄尔泰、李凯尔特、卡西尔、韦伯、胡塞尔、伽达默尔等人的努力研究,西方的人文科学观渐趋成熟、完备,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研究。

纵观西方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以维科、狄尔泰、李凯尔特、卡西尔、韦伯等人为代表,主要是基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界定人文科学,比如韦伯说道:“我们已经把力求根据其文化意义认识生活现象的学科当做文化科学'(指人文科学———引者注)。

” 第二个阶段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为代表,他们突破了第一阶段的现代认识论藩篱,转向生存论角度来为人文科学奠基,比如伽达默尔曾言:“我们的整个研究表明,由运用科学方法所提供的确实性并不足以保证真理。

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精神科学(指人文科学———引者注),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科学的科学性的降低,而是相反地证明了对特定的人类意义之要求的合法性,这种要求正是精神科学自古以来就提出的。

” 由上观之,尽管人文科学的合法性基础从认识论过渡到了生存论,但伽达默尔仍与韦伯一样,主张人文科学以“特定的人类意义”或者说“文化价值”为主题,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底蕴。

在人文科学发展的两个阶段中,科学主义思潮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分别构成了对人文科学发展的重大挑战。

在科学主义者看来,自然科学是科学知识的标准模式,故人文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做自然科学式的探讨与研究,并以自然科学的知识形式来规范人文科学的问题。

较之科学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从特殊的人文主义精神出发,不仅批判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性,而且“否认各种形式的哲学世界观与价值体系”,“否认科学观、真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从根本上挑战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论文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论文

浅谈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论文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篇一:《浅谈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有人主张将已往的“哲学社会科学”改称“人文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用以指称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另一大半(有关人、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科学领域,这是目前一股国际性的学术潮流。

其用意在于强调哲学和各门社会学科的本性是面向人、社会、文化的,从而倡导立足于人、关心和服务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导向。

采用这一提法的好处是,强化这些学科的本意,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

但其中有几个具体的理论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一、带有人文性质的研究和创作是否属于“科学”。

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争议,关键是对“科学”的理解不同:以西方一些人的标准,一个学科只有达到了对象的可重复性、描述的客观化、形式化和定量化、知识的可积累性等一些自然科学的特征,才属于科学。

这种狭隘观点目前仅承认现代的经济学、社会学等少数社会学科是科学,而把政治学、史学、法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至哲学等统统排除在外(当然,这也与有些社会学科的工作和发展水平尚不到位有关),或宁肯叫“人文学科”,也不叫“科学”。

这种观点影响了不少人,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界有一定市场。

按照另一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的实质在于“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马克思),在于通过“实事求是”(罗素)的研究去追求真理,凡符合这一实质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就属于科学范畴。

因此,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也应该是科学,不应因为有某些形式上或程度上的差别,就否定其科学的实质。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无疑体现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

二、在学理上,“科学”与“人文”两个范畴是有区别的。

科学,是以强调事实、理性、描述性知识和真实性、真理为主旨的规范体系。

科学仅以符合事实及其客观规律为根据,而较排斥人的主观意向、价值取向、意识形态,虽然在总体上,科学与人类的价值追求正相关(对人类有益);但在具体研究过程和具体观点上,则要求必须不带任何主观倾向,首先要如实地反映客观。

关于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价值”思考

关于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价值”思考

关于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价值”思考摘要:关于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价值”问题,历来就广为争议。

人文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对于价值判断既要疏离又要介入,关键是如何去衡量及把握在一定语境中二者的亲疏程度。

这种亲疏程度的度量标准却不是主观,而要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

以此,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和情感的了解和把握,最终在于净化人的情感,塑造完美人格,凸显人文精神之美。

关键词:人文学科价值研究对象人文精神引言:关于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价值”问题,历来就广为争议。

例如审美价值与政治价值之争,审美价值与意识形态价值之争,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之争,关于价值中立的思考及反思等。

的确,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存在着各种价值。

但是究竟怎样去对待这些价值,为什么这样去对待,如此对待的意义何在,至今这些问题仍然饱存争议,而且,在语境的变化之下,这些问题也需要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分析,因此,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来思考和探讨。

一、对待价值判断:亲疏有度,过犹不及在新中国,曾经一度,政治和意识形侵犯了人文学科研究,以至于当时很长一段时间众人拒谈政治,或者闻之变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弊端的涌现,消费主义思潮的冲击,也出现了一度抨击人文学科研究中的过度自由、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缺失、低俗的价值影响的局面。

基于历史与现实,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人文学科研究中的价值问题?诚然,价值以某种存在手段操控了研究,这对于研究可以称得上是灾难,但是研究完全脱离价值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伊格尔顿所言:“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乃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历史的一部分。

从雪莱到诺曼·n.霍兰德,文学理论一直就与种种政治信念和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密不可分。

的确,与其说文学理论本身就有权作为理智探究的一个对象,还不如说它是观察我们时代的一个特殊角度”而且,研究不浸润一点价值色彩,未必是一件百利无一害的事情。

“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切靠市场的资本逻辑调节固然不行,仅仅依赖学术和文艺领域自我调节自我净化事实上也不可能……所以在文学生态中有政治话语适当地介入作为起码的社会控制底线还是必要的。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

下文是WTT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范文篇1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摘要】:^p :本文基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的现状,结合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说明。

在随后的研究中,对科研量化评价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p :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表现在高校方面,就是科研工作的创新,科研成果的创新。

近年来,国内高校的科研活动数量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但质量还有待改进。

20________0年以后,科研工作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国内学者也就科研工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基于传统的世俗理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对自然科学科研工作的研究相对来说翔实很多,可信性也高一些;而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本身研究难度要大一些,数据的可信性也不高,关注程度明显低很多,仅存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停留在表面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而人文社会科学却又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实质体现。

基于以上这些,本文着重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的评价,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活动的现状我国高等学校在科技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科学家与工程师是我国科技活动的主力军之一,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投入和产出的研究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相差很大,整体状态比较落后。

(1)纵向比较。

一方面社会上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人力与资金上的投入相对较少。

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从投入情况看,20________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人文社科人员共55176人,人文社会科研经费共963.11百万元,而自然科技人员共175405人,是社科人员的3.18倍,自然科研经费为18276.43百万元(不含科研人员工资),是人文社会科研经费的18.98倍。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200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乂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体。

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终身教育论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

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2)全城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各种人文学科研究的最后n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次不同。

其中研究“学习活动中的人”的学科是(C)。

A.哲学B/心理学 C.教育学 D.社会学2. 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oA.政治学、历史学B.法学、新闻传播学C.伦理学、人类学D.语言学、考古学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A.理论B.实践C.社会环境D.人的素质4, “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A.美国B.韩国C,泰国口.日本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仁自觉领悟D.情感激发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A.完全参与观察B.半参与观察C,非参与观察 D.抽样调查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8.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A.维纳8.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9.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C)A.科学哲学B.哲学解释学C.分析哲学D.结构主义哲学10. “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doc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doc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所有相关学科的总称,其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科学。

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主要运用意义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来研证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神学、人类学、美学、考古学等。

[1]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论1.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流派。

实证主义是以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创始者为代表。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把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理论构造的模式,从而达到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认为科学的目和研究成果的“可验证性”。

[2]在方法论取向上,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并由此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传统,且在很长时期里成为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只是把看作自然科学方法是去寻求自然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

[3]2.人文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以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这种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本学科的独特性及其内在的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属于自己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在韦伯看来,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于行动者不断的行动而构成了一个联系的系列。

‘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是社会学的任务。

” ①3.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马克思在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是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研究方法论上,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考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再是单纯地在形而上的层面去对人文社会科学进行研究,而是去“改造世界”。

人文社会科学争议

人文社会科学争议

人文社会科学争议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然而,这个领域也经常引发一系列的争议。

这些争议使得人们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义、方法和应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讨论一些人们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争议的观点,并探索这些争议对于该领域的影响。

一、科学性争议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关系等非物质实体,因此无法进行严格的实验和重复观察。

这导致一些人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缺乏客观性和可验证性,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种严谨的标准。

然而,人文社会科学也包含了许多定量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这些方法可以加强其科学性。

因此,人文社会科学是否具备科学性仍然存在争议。

二、价值观争议人文社会科学往往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这使得其研究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学者可能出于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对同一问题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这引发了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的争议。

然而,尽管人文社会科学无法完全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但科学方法和研究伦理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三、学科边界争议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历史、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

然而,这些学科之间的边界并不清晰,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的情况。

因此,人们对于各学科的定义和范围产生争议。

一些学者主张将人文社会科学进行更细致的分类,以便更好地研究其内部的专业领域和科学方法。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细分会导致学科的碎片化和孤立性增加,不利于学科的整合和发展。

四、应用导向争议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要为社会发展和问题解决提供参考和指导。

然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应该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而另一些人则主张人文社会科学应该保持学术独立性和自由性,不受应用需求的束缚。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人文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它与自然科学相对应,主要关注人类的行为、思维、社会关系和文化现象等非物质领域,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文社会科学既关注人类主观意识、主观行为和主观体验,也关注客观规律和客观现象。

它既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又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旨在通过客观研究方法揭示客观规律,同时也重视对个体主观意识和体验的理解和解释。

2. 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文社会科学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它汇集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人文社会科学能够从多个维度和角度来审视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使研究更加全面深入。

3.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既重视理论构建,又注重实证研究。

理论构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通过概念、假设和模型等来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

实证研究则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验证和修正理论,以获取真实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理论和实证相结合使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实证的支持。

4. 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人文社会科学旨在通过研究历史文化和时代现象,揭示其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

5. 价值导向和科学性的统一人文社会科学既具有价值导向,又追求科学性。

它不仅关注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还关注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改革的目标。

人文社会科学在追求科学性的同时,也要关注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追求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6. 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既追求理论创新,又注重实践应用。

理论创新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通过提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人文学科的社会认知价值

人文学科的社会认知价值

人文学科的社会认知价值近年来,人文学科的社会认知价值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文学科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提供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进程。

首先,人文学科通过研究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让人们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学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研究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并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为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文化学科研究着不同地域和时代的文化表达方式,从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社会学则研究社会现象和行为,揭示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为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其次,人文学科还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哲学是人文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让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等问题。

哲学的思辨性质激发了人们的思维活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使得人们能够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人文学科也注重培养人们的创造力。

比如文学和艺术领域,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和享受作品,更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在创作中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观念。

此外,人文学科还有助于人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人文学科不仅仅是个人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体验。

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历史事件都是为了与他人分享,并通过它们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通过共同的文化理解,人们能够更好地相互交流和理解。

而人文学科的学习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关怀他人的意识,从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

最后,人文学科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人们对不同观点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估,这培养了人们的辩证思维和判断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和正确性的能力,而人文学科的学习正是锻炼这种能力的好途径。

大学生使命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思考

大学生使命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思考

大学生使命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思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使命愈发重要。

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思考的进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才能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学术圈子,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借鉴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其次,大学生在科学研究和人文思考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

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接班人,也是现代科学的推进者。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增加公众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在人文思考方面,大学生应当关注社会问题的人文层面,思考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并为社会提供人文的智慧和思考。

再次,大学生还应当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许多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

因此,大学生应当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思考,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复杂性,并提出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最后,大学生还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社会状况和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

同时,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做贡献。

通过实践和参与,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提升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思考的推动者,应当注重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积极跨学科研究和思考,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只有大学生们担负起自己的使命,才能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文思考的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浅析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自-浅析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浅析人文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的重要进步力量。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太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诚如爱因斯坦所言,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分为两种:促进生产工具的改变以及对于心灵的作用。

通常提到科学,提到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所带来的影响更为直观,例如医学的进步,生命技术的发展,甚至人类对于太空、海洋的探索大多都是依托于自然科学,诸如生物、物理、信息技术等等。

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似乎并不显著,所以被忽视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文社会科学多属于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太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人文社会科学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大家的看法也许不尽一致,因此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人文社会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即人文社会科学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它们是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同科技进步沾不上边,更无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在这种观点影响下,我们随处可见忽视、轻视甚至歧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人类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种是关于自然对象和现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一种是关于人类社会、人的活动和人的思维的知识,即人文社会科学。

这两种知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传统,就不可能有自然科学的卓越成就。

谈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谈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

谈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社会科学是一种科学研究,客观描述和分析社会是其根本任务。

但由于社会现象的特殊性,这一任务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纯理论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文化和意识现象,对社会文化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及其社会意义。

首先,要注意“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这两个范畴的联系。

谈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和性质,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者作相对的区分,强调社会科学家客观地研究社会,从方法论上讲,是必要的。

但是,社会研究作为社会科学家的社会行为,总是渗透着一定价值观念的。

谈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性,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家要回避对社会的责任,也不能否认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对其研究有影响。

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设计,特别是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政策性的建议等等环节上,都会有价值判断的影响。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它也伴随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因此,可以说,价值性或价值关联性也是社会科学的显著特性。

其次,要注意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成果的应用,特别是它们与意识形态宣传的区别。

社会研究的对象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过程。

社会科学家作为社会人,与研究对象具有相似性或相似性,这使得社会研究具有特殊的困难,同时社会研究在规范和方法的应用上也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要求。

作为科学的社会研究,是一个经验和逻辑的过程,它遵循着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所谓抽象,需要在现象和本质、主体和客体(对象)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在认识论上,称之为“认识的间隔性原则”。

但是,在社会研究中,要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作出严格的区分,是很困难的。

社会研究者很容易把个人的、一己的主观价值态度当作客观的社会实际,甚至因一己私利而歪曲客观的社会事实。

由于社会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双重价值性,在方法论上提出价值上的“间隔”或“中立”是必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
作者:韩素梅
来源:《卷宗》2012年第04期
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文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三种不同观点,认为:人文社会科学渗透、包含着人的价值因素,它不可能是与价值无涉的,它的价值取向并不与其客观性和科学性相冲突。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价值中立;价值
科学一般可以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三大基本类型,由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也有着鲜明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所以,在这里笔者不做区分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

有关人文社会科学是否应有价值取向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受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主要产生了三种不同观点: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肯定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以及旨在调和前两种观点的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说。

一、否定人文社会科学价值取向的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又称自然主义(naturalism),其根本的特点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在科学一体化的观念支配下以实证主义的方式肯定人文社会科学的可能性,并主张应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使之走向与自然科学相似的实证主义轨道。

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可以上溯到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等创立的分析的、经验的哲学传统,尤其是他们对于科学的绝对尊崇的态度。

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自然科学的观念、原则和方法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衡量其他知识是否科学的基本标准。

其他各类知识和各种学科要成为科学,或者说要被人们认定为科学,就要看其是否符合自然科学的标准,只有通过了这种严格的“科学资格”的审查和检验,才能取得进入科学殿堂的“入场券”。

按照科学主义的观点价值取向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客观性问题,客观性是科学的生命,科学与人的主体性、主观因素,价值观念是互不相关的,没有联系的,否定价值取向正是科学客观性的所在。

石里克就曾提到:“一个思想家在进行哲学研究时,只应怀有追求真理的热忱,否则,他的思想就有被感情引入歧途的危险。

他的意欲、希望和顾虑会把一切诚实的科学研究的首要前提——客观性给破坏了。

”[1]
基于此,科学主义在事实价值二分的前提下,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否定。

他们认为,科学是关于客观的事实判断,与“主观”的价值无关,就像罗素所说:“关于价值的问
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以外。

那就是说,当我们断言这个或那个具有价值时,我们是在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达一个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

”[2] 科学和价值是完全对立的两极:科学关乎事实,价值关乎目的;科学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科学是追求真理的,价值是追求功利的;科学是理性的,价值是非理性的;科学是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价值是不能进行逻辑分析的。

科学主义的观点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它对于克服那种片面强调科学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甚至把科学本身当作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工具的倾向,维护科学发展的自主性、客观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总体而言,这种观点还是一种极端的观点,它否定了认识系统中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科学知识与价值完全割裂,并要求科学“超脱”于一切意识形态尤其是世界观的因素,对各种社会冲突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它用所谓的“客观性”消解价值因素,并将科学贬低为纯技术手段。

二、肯定人文社会科学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又叫反自然主义(anti--naturalism),它突出强调了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

自然现象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可量化性,可以对其加以客观的实证的解析与说明;而人文社会现象,尤其是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等具有非确定性、个别性和非量化性,它们本质上是个意义世界,价值世界,不可能被客观地加以解析和说明,而只能通过理解才能把握。

新康德主义理论家李凯尔特运用价值标准对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作了区分。

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把与任何价值都没有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看作自己的对象,用普遍的方法发现普遍的联系和规律。

这些科学都不以人的价值和评价的观点去考察自己的对象,都把个别、特殊之物当作非本质成分不予考虑,仅仅把大多数对象所共有的成分包括到自己的概念之中。

而作为文化科学,它要研究与普遍文化价值有关的对象;而作为历史科学来说,则必须从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方面叙述对象的一次性发展。

对历史的文化科学来说,只有那些在其个别性方面对于作为指导原则的文化价值具有意义的事物才是本质的,同时,李凯尔特提出了价值联系的原则,他认为价值是历史学家挑选材料时借以区分本质成分与非本质成分的标准。

另一位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同样关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边界问题。

他从两种不同的感知方式,事物的感知和表达的感知入手探究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性和相异性,得出结论:人文科学的对象不是整个宇宙,而是一个属人的世界。

与自然科学不同,它的目的不是规律的普遍性,也不是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它有其特具的认知理想。

同时,卡西尔还认为:每一个文化客体都内在地表现为物理的、心理性的和历史性的总和。

物理的是指文化客体的质料性;心理性的是指特定心智上的基本态度的表达;历史性的是指历史上的时序、位置、年代,来源。

文化客体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一种物理质料为基质,但这一文化客体若要被正确阅读和理解的话,它们同时需要一种双重解释:一方面必须历史地看待每一种文化客体,根据它们所处的时代及其来源去研究,另一方面还必须把这些文献理解为某种特殊心态的表达,这种特殊心态可以以某种方式重新感受。

瑞士学者皮亚杰在其《人文科学认识论》中指出:与自然科学主体和客体分离不同,“人文科学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对自身或对他人进行实验或观察的主体一方面可能受到所观察现象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改变这些现象的展开其性质的根源。

正是由于这样一些情况,这一同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事实给人文科学制造了比自然科学更多的困难”。

“客观性所不可或缺的非中心化,在客体是由主体构成的情况下要更加困难得多”。

皮亚杰认为这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由于观察者的自我介入了他应该能从外部去研究的现象,自我中心体(le sujetegocentrigue)与认识主体(le sujet epistemique)之间的界线就越发不明确。

二是就在观察者已经介入并对他所关心的事实赋予价值的情况下,它的倾向仍然是相信直觉认识,因而更加感觉不到有采用客观技术的必要性。

” [3]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难以避开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总而言之,人文主义学者在坚持自然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别的基础上,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的属人性和价值性,肯定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的存在。

三、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观
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价值中立”观,试图调和对价值取向的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

“价值中立”概念并非他的首创,而是他从实证主义那里借用的一个概念。

不过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观是把社会科学研究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混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最终目的是将价值驱逐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这是韦伯所不能接受的。

他认为价值与社会科学研究绝非毫不相干,而是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总是按照某种价值取向去收集和分析他所需要的精神材料。

那种“从资料中直接提炼出某种观点”以追求“没有成见的认识的企图不过是自欺欺人”。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