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作者:吕卫国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随着油藏开采技术日趋成熟,CO2驱油结合地质埋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CO2捕集和驱油一体化方面。

特超低渗透油藏以及高含水后期油藏提产与CO2吞吐密切相关。

在多孔介质条件下,CO2具有多相相态,其驱油机理为CO2驱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界面张力、相态、流度和孔隙结构都关系到驱油效果的好坏,应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驱油机理的研究可以在CT、核磁共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CO2岩心驱替实验。

从实際应用情况来看,注CO2能够有效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应不断总结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根据油气藏的不同类型,设计相应的注CO2驱及CO2吞吐机制。

关键词:采收率;驱油机理;驱替实验1 CO2驱油气水三相相态评价在注CO2过程中,CO2气体与油具有混相性,了解其驱油机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油藏原油、注入溶剂和顶替气及其混合物的相态;②溶剂和原油、溶剂和顶替气间的传质作用;③流态。

现场取样之后,使用PVT仪,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观察油和气的相态变化,研究对象不仅包括CO2和原油,必须将地层水纳入考虑范围,进行油气水三相相态研究。

2 CO2驱油机理评价注气多次接触混相机理有两种方式,即向前多次接触(蒸发混相驱)和向后多次接触(凝析混相驱)。

CO2驱主要为蒸发混相,油藏中通常具有凝析--蒸发双重作用。

细管实验测试可获得混相压力。

CO2驱油的原理是原油中注入CO2使其体积膨胀,含油饱和度上升;使原油的黏度降低,具备较好的流动性;有效提高毛细管渗吸作用。

CO2溶于水时能够提高水黏度,原来难以提取的一些矿物成分可溶于CO2水溶液,加大了储层渗透率;油水界面张力减小,驱油效果得到加强。

CO2在油、水中较易扩散,能够均匀分布,有利于维持系统稳定。

CO2能够抽提原油中C2-C30的烃类,使剩余油饱和度降低。

岩心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微观驱油实验、细管实验等可以对CO2驱油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

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

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第一章概述1.1 CO2驱国外发展概况注入二氧化碳用于提高石油采油率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二氧化碳驱油作为一项日趋成熟的采油技术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实施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有近80个。

90年代的CO2驱技术日趋成熟,根据1994年油气杂志的统计结果,全世界有137个商业性的气体混相驱项目,其中55﹪采用的是烃类气体,42﹪采用的是CO2,其他气体混相驱仅占3﹪。

目前,国外采用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国家有:美国、俄罗斯、匈牙利、加拿大、法国、德国等。

其中美国有十个产油区的292个油田适用CO2驱,一般提高采收率7﹪~15﹪,在西德克萨斯州,CO2驱最主要是EOR方法,一般可提高采收率30﹪左右。

1.1.1国外CO2驱项目情况在国外,注二氧化碳()技术主要用于后期的高含水油藏、非均质油藏以及不适合热采的重质油藏。

推广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天然的二氧化碳资源、二氧化碳的输送及二氧化碳向生产井的突进问题以及油井及设备腐蚀、安全和环境问题等。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就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这种技术是向地层中注入反应溶液,使其在油藏条件下充分反应而释放出气体,溶解于原油之中,降低原油粘度,膨胀原油体积,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美国是CO2驱发展最快的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CO2驱项目不断增加,已成为继蒸汽驱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术。

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CO2混相驱项目有64个。

最大的也是最早使用CO2驱的是始于1972 年的SACROC 油田。

其余半数以上的大型气驱方案是于1984~1986年间开始实施的,目前其增产油量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大部分油田驱替方案中,注入的CO :体积约占烃类空隙体积的30 %,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为7 %~22%。

1.1.2小油田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过去,CO2混相驱一般是大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大油田由于生育储量多,剩余开采期长,经济效益好,而小油田CO2驱一般不具有这些优点。

超临界CO2萃取洋葱油的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洋葱油的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洋葱油的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天然植物提取物成为了新兴的研究热点,其中洋葱油就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植物提取物。

洋葱油富含大量的硫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洋葱油的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超声波提取、超临界萃取等多种,本文侧重于介绍超临界CO2萃取洋葱油的研究进展。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概述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利用高压、高温的物理条件下,将流体变为超临界状态后对溶质进行萃取的新型化学分离方法,具有高效、环保、选择性强等特点。

其中,超临界CO2是最常用的萃取介质,由于其具有低毒、无害、易获得、易回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化学分离方法,并在提取绿色化学品方面展示出了潜力。

二、洋葱油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萃取方法洋葱油是从洋葱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植物油,主要成分是大量的硫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

硫化合物是洋葱油中的重要成分,其中最重要的是二烯丙基磺酰基(DETS)和丙烯基磺酰基(PTS)。

多酚类物质是洋葱油中的另一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

传统的洋葱油提取方法包括水蒸气蒸馏、超声波提取等。

水蒸气蒸馏是一种简单的萃取方法,但植物精油的纯度和收率较低。

超声波提取是一种高效的提取方法,但超声波会使植物成分发生一定的损失,需要调整萃取条件以达到最佳效果。

超临界萃取是一种高效、环保的萃取方法,可用于提取高价值的天然成分,例如洋葱油的萃取。

三、超临界CO2萃取洋葱油的研究1. 超临界CO2萃取洋葱油的影响因素在超临界CO2萃取洋葱油的研究中,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溶剂流量和时间等。

高温、高压条件下,CO2处于超临界状态,溶剂扩散性强,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以被高效地提取。

在萃取过程中,温度和压力的选取是关键的因素,它们对萃取率和成分组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超临界CO_2选择性驱油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超临界CO_2选择性驱油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超临界CO_2选择性驱油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sub>2</sub>)驱油作为石油化工领域中的新兴技术,具有较强的潜在技术优势,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重视,对此人们做出了大量探索性工作,为缓解石油资源短缺危机带来新的曙光。

然而,在CO<sub>2</sub>驱替原油过程中CO<sub>2</sub>与油藏各组分间的作用机理复杂,限制了驱油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本文以CO<sub>2</sub>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构建CO<sub>2</sub>/原油组分/二氧化硅表面等多种模型,针对驱替过程中出现的CO<sub>2</sub>对原油的溶解及剥离现象,研究CO<sub>2</sub>对不同原油组分溶解剥离的差异规律,对CO<sub>2</sub>选择性剥离原油的机理与规律展开深入研究。

首先,对不同温度下CO<sub>2</sub>剥离烷烃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CO<sub>2</sub>剥离原油存在最佳温度范围,并着重分析了303 K、343 K及383 K温度下的体系。

303 K时CO<sub>2</sub>对膜的剥离方式以整体剥离为主,343 K时以逐层溶解为主,当温度升高至383 K时,有大量烷烃吸附残留在岩石表面。

特别在343 K时原油剥离效率最高,并以最短的时间达到体系平衡。

CO<sub>2</sub>对原油流动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弯曲度及扩散系数的分析,表明处于343 K下的体系具有更高的降粘效果。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利用CO<sub>2</sub>对混相油膜的剥离行为进行了MD模拟,探究了CO<sub>2</sub>的选择性溶解剥离行为对油藏润湿性影响的现象机制。

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的研究

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的研究
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及其引发 井喷的探讨
姓名 指导老师:
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及其引发井喷 的探讨
第一章.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第二章.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在工业上的应 用 第三章.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实验 第四章.井筒温度、压力分布规律 第五章.超临界二氧化碳引发井喷 第六章.经济型分析
第一章.超临界流体的特性
井喷防范措施
• • • • • • (1)通过室内试验,选择适当的泥浆流速以减少井筒 气体聚集。 (2)采用生产封隔器永久完井,防止地层酸性气体 接触腐蚀油管柱。 (3)采用旋转防喷器(RBOP) ,保障人生安全和 保护环境。 (4)现场储备重泥浆和加重材料,以便溢流发生后 能够及时压井,防止井喷发生。 (5)利用特制钻井液中使用清洁剂消除部分侵入井 筒的地层流体。 (6)提高从事钻井作业人员的素质,增强井队井控 能力,加强井控设备保养并定期检查其性能,对可疑井增 加井控设备
• 取细管实验的流出油作为样品。升压至5 MPa时开始驱油,10 min内不再出油时再 继续加压,取样为该压力下流出油的总数, 其余的都是独立的单个实验,取样为气体 突破前、后10 min的流出油,取样后马上 进行密封及化验。实验结果见图1和图2。
• 实验结果表明,气体突破前产油的碳组分 基本没有变化,升压到20 MPa时,产油组 分含C20以下的比率达到最高(67.5%),此 时原油采收率已经达到90%。这表明CO2 萃取时主要是原油中含C20以下组分,压力 达到25 MPa后产出的油主要是萃取的剩余 油中的较重质成份和大压差下波及到的更 多体积而携带出的油,所以产油中含低碳 组分比率低于20MPa时的比率。
• 超临界流体指该流体处在其临界温度和临 界压力以上的状态。超临界流体不同于气 体和液体,气液界面张力为零,自扩散系 数、粘度接近于气体,具有近似于气体的 流动行为,而密度却和液体接近,同时具 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溶解能力对于油气开 采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四分。
五、CO2驱应用优点
1、在能源紧缺和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二氧化碳驱油有着非常 广阔的推广利用前景,有关部门应适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扶 持措施,加快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
2、二氧化碳驱油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 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根据油田地质情况的 不同,每增产1 t原油约需1~4.2t二氧化碳,可增产油田总 储量约l0%的原油。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四分。
三、CO2非混相驱驱油机理
(2)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大量的CO2溶于原油和水,将使原油和水碳酸化。原油
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一般地,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可 使水粘度增加20% -30%,水流度增加2-3倍,同时随着原油 流度的降低,油水流度比和油水界面张力将进一步减小,使油 更易于流动。 (3)膨胀作用
3、适合二氧化碳驱油的油藏储量就非常可观 4、二氧化碳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油率提高
显著等优点 5、能满足油田开发需求,还能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
保护大气环境
第十八页,编辑于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四分。
1、CO2驱研究背景 我国低渗、特低渗油藏投入开发后暴露出许多矛盾,
如自然产能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下降快等,而注 水补充能量因油藏地质条件的限制受到很大制约,因此采 收率均较低。从国外EOR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气驱特别是 CO2混相驱将是提高我国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前景的方 法。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四分。
(1)当压力足够高时,CO2析取原油中轻质组分后,原油溶解沥 青、石蜡的能力下降,重质成分从原油中析出,原油黏度大幅度 下降,提高了油的流动能力达到混相驱油的目的。在适合的储层 压力、温度及原油组分等条件下,临界CO2与原油混合,形成一 种简单的流体相同。

CO2-EOR驱油技术

CO2-EOR驱油技术

CO2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主要有促进原油膨胀、改变 油水流动比、溶解气驱等。 ① CO2混相驱 稀油油藏


CO2非混相驱稠油油藏 在稀油油藏条件下CO2易与原油发生混相,在混相 压力下,处于超临界状态的 CO2可以降低所波及油 水的界面张力, CO2注入浓度越大,油水相界面张 力越小,原油越易被驱替。通过调整注入气体的段 塞使CO2形成混相,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增加幅度 (王涛等,2008)。


目前该技术已在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胜利油田和 辽河油田等进行过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郝 敏等,2010)。 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该技术是缓解环境污染压力、 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并且我国的低渗透和 稠油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该技术成本低廉、成效显 著,因此在我国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江怀友,沈平平,卢颖,江良冀,罗金玲. CO2提高世界油气 资源采收率现状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10,02:510+120. [2]郝敏,宋永臣. 利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J]. 钻采工艺,2010,04:59-63+139. [3]王涛,姚约东,李相方,李虎,石俊芳,杨祝华. 二氧化碳驱油 效果影响因素与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2008,24:3033.

实施的储层地质条件(江怀友等,2010):
①储层的深度范围在1000~3000m范围内;
②致密和高渗透率储层;
③原油黏度为低或中等级别;
④储层为砂岩或碳酸盐岩。

主要机理是:降低原油黏度,改善油水流度比,使 原油膨胀,乳化作用及降压开采。 CO2在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压力 降低时, CO2从饱和 CO2的原油中溢出并驱动原 油,形成溶解气驱。气态CO2渗入地层与地层水反 应产生的碳酸,能有效改善井筒周围地层的渗透率, 提高驱油效率(王涛等,2008)。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

实验表明 : 当物料粒度为 4 -0目时 , 06 萃取率最高 ; 当 目数小 于 4 0目时 , 随着粒度 的变小 ( 目数增 大 ) 油 , 脂 的萃取率增加 ; 当物料 目数大于 6 0目时 , 随着粒度 的 进一步变小 ( 数增大 ) 萃取率反而有下降趋势。 目 , 这是 因为物料粒度对萃取率的影响是双重的 , 一方 面 , 随着
较难处理的缺点。 而超临界流体 C z O 萃取技术则具有以 下优点f 提取温度较低 , 3 ] : 特别适用于热敏性有效成份的 提取 ; 传质速率快 , 萃取效率 高 ; 工艺流程简单 , 过程易 于调节 ;O 惰性无毒 , Cz 容易从萃取产物 中分离出来 , 产
品 中无 溶剂 残 留等 。作 者 利用 此 技 术 提取 南 瓜 籽 油 , 着
超临界流体萃 取 二氧化碳 南瓜籽油
流量对南瓜籽油萃取率 的影 响。
南瓜籽为葫芦科植物南瓜 的种子 ,呈扁椭圆形 , 种
皮较 厚 , 去种 皮 , 见 绿 色 菲薄 的 胚乳 , 除 可 内有 两 枚 黄 色
21原 料粉 碎 粒 度对 萃取 率 的影 响 .
在萃取条 件 : 度为 4 ℃, 温 o 压力 为 2 M a 时间为 1 P, 肥厚的子叶 南瓜籽仁含油率高达 5 %左右 , ] 。 0 另外还含 2 . 时 ,0 流量 为 2 L 5小 C2 . / ,把原料粉 碎后过分样 5 h下 有丰富的蛋 白质 、 维生素 A 。脂肪油 中的主要成分为亚 筛 , 分成五个粉碎 等级 :0— 0目,0— o目, 0 0 1 2 2 4 4 —6 麻仁油酸 、 油酸、 硬脂酸等甘油脂 , 南瓜籽油作 为一种优 目,0 0目,0 0 6 —8 8 —10目, 考查原料粉碎粒度对萃取率 质植物油 , 特别适合于高血压 、 糖尿病人食用 一。若用 的影 响 , 结果 见 表 1 。

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工艺的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工艺的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工艺的研究今天,随着全球人民对核桃油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保持核桃油新鲜、美味、香醇的口感,利用生物技术在现有的提取工艺上的不断改善,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现在,许多科学家正在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工艺,这一技术也正逐步深入到更多的科研领域中。

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的原理是利用超临界CO2的液体性质,它可以溶解出核桃油中有用成分,而不会改变这些物质的分子结构。

在该过程中,核桃油中的有效成份可以被精确地从混合物中提取,同时保持其活性、新鲜度和美味口感,从而满足人们更高的品质要求。

CO2萃取核桃油工艺相比传统提取技术有以下优势:首先,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比其他提取方式更环保,它不使用任何有害物质,不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其次,CO2萃取核桃油的速度比其他提取方式要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大大缩短提取时间,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最后,CO2萃取核桃油方法可以从核桃油中准确地提炼有效成份,在保持新鲜度和美味口感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

此外,实验室对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工艺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现有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例如,在使用CO2萃取技术提取核桃油时,操作参数如压力、温度、CO2浓度及萃取时间等,它们对油品成分和形状的影响尚未研究透彻;另外,核桃油中的价值指标,如抗氧化剂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抗菌活性等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是目前一种更安全、环保、高效的提取技术,它将为大家提供更新鲜、美味、香醇的核桃油产品。

但目前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核桃油的技术,以此提高其可靠性,满足现代人们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研究

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增长和社会对替代能源的高度重视,植物油已经成为许多关注的热门话题。

南瓜籽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植物油,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潜力。

然而,目前最常用的传统的萃取方法无法有效地萃取出高品质的南瓜籽油,而超临界CO2萃取方法却能够有效地提纯出高品质的南瓜籽油。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技术原理和关键技术。

一、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技术原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体浸提萃取技术,是指以超临界CO2作为萃取剂及蒸发媒介,将气体溶剂和溶质混合溶于气液两相系统中,通过压力改变,以调节溶质的溶质活度,以达到溶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由于超临界CO2具有安全、环保、应用范围广、低温低压特性,以及可以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实现萃取剂和溶质系统完全分离等特点,因此,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已成为萃取和提纯中理想的选择。

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将经过干燥的南瓜籽加热至一定温度,在低温低压条件下吸入一定量的超临界CO2;其次,超临界CO2就会产生微小的气泡,使总量的气体与液体完全混合以形成一种气液两相体系;最后,当减压至一定值时,超临界CO2就会从混合物中蒸发出,而油则被留下来并从中抽出,最终获得高品质的南瓜籽油。

二、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关键技术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几个关键技术的运用:(1)反应温度和压力的控制。

控制反应温度和压力将决定超临界CO2进入混合物的效果,从而改变溶质的溶解度,影响它们之间的分离过程。

(2)曲线拟合和信号处理技术。

在萃取过程中,超临界CO2的温度、压力和体积是改变的,而这些量的变化将极大地影响萃取效果,因此,采用曲线拟合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来分析和控制萃取反应的变化,是获得高品质的南瓜籽油的关键。

(3)系统控制自动化技术。

操作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机器主要有蒸汽发生器、萃取器和真空系统等,这些系统之间关系紧密,任何一个系统发生故障或出现不良变化,都可能给萃取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采用系统控制自动化技术来保证最佳的操作条件,是获得高品质的南瓜籽油不可或缺的一步。

正交试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薏苡仁油条件优化

正交试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薏苡仁油条件优化

正交试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薏苡仁油条件优化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是一种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溶剂来提取植物油的方法。

薏苡仁油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油脂,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多好处。

本研究旨在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薏苡仁油的条件。

我们选择薏苡仁的粉碎度、超临界二氧化碳浓度、操作压力、操作温度和萃取时间作为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薏苡仁油的主要因素。

然后,我们使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参数优化。

正交试验是一种多因素、多水平的试验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索多因素对目标因素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L9(3^4)正交试验设计,共有4个因素,每个因素有3个水平。

根据正交试验设计,我们设置了9组实验条件,并进行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薏苡仁油的实验。

在每组实验中,我们记录了每个因素的水平和薏苡仁油的提取率。

然后,我们使用方差分析(ANOVA)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各因素对薏苡仁油提取率的影响。

通过方差分析,我们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浓度和操作压力对薏苡仁油的提取率有显著影响,而薏苡仁的粉碎度、操作温度和萃取时间对薏苡仁油的提取率没有显著影响。

进一步分析表明,最佳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薏苡仁油的条件是:超临界二氧化碳浓度为40%,操作压力为30 MPa,薏苡仁的粉碎度为60目,操作温度为45°C,萃取时间为120 min。

在此条件下,薏苡仁油的提取率可达到最高水平。

超临界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超临界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取细管实验的流出油作为样品 。升压至 5 M Pa 时开始驱油 ,10 min 内不再出油时再继续加压 ,取样 为该压力下流出油的总数 ,其余的都是独立的单个实 验 ,取样为气体突破前 、后 10 min 的流出油 ,取样后马 上进行密封及化验 。实验结果见图 1 和图 2 。
图 2 单个压力下气突破后产油组分变化 Fig . 2 Carbon Component under individual pressure
油中的较重质成份和大压差下波及到的更多体积而携 带出的油 ,所以产油中含 C20 以下的组分比率低于 20 M Pa 时的比率 。20 M Pa 混相时已经萃取了接触到的 原油中含 C20 以下成份 ,所以升压到 25 M Pa 后 ,萃取 的原 油 中 含 C20 以 上 比 例 较 多 。从 图 1 和 图 2 中 产 油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3 微观模型驱油机理
图 1 连续升压驱油实验产油组分 Fig . 1 Carbon Component under continuously
ascending pressure
实验结果表明 ,气体突破前产油的碳组分基本没 有变化 ,升压到 20 M Pa 时 ,产油组分含 C20 以下的比 率达到 最 高 ( 671 5 %) , 此 时 原 油 采 收 率 已 经 达 到 90 % 。这表明 CO2 萃取时主要是原油中含 C20 以下组 分 ,压力达到 25 M Pa 后产出的油主要是萃取的剩余
Laboratory study on miscible oil displacement mechanism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

CO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驱油机理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教师:2022年4月12日co2驱是把co2注入油层,依靠co2的膨胀、降粘等机理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随着人们对温室效应认识,将co2注入地层不仅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还可以起到封存co2的作用,是三次采油方法中最具有潜力的采油技术。

co2混相驱我国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后,暴露出天然产能低、地层能量不足、地层压力快速下降等诸多矛盾。

受油藏地质条件的限制,注水补充能量受到很大限制,采收率较低。

从国外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气驱尤其是CO2混相驱将是我国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最有前景的方法。

1.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在标准条件下,也即在0.1mpa压力、273.2k(绝对温度)下二氧化碳是气体状态,气态二氧化碳密度d=0.08-0.1千克/立方米,气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2~0.08毫帕秒,液态二氧化碳密度d=0.5-0.9千克/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粘度为0.05-0.1毫帕秒,但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液态与气态二氧化碳的密度相近,为0.6-0.8吨/立方米。

压力和温度可以明显地控制二氧化碳的相态。

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压力对二氧化碳的相态几乎没有影响,即二氧化碳在任何压力下都呈现气体状态。

因此,在地层温度较高的油层中采用二氧化碳驱油。

二氧化碳通常处于气态,与注入压力和地层压力无关。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质要比气体烃类好得多,地层条件下在水中溶解度为30-60立方米/立方米,而质量比浓度可以达到3-5%,其水中溶解度受压力、温度、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增加而降低,随地层水矿化度增加而降低。

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水”,这会增加水的粘度。

地层中存在二氧化碳,但泥岩膨胀减弱。

二氧化碳在油中溶解度远高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约是水中溶解度的4-10倍,当二氧化碳水溶液与原油接触时,由于其与油、水溶解度的差异,二氧化碳能够从水中转移到油中,在转移过程中水中二氧化碳与油相界面张力很低,驱替过程很类似于混相驱。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近年来,超临界流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食品工业,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可有效抽取出食品中有用的物质,如芳香素、油脂等。

本文旨在对经过超临界流体CO2萃取的南瓜籽油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南瓜籽作为原料提供参考。

1.实验材料与方法(1)材料:新鲜熟透的南瓜籽,其中蛋白质含量为8.5%;(2)设备:超临界流体抽取仪,容器容积为2.5升;(3)实验方法:将100克新鲜南瓜籽研磨至粉末状,放入抽取容器中,抽取仪中加入超临界CO2,采用200MPa压力,温度为50℃,抽取时间为1小时,抽取完毕,将抽取液过滤,冻干24小时,获得油籽油粉末。

2.实验结果分析在超临界CO2流体抽取仪中,经过1小时的抽取,从100克南瓜籽中抽取出90.3克油籽油粉末。

经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抽取的油籽油粉末中的主要成分如下: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短链脂肪酸、长链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中单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占30.7%,其次是多饱和脂肪酸和短链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0.4%和15.9%,长链脂肪酸、卵磷脂含量分别为12.2%和10.8%。

3.讨论随着油籽抽取技术的发展,超临界流体抽取技术已在食品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抽取植物油籽中提取有用成分方面,其在抽取植物油籽油成分方面效果特别好,可以较快地提取出富含有益成分的植物油籽油。

本实验也证实了超临界CO2流体抽取南瓜籽油是可行的,并且可以提取出丰富的各种脂肪酸,以及卵磷脂等有用成分。

因此,本文研究结果证明,超临界流体CO2抽取可以有效提取出南瓜籽油,为利用南瓜籽提取油籽油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可望将来得到更多的应用。

4.结论通过本文研究,发现超临界流体CO2抽取南瓜籽可以有效提取出南瓜籽油,而且可以提取出一系列有用的脂肪酸和卵磷脂等成分,为进一步利用南瓜籽作为原料提供了参考。

本文仅是对超临界流体CO2抽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以后还需要深入研究不同超临界条件下的南瓜籽油的抽取效率,了解抽取后的油籽油粉末的营养成分组成,以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方式,以期能够找到更多的利用南瓜籽原料提取食品加工油籽油的方式。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初步研究近年来,随着能源安全和全球环境恶化,可再生能源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植物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型可再生能源,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南瓜籽油的微量元素含量高,油脂性能好,也被认为是一种优质油脂。

因此,研究南瓜籽油的萃取技术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超临界流体CO2技术是一种有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萃取技术。

它能有效去除籽油中的污染物,还可以有效保留植物油中的有用成分。

因此,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成为萃取南瓜籽油的潜在选择之一。

为了探究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采用的原料为新鲜的新疆红南瓜,采用的萃取条件为温度50°C,压力30MPa,萃取时间2h。

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2萃取条件下,南瓜籽油的提取率可达到77.9%,其中低密度脂肪酸含量达到90.1%,油脂性质优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研究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是一种可行的技术,具有效率高、投入低的特点,可以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萃取产量低、萃取质量受植物种类和参数设定影响等。

为了提高整体萃取效率,我们计划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研究不同籽油植物种类,以确定最佳萃取参数;(2)探究植物种类和萃取参数对萃取结果的影响;(3)研究萃取过程中的可控机理;(4)研究高效的萃取技术的应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取南瓜籽油,可提高植物油的提取效率,并有助于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究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潜力,以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本研究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是一种有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萃取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同时开发出新型的植物油。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南瓜籽油的可行性作了初步探索,对今后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超临界CO2动态混相驱过程机理研究

超临界CO2动态混相驱过程机理研究

超临界CO2动态混相驱过程机理研究陈文;汤勇;梁涛;孙雷;刘伟;陈祖华【期刊名称】《钻采工艺》【年(卷),期】2011(034)003【摘要】以国内CS油田注CO2混相驱典型实例为基础,在油藏地层流体注CO2驱膨胀实验和细管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拟合基础上,建立一维组分注气驱细管模型.应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研究CO2注入过程中油气两相组成、油气两相黏度、密度和界面张力等动态特性参数沿注气井到生产井距离的变化规律.以及注气量和注气压力对动态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O2在原油中的溶解能力强,工程混相条件下,摩尔含量达到0.7.注入CO2抽提原油中的中间烃,甚至C19+以上的重烃,与地层油在前缘达到混相.CO2注入量增加,混相带增长,CO2波及区域增加,有利于驱油效率增加.随着注入压力的提高,从非混相到混相,CO2在地层油中的溶解量增加,界面张力降低,油的黏度降低.达到混相后,继续增加压力对驱油影响变小.【总页数】4页(P77-80)【作者】陈文;汤勇;梁涛;孙雷;刘伟;陈祖华【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中石化华东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华东油田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2【相关文献】1.大芦湖油田樊124断块CO2混相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实验研究 [J], 李向良2.胜利油田高89区块低渗油藏CO2近混相驱替机理研究 [J], 郭平;徐阳;牛保伦;章杨;李婷3.特低渗透油藏CO2非混相驱油机理研究 [J], 赵明国;李金珠;王忠滨4.非纯CO2近混相驱机理与开发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J], 张贤松;李保振;王旭东;杨光5.超临界二氧化碳混相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J], 李孟涛;单文文;刘先贵;尚根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验1-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植物油实验

实验1-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植物油实验

实验四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植物油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植物油的基本原理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装置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超临界萃取技术是现代化工分离中出现的最新学科,是目前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先进的分离工艺。

所谓超临界流体是指热力学状态处于临界点CP(Pc、Tc)之上的流体,临界点是气、液界面刚刚消失的状态点,超临界流体具有十分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它的密度接近于液体,粘度接近于气体,而扩散系数大、粘度小、介电常数大等特点,使其分离效果较好,是很好的溶剂。

超临界萃取即高压下、合适温度下在萃取缸中溶剂与被萃取物接触,溶质扩散到溶剂中,再在分离器中改变操作条件,使溶解物质析出以达到分离目的。

超临界装置由于选择了C02介质作为超临界萃取剂,使其具有以下特点:1、操作范围广,便于调节。

2、选择性好,可通过控制压力和温度,有针对性地萃取所需成份。

3、操作温度低,在接近室温条件下进行萃驭,这对于热敏性成份尤其适宜,萃取过程中排除了遇氧氧化和见光反应的可能性,萃取物能够保持其自然风味。

4、从萃取到分离一步完成,萃取后的C02不残留在萃取物上。

5、CO2无毒、无味、不然、价廉易得,且可循环使用。

6、萃取速度快。

近几年来,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国内外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在啤酒花、香料、中草药、油脂、石油化工、食品保健等领域实现工业化。

三、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1、仪器1)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装置;2)天平;3)水浴锅;4)筛子;5)烘箱6)粉碎机;7)索氏提取器2、试剂二氧化碳气体(纯度≥99.9%)、山核桃仁、松子、亚麻籽、正己烷、无水乙醇(分析纯)、氯仿(分析纯)、硼酸(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石油醚(分析纯)、丁基羟基茴香醚、没食子酸丙酯、生育酚、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硫酸钾、乙酸乙脂、氢氧化钾、β-环糊精、亚硝酸钠、钼酸铵、氨水、无水乙醚。

3、材料一次性塑料口杯、封口膜四、实验步骤1、原料预处理取700克核桃仁(南瓜籽)用多功能粉碎机破碎,过20目筛。

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井结蜡机理及清防蜡对策研究

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井结蜡机理及清防蜡对策研究

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井结蜡机理及清防蜡对策研究随着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井的开发,二氧化碳与原油伴生气会一同被举升到井口。

在油井生产过程中,一同采出的二氧化碳是油井结蜡的重要影响因素,增加了油井的清防蜡工作难度。

因此,在二氧化碳驱油井结蜡机理及清防蜡对策研究中,既要考虑常规水驱油井的结蜡因素,又要分析二氧化碳采出对油井结蜡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驱油井结蜡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标签:超临界二氧化碳;结蜡机理;清防蜡;对策研究1 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井结蜡机理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约31℃,临界压力7.3MPa,当温度和压力均超过临界值时的压缩气体为超临界二氧化碳,特点是稠密,密度大且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具有液体的溶解能力及气体的扩散性,具有低黏度、低表面张力的特性。

根据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油井作业现场杆管结蜡的实际情况,大致认为是井底温度较高,基本上不存在结蜡现象,随着油流的举升,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油流中蜡与胶质、沥青质、机械杂质等混合析出,黏附在油杆、配件和油管内壁,状态呈固态和半流动状,井口300-500米井段结蜡最为严重,蜡与胶质、沥青质等重组分析出,油流的成分继而也发生了变化,井口至井深300米井段结蜡轻微。

油井结蜡归根结底是由于压力、温度、油流成分等的变化造成油流对蜡的溶解力的下降造成的。

下面就井筒压力、溶解气,油流温度、油流流速、含水,油流胶质、沥青质、机械杂质含量,油流组分,管杆表面粗糙程度、管杆表面亲水性,伴生气成分,采出二氧化碳含量等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1.1 井筒压力、溶解气在油田开发初期,如果地层能量得不到较好的补充,原始地层压力衰减非常快,地层压力与溶解气饱和压力的差就会越来越小,机采抽油过程中,油流被举升,井筒液流压力逐步下降,当井筒压力低于溶解气的饱和压力时,溶解气析出,液流温度下降,蜡容易析出。

1.2 油流温度、流速、含水高产井井底地层能量足,产出液温度高,蜡不析出;当机采抽油井筒油流流速较快,热量损失较少,油流温度下降较慢,油流中蜡析出较少,即使有少量的蜡析出,较快的流速容易将析出的蜡带走,因此管壁及抽油杆结蜡轻微;油井开采初期,产出液含水较低,杆管容易结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替。
2 组 分 变 化 驱 油 机 理
LiM e gt o Sh n W e n a a nwe Li in n u X a gui Sh ng G e hu a n a ( n ttt f Po o sFlw n u d M eh n c ,C n s a e f Sce c s a g a g 0 5 0 I siueo r u o a d Fl i c a is hiee Ac d my o in e ,L n f n 6 0 7,Chn ) ia
E— i:iio 7 mall a v 8@ 1 3 c m x .o 6
维普资讯
第 3期
李 孟 涛 等 : 临 界 二 氧 化 碳 混 相 驱 油 机 理 实 验 研 究 超
8 1
表 1 二 氧 化 碳 与 原 油 界 面 张 力 和 密 度 差 测 定 结 果
体, 粘度 近于气 体 , 散 系数 为 液 体 的 1 0倍 , 扩 0 因而 具
有 较 大 的 溶 解 能 力 。 超 l 界 时 溶 质 溶 解 度 增 加 有 利 于 l 缶
提高 总的传 质速率 , 油 层 的结 构 有 利 于 增加 内扩 散 而
与外 扩散 , C 与 原 油增 加 接 触 机 会而 易 于 混 相 , 使 O 所以 C O 混相 驱 可 以满 足 一些 油 田对 注入 溶 剂 的苛
Ke r s u e c i c l a b n d o i e y wo d :s p r r ia r o i x d ;micb e ̄o d n ;mir c s c me h n s  ̄o lc mp n n ;i t ra ilt n i n;ma h ma i t c s il l o i g c o o mi c a im i o o e t n e  ̄ ca e so te t —
b e f o i g wa o n .S me n w n mp ra t c a imso h r f d fc r o i xd icbe f o i g a d t ewa e - a l l d n sf u d o e a d i o t n o me h n s n t ec a tmo eo a b n d o i em s i l l d n n h t rg s o
油 中的较重 质成 份和 大压 差下波 及 到的更 多体 积而携
带 出的油 , 以产 油 中 含 C。 下 的组 分 比率 低 于 2 所 以 0
MP 时 的 比率 。2 a混相 时 已经萃 取 了接 触 到 的 a 0MP 原油 中含 C 下成 份 , 以升 压 到 2 a后 , 取 :以 所 5MP 萃
atr a ig ijcinweed tr n d l n t ne t r eemie .Th u eciia ab ndo iec udlwe h e so ft eitra eo v le ia dwa e n o es p rrt l r o ixd o l c c o rt etn ino h e fc fi ov dol n — n n
用美 国生产 的 T -0 X 5 0系 列 界 面 张 力 仪 , 用 旋 滴 法 利
对 油水 两相 界面 张力进 行 了测量 。应 用加拿 大 引进 的 高温、 高压 界面张 力装 置 以悬滴 法 进 行 了 C 与 原 油 O 界 面张 力 的测定 , 实验 在恒 温进 行 。实 验方 法为 : 将 样 釜和 悬滴 室用 石 油醚 洗 3次 , 真 空 ; 品 釜 A 中 抽 样 进 油样 , B中进 C 纯 度 为 9 . %) O ( 9 5 。当 系统 升 温 至 9 ℃时 恒温 一段 时 间 , 0 再将 样釜 B中的 C 压 入悬滴 O
中 图 分 类 号 :TE3 7 1 2 5 .4 文献 标 识 码 :A
La o a o y s u y o i c b e o ld s l c m e e h nim b r t r t d n m s i l i i p a e ntm c a s o u r r tc lc r o i x d f s pe c ii a a b n d o i e
建 立 了 C 混 相 驱 驱 替 模 型 和 方 程 。 研 究结 果 表 明 , 临界 状 态 的 C z可 以 降低 所 波 及 油 水 的界 面 张 力 ; 相 时 混 相 带 原 油含 碳 O 超 O 混 组分 中 C 以下 的含 量 达 到 了最 高 值 ; 气 交 替注 入 时 , 对 混 相 有 不 利 的影 响 。 水 水 关键 词 :超 临 界 二 氧 化 碳 ; 相 驱 ; 观 机 理 ; 油 组分 ; 面 张 力 ; 学模 型 混 微 原 界 数
维普资讯
第 2 7卷
第 3期




Vo| 7 NO 3 l2 .
Ma y 20 6 0
20 0 6年 5月
ACT A PETR 0I LEISI I N CA
文章 编 号 :0 5 — 6 7 2 0 ) 3 0 8 —4 2 32 9 ( 0 6 0 —0 00
基 金项 目 : 国家 重 点 基 础研 究 发展 规 划 ( 7 )1目( 9 9 2 5 O “ 幅 度 提 高 石 油 采 收 率 基础 研究 ” 93 ̄ ) I G19 0 2 1) 大 资助 。 作 者 简 介 : 孟 涛 , ,9 7年 1 生 ,9 0年 毕 业 于 大 庆石 油 学 院 , 为 中国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在读 博 士 , 要 从 事 三 次 采 油 研究 工作 。 李 男 16 2月 19 现 主
Ab ta t s r c :O n t e ba i fc m po n ha geofc r on i o l n e r ca e in b t e n oi a d c r on di i e a d t e q lt U— h ss o o ne tc n a b n i,i t r a ilt nso e w e l n a b ox d n h ua iy ofS pe c iia a b n d o deofYus ln olfe d n Da i g a e r rtc lc r o i xi hu i i il s i q n r a, t or a i ha ge ofc r o di i icbl i dip a e e hef m ton c n a b n oxdem s i e o l s l c m ntwas sm u a e . Them od lo a b oxdem ic b efoo n i he eoi fe d a s a ihe i ltd e fc r on di i s i l l dig n t s l il sw se t bls d,an hee a in ofc r ondi d ic— d t qu to a b oxie m s i
刻 要求 。
室至所 需 压力 ( 态或 液 态 ) 然 后 压 一滴 原 油 于悬 滴 气 ,
室探针 处 , 油滴保 持最 大状 态 时记 录 图像 , 并记 录 当时 的压力 读数 。实 验结 果见 表 1 。
实验结果表 明, 着压力的升高, O 随 C 与 原 油 界 面张 力逐 渐降低 , 在地层 中有 利 于超 l 界 的 C 驱 动 l 缶 O
界面 张力 实验结 果表 明 : 油 与 注 入水 的界 面 张 力 为 原 3 . 8mN/ 是 原油 与 C 界 面 张 力 的 1 . 06 m, O 0 5倍 ; 而 在 C : O 都饱 和 的情况 下 , 油与 注 入水 之 间 的界 面 张 原 力 为 1 . 2mN/ 油 水界 面 张力 降低 了约 13 这 在 9 6 m, /,
T b e1 I tr a iltn i n a d d n iy d fe e c e we n C02a d o l a l n e f ca e s o n e t if r n e b t e s n i
在 大庆榆 树林 油 田油层 温度 和混 相压 力下测 定 的
wae nt ec r o ixd s il lo ig i u fv r befrteatr aig ijcin o tra d c ro ixd . tro h a b n do iemicbef dn s na o a l o h len t n to f o n e wae n a b ndo ie
c 】m od 】 a e
C 油 田驱 替 中的 应 用 越 来 越 多 , O 在 已在 江 苏 、 中原 、 大庆 、 胜利 等油 田开 始现 场试验 _ ]C 的主 要 1 ,O 。 优 点是 易 于达 到超 l 界 状 态 。C 在 温 度 高 于 l } 缶 O 临界 温 度 3 .6 1 2 ℃和 压力 高 于 临 界 压力 7 2MP . a状 态 下 , 处 于超 l 界状 态时 , l 缶 其性 质会 发生 变化 , 其密度 近 于液
超 临 界 二 氧 化 碳 混 相 驱 油 机 理 实 验 研 究
李孟 涛 单 文 文 刘 先 贵
河北 廊 坊
尚根 华
050 ) 6 0 7
( 国科 学 院 渗 流 流 体 力 学 所 中
摘要 : 据 大 庆 榆 树 林 油 田原 油 组 分 变 化 、 O 根 C 与 原 油 界 面 张 力 关 系 及 C 超 临界 性 质 , C 混 相 驱 地 层 情 况 进 行 了模 拟 研 究 , O 对 Oz
原油并 溶 入原 油与水 , 增加 多 接触混 相 机会 , 从而快 速 形成 混相 带 。混 相 带 可 阻 滞 C 的指 进 。 由于 界 面 O 张力 不为 零 , 也说 明了混相 是 多接触 混相 。
1 界 面张 力 变 化 驱 油 机 理
实验 以大庆榆树林油 田为样本 , 该油 田是低 渗透 油 田, 渗透率为 2 0 m , 1 ~ 2最小 混相压力 为 2 a X 0MP 。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