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生态、环保”这样的静态选题在民生新闻中动起来
申论范文:加强生态保护增进民生福祉
申论范文:加强生态保护增进民生福祉申论范文:加强生态保护增进民生福祉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给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生态保护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
首先,加强生态保护对于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空气和水污染导致了大量疾病的发生,如呼吸道疾病、癌症等。
而且,环境变化也增加了人们患上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的风险。
因此,加强生态保护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保障人们的健康。
其次,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如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湖泊干涸等。
这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还加剧了资源短缺和生活成本的增加。
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境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
因此,加强生态保护可以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拥有更好的生活。
此外,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盲目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却忽视了长远的生态效益。
在环境破坏的背后隐藏着数不尽的环境风险和生态后果。
然而,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生态保护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加强生态保护并增进民生福祉呢?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可以有效地约束企业和个人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和预警环境污染问题,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论民生新闻的报道技巧
论民生新闻的报道技巧民生新闻是指关系到普通民众生活和利益的新闻,它关注的是人们的生活、健康、安全、工作、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
民生新闻的报道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于记者而言,如何准确、客观、深入地报道民生新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下面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民生新闻的报道技巧。
1. 立足基层,贴近民生民生新闻的报道首先要立足基层,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
记者要深入社区、农村、城乡,深入到最基层的单位和机构,了解人们的日常所思所想所盼。
有一次某地水质受到污染,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记者不仅关注了污染源的情况,还深入到居民家中,听取他们的诉求和期望,最终报道出了一篇关于改善水质问题的深度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采取行动。
这样的报道触及了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
2. 深入调查,全面采访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记者需要深入调查,全面采访。
在报道某个民生问题时,不能只听一方面之词,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包括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受影响的群众等,形成全面客观的报道。
在某地突发了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记者要深入去了解食品加工流程、监管部门的责任、受害者的情况等,不能只片面报道受害者的遭遇,也要报道事件的全貌和背后的原因。
这样的报道有利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效地推动问题的解决。
3. 讲述故事,感染读者对于民生新闻的报道,要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记者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感人故事,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某地农村因为交通不便,学校的孩子上学十分困难,某位孩子的奋斗和家长的付出,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记者可以通过深入采访和拍摄,将这个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同情,进而唤起社会关注和关爱。
4. 深度剖析,引发思考对于一些复杂的民生问题,记者要善于进行深度剖析,引发人们的思考。
某地医疗资源紧缺,导致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记者可以通过深度调查、采访专家,对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根源进行深入挖掘,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困难之处,引发人们对医疗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民生新闻是指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新闻,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了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关注个体故事,展现人的温度民生新闻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挖掘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让人们更加关注和关心这些被报道的人群。
可以采用长篇报道或专题报道的形式,展示个人的困境、奋斗和励志,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
二、关注社会问题,揭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民生新闻往往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如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对人的生活影响深远。
媒体可以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揭示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
三、关注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引导公众参与民生新闻关注的问题往往是社会热点和关注焦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能够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
媒体应该关注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及时报道政策的落地情况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引导公众参与问题的解决和政策的反馈。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听众问答、专家解答等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四、关注人民群众的声音,建立互动交流平台民生新闻的温度和深度需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呼声,媒体可以建立互动交流平台,收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反馈。
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的讨论和交流活动,搭建起媒体与公众之间的桥梁。
媒体应该注意保护公众的隐私和个人信息,确保交流平台的安全和受控。
五、关注人文关怀,传递正能量民生新闻中有很多暖心的事情和人物,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着人文关怀和正能量。
媒体可以通过宣传这些正能量的事例,激发人们的爱心和善意,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可以开设专栏或栏目,定期报道这些温暖人心的故事和行动,引发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民生新闻专题策划方案
民生新闻专题策划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
民生新闻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报道社会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个民生新闻专题的策划方案,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客观、有深度的民生专题。
2. 专题背景民生问题是指人民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环境保护等。
这些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民生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报道,可以使民众了解到问题的真实情况,促使相关部门更好地解决问题。
3. 专题目的和意义本专题的目的是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呈现社会民生问题的真实面貌,引发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促使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力度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提高人们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推动社会进步。
4. 专题内容和调查方法4.1 专题内容本专题将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生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报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住房问题:调查城市住房问题、农村危房改造等。
•教育问题:关注义务教育公平问题、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等。
•医疗问题:调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
•养老问题:关注养老金制度、养老院建设等。
•就业问题:调查劳动力市场状况、就业歧视等问题。
•环境问题:关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4.2 调查方法•采访:通过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民众代表等,掌握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调研:对民生问题进行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和症结所在。
•数据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为报道提供数据支撑和证据。
5. 专题报道策略本专题将采用多种报道形式,以便深入、全面地展示民生问题。
具体策略如下:•人物故事:通过讲述民众在困境中的真实故事,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关注。
•数据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客观呈现问题的实际情况,让读者获得具体的数据支持。
论民生新闻的报道技巧
论民生新闻的报道技巧民生新闻是指关于人民群众生活、健康、安全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新闻。
这类新闻涉及的内容广泛,涵盖了教育、医疗、环保、食品安全、交通、住房、养老、就业等方方面面。
民生新闻的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何能够更好地报道民生新闻,让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和重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技巧的工作。
一、语言贴近生活,关注读者兴趣报道民生新闻需要使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尽量减少专业术语的使用,以便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和关注。
应该注重选题,选择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话题,如家庭教育、儿童健康、环境保护等,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关注。
二、深入调查,提高新闻的可信度民生新闻通常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调查,充分了解事实真相,不偏不倚地报道新闻,提高新闻的可信度。
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和采访,才能使报道更加客观和真实。
三、突出问题导向,引发社会关注在报道民生新闻时,应当突出问题的导向,引发社会关注和思考。
并且,不仅仅要关注问题的存在,更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
四、尊重个人隐私,保护受访者权益在采访报道民生新闻时,新闻工作者需要尊重个人隐私,并保护受访者的权益。
在报道过程中,注意保护受访者的姓名、个人信息等隐私,在涉及到个人利益的问题时,需要得到受访者的谅解和同意,不得擅自公开个人隐私。
五、深度剖析,启发读者思考对于一些民生新闻事件,新闻工作者应该对事件的原因、影响及未来走向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专题、评论等形式,启发读者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民生新闻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六、多元化报道形式,提高报道的吸引力除了传统的文字报道外,还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和可阅读性。
通过多元化的报道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现民生新闻事件的全貌,吸引更多读者关注。
七、关注群体特殊需求,为民生服务在报道民生新闻时,需要关注一些特殊群体的需求,如残疾人、留守儿童、老年人等,为他们发声、倡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民生服务,同时也能够引起社会对这些群体的更多关注和关怀。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要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多角度报道民生新闻应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报道,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可以采访相关当事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多个立场的声音,获取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二、关注个体故事民生新闻要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讲述他们的故事。
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报道他们的生活、困扰和追求。
通过个体的生动故事,能够让读者更有共鸣和感受。
三、增加调查深度民生新闻应该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掌握更多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可以借助调查记者团队,采用隐藏摄像、秘密采访等方式,揭露一些背后的非法行为、腐败事件等。
通过揭露丑恶的事实,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
四、注意情感表达民生新闻应该注意情感表达,通过文字、照片等方式传达温暖和共鸣。
可以借助文字描写、情感化的细节和照片等手段,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更容易被新闻内容所感动。
五、引导公共讨论民生新闻要引导公众讨论和参与,发挥舆论的力量。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征集读者观点、开展线上线下讨论等方式,拉近新闻和读者的距离,使民众能够参与到新闻事件之中,促进问题解决和社会进步。
六、提升记者素质民生新闻的温度和深度离不开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需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独立的调查能力,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记者还应具备与人交往的能力,善于沟通和感受民众的需求。
要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需要从多角度报道、关注个体故事、增加调查深度、注重情感表达、引导公共讨论,同时记者也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使民生新闻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需求,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环保新闻环境问题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
环保新闻环境问题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保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引言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环保新闻成为新闻报道中的热门话题。
新闻媒体在呈现环保新闻时,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手段,以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
二、新闻报道的形式1.新闻报道环保新闻通常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通过描写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影响,以及解决方法的探讨,来传递信息。
新闻报道的重点在于客观、全面地呈现环境问题,以提供读者对问题的深入了解。
2.特写报道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特写报道也是一种常见的呈现方式。
特写报道通常通过深入采访环保工作者、志愿者或受环境问题影响的人士,生动地展示环保行动和个人故事,从而引起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3.纪录片纪录片是通过影像和音频来呈现环境问题的一种形式。
纪录片通常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和真实的画面,纪录片能够更加深入地触动人们的情感,唤起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三、呈现方式的优势1.准确性环保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让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
2.公众参与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环保新闻能够让公众参与其中。
无论是通过评论、分享还是实际行动,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
3.教育意义环保新闻不仅仅是报道问题,更是教育公众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
通过深入、细致的报道,环保新闻能够启发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并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四、呈现方式的不足1.情感化环保新闻在呈现方式上,往往倾向于情感化的报道。
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公众的关注,但有时会使报道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
2.忽视实际行动部分环保新闻报道更关注问题本身,而忽视了实际行动和解决方案的呈现。
这使公众对问题感到束手无策,缺乏积极的参与。
3.缺乏深入剖析环保新闻通常注重问题的报道,而忽视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和解读。
应如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日常生活
应如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日常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因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进入日常生活,成为了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当人们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主动地采取行动。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比如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
在学校里,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社区可以组织环保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居民传播环保知识和实用的环保方法。
媒体则应发挥其广泛传播的优势,制作更多关于环保的优质节目和报道,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在购买商品时,优先选择那些环保、可持续的产品。
比如,选择有机食品,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选择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产品,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选择具有节能标识的电器,减少能源的浪费。
此外,我们还应该减少过度消费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避免盲目追求时尚和潮流,购买不必要的商品,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压力。
对于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要尽量减少使用,携带可重复使用的替代品,如环保餐具、布袋等。
在出行方面,我们也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尽量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降低空气污染,还能缓解交通拥堵。
对于那些无法避免使用私家车的情况,可以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或者合理规划行程,减少不必要的出行。
同时,在驾车时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如平稳驾驶、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也能降低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
比如,做好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投放,便于后续的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
环保宣传如何让全民参与起来
环保宣传如何让全民参与起来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我们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环保宣传作为推动全民参与环保行动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可小觑。
然而,如何让环保宣传更有效地促使全民参与进来,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关键问题。
首先,环保宣传要贴近大众生活。
很多时候,环保宣传过于注重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讲解,让普通人感到晦涩难懂,难以产生共鸣。
要想让全民参与,就必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大家明白环保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可以通过宣传节约水电的小窍门,如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合理设置空调温度等,让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
再比如,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引导大家正确分类垃圾,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环保宣传应该注重故事性和情感共鸣。
单纯的数据和事实往往难以打动人心,而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可以讲述一些普通人在环保方面的成功经历,比如某个社区居民通过共同努力,将一片荒地改造成美丽的花园;或者某个家庭通过长期的环保行动,不仅降低了生活成本,还提高了生活质量。
这些真实的故事能够让人们看到环保行动带来的切实好处,从而更愿意参与其中。
环保宣传还需要多样化的渠道和形式。
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海报、传单、电视广告等,虽然仍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发布有趣、生动的环保内容。
可以制作一些环保主题的短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传播环保知识和理念;也可以开展线上环保活动,如环保知识竞赛、环保摄影比赛等,吸引更多人参与。
此外,环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学校是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场所,应该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如何让环保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民生
如何让环保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民生在当今社会,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保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但如何让这些成果更好地服务民生,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让环保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民生,就需要加强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教育。
只有当广大民众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会积极主动地接受和使用环保创新成果。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创新成果的优势。
学校也应该将环保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社区可以组织环保讲座和活动,让居民了解身边的环保创新成果,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其次,政府在推动环保创新成果服务民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进行环保创新,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奖励。
比如,对于研发出高效环保产品的企业,可以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扶持。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环保创新成果的监管,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符合标准。
在采购公共服务和设施时,优先选择环保创新的产品和技术,为环保创新成果的应用提供示范和引领。
再者,环保创新成果要想更好地服务民生,就必须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
很多环保创新产品在技术上虽然先进,但由于价格过高或者使用不便,难以在市场上广泛推广。
因此,研发者在进行创新时,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实际需求和消费能力,开发出既实用又经济实惠的环保产品。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中,不仅要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还要降低车辆的成本,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承受。
在家庭节能设备的研发中,要注重设备的易用性和节能效果,让民众能够真正看到使用这些设备带来的实惠。
此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也是让环保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民生的重要途径。
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企业则具有市场敏锐度和产业化能力。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高校的科研团队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型的环保材料和技术,企业则负责将这些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和市场推广。
如何推动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
如何推动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议题。
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而民生的改善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推动这两者的协同发展呢?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工作。
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自身和子孙后代的重要性。
这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广泛传播环保知识和理念。
在学校里,将环保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社区可以组织环保讲座、志愿者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行动。
媒体则应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曝光破坏环境的行为,宣传环保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环保的良好氛围。
其次,政府要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法规。
这是推动环境保护的有力保障。
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对于污染企业,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严禁超标排放。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合理布局工业区、居民区和生态保护区,避免因规划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再者,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投入至关重要。
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环保技术创新,研发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
例如,在污水处理方面,研发更加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提高处理效率和水质标准;在能源领域,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推动环境保护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消费者也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选择环保产品和服务。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购买节能电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
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如何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如何协调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
这两者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如何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实现民生的持续改善,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
然而,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我们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过度的砍伐森林、不合理的矿产开采等行为,不仅导致了生态平衡的失调,也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比如,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增多,水污染使得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土地污染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民生改善则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保障食品安全等。
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民生改善也会受到阻碍。
以农业为例,土地污染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农民的收入减少。
而在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人们为了治疗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疾病,不得不花费大量的金钱,这无疑加重了生活负担。
那么,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我们不能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而应该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例如,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带动就业和增收。
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和执行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障生态环境和民生的重要手段。
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损害民众利益的行为,要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管,确保企业和个人严格遵守环保法规。
再者,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的投入。
政府应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足够的资金用于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社区环保行动如何带动全民参与
社区环保行动如何带动全民参与在当今社会,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环保行动对于推动全民参与环保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通过社区环保行动来带动全民参与呢?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是关键。
社区可以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展览、培训等活动,向居民普及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比如,可以邀请环保专家来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让居民了解到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环保小贴士、环保新闻和案例,让居民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环保信息。
在宣传内容上,要注重贴近居民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居民深刻认识到环保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其次,组织多样化的环保活动能够吸引居民参与。
例如,开展垃圾分类竞赛活动,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还可以组织社区植树活动,让居民亲手种下绿色植物,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此外,举办环保创意大赛,鼓励居民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制作,既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又激发了居民的创新思维和环保热情。
再者,建立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也是推动全民参与的有效途径。
社区可以招募热心环保的居民组成志愿者团队,定期开展环保巡查、监督和服务活动。
志愿者们可以在社区内巡逻,发现并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如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等。
同时,他们还可以为居民提供环保咨询和帮助,如指导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节约能源等。
志愿者的示范作用和奉献精神能够感染更多的居民,带动他们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
另外,社区与学校、企业等合作也能扩大环保行动的影响力。
社区可以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环保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进社区参与环保宣传和实践,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带动家庭参与环保。
与企业合作,可以引入环保技术和资源,共同推动社区环保设施的建设和改善。
比如,企业可以为社区提供垃圾分类设备、环保节能产品等,提高社区环保的硬件水平。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做好生态环境新闻报道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做好生态环境新闻报道作者:贾楠宋平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3年第06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如何正确引导舆论,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发现,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构建的新媒体平台为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报道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促使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新闻报道向更多样化的形式、更丰富的内涵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传播效能。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之一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怎样满足公众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信息的需求,怎样正确引导公众认识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又该如何全面反映当前和当地的环境保护状况及政策实施效果等,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答题。
面临不进则退、不变则亡的境遇,传统媒体应该认清这场变革带来的影响,并坚守初衷不改。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第一,权威和公信力受到挑战。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及公信力。
在数字化媒体盛行的新媒体时代,公众传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
但新闻行业具有专业性,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与科学性,要想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这对于普通公众具有挑战性。
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庞杂信息,会冲击公众对于传统媒体信息的认知,使得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
第二,公众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新媒体的表达形式具有“短、实、新”的特征,符合当前公众养成的阅读习惯。
传统媒体存在内容形式单一的局限性,不仅互动性不足,内容信息也会稍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报道的宣传效果,从而导致受众群体的转移。
新媒体为传统媒体提供的机遇生态环境新闻报道既要专业科学,又要通俗易懂。
如何通过环保宣传推动全民参与
如何通过环保宣传推动全民参与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全体民众的积极参与。
而环保宣传则是激发全民参与环保行动的关键手段之一。
环保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能够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当大家了解到随意丢弃垃圾会污染土壤和水源,过度使用能源会导致资源枯竭,乱砍滥伐会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时,才会更有动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同时,环保宣传有助于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自己也有责任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时,就会更加自觉地践行环保理念。
这种责任感会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采取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环保宣传来推动全民参与呢?首先,宣传内容要贴近民众生活。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环境问题描述上,而应该将环保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宣传如何在家庭中进行节能减排,如合理控制空调温度、使用节能电器等;如何在购物时选择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如何在饮食方面做到节约粮食,减少食物浪费等。
通过这些具体而实用的内容,让民众明白环保就在身边,自己的每一个小行动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宣传形式要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宣传海报、传单、广播、电视等手段,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环保相关的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文章、线上互动活动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此外,举办环保主题的线下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如环保讲座、公益徒步、环保创意比赛等,让民众亲身参与其中,感受环保的重要性。
再者,要注重宣传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对环保的认知和需求是不同的。
对于青少年,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开展环保课程、组织环保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他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上班族,可以在工作场所张贴环保提示标语,举办环保培训,鼓励他们在工作中采取环保行动;对于老年人,可以通过社区活动、老年大学等途径进行宣传,让他们了解环保对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如何为环保保护演讲选题
如何为环保保护演讲选题环保问题日益严峻,作为一个想要通过演讲来呼吁大家关注环保的人,如何选好一个合适的题目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还能更有效地传达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探讨如何为环保保护演讲选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演讲的目标受众。
是面向学生、上班族、社区居民,还是特定的专业群体?不同的受众群体对环保的认知和关注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学生,可能更关注校园环保、日常生活中的环保习惯养成;而对于上班族,也许会对与工作相关的环保举措,如绿色办公、节能减排等更感兴趣。
了解目标受众的背景和需求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选题。
一是从当前热点环保事件入手。
比如,某个地区的严重污染导致居民健康受到威胁,或者是某一濒危物种因环境破坏面临灭绝的危机。
这些现实而紧迫的事件往往能够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和关注。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环境问题根源以及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能够激发听众的环保意识。
二是结合当地的环境状况选题。
可以是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河流的污染情况,或者是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现状。
以身边熟悉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能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环保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他们对环保行动的积极性。
三是从个人的环保经历出发。
讲述自己在环保方面的亲身实践,如参与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的小窍门等。
这种真实的个人故事不仅具有感染力,还能为听众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四是关注环保技术和创新。
介绍一些新兴的环保技术,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等。
让听众了解到科技在环保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环保前景的信心。
在确定选题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题目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传达核心观点。
避免过于冗长和复杂的表述,让听众一眼就能明白演讲的主题。
要有独特性和新颖性。
避免老生常谈的话题,尽量挖掘一些新的视角和观点,让听众感到新鲜和有启发。
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城乡居民如何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城乡居民如何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和未来。
城乡居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城乡居民究竟该如何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这是参与环保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需要明白,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优美的自然景观,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网络、报纸等,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应当加强环保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让这种意识在他们心中扎根发芽,伴随他们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是一项重要的环保行动。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比如,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合理设置空调温度,避免过度使用电器。
在农村,居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节能电器,既能降低能源消耗,又能节省开支。
水资源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在城市里,缩短洗澡时间,使用节水器具,如节水马桶、水龙头等。
农村居民在灌溉农田时,可以采用更高效的灌溉方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要防止水污染,不随意向河流、湖泊倾倒垃圾和排放污水。
垃圾分类是城市居民参与环保的重要方式之一。
了解垃圾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不同类型。
并按照规定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中。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垃圾的总量,还能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农村地区也可以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对垃圾的集中处理和管理。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也是为环保做贡献。
城市居民要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纸杯等。
出门自带购物袋,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在农村,减少使用一次性农药包装和塑料薄膜,推广可降解的农业用品。
绿色出行是城市居民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共享单车等。
如何推动环境保护成为全民自觉行为
如何推动环境保护成为全民自觉行为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严峻的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公民将环境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那么,如何才能推动环境保护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呢?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是关键。
教育是塑造人们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应该将环保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传授环保知识,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让他们亲眼看到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开展环保主题的绘画、征文比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
对于成年人,可以通过社区讲座、线上课程、科普文章等多种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
让大家明白环境保护不仅是道德责任,更是法律义务。
其次,媒体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如今,媒体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应该加大对环保问题的报道力度,不仅要报道环境恶化的现状和危害,更要宣传环保的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
通过制作和播放环保公益广告、纪录片等,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媒体也要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形成舆论压力,促使相关企业和个人改正错误。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也为环保宣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可以鼓励公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和经验,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再者,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一方面,要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企业和个人不敢轻易破坏环境。
另一方面,要出台鼓励环保行为的政策,比如对使用清洁能源、开展资源回收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对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监管,确保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
然后,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如何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环保行动
如何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环保行动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诸多严峻的环境挑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剧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要有效地应对这些环境问题,单靠政府或个别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
那么,如何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环保行动呢?首先,加强环保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环保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孩子抓起,学校要将环保知识纳入教育体系,通过生动有趣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让他们亲眼目睹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从而增强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意识。
对于成年人,社区、企业和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培训和宣传活动,普及环保法律法规、节能减排方法、垃圾分类知识等。
同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环保科普文章、视频等内容,提高公众获取环保信息的便利性和积极性。
其次,完善政策法规是推动全社会参与环保行动的有力保障。
政府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环保政策,加大对污染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对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
例如,对于采用清洁能源、实施节能减排措施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对于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此外,建立健全的环境监督机制,加强对企业和公共机构的环境监管,确保其遵守环保法规,也是非常必要的。
再者,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决策也是推动全社会环保行动的重要途径。
政府在制定环保政策和规划时,应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公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
例如,在建设垃圾处理厂、化工厂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项目时,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周边居民的意见,确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符合公众的利益和环保要求。
同时,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环境质量状况、企业污染排放情况等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如何做好生态环保新闻——从“五河问源”新闻策划报道说开去
如何做好生态环保新闻——从“五河问源”新闻策划报道说开去作者:暂无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11期龚小娟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随着百姓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生态环保类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也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江西广播电视台的《五河问源》《五河汇鄱湖》就是最近策划较好的生态环保新闻。
生态环保类新闻稿件专业性强,敏感度高,需要记者具有科学专业的环保知识、独特敏锐的视角,客观公正地报道好环境事件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生态环保新闻五河问源五河汇鄱湖生态文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策应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战略部署,2015年7月,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和电视新闻中心陆续推出《五河问源》《五河汇鄱湖生态江西行》报道,以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五河源头标志地为起点,顺流而下,向鄱阳湖湖区挺进,全景式地展示五河流域以及环鄱阳湖地区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
广播推出的《五河问源》报道通过走近源头、走进乡镇、走近村庄,与老百姓用心交流,与当地环保、林业部门坦承沟通,从而真实反映当地水质状况、生态保护意识和环保创新举措,反映鄱阳湖区及其五条支流的生生不息、沿途风光和生态文化。
江西卫视的《五河汇鄱湖生态江西行》大型新闻采访报道则集合最精干的力量,分若干摄制组,通过实地调查、行进式记录的方式,采访活动首次全程运用最新特种设备,采用空中摄影、行进摄影、水下摄影等拍摄手段,全景展示赣鄱大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充分挖掘江西良好的生态文化。
火红的七月、清澈的溪水、如画的美景……当一篇篇饱含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汗水与激情的五河源头稿件陆续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流淌于崇山峻岭的赣江、饶河、抚河、修河、信河,百转千回到我们的家乡,引起受众关注和共鸣。
这些形象生动的报道,具体感人的环保故事,激发了受众的环保意识,促进了社会对环保知识进一步了解,收听观看的热情也被点燃,既达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又有较好的舆论宣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 生新 闻 ,是 一种 新 闻传 播模 式。 以其贴 近性 、服务 L — 性 、生动性 ,在 观众 心 中占有重 要位置 。 民生新 闻 以敏锐 的视角 ,观察 社会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以平 实的 语 言 ,讲 述 生活 滋味 、发 现朴 素的真 善美 。借助 2 0 1 6 年 度 “ 黑 龙 江 省 十 大 最 美 湿地 ”评 选 ,借 助 黑 龙 江 省 湿 地 旅 游 的合理 有序利用 ,以 “ 最美湿地 ”为切 入点 ,黑龙江广 播 电视 台都市频道 策划 了七集新 闻专题 片 《 大美龙江湿地 行》 。这 部专 题 片 ,展现 了湿地 不 为人 知 的魅力 。湿地 , 不仅保 护着 生态环境和 粮食安全 ,也 为龙江大地增添 了秀 美和灵动 。 确 定选 题 。制 定 拍 摄 计 划 拍摄计 划 ,是框架 也是方 向的指 引。拍摄 计划不应大 而化 之 ,要尽可 能了解 更多 内容 ,大 到宏 观背景 ,小到具 体 细 节 。 明 确 之 后 才 能 有 所 取 舍 , 才 能 找 出 重 点 ,梳 理 出 脉络 。没有计划 ,到 了现场随机应 变 ,对 于这样策划类 的 选题 ,实在不是 明智 之举。如果没有计 划 ,没有准备 ,到 了现场 可 能 什 么都 “ 看 不 出来 ” ,也 可能 “ 什 么 也 看 不 到” 。拍 摄计 划 ,应该 包括主 题、线 索、结构 、 内容 等几 方面 ,哪些 部 分需要 画外 音 阐明 、哪 些部 分适合 现场 呈
件 件具体 的事儿 ,民生新 闻还 具有反映 “ 大 民生 ”功 能。生 态、环保 ,是 “ 大民生” 。民生新闻节 目一般 不太涉猎这样的 选题 ,偶有拍摄 ,也是 关注具体 需要解 决的 问题 ,在 日常节 目中播发 。黑龙江省 生态保 护成绩 斐然,如何在 民生新 闻中,
讲好 龙江故事 ,让观众 为有这样的 家 乡 骄傲 ,进 而再提 升群 众的环境 保护意识是新 闻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 关键词 】民生新 闻;生态;静 态报 道 ;立体化
新 矧传 措
i
N ew s Di ssem i nat i on
如 何 让 “ 生 态 、 环 保 ” 这 样 的 静 态 选 题 在 民 生 新 闻 中 动 起 来
董 姝 ( 黑龙 江广 播 电视 台 哈尔 滨 1 5 0 0 9 0 )
【 摘 要 】民生新 闻的 选题 ,多来源于新 闻热 线 ,是观众 需求的反映 。但 民生新 闻又不局 限于线 索上 关乎 百姓 生活 中一
一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 、哪些部 分让 当事人讲 述等等 这些 内容 ,在 拍摄之前 , 都要 心中有数。带着 问题 到现场 ,有此及彼 会发现更多值
得 记录 的亮点。要完善拍摄计 划 ,记者要做好 功课 ,查阅 资料、 与当地 人充分沟通 ,都 必不可少。拍摄计 划不能只 在记者一个 人心里 ,要让整 个摄 制组和 当地人都 了解 ,只 有这样 ,才 能创 作出更好的镜头 ,才 能更 有效地 拍摄。 二、什么角度拍摄合 适? 这样 的系列专 题观 众会感 兴趣  ̄ - 5 7 如何让 “ 大民生 ” 通俗 易懂 ,如何 让 “ 大 民生 ”生动 起来? 归根结底 ,离 不 开鲜 活的现场 、故事 化的表达、情感 的真 实带入 。 鲜活的现场 ,给观众身临其境 的感受 ,也给 了观众 想 象 空 间 ,而不 是把 记者 的情 绪 用画外 音 的 方式强加 给 观 众 。比如说 ,在 南瓮河湿地 ,说 到湿 地里河流清澈 能达 到 饮 用水标准 ,记 者没有一笔 带过 ,而是和 当地工作 人员边 走 边聊 ,过程 中介绍 了水源 、水质 ,记者又蹲在河 边,用 手捧起 河水品尝那份甘甜 。 故 事化 的表达 ,让 景和情交融在 一起 ,让静态 的美景 有 了张 力 ,增加 了可视性。故事 中要有悬念 ,不平面推 进 要 多维 展现。讲故 事 ,离不开人 。故 事中 的主角应该是 跟 湿地有 关的人 ,可 以是执 着的科研工作者 ,可 以是平凡 的 巡 护 员……记 录他 们 的工 作状 态 ,讲 好他 们和 湿地 的故 事 。比如 ,在富锦 国家湿地公园 的貉 藻 ,被世界 自然保 护 联 盟列 为 濒危 植物 ,在 我 国 ,只生 长在 黑 龙江省 。2 0 0 0
一
年 以 后 ,就 没 在 出现 过 ,直 到 2 0 1 5 年 9月 ,科 研 人 员 才在 这里再次发现它。拍摄时 ,记者 以寻找貉藻 为线索 ,将退 耕还 湿的成果和意义 ,通过一个个 与人 有关的事例 串联 起
来。“ 珍稀 ” 、“ 罕见” 、“ 濒危” ,这 些物种离 观众 不再 有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