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十三讲 影响行为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

简评
• 首先,在批判现代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的
同时,又陷入了另一种错误和缺陷。 • 其次,忽略了世界体系中各部分的依存关 系。 • 最后,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三、世界体系论
• 20世纪70年代兴起 • 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把每个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都看作是世 界体系的结构要素。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关系就 是世界体系内部的资本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过程的结果是经济剩余不断地从边陲国 家和半边陲国家转移到西方中心国家,以致后者 越来越发达,前者越来越不发达,这是世界体系 总体规律的必然结果。
2、社会现代化是一场进步性的社会 变迁
•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社
会进步程度都会高于所经历的阶段。 • 现代化的每个步骤都是对社会系统原有糟 粕因素的抛弃和对精华因素汲取基础上创 造出积极成果。 • 现代化对历史传统的批判与抛弃不是完全 地拒绝与决裂,而是弘扬,是批判地继承。
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异常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 人类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有人称它为加 速度发展。可以说,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 式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 个世纪。 从1640年以来的300多年时间里,科学代替了 蒙味,机器工业代替了自然农业,民主战胜了专 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章基本概念: • 社会现代化 • 趋同论 • 趋异论 • 经济现代化 • 文化现代化 • 政治现代化 • 人的现代化 • 早生内生型现代化 • 晚生外生型现代化 • 依附论
第一节
社会现代化概述
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特 定内涵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 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 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变传统社会为现 代社会的过程,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 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迁。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三章农村社会现代化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三章农村社会现代化

(一)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内涵 第一,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农村工业化
第二,农村社区的城镇化。
中国农村城镇化必须同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起来。
第三,农村社会整合机制的现代化。
农村建立民主管理组织、社会经济中介组织,加 强农村社会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整合 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强化农民对社会结构变革和 多变的生活过程的适应能力。
生态学派理论
生态学派的理论是在 反思现代“城市病” 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化 而来的,他们突出“以
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试 图将农村与城市结合起来,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生态 环境的协调,以推进城市 的发展。
(三)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农村工业化推进。
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 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社区区域内的转移。人 口和经济要素的快速集中促使了农村城镇的迅 速发展。
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 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 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 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 。
经济学家 历史学家
地理学家
“城市化”概念
人类学家 社会学家
城市化就是人类从区 域文明向世界文明过 渡中的社会经济现象。
城市化是社会生活方式的主体从乡村向城市(镇)转化。
四川农村
山东农村
辽宁农村
四、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因素 斯宾塞认为自然环境是 影响社会进化、社会变 迁的最基本因素。 自然环境的差异诱生的 各地发展与变迁模式的 不同。
(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内生于农村社会的, 但是社会文化一旦产生其又 反过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变 迁。 随着农村社会的开放,城市 文化向农村社会的传播与渗 透也将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 变迁。

第十三讲 “社会动机”视角下走上吸毒道路的社会学解释

第十三讲 “社会动机”视角下走上吸毒道路的社会学解释

第十三讲“社会动机”视角下走上吸毒道路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动机是驱动人的社会行为的最基本力量。

社会动机就是以心理内驱力和心理需要为动力源泉而形成的促进行为主体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①。

吸毒行为的发生也是受到社会动机的驱动。

从社会心理学的维度解释吸毒行为,从社会动机视角进入是一种尝试。

认为,某市吸毒人群吸毒的社会动机是借助毒品调整他们的社会情绪。

吸毒人群自身社会免疫力低下,在成瘾习性的驱动下,在不良群体的纵容与劝诱下,最终选择毒品来调整自身的社会情绪。

在中国的北京、哈尔滨、西安、重庆、贵阳、武汉等地区进行了一项阿片成瘾者初始吸毒原因的调查研究结果也与的研究结果接近。

该研究从社会、生理、心理及追求四个方面分析初始吸毒原因,结果表明:在初始原因上,好奇心驱使、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造成吸毒。

这项研究从另一侧面揭示了好奇心等心理渴望(正性社会情绪)与负性社会情绪对个体初吸毒品的重要作用。

何谓社会情绪?社会情绪是在情绪概念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情绪是主观因素、环境因素、神经过程和内分泌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结果会出现愤怒、焦虑、害怕、内疚、羞愧、悲伤、羡慕、嫉妒、厌恶等负性情绪;当然,这种结果也会产生快乐、自豪、欣慰、希望、爱、同情等正性情绪。

美国学者詹姆斯和丹麦学者朗格对社会情绪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社会情绪既包含身体变化,也包含我们对社会环境的体验,所以,个人的经历和社会情境有助于我们确定自己在某种场合应具有的情绪。

他们的观点颇有见地。

情绪不完全是心理概念,一些情绪,尤其是和负性情绪有关系的一系列失望、郁闷、后悔等复杂情绪,除了生理因素以外,认为有很大可能有社会因素在里面。

有研究表明与人们的工作、居住环境、社会交往以及所有参与的活动有关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都能引发不良社会情绪的产生。

由于这些因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引起较长时间的不良社会情绪,从而易使人们陷入各种适应性疾病之中。

归纳地说,社会情绪是情绪概念的子概念,包含身体变化,也包含我们对社会环境的体验,是个人的经历和社会情境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结果。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三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三章

一、社会变迁的类型
(三)依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 从社会变迁的方式这一角度,社会变迁可区分为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革命)的社会变 迁。 1.渐进的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内部关系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相对均衡。在这种状况 下,社会发生有秩序的、缓慢而持续的变化和发展,或者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一种模式。 2.激进的社会变迁是指飞跃式的社会变迁,常常表现为社会革命,它是社会结构的相对均 衡遭到彻底破坏、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需要重组时,所发生的改造社会的重大社会变迁
【关键概念】
社会变迁◇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理性化◇全球化◇迟发展效果 ◇二元结构◇改革开放
第一模划分 从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区分为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1.整体变迁是指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变化。它是从社会结构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 有机变迁的合力中演化出来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就属于整体变迁。 2.局部变迁是指社会各个构成要素自身以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如家庭模式、经济 体制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一)环境与社会变迁 1.这里所讲的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2.分类:“原始自然环境”、“人化自然” 3.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环境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二)人口与社会变迁 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 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 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七)全球化 2.全球化的特点(赫尔德等) (5)反思性:世界范围内的精英和大众对全球相互联系的意识不断发展,成为国家精 英和跨国社会力量自觉追求的各种政治和经济工程。 (6)对抗:随着国家、公民以及社会运动努力抵制或控制全球化的影响,不断增强的 全球化意识已经在从文化到军事的所有领域中引起了与全球化的对抗。 (7)区域化:当代全球政治经济中的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相互 强化的趋势。 (8)西方化:当代全球化的模式依然存在着高度不对称,但与20世纪初相比,它们 已经变得更少欧洲中心化或者大西洋中心化。

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内部因素1.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个人收入等。

年龄与消费者行为密切相关,年轻人倾向于追求新潮和时尚,而年长者则更加关注实用性。

性别也是影响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男性和女性在购买决策上有一定的差异。

教育水平和个人收入也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

2.社会文化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价值观、个人态度、认知和个人动机等。

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价值观念都会对其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产生重要影响。

认知和态度是人们对广告、宣传和推销策略的反应,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态度和行为。

3.个人动机:个人动机指一个人购买一些产品或服务的动机或目的。

个人动机可以分为内驱和外驱两类。

内驱动力是指消费者通过满足自身需求或愿望,来获得满足感。

外驱动力是指消费者受到其他因素的激励,如广告、促销活动等。

二、外部因素1.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指标。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决策。

2.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竞争程度、产品供应状况和价格等。

市场竞争程度越高,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的选择余地会更多,他们更有可能通过比较价格和质量来做出决策。

产品供应状况和价格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社交因素:社交因素包括家庭、朋友、同事和群体等。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在购买决策不确定或涉及较高风险的情况下。

家庭成员的购买决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决策。

4.营销传播活动:营销传播活动包括广告、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

这些活动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知晓程度、态度和购买意愿。

消费者通常更容易受到刺激或影响,并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做出决策。

总结起来,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如个体特征、社会文化影响和个人动机等,也有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交因素和营销传播活动等。

第十三章 社会控制(11.14)

第十三章 社会控制(11.14)

第十三章社会控制1、什么是社会控制?(05 08名词)社会控制通常是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专指社会对越轨行为的禁止、限制与制裁。

综合起来,对社会控制概念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制裁,又包括引导广大社会成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以协调个人、群体、组织、社会整体的关系。

(2)社会控制的目的不仅要使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服从社会稳定的需要,还要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个人和团体的自由与社会秩序达到和谐的统一。

(3)社会控制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才能进行,同时社会控制又必须使社会规范按每个社会成员“内化”,从而达到积极控制的目的。

因此社会控制的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力量控制与社会成员自我控制的统一。

(4)社会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

它不仅包括对现有社会秩序的维持,还包括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2、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答:构成社会控制体系的主要因素有:(1)控制主体,这里的控制主体不仅指国家,也可以指群体、组织和个人。

控制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社会场的控制;第二,社会组织的控制;第三,全社会的控制。

(2)控制客体,社会控制的客体是社会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

个人行为在社会控制系统中是最基本的控制对象。

(3)控制手段,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是社会规范。

没有社会规范,社会就缺乏约束人们行为的依据和标准,社会控制也就无从谈起。

(4)控制的保障,社会控制的保障是明确而有力的奖惩措施。

奖惩措施可以包括在规范之中,但它又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

3、社会控制的功能有哪些?答:社会控制具有一些很重要积极功能,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存在一些负功能。

社会控制发挥的积极功能有:(1)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社会秩序是指社会整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平衡的状态。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原有的观念往往受到很大的冲击,导致更多社会失范,这时就需要的对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加以制止、分化和引导,同时在社会控制主体、控制手段上加以变革,以协调个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PPT课件]

社会学概论 第十三章 社会现代化[PPT课件]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现代化,不是 把它现有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同 本国过去情况相比较,而是同现代社会的 标志相比较。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这场独特的社会变迁,从内容上讲, 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内容广泛 的社会变迁;从速度上讲,是一场异常 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从广度上说,是 全球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是世界性的, 并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一地区;从 深度上讲,它已经引起整个世界的深刻 变革。这种变革程度之激烈,影响之深 刻,都是历史上少见的。
1、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 面面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 会中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 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变化相关的。在社 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社会物质生 产面貌,而且还要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改 变整个社会的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整体社会的变迁。
2、社会现代化是一场进步性的社会 变迁
•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社
会进步程度都会高于所经历的阶段。 • 现代化的每个步骤都是对社会系统原有糟 粕因素的抛弃和对精华因素汲取基础上创 造出积极成果。 • 现代化对历史传统的批判与抛弃不是完全 地拒绝与决裂,而是弘扬,是批判地继承。
3、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异常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 人类社会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有人称它为加 速度发展。可以说,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 式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一 个世纪。 从1640年以来的300多年时间里,科学代替了 蒙味,机器工业代替了自然农业,民主战胜了专 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5、文化现代化 作为现代化的文化发展,则主要是指科学文化 的进步,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等方 面。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具体表现,任何人类 的进步,如果不能积累为人类的文化,这种近不时 没有任何保障的,同时也不可能久远传递下去。从 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可以被视为代表一个历史时 代的特色的一种文明或文化的形式。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西方文化与本国文化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1)方法
加芬克尔等人发展一套独特的研究技巧,如追踪 访问、亲身观察、文件解释和“破坏试验”法。 “破坏试验”法是故意干扰和打破人们通常的行 为方式,以观察人们的反应。通过这些方法来揭 示社会互动中隐含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日 常生活做出描述与阐释。
(2)方法论特征 反思性、适当性、描述性
四、常人方法论的影响与评价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主讲:文 军 教授
jwen@
第十三讲 常人方法学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二、常人方法学的早期思想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四、常人方法学的影响及其评价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溯源
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创立于1960年 代中期,这个词是由加芬克尔在1954年发明的。 “ethno”指的是普通人,“methodology”是方法论 之意,所以常人方法学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 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
2、对传统社会学的挑战
(1)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日益脱离 社会进行了经验的批判; (2)拒斥传统社会学研究中建立在科学主义与客 观主义基础之上的社会学假定; (3)对传统社会学科学理性的批判。
三、常人方法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1、常人方法学的批判特点
⑴反身性:传统社会学太过缺少自我批判。 ⑵传统社会学未能真正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建构知识,背 叛社会事实。 ⑶传统社会学把把生活世界当作取材对象,殊不知每一 种题材都能单独扮演主题的角色。 ⑷在讨论科层制或组织内行动时,常人方法论则研究行 动者使用这些因素的实际情形。 ⑸常人方法学主张社会化是小孩与成人之间的双向沟通 的互动关系。
该理论的思想来源是:⑴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⑵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⑶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 言哲学;⑷符号互动论;⑸经典社会学理论。

教育社会学第十三章 教育和个体发展

教育社会学第十三章 教育和个体发展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那喜欢并开始适应人类社会 了。人类文化的习惯取代了以前野兽生活习惯。她已经习惯于 晚上睡觉并开始害怕黑暗了;她吃东西用手拿着,喝水也使用 杯子;时钟报时也理解成作息的信号了;她整天喜欢和辛格夫 人在一起,还能从晾好的衣服中拣出自己的去熨平,等等。但 是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卡玛那根本不能与同龄的正常孩子相 比。在刚被发现8岁的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 ;快到15岁时,相当于2岁婴儿;她在17岁那年死去了,当时 的智力才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
为刘德华伴奏 2009年 《快乐男声》 2019年 《中国达人秀》
补充:社会化的标准你有几条达标(上)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1)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 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 能弱化或不完善,甚至使孩子处于“教育真空”状态,这 对儿童的生理、心理、人格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都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任务
• 基本生活技能 • 基本行为规范 • 基本道德意识和价值判断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正常社会化的影响
• 留守儿童: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 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 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4)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 也不告状。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 ,主动向别人祝贺。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

第十三章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社会学界逐渐兴盛、流行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之最佳方法是将行为当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

现代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人是乔治•霍曼斯,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布劳和理查德•爱默森两位美国社会学家。

其中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可称之为社会结构交换论;爱默森把网络分析技术应用于交换理论,一般称为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一)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50年代中后期,美国国内社会矛盾的普遍激化,暴露了美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面。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开始普遍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反对那种只把人作为团体的组成部分,而不把人作为社会个体行动者的理论观点。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是“理性人”)人类学(交换是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1、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洛克、亚当·斯密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交换会使双方都有利可图,人们进行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

交换理论在研究过程中,所利用和修正的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假设有:(1)每个人都是最大利益的追求者;(2)个人所拥有的某类资源越多,那么个人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3)物质市场上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4)垄断、独占下的物质价格.必然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2、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

)马林诺夫斯基(“库拉圈”的交换制度)马歇尔·摩斯(促使人们交换的力量来自于社会或群体。

)列维-斯特劳斯(交换对等原则)3、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1、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发出那些能得到较大报酬和最少惩罚的行为。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 流动趋势。 2. 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特点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1.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的划分依据 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
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三、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
2.10个社会阶层的界定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2)经理人员阶层 (3)私营企业主阶层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5)办事人员阶层 (6)个体工商户阶层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8)产业工人阶层 (9)农业劳动者阶层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 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 系的集中概括。
• 两对范畴:
1.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 2.稳定性不平等与暂时性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有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及其在现代社会遇到的挑 战
A.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基本观点
所谓阶级就是由那些对生产资料具有相同关系的人们所 组成的社会集团。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观点及其影响
1.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和声望 ,三者彼此相关、可以相互转化。
2.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影响 韦伯分层模式对现代西方社会分层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
在: ①采用多元分层标准。 ②采用了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 ③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
职业声望观 北京市居民职业声望调查
• 社会分化分为: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 社会分化的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 • 社会分化的后果:
其一,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 其二,社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要 求,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四、社会不平等
• 社会不平等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 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民族与社会 第十三讲 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

民族与社会 第十三讲 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

3. 社会制度差异
这里有两重考虑: (一)在同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社会及其制度的 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国家对基层社区的渗透也存在着 程度的差异,因而不同的族群传统上或者现时实行的 可能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行动规则,而当他们相遇并 共处时,这个因素会使他们在行为上遵循不同的社会 运行规则,从而发生冲突。如解放前我国汉族地区的 土地租佃制与藏族地区的农奴庄园制是不一样的,与 云南一些山区族群的原始公社制度也是不一样的,当 汉族与藏族或这些山区族群相遇时,由于这种制度和 观念上的差别,他们在行为上必然会出现矛盾,这些 矛盾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身份认同感的最大化
这三种情况使得族群的认同强化、族 群抗争的力量得到加强,族群关系变得疏 远甚至相互对抗。他画了一个三维坐标的 立体图,把这三个因素( 1 )基本归属感 ( primordial attachments ),( 2 )分享 的利益(shared interests),(3)与政府 的“疏离感”(alienation from state)作 为衡量城市社会族群力量的三个维度 (Yinger,1986:28-29)。
二.英格尔关于影响族群认同的变量体系
美国学者英格尔(J. Milton Yinger)在1984 年提出了分析族群关系的一个变量体系,其中 包括了影响一个种族或族群成员认同程份认同的强化或弱化。但是毫无疑问, 族群成员身份认同的强化或弱化必然会对族群 之间的相互融合发挥负面或正面作用,所以我 们也可以把这个体系称之为影响族群关系的包 含 14 个因素的分析体系。这具体的 14 个自变量 或影响因素可参看表15-1。
1. 体质因素:
英格尔提到的“种族因素”。其他文 献中也把它称为“种族”因素(Simpson, 1997:411)。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种族 和亚种,不同族群在人的体貌(肤色、 毛发、头骨轮廓以及各种体格特征)的 差异,会影响各族群之间的认同程度。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澳洲及太平 洋岛屿居民以及阿拉伯人、印度人都有 非常明显可以相互区别的身体特征。

13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四、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



(一)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1 2 3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 分层结构:干部阶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阶层、 工人阶层、农民 2 特点 (1)原有的分层属于一种政治性分层。 (2)原有的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 (3)原有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分层。

社会分层 社会地位 社会分化 阶级与阶层 社会不平等 精英 社会流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社会流动

一、社会地位极其差别 二、社会分化极其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及 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 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 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 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 对平等。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 论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 个地位的移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就是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社 会流动常常指人的职业地位的改变。

(1)根据流动的方向,可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 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可把社会流动分 为一生中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3)根据流动原因,又可以将代际流动分为结构性流 动和自由流动。

第十三章 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

第十三章 生活方式与社会分层

11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闲阶级与劳役者
有闲阶级的特征 在于:
( 1)认为生产工作是不值得做的,并对它抱有轻视的态度;
( 2) “有闲” 可以证明个人的金钱力量能够使其安闲度日及衣食无忧;
( 3)有闲阶级的生活是 不能全部为公众所看到的,为了保持荣誉,对于不能为人所窥见 的部分,就得有 所显示,使人信服他的生活的确是有闲的。
第四章
知识链接:
随着9 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日益深入
和扩展,历史地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多种层次的社 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各种社会关 系之间的从属关系,据此将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 和思想关系两种基本的类别。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 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依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 必然联系,思想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关系, 它是物质关系的反映(见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 社会关系)。对社会关系还可以从其他一些角度进 行分类:①从社会关系的主体和范围,可以划分为 个人之间的关系,群体、阶级、民族内部及相互之 间的关系,国内和国际关系等;②从社会关系的不 同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 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关系等等;③从社会关系 包含的矛盾性质,可以把社会关系划分为对抗性关 系和非对抗性关系。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利益根 本对立、往往要靠强制手段来维系或解决的矛盾关 系,通常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敌 我之间的关系。非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根本利益 一致,可以通过批评、说服、调整的方法去解决的 矛盾关系,通常指人民内部的关系。
一般认为,是人们的所属阶级或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生活方式, 以此显示了 社会分层现象。但随着社会发展由生产型转向消费 型,尤其是走向后现代社会, 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关注越来越明 显,由生活方式区分出的群体差异逐渐被视为某 种独特的社会 分层特征。因此,凭借生活方式这一衡量标准,社会群体也被 分为 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层级,如前述韦伯提到的生活方式上的 内部凝聚力与外部排斥力“ 圈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分层 体系在生活方式上的维度也被重新建构起来。

第十三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第十三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4.美国的实用主义
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大概是对舒茨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如果说胡塞尔帮助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构成分 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 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 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米德对身 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 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 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 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 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理论
他人是具有肉体的存在; 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本质上一样的意识; 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本相同; 我可以与他人打交道,并相互采取行动; 我可以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 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给予的,这 种给予方式是普通人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自然世界”; 我发现自己置身其中的情境只有一小部分是个人创造的。
如果说胡塞尔帮助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构成分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
第十三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博士 副教授
主讲教师:牛喜霞
联系方式:nxnxx_2002@
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是上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 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 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常人方法学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作为一种 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先验现 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 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 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 性的基础,即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 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联系起 来。

哪些因素影响了动物行为的进化

哪些因素影响了动物行为的进化

哪些因素影响了动物行为的进化?
动物行为的进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因素包括:
生存和繁殖:动物的行为通常会适应其生存和繁殖的需求。

例如,逃避捕食者、寻找食物、筑巢、寻找配偶和繁殖后代等行为对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

环境:动物行为的进化受到其生活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生态环境会对动物的行为产生不同的选择压力。

例如,极端气候条件、食物可获得性和栖息地的特性等因素都会塑造动物的行为。

社会结构:动物的社会结构也对其行为的进化产生影响。

社会动物可能表现出合作行为、竞争行为、领地行为和群体协作等行为,这些行为与其在群体中的地位、资源获取和繁殖机会有关。

遗传:行为特征在动物群体中的传递也是通过遗传机制实现的。

某些行为特征可能具有遗传基础,通过遗传方式传递给后代,从而影响整个物种的行为模式。

学习和记忆:动物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也会影响其行为的进化。

通过学习和记忆,动物可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发展新的行为策略,并从经验中学习到成功或失败的教训。

综上所述,动物行为的进化受到生存和繁殖需求、环境条件、社会结构、遗传机制以及学习和记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动物行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角色获得方式可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先赋角色: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
中自己获得的角色,如种族、性别、贵族 等。
■成就角色: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
而获得的角色。如明星、领导人等。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可分为规定型角色与开放
型角色。
■规定型角色:指那些角色规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
特定地位
网络的 具体期望 相关 过程
自我
扮演 技能
角色
角色 行为
发生
四、角色失调
●定义: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 ●角色冲突:由于地位、身份与角色互不相容,出现矛盾,
产生的心理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当个体扮演两个以上的角色时,由于不能同时满足不同
的角色期望而引起的冲突。如,丈夫与婆婆、媳妇间的矛盾,同时, 小孩在一边哭闹……
■角色内的冲突:当个体扮演同一角色,而不同的他人对此角色有矛盾的
期望而引起的冲突。( 对学生是“减负”还是“增负”?当前,学校 是实施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
●角色不清:主要指角色期望模糊。
(1)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 (如:班长是全管、还 是全做?)面试时要否提待遇的多少呢? (2)公众对新角色认识不清(浙大新增专业“中国学”学什 么?)中国学 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 研究的统称。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 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 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 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角色中断:
●影响自尊的因素 :
■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行动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
从字面上理解,主我就是作为主体的我,客我就是作为客体的我。《皇帝的新衣》中认为 自己穿着衣服的国王是“主我”,实际上未穿衣服的国王是“客我”。
■镜我:是根据他人的判断而反映出的自我概念。心理学家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 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他强调别人的态度、评价对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留意来自身边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同事等的多方面信息,这 样我们才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 现实自我:对自己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 识。二者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现实自我决定了个体如何选择理想自我,而理想 自我又给现实自我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 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比 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 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 ■ 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系等。

群体层面:群体的凝聚力等,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 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等,阶级、阶层和民族的心
理特征、国民性等。eg .英文与中文的水平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定义: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
二、身份
●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
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与角色:
●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三、自尊
●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
自我评价的结果。
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自尊需要
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詹姆斯的自尊经典公式
自尊 = 成功/抱负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可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
觉角色。(演员;母亲角色)
●培养社会角色(并非每个妈妈有了孩子后,就很
母爱的,这有个渐变的过程。)
三、角色扮演过程:
● 角色期待: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角色领悟: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
实际表现的角色。

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 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的层面。——在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 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在微观方面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 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
■ 理想自我ideal self :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的自我。——意念中建立起来的的 有关自己的理想化的形象。如,我应该是怎样的人;工作后,应享受怎样的工作 待遇、工作环境等。
●自我的结构——五个层面
■物质自我: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
面。——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型、容貌、年龄、健康
状况等生理特质的意识。“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锻 炼人群年龄层在下降;“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美容、老
年人省吃俭用大方买保健品等等。
■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 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对自己的智能、兴 趣、爱好、气质等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 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 社会刺激:是各种社会客体对人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
用。(对不同的社会成员能引起不同的感受的刺激)如: 在街上见到一位美女/帅哥 社会客体分两大类: ■ 社会情境:与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 体; ■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地位与 经济状况、社会规范、风俗、时尚、信仰体系、民族与 阶级、交往方式等,即社会存在或宏观环境。
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
●角色失败:角色承担者放弃原有角色,退出舞台。
自我、身份和自尊
一、自我
●自我的概念
■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 理状态、人际经验,后者是经验的内容。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 “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影响行为的因素
认知过程
社会意识
角色认知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勒温的公式 B = f ( P, E ) 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当时所 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换句话说,人的表现是由他们 自身的素质和当时面对的情景共同决定的。
■社会自我:3岁-13、4岁,社会自我成为中心。进幼儿园、上小学等,学习一些日常行为规 范等……
■心理自我: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和特征。
心理自我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的特征:
●通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
●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表现出自我理想; ●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自我概念的测量
角色,即角色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各种关 系的需求等行为规范,有明确规定,不能自行其是, 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等。

开放型角色:指没有严格的角色规定,个体可以
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
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朋友,父亲等。
●按角色的功能可分为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如:老板;法官)

社会心理活动,与即时情境有关,也与经验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关系密切;
和人格特征有关。如:马路杀手

区别:
■ ■
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 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主观世界;
社会心理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层面:
●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
度等。
● 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
●自我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积极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形 象,引导人采取积极的行动。 ■解释经验: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倾向于将每一 种经验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在一起,积极自我概念的人可能对每一种经验赋予积极的含 义。 ■决定期待:对事物的期待,对人们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概 念积极的人,自尊、乐观、健康、成功,而自我概念消极的人则自卑、无望、沮丧、孤独。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奥尔波特) ■生理自我:8个月——3岁,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 。家长要给宝宝充分探索周围环境的机会, 在宝宝有良好表现时,要及时给予赞美,让宝宝获得自己是重要的、被肯定的认识。这样 能帮助宝宝了解自己的能力范围且获得自信心,进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