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荆南研究综述
五代十国荆南高季兴传
五代十国荆南高季兴传后梁荆南节度使高季兴(858—928),本名季昌,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讳,改名季兴,字贻孙。
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
幼年时为汴梁商人李七郎家僮。
朱温收李七郎为养子,赐姓名为朱友让,在其家见到高长相特别,便令朱友让将其收为养子,于是也改姓为朱。
后来,高季兴成为朱温的牙将,由制胜军使升迁为毅勇指挥使。
天复元年(901),唐昭宗被宦官韩全诲等劫持到凤翔(今属陕西)投靠李茂贞。
次年朱温围攻凤翔,李茂贞坚壁不出,日久不能下。
众将议论打算撤兵,只有高季兴不同意。
他分析形势提出破敌策略说:“天下豪杰窥此举者一岁矣,今岐人已惫,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虑者,闭壁以老我师,此可以诱致之也。
”③朱温采纳了他的主张,随即命他招募勇士马景实施诱敌出壁之计,结果大败李茂贞,迫使其交出唐昭宗求和,高季兴从此知名。
天复三年,被任为宋州刺史。
后又跟随朱温攻破青州(今山东益都),再立军功,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防御使,并且复姓高氏。
唐末,朱温攻下江陵(今湖北荆沙),以高季兴为荆南留后,镇守江陵。
“荆南旧统八州,乾符(874—879)以来,寇乱相继,诸州皆为邻道所据,独余江陵”①。
高季兴到任时的江陵城,“井邑不完,季兴招葺离散,流民归复,梁祖嘉之”②。
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任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
高季兴注意招致人才,以倪可福、鲍唐为将,梁震、司空薰、王保义、孙光宪为谋士。
梁震为唐末进士,归蜀途中为高季兴所留,礼遇备至,而梁震耻受高氏官职,提出只“以白衣侍樽俎”的要求,高季兴也即应允,“以为谋主,呼曰先辈”③。
开平中,高季兴攻破朗州(今湖南常德),击败雷彦恭有功,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此时高季兴开始修筑江陵的内城外垒,并且“厚敛于民,招聚亡命”④,进一步积蓄实力,俟机扩张。
朱温死后,后梁国势日益衰弱。
高季兴先是出兵攻归(今湖北秭归)、峡(今宜昌)二州,结果为蜀将王宗寿所败;随后又以“助梁击晋”为名袭击襄州(今襄樊),结果为梁将孔勍所败,他便断绝给后梁的贡赋。
高姓起源
高姓起源参考之一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
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
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
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
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
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
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
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
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
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
《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
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
”《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
有熊,即今河南新郑。
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
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
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
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
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
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
《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
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
”《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
”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
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荆南留后高季昌为节度使。
季昌到官,城邑残毁,户口雕耗。
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复业。
二年冬十月,依政进士梁震过江陵,高季昌爱其才识,留之,欲奏为判官。
乃曰“震素不慕荣宦,明公不以震为愚,必欲使之参谋议,但以白衣..侍樽俎可也,何必在幕府。
”乾化二年,高季昌潜有据荆南之志,乃奏筑江陵外郭,增广之。
乾化三年,高季昌造战舰五百艘,为攻守之具,朝廷浸不能制。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高季昌闻帝灭梁,避唐庙讳,更名季兴,欲自入朝。
明宗天成元年四月,梁震荐前陵州判官责平孙光宪于季兴,使掌书记。
季兴大治战舰,欲攻楚。
光宪谏曰:“荆南乱离之后,赖公休息士民,始有生意。
若又与楚国交恶,他国乘吾之弊,良可忱也。
”季兴乃止。
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判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
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
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
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
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
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
丙辰,季兴卒。
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含近臣远,非计也。
”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
四年秋七月甲中,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
高从诲性明达,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
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
今嗣王能自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
”遂.固请退居。
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材料二: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仅获自免。
龙德①已来,止求安活。
我今入规,亦要尝之。
彼②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
此行决矣。
高氏资料
高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456万,占31.4%;A型414万,占28.5%;B型442万,占30.4%;AB型140万,占9.7%。高姓总人口1 452万。
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是高姓人口集中之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641万,约占总高姓人口的44.2%。O型196万,A型179万,B型202万,AB型64万。
四川、贵州北部、陕甘宁、青海东部、豫鄂晋大部、湘赣浙闽粤、内蒙古等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719万,约占总高姓人口的49.5%。O型229万,A型208万,B型214万,AB型68万。
其他地区为高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92万,约占高姓总人口的6.3%。O型31万,A型27万,B型26万,AB型8万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姓的起源主要由三大支:高夷氏族、姜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高夷族。相传黄帝时代已有高姓,高元为黄帝之臣,发明了房屋,为此而姓高。相传同时代的高阳氏颛顼帝和高辛氏帝喾之后裔中也有高姓,但是4000多年前的这段高姓渊源无稽可查。在夏商时期,活跃在鲁豫大地上一支以鹄为图腾的高夷氏族,鹄就是白天鹅,高夷属于东夷族。东夷族的先祖是高辛氏帝喾,因此,高夷或许直接出自高辛氏。高夷最早居住在今山东莒县一带,随东夷族入主中原而向西、向南迁移,到商朝时期,高夷已经进入了河南北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高夷位于周朝的东面,为周的属国,史称高句骊,也是后来东北的高句丽。春秋以后,高夷逐渐向东北迁移,处于冀北至辽东一带。这支高姓至少已有4 000年的历史。这支高姓到唐朝以后,主要向西北迁移,其中一部向东北,再而进入朝鲜。
高柴后裔之渤海高氏
高柴后裔之渤海高氏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姜太公(一世)—高奚(八世)—高柴(十七世)—高洪(三十二世)—高士廉(四十九世)--高登(五十六世)--高琼(六十二世)---------根据《海宁岩门高氏家谱》记载,北宋以后,作为渤海高氏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宋武烈王、名将高琼一系。
流传至今的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六修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中保存着下署“皇宋龙飞至道元年归义节度使兼侍御亲军都指挥使六世孙琼”的《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序文说:“(唐)太宗时,高氏遍山东,在渤海者尤盛……德宗朝有讳岳者,申公七世孙也,谪判蓟门,卒于官舍。
其子讳登者占籍于蓟……今奉为一世祖……大父讳霸。
”《海宁谱?大传一》中又说:“公讳登,许国文献公七世孙、侍御公讳岳长子也。
”可见“申公”就是唐太宗时任宰相、谥号“文献”的高士廉。
据《海宁谱》,高琼为高登6世孙,高士廉13世孙,高洪30世孙,高柴45世孙,高傒54世孙,姜尚62世孙(依《史记》则为64世孙)。
高琼子嗣甚多。
据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宰相王圭受命撰写的《二王碑》记载,当时武烈王高琼后裔已有儿子14人(均已去世)、女儿12人、孙遵度等63人、曾孙士先等145人、玄孙公庠等71人、来孙世祚等13人。
高琼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
自高琼起,五世七人追封为王:高琼为武烈王,子继勋为康王,孙遵甫为楚王,重孙士林为普安郡王、士宏为武安郡王,玄孙公绘为咸宁郡王、公纪为新兴郡王。
公纪之子高世则于北宋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麾下行营副使,后“扈跸南渡”,金兵渡江南侵时,一直护从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任元帅府参议,后担任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
高世则长子高百之后裔世居温州,次子高千之后裔居山阴西(在今浙江萧山)。
据《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北宋靖康年间,高世则及同辈兄弟二百余人南渡至江浙一带,家族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
浅论五代荆南政权的历史作用
浅论五代荆南政权的历史作用高鹏成(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上海201701)摘要:荆南是五代十国中最小的一个割据政权,因其地狭人少,所以在强国林立的五代十国中并不起眼。
而事实上,作为少有的几个贯穿了整个五代历史的政权,荆南在纷乱的五代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地区发展,诸国关系,南北交流这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五代十国;荆南政权;历史作用中图分类号:K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18)05-0028-04收稿日期:2018原04原20作者简介:高鹏成(1998-),男,河南邓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第25卷第5期Vol.25No.5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2018年9月Sep.2018doi:10.16732/ki.jeu.2018.05.008荆南(又称南平或北楚)是五代十国时期以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为中心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
自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4年)高季兴受封南平王至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高继冲纳地归降,荆南政权正式存在凡39年。
而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高季兴受封荆南节度使算起,荆南政权事实存在的时间达56年之久。
荆南是五代十国中最小的一个割据政权,因其地狭人少,所以在强国林立,群雄逐鹿的五代十国中显得并不起眼,也正因为如此,荆南在五代时期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也被许多学者忽视。
而事实上,作为少有的几个贯穿了整个五代历史的政权,荆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和发展作用。
一、荆南政权对地方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荆南政权是以唐朝的荆南节度使为基础建立的,荆南节度使是唐中央政府在长江中游地区设立的一个重要藩镇,历来为唐中央政府重视。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一度在荆州设立南都江陵府,“遏吴、蜀之冲,以湖南之岳、潭、郴、道、邵、连,黔中之涪凡七州,隶其道”[1]4649,可见其军事和政治地位之重。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65练板块五 文言文阅读对点练案19 理解文言实词(一)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65练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对点练案19理解文言实词(一)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来形容现在那些溺爱孩子不计后果的家长也非常恰当。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道,庭院里有一棵枇杷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面对此景,睹物思人,感慨万千。
(3)阅读古代诗词时,小明非常欣赏由山与水构成的雄浑阔大画面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专项训练2.根据通假条件找出下面画横线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①归孔子豚。
②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③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④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节选自《论语·阳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下列词语的古义和变化类型,完成下面表格。
渤海高氏—搜狗百科
渤海⾼⽒—搜狗百科《世本·卿⼤夫世家·齐·⾼⽒》:⾼⽒。
敬仲⽣庄⼦,庄⼦⽣倾⼦,倾⼦⽣宣⼦,宣⼦⽣厚,厚⽣⽌①。
《左·襄⼆⼗九年》正义。
敬仲⽣庄⼦,庄⼦⽣倾⼦,倾⼦之孙武⼦偃。
《左》正义同上。
倾⼦之孙酀②。
《左· 昭⼗⼆年》正义。
①案:正义引刘炫云:“据《世本》,⾼⽌,敬仲元孙之⼦。
”若⽔编校世本;②案:正义引《世本》⽂,“偃”作“酀”,云“酀”“偃”、声相近。
“酀”即所云⾼偃是也。
《传》云:“齐⼈⽴敬仲之曾孙酀。
”必有⼀误。
《唐书·宰相世系表》:“⾼⽒出⾃姜姓。
齐太公(即西周姜太公,亦称吕尚、姜尚)六世孙⽂公⾚⽣公⼦⾼,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
桓公命傒以王⽗字为⽒,⾷采于卢,谥⽈‘敬仲’,世为上卿。
敬仲⽣庄⼦虎,虎⽣倾⼦,倾⼦⽣宣⼦固,固⽣厚,厚⽣⼦丽,⼦丽⽣⽌,奔燕。
⼗世孙量为宋司城,后⼊楚。
⼗世孙洪,后汉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蓚县。
洪四世孙褒,字宣仁,太⼦太傅。
褒孙承,字⽂休,国⼦祭酒、东莞太守;⽣延,字庆寿,汉中太守;延⽣纳,字孝才,魏尚书郎、东莞太守;纳⽣达,字世达,吏部郎中、江夏太守;四⼦约、乂、隐、汉。
隐,晋⽞菟太守;⽣庆,北燕太⼦詹事、司空;三⼦展、敬、泰。
展,后魏黄门侍郎、三都⼤官,⼆⼦谠、颐;谠冀青⼆州中正、仓⽔康公,⼆⼦祚、佑;佑字⼦集,光禄⼤夫、建康灵侯,⼆⼦和璧、振。
春秋战国⾼姓⾃⾼傒起得姓(桓公赐“以王⽗名为⽒”),为春秋时齐国公族,世为天⼦所命监国上卿,同时也是卢姓始祖。
⾼⽒和同为上卿的国⽒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贵族,⿍盛时“三分齐⽽有其⼀”,《管⼦·⼩匡》载:“国设三军,有中军之⿎,有⾼⼦之⿎,有国⼦之⿎。
”《国语·齐语》云:“⼠商⼗五乡,公帅五乡焉,国⼦帅五乡焉,⾼⼦帅五乡焉。
”⾼傒不仅在内主军、主政,对外并曾代表桓公安乱称盟诸侯。
⾄战国⽥⽒代齐,公族遭受屠戮,⾼⽒多出奔鲁燕等国。
齐国高氏、国氏家族始末
齐国高氏家族始末●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姜健高庶值高傒,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字祖望,号白兔,谥号敬仲,通称高子,世为齐国上卿(春秋时期诸侯的上卿由周天子任命,负有守国重任,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央特派员)。
他不仅地位显赫,在朝中德高望重,“傒与国氏,实为内主”(《史记·姜太公世家》),而且握有实权,平时管理着国都临淄的5个士乡(当时齐都临淄分为21乡,桓公领11个乡,高傒和另一位齐国上卿国子各领5乡);战时统领着齐国三分之一的军队。
三军中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
高傒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三,首先是公元前685年,是他把姜小白从莒国迎回,立为新君,称为齐桓公。
可以这样说,没有高傒,就没有齐桓公,就没有后来的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
可见高傒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齐桓公即位后,高傒与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共修国政,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为创建春秋首霸的历史功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多次代表齐国与鲁国会盟,为当时齐鲁两国关系的融洽和谐做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前672年,他与鲁庄公在防地会盟;公元前660年,他又前往鲁国订盟。
公元前659年,鲁国发生庆父之乱,高傒受桓公之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
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
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
高傒是高姓、卢姓、柴姓的祖先。
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的次子受封于高邑(今山东禹城,或说河南省高县、山东省邹平县东北),称为公子高,也就是高傒的爷爷。
高傒以他爷爷的封邑高为氏,他和他的一部分子孙于是就都姓高了。
高傒后来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赐食邑于卢(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所以他的一部分子孙后代以卢地为姓,此为卢姓的由来。
2000年6月18日,韩国总统卢泰愚来山东寻根问祖,先去了长清,后又来临淄敬仲镇拜谒了高傒这位卢姓先祖。
高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
高氏起源(始祖)聚集地及历史名人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11徐 12孙 13胡 14朱15高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31程 32柴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位列前三位的李、王、张、高氏姓氏始祖(新排为15个大姓)高,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老姓氏。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周代的齐国,有国、高二公,世代都是齐国地位最为崇高的上卿,他们的任命由周天子直接授予,凡是齐国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必须经过他们二人的最后决定。
这就是《左传》注解上所说的:“国子、高子,天子所命,为齐守臣,皆上卿也。
”这个在两三千年前便已声名响亮的姓氏,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讨论到高姓的姓源,真是头绪众多,一言难尽,因为,过去五千年以来,组成这个大家族的分子,至少在四五支以上,堪称“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
先谈周代在齐国神气非凡的那一支高氏,关于他们的姓氏来源,是见诸《广韵》所记载的:“齐太公之后,食采于高,因以为氏”;以及详载于《通志氏族略》的:“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亦为高氏。
”高氏这个大家族的另外几支组成分子,就有确实的文献和资料可稽了,计有《北齐书》上所记载的:“文宣帝赐元暴安,元文遥皆为高氏;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氏所养,因从其姓”以及明载于《魏书》的“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云高阳氏之后,故以高为氏”。
谈谈高氏荆南国史研究
第3 3卷 第 3期
谈谈高氏荆南 国史研究
曾育荣 ,张其凡
( 暨南 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 0 3 ) 1 6 2
[ 摘 要 】此 项研 究 旨在 通 过 梳 理 高 氏 荆 南 国 这 一 存 在 长 达 半 世 纪 之 久 的 湖 北 地 方 政 权 的 历 史 。 图揭 示 力
代 十 国时期 的荆楚 地 区” 一节 , 因受 篇 幅所 限 , 稍欠 具 体 详尽 。 外 涉及 历 史 时期湖 北 地 区经 济开 发研 究 此
的论著 , 如黄惠贤、 李文澜主编《 古代长江 中游 的经济开发》牟发松《 、 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 陈钧 、 等主编《 湖北农业开发史》 梅莉《 、 两湖平原开发探源》 鲁西奇《 、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 对象与方法——汉水 流域的个案考察》 鲁西奇等《 、 汉水 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 , 等 虽与本题有涉 , 但均非论述高氏荆南的专 著 。不惟 如 是 , 相关 专题 论 文也 极 少 见 。正 因如 此 , 氏荆 南 时期 政 治 、 济 、 高 经 文化 的 发展 , 至历 史 地位 乃
五代十国, 干戈 相 寻 , 雄竞 逐 , 群 裂土 为 王 。后 梁 开 平元 年 (0 9 7年 )高 季兴 ( 名 季 昌 , 唐 庄 宗 即 , 本 后 位 , 其 庙讳更 名 ) 避 以荆南 兵 马 留后 擢 任节 度使 , 潜有 割 据 之志 , 南 政 权始 此 。 晚 , 兴先 后 分别 为后 荆 稍 季 梁 、 唐 和杨 吴进 封 渤海 王 、 平王 和 秦 王 ; 后 , 后 南 死 又为后 唐 追 封 为楚 王 。 荆南 高 氏 “ 袭 四世 五 帅 , 传 至宋 乾德 改元 , 国除 , 五 十七 年 。 【 然 终未 尝称 帝 建 号 , 凡 ”] I 此政 权 被后 世 史 家 目为南 方 九 国之一 , 书亦称 史 之为 “ 平 ” “ 楚 ” 南 或 北 。 荆 南 政权 据有 荆 州 ( 江陵 )峡州 ( 宜 昌 )归 州 ( 秭 归 )] 而下 辖 l ( 为公 元 9 3年 入宋 今 、 今 、 今 【礴, 2 7县 此 6
《高氏族谱》中高适家世后裔考述
第41卷第1期 济宁学院学报2020年2月Vol.41 No.1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Feb.2020 文章编号:10041877(2020)01009606《高氏族谱》中高适家世后裔考述周洪才(山东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高适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大诗人,然而关于他的家世,除《旧唐书》本传一句错误记载,别无可考。
直到20世纪80年代,周勋初先生作《高适年谱》,阐幽发微,才有新的结论出来,可惜所得结论如“父崇文”“祖?”“曾祖佑”“伯父崇礼”等似均属未确;故本文特据权威记载与《高氏族谱》等资料予以订正,重新认定其父仲舒,祖智周,曾祖审行,崇文乃其次孙也,并考列出高适先世及后人共六十代之事迹。
考《高氏族谱》历次续修皆有所本,特别是韩愈既“为高氏甥,又婿高氏”,其《续高氏世宝》所述高适世系,尤足凭信。
关键词:高适;高适家世;高适年谱;高氏族谱;高崇文;韩愈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0914作者简介:周洪才(1957),男,山东齐河人,山东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孔氏家学、儒家文献及中国古典文献学。
高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赞之云:“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1]卷11下册,466《旧唐书》本传亦称“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2]卷111,3331如此一位重要诗人,长期以来,学术界竟对他的家世仅从《旧唐书》本传获知“父从文,位终韶州长史”,而更为可惜的是,这句话原本就是误载(故《新唐书》舍之不取)。
后世学者介绍高适,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聂石樵《唐代文学史》,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皆沿误《旧唐书》,不出其范围。
20世纪80年代初,周勋初先生作《高适年谱》,阐幽发微,用功甚勤,并借助唐代墓志,力求有所突破,最终得出结论以为高适“曾祖佑,隋时官左散骑常侍,唐时官宕州别驾。
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一些姓“高”的同学。
那“高”姓是怎么来的呢?历史上姓“高”的名人都有哪些?现在的“高”姓占我国人口第几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高”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我选择的分别是:1.上网搜集资料。
2.查阅书籍和报刊。
三、资料整理1.来源:“高”姓出自于姜姓,以邑为氏。
春秋时,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吕赤之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县),称为公子高。
其孙奚,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桓公命奚以王父字为氏,称高奚,其后有高氏,食采于卢,谥号敬仲,世为上卿。
2.历史名人:唐朝的诗人高适,曾经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
宋代毫州的武将高琼,曾一度被赞为高家将。
元末明初的高启,其著作被后人称为《高太史全集》。
清代文学家高鹗是《红楼梦》后40回的续写者。
3.现状:据统计,“高”姓在2005年、2009年、2011年、2012年,统计均为我国人数排名第十五名。
2007年统计列为我国人数排名第十八名,2008年、2010年,我国人数排名第十九名,在2008年统计共有1200多万人。
四、研究结论。
1.“高”姓出自姜姓,以邑为氏。
“高”姓发源地是今河南首禹县,第一个姓“高”的人是高奚。
2.在历史上姓“高”的名人不少,有唐朝的诗人高适,有宋代的武将高琼,还有清代的画家高翔等等。
3.姓“高”的人口比较多,在2008年统计共有1200多万人。
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提出疑问。
今天老师让我们阅读高适的诗,我心想:高适他也姓高,和我一样,那“高”姓是怎么又来的?“高”姓的现状如何?“高”姓的名人有哪些?带着疑问,我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报刊;2.询问身边的人;3.上网搜索;4、其他方法。
三、“高”姓的由来。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宫室”。
《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
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作文《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高姓这个有意思的姓氏。
你知道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宗亲聚会,好家伙,那场面,好多高姓的人啊!我就特别好奇,这高姓到底有着咋样的历史呢。
我就开始各种打听,发现高姓的历史那可真是悠久啊。
传说在古代,就有高姓的祖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了。
从古至今,高姓也是人才辈出呢!有厉害的将军,有聪明的文人,还有好多在各个领域做出贡献的人。
再说现状,高姓在咱们国家那分布也是挺广的呢。
我那次聚会认识的高姓朋友,来自天南海北的。
仔细想想,平时在生活中,我也碰到过不少姓高的人呀。
经过这么一研究,我算是对高姓有了更深的了解啦。
原来一个姓氏背后,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和历史呢。
以后再遇到高姓的朋友,我就可以和他们好好聊聊他们姓氏的来历啦!
总之呢,高姓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故事,我还会继续去探索更多关于它的秘密哟!哈哈!
以上就是我这份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啦,咋样,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呀!。
唐五代时期的江陵城
唐五代时期的江陵城
张跃飞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0(030)002
【摘要】江陵曾作为唐代荆南节度使的治所、唐代南都以及五代十国时期高氏荆南政权的都城,对唐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江陵城城池的规模有所扩大,并且使用了砖城结构,添设了瓮城和敌楼,强化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唐五代江陵城除草市之外,还有固定的市场.便利的交通,市场的发达,为其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无论是成汭还是高氏荆南的历任统治者都把通商作为其第一要务,这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唐五代时期江陵城的发展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长江中游中心城市形制及其变化.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张跃飞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
【相关文献】
1.略论正定城墙历史变迁及唐五代时期正定城的三城格局 [J], 刘友恒;于坪兰
2.江陵城、南郡城、荆州城辨正——以考古资料为中心 [J], 王红星;朱江松
3.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的历史作用——兼论晚唐五代时期的民族
斗争与民族融合 [J], 袁伯诚
4.微生物异常探索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万城断裂带北部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 [J], 袁志华;赵青;张玉清;邓富强;秦晓蕾;张忠坡;李英贤;李秀荣
5.汉末魏晋南朝江陵城又称“荆州城”、“南郡城”考释 [J], 李步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姓的研究报告
高姓的研究报告(文章一):调查报告-—高帅产品调研报告姓名:导师:班级:时间:高帅赵珊08产品一班2xxx.9.16(一)、调查对象:电动剃须刀(主要针对朗威RSCX207)(二)、调查目的:了解电动剃须刀的基本构造和设计注意事项。
(三)、调查方式:观察、访谈(四)、调查时间:2xxx.9.12—2xxx.9.15(五)、调查内容:(1)、规格尺寸:长:8.3cm 上宽:5.1cm底宽:5.0cm 重量:162克材质:合成塑料剃须刀刀头:旋转式2刀头剃须刀适用电压:全球通用电压(100-240V)完全充电使用时间:40分钟注:测量工具为直尺、三角板、电子秤。
(2)、此类产品消费水平:价格在(3)、此类产品销量:50-70元之间属于中低等消费类产品注:在市场调查得出此结论因价格事宜,此类产品销量较高,是学生人群,收入中低人群的首选。
注:在市场调查得出此结论。
(六)、产品分析:(1)、产品优点:小巧,便于携带;旋转式2刀头,能更好的更舒服的剃须;采用全球通用电压,使用地域无限制;成本低,有利于最广大收入中低人群购买;操作简便,没有复杂的过程。
(2)、产品缺点:握手不符合人机工程学,正常男性握手时,四指长度在6.7厘米左右,小拇指明显被充电座部位卡住,使用时不舒服。
剃须完成后,胡渣清理难度较大,小毛刷有很多地方(边角)都无法清理。
银色带蓝色的对比度也给人很不舒服的感觉解决方案:(1)、改变充电插座部位,放在底部,握柄加长1cm-2cm。
手柄弧度缩小(原先弧度为7度,可改成5度,这样握着会更舒服。
如下图:(2)、在剃须刀里面设置一个可拿出的放胡渣的小盒子,剃完须后直接将小盒子拿出,倒掉胡渣。
(3)、减少颜色的对比度(六)、总结:设计剃须刀时应特别注意使用者的舒适程度,和倒掉胡渣的方便度。
产品的颜色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程度也日渐升高,现在的产品不仅仅要满足实用这一基本功能,也要考虑到更多的心理要求和符合人机工学的基本要求。
齐国高氏、国氏家族始末
齐国高氏家族始末●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姜健高庶值高傒,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字祖望,号白兔,谥号敬仲,通称高子,世为齐国上卿(春秋时期诸侯的上卿由周天子任命,负有守国重任,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央特派员)。
他不仅地位显赫,在朝中德高望重,“傒与国氏,实为内主”(《史记·姜太公世家》),而且握有实权,平时管理着国都临淄的5个士乡(当时齐都临淄分为21乡,桓公领11个乡,高傒和另一位齐国上卿国子各领5乡);战时统领着齐国三分之一的军队。
三军中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
高傒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三,首先是公元前685年,是他把姜小白从莒国迎回,立为新君,称为齐桓公。
可以这样说,没有高傒,就没有齐桓公,就没有后来的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
可见高傒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齐桓公即位后,高傒与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共修国政,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为创建春秋首霸的历史功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是多次代表齐国与鲁国会盟,为当时齐鲁两国关系的融洽和谐做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前672年,他与鲁庄公在防地会盟;公元前660年,他又前往鲁国订盟。
公元前659年,鲁国发生庆父之乱,高傒受桓公之命,“将南阳之甲”3 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僖公而城鲁”。
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
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
高傒是高姓、卢姓、柴姓的祖先。
据《广韵》所载,姜太公六世孙齐文公的次子受封于高邑(今山东禹城,或说河南省高县、山东省邹平县东北),称为公子高,也就是高傒的爷爷。
高傒以他爷爷的封邑高为氏,他和他的一部分子孙于是就都姓高了。
高傒后来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赐食邑于卢(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所以他的一部分子孙后代以卢地为姓,此为卢姓的由来。
2000年6月18日,韩国总统卢泰愚来山东寻根问祖,先去了长清,后又来临淄敬仲镇拜谒了高傒这位卢姓先祖。
关于高姓的调查报告的资料
关于高姓的调查报告的资料一、引言在中国的姓氏文化中,高姓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的姓氏。
为了深入了解高姓的历史渊源、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高姓的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此次调查的资料和结果。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网络搜索、访谈等。
我们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族谱、档案资料等,并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了最新的数据和信息。
我们还对高姓的分布区域、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访谈和调查。
三、资料分析1、历史渊源根据历史文献和族谱资料,高姓最早出现在古代的齐国,其始祖为高傒。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高姓人士层出不穷,如南北朝时期的名将高欢、高洋,唐代诗人高适等。
根据一些族谱记载,明朝初期,一些高姓族人还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
2、人口分布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高姓在中国的人口数量约为1400万,是中国的常见姓氏之一。
高姓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
在华北地区,高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在华东地区,高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在华南地区,高姓人口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地。
3、文化传统高姓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氏家训”。
据一些族谱记载,“高氏家训”的核心思想是“忠诚、孝顺、礼仪、廉耻”,强调家庭和谐、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价值观。
高姓还有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春节祭祖、清明扫墓等。
四、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高姓的历史渊源、人口分布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高姓文化,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对高姓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姓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推广和传承高姓文化传统活动,如春节祭祖、清明扫墓等;3、建立高姓文化交流平台,促进高姓族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4、鼓励高姓族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活动,传承和发扬“高氏家训”中的价值观。
关于老年人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
国学宝典之百家姓《高》姓介绍
【导语】⾼⽒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的⾼姓却⼤都出⾃齐鲁之地。
战国或秦时,⾼⽒已⾃⼭东迁⼊今河北、辽宁省境。
详细的百家姓《⾼》姓的介绍就让⽆忧考来告诉⼤家,欢迎阅读! ⼀、来源有四 1、出⾃姜姓。
相传炎帝神农⽒因居住在姜⽔,所以以姜为姓。
炎帝17世孙姜伯夷辅佐⼤禹治⽔有功,受封吕侯,⼦孙因此亦以吕为⽒。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称吕尚、吕望,辅佐周⽂王、武王灭商⽴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太公8世孙⽂公姜⾚,⽂公次⼦受封于⾼⾢,称公⼦⾼。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为⾼傒。
⾼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公⼦⼩⽩为君,就是齐桓公。
⾼傒成为的渤海⾼⽒的始祖。
⾼傒7世孙⾼⽌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9世孙⾼量为宋国司徒,⾼量10世孙⾼洪为东汉渤海郡守。
渤海⾼⽒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姓族群中最庞⼤的⼀⽀。
⾼洪的⼀⽀后裔*创⽴了渔阳⾼⽒、辽东⾼⽒,另⼀⽀后裔⾼悝创⽴了⼴陵⾼⽒。
渤海⾼⽒的后⼈⾼伯祥⼜创⽴了京兆⾼⽒。
⾼⽒五⼤望族有四⽀出⾃渤海⾼⽒。
因此,当今⾼⽒⼦孙多数为渤海⾼⽒后裔。
2、以王⽗字为⽒。
齐惠公姜元的有⼀⼦叫公⼦祁,字⼦⾼,其孙强取祖字为⽒,名⾼强,其后为⾼⽒。
齐惠公为齐桓公之⼦。
3、出⾃他族或他姓改姓。
如魏时,鲜卑族有楼⽒,后改⾼⽒。
⼗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称为⾼阳⽒后裔,遂改姓⾼,称⾼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
⾼丽⽻真⽒,后有改⾼⽒的。
南北朝时,先后有元⽒和徐⽒改姓为⾼⽒。
北齐⽂宣帝姓⾼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洋赐他们"⾼"姓;⼜北齐时重⾂,⾼隆之,本姓徐,因其⽗与⾼欢交厚,遂改为⾼⽒。
4、以"⾼"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为⽒。
譬如:⾼车⽒、⾼堂⽒、⾼阳⽒、⾼陵⽒等。
⼆、迁徙分布 东汉时,有渤海郡太守⾼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