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刘墉01:刘墉的家世之谜(上)
刘墉简介刘墉简介导语刘墉简介刘墉(1719年—18
刘墉简介-刘墉简介导语:刘墉简介刘墉(1719年— 18导语:刘墉简介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1719年—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
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于嘉庆九年(1805年),享年86岁。
他生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
他的祖父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
其父刘统勋官至东阁大学士。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
刘墉不仅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政治家,更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其书法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名满天下;且又内通掌故,博通经史,诗文实为大家风范。
刘墉与不老屯的关联,就得从其书法和诗文谈起。
清朝自康熙年间开始。
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作为皇帝政治活动的第二个中心。
为了京师与热河行宫间的方便,修建了京热御道,筑有行宫多处,其中御道密云段就筑行宫四座,在今不老屯境内杨各庄村还修人寓馆,刘墉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
自然常随皇帝往来于北京与承德之间,常在此寓馆停留,在此所作、所书诗文颇丰,共分诗歌、札记、随笔等179篇。
主要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生活感悟、人生随想等。
至今、这本《刘墉诗稿》手迹,经三代人珍存,收藏于密云县博物馆。
可以说,是不老屯地区的秀丽风景,触动了刘墉的灵感,才有这传世之作。
而今诵读之余,览华美篇章,观精湛的书法艺术,透过岁月的印痕,触摸那班驳的历史印迹,刘墉在寓馆青灯下伏案疾书的身影似尽展眼前,思古之悠情顿生。
历史趣谈:真实刘罗锅 刘墉父子都是皇帝的“枪杆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真实刘罗锅刘墉父子都是皇帝的“枪杆子”导语:当下清宫戏盛行,刘墉也因此为人所知。
不过,清宫戏向来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刘墉其人,早已被刻画得面目全非了。
比如,关于“刘罗锅”的说当下清宫戏盛行,刘墉也因此为人所知。
不过,清宫戏向来有胡编乱造的成分,刘墉其人,早已被刻画得面目全非了。
比如,关于“刘罗锅”的说法,便取自民间传说,似乎没有什么历史依据。
我们知道,古人选贤为官,向来以“身言书判”为四要素,五官端正,且仪表堂堂,是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
后人在发掘刘墉墓时,发现其身高大约在1.90米以上,并不是一个矮小且驼背的糟老头子。
当年,姜纬堂先生曾在《北京晚报》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也说明过类似的观点。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
公认的清朝政治家和书法家。
山东诸城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
据史书记载,刘墉机敏绝伦、忠君爱民、正直不阿,算是一个清官了。
不过,刘墉之官居高位,似乎是与此无关的。
在我看来,刘墉平步青云,关键之处,仍是他的家庭背景决定的。
因为,按现在的说法,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其在官场之发达,显然是其家族、特别是其父亲影响力的结果。
其实,刘家在满清入关之后,已有数代为官的记录。
刘墉的高祖父刘通,是明末秀才,清军入关时已归顺大清。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在1652年参加清顺治年间的进士考试,一举考中,刘必显后任户部广西员外郎(清朝备选官员)。
刘墉的祖父刘棨,则官至四川布政使,也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曾入选《国朝循吏传》一书。
刘棨的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相当于主管江南地区学生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员,类似于今天的教育厅长。
刘墉的父亲更为了得,他就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东阁大学士兼军机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刘墉的介绍
关于刘墉的介绍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
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刘统勋子。
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
谥文清。
相传刘墉有驼背,所以他在民间有个外号叫作“刘罗锅”。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
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
十月,提为安徽学政。
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调任江苏学政。
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
(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
”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
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
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
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
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擢陕西按察使。
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
历史趣谈:刘罗锅刘墉是谁?清朝宰相刘墉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罗锅刘墉是谁?清朝宰相刘墉生平简介导语:刘墉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侍讲。
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统勋获罪刘墉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侍讲。
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统勋获罪,刘墉也被夺官下狱。
不久,其事解决,又赏编修,出督安徽学政,改任江苏学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属“侵帑”,被发往军台效力。
年余被放还,受命在修书处行走。
不久,因受其父恩泽,仍以知府用,知江苏江宁府,任内有清名。
次年升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迁陕西按察使。
次年,其父统勋病卒,因丁忧去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内阁学士,在南书房行走。
逾年调江苏学政。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江苏省东台县监生蔡嘉树唆使如皋县民童志璘向刘墉告发已故的江苏东台县举人徐述夔生前的作品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到清都”的诗句,当时徐述夔和其子徐怀祖皆已故物,仍被开棺戮尸,孙子徐食田、徐食书、徐首发被处斩。
为徐诗作序的已死礼部尚书沈德潜,也被戮尸。
历迁户部、吏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任湖南巡抚,次年迁左都御史,仍直南书房。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命与尚书和珅和钱沣前往山东查办巡抚国泰贪污及纵容下属之事,查访案情有功,被授予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署直隶总督,两年后被授职协办大学士。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因“诸皇子师傅久不入书房”而被降为侍郎衔。
不久,授内阁学士,历升顺天学政、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乾隆五生活常识分享。
百家讲坛目录(完整版)(2005年)
3月5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三) 阎崇年
3月8日 周国平谈女人 周国平
3月9日 周国平谈爱情 周国平
3月10日 周国平谈婚姻 周国平
3月11日 周国平谈孩子 周国平
3月12日 清十二帝疑案答疑(四) 阎崇年
3月15日 胡德平 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胡德平
4月6日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二) 阎崇年
4月7日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三) 阎崇年
4月8日 清十二帝疑案总说(四) 阎崇年
4月9日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二)刘心武谈红学(下) 刘心武
4月12日 明十七帝疑案 朱元璋身世之谜 毛佩琦
4月13日 明十七帝疑案 朱元璋成功之谜 毛佩琦
4月14日 明十七帝疑案 明朝国号之谜 毛佩琦
5月12日 二战人物 希特勒(上) 马骏
5月13日 二战人物 希特勒(下) 马骏
5月14日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六)秦可卿出身之谜 刘心武
5月17日 二战人物 朱可夫(上) 马骏
5月18日 二战人物 朱可夫(下) 马骏
5月19日 二战人物 隆美尔(上) 马骏
5月20日 二战人物 隆美尔(下) 马骏
9月3日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十四)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刘心武
9月6日 二战人物 麦克阿瑟(上) 马骏
9月7日 二战人物 麦克阿瑟(下) 马骏
9月8日 司马迁 李敬一
9月9日 杨贵妃下落之谜 叶广芩
9月10日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十五)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刘心武
9月13日 智商之花为谁开 曾国平
1月19日 聊斋系列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 马瑞芳
刘墉简介_精品文档
刘墉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刘墉简介刘墉简介刘墉(1949年2月— ),生于台北,是知名的华人作家。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下面是YJBYS小编整理的关于刘罗锅的故事,欢迎阅读。
刘罗锅智告贪官一天傍晚,乾隆皇帝来到午门散步。
抬头一望,只见午门至正阳门那段御道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处已磨损得坑坑洼洼,觉得有失皇家体面,非整修一下不可。
于是他便令和坤承办此事,让他造出预算,限两月之内竣工。
和坤得皇上宠信,但贪婪成性,是个雁过拔毛的角色。
他奉旨之后非常高兴,觉得又得了个发财的良机。
三天后早朝时,和坤就带本奏道:“皇上,这段御道确实有碍观瞻,必须全部换新。
由于所需石料要从数百里外的房山采办,石匠精雕细刻,故而工程浩大,即使从紧开支,至少也需白银十万两。
”乾隆皇帝二话没说,立即照准。
此后,御道旁立即搭起了不少工棚,并将御道两旁用草苫遮住,数百匠人叮叮当当地日夜干了起来。
结果,不足一月,御道就提前峻工了。
乾隆皇帝在和坤陪同下一看,果然见御道平坦,焕然一新,不由龙心大喜,连声赞好。
次日早朝时,乾隆皇帝就当众宣旨:“和爱卿这次主修御道,夜以继日,既快又好,提前一月完工,劳苦功高,朕赏你白银一万两,再升官一等。
” 1和坤得意洋洋,名利双收,连忙谢恩。
谁知过了没几天,此事的底细被刘墉无意中发现了:原来和坤根本没有去房山采办石料,只是将原来的石块撬起来,令石匠在反面雕刻了一下,把下面的路基平整后,一铺上便跟新的一样。
因此,工期缩短,成本又省,总共只花了一万两银子。
刘墉便决心将它揭露出来,让和坤当众出丑。
第二天上早朝时,刘墉待大家进太和殿后,飞快地将身上的朝服脱下,反过来套上,然后悄悄跟了进去。
乾隆皇帝端坐在九龙椅上,居高临下,抬头一看,忽见群臣后面站着个衣着与众不同的人,觉得奇怪,再细一看,却是协办大学士刘墉。
心想:他向来十分注重仪表,办事小心谨慎。
今天怎么昏头昏脑地将朝服也穿反了,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一细节很快被向来看着皇上眼色行事的和坤发现了。
潍坊人的骄傲——宰相刘罗锅:父子九登科祖孙三公二宰相
潍坊人的骄傲——宰相刘罗锅:父子九登科祖孙三公二宰相看过电视《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知道,刘墉的家乡在潍坊诸城。
刘墉祖籍是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
清朝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刘墉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墉父亲刘统勋,官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四库全书总裁。
刘墉刘墉父辈中、同辈、子孙辈为官者就更多了。
明末清初刘氏家族初兴,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清朝近三百年间,刘氏子孙多为清王朝重臣,是清代诸城最为显赫的仕宦大族。
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刘家重修家谱时统计:从刘福五世孙刘通科举考得秀才算起,全家先后科考得中198人,其中进士11位,举人35,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73位。
出任的官职,从知县、知府、道台、学政、布政使、巡抚、总督、御史、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个级别的重要官职都有。
刘统勋、刘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到第八代上,竟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镮之,祖孙三公二宰相,轰动当朝上下。
成为书香门第,名门望族。
乾隆帝也嘉许刘家是“海岱高门第。
今天,我们不讨论历史上的刘墉到底为人如何、为官如何,只讨论这位乾隆朝名臣和其父刘统勋的仕途高度。
刘统勋其实在清朝历史上,刘墉的地位远不如他的父亲刘统勋,刘统勋才是乾隆真正离不开的大臣,担任过军机大臣,去世之后乾隆给他的谥号是文正,这可是,整个封建社会所有文人都想得到的一个谥号。
整个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中,只有8个人的谥号是文正,刘统勋就是其中一个,可见他在乾隆心目中的位置。
如果没有影视作品的刻意渲染,刘墉恐怕直到现在还只能被称为“刘相之子”,这里的“刘相”指的就是刘统勋。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逝于上朝的路上,乾隆皇帝将其评价为“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的同时,还将其立为朝廷重臣应予学习效仿的“真宰相”楷模。
刘统勋刘统勋究竟官居何职,为何能被乾隆皇帝称为“真宰相”?我们先来看下刘统勋的仕途履历:雍正二年,刘统勋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而后担任“翰林院编修”正式踏入仕途。
历史上的刘罗锅刘墉
历史上的刘罗锅刘墉刘墉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出身官宦世家。
家里累世高官,尤其他父亲刘统勋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是一代名相。
乾隆十六年,刘墉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
虽然因为他父亲的原因举人是保送的,但进士的成绩却是实实在在的二甲第二名,非常优异直接进了翰林院,不愧名门之子。
乾隆二十一年,刘墉任安徽学政,主管一省的教育。
赴任前,乾隆召见并赐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对刘墉还是有所期许的。
刘墉的官运比起他父亲实在差的太多。
乾隆二十七年,刘墉升知府,三十年擢道台。
三十一年因下属侵吞国库银两,他犯失察罪被发往军台赎罪,一下子打回原形。
乾隆三十四年,沾他父亲的光刘墉重新起用,授江宁知府。
刘墉公正廉洁,甚至有人把他比做宋朝的包拯。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病故刘墉回家服丧。
三年丁忧期满,朝廷念刘统勋功勋卓著升刘墉内阁学士。
乾隆四十六年,刘墉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这年刘墉六十一岁他父亲做到这个位置时才四十一岁。
乾隆四十七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营私。
刘墉奉旨与和珅钱沣赴山东审查。
和珅有意偏袒国泰,在刘墉坚持下最终国泰伏法大快人心。
后来这件事被改编成通俗小说《刘公案》。
乾隆四十八年,刘墉升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
不过以后的几年刘墉小错不断,先被撤了大学士,乾隆五十四年更是被降为吏部侍郎。
嘉庆二年,刘墉授体仁阁大学士,让人难堪的是太上皇乾隆说,实在是没有人才让他干的“兹以无人,擢升此任”。
刘墉给乾隆留的印象确实不好,乾隆说他“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
刘墉最出色的是他的书法艺术,他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用墨厚重体丰骨劲,尤善小楷深得魏晋人风致。
嘉庆九年,刘墉逝世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清。
刘墉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刘墉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刘墉(366-462年),南朝宋时期的军事家、散文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六韬》、《三略》和《太平要术》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刘墉的生平与背景刘墉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刘义是南朝宋朝廷的重要官员,因此刘墉从小就接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
他自幼好学,尤其对军事学颇有研究,致力于探索中国古代军事的本质和规律。
刘墉所处的时代正值南朝宋国内外战争频繁、国力衰败的时期,因此他深感国家安危的重要性,决心致力于提升中国古代的军事实力。
他通过阅读典籍、考察战争史实和实践演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
二、刘墉的著作《六韬》、《三略》和《太平要术》刘墉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著作中——《六韬》、《三略》和《太平要术》。
《六韬》是刘墉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和策略的著作,它分为六韬,包括“文韬”、“武韬”、“神韬”、“奇韬”、“虚韬”和“和韬”。
《六韬》阐述了战争的目的、方法和战略原则,并讲述了胜利的策略与智慧。
该书被誉为中国军事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略》是刘墉总结了三国时期战争经验的著作,分为“用间”、“推贤”和“虚实”三略。
这本书着重介绍了战争中的情报收集、人才选拔和军事谋略的重要性,对于培养战略家和将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太平要术》是刘墉的最后一部著作,被认为是他对战争背后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总结。
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家治理、兵员选拔和战争组织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被后世视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养兵备战的重要参考书。
三、刘墉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贡献及影响刘墉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刘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目标、战争方法和战争原则的理论,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的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军事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丰富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内容。
刘墉和他的父亲刘统勋谁的官更大?
刘墉和他的父亲刘统勋谁的官更大?相比于父亲刘统勋,刘墉在民间的名气更大,那么在历史上,他们父子二人谁的官职更高呢?我们先来说说刘墉。
刘墉生于康熙五十八年,父亲刘统勋进士出身,爷爷也是进士出身,老爷爷还是进士出身。
生于书香门第,名门相府,刘墉自幼耳濡目染,自然也是才学渊博,尤其书法造诣颇深。
乾隆十六年,三十二岁的刘墉好不容易考上进士,要不然简直无法面对列祖列宗啊!刚开始,刘墉以翰林院庶吉士步入仕途,几年后被外放为官,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职,在地方主政长达二十余年。
乾隆四十一年,刘墉被调回京,授内阁学士,在南书房任职,次年迁户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次年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乾隆四十八年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此后数年,刘墉大错没有小错不断,官声渐不如从前。
到了嘉庆二年,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加封太子少保。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谥号“文清”。
再来看看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的为官生涯。
刘统勋生于康熙三十八年,雍正二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
雍正一朝,刘统勋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从其整个为官生涯来看,这段时期基本上打酱油的。
乾隆元年,刘统勋升任内阁学士,次年升任刑部侍郎。
乾隆六年,刘统勋任督察院左都御史;乾隆十一年任漕运总督,随后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乾隆十七年,担任军机处行走。
乾隆十九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
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兵部事务;乾隆二十九年升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乾隆三十年任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
乾隆三十八年,刘统勋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文正”。
从整体来看,这父子二人仕途轨迹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任过内阁学士、左都御史等,但无论是看升迁速度还是看担任主要官职,刘墉都不及他的父亲刘统勋。
清朝宰相刘墉的生平简介
清朝宰相刘墉的生平简介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宰相刘墉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刘墉简介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
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
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
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
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
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
刘墉的一生也并不是像电视剧那样,弯腰驼背,还与和坤斗了一辈子。
历史上的他并不是什么状元,也不是弯腰驼背。
他的官涯生活历经起落,不过并没有跟和坤相斗。
相反的,根据历史记载,刘墉虽然是个清官,但是在利益熏心的环境下,也做了一些随波逐流的事情。
他的出生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出生名门的宰相府,家里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生。
他的父亲官居宰相,深得乾隆信赖和倚重。
刘墉之所以能够走上宰相之路,跟他的家族渊源有很大的联系。
他一生为官数十载,官仕之途,跌宕起伏,历经潮落,官位最高的时候是担任体仁阁大学士。
但是总的来说,他也是清正廉洁的,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是朝廷上重要的大臣。
关于他在成就方面,不仅是政治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帖学集大成者,还被誉为清代时期四大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不仅用墨厚重,体丰骨劲还具备浑厚敦实的特点。
他最擅长的就是小楷,后人称赞他的书法不仅拥有著名人物王羲之,钟繇,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有魏晋小楷的风格。
不仅如此,他还精通百家史书,精研古文考辩。
刘墉书法刘墉的一生不仅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他在书法方面也是极具有盛名,在他生前曾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这四位并称四大家且位居第一。
康有为还曾称他是清朝的“集帖学之大成者”。
刘墉的书法是清代帖学的一座重镇,他的书法不同于古人,精华内蕴,味厚神藏。
拍案惊奇之:《刘公案(刘墉传奇)》(1~10 回)
拍案惊奇之:《刘公案(刘墉传奇)》(1~10 回)1~10 回目录第一回刘罗锅初审李有义第二回假算命巧装探私情第三回白翠莲半吐心中事第四回陈大勇探得真消息第五回装神灵画符镇冤鬼第六回焦素英愤题绝命诗第七回赌博场凶犯投罗网第八回两承差乘机落赃银第九回递冤状民女上公堂第十回贪钱财钟凶害亲朋第一回刘罗锅初审李有义大清江山一统,军乐民安太平。
万国来朝纳进奉,朝出贤臣刘墉;出口成章合圣明,这才亚似孔孟。
这位爷家住在山东,天生扶保大清。
此书的几句残歌念罢,亦不多讲。
话表咱本朝乾隆爷年间出了一位能臣,祖上系山东青州府管诸城县人氏,这位爷本是当初刘老大人刘统勋之子,姓刘名墉,外号罗锅。
他本是荫生出身,今蒙乾隆爷的皇恩,御笔亲点金陵江宁府的知府。
这位爷钦命紧急,不敢怠慢,吉日起程,要去金陵江宁府上任,并无携带家眷,只带一名小内厮张禄。
爷儿两个乔装打扮,张碌儿肩扛着被套,一直的出了海岱门,往西一拐,顺着城根,又到了宣武门,复过了吊桥,往南直到菜市口,往西一拐,顺着大街,又出了彰义门,门脸上雇了两个毛驴,爷儿俩骑上了大路。
刘大人,一心上路去到金陵,小井过去到大井,枳荆坡穿过又往西行。
爷儿俩催驴果然快,登时间,过了卢沟晓月城。
眼前就是常新店,良乡县换驴也不必明。
涿州南关吃了顿饭,刘大人,爷儿两个又登程。
此书不讲桃花店,一直的,径奔河间大路行。
德州打尖穿过去,恩县济宁州一溜风。
包庄王家营将船上,渡过黄河又登程。
路程歌儿不多叙,那一天,望见金陵一座城。
刘大人爷儿俩正走之间,望见金陵城。
十里堡打了尖,又雇两个毛驴,爷儿俩骑上往前所走,不必再表。
且说江宁府的书吏三班人等,自从接着转牌,说乾隆皇爷御笔新点江宁府的知府刘,不日到任,众属下人役天天在接官亭坐等闲谈,等候迎接新官上任。
这一天众官吏正在等候,忽见两个人骑着两个毛驴迎面而来。
众下役一见齐声断喝:“口歹!还往哪走?这是接新官的所在。
再往前走,仔细把驴腿打折!”后面的张禄儿一声断喝,说:“胡说!这就是你们江宁府府台刘大人!”众役闻听是刘大人,吓得跪倒在地,还有众属下也都在道旁打躬,说:“卑职等迎接来迟,在大人的台前请罪。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宰相刘罗锅”真相解密素材
宰相刘罗锅”真相解密上世纪90年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让乾隆皇帝的重臣刘墉成了家喻户晓的戏说人物。
其实,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像剧中所描写的那个刚直不阿、毕生和贪官污吏水火不容的“刘罗锅”。
作为官僚,刘墉既无大功、也无大过,他以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平安地保住了他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而作为气贯古今的大书法家,刘墉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政——左右逢源、谨慎圆滑据说,刘墉早年以清官的形象声闻天下,而进入宫廷之后,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圆滑世故起来。
在当时,乾隆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
他说,因为朝廷纲纪整肃,所以本朝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
他的目的是为了把所有荣誉归于圣主,大臣们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圣主的旨意。
此时,乾隆的身边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的奴才,这也许是刘墉能够长期受到乾隆宠爱的奥妙。
“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间的相处是需要技巧的,刘墉可谓是深谙此道之人。
1782年,刘墉回到京城时已经64岁了。
此时,比他小30岁的和王申因为机敏年轻而备受皇帝的赏识。
刘墉与和王申的关系是不是就像民间传说中的那么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呢?其实,在与和王申同殿称臣的20多年里,刘墉并未利用自身的特权以及有利条件对和王申及其朋党进行监督和弹劾。
史书中曾经记载刘墉当吏部尚书的时候,乾隆征询他对人事任免的态度,刘墉均以“也可”来回答乾隆,致使乾隆非常恼火,指责刘墉平时在人事任免的时候并没有留心,都以模棱两可的词来搪塞,并不能胜任他的职务。
由此可见,民间传说中的那个“刘罗锅”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一个充满智慧、敢于伸张正义的化身,已经和他的原型刘墉分道扬镳了。
●外貌——他真的是罗锅吗?提起刘墉,大家都会想到“罗锅”,那么刘墉真的是罗锅吗?既然刘墉能够参加当年的科举考试,那么他至少在参加考试的时候不是罗锅。
在乾隆皇帝身边的人,相貌都应该是仪表堂堂的,比如说和王申和琳兄弟俩、福康安都算得上是美男子,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刘墉也应该不是罗锅。
清朝名臣之刘墉
清朝名臣之刘墉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出身在高密县逄戈庄,属诸城人。
是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刘氏家族从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开始,就是官宦世家,其家训严谨。
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
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为官清廉果敢,一身为官,到去世的时候家产淡薄,仅有数间房屋,十余亩薄田。
自清顺治初年刘必显步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止的六个朝代中,刘氏家族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出了73位,接近男丁总人数的百分之十。
出任的官职,从知县、知府、到尚书直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各个级别的重要官职都有。
出身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的刘墉,自然秉承书香,学富五车。
然而青少年时代的刘墉并没有走科举之路,直到三十岁前,没有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
乾隆十六年(1751),三十三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
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三年漫长的仕途,直到八十六岁去世。
刘墉为官数十载,从其为官风格来看,明显的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
可以这样评价:清正刚直的地方官刘墉和圆滑事故亦不失清正的京官刘墉。
1755年乾隆二十年10月,刘墉的父亲,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以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当时正担任翰林院侍讲,亦被株连遭逮捕,不过没到两个月就被释放了,官位却被降为编修。
好在第二年,好运又一次眷顾了刘墉,他被被提升为安徽学政,放外任做了地方官。
当时的学政权利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奏章。
在当了3年安徽学政以后,刘墉又调任江苏学政。
在做地方官期间,刘墉秉承了其父刘统勋的正直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
到任后不几天便将前任遗留下的疑难案件审理一清,受到官民的一致称赞。
刘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并赐诗,其中有“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的句子,在出任江苏学政前,乾隆皇帝又有诗相赠,对其厚望可见一斑。
刘墉也不辱使命,在任期间严肃认真秉公办事。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巧对乾隆帝乾隆十六年,33岁的刘墉参加了当年的会试,由于文采出众,一举夺魁,剩下最后一关,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就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殿试当日,只见一位身材矮小、胸凸背驼、蒙着右眼的考生一瘸一拐地来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不由一惊,问他姓甚名谁,考取第几。
但见刘墉不紧不慢地说;“小生姓刘名墉,字崇如,考取大清第一。
”乾隆更加惊奇,对面前之人左看右看,越看越不顺眼,嘴上虽不好说,心里却在寻思:如若用这等面目之人为官,岂不是有损我大清形象,让天下人耻笑我朝中无人?但若想不用他,也总得有个服众的说法。
于是,乾隆皇帝心生一计:何不让他以他自己的形象为题,咏诗一首,若咏不出,岂不是有了不录用他的说法?于是道:“刘墉,朕命你以自己为题,咏诗一首,必须五言八句,作得好,定当重用,否则,休想高中!”但见刘墉不慌不忙地说:“请万岁容我寻思片刻。
”只见刘墉沉思片刻,即兴吟道:“胸凸满经纶,背驼顶乾坤。
独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说到此处便戛然而止,不再言语。
乾隆皇帝说:“不是还有两句吗?”刘墉说:“下面两句,小生不敢说。
”乾隆催他快说,刘墉迟疑片刻,面有难色地说:“如果非要小生说,就恳请皇上答应不杀小生。
”乾隆道:“朕答应不杀你。
”刘墉这才慢慢吟出那最后两句:“以貌取人者,岂是贤德人?”此时的乾隆帝真是哭笑不得,但也的确被刘墉的才气所折服,如不重用他,岂不是落下一个不贤德的名声?乾隆半开玩笑地骂道:“好你个刘罗锅!”聪明的刘墉已知圣意,立即上前向乾隆皇帝磕了三个响头,口中高呼“谢皇上!”此次巧对,不仅让刘墉成功地夺得了状元,也为他以后连续受乾隆、嘉庆两朝重用奠定了基础。
关于刘罗锅的故事:弹劾乾隆刘墉跟和珅虽然同朝为官,而且都是大学士,但刘墉对这个只知弄权和贪赃的奸相却经常看不起。
专家挖开刘罗锅墓葬,棺材打开后专家直呼:野史果然不可信!
专家挖开刘罗锅墓葬,棺材打开后专家直呼:野史果然不可信!他是清朝的阁老,和纪晓岚是好朋友。
传说中,他大贪官和珅狼狈为奸,搜刮了无数的民脂民膏。
关于刘墉,坊间一直有着很多的传闻,但其中最出名的还是他的别名——刘罗锅。
1958年,考古队找到了刘墉的坟冢,准备一一探究竟。
等到刘墉的棺材被打开后,在场的专家们纷纷惊呼:野史果然不可信!刘罗锅的墓葬,到底与史料有什么不同?真实的刘墉刘罗锅,本名刘墉,字崇如,在山东出生,但祖籍却是徐州砀山县。
刘墉家境富裕,从顺治朝开始,曾祖父就入朝为官,祖父和父亲也在康熙乾隆两代做官。
三代做官,使他们家可以称得上是官宦世家。
他父亲便是鼎鼎大名的刘统勋,被乾隆誉为“真宰相”。
在家里人的熏陶下,刘墉从小致力于为官。
他在乾隆十六年进行科举考试,一次就考中了进士。
但他的仕途却不像科举那样顺利,反而几经波折磨难。
刘墉在中进士后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在散馆担任侍讲。
为官不过四年时间,他的父亲刘统勋,就因上书直谏被革职押解回京,他也受父亲连累被革职。
然而没过多久,原本生气的乾隆又认为当时错怪了刘统勋。
于是在第二年,补授给了刘统勋刑部尚书一职。
康熙在那之后,为了安抚刘墉一家人,曾亲自和刘墉谈话。
告诉他为官要为百姓做事,还两次赐诗。
其中“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一句,传播最为广泛。
而刘墉,也确实并未辜负皇帝的期许。
兢兢业业任职三年,刘墉升任为太原知府。
但好景不长,他再一次遭人连累。
这次,他不仅丢了官职,甚至险些丢了性命。
这个连累他的人,就是他的下属阳曲县令段成功。
刘墉对段成功颇为信任,还对他有知遇之恩。
谁料这个段成功却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干出了贪墨国库银两的蠢事。
在遭御史弹劾后皇帝震怒,斥责刘墉御下不严,下令将他处斩。
但明清时期处斩都有一段等待复核的时间,也就是秋审。
在这段空档里,乾隆最终还是看在刘墉父亲刘统勋的面子上,赦免了刘墉。
后来,刘墉被重新起用,做了江宁知府。
在任职期间他重新审判了无数冤假错案,而刘墉在民间的好名声就是这时候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们结束了清朝第一贪官和珅的讲述,另一个乾隆朝出境率极高的大臣刘墉将走上前台,说起刘墉我们首先会想到他的那个外号"刘罗锅",在真实的的历史上,他真的是个"罗锅"吗?还有刘墉与和珅同在乾隆朝为官,民间历来就流传着无数有关于刘墉与和珅斗志斗勇的传说,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刘墉与和珅斗志斗勇的那一幕呢?另外刘墉一家从他的祖上就与皇帝关系极为密切,而这样的关系竟然可以在当时复杂的官场上维持许多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纪连海将与我们一同穿越种种传说的刘墉,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刘墉。
而我们此次的探寻之旅将首先从揭开他的家世之谜开始,百家讲坛正在播出。
)提起刘墉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大家是怎样认识刘墉这个人的呢?一般而言,我觉得认识刘墉的方式有三种,我们听到过他的名字,一种就是从年岁比较大一点的先生和女士,他们听说刘墉一般而言是从两处听来的,一是听过去人说书人说的《刘公案》,第二就是听刘宝瑞先生的相声,当然刘宝瑞已经故去许多年,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相声,相声段子都是刘宝瑞嫡传弟子殷文硕先生他整理过把刘宝瑞先生在解放前的长篇相声段子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官场斗智》,在此前说书的时候它不叫《官场斗智》叫什么呢?叫《满汉斗》或者叫《君臣斗》,它一共是30集的相声段子,每一集大概有半个小时左右,这是通过刘宝瑞先生的相声中我们能够知道刘墉跟和珅斗过智斗过勇的故事,年轻的一些人一般而言都是从九年前的一部有40集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了解到的这个刘墉,还有第三种人,这就是少数人了,有一些人了解刘墉的方式是通过我们所说的书法。
比如说,有许多喜好书法的人都知道刘墉是清朝中期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所以的书法很闻名,他的书法现在也有很多在市面上我们也有见到的。
偶尔有拍卖会能够卖到,有一些人是通过这种途径,当然也包括有一些学历史的人或者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他就是研究历史的,就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得到关于刘墉的消息。
(我们通过这些相声和电视剧了解许多有关刘墉的故事,而且,我们在以前有关于和珅的讲述中也多次提到了刘墉这个人物,那么,刘墉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电视剧中的那个刘墉是否是真实的呢?)看过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人,我们都知道,在《宰相刘罗锅》里曾经演过刘墉进京以后首先做了六王爷的女婿,后来又拜皇太后为干妈,也就是说刘墉这个人他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如果从皇上他的妈妈这方面来讲呢,那刘墉这个人是乾隆皇帝的干弟弟,可是要从(乾隆)亲弟弟六王爷这儿来讲,那刘墉又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那历史上是这么复杂吗,会有这种真实性吗,我还真的给大家看了看,《清史稿》这本书,我查了一下,没有这方面的记录,也就是说,从历史上来讲,刘墉不是(乾隆)皇帝的干弟弟,更不是(乾隆)皇帝的侄女婿,没有这么一回事,有的观众就发现我纪老师几次讲到《清史稿》,有的观众就问,这个《清史稿》说的就是真的,就那么可信,我觉得我们这个讲《清朝二十四臣》系列,所以经常会引用到一些史料,在引用史料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就是《清史稿》,别说《清史稿》这本书,还真是我们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清史所必看的一本书,这本书记载了大清朝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一直到1912年清末帝溥仪他宣布退位,记录了这前后整整296年的历史,那这本书是什么人写的呢?它就那么可信吗,由于后面要经常用到《清史稿》这本书我在这多介绍两句,我们中国向来就有后一代后一个王朝,为前一个王朝修史的传统。
比如说两宋辽金灭亡以后,元朝的统治者就由宰相脱脱亲自组织一批文人,组织一批写作班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编写可《宋史》《辽史》《金史》这三本正史,其中《宋史》是我们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厚的一本,一共有一千多万字,等到元朝灭亡以后明朝又按照惯例组织了一整套的写作班子来为元朝修史,等到了明朝灭亡了以后清朝的统治者也依然如此,依照惯例组织了一批写作班子给明朝修史,有的人就会觉得后朝给前朝修史会做到客观吗,你别说基本上还是比较客观的,他为什么要给前朝修史呢,我们知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每一个王朝它都希望自己的朝代长盛不衰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一万年、十万年,能够存在得越长远越好,所以如何能保证自己的王朝能够兴旺发达呢,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这就是他们修史的传统。
所以等到了清朝灭亡以后,中华民国政府也是依照惯例由袁世凯——中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下令组织了一批前后约有300多人参加的这么一个班子,前后用了十四年的时间,由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赵尔巽来领导,领导这300多人就组成了清史馆专门负责撰写《清史稿》这本书,当时这本书是由政府出资在北京修。
(看到这里,我们有了一个疑问,刚才说道清朝之前的史书都称作"某某史",比如说《唐史》《宋失》《元史》等等但为什么清朝这个史书却要加一个"稿"字,称作《清史稿》《清史稿》呢,难道,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知道他们修清史的时候中国正处在什么战乱,军阀割据混战的状态,最主要的有两方,一方是北洋军阀政府另外一个是南方的革命政府,他们不断在作战,而北洋军阀政府它们内部又分成直皖奉三系,也是不断交战,所以这就给清史的修撰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他们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去修史,就北洋军阀政府就换了很多很多总统,所以他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写这本书,但是,风云突变,到了1928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二此北伐成功,北洋军阀最高领导人张作霖在回师北的途中被日本人炸死,这件事就促成了清史馆的迅速关张,他们不再继续写下去,他们失去了收入的来源,没有人再给他们资金上的支持也没有人再给他们物质上的保证,更没有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宁的修史环境,所以这些人感到非常痛惜,自己14年300多人的成果,难道就这样丧失殆尽了吗?可这本书还就没有,写完只是草稿刚刚写完,也没有订正,也没有校订,从头到尾都没有看一遍,但这些人还是觉得立即找一个出版社,咱们把它出版了,别丢了,别散失了,这样他们自己也清楚自己修这个《清史稿》,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他们就不把这本书叫做《清史》,而是很谦虚地把这本书叫做《清史稿》,意思这只是将来写清史的一个基本的稿基本的手稿,不是定稿,所以他叫《清史稿》,这本书经过14年,修成了536卷,一共有八百多万字,它上面承努尔哈赤起兵下面一直写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有些事它也写了,比如说1912年以后的事它写到1917年的张勋复辟,甚至写到了1927年的王国维,他在清华园跳湖自杀,这些事它都写了,因为这两个人都赶巧了,都是清王朝的遗老遗少,所以它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了解清史的素材,写得非常丰富,写这本书依据的是清朝很多很多的档案材料,清朝的时候就有档案。
比如说包括《清会典》《太宗实录》《太祖实录>皇帝每说的每一句话身边都要有一个翰林院的翰林去记录,所以这就是后来编成的书就叫做《实录》每一个皇帝都有实录,就依据这些<实录><会典>还有档案材料编成这么一本书,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一,资料比较详实,二,史实比较恰当,但是这本书在修撰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专家们考证他们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政治观点有问题,二,编写体例不一,前后体例不能互相照应,第三就是它的内容详略不当,中间这一点跟我们百姓没关系,对我们来讲,就是两个方面的大问题,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政治观点,以前历朝修史都是能够做到比较客观地修史,比如说清朝人修史他会很客观地去分析明朝它为什么能够崛起,它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后它灭亡的时候他也能够有一个非常恰当地分析,基本恰当地分析,什么呢,怎么这个国家就走向灭亡了,因为修史的目的就是为后人提供借鉴作用的,但是<清史稿>这本书没有做到这一点,<清史稿>这本书修史的这300多人无一例外都是清朝的遗老遗少,都是清朝的坚定的支持者,尽管清王朝灭亡好多年了,他仍然坚定地支持清王朝。
所以他们不光是把李自成张献忠叫贼,把孙中山等人黄兴孙中山秋瑾这些人也叫贼,也叫寇,中华民过成立的这个清史馆,修撰清史,结果呢,在清史《清史稿》中记述的中华民国的这些开国领导人无一例外都是贼和寇,这就是绝妙的讽刺,诸位想一想,这叫什么,所以这本书,它后来的命运也不会太好,我们说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内容详略也不得当,有的我们人所共知的一些人物,比如孙中山,你去<清史稿>查,没有孙中山的传记,秋瑾,1907年就死了,秋瑾应该在那里面有传记吧,没有,很多为了推翻清王朝做出很大贡献的人物,在<清史稿>里面一点都没提到,你哪怕作为贰臣叛臣在过去都是应该提到的,所以这是它的第一个问题,他的思想不对头,他的第二个问题,我们老百姓看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的内容详略很不得当,很多我们知道很有名气的人物但是在这个<清史稿>里面,它的文字就非常之少,比如说我们前面讲的和珅,真正你查的<清史稿>两千字不到没了。
和琳两百字就解决了,和珅的弟弟和琳就两百字每了,很多人就没有传记,有的人就是一笔带过,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刘墉在那礼貌的传记也是非常少的,所以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我们要研究这个人,不能只看这本书,还要看别的书,<清史稿>这本书后来磨难还不少,南京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故宫博物院就接收了这拨人,就接收了这本书,拿过这本书他们印出来一看,就给他们订了19项大罪,第一项,反革命罪,第二项,反民国罪,第三项,史实错误罪,第四项是藐视先烈罪,给定了19项大罪,所以这本书立即就被查封了,查封为禁书,等到一直到解放以后,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呢,才把这本书又重新标点刊行,我们知道这本书有很多错误,但是我们研究清史你离开这本书又不行,现在无论是大陆这边还是台湾那方,都没有一本按照古代的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史体例的清史传记著作,没有一本是符合这样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清史的时候,尽管<清史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去看,还是要去参考,这本书因为今后我们要经常要到,所以跟大家说一下,既然这样一部<清史稿>对于那一段历史的再现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讲到这里,您是不是就很想去翻一翻<清史稿>,想去那些字里行间寻找一下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刘墉呢,不过且慢,我们刚才说到<清史稿>有500卷之多,工程浩大,还是让我们继续听老师说一说书中那些曾经的历史和那个真实的刘墉吧!)那刘墉我们刚才说到他不是这个六王爷的女婿,也不是皇太后的干儿子,这是真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可否认的是刘墉他们家和皇上的家族关系非常密切这个可是真的,他们的关系很不一般,也就是说,刘墉他们家决不是普普通通的汉人的官宦之家,决不是普普通通的(家庭),要想说到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刘墉的先祖说起,说起刘墉的先祖,刘墉这个“刘”可是跟刘邦那个“刘”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来,刘墉那个“刘”和刘邦这个“刘”还真是一样,他们是同乡不过不是刘墉,是刘墉的老祖宗的时代,刘墉他们家老祖宗世代居住在哪儿呢,居住在江苏徐州,那个时候徐州下面有个县,现在这个县不归徐州了,江苏徐州的砀山县,砀山县大刘村,刘墉他们家的祖宗在汉朝的时候就居住在那儿,等到了元末清初的时候他们家就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