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伟 第二课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合集下载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精品PPT课件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精品PPT课件
29
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想一想,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重点)
一、外力作用 风化
侵蚀
固结成岩
搬运
沉积
想一想: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还有哪些?
1.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塑造过程:
内蒙古坡
地 内力作用 球 表 面 形 态 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的影响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岩层变形
地 质
变质作用 变位 构
风化作用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侵蚀作用
流水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风力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B )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2.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造成该景观的地质
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图为花岗岩经破坏后的照片。读图,完成3、4题。
3.按成因分类,该岩石为( A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河谷的演变过程 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 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 剖面呈V字形。 中期:向下的侵蚀减弱,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 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向河谷两岸的 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 呈U形。
【活动二】 想一想,这些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三、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 在梯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 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 什么? 怎样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 的改变是合理的?怎样的活 动是不合理的?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探讨河流地貌对农业、交通、城市等方面的影响,提
出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地貌的建议。
探讨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02 分析喀斯特地貌地区的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
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研究黄土地貌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03
分析黄土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探讨黄土高原地区
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
地貌保护与环境治理措施
03
两者共同作用于地表,塑造地表形态,但内力作用往往更为剧
烈和深刻。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的类型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褶皱山系、断裂带等。
垂直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如抬升形成高原、山地,下降形成盆地、 平原等。
岩浆活动与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的类型
喷出型和侵入型。
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
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常形成沟谷、峡谷、 瀑布等地貌。
流水沉积作用
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将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 等地貌。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
风在吹扬过程中,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常 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地貌。
喷出型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侵入型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岩株、岩基、岩墙等侵入体,有时可露出地表形成山体。
变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的定义
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质活泼的物质作用下,发生变质形 成新的岩石的过程。
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变质作用,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从而影响 地表形态,如大理岩、板岩等变质岩的形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高一地理课件盆地山地平原高原丘陵高一地理课件其次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一地理课件内力作用一、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源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凹凸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削平,使地表趋平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积累高一地理课件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地壳运动积累作用侵蚀作用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高一地理课件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高一地理课件活动:观看两图,并结合板块分布示意图,思索:(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呢?(2)这两板块的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高一地理课件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月里,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

将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高一地理课件板块运动的结果(板块交界处地形)1.板块张裂区(生长边界):陆上(裂谷、断层) 海上(海洋、海岭)海岭:又称海底山脉,在大洋中间的叫大洋中脊(洋脊)。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2.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①.两陆块相撞: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②.陆块与洋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不在海洋的中心,而在大洋的边缘。

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11N,142E)世界最深。

“V”型,不对称。

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壑,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高一地理课件(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断层高一地理课件断层高一地理课件高一地理课件高一地理课件二、内力作用的“脚印”背斜地质构造褶皱向斜内力作用(早期) 外力作用(晚期)山岭谷地、盆地内力作用(早期)断层高一地理课件二、内力作用的“脚印”背斜地质构造褶皱向斜内力作用(早期) 外力作用(晚期) 内力作用(早期)山岭谷地、盆地断层: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那么讨论地质构造有什么意义呢?高一地理课件背斜顶部向斜槽部背斜——储油构造向斜——储水构造在图示地区能不能修建隧道、水库呢?高一地理课件都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高一地理课件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或洪积扇高一地理课件流水的沉积冲积扇三角洲在沙漠,冲积扇边缘往往形成绿洲。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知识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知识点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知识点《神奇的地表形态变化》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咱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它的地表形态那可真是千变万化,超级神奇!就像一个会变魔法的大舞台。

你看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们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挺拔的哟!还有那广阔无垠的平原,也不是天生就那么平坦。

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个神奇的“魔法师”。

内力作用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力士,有着巨大的能量。

它能让大地颤抖,让山脉崛起。

就好像我们拔河比赛的时候,使出全身的力气,一下子就把对方拉过来一样。

内力作用的力量可大啦!地震就是它发脾气的时候,那地动山摇的,多可怕呀!火山喷发也是它的杰作,滚烫的岩浆从地下冲出来,就像一个愤怒的巨人在喷火。

板块运动更是内力作用的拿手好戏,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有的地方就被挤得高高隆起,形成了山脉;有的地方则陷下去,变成了深深的海沟。

你们说,这内力作用是不是很厉害?而外力作用呢,就像是一个细心的雕刻师,慢慢地改变着地表的模样。

风这个调皮的家伙,它会吹走地面的沙子和尘土,把石头都吹出各种奇怪的形状,就像给石头做了个独特的发型。

水也是个厉害的角色,雨水不断地冲刷着地面,河流奔腾不息,把高山都能一点点地冲垮。

想想看,一条小小的河流,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居然能把那么大的石头都带走,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呀!还有那冰川,就像一个巨大的推土机,慢慢地向前移动,所到之处,地面都被它磨得平平整整。

我有一次跟着爸爸妈妈去爬山,看到山上有好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我就好奇地问爸爸:“这些石头怎么长成这样呀?”爸爸笑着说:“这是风、水还有其他外力作用的功劳呀,它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才把石头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当时就惊呆了,原来大自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咱们再想想,如果没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呢?那肯定是一片死气沉沉,没有高山,没有平原,没有河流,也没有大海。

多无聊呀!所以说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美丽多彩的地球家园。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费县第一中学
执教陈少冲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思考: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板块的移动与地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界活内稳”
点击思维
日本、印尼等国经常发生地震,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能力训练
●学案:2、5题
●读图:2004年12月26日,印尼西南海域发生9级地震在
印度洋引发了强烈海啸,请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震产生的原因。

高考链接
(2005年高考)图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a、b 、c “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再见!!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

陈金伟第二课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专选课件

陈金伟第二课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专选课件

积极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改造 地表 形态
挖河修渠、修建水库
消极影响: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 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人类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 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
再现高考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D)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2)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风蚀蘑菇
女 王 头 石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 柱。

风力沉积地貌: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小结
地 内力作用 质 主导 作 用 外力作用
雕塑家

使地表变得 高低起伏
断 改 变

使地表趋于 表
平坦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水流冲 水刷冲侵刷蚀 侵作蚀用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 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2、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谢谢观看!
陈金伟第二课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明确考点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 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的形式极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盆地 山地
高原
平原 丘陵

高中地理 第二讲 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鲁教版

高中地理 第二讲 内、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鲁教版

第二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考纲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2)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地表形态(3)掌握流水、风、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结合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地貌景观图分析地形特征、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结合重大地质灾害考查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表形态的变化本讲重点: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及相互关系2.板块构造学说本讲难点: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形成的影响课时一: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一、内、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二、板块构造学说1.理论内容: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注意:板块之间的界线,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线,而是一些构造带,如海沟、海岭、造山带,不要把大洲和板块混淆。

如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但不属于亚欧板块,而是属于印度洋板块。

【典例分析】1.(2009·上海高考)板块构造学 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

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回答(1)一(3)题。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 .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3)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 )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 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 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 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课后作业】填图完成六大板块名称课时二:常见的地质构造(1) 三、褶皱、断层及其构造地貌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2)利用背斜找油、气(3)利用向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 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或打井。

高中地理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件必修1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

高中地理2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课件必修1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
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当堂检测 ANGTANG JIANCE
1-2 3-4 5 6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完成第 1~2 题。
1.下列关于该处地质事件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挤压褶皱—发生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1.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划分: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可分为若干小板 块。
①美洲板块,②太平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非洲板块,⑤印度洋板块, 12/⑥11/2南021极洲板块。
第四页,共二十二页。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峨眉山等;地堑常形成许多典 型的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
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
有泉、湖泊
12/11/2021
第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首页
X 新知导学 INZHI DAOXUE
Z 重难探究 HONGNAN TANJIU
D 当堂检测 ANGTANG JIANCEI
例题
(2014·山东文综)图 1 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 为观测点编号。图 2 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完 成下列问题。



2.内力作用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常见地质构造: ①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 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A 处:岩层向上拱起,称为 背斜,常形成山岭。 B 处:岩层向下弯曲,称为 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长江三角洲 ①断层 ②流水沉积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E、沙丘
④褶皱隆起
⑤风力沉积作用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向斜 甲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 的原因呢?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甲 山岭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侵蚀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 最合适;其中 乙 处最不合适建设大型工程。 (4)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与图中字母 乙 相 同。
盆地 山地 平原 高原
丘陵
重难点突破
地壳表面的地表形态是多种多 样的,这种引起地壳及其地表形成 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1、内外力作用的比较
分 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能源 来源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地球外部 的太阳辐 射能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变质 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使地表高低起 伏,形成高山 和盆地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削平, 使地表趋平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河流沟谷、峡谷
流水冲刷 水流冲刷侵蚀 侵蚀作用 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 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冲积扇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 岛)。
2、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2)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风蚀蘑菇

王 头 石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 蚀柱。

风力沉积地貌: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小结
地 质 作 用
内力作用
主导
外力作用
雕塑家
不 断 使地表变得 改 高低起伏 变 地 使地表趋于 表 平坦 形 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
思考讨论:“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 的”,这种说法是否貌;指地表高低起伏
的状态。按自然形态分为高原、 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物质组成和内部
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
断层
练一练 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 B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谷地
三、外力作用 ---- “雕塑家”
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等
1、流水作用
(1)流水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湿润、半湿润地区。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二课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的变化
高考在线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明确考点
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 影响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内外力作用的表现的形式极其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变位。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1、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褶皱基本形式 背斜
向斜
褶皱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地表形态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内力作用 常形成山岭 岩层下弯 谷地或盆地 外力作用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
向斜
2、断层
岩层受到挤压力过大或者张力作用, 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出现断裂面,并且在 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有错动和位移,形成断 层。
积极影响: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改造 地表 形态
挖河修渠、修建水库
消极影响: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 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人类一定要认识自然,按自 然规律办事,方能趋利避害。
再现高考
2011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图1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地貌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4.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是 ( D) A. Ⅰ、Ⅱ B. Ⅲ、Ⅳ C. Ⅰ、 Ⅲ D. Ⅱ、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