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九中学2013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光学教案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光学教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2013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光学教案一、光的传播1.折射和全反射 折射定律的各种表达形式:021sin 1sin sin C v c n ===θθ (θ1为入、折射角中的较大者。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C 时,发生全反射。
2.各种色光性质比较可见光中,红光的折射率n 最小,在同种介质中(除真空外)传播速度v 最大,从同种介质射向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 最大,以相同入射角在介质间发生折射时的偏折角最小(注意区分偏折角和折射角)。
3.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一般所说的棱镜与其周围的介质相比,都是光密介质。
入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射出方向与入射方向相比,向底边偏折。
(若棱镜的折射率比棱镜外介质的折射率小,则向顶角偏折。
)这里所说的底边是指入射光线和射出光线都没有经过的那一边;顶角则是指底边所对的角。
由于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一细束复色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将发生色散现象(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入射光在第一次发生折射时发生色散,第二次折射时不再发生色散。
)本实验证明同种介质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对紫光折射率最大。
例1.如图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到同一个三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M ,若用n 1和n 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n 1<n 2,a 为红光,b 为蓝光B .n 1<n 2,a 为蓝光,b 为红光C .n 1>n 2,a 为红光,b 为蓝光D .n 1>n 2,a 为蓝光,b 为红光解:由图可知,b 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偏折角较小,因此折射率较小,是红光。
选B4.全反射棱镜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
选择适当的入射点和入射角,可以使入射光线经过全反射棱镜的作用在射出后偏转90º或180º。
要特别注意两种用法中光线在哪个表面发生全反射。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教案人教 专题10 光及光的本性
专题十 光及光的本性 教案一. 专题要点1. 折射率和全反射(1)折射率(绝对折射率n)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θ1的正弦与折射角θ2的正弦之比n,叫做这种介质的折射率,即21sin θθ=n 。
(2)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显然,临界角是一种特殊的入射角.当光线从某介质射入真空(或空气)时,其临界角的正弦值为cvn C ==1sin . 注意:发生反射时,不一定发生折射,如:全反射时无折射;发生折射时,却一定存在反射。
(3)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 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两条件必须同时存在,才发生全反射。
2.光的干涉和衍射⑴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波为横波。
相邻亮条纹(或相邻暗条纹)之间的间距(相邻亮条纹中央间距,相邻暗条纹中央间距)为λdLx =∆。
利用双缝干涉实验可以测量光的波长。
⑵干涉和衍射的产生条件①光屏上出现亮条纹(或暗条纹)的条件: 亮条纹: .)0.1.2.3...(n 22=∙=∆λn s 暗条纹: .)0.1.2.3...(n 2)12(=∙+=∆λn s②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可比(相差不多)二. 考纲要求考点要求 考点解读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率 Ⅰ 本章的重点内容:理解折射定律并能熟练运用折射定律光的全反射 光导纤维Ⅰ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探究 Ⅰ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 Ⅰ 激光的特性及应用Ⅰ三. 教法指引此专题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习题,在精心批阅之后以题目带动知识点,进行适当提炼讲解。
这一专题绝大多数知识点要求不是很高,但是比较杂乱,学生易于掌握每个知识点,但是不易掌握全面,光的折射与全反射还是很重要的二轮复习时还是要稳扎稳打,从基本知识出发再进行总结提升。
四. 知识网络五. 典例精析题型1.(平行板玻璃砖)一束由红、蓝两单色光组成的光线从一平板玻璃砖的上表面以入射角θ射入,穿过玻璃砖自下表射出.已知该玻璃对红光的折射率为1.5.设红光与蓝光穿过玻璃砖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和t 2,则在θ从0°逐渐增大至90°的过程中( ) A.t 1始终大于t 2 B.t 1始终小于t 2 C.t 1先大于后小于t 2 D.t 1先小于后大于t 2解析:设折射角为α,玻璃砖的厚度为h ,由折射定律n=sinθsinα ,且n=cv ,在玻璃砖中的时间为t=h v cosα ,联立解得t2∝n4n2- sin2θ,红光频率较小,θ为零时,t1<t2,θ为90°时,趋近渐近线,初步判定该函数为单调函数,通过带入θ为其它特殊值,仍然有t1<t2,故B 对。
高考光学实验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光学实验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掌握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 理解和应用光学实验中的关键概念和公式。
3. 提高学生解决光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和反射光的传播原理反射定律反射镜和反射仪的使用方法2. 光的折射和透镜折射定律透镜的分类和性质透镜组合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光的传播和反射复习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回顾和掌握光的速度和波长等基本概念。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反射定律的应用,掌握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演示反射镜和反射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反射现象的理解。
2. 光的折射和透镜复习折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的关系。
介绍透镜的分类和性质,包括凸透镜、凹透镜和球面镜等。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透镜组合的应用,如放大镜和望远镜等。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操作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验器材:反射镜、反射仪、激光笔等。
2. 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实验器材:透镜、放大镜、望远镜等。
3. 教学PPT和教案,提供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指导。
六、光的干涉与衍射1. 干涉现象解释干涉的原理,包括杨氏双缝实验和迈克尔逊干涉仪。
引导学生理解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干涉条件的满足。
通过实验演示和模拟软件,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干涉现象。
2. 衍射现象解释衍射的原理,包括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
引导学生理解衍射条纹的形成和衍射条件的满足。
通过实验演示和模拟软件,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衍射现象。
七、光学仪器与测量1. 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介绍常见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如望远镜、显微镜和光谱仪。
引导学生理解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通过实物展示和模拟软件,让学生熟悉光学仪器的操作和使用。
2. 光学测量技术介绍光学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光的强度、频率和波长的测量。
2013年物理中考光学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光学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设计思想】这是一堂实验复习课,帮助学生回顾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四个光学实验设计中运用的物理科学方法,实验中的出现的现象及实验结论,更好的完成中考中物理实验题的解答。
因此本公开设计思想如下:1、拟定学案,让学生课前通过自主复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并发现问题。
2、课堂通过观看实验视频,用flash模拟实验过程等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四个光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3、课堂上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教师指导等方法完成对学案的内容学习,更好的完成中考中物理实验题的解答,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视频,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探究过程,归纳结论。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通过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总结出结论。
过程与方法4、通过探究实验的复习,回顾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四个光学实验设计中运用的物理科学方法,实验中的出现的现象及实验结论,更好的完成中考中物理实验题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复习,回顾已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实验复习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复习【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知识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分析近年来安徽省中考光学实验的考题(见课件)二、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观看实验视频三、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1、观看实验视频五、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1、观看实验视频【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复习,你们有哪些新的认识?同学们相互谈谈。
【课堂练习】:学生讨论、交流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老师选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在集中解决。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题:光学实验专题复习一、近年来安徽省中考光学实验的考点回顾二、实验“光的反射定律”探究三、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四、实验“光的折射定律”探究五、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高考光学实验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光学实验专题复习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复习高中光学实验相关知识,巩固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系统的复习,提高学生对光学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2. 熟悉常见光学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 能够分析光学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4. 提升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实像与虚像的区别2. 光的折射与透镜光的折射定律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成像规律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3. 光的干涉与衍射薄膜干涉现象单缝衍射与双缝衍射光的偏振现象4. 光谱与光谱仪光谱的产生与分类光谱仪的原理与使用光的色散现象5. 光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光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与减小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光学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演示和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对光学实验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3. 利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光学问题的能力。
4. 定期进行测试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光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和完成光学实验,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3. 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际光学问题。
教学进程安排:1. 第1周: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2. 第2周:光的折射与透镜3. 第3周:光的干涉与衍射4. 第4周:光谱与光谱仪5. 第5周:光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资源:1. 光学实验仪器和设备2. 光学实验教材和参考书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资源4. 实验报告模板和评分标准六、教学进程安排(续)6. 第6周:光的偏振与光纤光的偏振现象及其应用光纤通信的原理与技术7. 第7周:现代光学技术与应用激光原理与应用光学成像技术光学传感器与光电子技术8. 第8周:光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光学仪器的组装与调试实验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排除方法9. 第9周: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典型的光学实验案例讨论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评价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10. 第10周:综合测试与复习组织光学实验知识综合测试针对测试结果进行复习和强化分析测试中的常见错误和易混淆点七、教学资源(续)1. 现代光学技术与应用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2. 激光、光纤、光学成像等现代光学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资源3. 光学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的指导手册和视频资料4. 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案例库和讨论模板5. 综合测试试卷和答案解析八、教学评价(续)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偏振与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
初中光学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光学专题复习教案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光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运用光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2. 光的现象: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
3. 光的粒子性:光的色散、光的干涉、光的衍射。
4. 光学仪器:显微镜、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光的粒子性、光学仪器的原理与构造。
四、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参考书等资源,复习光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总结光的传播、光的现象、光的粒子性和光学仪器等方面的知识。
2.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体会,互相解答疑问,共同总结光学知识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凹镜和凸镜的作用等知识点。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评价自己在光学知识掌握、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光学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光学的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高三物理二轮复习专题教案(14个专题)
专题1“双基”篇所谓“双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就是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双基”,才谈得上能力的提高,才谈得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不难看出,虽然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但每年的试卷中总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的,试卷中多数试题是针对大多数考生设计的,其内容仍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及外延的判断和应用为主.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以2003年我省高考物理试卷为例,属于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考查的试题,就有15题,共90分,占满分的60%.如果考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得好,把这90分拿到手,就已大大超过了省平均分.许多考生解题能力差,得分低,很大程度上与考生忽视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不全面,就会在解题时难以下手,使应得的分白白丢失. 如果说,我们要求学生高考时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丢,难得的分每分必争”,那么,就要先从打好基础做起,抓好物理基本知识和规律的复习.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的“内涵”(例如内容、条件、结论等),做到“理科文学”,对概念、规律的内容,该记该背的,还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其次,要掌握概念和规律的“外延”,例如,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条件不满足,即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了功,系统的机械能将如何变化?等等.有一些情况我的感受特别深,一是有些试题看似综合性问题,而学生出错的原因实质是概念问题.二是老师以为很简单的一些概念问题,学生就是搞不清,要反复讲练.下面,就高中物理复习中常遇到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谈谈我的看法.我想按照高中物理知识的五大板块来讲述.一些共同性的概念和规律:1.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观点来理解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成正比或反比的说法).2.图线切线的斜率.3.变加速运动中,合力为零时,速度最大或最小.一、力学●物体是否一定能大小不变地传力?例1:两物体A 和B ,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互相接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图所示.对物体A 施以水平的推力F ,则物体A 对物体B 的作用力等于 ( B )A .112m F m m + B .212m F m m + C .F D .21m F m 拓展:如图,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质量分别为m A =6kg ,m B =2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水平拉力F =10N ,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N的过程中,则 ( D )A .只有当拉力F <12N 时,两物体才没有相对滑动B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N 时,开始相对滑动C .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D .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力、加速度、速度间的关系——拓展至与机械能的关系例2:如图所示,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伸长时恰好到达O 点.将质量为m (视为质点)的物体P 与弹簧连接,并将弹簧压缩到A 由静止释放物体后,物体将沿水平面运动并能到达B 点.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不能忽略,则关于物体运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A .从A 到O 速度不断增大,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B .从A 到O 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从O 到B 速度不断减小C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D .从A 到O 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从O 到B 加速度不断增大拓展1:(1991年)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所示.在A 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 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 .物体从A 下降到B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小B .物体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动能不断变大C .物体从A 下降到B ,以及从B 上升到A 的过程中,速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D .物体在B 点时,所受合力为零●矢量的合成或分解 1.认真画平行四边形例3: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 、OB 、OC 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所示,其中OB 是水平的,A 端、B 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 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 C )A .必定是OAB .必定是OBC .必定是OCD .可能是OB ,也可能是OA2.最小值问题例4:有一小船位于60m 宽的河边,从这里起在下游80m 处河流变成瀑布.假设河水流速为5m/s ,为了使小船能安全渡河,船相对于静水的速度不能小于多少?3.速度的分解——孰合孰分?例5: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物体A 通过定滑轮用细线与玩具汽车B 相连,汽车向右以速度v 作匀速运动,当细线OA 、O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β时,物体A 移动的速度为 ( D )A .v sin αcos βB .v cos αcos βC .v cos α/cos βD .v cos β/cos α●同向运动的物体,距离最大(或最小)或恰好追上时,速度相等(但不一定为零). 例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放有长为L 的长木板C ,在C 上左端和距左端s 处各放有小物块A 和B ,A 、B 的体积大小可忽略不计,A 、B 与长木板C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A 、B 、C 的质量均为m ,开始时,B 、C 静止,A 以某一初速度v 0向右做匀减速运动,设物体B 与板C 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A OBAB(1)物体A 运动过程中,物块B 和木板C 间的摩擦力.(2)要使物块A 、B 相碰,物块A 的初速度v 0应满足的条件. ●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其推论的应用——注意条件例7:已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第5s 末的速度为10m/s ,则该物体 ( BD )A .加速度一定为2m/s 2B .前5s 内位移可能为25mC .前10s 内位移一定为100mD .前10s 内位移不一定为100m●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 注意公式2r GMm F =①和r mv F 2=②中r 的含义. 例8:今年10月15日9时,中国自行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从酒泉航天发射场升空,1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绕地球沿椭圆轨道Ⅰ运行,如图.(1)当飞船进入第5圈后,在轨道Ⅰ上A 点加速,加速后进入半径为r 2的圆形轨道Ⅱ.已知飞船近地点B 距地心距离为r 1,飞船在该点速率为v 1,求:轨道Ⅱ处重力加速度大小.(2)飞船绕地球运行14圈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返回舱开始返回.当返回舱竖直向下接近距离地球表面高度h 时,返回舱速度约为9m/s ,为实现软着落(着地时速度不超过3m/s ),飞船向下喷出气体减速,该宇航员安全抗荷能力(对座位压力)为其体重的4倍,则飞船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竖直向下喷气?(g =10m/s 2)●惯性、离心运动和向心运动例9:如图(俯视图)所示,以速度v 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 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从A 运动到B ,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 A )A .减速行驶,向南转弯B .减速行驶,向北转弯C .加速行驶,向南转弯D .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例10:卫星轨道速度的大小及变轨问题.●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或功例11:关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B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可以是不同种性质的力C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一定为零D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冲量的矢量和一定为零●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对表达式的理解3.外延例12:对于由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表达为Δp 1=-Δp 2.对此表达式,沈飞同学的理解是:两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时,一个物体增加了多少动量,另一AB个物体就减少了多少动量.你同意沈飞同学的说法吗?说说你的判断和理由(可以举例说明).例13:总质量为M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行驶.现同时向前后水平抛出质量相等的两个小球,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相等,则小车的速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1.内涵——条件及结论2.外延——重力(若涉及弹性势能,还包括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增量.例14:如图所示,质量为M=1kg的小车静止在悬空固定的水平轨道上,小车与轨道间的摩擦力可忽略不计,在小车底Array部O点拴一根长L=0.4m的细绳,细绳另一端系一质量m=4kg的金属球,把小球拉到与悬点O在同一高度、细绳与轨道平行的位置由静止释放.小球运动到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位置时,突然撤去右边的挡板P,取g=10m/s2,求:(1)挡板P在撤去以前对小车的冲量;(2)小球释放后上升的最高点距悬点O的竖直高度;(3)撤去右边的挡板P后,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功和能、冲量和动量的关系1.合外力的功=动能的变化2.重力/弹力/分子力/电场力的功=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变化的负值3.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的功=机械能的变化4.合外力的冲量=动量的变化5.合外力=动量的变化率例15:一物体静止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在升降机加速上升的过程中,地板对物体的支持力所做的功等于( C )A.物体势能的增加量B.物体动能的增量C.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物体势能的增加量D.物体动能的增加量加上重力所做的功例16:一粒钢珠从静止状态开始自由下落,然后陷入泥潭中.若把在空中下落的过程称为过程Ⅰ,进入泥潭直到停住的过程称为过程Ⅱ,则(AC)A.过程Ⅰ中钢珠动量的改变量等于重力的冲量B.过程Ⅱ中阻力的冲量的大小等于过程Ⅰ中重力冲量的大小C.过程Ⅱ中钢珠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等于过程Ⅰ与过程Ⅱ中钢珠所减少的重力势能之和D.过程Ⅱ中损失的机械能等于过程Ⅰ中钢珠所增加的动能例17: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的动能,则恒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J, 撤去F时物体具有J的动能.若该物体在撤去F后受摩擦力作用,当它的动能减少100J时,机械能损失了40J,则物体再从最高点返回到斜面底端时具有J的动能.例18:如图所示,分别用两个恒力F1和F2先后两次将质量为m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着同一个粗糙的固定斜面由底端推到顶端,第一次力F 1的方向沿斜面向上,第二次F 2的方向沿水平向右,两次所用时间相同.在这两个过程中 ( BD )A .F 1和F 2所做功相同B .物体的机械能变化相同C .F 1和F 2对物体的冲量大小相同D .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例19:在光滑斜面的底端静止一个物体,从某时刻开始有一个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 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去,经过一段时间突然撤去这个力,又经过4倍的时间又返回斜面的底端,且具有250J 的动能,则恒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J, 撤去F 时物体具有 J 的动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2013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临界问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2013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临界问题教案一、特别提示当物体由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可能存在一个过渡的转折点,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
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临界条件。
许多临界问题,题干中常用“恰好”、“最大”、“至少”、“不相撞”、“不脱离”……等词语对临界状态给出了明确的暗示,审题时,一定要抓住这些特定的词语发掘其内含规律,找出临界条件。
有时,有些临界问题中并不显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但审题时发现某个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则该物理量突变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即为临界状态。
临界问题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解题灵活性较大,审题时应力图还原习题的物理情景,抓住临界状态的特征,找到正确的解题方向。
二、典型例题题1 如图12-1所示,细杆的一端与一小球相连,可绕过O 点的水平轴自由转动。
现给小球一初速度,使它做圆周运动,图中a 、b分别表示小球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则杆对球的作用力可能是( )A 、a 处为拉力,b 为拉力B 、a 处为拉力,b 为推力C 、a 处为推力,b 为拉力D 、a 处为推力,b 为推力解析 因为圆周运动的物体,向心力指向圆心,小球在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沿杆由a 指向O ,向心力是杆对小球的拉力与小球重力的合力,而重力方向向下,故杆必定给球向上的拉力,小球在最高点时若杆恰好对球没有作用力,即小球的重力恰好对球没有作用力,即小球的重力恰好提供向心力,设此时小球速度为b v ,则:Rv m mg b 2= gR v b = 当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bv v >时,所需的向心力mg F >,杆对小球有向下的拉力;若小球的速度bv v <时,杆对小球有向上推力,故选A 、B 正确评析 本题关键是明确越过临界状态gR v b =时,杆对球的作用力方向将发生变化。
题2 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有两个半径都是r 的小球A 和B ,质量分别为m 和2m ,当两球心间距离大于L (L 比2r 大得多)时,两球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心间距离等于或小于L 时,两球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 。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1 光学教学案(教师版)
2013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1 光学教学案(教师版)相关物理现象.光的偏振、激光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现代科技联系密切,应学以致用.【重点知识整合】一、几何光学的常见现象描述透明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太阳光是复色光;二、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λ【特别提醒】(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2)光的干涉条纹和光的衍射条纹的最大区别是研究条纹间距是否均匀,中央条纹和两侧条纹的亮度是否相同.三、光电效应及光的波粒二象性只能预测粒子在某区域出现的概率【高频考点突破】考点一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应用1.确定研究的光线2.找入射点,确认界面,并画出法线.3.明确两介质折射率的大小关系(1)若光疏→光密:定有反射、折射光线(2)若光密→光疏:如果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一定发生全反射.4.根据反射定律、折射定律作出光路图,结合几何关系,具体求解.例1、如图12-1所示,空气中有一折射率为2的玻璃柱体,其横截面是圆心角为90°、半径为R的扇形OAB.一束平行光平行于横截面,以45°入射角照射到OA上,OB不透光.若【变式探究】如图12-3,半圆形玻璃砖置于光屏PQ 的左下方.一束白光沿半径方向从A 点射入玻璃砖,在O 点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在光屏上呈现七色光带.若入射点由A 向B 缓慢移动,并保持白光沿半径方向入射到O 点,观察到各色光在光屏上陆续消失.在光带未完全消失之前,反射光的强度变化以及光屏上最先消失的光分别是( )图12-3A .减弱,紫光B .减弱,红光C .增强,紫光D .增强,红光解析:选C.因n 红<n 紫,再由临界角公式sin C =1n可得,C 红>C 紫,因此当增大入射角时,紫光先发生全反射,紫光先消失,且当入射光的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光强度会逐渐减弱,反射光强度会逐渐增强,故应选C.考点二光的干涉现象分析1.光的干涉要分析的几个问题(1)干涉条件: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2)明暗条纹形成条件:δ=kλ,k=1,2,…——亮条纹δ=(2k-1)λ/2,k=1,2,…——暗条纹(3)条纹间距Δx=lλ/d,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原理:λ=d·Δx/l. 2.关于薄膜干涉要弄清的几个问题(1)哪两列光波发生干涉;(2)应该从哪个方向去观察干涉图样;(3)条纹会向哪个方向侧移;(4)同一亮纹光程差相同(为什么劈尖干涉的条纹是直线,而牛顿环是圆形).图12-5(2)由条纹间距公式Δx =L d λ,(6分)由图可知d =2a ,所以Δx =L 2aλ.(8分) 【答案】 (1)如图12-5所示(2)Δx =L2aλ 【变式探究】登山运动员在登雪山时要注意防止紫外线的过度照射,尤其是眼睛更不能长时间被紫外线照射,否则将会严重地损伤视力.有人想利用薄膜干涉的原理设计一种能大大减小紫外线对眼睛伤害的眼镜.他选用的薄膜材料的折射率为n =1.5,所要消除的紫外线的频率为ν=8.1×1014 Hz ,(1)他设计的这种“增反膜”所依据的原理是___.(2)这种“增反膜”的厚度是多少?(3)请判断以下有关薄膜干涉的说法正确的是___.A.薄膜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如果薄膜的厚度不同,产生的干涉条纹一定不平行C .干涉条纹一定是彩色的是1.23×10-7m.考点三光电效应的应用1.光电效应方程中的E kν图线.(如图12-6)(1)纵截距:W;(2)横截距:ν0;(3)斜率:h.图12-62.掌握两条线索,明确各概念间的对应关系由上图可知两条线索:一是光的频率线,二是光的强度线.两条线索对应关系是:(1)光强―→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2)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例3 、(1)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如图12-7所示.用频率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分别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极板(阴极K),钠极板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A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下列光电流I与A、K之间的电压U AK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______.图12-7图12-8【变式探究】爱因斯坦因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某种金属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m 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如图12-9所示,其中ν0为极限频率.从图中可以确定的是( )图12-9A.逸出功与ν有关B.E km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C.当ν<ν0时,会逸出光电子D.图中直线的斜率与普朗克常量有关解析:选D.由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hν=E km+W得:E km=hν-W,因此E kmν图象的斜率为h,故D正确;E km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B错;逸出功是由金属自身决定的,与ν无关,A错,当ν<ν0,无光电子逸出,C错.【难点探究】难点一光的折射与全反射问题利用折射定律和折射率公式解题时,应先根据题意画出光路图,确定入射角和折射角,然后应用折射定律、折射率公式求解,注意明确光从真空射入透明介质与光从透明介质射入真空时折射定律公式的区别.在遇到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的情况时,应考虑能否发生全反射问题,根据sin C =求临界角C.例1、如图5-12-4所示,有一束平行于直角三角棱镜截面ABC的单色光从空气射向E点,并偏折到F点.已知入射方向与边BC的夹角为θ=30°,E、F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12-4A.该棱镜的折射率为 2B.光在F点不发生全反射C.从边AC出射的光束与边AB平行D.光从空气进入棱镜,波长变大【答案】C【解析】由θ=30°可知入射角i=60°,又因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所以EF //AC ,故折射角r =30°,根据折射定律n =sin i sin r =sin 60°sin 30°=3,故选项A 错误;在F 点,入射角为60°,能发生全反射,故选项B 错误;经过F 点反射后,到达边AC 时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60°并且与边AB 平行,故选项C 正确;当光从空气进入棱镜,速度减小,频率不变,故波长变小,选项D 错误.【变式探究】△OMN 为玻璃等腰三棱镜的横截面.a 、b 两束可见单色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棱镜底面MN ,在棱镜侧面OM 、ON 上反射和折射的情况如图5-12-5所示.由此可知( )图5-12-5A .棱镜内a 光的传播速度比b 光的小B .棱镜内a 光的传播速度比b 光的大C .玻璃棱镜对a 光的折射率比对b 光的大D .玻璃棱镜对a 光的折射率比对b 光的小【答案】BD【解析】 a 、b 两束光射到OM 、ON 上的入射角是相同的,由图可知b 光已发生全反射,而a 光仍有折射,说明b 光的全反射临界角比a 光的全反射临界角小,所以b 光的折射率大于a 光的折射率,即n b >n a ,故D 正确;在介质内的传播速度v =c n ,所以棱镜内a 光的传播速度v a 比b 光的传播速度v b 大,故B 正确.难点二 光的干涉现象1.双缝干涉(1)双缝的作用是将一束光分成频率相同的两束,获得相干光源.(2)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Δx =l dλ.(3)明暗条纹条件:某点到双缝的距离之差Δx 与波长的关系决定明暗条纹.亮条纹:Δx =n λ(n =0,1,2,3,4…)暗条纹:Δx =(2n +1)λ2(n =0,1,2,3,4…) 2.薄膜干涉(1)形成:由透明薄膜(油膜、肥皂沫、空气膜等)前后表面的反射光叠加形成干涉.(2)薄膜干涉为等厚干涉,同一条纹处薄膜厚度相同.增透膜的厚度为光在介质中波长的四分之一.例2、如图5-12-6所示的双缝干涉实验,用绿光照射单缝S时,在光屏P上观察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用双缝干涉测光波波长的实验的基本原理,即双缝干涉条纹间距与相干光的波长、双缝间距、缝屏间距的关系.下面的变式题则是对本实验具体操作方法的考查.【变式探究】如图5-12-7所示的4种明暗相间的条纹分别是红光、蓝光各自通过同一个双缝干涉仪器形成的干涉图样以及黄光、紫光各自通过同一个单缝形成的衍射图样(灰黑色部分表示亮纹).则在下面的四个图中从左往右排列,亮条纹的颜色依次是( )图5-12-7A.红黄蓝紫 B.红紫蓝黄C.蓝紫红黄 D.蓝黄红紫【答案】B【解析】 由公式Δx =l dλ知,干涉条纹间距与屏到双缝之间的距离l 成正比,与波长λ成正比,与双缝之间的距离d 成反比.光源发出的光通过红色滤光片后,到达双缝的光为红光红光的波长大于绿光.因此选项BC 正确.【历届高考真题】【2012高考】(2012·大纲版全国卷)15. 23592U 经过m 次α衰变和n 次β衰变20782Pb,则 A.m=7,n=3 B.m=7,n=4 C.m=14,n=9 D.m=14,n=18【答案】B【解析】经过α衰变次数为(235-207)÷4=7,经过β衰变次数为4次,选项B 正确。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精品资料Ⅰ 专题18 光学教学案(教师版)
光的反射和折射【考纲解读】通过《考试大纲》可以知道,光学部分:由几何光学的光的反射和折射与物理光学的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电效应要求属Ⅱ级要求(即: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从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强化基础知识记忆理解、加强高考热点的针对训练。
值得说明的,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有以下五个目的:①对几年高考试题的整体研究——找出它们的共性;②对近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找出高考发展趋势;③相同高考试题的对比研究——找它们的变化;④不同高考题型分类研究——找出它们的差别;⑤对各省高考试题集中研究——找出新意、找出动态。
【考点突破】考点1 光的折射 全反射 色散【例1】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那么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与实际存在大气层的情况相比,则A .将提前B .将延后C .在某些地区将提前,在另一些地区将延后D .不变【解析】地球周围的大气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由真空进入空气中,光要发生折射,越接近地面空气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因此人们观察到的日出时刻的太阳,实际上还完全处在地平线的下方,如图A-14-59-5所示.假设地球表面不存在大气层,则太阳光将沿直线射到地面,因此只有当太阳到达图中的地平线位置时,人们才能观察到日出的太阳.由图可知,这一现象与人们所站的地理位置没有什么关系.故选项A 、C 、D 错,只有选项B 正确.考点2 光的波动性【例2】线光源a 发出的光波长为480 nm ,线光源b 发出的光波长为672 nm ,则 ( )A .用a 做双缝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δ1=1.68 μm 的P 处将发现暗纹B .用b 做双缝实验,P 处将出现亮纹.C .用a 做双缝实验,屏上与双缝路程差为δ2=1.44μm 的Q 处将出现亮纹图A-14-59-5D .用单缝衍射实验,用a 照射时比用b 照射时的中央亮条更宽【解析】通过计算可知δ1=1.68 μm 为480 nm 的一半(240 nm )的7倍,故出现暗条纹,A 正确. δ2=1.44μm 为480 nm 的3倍,故出现亮条纹,C 正确. δ 1 、δ2不满足672 nm 的半波长的奇数倍或波长的整数倍,B 错误.波长越大,发射衍射时中央亮纹越宽,故D 错误.【命题解读】命题角度1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1.图中M 是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镜离地面的距离可调节.甲、乙二人站在镜前,乙离镜的距离为甲离镜的距离的2倍,如图13—l 所示.二人略错开,以便甲能看到乙的像.以J 表示镜的长度,九表示乙的身高,为使甲能看到镜中乙的全身像,l 的最小值为( )[专场错解] B[考场零失误] 受课本上一道习题的影响,人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镜子至少要等于身高的一半,误认为B 项正确.本题是甲要从平面镜中看到乙的全身像,而不是自己的全身像.[对症下药]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乙关于平面镜的轴对称图形,由光路可逆把乙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与甲的眼睛相连,这两条连线之间的平面镜长度即为J 值.由几何关系得h 321 .2.如图13—2所示,一玻璃棱镜的横截面是等腰△abc,其中ac 面是镀银的.现有一光线垂直于ab 面入射,在棱镜内经过两次反射后垂直于6c 面射出.则 ( )A .∠La=30°,∠b=75° B.∠a=32°,∠b=74°C .∠a=34°,∠b=73° D.∠a=36°,∠b 二72°[专场错解] A[考场零失误] 没有根据反射规律,充分挖掘几何关系.[对症下药] 根据光路图,依几何关系得:La+2∠b =180°,及2a=Lb ,解得∠a=36°,∠b=72°,故选项 D正确.3.如图13—3所示,一个点源S对平面镜成像,设光源不动,平面镜以速率 v沿OS 方向向光源平移,镜面与OS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则光源的像S′,将 ( )A.以速率0.5t/沿S′S连线向S运动B.以速率v沿S′S连线向S运动C.以速率3V沿S′S连线向5运动D.以速率2v沿S′S连线向S运动[专场错解] A[考场零失误]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可以把平面镜看作不动,则光源以速率1/沿SO连线向平面镜靠近,由题意可知像沿S′S连线向S运动,则光源的速度在S′S连线方向的分速度。
物理知识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精品教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2013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教案一、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1.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运动。
表达式为:F = -kx 。
这是简谐运动的充要条件。
⑴简谐运动的位移必须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也就是说,在研究简谐运动时所说的位移,其起点都默认是在平衡位置处。
⑵回复力是一种效果力。
是振动物体在沿振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力。
⑶“平衡位置”不等于“平衡状态”。
平衡位置是指回复力为零的位置,物体在该位置所受的合外力不一定为零。
(如单摆摆到最低点时,沿振动方向的合力为零,但在指向悬点方向的合力却不等于零,所以并不处于平衡状态)⑷F=-kx 中的k 是回复力系数,即简谐运动的判定式F = -kx 中的比例系数,对于弹簧振子k 恰好就是弹簧的劲度,对其它简谐运动它就不再是弹簧的劲度了。
2.简谐运动过程中几个重要的物理量间的关系要熟练掌握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位移x 、回复力F 、加速度a 、速度v 这四个矢量的相互关系。
(这四个量都是变量)⑴由定义知:F ∝x ,方向相反;⑵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 ∝a ,方向相同;⑶由以上两条可知:a ∝x ,方向相反;⑷当振子向平衡位置移动时v 增大,而x 、F 、a 均减小;这时v 与a 、F 同向,而与x反向;当振子远离平衡位置移动时v 减小,而x 、F 、a 均增大;这时v 与a 、F 反向,而与x 同向。
3.从总体上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振动的最大特点是往复性或者说是周期性。
因此振动物体在空间的运动有一定的范围,用振幅A 来描述;在时间上则用周期T 来描述完成一次全振动所须的时间。
⑴振幅A 是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一定要将振幅跟位移相区别,在简谐运动的振动过程中,振幅是不变的,而位移是改变的)对同一个振动系统而言,振幅大就是振动强。
简谐运动中振动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总机械能是守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2013年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 光学教案一、光的传播1.折射和全反射 折射定律的各种表达形式:021sin 1sin sin C v c n ===θθ (θ1为入、折射角中的较大者。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C 时,发生全反射。
2.各种色光性质比较可见光中,红光的折射率n 最小,在同种介质中(除真空外)传播速度v 最大,从同种介质射向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 最大,以相同入射角在介质间发生折射时的偏折角最小(注意区分偏折角和折射角)。
3.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一般所说的棱镜与其周围的介质相比,都是光密介质。
入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射出方向与入射方向相比,向底边偏折。
(若棱镜的折射率比棱镜外介质的折射率小,则向顶角偏折。
)这里所说的底边是指入射光线和射出光线都没有经过的那一边;顶角则是指底边所对的角。
由于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一细束复色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将发生色散现象(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入射光在第一次发生折射时发生色散,第二次折射时不再发生色散。
)本实验证明同种介质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对紫光折射率最大。
例1.如图所示,一细束红光和一细束蓝光平行射到同一个三棱镜上,经折射后交于光屏上的同一个点M ,若用n 1和n 2分别表示三棱镜对红光和蓝光的折射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n 1<n 2,a 为红光,b 为蓝光 B .n 1<n 2,a 为蓝光,b 为红光C .n 1>n 2,a 为红光,b 为蓝光D .n 1>n 2,a 为蓝光,b 为红光解:由图可知,b 光线经过三棱镜后的偏折角较小,因此折射率较小,是红光。
选B4.全反射棱镜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
选择适当的入射点和入射角,可以使入射光线经过全反射棱镜的作用在射出后偏转90º或180º。
要特别注意两种用法中光线在哪个表面发生全反射。
5.玻璃砖所谓玻璃砖一般指横截面为矩形的棱柱。
当光线从上表面入射,从下表面射出时,其特点是:⑴射出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⑵各种色光在第一次入射时发生色散(第二次折射不再色散);⑶射出光线的侧移y (入射线和射出线间的距离)与折射率、入射角、玻璃砖的厚度有关;⑷可利用玻璃砖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例2.如图所示,两细束平行的单色光a 、b 射向同一块玻璃砖的上表面,然后从玻璃砖的下表面射出。
已知玻璃对单色光a 的折射率较小,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 .进入玻璃砖后两束光仍然是平行的B .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后,两束光不再平行C .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后,两束光之间的距离一定减小了D .从玻璃砖下表面射出后,两束光之间的距离可能和射入前相同解:进入时入射角相同,折射率不同,因此折射角不同,两束光在玻璃内不再平行,但从下表面射出时仍是平行的。
射出时两束光之间的距离根据玻璃砖的厚度不同而不同,在厚度从小到大变化时,该距离先减小后增大,有可能和入射前相同(但这时左右关系发生改变)。
选D例3. 如图所示,用透明材料做成一长方体形的光学器材,要求从上表面射入的光线能从右侧面射出,那么所选的材料的折射率应满足的条件是A .折射率必须大于2B .折射率必须小于2C .折射率可取大于1的任意值D .无论折射率是多大都不可能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为使上表面射入的光线经两次折射后从右侧面射出,θ1和θ2都必须小于临界角C ,即θ1<C ,θ2<C ,而θ1+θ2=90°,故C >45°,2sin 1<=Cn ,选B 6.圆柱形玻璃体光线射到圆柱形界面,法线是过入射点的半径。
这点在作图中必须特别注意,一定要先将法线准确地画出来,然后再进行分析。
例4.如图所示,平行单色光以45º的入射角,射到横截面为半圆形玻璃砖的上表面AB 上。
横截面的半径为R ,折射率为2。
试判断半圆弧AB 上有光线射出的区域的长度。
解:光线从AB 入射后的折射角是30º,但到达半圆弧AB 上各点时的入射角θ是各不相同的。
过圆心O 的入射光线到达圆弧时的入射角为0º,入射点越远离O ,到圆弧时的入射角越大,当θ大于临界角45º时,将发生全反射而不能射出。
对应的α=15º,β=75º,因此有光线射出的区域长πR /2。
7.光导纤维利用光的全反射,可制成光导纤维。
光从光导纤维一端射入后,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全反射,最终从另一端射出。
由于发生的是全反射,因此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非常小。
用光导纤维传输信息,既经济又快捷。
例5.如图所示,一条长L =500m 的光导纤维用折射率为n =2的材料制成。
一细束激光由其左端的中心点以i =45º的入射角射入光导纤维内,经过一系列全反射后从右端射出。
求:⑴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的速度v 是多大?⑵该激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解:⑴由v c n =得v =2.1×108m/s ;⑵由ri n sin sin =得 A B O θ θ α β C D θ1 θ2 i a b折射角r =30º,因此光在光导纤维中传输通过的总路程为577cos ==r L s m ,经历的时间==v s t 2.7×10-6s 。
二、光的干涉和衍射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形成了两种学说:牛顿主张的微粒说和惠更斯主张的波动说。
两种学说都能解释一些光现象,但都不能解释所有光现象(波动说不能解释光的直进,微粒说不能解释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
19世纪初,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明了波动说的正确性;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并被赫兹实验所证明,使波动说取得重大成功;19世纪末发现光电效应现象用波动说无法解释,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认为光具有粒子性,解释了光电效应;现在人们认识到: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1.光的干涉发生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平行度极好的光)。
⑵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肥皂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2.干涉区域内的亮、暗纹 在两列波都能到达的区域,叠加后加强(亮纹)和减弱(暗纹)的充分必要条件分别是: 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δ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 n λ(n=0,1,2,……) 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δ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δ=)12(2+n λ(n=0,1,2,……)在空间,以上亮纹和暗纹的集合都是若干组双曲线。
设双缝间距离为d ,屏到双缝距离为l ,屏上某点到中心点距离为x ,在l >>d 和l >>x 的条件下,相邻亮纹或相邻暗纹间的距离Δx 可以认为是相等的。
理论推导和实验检测都证明: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λdl x =∆3.公式λd l x =∆的应用 ⑴利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⑵用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做实验,红光Δx 最大,紫光Δx 最小。
由此可知红光的波长最大。
由于各种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本实验证明可见光中红光的频率最低。
⑶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中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其中最靠近中央白色亮纹的是紫色亮纹。
S 2S 1 d l x S 1 S 2 S b S S ´例6.用绿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光屏上呈现出绿、暗相间的条纹,相邻两条绿条纹间的距离为Δx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 .如果增大单缝到双缝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B .如果增大双缝之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C .如果增大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D .如果减小双缝的每条缝的宽度,而不改变双缝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 解:公式λdl x =∆中,l 表示双缝到屏的距离,d 表示双缝之间的距离。
因此Δx 与单缝到双缝间的距离无关,与单缝、双缝中每条缝本身的宽度也无关。
本题选C 。
例7.用太阳光照射竖直放置的肥皂膜,观察肥皂膜的反射光,将会看到彩色条纹。
关于这些彩色条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 .所看到的彩色条纹是光的色散形成的B .所看到的彩色条纹的每一条亮线都是竖直线C .每一组完整的彩色亮线中,都是紫光在最上方D .每一组完整的彩色亮线中,都是红光在最上方解:这是光的干涉现象,不是由色散引起的;竖直放置的肥皂膜从上到下厚度逐渐增大,在同一水平高度,膜的厚度是相同的,因此每一条亮线都是水平的;薄膜干涉出现亮纹的条件是同一束入射光在薄膜前后两个表面分别反射后的光程差δ等于波长λ的整数倍。
在入射光接近垂直于薄膜表面入射的情况下,光程差是由薄膜的厚度决定的,竖直放置的肥皂膜从上到下厚度逐渐增大,光程差也逐渐增大。
由于紫光波长最短,因此每一组亮线中总是紫光的光程差先达到波长整数倍,也就是紫光的亮线在最上方。
本题选C 。
例8.如图是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的示意图。
其中AB 是透明的标准样板,CD 是被检查的平面。
用单色光从上面竖直地照射下来, 从AB 上方观察到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是由两束反射光叠加形成的。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两束反射光分别是从AB 的上表面和AB 的下表面反射的B .两束反射光分别是从AB 的上表面和CD 的上表面反射的C .两束反射光分别是从AB 的下表面和CD 的上表面反 D .如果将右边BD 间垫的薄片再变薄些,观察到相邻亮纹间的距离将减小解:AB 是等厚的透明样板,CD 是不透明的,发生干涉的是两者之间的空气膜。
本题选C 。
薄片变薄后,在同一位置,两束反射光的光程差变小,因此相邻亮纹间的距离应增大。
这里看到的亮纹(暗纹)实际上是下方空气膜的等厚线。
如果亮纹是均匀分布的直线,说明被检测平面是平整的;上图中,如果某些亮纹(暗纹)向左端弯曲,说明该处有凹陷;向右端弯曲,说明该处有突起。
4.增透膜摄影机、照相机的光学镜头、潜水艇的潜望镜等,都是由许多透镜和棱镜组成的,光进入这些装置时,在每个镜面上都有一部分光被反射,使得通过装置的光强度减弱,造成所成像的亮度不够。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光的干涉,在镜面涂上一层厚度适当的透明薄膜,该膜的厚度等于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
这样,从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反射的光,光程差恰好等于半个波长,因而叠加后互相抵消,减弱了反射光的强度,使透射光的强度得以增大。
这种膜叫增透膜。
一般情况下入射光是白光,其中各种色光的波长是不同的。
因此在确定薄膜厚度时要使白光中人的视觉最敏感的绿光在垂直入射时完全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