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简答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辨析、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简答题一、辨析题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2.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3.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4.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5、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6、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7.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8、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9、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10、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1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二、简答题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3.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6.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7.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8.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作简要的说明。
9.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10、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11、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三、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少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1-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名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问题: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知识,在学习策略方面对小王加以指导。
(18分)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辨析题和简答题·
第一章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涵义。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已经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行为活动。
考前三天背大题,重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一、辨析题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综上,该说法正确。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其一。
综上,该说法错误。
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题,因此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该说法错误。
4.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是错误的。
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在解决相似或相同的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
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综上,该说法错误。
5. 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辨析、简答、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辨析题一、题型透视辨析题是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卷中的必考题型。
一般面言每套试卷中有4道辨析题每题8分,一共32分,占总分比重约21%。
辨析题的题型由辨和析两部分组成,它的特点是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辨是辨别判断,析是指对判断新的说明。
在全国教师资格科目二的考试中出现这种题型是为了考查大家对教育理论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观点本身错误的占绝大多数、且迷惑迷性题干比较多、考生难以判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陷阱题,因此该类题型难度较大。
对于析题的解题方法、我们可以遵从以下几点:(一)端正态度,认清辨析题大部分同学在备考过程中把这种题目简单的看成是判断题、不够重视、认为随意做一做就可以得分,太低的学习动机导致了做提题过程中只会简单的判断,对于分析无话可说。
从历年的教师资格试卷的辨析题部分来看,最后给出的标准答案往往把重点放在后面题的分析上,而不是判断上。
所以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给予重视、多多练习。
(二)仔细审题、注意答题格式在考试中,审题的重要性自不必说。
看清问题,明确答题的落脚点,是我们得分的关键。
对于辨析题的答题格式,我们应该首先亮明观点,判断正确还是错误。
接下来就是阐述理由。
如果题中观点正确,那么就要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对。
如果题中观点错误,则先要亮出正确观点,然后再分析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并要说明错误观点的原因和其相关的知识等。
(三)总结概括,确保答案完整性很多同学以为分析完,题目的解答使结束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我们对自己的观点分析完毕后,最后应该再整体总结,这一步往往被不少同学忽视,造成不必要的扣分。
所以,一份完美的辨析题答题模板可以概括为“一辨,二析,三小结”。
这需要我们用心对答案要点进行整合,使其逻辑严密,从而取得高分。
二、常考知识类型纵观历年考题,我们对高频考题类型进行了归类,以供大家参考:(一)以偏概全型该类型主要是针对一个大知识点由多个小知识点组成,但是考题考查方式住住认为这个大知识点只包括单个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辨析题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一、辨析题1.信息和知识都具有普遍性。
错误。
信息具有普遍性,知识具有社会性。
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信息,人与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都存在着信息交换。
这是信息的普遍性的表现。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具有社会性。
2.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
错误。
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是动态性而非社会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知识的社会性在于经过人脑加工的,情报同样也是经过人脑加工的;情报是最新获得的、有用的知识,具有动态性。
知识则具有静态性,如图书馆里储藏的著作、人脑里掌握的知识等。
3.信息具有可共享性,所以人人都可以免费获取和利用。
错误。
信息的可共享性是同一信息在不同时间可被不同的人利用,在同一时间也能被多个人共享。
(也就是说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信息的可共享性与人人都可以免费获取和利用信息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前者说的是信息的一个基本属性,后者说的则是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4.文献是信息的第一载体。
错误。
我们说用来表达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第一载体,如文字、图像、声音等;用于承载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第二载体,如纸张、屏幕等。
一般可以说,文献是信息载体。
严格地说,文献是信息内容和载体的综合体。
5.信息与载体既有不可分性,大部分信息对载体又有独立性。
正确。
考察的是信息对载体的二重性。
信息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这是不可分性;而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少部分艺术类、智力型信息会随载体的变化而改变。
)。
所以,信息与载体既有不可分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6.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活动。
错误。
“信息管理”是动宾倒置词,还原即为“管理信息”,可见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狭义的信息资源)而不是信息活动。
7.信息管理活动包括信息传播活动。
错误。
信息传播活动可以包括在广义的信息管理活动之中,但狭义的信息管理活动仅仅包括信息的搜集、组织、研究和提供利用等活动,是与信息传播活动并列于信息活动之中的。
马克思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复习题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1、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二者是有区别。
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这句话是错的。
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是基础的。
但有了一定物质文明并不意味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3、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不准确。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不能将二者相提并论,不应该得出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的意识的结论。
首先,人工智能是通过物理的、生物的手段对思维的模拟,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和超过人的思维,但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仍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模拟者不能替代被模拟者,对人类思维活动一般过程和共性的模拟并不能代替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简答题与辨析题汇总(复习知识点)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简答题与辨析题汇总1. 作为一名初中生怎样适应新环境?答:1 主动适应新的学校环境;2 学校环境需要我们悉心维护和主动建设;3 积极的心里状态,有助于尽快适应新环境。
2. 在新学校,新环境中,你应该怎样去结识新朋友?答:1 在交友过程中要发挥我们的主动性;2 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了解;3 主动与老师成为朋友;4 营造快乐的人际环境,尽快适应新德集体生活。
3. 学习的理由是什么?答:1.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进步的阶梯;2.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质,培养自己的能力; 3. 接受义务教育,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 义务教育,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义务教育的重要性?答:对现代人来说,义务教育是为公民生活打下文化知识基础的必备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极为重要.5. 辨析。
初中的学习就意味着追求好成绩。
答:1. 不对。
2. 初中的学习不仅仅是追求好成绩,还要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自己的潜质,培育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提高素质,健康成长。
6. 学习成绩好坏一般受那些因素影响?为什么受那些因素影响?答:1. 态度、习惯和方法。
2 . 因为学习需要良好的态度,习惯和方法,这直接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学习有法,学无定法;不断学习,我们才会成长。
7. 中学生主要从那两方面认识自己? 怎样做一个成熟的中学生?答:1. 角色责任. 2 .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了解新角色的要求;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8. 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答:1. 在实践的检验中认识自己;2 .从别人的态度中认识自己;3.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4 .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9. 良好班集体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答:1.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2 .有助于朔造我们的良好个性,3 .建设良好班集体人人有责。
10. 怎样建设一个良好班集体?第 1 页共 5 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作业部分参考答案作业一三、辨析题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政治制度。
错。
阶级社会才有。
2.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宪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错。
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们常说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政治制度改革。
错。
政治体制只是政治制度的中、外层。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对。
我国宪法虽突出了中国特色,但也是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
5.全国人大代表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因此没有任何特权。
错。
代表在执行代表职责时,有一定特权。
四、简答题2.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当包括: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2宪法制度,3政党制度,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国家元首制度,6国家行政制度,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特别行政区制度,9司法制度,10军事制度,11干部人事制度,1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选举制度,14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等。
(少1项扣1分)1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包括哪些方面?1.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2分)2.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2分)3.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2分)4.组织和动员社会;(2分)5.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分)五、论述题1.联系实际说明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法治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人民主权原则指的是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或者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并且规定了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
(4分)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平等享有的权利。
社会主义国家在本质上由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国家生活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首要前提和直接表现,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确保公民能够享受各种权利和自由。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必背简答和辨析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必背简答和辨析一、简答题1、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
他们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儿童时期的依赖性和幼稚性,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定的闭锁性;同时,他们开始社会和他人,并试图融入社会,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
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其基本特点包括:(1)以班为单位:按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进行分组,每个班级都有一定的学生数量。
(2)以课为单位: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学科进行划分。
(3)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负责组织、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
(4)以课堂为基本教学单位:班级授课制以课堂为基本教学单位,每个课堂都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3、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等;安全需求包括对安全、稳定、保护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包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需求;尊重需求包括对自尊、他尊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对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成长和发展的需求。
4、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开始将注意从自身转移到外部环境;在前操作阶段(2-7岁),儿童开始用符号思考问题,但他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在具体操作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形式操作阶段(11岁以后),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完整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及简答题
一、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参考答案】错误。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参考答案】正确。
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3.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参考答案】错误。
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参考答案】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关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5.德语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参考答案】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参考答案】错误。
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2.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解决一般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特殊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操作技能的学习”,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正确。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辨析题
四、辨析题:三、辨析题1.申请入党的人在年龄上必须具备年满18岁的条件。
答:该说法正确;“年满18岁”强调了申请人入党必须具备的年龄条件。
只有在成年以后,其世界观和政治倾向才具有相对稳定性,才具有确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才能确定自己终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志向。
一般来说,“18岁”是一个人步入成年的基本标志。
因此,申请入党的人的年龄规定,以“年满18岁”为底线,目的是为了保证党员质量,使党员在其申请入党的时候,就具有与党的性质要求相一致的世界观和政治倾向。
2.私营企业主不能入党。
答:该说法不正确;发展党员应该把在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的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作为重点,使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成为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
还必须明确,在把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作为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的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预备党员被取消预备资格是一种党纪处分。
答:该说法不正确。
预备党员被取消预备资格不是党的纪律处分;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是指:经过对预备党员预备期的考察,预备党员确实不具备党员条件,基本素质又很差,又没有继续考察的必要,应该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党纪处分中党员个人的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对严重违反党纪的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主要有改组和解散两种处分形式。
1.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也就入了党。
错误。
在组织上入了党,不一定表明思想上同时入了党。
只有在思想上真正入党,才真正符合党员标准和党组织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
①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上上升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②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焉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③社会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
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
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巷道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
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中用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直线论”“悲观论”以及“一帆风顺”的幻想都是错误的。
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办事。
毛概大题 辨析题、简答题
第五章三、辨析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模式.答: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指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 它反映了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2.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答:错.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经济建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四、讨论题:1. 为什么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1) 它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2) 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答:(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3)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5)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6)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7)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8)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9)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10)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这十三年的基本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它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是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第六章四、问答题:1. 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答:(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力和带动力强。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辨析题材料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40分】【带箭头的是必须背的,时间不充裕至少先把带箭头的背完】【时间不充裕一定要先背带箭头的】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本质属性的所表现在:①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②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③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社会实践活动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口诀:两生三没】两生:①为了生产和生活;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没:①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②没有固定教育场所;③没有阶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①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20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口诀:全民多现身】①教育的全民化②教育的民主化③教育的多元化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⑤教育的终身化6.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规)速方结手】①生产力制约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7.教育的经济功能:【两再一新促生产】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两权一体宗旨(质)】①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9.教育的政治功能:【18下考】【人民论政治】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③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10.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内幕使用】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1】心理健康教育考试简答题、辨析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健康教育简答题、辨析题简答题*21、如何合理表达教师积极情感?答:1、使用积极的语言过学生以鼓励。
2、充分发挥表情的作用。
3、利用动作表达积极情感。
4、多种沟通手段的综合运用。
*22、应如何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答:1、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2、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
3、在育人成才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4、在创造性劳动中体验自我价值感。
*23、人民教师的情感调控的意义?答:1、防止干扰教学过程,降低教学效果。
2、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3、克制或合理宣泄不良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
*24、教师消极情感调控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1、知足常乐。
2、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3、心理换位。
4、转移认知对象。
5、合理宣泄。
6、升华调控7、自我安慰8、一笑了之9、快乐作业。
*25、好教师应具有什么特征?答:第一、控制班级的能力;第二、对学生个人关心和同情;第三、把课程教好,使学生学懂学会。
第四、耐心;第五、教的方式让人有兴趣,鼓励学生的热情和信心,使他们学会;第六、行为上高标准,使学生尊敬。
第七、喜欢并尊重儿童,师生关系好。
第八、对于教学热忱专致。
第九、又容易接近、令人愉快的性格,第十、对所教的学生的性格彻底了解。
十一、有幽默感。
十二、对待问题掌握灵活。
十三、公正。
*26、性格与身心疾病的关系。
答:心身医学家研究发现,尽管人们的性格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的方面,性格对人体疾病,尤其是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合病程的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身心医学家巴登研究发现,同一疾病的患者往往具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如偏头疼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尽善尽美、死板、好争、嫉妒。
*27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答:1、读书明理,增强自我完善的方向性。
培养塑造良好性格,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是最理想的。
2、内省慎独,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在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良好性格的过程中,内省和慎独是自我完善的两个基本途径。
3、虚心求教,严于律己。
4、实践锻炼,磨练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声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 .马克思主义是19 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 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 19 世纪,但没有停留于 19 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实现的,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圭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人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性的改造。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马克思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那里继承了劳动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方面的思想精华。
同时又批判地改造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指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时暴露了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批判他们把资本看作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同时,又极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批判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
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观点正确。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的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它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激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有很多局限性,主要在于: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和谈论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在于:第一,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第二,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大众通过社会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
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 .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