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翻译论视角下中国大学校训的英译原则

文化翻译论视角下中国大学校训的英译原则

译。 大学校训是大 学精神和 文化 的浓缩 , 也是学校 办学理念 的体现 , 具有 言 简意赅、 易于 朗诵 且 内涵丰富等特 点。文章 着重
以文化翻译论 为视 角, 从源语特征和文化蕴含上解读我 国大 学校 训的 英译 , 讨 可循 的校训 汉英翻 译原 则与策略 , 探 以期 达到
中西 文 化 有 效 交流 的 目的 。
积淀凝 聚基础 上 的理性抽 象 ; 是其 办 学理 念 、 学精 文 化 层 次 。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学 者 巴 斯 奈 特 ( ua 治 Ssn 神、 价值 追求 的物 质 载 体 与行 动 指南 。从 文 化 角 度 B snt 从 众 多 学 者 中脱 颖 而 出 , 认 为 翻译 研 究 ase ) t 她 来 看 , 训是 广 大 师生 共 同遵 守 的基 本 行 为 准 则 与 不 仅仅 是对 比文学 研 究 的一 个 小 分支 , 不 是语 言 校 更 道德 规 范 , 既是 学 校 办学 理 念 、 校精 神 的 反 映 , 学 中一 个特 殊 的领 域 , 它 治 而是 一 个 产 生 深 远 影 响 结果 也是 校 园文化 建设 的重 要 内容 , 是一 所 学校 教 风 、 学 的广 阔复杂 的 领域 , 翻译 的过 程 也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而
不 同 , 学校训 的类型 和风格 也 各有 侧 重 , 都 集 中 探讨 ” 文 中指 出 : 语 言 与 文化 两 大 方 面 看 , 大 但 一 从 翻译 体 现 了各大学 的办 学 特 色 和教 学 与科 研 宗 旨, 一 是 是 可能 的 , 可 译性 是 有 限度 的 , 文化 方 面 , 但 在 可译 所 大学 文化 的最 好 体 现 。因此 , 校 训 翻译 进 行 研 对 性 限度 主要 出 现在 文 化 差 异 和 文 化 空 白两个 方 面 , 究 具有 重要 的 现实 意义 。据 笔 者初 步研 究 , 国的 中 这是 由于不 同 的社 会 风险 以及 时代 背景 等 非语 言 的 大 多数 校训源 自于儒家 经典 、 名人 题 词 和名 言 摘 录 , 因素而 引起 的 。南 京 大 学 徐 钧 教授 认 为 : 翻译 是 高 度概 括或 折射 出学 校 的理 想 和 追 求 。 目前 , 中南 以符号 转换 为 手段 , 意义 再 生 为 任 务 的 一 项跨 文化 大学 范 武邱教 授 已对 中 国大学校 训 翻译 的问题 与 基 的交 际活动 j 。语 言 和文化 本质 上互 为依 存 的关 系 本 对策 进行 了研 究 … , 但从 翻译 文 化 视 角 进 行 的研 是 翻译研 究 的基 础 , 因此 , 翻译必 须 建立 在 一个 由人 究 还不 多见 。本 文拟从 文 化 翻译 论 入 手 , 异 化 、 从 归 们 所使 用 的具有 特殊 文化 语境 的 文本 中来 研 究 。翻 化 以及 翻译 等值 原则来 探 讨 中国大 学 校训 的英 译 原 译 的 目的不 仅是 语 言的转 换 , 是 文化 的转换 , 而 更 从 则, 旨在达 到 中西 文化 有效 交 流 的 目的。 达到 不 同文化 的功 能 等 值 。文 化 从 语 境 、 史 和 习 历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7]安敬涛.目的论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研究[D].湘潭大学,2010.
[8]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2008(2):40-44.
[9]卢丹.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对Study of Sociology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9.
4.1.2连贯性
4.1.3忠实性
4.2校训英译的策略
5.总结
七、参考文献
[1] 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9;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2013年03月5日~2013年05月07日(共45周)
系(部):外语系指导教师:王佳娣
班级:09英语1班学生姓名:刘辉辉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辞海》中“校训”的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中国的发展日益国际化,外国越来越关注中国,包括关注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留学,那么了解中国文化,传扬中国大学文化,提高中国高校知名度,传播我国办学特点理念,校训的翻译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忠实性、连贯性,从目的论的视角研究中国高校校训的英译,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的论视角下大学校训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大学校训的翻译

校园英语 /目的论视角下大学校训的翻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李金隆【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角下,在三原则指导下,探讨了校训英译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关键词】目的论 大学校训 翻译方法一、引言中国大学校训大多引经据典,可以从经典著作找到渊源。

构成校训的文字形象地表达出了大学的特色文化,校训也指导着在校师生的为学为人。

随着中国高校与国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校训的翻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是,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存在着种种的失误现象,致使译文应有的信息功能丧失。

有的个案性太强;有的忽略了校训外宣的目的;有的缺少理论支撑。

因此,校训准确的翻译是实现外宣的根本前提。

二、大学校训的简介《辞海》中将校训定义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

校训也就成为一所大学最具符号价值的语言力量,是这所大学对外宣传最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

校训由来已久,从秦汉儒学到唐宋书院,再到现代社会。

只不过以前形式工整、寓意深远的文句并没有以固定文本的形式标示学校的培养目标。

校训,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割裂的汉字。

文字刻在门楣、石头上,但训词早已由表及里融入师生的精神血液。

我国的校训大都引经据典,来源于儒家经典,名人题词和名言摘录。

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源于古代典籍《易经》;中山大学的这一十字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至于至善”源自《大学》;浙江大学校训“求是”源自《汉书》。

上述几部古书都是我传统的经典著作,这些校训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学校训中具有学术性、稳定性、继承性和特殊性的特征,所以在翻译校训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翻译。

三、翻译目的论1.翻译目的论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以赖斯、威密尔、曼塔利和诺德作为主要代表。

翻译目的论自诞生到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个过程与赖斯、威密尔、曼塔利几位学者的贡献密不可分。

从目的论的角度探究中国高校校训的英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探究中国高校校训的英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探究中国高校校训的英译作者:唐顺姣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7年第15期摘要: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积淀,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高校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因此,对高校的校训进行英译尤为重要。

本文从目的论视角探讨中国高校校训的翻译,针对当前高校校训汉英翻译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就其翻译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原则,以促进高校校训翻译的质量。

关键词:校训;目的论;英译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5-0024-04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无论是中国学子漂洋过海到海外留学,还是外国学子来中国学习,校园文化都是联系中外的纤纤红线。

校园文化中校训言简意赅且意味深长,是校园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宗旨、人文精神、办学特色等内涵的浓缩和概括;还是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和继承;更是承担着对外交流宣传和对学校师生进行规约和文化渲染的功能。

然而,笔者到我国各大著名高校官网浏览发现,在校园官网里,各大高校的中文校训文美且意味深长,都能够将本校园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在各大高校官网内,只有些许高校有既贴切而又能将其校训的文化内涵酣畅淋漓的表达出来的译文。

其余大部分校训没有对应的译文或其翻译文本不贴切。

1 目的论翻译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功能学派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其主导思想为“目的决定手段”[1] ,该理论打破了奈达对等理论等值等效的局限性,提倡具体的翻译策略、手段、方法和操作应考虑译文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主要包含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的目的论(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及诺德的“功能和忠诚”原则。

弗美尔的观点是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都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动。

这里的“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实现给目标语观众创造出符合其背景的文本,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弗米尔看来,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次范畴。

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管窥

文化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管窥
学 ) 11 9 4年 确 立 的校训 “ 事 求 是 ”,它 是 我 国最 早 的大 学 校训 。 实 … ’
从 文 化 的角 度 讲 ,校 训 是 校 园 文化 建 设 和 学 校 对 外 宣 传 交 流不 可 或 缺 的 一 个 重 要 部 分 ,
它受 到 学 校 的高 度 重 视 ,如 国家 行 政学 院还 专 门成 立 课 题 组 对 学 校 的 校 训 主 题 词 进 行 研 究 , 众 多学 校 面 向社 会 或 校 内师生 征 集 校 训 主题 词 等 内容 。我 国 大 学 的校 训 体 现 着 学 校 的历 史 渊 源 和文 化 传 承 ,随着 社 会 的多 层 面 、多 维 度 的 开 放 ,大 学 对 外 交 流 活 动 日益 频 繁 ,校 训 伴 随着 校 标 、校歌 、校 旗 等有 形 的 物 质 形 式 ,一 起 承 担 着 对 外 交 流 宣 传 和 对 学 校 师 生 ( 包
收 稿 日期 i2 0 — 0 — 2 09 4 5 作 者 简 介 :麦 新 转 ( 9 4 ) 1 7 一 ,男 ,瑶 族 ,湖 南 江 华人 ,贺 州 学 院 外 语 系讲 师 ,主 要 从 事 翻译
与文 化 、英美 文 学 和 英 语 教 学 研 究 。

8 ・ 2
楚 雄 师范 学 院 学 报 2 0 年 笫 7期 09
校 训 是 大学 办 学 理 念 的集 中 体 现 ,也 是 社 会 历 史 文 化 和 校 园 文 化 的浓 缩 。 它 凸显大 学 的精 神 、育人 理 念 和 办 学 特 色 ,是 对 教 育诉 求 的 一 种 规 约 ,是 对 学 生 在 道 德 、修 养 和 做 人 的 品行 等 方 面 提 出 的要 求 ,同 时 也 是 对 文 化 的一 种 传 承 、渲 染 和 宣 传 。王 春 喜 认 为 国 外 校 训最 早 可 追 溯 到英 国创 建 的 牛津 大学 ( 1 8 16 )及 剑 桥 大 学 ( 2 9 ,但 直 到 l 纪 初 和 1 10 ) 5世 6 世 纪末 的 1 7 5 3年 ,两 校 才分 别 设 计 和 启 用 了 各 自的校 标 。 由于 校 训 和 校 标 一 样 ,都 是 大 学 及 其精 神 的象 征 ,两 校 校 训 “ 帝 乃 知 识 之 神 ” “ 桥 —— 求 知 学 习 的理 想 之 地 ” 应 该 是 上 、 剑 西 方 大学 较 早 的校 训 。 国 内最 早 的校 训 可 追 溯 到 立 校 最 早 的北 洋 大 学 ( 8 5 ( 天 津 大 19 ) 现

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2012.12学教育53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彭朝忠严俊(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00)[摘要]中国高校校训的翻译随着中西方高校交流的剧增,尤其是中国高校对外宣传意识的增强而日益受到重视,翻译中的问题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认真对比中西方高校校训语言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体功能的比较分析,提出借鉴广告翻译策略能够有效解决校训翻译中的问题,并认为归化的处理原则是解决中国高校校训英译问题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校训翻译;文体功能;广告翻译;归化一、中西方校训语言特色的比较高校校训在英语里称为university motto 。

motto ,即箴言,指闪耀着智慧之光,有着涤洗灵魂力量的语句,往往发人深思,催人向上。

高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人文追求,选择自己特定的校训,或为鞭策精神,或是警醒态度,就这一点而言,无论中西方高校的校训都是一致的。

此外,由于校训的上述功能,中西方校训的特点都表现出一定的固定性,校训一经选定,一般不轻易变更。

但是,中西方高校校训的选择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思想主题的选择上看,西方校训往往突出宗教、自由或真理等概念。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校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在欧美,宗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前的欧洲尤其明显),宗教对教育的影响可以从很多校训中lord ,light ,Christ 等词的高频使用得到明证。

如牛津大学(Oxford )的The lord is my light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In God we hope,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 )的All things cohere in Christ,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light shall we see light.自17世纪开始,紧随宗教改革之后的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Freedom ,truth 及knowledge 等概念在西方高校校训中大量出现,表现出人们对自由,真理和知识追求的渴望。

互文性视角下国内大学校训英译研究

互文性视角下国内大学校训英译研究

有可能 , 保留互文指涉 的信息地位 ; ( 5 ) 如有可能 , 保

互 文性 理论 的提 出 , 不 仅 为文 本 理论 注 入 了新 的 留语 言之外 的一 些信 息
译理论家 哈特姆和梅森 。他们在其著作 《 语 篇 与译 者》 中指出,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根本 的契合 , 认为“ 互 文性 就是 将各 种语 篇 的 出现彼 此 联 系起 来并 将语篇 的出现看作唤起我们先前语篇经验的符号方 式, 只有通过互文性 , 语篇才能从其 对其他相关语篇 的依 赖性 角度 得 以确认 ” [ 4 1 1 2 0 。
中。 ” L 2 也就是说 , 每一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与 到 目的语 语 篇 。因此 , H a t i m & Ma s o n建 议 在 翻译 互 转化 , 它们 相互 参 照 , 彼此 牵 连 , 形 成 一 个 潜力 无 限的 文指涉时应遵循的顺序是 : ( 1 ) 保 留符号地位; ( 2 ) 保
校 训是 学校 历史 和文 化 的积 淀 , 它 既是 学 校 办学 部分 , 其 间存在 着一 条 由前语 篇 到 原语 主 体语 篇 再 到
理 念与 治校精 神 的反 映 , 也 是一 所 学 校教 风 、 学风 、 校 目的语主体语篇 的互文链 ( 图1 ) [ 4 ] 1 3 3 。译者 首先 要
张兴 权 , 孟 庆 升
( 天津商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天津 3 0 0 1 3 4 )
[ 摘
要 ]校训是一所 大学的文化品牌和精神 宣言, 是其办学理念和特 色的集 中表述 , 因此校训的准确翻译对 于学校的
对 外宣传 与合作 至关重要 。本文将 互文性 的概 念运用到校训翻译 中。 指 出互 文性理 论开拓 了校 训翻译 的新 思路 , 为其

语用等效观下大学校训的英译研究

语用等效观下大学校训的英译研究
很高 :

3 . 2语用等效翻译观 的分类 G L eh pi ieo rg ai一书 中将语用学分为语用 . ec 在 r cp f am t n l p c
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 翻译两种类 型。首先语用语言 等
求 实 剖 耨 博 学 团 结 勤 謇 谨
词 语
效翻译是在 词汇 、 法 、 语 意义等层次上不拘 泥于原文 的形 式 , 只 要求保存原文信息的内容 , 使译文达到语用等效 , 近似于奈达提 倡 的“ 动态对 等” 。而社交语 用等效翻译不同于语用语言等效翻
上面两个关于校训内涵的表述尽管各不相 同,涉及到校训
的 目的 、 质及作用 。 本 但却是从 不同的角度 阐述 了校训的本 质 。 新兴学科领域 , 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 与此同时翻译作为跨 文化
校训 。对 内是一所大学依据办学理念而制定 的鞭策 和规范全体 交 际最重要手段必然要 经常涉及语用 问题 。语用学研究领域所 师生员工行为的简短言词 。对外作为一所大学最好的广告语 , 影 取得 的成果也势必能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 了借鉴。
频 率



从句法特 点上看 , 我国大学的校训多以四言八字为多 , 主要 同济大学 :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而西方大学校训 的句法则不 同于国内高校 校训 ,主要有 以 下三种结构 :陈述句。例如: 国牛津大学校训 : 1 0dIMy 英 1 eLr 1 s
校训 , 作为大学 的“ , 魂” 它像一盏 明灯一样指引着学校 的发 是名词性平行结构。例 如:
外 高校多重视科 学主义教育 ,侧重于对知识 、真理和 自由的追
求 。具体表现为 : G Leh 1 8 :5 )p 将 ] 从 校训 文字 的来 源上 看 ,我国大学的校训大多来 自经典或 语 言 学和 社 交 语用 学 两 种 类 型 。( . ec ,9 3 1 7 ̄ 么 , 语 用学知识运用在等效 翻译上 ,就可以将语 用等效翻译分 为语用 古籍, 在收集的 5 0所国 内高校校训中 , 以下词语出现的频率相对

文化视域下的校训翻译——以哈尔滨高校校训翻译为侵

文化视域下的校训翻译——以哈尔滨高校校训翻译为侵

3高校校训的翻译原则 从 翻译 的角度看 , 汉语是 高语境 依赖 ( i ot tdpn ig hg cne ee dn ) h x 是人文精 神的体现 , 是学校历史和文化 的凝练 。 根据《 辞海》 的解释 : 语言 , 校训则是高文化 负载(i utr— on ) hg cl e bu d 文本。把一个在 外 h u “ 学校为训育之便 利 , 干德育条 目制成 匾额 , 选若 悬见 于校 中公见之 在环境或个人 体验 中进行 的高语境依 赖语 言 中的高 文化 蕴义文本 地, 是为校训 。 目的在于使个人 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 其 大学校训是 ( 如校训 )转换成大多数情 况下在显形语码 中完成 的低语境依赖语 , 如英语文本 )是一项有相 当难度 的任务 。翻译 家赖 斯 , 所大学 的文化 品牌与精神宣言 , 是其 办学历史 、 化传统积淀凝 言 中的文本( 文 聚基础上 的理性抽 象 .是其办学理念 、 治学精神 、 价值追求 的物 质 和诺德等 人提 出的 目的论理论将 翻译 看作 是一种基 于原文 的文 本 载体与行动指南 。不 同层次 、 性质的大学特点和个性不同 .不同类 处理 过程 , 原文 的地位不在“ 神圣不可侵犯 ”译者 可以根据译文 的 , 型、 风格的大学校训侧重各有不 同 , 但都集 中体 现了各 自大学 的特 预期 功能或 目的调整翻译策 略 , 而在校训 的翻译 过程 中, 该理论 起 色、 理想 与追求 。 到关键作用。 2高 校 校 训 的特 点 31 目的性 (up s) 则 . proe 原 不同的大学会 因其办学宗 旨、 教育理念 、 传统 文化 、 时代 要求和 克 里斯蒂安 ・ 诺德 (hii e N r1 出的功能 加忠诚 理论 翻 C rt n od提 sa 学校 特点 , 拟定不 同的校训 , 以 , 同类别 的大学会 有不 同的校 译模式为校训的翻译 提出了有效 的翻译方法 。校训释义特殊文本 , 所 不 训, 在其来源 、 文化特点 、 言特点 、 语 翻译角度都会 体现不 同的。 本文 注重文本 的功能和效果 , 因此传 达校训 功能及原 文作者 的意图是其 将 笔者举 例哈尔滨 1 所高 校 , 2 将其分为七 大类别 : 综合 型院校( 黑龙 翻译 过 程 中最 需 要 考 虑 的 因素 。根 据 不 同 的校 园文 化 特 色 , 不 同 江大学 )理工院校 ( 、 哈尔滨 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 大学 、 哈尔滨理工 学校的校训 翻译成不 同的形式 , 可以采用 直译法 、 译法 、 变 整合 法 大学 )师范院校( 、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哈尔滨学 院 )农林 院校 ( 、 东北农 等。例如 : 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医科类 ( 、 哈尔滨医科大学 )多科类( 、 哈尔滨 哈尔滨 医科 大学“ 直 中绳 、 木 博学 载医” 其 中“ , 木直 中绳” 含义 商业大学 、 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应用型( 、 黑龙江工程学 院) 。 为各种可用的木料经木师测量加工成料 ; 学生经培养后成才 。 “ 博 21文 化 角 度 . 学载医” 含义为广泛涉猎 , 知识渊博 , 承载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 。查 校训 是校 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对外宣传 交流不可缺少 的一个组 阅 《 汉 英典 》 知 “ 直 中绳 ” 字 可 木 翻译 为 “ i br 0 m e i a a t e u b  ̄ s s m t g s t g tn d ie a a d b a p n e ’ n ma k r 。 re ” 成部分 。 它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 如哈尔滨工业 大学还专 门做了“ 哈 sr iht a a sr ih e e ln ma e y a c r e trS i k 工大校训英译探讨 ” 学术讲座 , 众多学校面 向社会或在校 师生征集 笔者 将其试 译成 “n gi rm terl n erig t po o it ryf h ue a d l nn o rm t e t o s a e 校训 主题词等 内容 。 校训 的翻译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笔者在对 哈尔 m dc e’ 文 中并 没 有 采 用 原 译 法 , 因在 于 校 训 翻 译 中译 文 要 eii ' n 。译 原 滨各大高校校训进行研究时发现 , 在各大高校 对外宣传 网站上对于 以译 文读 者为重 ,校训的翻译 目的是为了达 到对外的交流作用 , 目 所 本校校训 的英译本很少有体现 的, 时这是错误的。 其 也许 , 因为校 标读者是外 国群众 , 以在 翻译 时要尽量按照西方思维方式进行 翻 是 训的翻译过程 困难重重 , 很难遇到什么佳译 : 有的过于直 白, 的太 译 。 有 长 , 的则与原文偏差太大 。 有 32 互文 性 ( t sx at) 则 . I e euly 原 nr i 翻译本 身就是一种在语 言 、 文化 、 文本 与思 维等众多层 面展 开 2 . 2语言特点 第一 , 从选字用词来看 。 校训如同学校 的宣传广告 , 具有感染号 的一项具有互 文性转换活动 , 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它文 本的符 是在对其他文本 的吸收和转换 中形 成 召的功能。 因此 , 在选字用词上 , 要注意词语精 简 , 词义明确 , 思想积 号系统之间进行转换 的艺术 , 极 。既有古文典籍 , 又有现代名 言佳句 , 大多数都是众 人皆知 的词 的, 他本科脱离其他文本形式而存在 。 因此校训 翻译 中, 必须针对 学 语 。例如 , 哈尔滨 四大 2 1大学——哈 尔滨 工业大学 ( 1 创建 于 1 2 校 的特色进行翻译 , 90 借鉴译语校训 的表述结构来再 现原文 。例如 : 年)“ :规格严格 工夫到家” ,体现 了过程管理与 目标管理相结合 的 321 . 哈尔滨理工大学 的校训“ . 知行统一 博厚悠远” 与安徽 财经 诚信博学 知行统一” 北航大学“ 、 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 思想 ;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工至善 大学 至真 ” “ “ ,大工至善” 说的是 大学 的校训“ , 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 ;大学至真”说 的是认识世界的最高境界 。 “ , 对 是否有异 曲同工之妙 呢?这样根据互文性原则 , 照北 航校训的英 仿 Seig ad A t g fr n 这几个 高校的校训进行研究可 以看 出, 校训具有言简意赅 , 而且 寓 文 翻译 ,笔者是 将理 工大学 校训 翻译 为 “ekn n ci o T u h tii g fr Vi u n e t k o ” r t ,S r n o r e a d B s— n wn ; v t 意深刻 、 富有哲理的特点 , 而且生动体现 了学校的文化特点 。 第二 , 从句法结构来看 。校训大多来 自古代典籍 , 在其句式上 , 322 ..黑龙江工程学院校训 “ 明德求真 知行合一 ” 与青岛大学校 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奇” 有相 同的地方 , 笔者试将 其翻译 多为 四字结构 , 句式工整。 词语要精炼易懂 , 便于记忆 , 也利于传播 。 训 “ 例如 ,哈尔滨理工 大学 :知行统一 薄厚悠远 ” “ ;黑龙江科技学 院 : 为 “ iu u,Tu —ekn,U i fk o l g n rc c” Vr os rt seig n yo nwe e ad pat e; t h t d i 323 ._黑龙江大学校训 “ 博学慎思 参 天尽物”与中山大学校训 “ 厚德博学 强吾兴邦 ” 医科大学 :木直中绳 博学载医” 黑龙江工 ; “ ; 程学 院: 明德求真 知行统 一” “ 。 “ 博学 审 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形成互文文本或称为平行文本 , 笔者 第三 , 从修辞美学来看。 校训多采用经典的格言警句 , 的古 将其翻译为 “td x ni l, e etC r ul H ma n a 精炼 Su y E t s e R f c ae l , u n ad N — e vy l f y ue r n 今佳词,读来琅琅上 口,如黑龙江大学的校训 “ 博学慎思 参天尽 tr Ha mo y”; 3. . 4哈尔滨师范大学校训“ 2 敦品励学 弘毅致远 ” 台湾大学校 与 物” 哈尔滨商业大学:“ ; 求真至善 , 修德允 能” ;哈尔

浅析中国校训的翻译

浅析中国校训的翻译

浅析中国校训的翻译摘要校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以及师生行为准则。

随着中外高校交流的不断增进,校训的翻译也变成了一个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方式。

因此,一个高校校训翻译的成功与失败,在其对外交流与对外宣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校训;翻译;表达结构;原则1 校训的语言特点首先,我国校训的格式对仗工整,言简意赅[1]。

例如,上海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然而,西方国家的校训并不讲究格式。

例如哈佛大学大的校训:Let Plato be your friend,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柏拉图为友,更与真理为友)。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校训既注重表意又讲究格式;而国外校训只注重校训的内容,即表意。

其次,我国校训多是动词结构为主导,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团结、务实、创新、进取”、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而西方国家的校训更多地采用名词结构[2],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nd and Hand”、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 )“Science with Practice”(科学与实践相结合)。

这种差异是有英汉语言差异造成的,一句汉语往往由多个动词组成,而英语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

因此,英语习惯使用名词来表达。

最后,我们很多校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论语典籍等著作,例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来源于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山大学的校训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3]。

该校训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

《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由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倡的《四书》《五经》一直是文人墨客们追求的真理[4]。

其次,儒家思想重视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善于启发教学,主张辩证的思维方式,这些思想都是在当代社会仍然被提倡的。

大学校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原则分析

大学校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原则分析

大学校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原则分析大学校训是将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治学精神进行充分凝练后的符号展示,本文以当代中国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校训为研究对象,总结大学校训的来源及语言特征,从文化翻译论的视角对校训翻译原则进行分析,为当代大学校训的翻译提供启示和借鉴。

标签:大学校训来源语言特征翻译原则一、引言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是对学校人文传统、办学精神、治学风格进行抽象凝练后的符号表示,集中展现出学校治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特有精神。

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师生传递下去。

《汉语大词典》中解释道:“校训,即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

”从词义解释中可以看出,校训主要是对学生提出期望与要求,是对全体师生进行导向、激励、规范、勉励的号召与训示,以期形成良好的品德并践行之。

早在古代,中国一些书院采用精炼的格言、警句教育学生,形成了最早的院训。

如:无锡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长沙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等。

这些院训成为中国大学校训的先声。

据考证,“校训”一词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舶来词。

19世纪末,中国大学开始蓬勃发展,作为“欧风美雨”的产物,从建校理念到学校制度都深深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近代最早对“校训”概念进行解释的是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清末民初存在的大学校训随着旧制度一起被废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校训”。

改革开放后,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校训热”。

二、大学校训的来源及语言特征分析根据2014年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公办高校综合排名前100强和民办高校综合排名前95强,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收集、邮件联系等方式,对这195所高校校训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这些校训,发现其语言表述来源和语言特征如下:(一)大学校训的语言表述来源1.源自学校治学理念校训是大学治学理念的精髓,往往蕴含了大学的办学目标和育人要求,展现出办学者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

浅议UIS视域下的大学校训英译_麦新转

浅议UIS视域下的大学校训英译_麦新转

[收稿日期]2010-05-15[作者简介]麦新转(1974-),男,瑶族,湖南江华人,贺州学院外语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英美文学和英语教浅议U IS 视域下的大学校训英译麦新转(贺州学院 外语系,广西 贺州 542800)[摘 要]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凝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大学形象识别中,属于理念识别,校训英译则是文化间的理念传输。

由相同或同源校训译文的差异发现,在校训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维度的同一问题:从原语到目的语语际间,译者在目的语语间,目的语受众在大学形象识别及民族文化上的同一。

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对我国高校的校训翻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形象识别;校训英译;同一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861(2010)03-0080-04 引 言校训,特别是大学校训,在国内是一个较大的集群。

2004年教育部曾下文要求各高校上报校徽、校训和校歌,从而促进了制定校训几乎成为统一性行为。

校训承载厚重的文化意义,它是大学精神的凝练,也是历史文化的沉淀。

把高校校训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愧为一本历史传统文化的图册。

随着大学形象识别工程(U IS -U 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逐渐被各大学认可和推广,校训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重视。

在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 IS)中,校训属于理念识别(M I-M ind Identity)部分,在整个UIS 体系中被喻为/头0(head),起着引领的作用,identity 一为/同一性,一致性0,另一为/特性,身份,识别0。

在校园文化方面构筑内向同一与识别,在对外交流上则起着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外向同一与识别。

然而作为大学精神的外向识别和语言跨文化传输与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校训翻译受重视的程度要小得多,/国内多有广征校训却少有征集其译语0[1]P85,而相关研究也显得不足。

一、校训译文差异性特征纵观高校校训现行英译文本,其中存在多版本的译文差异性问题。

目的论框架下对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分析

目的论框架下对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分析

目的论框架下对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分析作者:黎欣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6期摘要:校训作为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和历史积淀的传承,凝聚了大学的特色和追求。

如今,在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上,如何翻译中国大学校训,对弘扬大学精神至关重要。

本文依据“目的论”三大准则,初步探究了校训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校训;目的论;翻译;修辞一、引言根据《辞海》解释,“校训”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于学校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丁德智等79)。

故校训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践行学校精神。

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追求突破。

校训作为大学的招牌和门面,是外界评判大学文化的一大参考。

为了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弘扬中国优秀大学精神,校训翻译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因此,本文通过目的论的三大准则,为中国校训的译介献策建言。

二、目的准则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的目的是一切翻译行为的准则。

因此,在校训翻译中,我们要明确翻译的目标:宣扬中国大学,传播中文校训的文化精髓,提升中国大学国际影响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译者要更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分析他们的语言习惯有目的地生成不同的译本,赋予英文校训更持久的生命力。

三、连贯准则“连贯准则”要求翻译的译文与目标语环境中其他平行语料类似,可被目标语读者理解。

笔者比较国内外校训后发现其在用词和句法上存在巨大差异,给翻译提出一定挑战。

中国校训多选自典籍,强调思想道德建树。

如,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外译有一定困难。

其次,中国校训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多为四言八字或二言八字,贸然翻译容易流失意音形的美,变成生硬的中式英文。

如,西南大学的校训为“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其网站上的英文为“Comprehension is wide, and brightness great; carry forward the cause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forge ahead into the future”,冗长生硬,难以在英语国家立足。

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

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

第20卷第1期 2018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20 No.1Jan.2018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王宏应,孙绪凯(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大学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高度浓缩,具有极强的文化语境。

基于文化语境视角,从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三个纬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三原则: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

最后,总结了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模式,即以文化语境为视角,以校训文本的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为纬度,以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为原则,对中国大学校训文本进行翻译,从而得出较为理想的译文。

关键词:大学校训;文化语境;翻译原则;翻译模式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 (2018)01…(奶说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textWANG Hong - ying, SUN Xu - kai(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Anhui 232038,China)A bstract:University motto is a highly concentrated text which reflects a university9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learning spirit and has a very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text.Based on cultural context,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5mottoes from such aspects as sentence structure,lexical use and meaning of the text so as to get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universities’mottoes,namely,structural equivalence,elegant wording and concise context.Finally,a tentative translating mod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is summarized:in order to get an ideal translated vers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5mottoes,the translator can use cultural context as a point of view,adopt sentence structure,lexical use and meaning of the text as meth­ods and base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on thre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mottoes which in­clude structural equivalence,elegant wording and concise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ctivities.K ey W ord s: Universities ’ mottoes;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principles;Translation mode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合 作办学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意识到全 方位地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性。

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

探索和构建适合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学模式
学模 式。 从 国外 的研究现状来 看 ,Ma r i a G o n z a l e z 曾 学 的互动 、教学环境 、教与学 的角色 、恰当的教
也 。”( 唐 - 贾公彦 《 周礼义疏》) 这短短几个字 究人手 ,探索和构建适合 中国文化语境的翻译教
是翻 译行为或活动 的目标 。( 谢天振 ,2 0 1 2 ) 法国 就传统的翻译教学提出新的思路 ,他强调翻译教
题 ,本文采 用理论 与实证 相结合的研 究方 法 ,依托翻译语境论 来探 索和构建适合 中 国文化语 境 的翻 译教 学模 式 。翻译语境论 的 内涵涉及译者 、原作 语境 、译作语境和 两个译 本之 间以及原文本作者和 译者 之间的互动 。该理论 的本质属性 为主观 性、动态性和对话 性。 为 了建构有 中国特 色的翻译教 学 模 式 ,我们要从 中国的文化语境 来认识和指 导翻译活动 。课程建 设上要 更多关照 中国文化语境 的 变
“ 可选项”或 “ 备选项 ” ,正视 “ 他异性 ” ,即 2 0 1 2 】 。就翻 译 教 学 而言 ,应 从 翻译 的 目标 人
自从霍姆斯 《 翻译 学的名与 实》 问世以来 ,
翻译理论历经 了2 0 世纪7 0 年代 的发端 、8 0 年代的
中兴 以及9 0 年代以来的衍化。从这将近3 0 年翻译 语 言、文化 以及 思维 方式的 多样性 ( 多米尼 克 ,
化趋 势 ,以此建立 具有 中国特 色的课 程体 系。
关键词 :翻译语境 论 ;中国文化语境 ;翻译教 学模 式
中图分类号 :H 3 1 9
引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8 9 1 ( 2 0 1 6 ) 0 4 — 0 0 2 2 - 0 6

我国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及外译策略

我国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及外译策略
第 32卷第 4期 白 城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32,No.4
2018年 7月
JournalofBaichengNormalUniversity
Jul.,2018
我国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及外译策略
贯丽丽
(黑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二)源于时代精神 我国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在学校创立之初也有着独特的时代氛围。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核 心和精神支柱,在其确立之初便紧随时代精神,是时代精神在当下的客观反映。我国的大学校训不仅有着 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传统,也有着来源于时代精神、高于时代精神的特征。一个典型案例便是南开大学 的校训。在建校之初,南开大学便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办学宗旨,创办了南开大学并将其定义为校 训。该校训创立之初,源于张校长的“公能”教育,允公即要求学生时刻发扬大我精神,有大公之德,也就 是我们常说的爱国精神。能指能力,这里不仅包括学习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还包括身体的体能,智力的智 能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学生公德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成为不断创新、积极进取、“日新月异” 的高素质人才。经过一个世纪漫长的发展,南开大学的校训始终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注入新的时代 内涵。而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近年来社会主义“八荣八耻”和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南开 大学的校训也进一步完善,走在时代前列。2012年,南开大学在最新修订的《南开大学学生素质教育实施 纲要》中进一步丰富了校训新的时代内涵,即“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 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做优秀学子和合格公民,同时将校训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联系到一起,为 百年校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三)源于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顾名思义便是一所大学所遵循的目标和出发点,也可以视为是大学办学的价值观念。从广 义的角度来看,办学理念中包括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方法和办学宗旨。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精 髓,往往蕴含了大学的价值追求与育人理念,是学校师生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也是学校精神文化 的核心内容。如法律类院校的公平正义、医药类学校的救死扶伤、师范类院校的为人师表等。如中国政法 大学的校训中,不仅体现了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厚德”,还针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提出了“明法”,同时在 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过程中还要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即“致公”,这与中国政法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不谋 而合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校将校训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融合到一起,如海洋大学的“海纳 百川”,将海洋博大、深远的特征融入校训之中,同时也一再鼓励学生要眼界高远、目标远大;又如国防科 技大学的“强军兴国”,突出了国防科技大学强军、兴国的办学理念。 二、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 大学校训不仅有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更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大学校训的使用目的决定了大学校训

接受论视域下中国大学校训英译

接受论视域下中国大学校训英译

接受论视域下中国大学校训英译作者:杨安琪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05期摘要:文章从接受理论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出发,试图为大学校训英译的方法与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以期在将来的翻译研究中得到一个新的前景。

此外,文章对于出于特殊目的而进行的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接受理论;大学校训;英译一、引言如今,中国与外界交流日益密切,中国的大学也作为文化交流的场所,越来越受到外国朋友的关注。

而大学校训作为外界了解中国大学的窗口,凝聚了该校的文化与精神。

因此,对校训进行有效的翻译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一个好的校训翻译不仅能够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学校的名气与形象,促进中外友好联系。

然而,由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要想准确、完整地翻译出汉字中所蕴含的涵义,从而让外国人接受,是颇具难度的。

因此,从接受理论角度来看,对校训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入手,概括接受理论的起源、定义、主要特征,进而分析校训的功能与特点。

把两者相结合,研究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旨在对翻译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二、接受论的主要内容接受论是由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和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1967年创立的。

接受论以读者为中心,并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不仅是作者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依靠读者的能动性。

只有在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这个作品的创作意义才能得以实现。

接受论主要有三个观点:(1)期待视野,(2)视野融合,(3)视野转变(一)期待视野读者在接受一件作品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社会阅历、审美倾向,而且他的意识不是空的,这些就构成了他的期待视野。

姚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看起来是新的,也容易使接受者通过公告、公开的和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征或者暗示的幻想得出一个具体的理解。

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高校校训英译研究作者:华雅玮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1期【摘要】校训是高校的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独特的“名片”,同时还能起到凝聚人心、感召师生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高校和外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高校校训的英文翻译逐渐成为关注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高校校训概述和特点,并分析了高校校训英译原则,最后提出了几点高校校训英译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高校校训英译研究校训是高校的灵魂,贯穿于大学的各项活动中,大学校训是大学的办学宗旨,高度概括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教学风格,代表了高校的专业特点,也是高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对于高校校训的英译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焦点,也关系着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文化、学术交流。

一、高校校训概述和特点校训是学校的教育宗旨,也是高校的文化和学术内涵的集中表现,对于建设校园文化至关重要。

校训是一种信息的浓缩,发挥着凝聚人心,感召学生的功能,从语言的方面来看,校训传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发扬高校知名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校训的表达形式各不相同,校训的英文翻译的侧重方式也差别较大,因此如何将中文校训准确恰当的翻译成英文校训是翻译者的难题之一。

由于中西方的语言表达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校训的语言特色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英文校训往往令人深思,催人向上,高校校训的设置往往是根据自我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国外高校的历史较为悠久,在校训中更多体现了人性的思考,并注重于人性的体现,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在高校的校训中更多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现代教学思维的结合,在追求学术精神的同时,也融合了人文精神,把教学和育人结合在一起,明确高校办学的目的。

因此对于高校校训英译研究而言,要突破中外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性,实现高校校训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

二、高校校训英译原则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办学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高校校训的英译反应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才能保证校训翻译的准确性。

论大学校训英译中文化意蕴的“取”与“舍”

论大学校训英译中文化意蕴的“取”与“舍”

论大学校训英译中文化意蕴的“取”与“舍”内容摘要:我国大学校训大都引经据典,言简意赅且意味深长,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然而,校训英译过程中常遇到文化因素的不可译现象,译者对原文中文化意蕴的取舍有失偏颇。

基于此,本文提出应效仿英文校训简短、通俗、突出中心词的特点,我国大学校训的英译应化虚为实,取核心词,舍“不可译”和“中式英语”。

关键词:校训翻译文化意蕴何为校训?通俗地说,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它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发人深省,所以被师生代代相传,后来便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其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师生,还是学校办学原则与文化精神的深刻体现。

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建校之初就以“Mind and Hand”为其校训(原拉丁文为:Mens et Manus)。

它的直译是“思维和手”,其实它要表达的是一种“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这个以两个简单名词构成的校训深刻地反映了该校以“为实践而教”的教学理念。

另外,“Mind”指代“学者”,“Hand”指代“工匠”。

而且,“学者和工匠”就是该校的校徽图案,设计者还把校训有机的融入校徽上,使之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刻画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我国大学校训的文化内涵校训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大学对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是对其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理性抽象。

它具有稳定性、继承性、融合性和个性化的特征。

通俗地说,它是一所学校的精神象征,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引经据典,意味深长我国的大学校训多为引经据典,来源于儒家思想和经典的名言警句,富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

如南京大学最早的雏形是两江师范,当时的学堂监督李瑞清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这个通俗的校训体现了“能吃苦才能干大事”的教育理念,把“嚼菜根”和“做大事”看起来不相干的两件事情和谐地联系到了一起,这个校训的形成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大学校训汉英翻译研究述评

中国大学校训汉英翻译研究述评

中国大学校训汉英翻译研究述评
安敬涛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11)6
【摘要】本研究对中国大学校训汉英翻译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了研究现状,指出了不足之处。

大学校训是一种相对独特的应用文体。

大多源自于儒家经典文化、名人、政要题词和名言摘录。

其结构对仗工整,表达简洁凝练,语言精炼、明快、朴实,内涵丰富。

它全面体现了学校的优良传统文化、精神和办学理念以及培养目标。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大学校训的英译也变得日益重要,它承担着学校对外宣传的重任。

【总页数】2页(P384-385)
【关键词】大学校训;校训翻译
【作者】安敬涛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汉英"动静"对比视域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研究r——兼译淮南师范学院校训[J], 张久全;孟焱
2.论中国大学校训汉英翻译的不对等问题 [J], 郑茂林
3.中国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的汉英翻译问题探讨 [J], 王琳
4.中国大学校训“求实创新”的汉英翻译问题探讨 [J], 王琳
5.中国大学校训“明德、笃行”的汉英翻译问题研究 [J], 刘鹏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作者:王宏应孙绪凯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摘要:大学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高度浓缩,具有极强的文化语境。

基于文化语境视角,从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三个纬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三原则: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

最后,总结了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模式,即以文化语境为视角,以校训文本的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为纬度,以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为原则,对中国大学校训文本进行翻译,从而得出较为理想的译文。

关键词:大学校训;文化语境;翻译原则;翻译模式中图分类号:H0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1-0093-04Abstract:University motto is a highly concentrated text which reflects a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learning spirit and has a very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text. Based on cultural context,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from such aspects as sentence structure, lexical use and meaning of the text so as to get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namely, structural equivalence, elegant wording and concise context. Finally,a tentative translating mod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is summarized: in order to get an ideal translated vers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the translator can use cultural context as a point of view, adopt sentence structure, lexical use and meaning of the text as methods and base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on thre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Chinese universiti es’ mottoes which include structural equivalence,elegant wording and concise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ctivities.Key words:Universities’ mottoes;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principles;Translation mode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合作办学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意识到全方位地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学灵魂的校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宣传作用,生动的展现出了特色鲜明的大学形象,为人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

大学校训的翻译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文化语境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即HC)和低语境(Low Context,即LC)[1]。

黄国文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

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

”[2]胡壮麟曾说过,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来自于文化语境[3]。

关于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PeterNewmark认为,“文化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

”[4]二、中国大学校训的文化语境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校训的定义是“校训,即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

”换言之,校训是一个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该校的灵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大学文化的高度浓缩和凝练,中国的大学校训无疑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语境。

中国大学校训的文化语境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句型结构层面在句型结构上,中国的大学校训一般流行二言八字或四言八字的结构,也有少部分是二字、四字、十字、十二字或十六字等的结构,均都对仗工整,语言简练概要,可谓短小精辟。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二字、四字、六字、八字、十字、十二字还是十六字的校训,都体现出了汉语的二元结构,表现出了天人合一、万物对立的文化内涵,讲究对称,与英语的一元结构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同时,中国大学校训在结构上大都没有主语,很少使用连词,反映了汉语的“意合”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简约特点。

(二)语言措辞层面中国大学的校训在语言措辞上都具有庄重、典雅、优美和流畅等特点,承载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体现了汉语高语境文化的特征。

首先,这些校训大都选自中国的古典文献,属于典籍型文本和文言文文体,在措辞上选用具有褒义的词语,感情色彩十分丰富,表现出学校对学子在个人修养和学识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和希冀,具有很高的美学效果和文化内涵。

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该校训来自于《周易》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该校训充分展现了清华大学希望学子们能继承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次,中国大学的校训在语言上还注重韵律和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体现了汉语言文化的优美语境。

比如,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重德、崇实、求精、创新”。

该校训前两个词语采用了首韵的修辞手法,而后两个词语使用尾韵,使整个文本体现了汉语言的优美,动感十足,极具文化底蕴。

(三)文本内容层面在内容上,中国大学的校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训导精神和当代教育文化下的办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底蕴。

研究者不仅要掌握校训文本用语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还要能明白在当代的教育背景下其所具有的关联性和丰富内涵。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训是“格高至远,学贯中外”。

“格高志远”出自《礼心·缁衣》中的“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和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文选》中的“气高志远,似若无敌”,表达了上外对学子的道德层面的要求。

“学贯中外”来自“学贯中西”,表达了学校对学子在学识方面的要求。

同时,用“学贯中外”代替“学贯中西”,是因为“中外”在文化层面和地理层面都比“中西”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体现学校希望学子能批判性的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具有跨文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文化语境。

整个校训传递的不仅是要把学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办学目标,而且体现了要使学子适应跨文化交际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新时代办学特色。

三、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在深入探讨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活动基础上,提炼出基于文化语境的校训翻译三原则:结构对等原则、措辞典雅原则和内容凝练原则。

(一)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活动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活动可从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三个纬度来深入探讨。

且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统一的。

只有通盘考虑,译者才能得出较为理想的中国大学校训译文。

1.句型结构纬度。

从句型结构来看,中国大学校训多采用二言八字等对偶或排比结构,对仗工整,结构紧凑,充分体现了汉语的二元表达思维。

在翻译中,对于这类结构的处理有各种方式,有用名词的,有用形容词的,也有用动词短语的。

笔者认为:从文化语境视角来看,此类校训采用数量相等的并列的名词来翻译较为合适,能充分体现校训所表达的各种精神,从而彰显校训的文化内涵。

原因如下:首先,从校训文本的句型结构可以看出汉语短语是并列的,用相等数量的英语名词来进行翻译可以与原文在结构上保持一致,能突出美学特色,彰显文化传统,从而达到外事宣传的效果。

比如,同济大学的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译文是“Discipline, Practicality,Unity,Creativity”。

该译文很好体现了语言结构的对等,在审美上具有较高的美学效果,也能体现其文本的宣传特色。

其次,汉语的短语和英语的名词能够一一对应起来,充分体现汉语二元和英语一元的文化现象。

以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为例,其译文是“Strive for Perfection”。

Perfection对应了“至善”,充分表现了英语一元和汉语二元的文化差异。

第三,纵观英语国家大学的校训,名词具有简介、扼要、琅琅上口的特点,且能体现出大学校训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庄重感的特色。

例如,耶鲁大学的校训“Truth and Light”,其翻译成中文是“真理、光明”。

无论是原文和译文,都很简洁、扼要,充满力量,使人感受到该大学的学术氛围、权威和庄严。

2. 语言措辞纬度。

从语言措辞来看,中国大学的校训属于典籍类文本和文言文体,具有音乐性、节奏性和文化性,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选词上应力求接近原文,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译者应该选取正式、典雅的单词来进行翻译和表达其文化内涵。

王莉指出,大词(big words)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泛指语言中的长词、难词、生僻词等,其正式程度和语域皆高出一般词汇[5]。

英语中有许多大词,来自于古英语,古香古色,与汉语的文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郑传银、张久全把淮南师范学院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翻译成Unto the Salt of the Earth via Knowledge and Integrity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