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放射线诊断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X线与CT诊断对照研究
到C 级这 两项指标 随着肝功能 下 降呈下 降趋 势 , A B C 但 、 、
各级 间比较没有统计 学差异 ( P>O 0 ) 这 与一些 文献报 道 .5 , 不太一致 L ]可能与 T C 2, G、 HOL在肝脏 内代谢 较 为复杂 有
可能因为在肝功能受损时 , AP I的主要 影响仅为合成 对 0A 受 阻 , 肝 硬 化 时 肝 细 胞 表 面脂 蛋 白受 体 功 能 受 损 , 而 对
椎动脉 型颈椎 病 (r r le i l pny pty C A) at i r c od l a , S e ac v a s o h 是一种 常 见 的疾 病 , 多发 病 。临 床将 颈 椎 病 分 为 6型口 , ] C A是其 中一 型 , S 临床症状较复杂 。 文总结我院 8 本 例椎 动 脉型颈椎病 临床与 X线平片 、T资料 , 回顾性分析与研 C 做一 究, 探讨其 X线平 片、 T影像上 的各 种表 现及诊断 价值 , C 并
损害时 , 血脂及载脂蛋 白均有 下降 , 可作 为反 映肝功 能损 害
的指标 。
肝脏 是 T 、HO G C L合成的主要场所 , G主要在 内质 网 T 合成 , C O 而 H L则 在胞 液及 内质 网合成 。肝 硬 化组 与对 照
组这两项指标 虽有 显著 差异 , 但在 C i hl d分级 中虽 然从 A级
A0 P B的作用除上述影 响外 尚有降解的减少 , 只有肝 功能严 重 受损时 , 肝细胞对 A 0 P B的降解减少的作用不能抵消合成 减少 , 从而 表现为显 著下 降。当然 , 上述 推论仍 有争
议, 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关 , 些激素参与 了代谢 , 肝病 时这些 激素 的代谢 也发生 某 而 了变化 , 而影响了脂质 代谢 , 从 此外 肝病 时蛋 白质 的合 成减 退也影响 了脂质代谢 。因而 T C O G、 H L水平 的降低可 反映 肝功能的损害 , 肝功 能损 害的程度 不敏 感 , 但对 不能反 映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进展
椎动脉 C A是一种几乎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 , T 近年来 由于多排 C ( S T 发展 迅速 , TMC) 其快速 容积扫描结 合造影
剂 团注 技 术 和各 种计 算 机 后 处 理 软 件 , 进 行 多 角 度 、 可 多层
况: 颈椎节 段性失稳 、 钩椎关节增 生 、 间隙狭 窄以及排 除 椎 炎症 、 结核 、 肿瘤 、 外伤 、 畸形等 。颈椎节段性失稳 和钩椎 关
参照 19 9 2年孙 宇等 在全 国颈椎 病专题 座谈会上 提 出的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标准 : 1 曾有猝倒 发作 , () 并伴 有颈性 眩
晕 ;2 旋 颈 试 验 阳性 ; 3 x 线 片 显 示 节 段 性 不 稳 或 钩 椎 () ()
现, 头部 的位置变化与检查结果密切相关 , 检查者可于多个 体位下重复操作 , 提高该病 的检 出率 。
出 良好 的应 用前 景 。
1 X线
x线平片 是诊 断 C A 的 常规检 查 方 法 , 括正 侧位 S 包 片、 位片 、 斜 屈伸功能位 片及张 口位片 。x线六位片在 临床
诊 断 椎 动 脉 型 颈 椎 病 中 的 价 值 主 要 是 为 了 解 颈 椎 退 变 情
3 多排 c T血 管成 像 ( ut—sc Tag— ml i l eC ni i
性病变及畸形 ; 血管 内皮素等体液 因子 的参与等。
C A临 床 表 现具 有 多 样 性 , 阶段 对 C A 的 诊 断 主要 S 现 S
展起来的 D A技术明显提高了检测的精开 展 。周 殿 阁等 通 过 对 比 检 查 结 果 发
数 字减 影 血 管 造 影 图像 分 辨 高 、 时 显 影 , 视 下 椎 间 实 透 隙 定 位 准 确 , 椎 动 脉 压 迫来 源容 易 作 出判 断 , 准 确 发 现 对 能 椎 动 脉 狭 窄 、 曲的 部位 及范 围 , 扭 目前 已成 为 椎 动 脉 测 量 和 相 关 疾 病诊 断 的金 标 准 。近 年 结 合计 算机 自动 分 析 技 术 发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 临床 表现
线平 片诊 断提 供 了客 观指 标 。张建 波 [ 通 过 回顾 5 1 性 分 析 发 现椎 动 脉 型 颈 椎 病 X 线有 ① 颈椎 生理 曲
临 床 表 现 对 疾 病 的诊 断是 其 他 方 法 无 法 取 代 的 ,就本 病 而 言 ,症 状 体征 十分 复 杂 ,临 床 表 现 有 : 位 性 眩 晕 、猝 倒 、脑 干 症 状 、颅 神 经 症 状 、 体 记 忆 力减 退 等 。 故 第 二 届 颈椎 病 专 题 座 谈 会 纪 要 制订 如 下 诊 断标 准 : 曾有 卒 倒 发 作 并伴 有 颈性 眩 ① 晕 ;② 旋 颈 试 验 阳性 ; X线 片 显示 节段 性 不 稳 或 ③ 钩椎 关 节 骨 质增 生 ; 多伴 有 交 感 症 状 ,除外 眼 源 ④
相 位 对 比法 是 一 种 具 有 良好 灵 敏 性 、准 确 性 和 可
椐① 颈椎 弧度 ;② 椎体角度位 ;③ 椎体水平位移
三 项 指 标 观 测 到 多 数 学者 集 中在 颈 椎 骨 性 改 变 及 环 枢 椎 关 节 的改 变上 。 但 临 床上 由 颈 椎 生 理 曲度
重 复性 的无 创 血 流分 析技 术 。常时新 【 此技 术 8 】用
常见病 。在产生供血不足 的机制 中,神经 因素较
之 机 械 因素 更 为 重 要 ,特 别 是 交 感 神 经 因 素 。复 杂 的病 理 机 制 决 定 了本 病 临 床 表 现 的 多 变性 ,故
诊 断 上 往 往 不 能 从 一 方 面 下 结 论 ,而 是 多种 诊 断
在 基 层 可 做 为 诊 断 椎 动 脉 型 颈 椎 病 的客 观 指 标 。
黄韧 带肥 厚 。而 椎 动脉 型 C T表现 为 钩突 肥 大 和钩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9年第1期第0卷文献综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刘献祥福建中医学院(350003 福州)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本病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
现将其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及治疗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1.1受压钩突位于椎体上缘,有人认为,Luschka关节的骨赘增生将压迫椎动脉,轻者引起“椎动脉综合征”,[2]重者椎动脉栓塞,认为增生压迫是CSA发病的主因。
王欢[3]为研究受压迫机制,建立了椎动脉受压的动物模型,17只大耳白兔经颈前正中入路,在颈椎间骨膜下椎动脉内侧植入骨块,术后彩色多普勒、椎动脉造影及CT检查的结果与临床检查CSA的特点相同,有特征性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变,说明受压是CSA发病因素之一。
1.2 体液因子有人认为术中误伤椎动脉结扎后,患者并未出现椎基底供血不足的症状,相反,一些体液因子将在CSA中起作用。
冯世庆[1]用放射免疫方法研究内皮素(ET)在CSA 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发现CSA患者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约3倍;术后血浆ET含量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约1/3。
作者认为其机理可能由于:①颈椎退变致椎动脉受压,经壁压力增高,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ET,释放入血,作用于小脑和脑干的受体;②椎动脉的长期慢性刺激,ET释放增多,机体反应性增高,受体上调;③颈椎转颈运动时,加重椎动脉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前原内皮素,形成ET;④手术后椎动脉经壁压力下降,内皮细胞逐渐恢复,ET分泌减少。
1.3 微循环1957德国Auton等提出椎动脉在枢椎横突孔至枕骨大孔有4个弯曲;倪文才[4]报告国人椎动脉在这一段有6~7个弯曲,经测量发现颅内远侧椎动脉支配桥脑、延脑等的动脉支管径很细小,如桥脑支管径为0.1~0.5mm,内听动脉的管径平均为0.2mm,由此可见椎动脉走行的多数弯曲和支配脑干的细小营养血管使椎动脉系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脑干相应部位供血不足,微循环障碍。
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概述—定义
1956年Clarke和Robinson: The term "Cervical Spondylosis" refers to chronic degenerative changes due primarily to intervertibral disc decay, which are probably universally present in elderly persons. In many this process is sympotomless but occasionally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root or cord compressionresult.
VACS发病机理的研究及进展 -牵系学说
牵系学说 Ebraheim: 钩突、横突以及上下关节突的关节囊、骨膜相互延续 形成薄层的“纤维筋膜鞘样结构”,将椎动脉、静脉、 脊神经包裹在内; 在钩突与横突之间,存在一纤维组织连接,称“钩 突—VA—脊神经复合体”。 纵向横突间也存在“纤维束带组织”。 这些结构及横突间肌等对椎动脉起到限制固定作用。
VACS发病机理的研究及进展 -椎动脉粥样硬化学说
椎动脉粥样硬化学说
椎动脉管壁的粥样硬化、斑块可直接造成管 腔的局限性狭窄,进而又可引起管壁僵硬、弹性 降低。
VACS发病机理的研究及进展 -体液因子学说
体液因子学说
冯世庆:发现VACS患者血中血浆内皮素(ET) 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3倍。术后ET明显下降。 ET是一种血管活性肽,可引起脑血管痉挛, 口径减小。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主导意见。 认为:颈椎节段不稳定(instabilization of cervical spine)或骨赘在活动过程中刺激了椎 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动脉扭曲痉挛, 是VACS发病的关键。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诊断
眶四脉搏帐颦长脉蹲帐才能显示梗死灶,所以,在诊断小脑梗死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组100例小脑梗死患者中,经头部CT证实的仅有46例,占47.4%。
由此可见,头部CT在显示小脑病灶时受到限制,但在发病时可作为脑出血的筛查手段。
而头部MRI由于不受后颅窝骨骼伪迹的干扰,具有高度的分辨率以及早期显示梗死灶特性,能清楚、早期显示小脑梗死灶。
本组病例中,头部CT未能确诊者,做头部MRI均显示小脑梗死异常信号。
这说明头部MRI对小脑梗死的诊断是最理想的工具。
由于相当一部分意识清楚的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上小脑体征十分轻微,容易漏诊;而重症患者,因为其病后迅速昏迷或死亡,小脑体征无法检出,诊断困难;此外,由于大多数患者首发症状是眩晕、恶心、呕吐,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梅尼埃病;而以头痛为首发症状,且没有任何体征的患者,常可误诊为引起头痛的其他疾病,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在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的同时,配合恰当的检查,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收稿日期:2009-12-06)文章编号:1007-4287(2010)12-1996-0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MRA诊断张 翘1,刘景臣1,刘光耀1,李祥宏2(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吉林长春130033;2.永吉县医院骨科)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约为3.8%-17.6%,男女之比约为6∶11。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该病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类中与椎动脉有关的一类颈椎病,是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和颈椎有关的一个原因。
以往多是通过症状、体征进行诊断的,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观症状多,客观体征少,这对于临床开展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我们要从中筛选出适合于手术的病例就要有客观依据。
由于DSA和CTA都是有创检查,且时间长、费用高,难于普及应用,另外,临床上需要手术的颈椎病多是混合型颈椎病,了解脊髓病变的同时兼顾了解椎动脉的改变(或者了解椎动脉的同时了解脊髓的改变),能同时进行这两种检查的就只有核磁共振。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现今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高,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会对椎动脉造成压迫,使其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影响也较大。
近几年国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较多,本文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进展Abstract Now days,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essure of life,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also gradually increased,and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Because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can cause compress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the clinical symptoms are more serious and the life affects are more huger.In recent years,domestic researches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are more and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Treatment;Progress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临床常见、多发的颈椎病类型。
本病的发病机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颈椎节段失稳;②机械压迫椎动脉;③交感神经受刺激,颈部软组织的劳损与退行性病变是引起这些交感神经兴奋的主要原因;④椎动脉血管本身的硬化、痉挛和闭塞[1]。
椎动脉型颈椎病螺旋CT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螺旋CT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放射科广西贵港537100)【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疾病进行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是许多医学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
本文从疾病的发病机制、螺旋ct血管成像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疾病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充分了解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关键字】椎动脉型;颈椎病;螺旋ct血管成像【中图分类号】r681. 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48-02 颈椎病是指患者的颈椎发生退行性变而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等,可引发多种临床并发症[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常见颈椎病,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该疾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是许多医学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螺旋ct检查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就关于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开展综述如下。
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1.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含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而导致椎动脉受到严重刺激或压迫,从而造成患者血管狭窄、折曲,继而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此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诊断方法却一直是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诊断上多以临床症状,查体体征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2]。
1.2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及方面:①动力性因素:此因素引发疾病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移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于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等;②血管动力学异常:由于患者的年龄、颈椎活动量而引起椎动脉长期处于被牵拉状态,从而加速了血管的退变,而血管的弹性回缩力减弱后会促进颈椎的退变;③动脉硬化性改变:动脉硬化性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成正比,会促进病变的过程;④椎间隙间距改变对椎动脉的影响:椎间隙间距的改变会导致椎动脉与颈椎骨骼之间出现折曲、弯曲等改变;⑤血管变异:血管数量的差异、口径不一、是否对称都与此病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3]。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平关 系很 大 ,且不能提供直观的图像 ,不能 了解与椎骨 的关
系。
很有可能取代有创 D S A f 3 "  ̄ 。故诊断上往往不能从 一方 面下结
C S A患者 3 6 例, 与对 照组 比较显示 C S A组椎一 基底动脉流速
Hale Waihona Puke 明显低于对照组 , T C D异常率为 8 0 . 6 %,治疗后椎一 基底动脉
系统流速明显 改善 。 但T C D检查检出结果 与操作者 的技术水
供血不足 ;⑧ 手术前需行 MR A或椎动脉数 字减 影血管造影
m m ,
的髓核直接压 迫 , 或通过 椎动脉周 围交感神经 引起椎 动脉 的 狭窄痉挛 。③ 血管性因素 , 椎 动脉管径发育较 窄或继发动脉
硬化等I ” 。
C S A诊 断 标 准 在 近几 年 颈 椎 病 会 议 中 反 复 提 出 ,争 议 较
椎体角度移位> 1 1 。 ) , 可作为 C S A临床的重要诊 断依 据。
了丰富的经验 。C S A患者发作期收缩期 峰值 流速 、 平均流速
和 舒 张末 期 流 速 显 著 减 慢 。 张 建 宏 等 … 按 临 床 诊 断 标 准 收 集
显示 第二 段椎动 脉( v~Ⅱ) 有 局 限性 狭窄 或扭 曲征 ; ⑦ 除外
椎 动脉 I 段( 进入 颈 6横 突孔 以前 的椎动 脉段 ) 和椎 动脉 Ⅲ 段( 出颈椎进 入颅 内以前 的椎动脉段 ) 受压所引起 的基底动脉
性 眩晕 ; ⑥磁共振血管成像 ( MR A) 或椎动脉彩 色多普勒超声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探讨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探讨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以微创术进行头下斜肌松解,消除对椎动脉迂曲段的压迫因素。
方法本组90例头下斜肌与寰椎横突压痛,旋颈征阳性。
采用自制微创小刀具行盲式松解,切断头下斜肌起止点。
结果82例经一次松解后症状完全消失,8例间隔1个月后再次松解症状亦完全消失。
结论C1〜2横突间后方为头下斜肌,头颈旋转时,椎动脉迂曲横段可受压迫。
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头下斜肌压痛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盲式微创松解术解除了椎动脉迂曲段受压,使眩晕及颈项痛症状得以消除。
【关键词】椎动脉型;头下斜肌;盲式松解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其他类型颈椎病相比,所占比例较高,是中老年常见病。
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各异,治疗方法也多样。
有人认为因颈椎间盘退变而引起,也有人认为因钩椎骨刺压迫椎动脉而诱发眩晕。
朱汉章[1]则认为颈椎动态平衡失调致慢性软组织劳损,发生反应性水肿及无菌性炎症,刺激或压迫椎动脉而诱发颈痛眩晕。
治疗多采用综合性保守治疗,疗效往往难于肯定且易复发。
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外侧面和邻近椎板上部,向外上止于寰椎横突下外侧,寰枢椎横突间的椎动脉部表面为圆而厚的头下斜肌覆盖[2]。
作者根据头下小肌群三角形间隙,头下斜肌运动及解剖特点分析,认为椎动脉横段迂曲部是受该肌压迫而诱发颈项痛眩晕的主要原因。
笔者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微创小刀具进行盲式松解术治疗90例,疗效确切,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004年2月至2007年6月在门诊及住院1 / 6患者中,诊治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男37例,女53例;年龄40〜80岁,平均53岁。
临床症状见表1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见表2。
全部病例均有头晕、颈项痛症状。
头晕持续时间5min〜2h,最长达4周,头晕时转头则加重症状。
诱发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失眠等;缓解因素:卧床休息、吸氧、服止痛药等。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症状反复发作。
体检中,寰椎横突及头下斜肌压痛明显,旋颈征阳性;头转向一侧压同侧头下斜肌,可诱发头晕症状,又叫旋颈征加强试验,本组的阳性率为78%。
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研究
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总结出过程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之中常见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的具体特点找寻出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的最佳诊断措施。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在2010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100例颈椎病病患者的放射治疗方式,总结出这些患者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本文的研究结果是通过采用正确的针对于颈椎病病患常见的问题的放射诊断手段,有利于提升诊断的效果,为后续的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有效的放射学诊断手段对颈椎病病患者具有显著的医疗诊断效果,且具有着推广的价值。
标签:颈椎病;放射学诊断一、本文的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1、本文的研究资料本文的研究资料是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之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的诊断治疗方式的100名患者的相关治疗资料,本文所选取的100例接受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相关区分标准(具体的来说,该标准指的是颈椎病患者的脊椎部位以及患者的脊椎周边的组织结构部分的病变情况),具有着相应的临床观察研究价值。
在这样100名患者之中。
男性的数量是62人,女性的数量是38人,所选取的脊椎病患者的年龄都集中在49-67之间,脊椎病患者的平均年龄是在55岁左右。
2、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进行探讨,截至目前为止,所使用的最常见的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手段就是X线照射诊断手段。
在本文之中,为了有效的完成对颈椎病患者的病理学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诊断治疗:首先,进行的是脊椎病患者的颈椎前后位(包括张口位)的诊断治疗;其次,进行的是对患者的颈椎侧位的诊断治疗;最后,进行的是对患者的颈椎双斜位的诊断治疗工作,这三个部分的工作共同组成了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过程,可以对患者的脊椎部位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的显示。
二、颈椎病的放射学诊断概述1、颈椎病的基本概念颈椎病是各个行业经常出现的“职业病”之一,和患者所长期从事的工作以及患者的年龄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检索近些年我国中医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有关资料,探究CSA的疾病原因、病机和治疗办法。
分析中药和复方制剂起到医治CSA的功能机制,研究当前中医医治CSA时常见的不足。
目前,中医治疗CSA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样本量较小、无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设计欠科学、观察指标简单、无远期疗效观察等;大部分研究手法及中药治疗缺乏安全性、规范性探讨。
因此未来临床研究本病应扩大样本量,采取多中心、随机对照模式,细化研究指标,并将安全性、规范性纳入研究范围,制定手法量学标准,为CAS的实际推广治疗本病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一、中医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基本进展(CSA)1.中药医治CSA由诸多因素引起,重要病机是虚、淤、痰以及痹,基本原则是益气活血、祛痰通痹。
①通过对病人进行针灸与牵引等治疗,然后服用去眩通络汤,结果表明:去眩通络汤可以缓急止痛,降低局域挛缩。
②通过对病人采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医治,然后服用参芪四虫汤,结果表明:治疗后,病人头痛、乏力的现状都有所改善,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平均风流速都提高,且临床效果显著。
③CSA的病机是肝肾不足、气血两亏,通常发生在中老年病人身上,但因为年轻人常常长时间低头坐着,造成气血淤塞,脉络不顺,加上感染风、寒以及湿等邪,产生眩晕等现状。
其选择祛风化瘀定眩措施治疗CSA,有效率很高,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2.推拿治疗目前,临床主要采用不同推拿手法改善颈部肌肉紧张状态,通过手法复位改善小关节稳定性,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葛振民等认为大部分颈椎病是因“椎间关节错位”所致,因此采用手法复位(脊柱矫正)方法矫正颈椎关节错位可有效治疗本病,具体操作为:在患者转头到极限时,施术者突然发力快速扳动患者头部,以纠正小关节的不稳定性,从而达到临床治疗CSA的目的。
廖信祥采用反压推拿手法治疗CSA病例140例,治疗组有效率为97.14%,疗效确切,且因不追求“咔擦”声,较传统手法复位更安全,该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放松,医者于患者身后站立,嘱患者轻度前屈头颈,医者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拇指触摸横突痛点,选定后采用反压法推拿治疗。
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1月-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2例经临床确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椎动脉磁共振成像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经椎动脉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76例患者存在明显的椎动脉迂回,椎动脉折角形成为20例,椎动脉狭窄12例,4例为椎动脉闭塞。
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行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椎动脉形态及狭窄部位,明确病因所在,因此,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具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我国逐渐步入的人口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生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
作为临床中最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其致病原因主要为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并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血管狭窄、折曲,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后枕部痛、颈部活动受限、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眩晕、记忆力减退等。
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临床上有很多方法,如X线平片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椎动脉造影、CT检查等。
上述诊断方法各有优缺点,且在临床中均有应用。
尤其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日趋成熟,开创了无创性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新领域[2]。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诊断的价值。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10月期间收治并经临床确诊的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椎动脉磁共振成像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36-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
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后枕部痛、颈部活动受限、偏头痛、耳鸣、听力减退、眩晕、记忆力减退等。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成像检查。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赵贤芳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19)004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作者仅从X线片、CT、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MRI等影像学诊断,以及治疗如颈椎牵引、手法、针刺、中
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小针刀治疗、综合疗法等方面,对CSA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3页(P442-444)
【作者】赵贤芳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5
【相关文献】
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进展 [J], 孙慧辉;许茂盛
2.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J], 刘丽芬;苏秉亮;张拓塞
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J], 陈志干
4.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J], 陈志干
5.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J], 乙芳;陈克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探讨论文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探讨论文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骨质增生、间盘退变或软组织发生病变而引起椎动脉受压或牵拉所致的病理状态。
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颈痛、颈部僵硬、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一、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颈部疼痛、肩背疼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等,严重者可能伴有肌肉萎缩、感觉障碍、反射减退等表现。
其特征是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部位与椎动脉的分布有关。
椎动脉被压迫或受牵拉时可引起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甚至发生缺血性卒中。
2. 影像学检查颈椎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目前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可以显示椎间盘、椎管、椎上关节、黄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CT可清晰显示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等硬组织结构的改变。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椎动脉受压或牵拉的部位、程度及病变性质,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 血流动力学检查血流动力学检查是评估椎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的重要方法。
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A(计算机辅助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技术,评估椎动脉受压狭窄度和流速。
这些检查方法有助于明确病变程度和预测卒中风险,对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治疗策略1. 保守治疗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早期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包括功能锻炼、物理治疗、推拿按摩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改善颈部疼痛、肩背疼痛等临床症状,提高颈椎活动度,缓解神经根受压的症状。
2.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进展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有效的选择。
手术方法可以根据病变性质和程度而定,包括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和椎板切开术等。
手术目的是解除压迫、牵拉或修复损伤神经结构,改善血流状态,保护脑血管。
3. 预防措施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颈部保健和注意生活方式。
颈部保健可以通过正确的坐、站、行姿势,定期做颈部运动和颈部按摩等方法来保护颈部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常规检查方法 ,包 括正侧位片、斜位片 、屈伸 功能位
片及张 口位片 。 正位片可在 锥体钩椎关节处看 到突出的骨 赘 ,但应注意有无颈肋 及颈椎横突发育畸形 。张 口位片可 观
察寰枢椎有无移位 ,齿 突左右间隙是否对称 ,第 二颈 椎棘突
椎动脉型颈椎病 ( S )是颈椎病 中常见 的一种类型,其 CA 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对 人类造成 很大危害。近年
2常规 X线椎动脉 造影 ( R ) x A
本法是确诊 C A必要手段 , S 特别是 需要手术减压者, 更要
来,由于影像学检查技术 的不断发展, 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 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 了可靠 的依据。 文着重 以放射线诊断 本 为焦 点, 将这些年来放射线检查对椎动脉 型颈椎病 的诊断及研
・
临床研 究 ・
锄 , 多数病人左侧大于右侧 。 大 作者认为 C A发病常 由于病变 S 侧椎动脉受 到钩 椎关节增 生压 迫, 颈椎不稳刺激和横突孔骨性 狭 窄挤压 ,椎动脉痉挛 、 窄而供血减少,对侧椎动脉不 能代 狭 偿所至 , 转颈活动可加重这种病变 , 并且有些椎动脉病变只有
卡尺 测 出椎动 脉外 径 、壁后 ,计 算 出左 右 内径值 为 :左 侧
3 6 1 ±0 54 . 9 3 . 8 6咖 ,右侧 3 1 6 ±0 5 4 . 72 . 8 4咖,与血管造影 无显著差异。同时还指 出, 转颈试验是诊断 C A的重要手段之 S
一
有无偏斜 。相 当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棘 突偏移 ,齿状突左
究进展综述如下。
1X线 平 片
通过造影 以确 定其 性质和 部位 。钩椎关节病椎 体后侧 的钩
突或横突孔处 的骨质增生与关节松动 ,可压迫椎动脉第二段, 主要征象是椎动脉狭窄,受压部位弯曲、迂回或阻塞 川。冯世
庆等 用本法检测了 3 O例 C A病人 ,测量椎动脉 内径为:左 S 侧 36 5 ±0 7 6 唧 ,右侧 33 5 ±0 9 1m ,大多数左侧 .73 .49 . 97 . 9 9m
・
临床研究 ・
2 讨 论
2 0 年 9月第 l 卷第 1 期 08 7 8
CiiaJun l cl ora n l
及t 检验判定显著性。 表 ( )两组 宫颈软化及宫颈扩张情 况 1 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由于各种方式药物 引、 流产均需住院, 用药及治疗观 察时 间长 ,且有相当比例需清 宫或 因引流产后较 长时间阴道 出血, 甚或大 出血再行急诊清 宫者 。 钳刮术对于初孕或未产宫颈较坚
,
转颈 活动可引起椎动脉狭 窄或加重此病变。结合症状、体
右移位 。在斜位 片上 , 进一步观察钩突骨赘 的大小及其对 可 椎 问孔 的压缩 程度 ,并 可见 是否有 后关 节 向前突 如椎 间孔
内。侧位片亦可 见椎间隙狭窄 ,椎体前 后缘骨赘 ,项韧带钙
征及术中所见,得出的结论是转颈试验转 向患侧的阳性率高, 并从阳性病例中分析主要是 由钩椎关节增 生所致 , 颈椎 不稳或 血管 自身 因素等与转颈 方向无关 。
诊断 已经成为指 导临床医 生诊断和 治疗中术后并发症多。 术 为减少钳刮术 机械性
扩张宫颈所致刮损伤等并发症 , 国内外学者努力研究出促进宫 颈软化及扩张宫 口的方法 , 即术前 l 2 2或 4小时宫颈呈扩张物 表 ( )两组术中综合 反应程度有十分显著差异 2 和药栓 , 如导尿 管、 探条 、 海澡棒、于脐带及牛膝 虽效果满意, 但上述方法需二次阴式操作, 中出血及疼痛 明显 , 术 手术时间 长 ,人流综合症发生率高,米索是 P G类药物 ,只有诱发宫缩
法 ,值得 临床推广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放射线诊断研究进展
刘振 才
( 吉林航 空维修有限责任公 司医院放射科 1 20 3 12) 中图分类号 :R 5 63 文献标示码 :B
文 章 编 号 : 10 — 4 4 ( 0 8 - 120 4 7 8 20 )9 o -2 0 5
化 ,椎 体移位。正常情况下 ,椎体前缘间隙 为 38 05 , . - .唧 + 椎 体后缘间隙为 19 02咖 。椎 间隙后缘均可 出现骨赘 , . - .8 +
以第 4 椎 间隙,第 5 、5 、6椎 间隙和第 6 椎 间隙为多发 。 、7 经常可见颈部生理 曲度减 小、消失甚至后 凸。屈伸 功能位 片
和软化 宫颈双重作用,使子宫兴奋和收缩 。宫 口自然扩 张, 避
免和减轻 了扩宫的机械性损伤和牵拉刺激, 降低 了受术者的痛
表 ( )两组术时 出血量 比较 ( 平均数)-9 3 x( + - ) 苦 。能较平静地接受 和配合手术 , 手术 时间短 ,由于子宫收缩 快 ,出血 明显减少 ,创伤小,术后 阴道 出血时间亦缩短 ,术前 术后 总计 留院时间 3 5小时,术后 2次随访无明显异 常发现, — 因此, 钳刮术前服用米索前列 醇是一种安全、 有效 的宫颈扩张
有 利于鉴别 C A与上颈椎不稳 ,还可测量颈椎 的屈伸 活动 S
范 围 ,正 常 范 围 为 7 。左 右 。 O
・l2 ・ 5
3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 (S ) DA 本法具有对 比度佳、 即显影、 立 安全方便、 并发症少等优 点, 较常规 的椎动脉造影好 。 随着 DA 。 S 与介 入放射学技术的
兴起 , 本法 已成为 C A临床诊断和 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S
分 。冯世庆等 [] 5 例 CA患者行 DA检查 ,测定椎动 4对 O S S
脉 内径值为:左侧 4 10 . 5 2 m,右侧 34 1 ±0 8 2 . 6 ±0 7 1 .38 .11
20 年 9 08 月第 l 卷第 1 期 Ci clora 7 8 li unl n 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