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背诵版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学校文化的分类。
学校文化可以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
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精神文化又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以及理想成分四个要素。
6.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规范功能。
7.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和迁移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查要点二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在发展心理学中,所谓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
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生理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这是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生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成年期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2个观点:一是渐进论,认为从婴儿到成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二是阶段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实际上,个体心理发展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阶段性,既有量变过程,又有质变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两方面因素制约。
持自然成熟论的彪勒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关,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持环境决定论的华生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既非遗传决定,也非环境决定,而是由二者共同决定。
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个体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
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
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表明,在个体发育尚未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前,进行过高的教育,是不经济的,也是低效的。
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一)含义:(二)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1、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问题,,预测并及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的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三、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1、短暂的历史 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发端;1887年美国威廉.詹姆士《对教师的对话》雏形;2、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特别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经典背诵版(精心整理)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重点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概念界说?(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3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3章)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021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本章复习重点与难点1.理解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2.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
3.了解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第一节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一、心理过程(一)认知过程1.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只能通过一个一个感觉器官(眼、耳、皮肤、鼻),分别反映物体的这些属性。
如眼晴看到了光线,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闻到了气味,是否头尝到了滋味,皮肤触到了物体的体表的温度。
每个感觉器官对物体一个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感觉。
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外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外部的刺激并反映它们的状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等。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和感觉能力成正比关系,即感受性高,感觉能力强;感受性低,感觉能力低。
度量一个人感觉能力高低的指标是感觉岗限,即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
个体的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与之对应的是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而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阅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闯限成反比关系,即绝对感觉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越高,反之亦然。
差别感受性是指区别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而刚刚产生这种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阅限。
例如,在100克重量上如果增加5克重量,我们就可以觉察出重量感觉的差异,这就是差别感受性,而这5克重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韦伯针对差别感觉阈限提出了韦伯定律∶在中等强度的刺激范旧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感觉闷限都是一个相对常数。
韦伯定律的公式为:△I/I=K其中,△/为差别感觉阈限,l为原刺激量,K为常数。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知识梳理【第二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2017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重点与技巧
2017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各章节复习重点与技巧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比较多,大家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内容,列出框架,其次再整理细节。
下面我将对每个章节的内容常考点给大家梳理下,相信对大家的复习会有所帮助。
另外还补充了教育心理学考点,大家可以收藏背背。
1.概述篇对于教育心理学概述这一章,大家最主要需要掌握的内容就是研究对象以及几个人物,例如教育心理学之父、中国翻译第一本或者写第一本,以及影响最大的一本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家等等。
2.心理发展篇这个章节中大家最主要掌握的就是皮亚杰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皮亚杰的内容考的比较活,各种题型都可能涉及,所以每个阶段中的年龄和特点都需要记住;而埃里克森的内容不需要大家都记清楚,基本都是小题型,而且基本都是考学龄期和青少年这两个时期,所以大家多看看这两阶段的内容就差不多了,其他的就是了解下即可。
3.学习理论篇每个学习理论的内容都很丰富,但并不是每个内容都需大家掌握,只需根据常考题型来记主要知识点。
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四大学习理论。
大家要记住每个学习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以及每个代表人物的比较经典的观点。
这里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小题型出现,但大家要特别注意下人本主义中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个理论的应用比较灵活,所以需要大家全面把握并理解。
4.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篇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的内容在考试中出现的机率还是比较大的,但考的方向却比较单一。
主要就是它们各自的分类,这是常考内容,而且学习动机的分类内容比学习迁移的分类内容更常考。
而这里会出现在大题的内容主要是两个,即学习动机的培养和迁移的促进。
5.态度和品德篇这里常出现在题目中的内容不是特别多,主要就几个方面: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品德的四个要素,以及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
6.问题解决篇问题解决这里的知识考的比较固定,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问题解决的四步骤,这四步骤的意思需要理解;另一个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这个是经常出在简答题和论述题中的,但小题也会出现,总之,就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
2013年江西省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考纲链接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广义。
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2)狭义。
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地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法。
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
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大纲要求:〔1〕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2〕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研究趋势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大纲要求:〔1〕心理发展及其规律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2〕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②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③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4〕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5〕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认知差异与教育;人格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大纲内容:〔1〕学习概述学习的实质;学习的种类;学习学生的特点〔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3〕认知派的学习理论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②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③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第四章学习动机大纲要求:〔1〕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内涵、动机,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利用〔2〕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第五章知识的学习大纲要求:〔1〕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知识的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2〕知识的理解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3〕知识的整合与应用知识的整合: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于迁移的措施★第六章技能的形成大纲要求:〔1〕技能及其作用技能及其特点;技能的类型;技能的作用〔2〕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加里培林〕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3〕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第七章学习策略及其教学大纲要求:〔1〕学习策略的概念与结构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2〕认知策略及其教学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3〕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4〕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大纲要求:〔1〕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传统智力理论:二因素理论,群因素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2〕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解决问题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4〕创造性及其培养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题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有效促进机制的学科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名词解释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背诵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论述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三章情绪与意志第四章个性心理第五章社会态度与行为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内容摘要:本章属于心理学的绪论,讨论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揭示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论述了心理的实质即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介绍了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主要有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活动(一)心理活动及其结构心理活动不仅人有,所有的动物都有,但是,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除了人的感知、记忆、思维都比动物的心理更加复杂外,人还有高尚的情感、意志、特别是人会用语言在社会中表达自己的愿望,交流思想,通过语言进行劳动分工和生产分配,并积累经验,从而形成许多丰富多彩的包括观点、信念、世界观再被的主观世界,即个体意识。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注意意志(意志过程的心理活动)。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成为新生一代的培养着3、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4、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在有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因的作用;顶叶主要调节机体的触觉、温觉、动感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必背《教育心理学》
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必背《教育心理学》更多信息请登入中公江西教师网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必背题《教育心理学》/html/2013/zx_0519/335.html1、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3、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4、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5、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6、简述联结学习的有关理论。
答:(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教育学心理学部分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中外教育名言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④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⑤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2教育的概念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出现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
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
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9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教育心理学背诵版
一题型分类客观题:单选12道多选4-5道填空16道主观题:名词解释4-5道,简答5道,论述1-2道二重点范围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客观题,非重点)1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两种不同的定义A(1)宽泛的定义,缺点是难以把研究对象与为教育服务的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相区分,宽泛的定义为“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P1)(2)非宽泛的定义,即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的探索”。
(P1)B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我国学者研究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P2)(1)从研究范围来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与教育情境镜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
(P2)(2)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题、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P2)2 学与教的要素(填空)(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P3-4)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
(P7)4 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解释,描述,预测,干预,控制)(P12)答:(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5 课后练习题4和5为重点,答案分别为C和D(P19-20)(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2)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的是教育性研究原则。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1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P21)2 心理发展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电子书(背诵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第一节研究对象和内容1一、研究对象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研究内容2:(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老师、内容、媒体、环境)除媒体以外,其他为4个变量。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这一要素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他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因为学习就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2、教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教师这一要素主要因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影响教学过程。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从宏观上看,他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置需要注意: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既要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既要适合学习过程的特点,又要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文字、口语、图表、图像、动画等。
他们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实现,如课本、板书、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物质环境涉及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等。
社会环境涉及课堂纪律、同学关系等)。
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三种过程(学习、教学,评价/反思)A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必背《教育心理学》
2015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必背《教育心理学》更多信息请登入中公江西教师网2013年江西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必背题《教育心理学》/html/2013/zx_0519/335.html1、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岁)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2、简述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
答:(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3、简述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答:(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可以分为两方面任务:学与教关于学方面的研究:第一,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第三,阐明学习的过程。
第四,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关于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大致可分为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学习者的心理,其中包括发展心理和差异心理;第二大块是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第三大块是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1、新教师的特点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么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2、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1)新手水平 2)高级新手水平 3)胜任水平 4)熟练水平 5)专家水平3、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一是关于专业知识,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二是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三是关于洞察力,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4、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只是和能力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6、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有下面几种形式: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训练 5)开展行动研究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与教育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3)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机体的成长b.练习和经验――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教师招考心理学背诵精华word精品文档35页
教师招考心理学背诵精华补充之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1)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社会文化互动。
(2)研究层面纵深化:与脑科学研究结合。
(3)研究内容复杂化化:研究真实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复杂的认知、学习和人际互动过程。
(4)研究范围宽广化:研究不同学科的学习和教学问题,研究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和教学问题,以及研究学校以外的各种情境中的学习问题(如成人学习、基于工作的学习、终身学习等)。
(5)研究方法多元化。
(6)研究问题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7)研究途径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补充之二: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心理发展:指个体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涉及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发展不是简单量的增加,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结果事物具有了新的规定性,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人一生是生理、认知和社会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不断生长变化的过程。
心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相对一致的年龄区间。
②定向性和顺序性。
在正常发展条件下,个体人格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
指心理各成分发展速度不同,到成熟所需时间以及发展高峰出现年龄不同。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特定时期、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
④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遵循着较为一致的顺序和规律,但各种心理机能发展的具体年龄、发展速度、水平以及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会有所不同。
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的关系:( 1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育作为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主要条件。
(2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特点为依据。
教学要遵循准备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原有准备状态进行教学,学生在从事学习时,应保证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
1.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知发展,如何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
2.认知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
他认为通常人们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3.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图式: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2)同化:指儿童将新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
(3)顺应: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认知过程。
(4)平衡:指同化与顺应的“均衡的”平衡过程。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依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
获得了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和表象思维。
(2)前运算阶段(2~7岁):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
四个特点:a.发展了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b.还不能理解守恒原理,思维具有集中性、不可逆性和只注重状态的特点。
c.“直觉的”思维特征。
d.自我中心趋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有了抽象概念,达到了守恒,有可逆性和去我中心主义(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特点:a.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从现有信息中生成抽象关系,再将抽象关系与各种信息比较,这时,形式和内容是相互独立的。
b.应对潜在或假设情景的能力出现,能够对没有经历过的场景和情形进行推理,甚至接受明显与事实相反的情形。
c.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
2.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
a.连续性和阶段性。
b.结构性.
c.次序不变性。
d.交叉性。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2.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的目标。
3.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即新的认知结构总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的。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两种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
两种心理机能:
(1)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
(2)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
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
2.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
(1)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
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
过多次重复、变化逐渐内化成内部的智力动作。
(2)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
不应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
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支架式教学: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工作知识面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三)维果茨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2.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含义:
埃里克森提出的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是解答“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问题的最经典的个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信任——不信任。
2.儿童早期(1~3岁):自主——羞怯、怀疑。
3.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主动——内疚。
4.学龄期(6~12岁):勤奋——自卑。
5.中学阶段(12~18岁):同一——混乱。
6.成人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
7.成人中期(25~60岁):创造——停滞。
8.成人后期(60岁以上):自我完善——悲观失望。
(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帮助学生渡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混乱危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问题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具有是非善恶的社会准则和道德原则,但主要是从行动结果以及自身的利害关系中来判断是非。
(9岁以下)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避免惩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
2.习俗水平: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10~20岁)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
3.后习俗水平:逐渐形成不拘泥于某一社会团体抽象道德原则(20岁以上)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
(二)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的目标。
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类型
(1)一般父母教养方式归为两个维度:
1.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接受——拒绝维度。
2.父母对待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控制——容许维度。
(2)四种教养方式:
1.权威型(最好的)接受+控制:父母树立权威,父母对孩子尊重、理解,与孩子经常交流及给予孩子帮助的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
2.专断型拒绝+控制: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对子女的所有行为作出保护监督的一种高控制型的教养方式。
3.放纵型接受+容许:父母对子女抱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缺乏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4.忽视型拒绝+容许:父母对子女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也缺少行为要求和控制的一种教养方式。
(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业成绩2。
自我价值感3。
心理健康
(二)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的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1.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求: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求
2.提供社会能力发展的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