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6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01科学技术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案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案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案第六章现代科学技
术和文化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教案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教案
 第一节科学技术教案
 第二节学术思潮和教育教案
 第三节文学艺术教案
 第一节科学技术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条件和内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2.第三次的科学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世界性浪潮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

【现代】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归纳

【现代】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归纳

【关键字】现代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归纳【一、现代科学革命】一、背景:典范物理学的危机1、17—19世纪牛顿典范力学日趋完善、成熟。

牛顿的典范物理学代表了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19世纪被看成是绝对的权威。

2、典范物理学无法解释物理学的新发现而陷入危机,面临着挑战。

二、现代科学革命成就1、宇宙世界——相对论提出(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1)内容: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意义:①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②解决了典范物理学的危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的领域。

③打破了典范物理学绝对化的时空论,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2、微观世界——量子论(普朗克)(1)量子理论:普朗克(德)的量子假说(1900年)、玻尔的原子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

(2)意义:①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客观规律的的认识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②带来划时代的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

三、现代物理学兴起的意义1、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弥补了典范物理学在宏观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的不足,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仅对物理科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一、背景:20世纪现代科学理论的突破带动了以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原子能能源技术、航天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科学技术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二、突出成就:(一)电脑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1、过程:(1)1946年美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①发展方向:储存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第六单元世界现代科技与文化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第六单元世界现代科技与文化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第六单元世界现代科技与文

第六单元世界现代科技与文化
12.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起源于美国,最后扩张到整个世界。

1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第一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密联系的、统一的高科技群。

第二科技与社会的联系极其紧密。

第三发展速度极快,知识老化加速。

14.美国作家德莱塞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是小说《美国的悲剧》,被誉为美联社国最伟大的小说;法国作家罗
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和《和平鸽》。

中考历史复习背记手册模块6世界现代史六现代科学文化素材(new)

中考历史复习背记手册模块6世界现代史六现代科学文化素材(new)

六、现代科学文化(一)第三次科技革命1.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

2.领先国家:美国。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4.主要领域: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核心是基因工程,1996年克隆羊“多利”诞生)。

5.互联网的出现标志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时代”)。

6.特点: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②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③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业的周期大大缩短。

7.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③改变了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④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二)文学、艺术类别作家国籍作品其他文学德莱塞美国《美国的悲剧》揭露了美国的社会问题,批判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罗曼·罗兰法国《约翰·克利斯朵夫》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歌颂了百折不挠的精神。

贝克特法国《等待戈多》用不明确的主题,令人回味。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肖洛霍夫苏联《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反映了1912-1922年间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艰苦历程。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伟大斗争,歌颂了革命青年的英雄业绩和献身精神.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绘画毕加索西班牙《格尔尼卡》《格尔尼卡》为抗议德国法西斯创作。

《和平鸽》被选为世界和平大会的会标。

音乐爵士乐,后来爵士乐逐渐演变为摇滚乐。

电影美国电影的代名词是好莱坞,称为“梦幻工厂”。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归纳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二十五:现代科学技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出现的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2、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另一支柱——德国普朗克提出来。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二十六: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开放性,产生了巨大影响。

2、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核心技术。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登月计划”正式启动,我国于1999年加入。

已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1997年人类第一次一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成功。

4、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到实现。

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5、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6、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7、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二十七: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2、1964年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3、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4、1970年“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5、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6、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7、1983年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1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1岳麓版必修3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复习要点(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①重大成就如下:②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1、“双百”方针(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2)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3)成就:见课本128页小字部分2.“双百”方针遭遇曲折: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②“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3.文学艺术的春天(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2)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4、经验教训:要明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科技文化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科技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2、杂交水稻
材料: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 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 帕尔伯格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成就:1973 年,培育出“南优 2 号”, 培育成功 “超级杂交稻” (2)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A、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 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B、在世界推广,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C、被称为“东方魔稻”和“第二次绿色革 命”。
4、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是为解决下列那一问题? A、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 B、天体物理学上的疑点 C、热力学上的疑点 D、电磁学上的疑点 5、“运动的尺缩短”,“运动的钟变慢”的含义是 A.运动具有破坏性 B.运动回产生奇迹 C.时间、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 D.这是相对论的简要概括说明
二、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三次技术革新) (一)兴起的时间:20世纪40年代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1)科学理论的进步: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
两弹:原子弹、导弹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一星:人造卫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1 号”发射成 域跻身于世界先进 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国家行列
材料一: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和在台湾问 (1)打破了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粉碎 题上,美国总统都曾威胁要使用原子弹。 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 材料二: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 (2)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现在这样的国际 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兴旺发达的标志。 (3)加强了中国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 材料三:原子弹爆炸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声 境; 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 (4)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提高了我国 人民 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 的国际地位 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近现代史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现代史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近现代史中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近现代的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与文化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传播。

而文化则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价值导向。

19 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使得工厂生产不再依赖人力和畜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启了机械化生产的时代。

而电力的广泛应用,更是让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电灯、电话、电车等电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内燃机的发明则为交通工具的革新奠定了基础,汽车、飞机的问世极大地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这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们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而工业化的进程使得人们的工作时间更加规律和紧凑,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化作品中,出现了更多强调效率、竞争和进步的主题。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和认知。

随着天文望远镜、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发明,人类对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这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诸多新的思潮和作品。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充满了对未来科技和人类命运的想象。

20 世纪,信息技术的崛起成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快速。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这打破了传统的知识传播壁垒,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

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新的文化形式,如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

这些新兴文化形式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同时,信息技术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手段。

高二历史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高二历史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返 回
苏联的艺术成就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 前苏联重要的作曲家。生于彼得堡,十一岁 开始创作,十三岁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 1925年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引起国内 外的注目。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极多。 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响曲》显露出自己的创作风格: 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 富有哲理性。他的不少作品带有某些现代派的特征,曾 引起争议。他的主要作品《列宁格勒交响曲》、清唱剧 《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电影配乐、歌剧《叶 卡捷琳娜·伊兹梅洛娃》、舞剧《黄金时代》、声乐套曲 《犹太民间诗歌选》等都影响较大。1960年后成为苏联 作曲家协会领导人之一。
返 回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文学艺术
下一页
华西里耶夫 发表于1969
发表于1969年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准尉华斯柯夫率领五名女兵跋 山涉水去阻击敌人的故事。虽然五名女战士全部牺 牲了,但作者说:“女英雄们的功勋将流芳百世,它 体现了在死亡的危险面前的勇敢和精神的伟大。”这 部小说得到了苏联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勃列日涅 夫还在苏共“二十五大”上表扬了这部作品。 此外,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描 写卫国战争重大战役的“全景式”作品,其中著名的 有电影《解放》(邦达列夫等编剧)、小说《最后一 个夏天》(作者为西蒙诺夫)、长篇小说《围困》 (作者是恰可夫斯基)等。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 悄……》80年代在我国放映后,也曾引起巨大反响。
下一页
苏联的艺术成就
下一页
乌兰诺娃(1910—1999),1910年出生于 一个舞蹈演员家庭,后来进入列宁格勒舞蹈 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基洛夫剧团。从此她 开始了她的艺术创作生涯,展现了高超的技 艺。1944年调到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工作。 1951年,她第一次出国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演出;此 后,她到过美国、英国等世界上很多国家演出,获得盛誉。 成为苏联第一位首席芭蕾舞蹈家,被授予苏联人民演员称 号。1963年前后,告别舞台,担任教师,指导青年演员。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小结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小结

单元学习小结1.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1)牛顿提出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

(2)爱因斯坦不仅否定了牛顿绝对的时空观,而且提出了质能转化原理,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在科学、哲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3)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4)牛顿力学的理论、牛顿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仍然在广阔的领域内发挥着指导作用。

2.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成就(1)特点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先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发明的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较落后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如日本)。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形态转变——出现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综合化和专业化趋向加强。

(2)引人注目的成就①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②发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

③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出现。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迅猛发展的原因和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制定科技发展的战略决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2)作用:①“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②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③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实质和意义(1)背景: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但国内还面临着各种矛盾,同时面临着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需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国际,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近代史下第六单元近代的科学与文艺第6课卓越的科学成就课件2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近代史下第六单元近代的科学与文艺第6课卓越的科学成就课件2川教版
1727年3月20日,牛顿逝世 他被埋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 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让人们 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 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42 年12月25日生于林肯郡伍尔索普村的一 个农民家庭。12岁他在格兰撒姆的公立 学校读书时,就表现了对实验和机械发 明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了水钟、风磨 和日晷等。1661年,牛顿就读于剑桥大 学的三一学院,成了一名优秀学生。 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了剑桥的数 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 员。
一、从哥白尼到伽利略
哥白尼(1473—1543)的《日心说》示意图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通过天文观察和数学计算 创立了“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地 球和其他星球都围绕太阳运转。
一、从哥白尼到伽利略
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 有限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根据 你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它有没有局 限性?体现在哪里?“日心说” 有 什么重要的意义?
剑桥 大学 牛顿 数学 桥
数学桥又称牛顿桥,是位于剑桥大学内的一座木桥。相 传,这座桥是牛顿运用数学和力学原理计建造的,整座 桥上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堪称是个奇迹。后来,好奇的学 生把它拆下来,想看个究竟。谁知拆下容易,恢复难!无 论他们用什么方法,就是恢复不了原样,连校方也无能为 力,最后,不得不用钉子固定,才重新将木桥架起来。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 神创论 (1)欧洲:基督教神学的上帝造人说
(2)中国:“盘古开天”、“女娲造人” 说
神创说为何成为生命起源的共识, 并且长期流行?
①生产力落后,认识水平低下——客观 原因 ②统治阶级实行愚民政策
主观原因 ③基督教会实行精神独裁
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生物
进化论的奠基人。他以博

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章末复习总结》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章末复习总结》导学案设计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章末复习总结阶段特征本单元集中讲述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随着社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但反过来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如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是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

战争的需要加速了对原子弹、电子计算机和远程火箭的研制,为战后新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反过来,这次科技革命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知识网络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内容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原因科学理论的突破科学发展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转化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特点综合化整体化加强,各学科间相互渗透新的学术思潮不断涌现人本主义哲学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结构主义哲学史学苏联史学法国年鉴史学西欧新马克思主义史学经济学美国史学流派纷呈日本凯恩斯学派各国教育发展原因未来学二战结束后,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变化当代社会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培养的竞争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教改的共同特点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建立继续教育体制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文学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奠基赫鲁晓夫时期:解冻文学勃列日涅夫时期:平稳、消沉戈尔巴乔夫时期:原被禁止的文学作品大量发表艺术:影片、音乐、芭蕾舞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流派后期象征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文学文学黑色幽默派文学现代主义文学英国肖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艺术:美术、音乐、电影印度文学:泰戈尔普列姆昌德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思想朝鲜文学:非洲文学: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专题归纳总结1.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问题(1)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科技条件和社会原因: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学技术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条件和内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2.第三次的科学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世界性浪潮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节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二、本节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投影、幻灯或多媒体。

教学要点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3.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导入新课
我们在上个学期学习了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了解一下20世纪中期之后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引导学生阅读本章导言,指导学生把引言部分划分为四个主要内容:(一)从时间、内容、影响三个方面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阐明了学术上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的新特点,新的学术思潮不断涌现。

(三)着重介绍世界性教育改革出现的新背景。

(四)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学,独具特色的亚、非、拉美文学,具有众多思想潮流的西方文学艺术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现代文学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

同时指出现代文化呈现出的多元化的特点,教育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都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科学技术”。

讲授新课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提问: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时间?(学生看书后回答)
1.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同时指出这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并未终止。

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呢?(学生看书后回答。


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标志:(板书)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可以要求学生看课本的插图《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克隆羊“多利”》以及表格《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新科学技术》。

这些图表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基本上涉及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领域。

完成下列图表。

(屏幕上出现图表)学生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板书)
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再补充指出。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板书)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板书)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

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在技术革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有科学理论的概括。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

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板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

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

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

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前两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回答,教师总结指出。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板书)
提问:邓小平在1978年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过什么论断?
学生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提问: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体现这一科学论断的呢?
学生答: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通过对西方国家和苏联工业生产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出“当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的结论。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板书)
提问:同学们能举例说明这种变化吗?学生阅读小字后回答:表格《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清楚地反映出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

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教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许多变化。

问:同学们能从衣、食、住、用等方面结合现在实际情况谈谈吗?(学生讨论回答。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

请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了解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高速信息公路计划”,西欧国家的“尤里卡计划”和日本政府采纳并使用的“科学技术立国”口号。

以此充分理解教材中江泽民《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中的一段话: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板书)
问: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

(2)科技竞争越来越重要,(3)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因此,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今天,赢得独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从时间、特点、影响三个方面了解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我们看到这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工业革命。

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因此我们每一位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