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1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6篇
最全高一物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6篇一、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其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特点: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是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其所受的合外力肯定不为零,肯定具有加速度。
(3)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始终线上,且肯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深刻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物体的实际运动往往是由几个独立的分运动合成的,由已知的分运动求跟它们等效的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由已知的合运动求跟它等效的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根本关系:1分运动的独立性;2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3运动的等时性;4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推断合运动的状况取决于两分运动的速度的合速度与两分运动的加速度的合加速度,两者是否在同始终线上,在同始终线上作直线运动,不在同始终线上将作曲线运动。
①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旧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曲线运动。
③两个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旧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
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合速度的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合加速度方向在同始终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否则是曲线运动。
2、怎样确定合运动和分运动①合运动肯定是物体的实际运动②假如选择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则参照物的运动和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运动是分运动,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是合运动。
③进展运动的分解时,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前提下,类似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效果进展分解。
3、绳端速度的分解此类有绳索的问题,对速度分解通常有两个原则①按效果正交分解物体运动的实际速度②沿绳方向一个重量,另一个重量垂直于绳。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1. 运动的描述与描绘- 运动的定义:位置变化的现象。
- 描述运动的要素:位置、时间、路径。
-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 运动的描述方法:图象法、数学方法等。
2. 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计算方法。
-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是位移的导数。
- 加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导数。
3. 速度与位移的图象关系- 位移-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 速度-时间图象与位移-时间图象的关系。
4. 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将保持不变。
-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状态的性质。
-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力的概念:导致物体发生变化或状态改变的原因。
-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牛顿第三定律与作用-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表述:任何作用力都与一个相等大小、作用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相对应。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和关系:成对作用,力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对象不同。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希望能够帮到你!。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整理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一)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力学单位单位制的意义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
2.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
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二)超重和失重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仪器称值)。
4.实重:实际重力(来源于万有引力)。
5.N=G+ma(设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与v无关)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g=9.8m/s?。
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如果有)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1.国际单位制(符号单位):时间(t)s,长度(l)m,质量(m)kg,电流(I)A,物质的量(n)mol,热力学温度K,发光强度cd(坎培拉)2.1N:使1kg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即1N=1kg?m/s?。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三篇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三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今天为您推荐的《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1、受力分析:要根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与多少物体接触,处于什么场中)和运动状态着手,其常规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并隔离出来;(2)先画重力,然后弹力、摩擦力,再画电、磁场力;(3)检查受力图,找出所画力的施力物体,分析结果能否使物体处于题设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否则必然是多力或漏力;(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复列为物体所受的力2、整体法和隔离体法(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不考虑整体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中假想地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物体对其它物体的作用力。
(3)方法选择所涉及的物理问题是整体与外界作用时,应用整体分析法,可使问题简单明了,而不必考虑内力的作用;当涉及的物理问题是物体间的作用时,要应用隔离分析法,这时原整体中相互作用的内力就会变为各个独立物体的外力。
3、注意事项: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1)弹力和摩擦力都是产生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因此要从接触点处判断弹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画好这两个力(2)画受力图时要逐一检查各个力,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一定是无中生有的.同时应只画物体的受力,不能把对象对其它物体的施力也画进去易错现象:1.不能正确判定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2.不能灵活选取研究对象;3.受力分析时受力与施力分不清。
【篇二】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来,并画出受力图,这就是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顺序先找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电磁力、浮力等)。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运动的描述和分析
3. 物体受力平衡和力的性质
4. 运动的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5. 重力和运动上的应用
6. 弹力和弹簧的性质
7. 惯性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8. 力的作用点、作用方向和作用面积
9. 热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10. 温度和热平衡
11. 热传导和热辐射
12. 内能和热量
13. 热学过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14. 热机和热功
15. 电学基本概念和电荷的性质
16. 电流和电路
17. 电压和电阻
18. 欧姆定律和电功率
19. 电流和电量
20. 电路中的串联和并联
21. 磁学基本概念和磁场的性质
22. 电磁感应和电磁场
2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4. 电磁感应与电流的关系
25. 安培力和磁场的能量
26. 光学基本概念和光的传播
27. 材料的透光性和光的反射
28. 光的折射和光的成像
29. 单色光的光谱和光的干涉
30. 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超详细总结带经典例题及解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
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知识梳理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补充:直线运动的图象1、从S —t 图象中可求: 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⑵、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⑴、 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⑶、 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S —t 图象中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2、从V —t 图象中可求: 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表示加速,.....a<0...表示减速....)⑴、 图线纵坐标的截距表示........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0V )⑵、 图线与横坐标所围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
在t .轴上方的位移为.......正.,在t .轴下方的位移为负........。
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等于各段时间位移的代...................数和..。
⑶、 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速度相同 ⑷、 比较两物体运动加速度大小的关系补充: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较补充: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1、速度与加速度没有必然的关系,即:⑴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⑵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⑶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⑷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也为零。
2、当加速度a 与速度V 方向的关系确定时,则有:⑴若a 与V 方向相同....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增大...。
⑵若a 与V 方向相反....时,不管..a .如何变化,.....V .都减小...。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高一必修一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部分,它涵盖了力学、运动学和能量守恒等核心概念。
以下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的总结:1. 力学基础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科学。
在这部分,我们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则阐述了力和物体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
2. 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并探讨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恒定的,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
曲线运动则涉及到速度方向的变化,例如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并探讨了能量在不同物理过程中的转换。
4.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移动距离时所做的工作,而功率则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我们学习了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率与功和时间的关系。
5. 机械振动和波机械振动是指物体或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进行的往复运动。
波则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我们学习了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以及波的传播、波速、波长和频率等概念。
6.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液体和气体)运动规律的学科。
我们学习了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帕斯卡定律、伯努利方程和连续性方程。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并为后续更深入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力学基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如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具体计算是解三角形,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二、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F合=0或∑Fx=0,∑Fy=0。
二力平衡:两个共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力平衡:三个共点力在同一平面内,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平衡条件的推论: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三、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t = v0 + at(匀变速直线运动)。
位移公式:s = v0t + 1/2at²(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公式:v平均 = (v0 + vt) / 2(匀变速直线运动)。
四、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物体的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五、摩擦力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摩擦力称为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计算应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并注意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力学和运动学的基本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力1.重力:G=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v0+at①2.位移公式:s=v0t+at2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4.平均速度公式:=④=(v0+vt)⑤=⑥5.位移差公式:△s=aT2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注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⑥.向心加速度2.(1)向心力公式:F=ma=m=m(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1.物理实验与物理量的测量
-实验方法与步骤
-测量物理量的基本方法
-仪器的使用与读数的处理
2.力学
-质点及其运动
-直线运动学
-曲线运动学
-弹性力和力的合成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3.力学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与应用
-行星运动规律
-行星与卫星
4.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的概念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冲击与碰撞
-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
5.能量与能量守恒定律
-功与机械能
-动能与势能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能量转化与能量损失
6.力学中的机械振动与波动-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
-动力学模型与能量守恒定律-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与共振现象
-机械波的传播与性质
7.声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波的特性与参数
-声音的强度与音量
-声音的音质与声音的合成8.物态变化与热学
-相变与相变点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功与功与功率的转换-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增定律
9.静电学
-带电体的电荷与电场
-静电场的构成与性质
-电场中的电势能与电势
-电容与电容器
10.电学
-电流与电路
-电阻与电阻器
-欧姆定律与分压定律
-串联与并联电路
-电功率与电能的计算。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归纳总结1. 物理量及其测量•物理量:物理现象所特征的量称为物理量。
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国际单位制:采用米、千克、秒等作为基本单位,通过加前缀或名称表示更大或更小的单位。
•物理量的测量:使用仪器对物理量进行测量,以获得准确的数值。
•物理量的运算:物理量间的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以及指数运算等。
2. 运动及运动的描述•质点的运动:质点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所描述的现象。
•参照系:用于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标准。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变化量。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多少。
平均速度 = 位移 / 时间•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平均加速度 = (末速度-初速度) / 时间3.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特征: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运动的模型:将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运动分开考虑,常常利用平抛运动模型进行分析。
•平抛运动的相关公式: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
4.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凡物体,均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
•惯性系:在惯性系中,物体受到的力才能够保持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参考系:描述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
5.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合力 = 质量 x 加速度。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可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物体的加速度、合力等。
6.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为相互作用的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相等的大小、相反的方向。
7. 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物体运动的量度,动量 = 质量 x 速度。
•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1.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篇一路程和位移(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
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比如说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2.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篇二重力势能(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表达式Ep=mgh是标量单位:焦耳(J)(2)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W重=-ΔEp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3)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和参考平面无关(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3.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篇三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弹力作用、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三者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还可能成任意角度.(3)摩擦力的大小:说明: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静摩擦: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0(fm为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静摩擦力的具体数值可用以下方法来计算:一是根据平衡条件,二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过受力分析确定.(4)注意事项:a、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識考點考點一:時刻與時間間隔の關系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の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の一個瞬間。
對一些關於時間間隔和時刻の表述,能夠正確理解。
如:第4s末、4s時、第5s初……均為時刻;4s內、第4s、第2s至第4s內……均為時間間隔。
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考點二:路程與位移の關系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の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運動軌跡の長度,是標量。
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の大小..。
..等於路程。
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の大小考點五:運動圖象の理解及應用由於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の關系,所以在解題の過程中被廣泛應用。
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の有x -t 圖象和v —t 圖象。
1. 理解圖象の含義:(1)x -t 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の變化規律 (2)v —t 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の變化規律 2. 明確圖象斜率の含義:(1) x -t 圖象中,圖線の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圖象中,圖線の斜率表示加速度考點一:勻變速直線運動の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時間關系式:at v v +=0 (2) 位移—時間關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關系式:ax v v 2202=-三個公式中の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個,就可求出其餘兩個。
利用公式解題時注意:x 、v 、a 為矢量及正、負號所代表の是方向の不同。
解題時要有正方向の規定。
2. 常用推論:(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時間中間時刻の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の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の中間位置の瞬時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兩個連續相等の時間間隔(T )內位移之差為常數(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點二:對運動圖象の理解及應用1. 研究運動圖象:(1) 從圖象識別物體の運動性質(2) 能認識圖象の截距(即圖象與縱軸或橫軸の交點坐標)の意義 (3) 能認識圖象の斜率(即圖象與橫軸夾角の正切值)の意義 (4) 能認識圖象與坐標軸所圍面積の物理意義 (5) 能說明圖象上任一點の物理意義2.x-t圖象和v—t圖象の比較:如圖所示是形狀一樣の圖線在x-t圖象和v—t圖象中,考點三:追及和相遇問題1.“追及”、“相遇”の特征:“追及”の主要條件是:兩個物體在追趕過程中處在同一位置。
高一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
第一单元运动描述一、质点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2.说明: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2 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二、参考系和坐标系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三、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初”.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四、位置、位移和路程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五、速度与速率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方向与Δx 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六、加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3.公式:a= =4.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5.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6.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的大小即 ;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的方向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方向.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差.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第二单元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做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分类: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类.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3.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公式:匀减速直线运动 a取大小位移公式:x=v0t+ at2 x=v0t- at2位移公式:S= t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 2-v 02=2ax v 2-v 02=-2ax平均速度计算式:4.几个推论:⑴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⑵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⑶两相邻的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等于恒量..即Δx= =aT2该公式可用于测定加速度;也可作为判断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条件..⑷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从运动开始时刻计时;且设t为时间单位①ts末、2ts末、3ts末、…nts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3:…vn=1 2 3 … n②ts内、2ts内、3ts内、…nts内位移之比为:x1 x2 x3 … xn=12 22 32 …n2③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xⅠ xⅡ xⅢ…:xN=1:3:5:…:2n-1④经过连续相同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Ⅰ∶tⅡ∶tⅢ∶…∶tN=1: : :…5.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确定研究对象.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并且画出草图.3分析运动过程的特点;并选用反映其特点的公式.4建立一维坐标系;确定正方向;列出方程求解.5进行验算和讨论.6.怎样处理追及和相遇类问题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此类问题的本质的条件就是看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的同一位置..求解的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找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④建立方程;求解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1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常见的有下列两种情况:第一类——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②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③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第二类——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②若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2相遇问题: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上即相遇..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3处理这类问题;也可以只用位移的关系列出x-t二次函数方程;利用判别式求x极值;或由有一组解、两组解、无解;确定是否相遇、相撞、相遇次数..7.运动的图象问题物理规律的表达除了用公式外;有的规律还用图像表达;优点是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对图像的要求可概括记为:“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1x-t图象:图1-2-2所示为四个运动物体的位移图象;试比较它们的运动情况.这四个物体的位移图象都是直线;其位移又都随时间增加;说明都向着同方向位移的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只是其速度的大小和起始情况不同. a、b两物体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在t=0时从位于原点前方x1处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时间t1才开始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中可知;任取相同时间△t;它们的位移△x大小不同:△xc>△xB>△xa>△xd;所以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c>vB>va>vd.2v-t图:①说出如图1-2-5中的各物体的运动情况..①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③是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的反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④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v-t图象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如图1-2-6所示;加速度 ;即加速度a等于v-t图象的斜率..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所以速度图象与横轴的夹角恒定;即加速度是一个恒量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曲线;所以图象与横轴的夹角在改变;即加速度不恒定.如图1—7所示;速度图象与横轴的夹角越来越小;表示加速度逐渐减小;即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慢.这里要注意;图1-2-7所表示的加速度虽逐渐减小;但速度却越来越大;这也体现了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自由落体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2.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3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gth=v2=2gh从运动开始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增加量相等:Δx=gt2第三单元相互作用一、力的基本知识:1.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产生形变;2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物体运动状态变化.3.力是矢量;要准确表述一个力;必须同时指出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二、三种最常见的力:1.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重力的大小:①由G=mg 计算②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处于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重力的大小.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2.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3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4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5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①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它的伸长成正比;即F=kx;k叫劲度系数;单位是N/m.弹性限度: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恢复;这个限度叫着弹性限度.②对于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大小;一般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3.滑动摩擦力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2产生的条件:⑴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2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3两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3大小:跟压力FN成正比;F=μFN.4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4.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在物体接触处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②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③两物体相对静止但存在相对运动趋势.3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3 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接触面之间的弹力方向垂直.4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O<F≤Fmax;5最大静摩擦力Fmax:①F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f;为方便起见;解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Fmax=F.②Fmax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正压力成正比;但静摩擦力的数值与正压力大小不成正比.5.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两物体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成为一个难点.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常用下列方法:1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右栏例1.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首先弄清物体运动状态是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状态;分析出除摩擦力外的其它力;看是否能维持这个运动状态;若不能维持;说明一定受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即可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运动描述一、质点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2.说明:(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2) 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二、参考系和坐标系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用来作为标准的另外的物体.说明:(1)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2)参考系的选取是任意的,原则是以使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简单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2.坐标系:为定量研究质点的位置及变化,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如质点沿直线运动,以该直线为x轴;研究平面上的运动可建立直角坐标系.三、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 末”;和“4s初”.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四、位置、位移和路程1.位置:质点所在空间对应的点.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来描述.2.位移: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的长度.3.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五、速度与速率1.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v= ),是矢量,方向与Δx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与瞬时速率: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其大小叫瞬时速率,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度(v= ),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平均速率,是标量.说明:速度都是矢量,速率都是标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及方向,而速率只能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率就是瞬时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只有在单方向直线运动中,平均速率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即位移大小等于路程时才相等.六、加速度1.物理意义:描述速度改变快慢及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2.定义: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所用时间的比值.3.公式:a= =4.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5.方向:与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6.理解:要注意区别速度(v)、速度的改变(Δv)、速度的变化率( ).加速度的大小即,而加速度的方向即Δv的方向七.速度、速度变化量及加速度有哪些区别?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它是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运动方向.也可以说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和位置变化的方向.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速度改变多少的,它等于物体的末速度和初速度的矢量差.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同;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的变化与速度大小无必然联系.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它描述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和变化的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由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多少共同决定,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无必然联系.第二单元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1)概念:物体做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分类: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类.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3.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公式: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大小位移公式:x=v0t+ at2 x=v0t-at2 位移公式:S= t速度与位移的关系:v 2-v 02=2ax v 2-v 02=-2ax平均速度计算式:4.几个推论:⑴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⑵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⑶两相邻的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等于恒量。
即Δx==aT2该公式可用于测定加速度,也可作为判断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条件。
*⑷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从运动开始时刻计时,且设t为时间单位)①ts末、2ts末、3ts末、…nts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3:…vn=1?2?3?…?n②ts内、2ts内、3ts内、…nts内位移之比为:x1?x2?x3?…?xn=12?22?32?…n2③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为:xⅠ?xⅡ?xⅢ?…:xN=1:3:5:…:(2n-1)④经过连续相同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Ⅰ∶tⅡ∶tⅢ∶…∶tN=1:( ):( ):…?( )5.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确定研究对象.(2)明确物体作什么运动,并且画出草图.(3)分析运动过程的特点,并选用反映其特点的公式.(4)建立一维坐标系,确定正方向,列出方程求解.(5)进行验算和讨论.6.怎样处理追及和相遇类问题?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此类问题的本质的条件就是看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的同一位置。
求解的基本思路是:①分别对两物体研究;②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③找出两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④建立方程,求解结果,必要时进行讨论。
(1)追及问题:追和被追的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否追上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常见的有下列两种情况:第一类——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若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②若两者位移相等,且两者速度相等时,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③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第二类——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①当两者速度相等时有最大距离。
②若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2)相遇问题:①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上即相遇。
②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
(3)处理这类问题,也可以只用位移的关系列出x-t二次函数方程,利用判别式求x极值,或由有一组解、两组解、无解,确定是否相遇、相撞、相遇次数。
7.运动的图象问题物理规律的表达除了用公式外,有的规律还用图像表达,优点是能形象、直观地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也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图像的要求可概括记为:“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
(1)x-t图象:图1-2-2所示为四个运动物体的位移图象,试比较它们的运动情况.这四个物体的位移图象都是直线,其位移又都随时间增加,说明都向着同方向(位移的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只是其速度的大小和起始情况不同.a、b两物体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c物体在t=0时从位于原点前方x1处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时间t1才开始向正方向作匀速直线运动.由图中可知,任取相同时间△t,它们的位移△x大小不同:△xc>△xB>△xa>△xd,所以它们的速度大小关系为vc>vB>va>vd.(2)v-t图:①说出如图1-2-5中的各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③是沿与规定的正方向的反方向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④是沿规定的正方向的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v-t图象的倾斜程度反映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如图1-2-6所示,加速度,即加速度a等于v-t图象的斜率。
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所以速度图象与横轴的夹角恒定,即加速度是一个恒量(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曲线,所以图象与横轴的夹角在改变,即加速度不恒定.如图1—7所示,速度图象与横轴的夹角越来越小,表示加速度逐渐减小,即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慢.这里要注意,图1-2-7所表示的加速度虽逐渐减小,但速度却越来越大,这也体现了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自由落体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2.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3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gth=v2=2gh从运动开始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增加量相等:Δx=gt2第三单元相互作用一、力的基本知识:1.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产生形变;(2)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物体运动状态变化).3.力是矢量,要准确表述一个力,必须同时指出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二、三种最常见的力:1.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重力的大小:①由G=mg 计算②用弹簧秤测量,物体处于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等于重力的大小.(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4)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2.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叫做形变.(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发生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3)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4)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5)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①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跟它的伸长成正比,即F=kx,k叫劲度系数,单位是N/m.弹性限度: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恢复,这个限度叫着弹性限度.②对于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大小,一般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3.滑动摩擦力(1)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2)产生的条件:⑴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2)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3)两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3)大小:跟压力FN成正比,F=μFN.(4)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5)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4.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相对静止的物体,由于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在物体接触处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②物体间接触面不光滑;③两物体相对静止但存在相对运动趋势.(3)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3) 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接触面之间的弹力方向垂直.(4)大小:等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大小.两物体间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即O<F≤Fmax, (5)最大静摩擦力Fmax:①Fmax略大于滑动摩擦力f,为方便起见,解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Fmax=F.②Fmax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正压力成正比,但静摩擦力的数值与正压力大小不成正比.5.如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沿着两物体接触面的切线,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又难以判断,这就使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成为一个难点.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常用下列方法:(1)用假设法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滑动,从而确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如右栏例1.(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首先弄清物体运动状态(是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状态),分析出除摩擦力外的其它力,看是否能维持这个运动状态,若不能维持,说明一定受摩擦力,根据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即可判断出静摩擦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