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保障房项目实施PPP 模式的法律分析-优秀word范文 (4页)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逐渐集中,城市住房市场的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当前保障性住房短缺的情况下,促进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是解决房屋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而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的应用,无疑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保障性住房PPP模式的概念是指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
政府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企业负责项目的开发和运营。
这种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政府的资源和引导作用,又发挥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实现共赢局面的目标。
要实现保障性住房PPP模式,首先需要政府制订出明确的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推动PPP模式的应用,包括政策指引、资金扶持、税收政策、用地政策等。
其次,企业需要拥有强大的技术和管理实力,能够为保障性住房项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高效的管理服务。
最后,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与风险控制机制,确保PPP项目的合法和规范运行。
保障性住房PPP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政府和企业各自发挥优势,互相补充,从而提高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效率和质量。
二、可有效节约政府资金开支,降低税收负担,减轻政府压力。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程,提高住房供应量,解决住房紧张问题,满足人民对居住条件的基本需求。
四、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提高项目的竞争性和可持续性,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然而,保障性住房PPP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如经济环境不稳定,政策变化,资金来源不可靠,项目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在促进保障性住房PPP模式应用的同时,需要注意风险和问题的防范和解决。
总之,保障性住房PPP模式的应用是当前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它具有政府和企业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快住房建设进程、提高住房供应量等诸多优势。
因此,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支持方面加大力度,而企业也需要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共同推动保障性住房PPP模式的应用。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保障性住房项目(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是指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通过合资、合作、委托等方式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将政府的职能与私营部门的资源相结合,旨在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效率,解决住房问题。
在保障性住房项目的PPP模式中,政府起到引导和监管的作用,通过与私营部门合作,由私营部门参与住房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政府可以提供土地、政策支持、资金等资源,也可以为私营部门提供合理的回报和风险分担机制。
私营部门则负责住房项目的具体实施和运营。
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项目建设效率:政府与私营部门共同参与住房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私营部门的资源和经验,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私营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设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加快项目进度,减少建设成本。
2. 资金投入灵活性:PPP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私营部门的资本和融资渠道,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住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私营部门通过投资和运营住房项目获得回报,激发了市场活力。
3. 促进住房供给多样化:PPP模式能够促进住房项目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私营部门在项目设计和建设中注重市场需求和居民意愿,提供多样化的住房产品和服务。
4. 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私营部门的参与可以提高住房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
私营部门在运营过程中注重市场竞争,提供优质的物业管理和居民服务,提升居民居住质量。
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政府和私营部门在利益分配、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潜在矛盾和冲突。
私营部门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可能忽视住房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
PPP模式需要政府具备一定的监管和引导能力,确保住房项目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PPP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和私营部门的优势,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管理效率,解决住房问题。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面临着住房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供保障性住房。
其中,PPP(公共-私人合作)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开发。
本文旨在探讨保障性住房项目的PPP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企业在特定项目中合作,共同投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模式。
这种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包括住房建设。
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PPP模式可以提高建设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住房供应量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PPP模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项目准备、合同签订和实施阶段。
在项目准备阶段,政府会制定一个项目执行计划,确定合作伙伴、资金来源和项目当中各方的职责和义务等。
在合同签订阶段,政府和合作伙伴会达成一份协议,固定资金、运营和维护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施阶段,政府和合作伙伴会协同工作,包括住房建设、运营和维护等。
在保障性住房的PPP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扮演监管的角色,即确保项目遵守法律和法规,并监控合作伙伴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活动。
而私人企业的角色则是扮演投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角色。
在这种模式中,私人企业需要负责资金的筹集、计划的制定、现场的管理和建造、日常运营和维护,以及住房的出租和销售等活动。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PPP模式可以带来诸多好处。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住房的质量和数量。
私人企业常有丰富的开发经验,能够更好地设计和建造住房,并且可以将风险分摊给政府和自身,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其次,这种模式还可以缩短住房建设的周期。
相比于传统的政府建造模式,PPP模式通常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建设速度,可以更快地向市场提供住房;最后,PPP模式可以使政府在住房建设中分担财政压力。
由于私人企业参与投资和运营,政府可以减少对住房建设的财政支出,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其他领域的开支。
然而,PPP模式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摘要: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民生工程,在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PPP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采取公开竞争方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运营模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保障房供给量不足、政府资金匮乏等问题,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又一补充形式。
文章主要就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进行研究,以期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发展。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PPP模式;应用研究一、保障性住房PPP模式概述保障性住房兼具福利性和经济性,其需求量大、收益稳定、风险低,同时私人部门可以享受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扶持。
因此,鉴于PPP的运行方式,其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不仅适用于新建项目,还适用于既有项目;不仅适用于建设和运营方面,在融资及物业管理方面也适用。
由此,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参与方式包括:新建项目的PPP模式、已有项目的PPP模式及改扩建维护项目的PPP模式。
私人部门参与投资的方式有:股权参与、经营权参与、建立公私合营公司和私人公司通过特许权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从保障性住房的类型来看,廉租房的收益性明显低于公共租赁房,降低了私人投资者对廉租房的投资热情。
但是,这并不能因此全盘否定PPP模式在廉租房领域运用的可行性,在已建成的廉租住房运营管理中采用转移—运营—补贴—转移的形式还是具备一定可操作性的。
公共租赁住房本身给予房地产开发商3%的利润,使得PPP模式在该领域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和可行。
二、保障性住房PPP项目基本运作流程1、政府以划拨形式提供建设用地,并予以税费减免;私营机构负责融资,并组织建设;项目建成后,私营机构拥有房屋的全部产权(有限产权)。
2、运营期内,私营机构负责项目运营,并可以向那些适合条件的被保障人(即住户)分期出售房屋产权,即私营机构和住户共有产权;运营期末私营机构退出时,若仍有房屋产权(残留产权)未售出,则将其无偿移交给政府。
3、后运营期内,政府负责项目运营,并可以将残留产权继续分期出售给那些适合条件购买的住户,即政府和住户共有产权。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是指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合作,
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保障性住房项目。
通过PPP模式,政府可以充分发挥调控和监管的
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住房项目建设和运营。
尤其是在资金紧张、资源有限的情
况下,PPP模式可以减轻政府负担,提高项目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政府
需要进行综合规划和预算安排,确定住房项目的规模、地点和建设标准。
政府要制定相关
政策和法规,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土地资源支持。
政府还需要承担项目的评估、审批和监
督等职责,确保项目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进度进行。
企业和社会组织在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中担当着重要的建设和运营角色。
企业可
以通过投资和建设住房项目,获取经济利益。
企业可以通过运营住房项目,提供租赁和服
务等业务,提高项目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企业还可以通过建设社区配套设施,提供居
民的生活和社交需求。
而社会组织则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提供居民的服务和保障。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和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
分配问题可能会引发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期限较长,企业需要面对
投资回报的问题。
政府需要加强对PPP模式的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按照合同和规定进行。
PPP模式需要建立健全的退出机制,为社会组织提供合理的退出途径。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是指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政府主导。
在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中,政府作为主导方,负责规划、出资和监管等工作,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社会资本参与。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建设和管理效率,降低投资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1.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资源,优化资金的配置和使用,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2. 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效率3. 分散风险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能够将建设和运营风险分散到不同的参与方,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4.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通过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能够加快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度,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的面临的挑战1. 政策和法律环境不够完善当前我国对于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的法律和政策环境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2. 政府自身能力和监管不足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需要政府具有较强的规划、监管和评估能力,但目前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3. 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虽然政府在推动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发展上有着很大的决心和努力,但社会资本的参与度相对较低,社会资本对于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4. 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中的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政府应加快推动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的完善,包括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透明度,提升社会资本的信心。
探析PPP模式在我国保障性住房中的运用
险, 从 而造成 了更 大的信 贷 风险 。
3 .地 方政 府支持 力 度不够 , 阻碍 了保 障性住 房 的发展
由于保 障性 住房 主要 目的 是解 决 中低 收人 家 庭 的住 房
问题 , 盈 利性不 高 , 且 缺乏有 效地 激 励 和约 束 措施 , 因 此地 方
( 3 ) 政府转 变职能 。在传 统 的公共 项 目融资 模式 中, 地方
式下 , 项 目的立 项 、 设计 、 建 设运 营 等全周 期 过 程 主要 由 私人 部 门负责 。通 过 充分利 用企业 的私人 资 源 , 发挥 其 先 进 的技
术 和管 理经 验等 优 势 , 提 高 公 共项 目或 服 务 的质 量 及 效率 , 使 社会 公众 的需求 实现 最大化 。
5了保 障性住 房政 策。保 障性住 房政 策能 够 实现我 国公 民“ 居 者 有其 屋” 的理 想 , 而 资金 不足 与政 府 管理 不 当 6
: 等因素制约了保 障性住房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在 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 P P P模 式在保 {
j 障房 中的运用, 并提出了完善 P P 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建设 中运用的建议 , 以期能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 。
保 障性 住房 是住 宅建设 中的一 种重 要 调 控手 段 , 是 为 了
保 证我 国公 民“ 居者有其屋” 的 最基 本 手 段 。可 将 它 分 为 三
类: 经 济适 用房 、 廉 租房 和政 策性 租 赁 房 。在 中 国 , 保 障房 政
第 二 财政 收入来 源 。且 通过增 加 商 品房 的开 发 建设 , 不仅 能
足社 会需 求 。 ,
支持 的范 围 , 这就 导 致 了保 障性 住 房 建 设 缺 乏 资 金 支 持 , 从 而进 一步 阻碍 了保 障性住 房 的发展 。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
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研究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满足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而提供的一种经济适用房。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人口流动的增加,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传统的政府投资模式下,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来建设和维护保障性住房项目,财政压力较大。
采用公共私营合作(PPP)模式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能够分担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
保障性住房项目采用PPP模式的基本原理是,政府与民间投资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和管理保障性住房项目。
民间投资方可以是房地产开发商、金融机构等。
政府提供土地和相关政策支持,民间投资方负责筹集资金、设计、建设和管理保障性住房项目。
1. 分担政府财政压力:政府不再需要独自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和维护保障性住房项目,而是与民间投资方共同承担风险。
民间投资方可以通过租金、销售收益等方式回收投资,并分担相应的运营风险。
2. 提高项目建设效率:民间投资方在工程建设、资金筹集以及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能够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3.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民间投资方通常有更专业的团队来管理保障性住房项目,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更有效的管理。
民间投资方也会承担相应的运营风险,促使其更加关注项目的运营和管理。
4. 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能够提供更多的经济适用房,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也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采用PPP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也面临一些挑战:1. 风险分担问题:政府和民间投资方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明确各自的权责,合理分担风险。
避免项目失败和资金浪费。
3. 监管和监督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监管和监督,确保民间投资方按照合同要求履行各项责任,保障项目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研究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上的优势和挑战,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有效管理。
PPP与保障性住房-论文
上法房I f c住房保障加快提供保障性住房是当前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 重大事项。
巨额的开支,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是不可能实 现的,政府大包大揽也不是能保证较高效率的好模式。
显 然,必须积极引导、拉动社会资金参与,才能顺利实现保 障性住房建设目标。
当前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 用房等。
鉴于各地经济适用房、"双限房"供给方面漏洞甚多、弊病丛生、管理成本甚高等扭曲现象防不胜防的现 实,除"共有产权"式的有利于封杀套利空间的经济适用房之外,我们原则上并不支持再继续提供完全产权经济适 用房。
因此,本文讨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是如何通 过PPP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包括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
公共租赁住房的PPP提供模式公共租赁住房的房租相对较高(但仍低于市场价格),且征收稳定。
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成本,可以通过房租部在建成后如继续持有经营权,通过房租可收回一定投资成 本,如果政府再给予一定补贴或优惠政策条件,投资者可 通过对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经营收回投资并获得一定的 投资回报。
第二,通过BOT方式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可为政 府在更长的时间段实际融入更多建设资金,让更多民营资 本在更长的时间段上参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与提供。
民 营资本除了利用自有资金进行建设外,还可通过资本市场 为公共租赁房建设融资,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共租赁房建设 的融资渠道。
第三,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在由民营部门建设的公共 租赁住房完工后,继续由民营部门进行经营管理,不再是 原来惯常的由政府公共部门自身运营,这样可提高经营管 理的效率,因为民营部门对市场有着更敏锐的洞察力,更 细致、先进的管理机制,以及丰富的专业运作经验。
这也 有利于让政府公共部门从一些繁琐的事务中摆脱出来。
ppp与保房文/孙洁分收回,如果政府再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政策优惠条件.经 营者则可以通过对其建成后的经营管理收回成本并获得一定利润。
ppp项目政策要点详解及典型案例分析精品文档
江新
第一章 PPP项目政策阐述
第二节 PPP具体领域政策文件
(二)部委联合发布
2019.12.31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污水处理费征收 使用管理办法》(财税〔2019〕151号)
2019.12.26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 廊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9〕839号)
知》(试行)(财金〔2019〕156号)
12
江新
第一章 PPP项目政策阐述
第一节 PPP总体政策文件
(五)财政部发布 2019.11.30财政部《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
的通知》(财金〔2019〕112号) 2019.11.29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
行)的通知》(财金〔2019〕113号) 2019.09.23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
2019.04.25《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发改[2019]25号) 2019.03.31关于《印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指引》的通知(发 改办财金[2019]755号
24
江新
第一章 PPP项目政策阐述
第二节 PPP具体领域政策文件
(三)发改委发布
2019.03.17《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实施意见》 (发改农经[2019]488号)
2019.05.01 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 第126号)
2019.02.13 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 (建市[2019]30号)
15
江新
第一章 PPP项目政策阐述
保障房项目实施PPP 模式的法律分析
保障房项目实施PPP 模式的法律分析PPP 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属于特许经营的范畴。
PPP 模式中的运作方式包含委托运营(O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多种形式。
在这些运作方式中,合作期限并不完全一致,委托运营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8 年;管理合同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3 年;建设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 年;建设拥有运营比较特殊,一般不涉及项目期满移交;转让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 年;改建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 年。
这些运作方式基本上均可适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但具体到每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具体的运作方式。
一、国家支持以PPP 模式实施保障房项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
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 号)也明确提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精神,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促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完善财政投入及管理方式,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的制度体系,要求确定示范项目范围,对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保障性住房名列其中,具体规定为:具有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等特点。
各级财政部门要重点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优先选择收费定价机制透明、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
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思考
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思考刘 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摘要:现阶段,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多为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存在诸如建设资金缺口大、选址偏远、建设集中、配套缺乏等问题。
PPP模式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能有效规避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的部分问题。
通过对PPP模式引入保障房体系的可行性分析,考虑PPP概念下两种具体模式:与投资机构合作和与私人持有者合作,思考通过BOT模式将保障性住房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并探讨通过PPP模式将闲置私有产权房纳入保障房体系的可能性。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PPP;BOT前言:根据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保障性住房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是准公共产品。
是戴尔伯汤普森介绍的经济学概念中符合再分配政策的物品。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经历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公共租赁房等为主的多层次保障住房供应体系。
依据建保[2013]178 号文件,自2014 年起,各地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并轨后统称为公共租赁住房[1]。
实践表明经济适用房在供给方面漏洞较多,管理成本高而扭曲现象层出,各地已纷纷出文制定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创新方案,暂停新建经济适用房,因此本文探讨的保障性住房主要指并轨后的公共租赁住房。
一、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中的问题研究通过对广州与重庆保障性住房的的实地调研,结合文献查阅,发现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存在几大问题:1、建设资金缺口大《“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中做出新建三千六百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计划,经计算,在不考虑土地相关费用的情况下,所需的建设资金就高达五万亿人民币。
在具体实践中,政府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资主体,面临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民生项目收回效益低的窘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动力不足。
面对资金与管理的压力,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过程显得捉襟见肘。
按照审计署的公示,多个城市未按规定提取廉租房保障资金,经由媒体的评论,各城市每年基本不能按计划完成建设指标。
ppp项目实施方案法律风险
ppp项目实施方案法律风险PP项目实施方案法律风险。
在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法律风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合理的法律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避免可能出现的纠纷和损失。
本文将对PPP项目实施方案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首先,PPP项目在立项阶段就需要考虑到法律风险。
在项目立项阶段,需要对项目的法律依据进行全面的审查,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此外,还需要对可能涉及的法律纠纷和诉讼进行风险评估,以及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其次,在PPP项目的合同签订阶段,需要特别关注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合同是项目实施的法律依据,合同条款的不完善或不合理可能会带来诸多法律风险。
因此,在合同签订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权益,确保合同的公平合理性,避免可能出现的纠纷和诉讼。
另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与政府相关的法律风险。
PPP项目通常涉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项目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还需要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化和政府行为对项目的影响,以减少法律风险带来的损失。
最后,在项目的运营阶段,需要特别关注与合作方和利益相关者的法律风险。
PPP项目通常涉及多方合作,各方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纠纷,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营。
综上所述,PPP项目的实施方案中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合理的法律风险管理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项目各阶段都需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项目的预期效益。
对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探讨
将PPP模式引入到保障性住房项目中,也就意味着允许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领域,那么,在这个领域就将会产生新的投资主体、分配理念和资源配置方式[3]。该模式在保障性住房中不仅适用于新建的项目,对于需要维护和改、扩建的项目等,同样适用。除此之外,其还能够适用于项目的建设、更新和运营阶段,同样在融资和维护等方面也一样适用。
对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探讨
摘要:保障性住房,是一项重要的关乎民生利益的工程项目,其不仅能够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缓解其住房压力,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从当前存在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保障性住房在供给数量以及配套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使用者的满意度也从不同程度上有所降低。而PPP模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供给效率,而且还能起到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的探讨,进行了一番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当前,在世界各国内,PPP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中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最为显著。尽管在我国也掀起了PPP模式应用的浪潮,但是综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应用的效果,PPP模式在我国保障性住房项目中的运用程度仍旧有所欠缺,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三、障性住房供给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PPP模式在安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PPP模式在安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1],而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从2013年的53.7%提高到60%[2],政府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城市居民而大力推进建设安置型的保障性住房—农村拆迁保障住房,这也正是本文重点研究的保障性住房类型。
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相关基础概念,如保障性住房及其发展历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其特点和意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等;研究了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资金亟待解决、发展模式待完善、对项目前期工作不够重视、项目建设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国家法规建设方面滞后等。
再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及其可在立法完善、行政介入、市场运作等方面为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启示,特别是国外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的广泛运用为我国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提供了途径。
然后对国内保障性住房项目PPP模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包括PPP模式概念分析、PPP模式推广运用的政策背景等。
从适用性、交易架构和运作模式、运作流程、相关管理措施等方面探讨了PPP模式如何实践运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进行了PPP模式成功原理分析,一是基于博弈论、马歇尔困境与有效竞争理论的管理、经济学理论原理分析;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公、私双方即有着许多共同利益目标,也存在不同的甚至互相冲突的利益目标,双方由此组成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通过PPP模式,可形成“激励相容”,最终实现各自目标的目标原理分析;三是建立了基于资金时间价值的经济模型,对比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公、私双方各自在PPP模式和传统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得出PPP模式优于传统模式的结论。
PPP模式推进保障房建设的政策分析
PPP模式推进保障房建设的政策分析一、运用PPP模式建设保障房的可行性分析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可缓解财政压力,提高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分散和降低风险,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积极的政策导向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非公经济36条”。
该《意见》第三部分第十二条规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策性住房建设。
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享受相应的政策性住房建设政策。
”这为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为PPP模式在保障房建设中的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这些有利于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对于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十分重要。
(二)良好的运作基础PPP模式作为一种公私合作、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运营机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并积累了诸多经验。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应用PPP模式的领域也在逐渐扩大,在高速公路、地铁、水务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都有很多成功案例。
在保障房领域,也出现了河南焦作市棚户区改造工程等成功应用PPP 模式的试点和先例。
这些都为保障房PPP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奠定了运作基础。
(三)相对稳定的投资回报PPP模式下,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理搭配组合能够找到可持续性的盈利模式,使社会资本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能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PPP项目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项目需求量,可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未来每年将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每年也都有大量新入职大学毕业生,他们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保障房来解决。
二是项目有合理的收益率。
保障房,尤其是公租房,其主要现金流入就是租金收入,再加上政府提供的租金补贴,基本可以回收投资。
保障房项目实施PPP模式的法律探讨
保障房项目实施PPP模式的法律探讨
李金升
【期刊名称】《上海房地》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属于特许经营的范畴。
PPP模式中的运作方式包含委托运营(O&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多种形式。
在这些运作方式中,合作期限并不完全一致,委托运营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8年;管理合同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建设—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年;建设一拥有-运营比较特殊,一般不涉及项目期满移交;转让-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年:改建-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年。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李金升
【作者单位】贵州君跃律师事务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4
【相关文献】
1.我国保障房项目实施中的寻租行为研究 [J], 杨翔
2.PPP模式在我国公共项目中的应用与探索——以茅山保障房项目为例 [J], 唐伟;
李涛
3.PPP模式下保障房物有所值评价及实证研究 [J], 任志涛;王滢菡;胡欣;武继科;
4.保障性租赁房的供给模式探究——基于PPP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J], 张楠;
5.存量房转为保障房政策引导下的PPP模式 [J], 赵进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保障房建设运用PPP模式的研究
保障房建设运用PPP模式的研究保障房是为了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而发展起来的重要民生工程,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兴建保障房。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的逐年提高,我国也加大了保障房的投资力度。
由于保障房的属于公共产品,以往都是上由政府负责出资建设。
但是大规模的保障房兴建、维护、运营管理将会消耗政府大量资源,也会影响政府处理其他公共事务的效率。
因此,扩宽保障房融资渠道,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同时也为了扩展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提高建设效率,运用PPP模式将民间资本引入保障房建设领域是一举两得的“共赢”选择。
本文基于上述背景条件,对保障房项目运用PPP模式建造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于运用PPP模式建造保障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指出由于我国保障房融资模式过于单一,且运用PPP融资模式建造保障房具有节约政府资源、提高建设效率、分散分险等方面的优势,使得PPP融资模式运用于保障房中确实必要;同时又因为我国有充裕的民间资本且具备良好的运作基础,加上政府政策支持、稳定的投资收益率使得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房领域切实可行。
其次,对于保障房运用PPP模式的具体运作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
介绍了保障房PPP模式的项目结构、运作流程、参与主体及职能等,并分析了保障房PPP 模式存在的分险因素以及相应的风险承担主体,同时也分析了发展保障房PPP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最后引用案例分析了保障房PPP模式下私人机构和公共机构的成本效益,得出该模式下双方均是可以盈利的,私人机构的利润率有了保证也就消除了私人机构进入保障房的最大顾虑,从而实现了保障房PPP模式成功运行的前提条件。
保障房PPP模式是一个公私双方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对于公共机构而言可以节约政府财政支出、转变政府职能等;对于私人机构而言可以扩展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风险等;对于全社会而言可以起到提高保障房供给效率、改善中低收入者居住状况的作用。
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运用
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运用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运用【摘要】由于历史、经济、人口以及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住房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发展。
在我国,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无房可住或居住条件较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了解决这个社会性难题,我国推出了保障性住房政策,用于缓解和消除我国人与住房之间的暂时性矛盾,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PPP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各方社会力量,在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与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将保障性住房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发挥出来,使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PPP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然后主要对PPP 模式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运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能对我国保障性住房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 PPP模式概念特征运用建设保障性住房是缓解和消除我国人与住房之间的暂时性矛盾的关键途径,为了确保保障性住房在建设过程当中的资金运转与整体效益,将保障性住房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出来,就应当加强对PPP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运用。
一、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资金缺口较大当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基本上都来自于中央政府或是地方政府的供给,但我国的人口众多、地域宽广,保障性住房的需求量非常大,而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又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始终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进程不甚均衡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应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但在很多城市的核心区域,政府可以通过拆建结合,土地一二级开发联动获得较好的土地出让收益。
相应的,政府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积极性就较高。
而在很多急需改善居住条件的非核心厂矿地区,由于土地级差地租效益不明显,甚至难有产出,保障房建设往往较为滞后。
因此,经济效益的差异常常影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整体进程。
(三)规划不尽合理我国当前的保障性住房大多建设在城郊偏僻的地方,或是城乡结合的地方,设置与规划不尽合理,周边的交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都较不完善,医疗、教育以及生活休闲水平落后,这会给居住者的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不便,极大影响保障房应该发挥的社会效益。
PPP模式下保障性住房运营风险分担研究
PPP模式下保障性住房运营风险分担研究保障性住房是关乎民生利益的工程项目。
是政府为了缓解特定人群的住房压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实行分类保障、限定价格的福利性住房。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受财政资金不足的影响导致了保障性住房存在供给数量不足、选址偏远、配套设计不完善等突出问题,降低了使用者的满意度。
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项目的供给效率。
但是保障性住房是具有福利性的公共物品,利润率低,与私营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特征形成反向对比,此外,运营风险的多样性、动态性、不确定性增加了运营管理难度,突显了合理风险分担的必要性。
合理的风险分担有利于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还原保障性住房服务本质属性。
而不合理的风险分担容易造成双方责任意识缺失,增加了项目的管理难度和项目的交易成本,阻碍了项目进展,降低了合作稳定度。
综上,本文从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风险承担意愿的视角,结合风险重要性设计风险分担框架,提高私营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运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PPP模式在保障性住房项目顺利运用。
本文的研究脉络如下:首先本文通过对一般住房和普通住房、PPP项目失败案例的总结归纳,设计了PPP模式下保障性住房运营风险清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从风险发生危害程度、风险发生概率、风险分担三方面进行打分,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识别双方认识差异,按照双方的风险分担差异度和风险重要性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双方风险分担差异度高-风险重要度高)、第二象限(双方风险分担差异度高-风险重要度低)、第三象限(双方风险分担差异度低-风险重要度低)、第四象限(双方风险分担差异度低-风险重要度高);第二,双方认识的差异性侧面体现了双方对风险的态度。
如果双方在源头对风险的认识已经产生歧义,会影响双方对风险管理的态度。
对于风险认识差异性较小的风险,基本说明双方对这一类风险的认识已达成共识,在协商时容易达成一致意见,结合差异性和重要性,构建重要性—差异度四象限矩阵图,分别设计风险分担方案;第三,分担原则和方法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文档】保障房项目实施PPP 模式的法律分析-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保障房项目实施PPP 模式的法律分析
PPP 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属于特许经营的范畴。
PPP 模式中的
运作方式包含委托运营(O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多种形式。
在这些运作方式中,合作期限并不完全一致,委托运营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8 年;管理合同
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3 年;建设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 年;建设拥有运营比较特殊,一般不涉及项目期满移交;转让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 年;改建运营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为20-30 年。
这些运作方式基本上均可适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但具体到每一个保障性住房
项目,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具体的运作方式。
一、国家支持以PPP 模式实施保障房项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
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
政策性金融机构。
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
通知》(财金〔201X〕76 号)也明确提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精神,拓宽
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促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完善财政投入及管理方式,尽
快形成有利于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的制度体系,要求确定示范项
目范围,对适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保
障性住房名列其中,具体规定为:具有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
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等特点。
各级财政部门要重点关注
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
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优先选
择收费定价机制透明、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
二、以合同期限较短的委托运营和管理合同方式实施的法律探讨
(一)选择委托运营和管理合同方式的前提
委托运营,根据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是指政府将存量公共资产的运营维护职责委托给社会资本或项目
公司,社会资本或项目公司不负责用户服务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运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