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职业高中高中语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正确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京派语言。
3.训练关键词概括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四.教学方法1.自学辅导式为主,兼以发现式、讨论式2.音画欣赏式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flash课件),以最灵动的唯美风格让学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强音。
六.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通读全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或哪些内容有价值一.导语(3分)我们的首都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同学们想想你最喜欢北京哪一处风光?学生说完教师总结并用课件展示:万里长城,香山红叶,故宫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还有钓鱼台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
也许很少有人能够想起正在走向衰败的胡同,但是那些曾经在这里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岁月,他们舍不得呀。
观看北京胡同的图片,二.确定并完成本课学习目标(15分)1.理清思路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2.概括要点(根据关键词)第一部分写了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安静第二部分写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选关键词进行概括:封闭、满足、冷漠、忍耐第三部分作者观北京胡同的衰落,抒发感情三、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难问题(发现式学习)(8分)1、如何评价北京胡同文化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态度2、胡同为什么会衰落用课文上的一句话来表达:商品大潮的冲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作者对胡同的衰落持什么态度作者和那些老北京人一样的心情:留恋,伤感,无奈(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对老北京深厚的感情,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但作者是达观的,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面对胡同的衰落,以积极乐观超然的态度迎接新文化的到来。
《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朴实、典雅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四、授课时数:一课时五、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北京胡同的图片使学生感性认识北京胡同的特点,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六、教学过程(一)上课前播放歌曲《北京胡同》(有背景图片)。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导语同学们,说起巷子,我们并不陌生,而且应该比拟熟悉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巷子之中的经历是有的,但对于巷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
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巷子也就是胡同,开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我们将一节课完成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有没有信心?(多媒体展示北京胡同照片)(三)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目的: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朴实、典雅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四)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剧作家。
其有“短篇圣手”之称,主要著作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等,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精选6篇)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精选6篇)《胡同文化》高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同文化》高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胡同文化》高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
散文有读者。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
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
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
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
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
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
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
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
一定要说,是有人物。
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
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2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掌握通过抓关键句理解文意的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三)德育目标: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1.概括北京胡同建筑和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2.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讲授法为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章犹如一幅清淡、脱俗而又紧扣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条理清楚,层次鲜明,通俗易懂。
在学生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讨论法分析文章。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导入新课,引出“胡同文化”;然后,采用朗读法、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锻炼学生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设计思考题,就“胡同文化”的精义展开讨论,引出对作者如何看待胡同文化及其衰落的思考,提供一些背景材料以便学生分析,然后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总结本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文化”的角度导入,引出“胡同文化”。
二、新课内容(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给同学们阅读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文章,可以互相讨论,看看这篇文章的层次应该怎么划分,为什么?然后找同学回答。
教师适当指导划分层次需注意的要点。
讨论并得出结论:(展示文章划分层次的结果)第一层(1-4):胡同的特点。
第二层(5-12):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三层(13-15):胡同文化的没落,以及作者对胡同文化及其衰落的感受(二)研读文章第一层次,了解北京的胡同请大家思考一下:胡同的特点有哪些?(多媒体展示问题)阅读文章1-4段,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都安高中高一语文组苏秋艳2010年1月20日一、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正确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京派语言。
3.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材分析《胡同文化》为教读课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教师放手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和局部的联系上反复思考,要求学生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师:“去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提到北京,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生:“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生:“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师:“也许很多同学想不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生:胡同就是小巷子生:胡同四四方方的。
师:像四合院?生:是的!师:那是死胡同!师: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展示: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师:“胡同文化”是哪个阶级的文化?生:市民阶级。
师:哪里的市民?生:北京的市民。
师:北京什么地方的市民?生:北京胡同里的市民。
师:那么胡同文化就是--?众生齐答:北京胡同市民的一种文化。
师:在了解“胡同文化”前,我们先来看看北京胡同都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半部分,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位前后位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几分钟讨论后)生:胡同很多!生:胡同有宽有窄!生: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很安静。
生:胡同取名有各种来源!师:你是从课文第2段发现的,是吧?生:是的!师:那么请你说说第2段都提到了胡同的哪些名称。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胡同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分析并理解《胡同文化》这篇课文的主旨和思想;3.学会使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并表达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1.课文《胡同文化》(篇目:《文化沟通之路》)2.背景知识:胡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胡同文化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思想;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2.课文《胡同文化》的课件和相关教学资料3.绘声绘色的图片资料4.PPT或黑板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使用胡同文化的图片或者视频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胡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示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课件和讲解,介绍胡同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包括以胡同为代表的老北京文化、胡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
3. 阅读和讨论(30分钟)学生阅读课文《胡同文化》,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1.课文中提到的胡同文化都有哪些特点?2.胡同文化在北京的发展有哪些影响?3.你认为胡同文化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有影响吗?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文分析与解读(15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思想,以及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
教师可以解释课文中的一些难词和句子,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5. 阅读策略指导(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如预测、概括、判断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阅读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策略。
6. 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根据对胡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写一篇文章,阐述胡同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内容、课堂讨论和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3.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
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
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北京胡同的历史渊源:巷称胡同,始自公元720年前兴建的元大都制定的坊巷胡同制度。
“街巷”(广州)胡同的别名“里堂”、“弄堂”(上海)“巷道”(楚雄)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1) 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3) 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形成文化影响思想文化(7)封闭的文化 (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9篇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胡同文化》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胡同文化》说课指导新人教版必修1
《胡同文化》说课指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德育目标]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呢?学生答。
(答案各种各样。
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教师进一步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到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时哪里吗?学生答。
明确:胡同。
(幻灯片4)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
(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
(出示幻灯片5)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高中语文《胡同文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胡同文化》说课稿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胡同文化》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确立、教学难点突破、教学过程实施的设计及其理由。
一、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总体要求、教材中序言部分编写意图、本篇序言的内容形式概述以及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和鉴赏总体要求1.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2.应引导学生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二〕教材中本单元编写意图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是序言,编排目的是“力图使学生对序言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
序言“内容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学习这个单元,不仅要尽可能地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更要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三〕本篇序言的内容形式概述内容上写的是胡同的特点--正、俗、窄、多、静,是胡同文化的精髓--封闭、安土重迁、易于满足、逆来顺受、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是对胡同的态度--怀旧、感伤、无奈,是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调侃、批评。
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复杂,作者是委婉劝告老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告别放弃过时的旧观念。
形式上,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四〕具体学情有利条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咬文嚼字能力,对讽刺性语言不陌生。
不利条件:学生搜寻资料的时间空间受到限制,还没有对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熟练运用,诵读质疑交流的意识不强。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确定如下几个关键词:胡同、胡同文化、语言朴实典雅、感情态度、诵读、质疑交流。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胡同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品味语言,学习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
教学重点:点拨概括要点的方法,并尝试用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文中流露出的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起北京,我们都会肃然起敬,她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们会想到天安门广场,会想到金碧辉煌的故宫,想到雄伟的万里长城,更会想到2008年的奥运会。
可你想到北京的胡同吗?方正的北京胡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
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她友将经受怎样的历史沧桑?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北京胡同,体味蕴含其中的胡同文化的奥秘!二、背景知识介绍1、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
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2、胡同“胡同”一词来源于蒙古语,简单地说,就是小巷或小街道。
3、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是个复合的整体,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
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1、正音镊子(niè) 腌鱼(yān) 摞砖(luò) 棱角(léng) 房檩(lǐn)储存(chǔ) 低徊(huí) 噌的一声(cēng) 安土重迁(zhòng)2、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行文思路(1——4节)北京胡同的特点(第5节)过渡段(6——12节)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13——15节)北京胡同的没落与衰败四、讲读课文1、阅读1—4节,从每段中找出关键信息,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通用9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通用9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教学重点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教学难点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教学时数教学过程导入:问题: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自读课文并讨论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
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
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作业布置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篇2一、教材分析《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属于讲读课文。
本单元由四篇风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组成,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职业高中高中语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职业高中高中语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1 教材分析这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随笔。
作者通过描绘北京胡同的特点来谈由此形成的胡同文化及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事物表面的现象来挖掘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并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学生情况分析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化随笔类文章,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文化这种抽象概念有一些难度。
而文章中除了介绍文化之外,却先以大量篇幅介绍胡同的特点,这之间是何联系,学生也很难懂文化与具象的关系。
所以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图片来领略北京的胡同,了解文化与具象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学生整篇理解课文,并在查阅后口头交流讨论。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由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描述所流露的情感内蕴。
2.、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3、分析洛阳的民居特色和民居文化,为本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三、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2.学法:任务驱动法、展示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分三组布置任务:第一组网上搜集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北京的胡同》PPT文件,课上展示。
第二组搜集关于“胡同文化”的相关文章,提炼观点,准备课上发言。
第三组调查本地的民居特色、民居文化及保护现状,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学生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氛围。
这首歌不但能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人平凡生活的情趣之美,而且还能感受到其中渗透出的厚重的文化感。
高中语文《胡同文化》说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胡同文化》说课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抓住课文要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它用富有京味而有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再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
而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正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
京味的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觉。
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3、教学重点: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4、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二、讲教法课文:1、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优美的语言要用声音来品读才有味道,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布置预习:1、什么是胡同文化?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歌曲《故乡是北京》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下浓浓的北京风味,由现实生活中走进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教案《胡同文化》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胡同文化》是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序言。
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文艺小品文,悠闲、散淡、平和,这种风格与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阐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点相一致,富于文学韵味。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汪曾祺先生用富有京味而又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通过对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的描写,传达出了胡同文化封闭隐忍的内涵,在悠闲散淡而平和的语言风格之下透出作者对胡同之没的淡淡伤感。
这篇课文,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很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结合高考要求,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情。
4、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5、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领会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概括胡同的特点。
2、领会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体味作者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对胡同文化内涵的领悟。
2、对北京人心态的认识、评判。
3、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品读赏析"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安排一课时。
借助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味本文语言朴实典雅互相结合,通俗清爽利落而又深沉富有哲理的特点。
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之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引入猜猜看有一种艺术被人称为: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胡同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二、自读思考题1、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它在北京市民身上有哪些表现?2、文章前五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作者在文章中对北京胡同文化及其衰落怀着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并能通过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解决问题:1、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它在北京人身上有哪些表现?思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你如何看待这种“忍”的精神?2、文章的前五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明确:不可以。
人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建造居住环境,居住环境又反过来制约和支配人们的生活思想,二者密不可分。
从文章来说,有了北京的“方方正正”和“胡同”这两部分,“胡同文化”这一部分才有了依托。
由于胡同的安静闲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方正胡同特点3.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包含了什么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1)佩服与调侃“睡不着眯着”这话太精彩了!……真有你的!(2)伤感与无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3)理解与超脱:再见吧,胡同。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的。
”“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日子就这么过来了》)四、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1、平淡朴素、口语化: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舍不得“挪窝儿”2、典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使人怅望低徊本文语言有的朴素,有的典雅,二者互相结合,充满生活气息,既亲切,又富有表现力。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胡同文化)教案(1)人教版第一册 教案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学目的: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虚实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型:新授课教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北京自古帝王都,自明代以来,它就是北方乃至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也是最具文化底蕴的都市。
提起北京除了老祖宗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外,我们油然会想起老舍笔下那生在皇城根下,住着四合院的老北京,提着鸟笼,穿梭胡同之间,养鱼养花的悠闲自在的生活。
他和我们黄土高原上吼着秦腔,吃着黏面的陕西人身上透着不同的气质文化气息。
这种感觉得出却道不明的东西是什么呢?汪曾祺先生把他归结为《胡同文化》。
胡同也是一种文化?特别吧!让我们一起走进胡同领略他的文化内涵!二、整体研读大家知道这篇文章是汪先生为他的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北京就胡同天下有名,最能体现北京的民俗特点和市民生活特征。
1、回顾课文(1)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北京城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2)在作者的眼中,这四方四正的形式,仅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吗?(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3)这篇序言从内容上写了两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介绍北京的胡同、受胡同影响的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4)胡同是不是一种文化形式?在文中找2、探讨胡同文化(1)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呢?让学生找关键词句封闭那些生活现象体现了它的封闭?安土重迁独门独院讨论:安土重迁是什么意思?他们的家是“金窝”“银窝吗”?那为什么不肯搬家?(住惯了,恋旧,图安逸)破家值万贯的内在思想他们愿意过封闭守旧的生活,独门独院是说他们深居简出不彼此交往吗?不那能说北京人封闭吗?(能,平常不多交往,随一点“份子”只是为了合礼数)师:看来,这北京人送礼给你并不代表对你感情深,没咱陕西人诚,陕西人不讲客套、面子,对待客人不管食量大小,一律大碗黏面,虽然粗犷了点,但却是赤诚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职业高中高中语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必修1
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1 教材分析
这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书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随笔。
作者通过描绘北京胡同的特点来谈由此形成的胡同文化及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事物表面的现象来挖掘深层次的内涵,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并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化随笔类文章,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文化这种抽象概念有一些难度。
而文章中除了介绍文化之外,却先以大量篇幅介绍胡同的特点,这之间是何联系,学生也很难懂文化与具象的关系。
所以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图片来领略北京的胡同,了解文化与具象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学生整篇理解课文,并在查阅后口头交流讨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情感目标:
1、体会作者由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描述所流露的情感内蕴。
2.、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3、分析洛阳的民居特色和民居文化,为本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任务驱动法、展示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分三组布置任务:
第一组网上搜集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北京的胡同》PPT文件,课上展示。
第二组搜集关于“胡同文化”的相关文章,提炼观点,准备课上发言。
第三组调查本地的民居特色、民居文化及保护现状,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学生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氛围。
这首歌不但能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人平凡生活的情趣之美,而且还能感受到其中渗透出的厚重的文化感。
那高高的前门、那大碗茶、那香甜的冰糖葫芦、软嫩的豆腐,让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亲切感。
今天,我们要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从他的文章中去了解老北京的胡同及作者给我们阐释的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会觉得深奥很难把握。
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甚至人们的思想、行为习惯、为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等等都是文化。
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一)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
1、先让我们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子的,第一组同学多媒体展示《北京的胡同》照片。
2、作者又是如何介绍胡同的,文中哪几节描写胡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1-4自然段,通过抓中心句、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出北京胡同的特点。
教师提示:从胡同的布局、名字、数目、环境这四个方面来概括。
多媒体展示
布局——方正数目——多
名字——俗环境——静
(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
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
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文化。
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又反映出怎样的文化特点呢?
小组比赛,朗读课文5—12自然段,然后讨论解决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在这个部分中,哪些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语句具体体现这些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明确: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
课文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
在这种封闭的文化氛围中,作者剖析了人们的心态:一是说北京人平常日子过往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二是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的自我满足的心态。
三是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所以,作者用一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封闭文化的核心──“忍”。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
“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忍者”的形象。
难点探究:
胡同与胡同文化是什么关系呢?
胡同文化的忍和封闭与胡同的方正有关。
胡同为什么这样方正?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呢?
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突出了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尊卑长幼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居住在胡同、四合院的人大都是劳苦大众,他们奔波劳碌,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于是就形成了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性格。
(三)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对胡同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作者又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
1、请同学们集体诵读第13自然段,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2、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找。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3、作者是不是只有伤感、忧伤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感情。
三、发散思维
作者认为胡同文化的消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关于胡同文化,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请第二组同学发言。
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考虑问题。
例:1.毫无疑问,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的东西自有其生存、发展的理由。
当然,我们说胡同文化是良莠不齐的,理应抛弃其弊,保护弘扬其优。
2.北京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胡同,正面临着消失,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究竟要留给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需要我们思考。
北京胡同里有许多独特的艺术成就,有许多创造性的杰作,它至少能为一种已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
重视胡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珍宝,将它们保护好,传递给我们的子孙,是我们的责任。
3.其实老北京的历史并不都在博物馆里,胡同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藏着很多故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发掘了,所以在北京老胡同即将被现代文明侵蚀殆尽的今天,保护北京老胡同,保护胡同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请第三组谈自己的调查情况,并为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例:如何既保留民居文化,又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情况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简单的争论之中,我们为何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用开发商的推土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保留胡同与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是可以并存的,并不是黑白对立”。
四、小结扩展
《胡同文化》犹如一杯陈年佳酿,使人们品尝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了解了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心态,体味到了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并感受到了悠闲的小品文的精美。
学完之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洛阳,围绕“我们身边的文化”这一课题,结合所学专业,开展一次语文课外研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
首先,请同学们参照相关内容,发现并确立课题。
(课题可以是如下种种:小吃文化、婚嫁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其次,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上网等各种方式开展研究的方法,由学生在课外完成。
最后,进行成果展示。
可以通过小论文的方式,也可以是图片展览的形式,还可以是放映多媒体、录相的形式发布探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活动心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