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慈善捐赠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慈善捐赠的财务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估

慈善捐赠的财务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估

慈善捐赠的财务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估慈善捐赠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既有着财务效益,也有着社会效益。

财务效益主要体现在捐赠者的个人财务状况和税务方面的优惠,而社会效益则体现在对受助者的帮助和社会的改善。

本文将就慈善捐赠的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估和探讨。

首先,慈善捐赠对捐赠者的财务状况有着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慈善捐赠,捐赠者可以减少个人财产的积累,从而减少财产税的缴纳。

此外,一些国家还对慈善捐赠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捐赠者可以通过捐赠来减少个人所得税的支付。

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既可以激励更多人参与慈善捐赠,也可以减轻个人的财务负担,从而提高了慈善捐赠的积极性。

其次,慈善捐赠对受助者的生活和发展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

慈善捐赠可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面临困境的人们,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比如,通过慈善捐赠,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

此外,慈善捐赠还可以资助医疗救助项目,帮助那些患有重大疾病的人们获得医疗救助,提高他们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这些慈善捐赠的效益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此外,慈善捐赠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慈善捐赠是一种公益行为,它体现了社会的关爱和互助精神。

通过慈善捐赠,人们可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慈善捐赠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

然而,慈善捐赠的财务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局限性。

首先,慈善捐赠的财务效益评估难以量化。

尽管慈善捐赠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但捐赠者的实际税收减免情况与个人所得、财产状况等因素有关,很难进行精确评估。

其次,慈善捐赠的社会效益评估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社会效益的评估往往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受助人的实际情况、慈善项目的可持续性等,这些因素的评估往往涉及主观判断和估算。

社区慈善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社区慈善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社区慈善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社区慈善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社区慈善工作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开展的各种慈善活动,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

为了了解社区慈善工作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探讨社区慈善工作的现状,为进一步推动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对慈善工作的认知水平、参与情况和期望;通过实地访谈了解社区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项目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社区居民对慈善工作的认知水平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对社区慈善工作了解不多,甚至不了解。

2. 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的受访者参与过社区慈善工作,且参与频率较低。

3. 社区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缺乏灵活性。

实地访谈中发现,社区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主要集中在募捐和物资发放方面,缺乏多元化的项目和活动。

4. 社区慈善工作的宣传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收过任何慈善活动的宣传信息,导致他们对慈善工作缺乏了解和参与。

四、调研分析1. 社区居民对慈善工作认知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社区慈善工作宣传不足;二是社区慈善组织开展的项目和活动较为单一,未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2. 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社区慈善工作的认知水平低,不了解社区慈善工作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二是社区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宣传和动员机制。

3. 社区慈善组织的运作模式缺乏灵活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力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导致组织的发展受到制约。

4. 社区慈善工作宣传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社区慈善组织自身宣传能力不足以及缺乏合作伙伴的支持。

五、调研建议1. 提升社区居民对慈善工作的认知水平。

社区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开展慈善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社区居民对慈善工作的认知度。

2. 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动员。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否会被“ 贪污、 截留和挪用” 。信任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个人的
捐献热情 和动力 。在现 阶段 , 主要 有 以下这几个 因素影 响了 社会公信力。
1 法 律 不 健 全 .
国民间组织不发达, 因而导致政府在慈善事业 中的过度介
入 。虽然 我国的慈 善事 业的发展取得 了很大 的成果 , 但影 响 我 国慈善事业 进一 步发展 的 因素我 们更 应该 加 以重视 。 目 前关于影 响因素的探讨 , 主要倾 向于 道德 因素 , 认为 在市 场 经济的条 件下 , 道德对于现代 慈善事业 的发展 意义重大 。郑 成功教授 也认 为慈 善属 于道 德范畴 , 善行为 的非强制性 和 慈 自愿性 , 决定了社会成员 的善 爱之 心对 慈善事业 的发展起道 德支撑作 用 ; 经济因 素 , 为 慈 善家 的 出现 是社 会经济 发展 认 到一定阶段 , 企业强 大到一定规模 时 的结果 。中国 目前还没 到这个 阶段 。本文 试 图从 社 会 因素方 面对 影 响我 国慈善事
I 收稿 日期 】0 6— 3— 0 20 0 2
目前 , 中国没有 专门规范 慈善公益组 织实体 内容的法规 条款或行政文件 , 如慈 善公 益组 织 制 度 、 务制 度 以及 机构 财 的活动领域, 募捐善款、 救助项 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 法规依 据。同时 , 即使 是 已经颁 布 的有 关 法律 、 法规 、 政策 , 亦因缺乏具 体 的 、 可供 操 作 的 配套 政 策 而难 以 落实。事 实 上, 不完善的慈善组织管理法规现状已经成为中国慈善事业 发展的桎梏。从 法制上统 一规范慈 善事业 的性质 、 形式 组织 和具体的运作程序。对“ 贪污、 截留和挪用” 捐款的人给予严 厉的法律制裁。健全法律 , 一方面 可以约束慈善组织的行 为,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群众的公信度。 2 慈善组织 能力建 设不完善 .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一个慈善组织是否具有生命力, 取 决于其 效率和社会公信度 , 慈善组织 能力建设又 是慈善组 而 织效率 、 效益和社 会 公信 度 的直 接决 定 因索 。换 言之 , 一个 慈善组 织只有具备必 要 的效率 和足够 的社 会公 信度 才可能 拥 有生存 和发展 的空 问。然 而 , 可否认 , 无 目前 中 国慈善组 织在能力建设 方面普遍还存 在缺陷 。 3 机 构 自律 与政府 监管不够 . 真 正的慈善事业一定 是民营的 , 而在实践 中应 当 以机 从 构 自律 为主 , 即慈 善组织 应 当有 自我管 理 、 自我 约束 自我发 展 的能力 ; 然而 , 于慈善 事业 是 慈善 机构 用他 人捐 献的钱 由 来做事 , 为避免慈善 机构 运 行过 程 中 的失 范行为 , 杜绝 工作 中的违法 现象 和侵害捐献 者或受助者 权益 的现象 , 慈善机构 还需要接 受并 服从 政府与社 会的监 管。机构 自律为 主、 政府 监管为辅 , 的配合协 调 , 确 保慈 善事 业健 康发展 的保 两者 是 证, 但机构 自律尤其 是较 高层次 的 自律 更应 值得重 视 , 因为 这是确立 慈善 机构公信力 的根本。 4 宣传力度不够 般来说 , 一个 人的 受 教育程 度 越高 , 他们投 入社 会公 益和慈善 活动 中去 的可 能性 就越 高 。而根 据一 份对 大学生 群体 的调查 , 大学生对现 有慈善组 织的 了解 还停 留在很粗浅 的程度 , 慈善组织及 其活 动 对大 学 生群体 的影 响力 不 足 , 吸 引大学生加盟 的程 度也很 有限 。 比如 把 民政系 统的福 利机 构误认为慈善 机构 ,对 中 国青 少 年发 展基 金会 的认识 只 限 , 于“ 希望工 程” 。可见 , 等 当前 十分需要加 大对慈善事业的宣 传力度 。慈善机 构应 以多种 活动形式 , 各种有 影响的大 开展 型活动 , 向人们展示慈善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三、 政府在慈善事业中定位不合理 , 民间慈善组织不发达 政府应该 明确 自己在 慈 善事 业 中的地 位 和作用 。 民间 性 、 会性是慈善组织 的主要特点 。决 不能把慈善 组织建成 社 政府 的附属部 门 , 则 , 善组 织 就会 失去 它本 身应 有的 意 否 慈 义 。政府 的作用应 该是引导 、 监督 和政 策支持 。政府 的介入 不是对慈善组织 的替代 , 而是补充 。现 阶段 政府在 慈善事业

慈善捐赠报告的捐赠行为数据分析

慈善捐赠报告的捐赠行为数据分析

慈善捐赠报告的捐赠行为数据分析第一节:慈善捐赠行为的数据背景介绍
- 慈善行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 各类慈善捐赠行为报告的数据来源与范围
第二节:捐赠金额与时间的关联分析
- 对捐赠金额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观察捐赠金额的变化趋势
- 探讨与捐赠金额最相关的时间因素,如特定节日、重大自然灾害等
第三节:捐赠者分析
- 对捐赠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捐赠者群体的特征
- 探讨不同群体捐赠行为之间的差异,如性别对捐赠金额的影响等
第四节:受益者领域分析
- 对不同慈善领域的受益者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哪些领域受到的捐赠较多
- 探讨受益者领域与捐赠者的相关性,如捐赠者对特定领域的倾向等
第五节:捐赠行为的地域分布
- 对各地区捐赠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捐赠差异
- 探讨地域因素对捐赠行为的影响,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捐赠差距等
第六节:捐赠行为的效果评估
- 对捐赠行为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观察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受益者的改善程度
- 探讨捐赠行为与受益者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如是否存在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情况
结语:
- 总结慈善捐赠报告的捐赠行为数据分析,总结报告中的主要发现
- 提出对慈善行为的建议,以优化捐赠者的参与和捐赠结果的效果。

中国公民慈善捐助意愿及捐助途径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

中国公民慈善捐助意愿及捐助途径的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

《商场现代化》2012 年 6 月(下旬刊)总第 687 期
119
焦点透析
下假设: H1:社会舆论、社会群体、捐助者的宜人性、慈善机构的财务
情况、人员情况和宣传效果对公民的慈善捐助意愿有显著正向 影响。
在研究完慈善意愿之后,本文的关注点转到通过慈善机构 的捐助意愿。众所周知,慈善捐助途径日趋多样化,除了传统的 通过慈善机构进行捐助外,个人还可以直接寻找受助者。杨守金 (2006)阐述了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他指出我国慈 善事业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社会影响、人员构成还缺少专 业人士和大量的志愿者、慈善资金筹集渠道不畅、资金过于分 散、制度不健全并且没有法制化等方面。列举的这些问题大多出 现在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中,因此那些上文所讨论的自变量同 样会影响到通过机构捐助的意愿。而通过机构捐助的意愿的前 提在于有慈善意愿,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慈善捐助意愿比 较高的人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机制。
道德观、财富观对人的影响来进行探讨。国内学者不外乎从文 象,影响了人们的慈善捐助意愿。另外慈善机构的人员作为慈善
化、社会、经济、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张伟珍(2007)认为慈 机构对外的形象展示平台,他们的个人素质也会影响到公民的
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是影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王晶 慈善捐助意愿。因此,本文将从人员情况、财务情况、宣传效果三
境、社会舆论环境、社会制度环境是影响公民慈善捐助意愿的主 其中社会因素从社会舆论、社会群体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个人因
要因素。另外杨明伟(2007)从个体层面上探讨了性别、年龄、收 素是指个人被的宜人性,慈善机构因素将从慈善机构的人员情
入、生活环境等因素对慈善捐助意愿的影响。
况、财务情况、宣传效果三方面测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

试析我国慈善捐赠缺乏的原因及对策

试析我国慈善捐赠缺乏的原因及对策

试析我国慈善捐赠缺乏的原因及对策作者:祖月翔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4期摘要:慈善捐赠不足是制约慈善组织良性发展的瓶颈。

本文针对中国现今慈善捐赠的缺乏原因从捐赠者、捐赠机构、政府管理及民众意识四个维度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慈善捐赠;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391-0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风险以及社会安全隐患起着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作用。

然而我国目前慈善组织面临的一个不争的实际是捐赠不足。

一、现状慈善组织的性质是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的理念,慈善的本质是出自内心。

根据郑功成教授的理解,它是以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为道德基础的。

“慈善事业通常是慈善行为经常化、组织化、规模化、制度化,是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偿救助行为,是人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自愿地奉献爱心与援助的行为和从事扶弱的一种社会事业。

而从我国目前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现有的许多慈善组织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对于我国社会参与程度和广度上的不足,捐赠的不足成为我国非政府组织中发展突出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一)从捐赠者的角度第一,捐赠主体的缺乏是一个首要的问题,目前中国慈善捐赠主体的集中在国有,民营企业以及少数富豪“捐赠大户”少有几个大类上,而广大民众的参与作用却没有突显出来。

第二,对于这些企业家而言,企业的扩大规模而后做大企业是需要以坚强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而这是建立在稳固雄厚的可流动资金的基础之上的,从企业的发展考虑,企业家捐赠的数目不可能被无限放大,它是受到长远利益的限制。

第三,企业家们摆脱不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

为了光宗耀祖,荫庇子孙,许多富豪更愿意选择把自己的财富留给子孙,而并非捐赠给社会,这和西方的追求人生的完善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

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经济理性主义假设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本文从慈善捐赠的微观原因和宏观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慈善捐赠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不仅存在着利他主义的驱使,更是自利的追求,这个过程也带来了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将财富部分转移到穷人手里,增加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慈善捐赠;经济理性主义;边际消费倾向慈善捐赠是社会主体将资产(包括金钱、物品、服务、器官等)自愿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的行为,属于按要素分配和国家税收与转移支付外的第三次分配形式。

慈善捐赠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和无偿性,在这种意义上说,捐赠可以说是省去了先缴纳税收给国家然后由国家进行分配的过程,直接由个人或企业通过一些慈善组织或者直接捐献给了需要他的人手里,使用得当可以更加有效率。

一、捐赠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解释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贯彻始终的最重要的假设之一。

它指在进行逻辑实证研究过程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目标,在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慈善捐赠我们不排除个别是纯粹出于爱心的善举,但这大多数限于个人,大部分企业或知名的企业家都是代表企业形象的,他们的举动与公司利益息息相关,他们的捐赠在总慈善捐赠中占有很大比重,都是期望得到更多的利益的,符合我们说的经济人假设,可以用效用理论对捐赠行为进行解释。

一个经济行为人可以将他的总收入用作自己消费,如用于购买消费商品,或用于投资,前者可以给他带来生活某些方面的满足,后者可以使他的总收入增加,都能给他带来一定的效用。

同样,他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收入用来捐赠,捐赠同样可以产生一定的效用。

例如,经济行为人可以通过捐赠帮助他人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即从捐赠中感觉到某种“荣光效应”;同时,捐赠还可以使经济行为人得到社会声誉,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带来个人或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流入,企业或者企业家的捐赠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及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达到了对社会和公众的广告宣传效果,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也可以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吸引和提高员工素质,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竞争力。

慈善捐赠研究报告

慈善捐赠研究报告

慈善捐赠研究报告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慈善捐赠对社会的影响,分析慈善捐赠的现状以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2. 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2.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慈善捐赠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 数据收集我们从多个渠道获取了大量的慈善捐赠数据,包括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和民间组织。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慈善捐赠的分布情况、捐赠金额和受益人群体等信息。

2.3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通过调查公众对慈善捐赠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及他们对慈善机构的评价和期望。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获取更直接的公众观点和反馈。

2.4 数据分析我们使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以揭示慈善捐赠的相关模式和影响因素。

3. 研究结果基于我们的研究方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3.1 慈善捐赠的现状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慈善捐赠在近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

然而,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慈善捐赠程度存在差异。

一些因素,如个人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慈善捐赠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3.2 慈善捐赠的影响慈善捐赠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包括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推动社会公平和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凝聚力。

另一方面,慈善捐赠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捐赠资金的分配不公、捐赠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慈善机构的透明度等。

3.3 公众对慈善捐赠的认知和行为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公众对慈善捐赠的认知程度较高,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进行捐赠。

然而,信息不对称和信任度不高仍然是公众捐赠意愿较低的主要原因。

4. 改进策略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策略:4.1 提高慈善机构的透明度慈善机构应加强信息披露,向公众展示捐赠的具体用途和效果。

建立监管机制,规范慈善机构的运作,提高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

4.2 加强慈善教育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和理解。

慈善捐赠行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分析

慈善捐赠行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分析

慈善捐赠行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分析慈善捐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很多人乐于捐赠,但也有很多人不太愿意参与。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捐赠行为呢?本文将从心理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心理因素1.同理心同理心是指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人所经历的情绪,产生共鸣并促使自己采取行动的一种能力。

人们在看到贫困、灾难等情况时,会感受到同情和悲痛,进而产生捐赠的愿望。

研究发现,同理心与捐赠金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认知偏差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许多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选择支持等。

其中,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决策时更加注重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获得收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出现灾难时会更愿意进行捐赠行为。

3.心理账户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是指人们将当前的行为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然后根据每个账户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决策。

比如,人们会将某个项目的资金从娱乐账户中划拨出来,用于救灾捐赠等。

这种效应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喜欢在特定场合进行捐赠行为。

二、社会因素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来自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使个人改变行为的力量。

在一些企业、政府机构中,组织捐赠活动是一种惯例,员工可能会因为争取荣誉、避免被盯着看等原因参与其中。

此外,社会媒体的普及也会加剧社会压力,许多人可能出于面子等原因参与捐赠。

2.信任信任是人们进行捐赠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人们需要相信捐赠的组织或个人真诚地关注到受助者的需要,并且使用捐赠资金用途公开透明。

一些组织或个人可能会有侵吞公款、欺诈等行为,给人们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带来质疑,从而影响人们的捐赠行为。

3.道德约束道德约束是指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限制和约束。

人们进行捐赠行为时,会产生一种“应该”的道德感,认为自己应该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这种道德感能够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个人进行慈善捐赠。

综上,慈善捐赠行为的决策会受到许多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同理心、认知偏差、心理账户效应等心理因素会对个人进行捐赠行为的决策产生影响,社会压力、信任、道德约束等社会因素也会在捐赠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捐赠工作调研报告

捐赠工作调研报告

捐赠工作调研报告捐赠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为了了解当前社会上的捐赠工作情况,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了解捐赠工作的类型、受捐方和捐赠者的关系、捐赠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向一定数量的受访者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捐赠工作的看法和意见。

二、调研结果1. 捐赠类型根据我们对受访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捐赠的类型主要分为物质捐赠和金钱捐赠两类。

物质捐赠包括衣物、食品、书籍等;金钱捐赠主要体现为现金或者转账方式。

2. 受捐方和捐赠者的关系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受捐方大多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媒体、社交平台等途径了解到受捐方的情况,并主动进行捐赠。

3. 捐赠的动机在调查中,我们针对捐赠的动机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捐赠的主要动机包括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和社会责任。

一些受访者表示,捐赠是他们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以帮助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

4. 影响捐赠的因素我们还对影响捐赠的因素进行了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捐赠金额的大小、捐赠机构的信誉度以及受捐方的真实需求是影响捐赠决策的因素。

一些受访者表示,他们会选择信誉度高的捐赠机构,以确保捐赠的物资或金钱能够真正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

三、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目前社会上的捐赠工作主要以物质捐赠和金钱捐赠为主。

2. 大多数捐赠者和受捐方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捐赠者通过媒体等渠道了解到受捐方的情况。

3. 捐赠的主要动机包括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和社会责任。

4. 捐赠金额大小、捐赠机构的信誉度和受捐方的真实需求是影响捐赠决策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建议对捐赠工作进行以下改进:1. 加强捐赠机构的信誉建设,提供更加透明和可信的信息给捐赠者。

2. 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对捐赠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度。

3. 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捐赠渠道,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捐赠工作中来。

4. 加强对捐赠资金的追踪和监督,确保捐赠的物资或金钱能够真正用于帮助需要的人。

慈善调研报告

慈善调研报告

慈善调研报告慈善调研报告慈善是指为了公益事业或他人利益而自愿捐赠时间、财产或者资金的行为。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慈善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

本报告将通过对慈善行为的调研,分析目前慈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慈善行为的现状1.捐赠金额逐年增加: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国的慈善捐赠金额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这说明人们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度在不断提高。

2.捐赠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现金和实物捐赠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促使捐赠方式更加多样化。

例如,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募捐,通过二手交易平台转让闲置物品等。

3.慈善机构和项目众多: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和项目涌现出来。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选择合适的慈善机构或项目进行捐赠和参与。

二、慈善行为的影响因素1.个人经济状况:慈善行为受到个人经济状况的制约。

收入较高的人更容易有能力进行慈善捐赠。

2.社会关注度:一些大型慈善项目得到较大的社会关注度,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3.慈善项目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和项目的可信度对于捐赠者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慈善机构无法提供明确的项目信息或者资金使用情况,捐赠者的信任度会降低。

三、未来发展趋势1.社交化慈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更容易发现慈善项目,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分享和参与。

社交化慈善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平台也将成为慈善传播的重要渠道。

2.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通过捐赠和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来实现社会责任,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形象和品牌的认可度。

3.专业化慈善:随着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慈善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未来,慈善机构将更加注重专业化发展,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以提高捐赠者的信任度。

总结:慈善行为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人们的善良情怀。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慈善行为将进一步多样化和专业化。

同时,个人和企业的参与将继续增加,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

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

经济评论1997年第6期论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四大因素张奇林 慈善事业是一个历史范畴。

尽管关于慈善事业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慈善事业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慈善事业是一种救济行为,施惠者与受惠者是慈善事业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慈善事业来说,具有普遍意义。

其中,慈善捐献(常表现为善款、善物、义工等形式)是慈善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而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出现的生、老、病、死以及社会变迁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社会上总存在着众多的需要救助的对象,即使是社会保障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政府也不可能全部救助这些芸芸众生,慈善事业便以其社会化的方式,发挥救助功能,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这便是慈善事业的历史定位。

对古今中外的慈善事业进行综合研究,不难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这对深化慈善事业的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不无帮助。

本文试就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作一分析和论述。

如能对这些因素善加利用,我国现阶段的慈善事业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一、道德因素慈善是一个道德范畴。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捐献者都出于道德的驱动,或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但没有道德基础的慈善事业是不可想象的。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道德对于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意义就更为重大了。

因为,发展现代慈善事业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公众的慈善意识,而慈善意识的培养又取决于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道德是一种经过历史积淀的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和约束力。

尽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①但在人类历史上不乏优良的道德传统,这是我们应该珍视的文化遗产。

它体现在慈善事业方面,则主要包括人类历史上丰富而久远的社会慈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敬老爱幼、扶贫帮困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

有人将此视作慈善事业的最早发萌。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我国的慈善思想渊源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发。

慈善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效益评估

慈善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效益评估

慈善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效益评估慈善项目作为社会公益行动的一种形式,旨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推动社会发展。

然而,对于慈善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效益评估,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首先,慈善项目对于受益者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提供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慈善项目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改善生活的机会。

这些项目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并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例如,一些慈善组织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贫困地区的妇女开展小型企业,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其次,慈善项目还对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慈善项目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些慈善组织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通信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城乡差距。

此外,慈善项目还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合作和互助关系。

通过慈善项目,人们可以加强社会联系,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社区关系。

这种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如,一些慈善组织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然而,要全面评估慈善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效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慈善项目的效果往往需要长期观察和评估,因为它们的影响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看到的。

其次,慈善项目的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

因此,评估慈善项目的效益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为了有效评估慈善项目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效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估项目对受益者经济状况的改善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其次,可以进行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了解受益者的心理和社会变化,评估项目对社会资本的积累的影响。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关于网络捐赠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关注个体因素或信息框架对捐赠的影响,很多研究都发现具有高利他人格的个体的捐赠意愿更
(1)在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过程中,个体特质(利他人格)与求助信息特征(特征框架)存在交互作用;且情感共情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2)在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过程中,个体特质(利他人格)与求助信息特征(受助者能力)存在交互作用;且认知共情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过去,福利服务主要由政府机构提供,其他机构与个人仅作为补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智能客户端的普及,网络公益平台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成为了公益事业的重要补充,不仅为政府财政减轻了压力,也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助人的风气。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个人慈善捐赠行为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义务的驱动。

人们相信帮助他人是一种道德行为,能够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关心。

捐助者往往在自己富有和成功的时候,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恩自己所受到的帮助,并希望能够回报社会。

其次,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受到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影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有些人认为帮助他人是一种人生的意义,而有些人可能更注重个人利益和享受。

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和佛教的“布施行善”等信条,都推崇慈善捐赠行为,并对信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个人慈善捐赠行为也受到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制约。

只有个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有一定的财富积累,才能够有条件进行慈善捐赠。

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家庭,慈善捐赠行为相对较少。

此外,个人慈善捐赠行为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中的慈善活动宣传和报道,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慈善意识和参与度。

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如减税政策和慈善组织的合法监管,也能够促进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发展。

此外,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对于捐赠者的行为也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影响。

最后,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个人与慈善组织之间的信息问题。

捐助者需要了解慈善组织的信誉度和资金使用情况,以确保自己的捐赠能够产生正面的影响。

同时,慈善组织也需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透明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的个人参与慈善捐赠。

综上所述,个人慈善捐赠行为是一种积极回报社会、体现个人社会责任的行为。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受到人道主义精神、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经济能力、社会环境以及信息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促进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发展,我们可以加强慈善教育和宣传,制定慈善捐赠奖励政策,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管和透明度,使慈善捐赠行为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慈善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

然而,人们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行为经济学的因素。

行为经济学研究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在慈善捐赠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慈善捐赠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悲惨遭遇、社会问题等信息的触动,从而产生捐赠的意愿。

这种情感因素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情感偏好”。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上学时,我们会感到心痛和同情,进而产生捐赠的冲动。

这种情感偏好的影响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慈善机构的宣传等渠道加以强化。

其次,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慈善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这种行为经济学中的“社会认同效应”在慈善捐赠中尤为明显。

例如,当一个富有的商人捐赠了一大笔款项后,其他人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纷纷效仿,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因此,社会认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进行慈善捐赠的决策。

此外,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捐赠者的风险态度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的“风险态度”研究了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决策模式。

在慈善捐赠中,人们可能会面临捐赠资金被滥用、慈善机构不透明等风险。

有些人对这些风险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捐赠给声誉良好、透明度高的慈善机构,以降低捐赠风险。

而另一些人则更愿意冒险,将捐赠资金投入到有创新性、风险较高的项目中,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

此外,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是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类别并进行管理的心理过程。

在慈善捐赠中,人们往往会将一部分资金划分为“慈善账户”,并将其用于捐赠。

这种心理账户的划分可以提高人们对慈善捐赠的关注度和意愿。

例如,一个人在心理账户中设定了每月捐赠一定金额给慈善机构,他会更加自觉地履行这一承诺,以维护自己心理账户的平衡。

最后,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了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时所产生的影响。

如何有效评估捐赠的社会影响

如何有效评估捐赠的社会影响

如何有效评估捐赠的社会影响在当今社会,捐赠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公益行为。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组织,都通过捐赠来支持各种慈善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和改善做出贡献。

然而,捐赠不仅仅是资金或物资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如何有效评估捐赠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它有助于捐赠者了解其投入的效果,也能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改进方向。

要评估捐赠的社会影响,首先需要明确捐赠的目标和预期效果。

捐赠者在进行捐赠之前,通常会有一定的初衷和期望。

比如,捐赠资金用于教育领域,可能是希望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增加学生的入学率和学业成绩;捐赠物资用于救灾,目标可能是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必需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

明确这些目标,是评估后续社会影响的基础。

评估捐赠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受赠方的直接影响。

这包括受赠方在物质条件、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以教育捐赠为例,可以通过对比捐赠前后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等指标来评估影响。

如果是医疗捐赠,可以考察受赠地区的医疗设备更新情况、医疗服务覆盖范围的扩大、疾病治愈率的提升等。

除了直接影响,还要关注捐赠带来的间接影响。

比如,教育捐赠可能会激发当地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更多人才,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捐赠行为可能会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公益,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救灾物资的捐赠不仅能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还可能有助于受灾地区的重建和恢复,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评估捐赠的社会影响还需要考虑其可持续性。

有些捐赠可能在短期内带来显著效果,但长期来看却无法持续。

例如,一次性的资金捐赠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能很快被消耗殆尽,而无法为受赠方带来长期的改变。

相反,如果捐赠能够帮助受赠方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如培养当地的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那么这种捐赠的社会影响将更为深远。

社会认知和公众反馈也是评估捐赠社会影响的重要依据。

新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捐赠的影响分析

新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捐赠的影响分析

新个人所得税法对个人捐赠的影响分析1. 引言1.1 新个人所得税法的背景介绍新个人所得税法是指针对个人收入而制定的税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个人所得税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出台新的个人所得税法来适应新的形势。

新个人所得税法的背景介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收入水平逐渐提高,需要出台更加完善的个人所得税法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2. 政府财政收入的需求:个人所得税是政府最重要的税收之一,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个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

3. 国际税收改革的潮流:随着国际税收合作的加强,中国也需要跟随国际税收改革的潮流,加强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设,提升税收征管水平。

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是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税收改革趋势的重要举措,将对个人捐赠等社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1.2 个人捐赠的重要性个人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实际的帮助,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个人捐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捐赠可以弥补政府和机构在公益事业上的不足。

政府和机构的资源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个人捐赠的主体是个人,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自己关心和支持的领域,填补公益事业的空白。

个人捐赠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弱势群体往往处于边缘化地位,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权利保护。

而个人捐赠可以通过公益组织的渠道将这些捐赠物资和资金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个人捐赠可以培养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自愿捐赠自己的一部分财富帮助他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激励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个人捐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得到实际的帮助,更在于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培养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公益捐款调研报告

公益捐款调研报告

公益捐款调研报告调查报告一、背景公益捐款是一种社会行为,指个人或团体将一定的财产捐赠给公益机构、慈善组织等,用于扶助弱势群体、救助灾区等公益事业。

公益捐款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公众对于公益捐款的认知、态度以及捐款行为的影响因素,提供参考借鉴。

二、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方便大量调查样本的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分析。

问卷共设计了四个部分:受访者个人信息情况、公益捐款行为与目的、公益机构选择与信任、公益捐款的影响因素。

问卷内容既包括主观方面的意见和态度,也包括客观方面的行为和选择。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受访者个人信息情况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共收集到1000份有效问卷,受访者的年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20~40岁之间。

受访者中,男性和女性占比相当,且来自不同职业和收入层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公益捐款行为与目的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曾经进行过公益捐款,仅有少数受访者表示从未捐款过。

捐款的主要目的包括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救助受灾群众、支持慈善事业等。

其中,捐款金额较小的居多,不同受访者的捐款频率和数额存在较大差异。

3. 公益机构选择与信任受访者对于公益机构的选择和信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公益机构的资质认证、透明度、宣传和信息披露等。

受访者对于部分公益机构的信任度较高,但也存在对部分机构的疑虑和不信任。

4. 公益捐款的影响因素受访者进行公益捐款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意识觉醒、身边事例影响、宣传和广告等。

感知到捐款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了解公益事业的重要性等因素也会对受访者的捐款行为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本调研结果表明,公众对于公益捐款保持着一定的认知和关注度。

然而,在公益捐款领域,仍然存在着信息不透明、信任不足等问题。

因此,建议公益机构加强对外宣传和信息披露,提高公众对于公益机构的信任度。

同时,通过社会媒体、广告等方式增加公众对于公益捐款的认知和关注,树立公益捐款的正面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民慈善捐赠影响因素分析作者:苏媛媛石国亮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03期〔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居民的人均慈善捐赠有所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通过对一项全国性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我国居民80%以上都曾经向慈善组织进行过捐赠,其中超过六成的人是自愿捐赠的。

回归分析显示,居民的慈善认知、利他主义观念、税收减免、居民对慈善组织的关注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慈善组织的捐赠;利他主义观念、税收减免、对慈善组织的关注、普遍信任程度、捐赠后是否获得收据和信息反馈等会影响到居民的自愿捐赠。

〔关键词〕慈善捐赠;效能感;利他主义;慈善组织〔中图分类号〕C913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3-0111-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12BGL130)〔作者简介〕苏媛媛,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石国亮,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服务型政府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博士,北京100089。

作为市场的一次分配和政府的二次分配之外调节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方式,〔1〕慈善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慈善意识和慈善捐赠水平也在提高。

2008年,我国居民个人慈善捐款首次超过企业捐款,人均捐赠额达到80 57元。

〔2〕尽管在2011年受诸如“郭美美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人均捐赠额有所降低——据统计2011年人均捐赠额为62 7元〔3〕,2012年为60 4元〔4〕。

但是,与2006年的13 67元和2007年的17 16元相比,仍然有很大提升。

不过,当将我国的个人捐赠水平与西方国家的个人捐赠水平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存在巨大差距。

以美国为例,2011年美国的人均捐赠额为962 6美元,是当年我国人均捐赠额的97倍。

〔5〕因此,寻找那些可能会影响到人们慈善捐赠的因素,进而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分析,采取必要措施以提升我国居民的慈善捐赠水平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研究尝试通过对一次全国性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探寻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慈善捐赠的可能途径。

一、影响慈善捐赠的因素关于影响慈善捐赠的因素的研究,有学者曾经通过对300余篇实证研究文献的回顾,总结了影响慈善捐赠的八种机制:需要的意识、恳求、成本与收益、利他主义、声誉、心理收益、价值观和效能感。

〔6〕这种划分虽然不能涵盖所有的影响因素,但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的回顾将借鉴其分类方法。

在这八种动机中,“需要的意识”和“恳求”是受益人或慈善组织主动为之,其他六种动机均为捐赠人的主动考量。

本文主要分析影响人们进行慈善捐赠的因素,因此只对后面六种动机进行回顾及研究。

一些慈善捐赠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对慈善捐赠有着较为完善的税收减免等优惠。

因此,居民在进行慈善捐赠时会进行“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

经济学家多从税收的角度来研究慈善捐赠动机。

一般认为税收激励能够有效刺激人们进行更多的慈善捐赠。

〔7〕但是,坚持认为慈善捐赠出于利他主义价值观的研究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人们进行慈善捐赠并不是为了获得诸如税收减免等物质利益,而是因为捐赠者秉持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念——尽管存在单纯的利他主义和不纯的利他主义。

安德雷奥尼(James Andreoni)认为单纯的利他主义并不能解释人们的慈善行为,很多人在进行慈善捐赠时考虑的是获得“温暖的光辉”(warm glow),〔8〕即通过捐赠获得“道德满足感”(moral satisfaction)。

一项通过实验法进行的研究还发现,“温暖的光辉”存在于每一次捐赠行为中(至少在实验室条件下如此)。

〔9〕慈善捐赠能够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是人们进行捐赠的另一个重要动机,研究发现进行慈善捐赠的人往往被给予较高的社会认同,这导致人们在公共场合更倾向于进行慈善捐赠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声望。

〔10〕用寻求社会声望的提升来解释企业的慈善行为的研究比解释个人慈善捐赠的研究要多得多。

如果说社会声望是来自于他人对捐赠者的认可的话,那么进行慈善捐赠后获得的心理满足则是促使人们进行慈善捐赠的一个内在原因。

研究发现,慈善捐赠能使人减轻负罪感、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从而提升个人形象,甚至可以提高个人自尊。

〔11〕学者在荷兰的研究还发现,57%的捐赠者将“感觉良好”(feeling good)作为进行慈善捐赠的动机。

〔12〕慈善捐赠除了能够带来个人心理满足外,还能够提升个人的效能感,这也是促使个人进行慈善捐赠的重要原因。

布鲁克斯(Arthur Brooks)直截了当地指出,慈善能够使人“健康、幸福和富有”,慈善行为使人们充满活力,从而更有效率地做事;慈善能够鼓励人们勤奋上进。

〔13〕当人们感知不到慈善的效能时,会降低慈善捐赠行为。

除了上述因素外,众多实证研究还对捐赠者的个人特征进行了分析。

这些特征包括:捐赠者的性别、年龄、族裔、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收入情况等。

在性别方面,男女两性在慈善捐赠的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进行慈善捐赠。

〔14〕尽管大多数研究都将年龄作为一个影响慈善捐赠的重要变量,但是对年龄的影响效果有着不同的结论:有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慈善捐赠会提升;有的则认为老年人的慈善捐赠较低;有的研究则发现在45岁以后人们的捐赠水平会提高。

对民族可能影响慈善捐赠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国外的研究通常会考虑到种族的影响。

〔15〕很多研究都认为慈善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宗教信仰越强烈,对慈善捐赠的贡献越多,〔16〕因为宗教总是让它的信徒更多地关注别人。

与年龄对慈善的影响相类似,教育和慈善捐赠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尽管大部分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和慈善捐赠呈正比,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和慈善捐赠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慈善捐赠没有差别。

〔17〕学者对印度的研究还发现,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可能进行捐赠,而且捐赠额度更高。

〔18〕收入是慈善捐赠的基础,较高的收入能够提升人们进行慈善的可能性,但是,城市低收入人群也可能因为与其他低收入人群的亲和性而更倾向于进行慈善捐赠。

〔19〕国内对企业慈善捐赠动机的研究较多,对个人慈善捐赠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

已有的研究主要是考虑了税收政策、家庭收支状况、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测量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笔者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北京、南京、深圳、武汉和西安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发放问卷6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707份,有效回收率为90 23%。

1.因变量本研究从两个方面来衡量被调查者的慈善捐赠行为:其一,是否向慈善组织进行过捐赠;其二,向慈善组织的捐赠是否为个人自愿。

调查数据显示,80 6%的被调查者曾经向慈善组织进行过捐赠;在这2165名曾经进行过慈善捐赠的被调查者中,有66 6%的人是个人自愿捐赠的。

本研究将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对第一个因变量的分析将揭示哪些因素能够影响人们进行慈善捐赠;对第二个因变量的分析将发现影响人们自愿捐赠的因素。

2.自变量对慈善捐赠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拟使用的自变量包括:慈善的效能感、慈善认知、单纯的利他主义价值观、税收减免、对慈善组织的关注、普遍信任水平;对自愿捐赠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还考虑了捐赠后有无收到收据和得到相关的信息反馈。

慈善效能感和慈善认知两个变量是通过因子分析后得到的,其中慈善效能感包含:“慈善行为可以鼓励人们勤奋上进”、“慈善行为可以使事务开展得更有效率”、“慈善捐赠会让人们产生信任感”、“慈善行为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感”、“慈善活动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慈善认知包含:“慈善是一种自愿地奉献爱心和捐助的行为”、“慈善事业能够促进社会公平、体现社会正义”、“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应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发展慈善事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参与”、“社会名人(明星)参加慈善活动能产生很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

信度分析发现,两者有很好的信度,因此对构成上述因子的题项进行加总求平均,分别得到两个变量的取值。

对单纯的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测量,在问卷调查中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慈善捐赠后希望得到什么回报,选择“慈善捐赠不求回报”选项的人即为单纯的利他主义者。

调查中57 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慈善捐赠不求回报”。

选择慈善捐赠后希望“得到税收减免”的即为税收激励变量,调查中有13 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个选项。

对慈善组织的关注是通过一组题目来测量的,题项分别包括:“我关心慈善组织的发展”、“我经常查看慈善组织的网站和相关信息”、“我了解社会各界对于慈善组织的评价”、“我愿意参与慈善活动”。

对这一组题项的因子分析仅能够提取出一个因子,且信度分析显示信度很高。

因此对4个题项进行加总求平均,得到对慈善组织的关注这个自变量的取值。

对普遍信任的测量也是通过一组题目完成的,题项包含:“大多数人是可信的”、“中国社会不存在信任危机”、“亲人朋友之间借款不需要立字据”、“看到老人跌倒应该去扶”、“大众传媒上的大多数新闻是真实客观的”、“大多数人的文凭是真实的”、“从自动取款机取钱后,不会再数一遍”。

信度分析显示这组题目的内部一致性较高,因此对其进行加总求平均,得到普遍信任因子的得分。

在进行过慈善捐赠的人中,调查询问了捐赠后有无得到收据和有无得到善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反馈,结果显示64 5%的人在进行慈善捐赠后没有收到相应的收据;68 0%的捐赠人在捐赠后没有收到任何善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反馈。

3.控制变量考虑到已有研究中对影响慈善捐赠的个人特征因素的分析,本文将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婚姻状况、是否党员和工作单位性质作为控制变量。

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9 6%,女性占50 4%。

考虑到收入对慈善捐赠的影响,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集中在就业年龄段的人,即选择以18-60岁的成年人为调查对象,兼顾60岁以上的人。

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岁。

基于已有研究中认为慈善捐赠和年龄的曲线关系,同时将年龄和年龄的平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分析。

与国外研究慈善捐赠时将少数族裔作为影响因素相类似,本研究中将民族成分作为一个控制变量。

样本中汉族占95 5%,少数民族占4 5%。

我国居民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本研究的样本也显示82 6%的被调查者没有宗教信仰,因此分析中仅将居民区分为有无宗教信仰两类。

借鉴国外的研究,本文将被调查者分为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凡是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视为高等教育,样本中共有67 8%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

调查中就收入状况询问了被调查者上个月的月收入,对收入取对数后纳入到回归分析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