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复习资料
方剂复习资料
1.济川煎:牛膝—补肾壮腰,善于下行2.左归丸:川牛膝—益肝肾,强腰健骨3.血府逐瘀丸: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4.镇肝熄风汤: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5.独活寄生汤: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止痹痛6.玉女煎:牛膝—补肝肾,引火下行1.防己黄芪汤:黄芪—补健脾气补肺,固表行水2.补中益气汤: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3.玉屏风散:黄芪—大补脾肺之气4.当归补血汤:黄芪—补气固表,补气生血5.牡蛎散: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6.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大补脾胃之气1.天王补心丹:桔梗—载药上行2.黄龙汤:桔梗—宣肺通肠腑3.参苓白术汤:桔梗—宣肺理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培土生金”1.银翘散: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2.凉膈散:连翘—清热解毒3.保和丸:连翘—清热散结1.三仁汤中三仁的作用: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化湿亦化—宣上白蔻仁—化湿行气,畅中焦之脾气—畅中薏苡仁—渗利下焦湿热—渗下2.九味羌活汤中黄芩、生地的作用:生地泄血分之热,黄芩泄气分之热,共为清泄里热并防辛温燥烈伤阴3.大柴胡汤中芍药、生姜的作用: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配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配伍能调和气血,以除心下满痛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监制大黄、黄芩苦寒伤中4.龙胆泻肝汤中柴胡、生地、当归的作用: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方用苦寒燥湿,能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固肝体,使邪祛而不伤正;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火邪或湿热内郁则肝气不舒,且方用苦寒渗利,也能抑其条达,故用柴胡舒畅肝胆气机以顾肝用,并引诸药归于肝胆。
5.镇肝熄风汤中用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的作用: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一味潜镇,恐肝之疏泄受抑,故配伍茵陈、川楝子、生麦芽,顺肝木之升发,条达肝气而防郁滞兼清肝热。
6.四逆散中用柴胡、枳实的配伍意义:枳实行气散结而畅脾滞,合柴胡,肝脾公调,升降互用,以增舒畅气机之力。
7.麻子仁丸中杏仁的作用:杏仁—利肺降气,润燥通便咳血方—丸剂大定风珠—汤剂十枣汤—散剂痛泻药方—散剂紫雪—膏剂1.败毒散—逆流挽舟法2.增液承气汤—增水行舟3.百合固金汤、炙甘草汤—金水相生4.四神丸—补火生土5.参苓白术散、泻白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培土生金6.一贯煎—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培土抑木7.清胃散、普济消毒饮—火郁发之8.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甘温除热9.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10.凉膈散——以下(泻)代热11.清营汤——透热转气12.桑菊饮——辛凉清剂13.银翘散——辛凉平剂14.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制阳光15.肾气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16.葛根黄芩黄连汤——协热下利17.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18.左归丸——阳中求阴、纯补无泻19.左金丸——肝火犯胃20.大补阴丸——培本清源1.麻子仁丸—肠胃燥热之便秘(脾约证)2.镇肝熄风汤—肝阳上亢,血气上逆之类中风3.仙方活命饮—阳性疮疡初起4.枳实导滞散—湿热食积证5.健脾丸—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6.小蓟饮子—热结下焦之尿血,血淋7.萆解分清饮—下焦虚寒之白浊(膏淋)8.炙甘草汤—心悸动,脉结代,虚劳肺痿9.大黄牡丹汤—湿热瘀滞之肠痈初起10.茎苇汤—痰热瘀血壅滞之肺痈11.猪苓汤—水热互结证12.葛根芩连汤—表热未解,邪热入里证13.十枣汤—悬饮,实水14.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证15.香薷散—夏月伤于寒湿之阴暑证16.普济消毒饮—大头瘟17.养阴清肺汤—阴虚肺燥之白喉18.大承气汤—阴阳腑实证及热厥19.玉真散—风毒痰阻之破伤风20.八正散—湿热淋证21.茵陈蒿汤—湿热黄疸22.吴茱萸汤—肝胃虚寒之呕吐(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厥阴头痛)23.补中益气汤—脾不升清,气虚发热,中气下陷证24.杏苏散—外感凉燥证25.桑杏汤—外感温燥26.半夏厚朴汤—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27.五苓散—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水湿痰饮内停1.泻下剂:①寒下—大承气汤②温下—温脾汤③润下—麻子仁丸④逐水—十枣汤⑤攻补兼施—黄龙汤2.固涩剂:①固表止汗—牡蛎散②敛肺止咳—九仙散③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④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⑤固崩止带—固冲汤3.祛湿剂:①化湿和胃—平胃散②清热祛湿—三仁汤③利水渗湿—五苓散④温化水湿—苓桂术甘汤⑤祛风渗湿—独活寄生汤4.祛痰剂:①燥湿化痰—二陈汤②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③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④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⑤治风化痰—止咳散5.清热剂:①清气分热—白虎汤②清营凉血—清营汤③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④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⑤清脏腑热—导赤散⑥清虚热—青蒿鳖甲汤6.补益剂:①补气—四君子汤②补血—四物汤③气血双补—八珍汤④补阴—六味地黄丸⑤补阳—肾气丸⑥阴阳并补—地黄饮子桂枝汤: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君:桂枝—解肌发表,散在表之风寒(调卫)臣:白芍—益阴敛营,固外泄之营阴(调营)佐:生姜—助桂枝辛散表邪,且和胃止呕大枣—益气滋脾,助白芍和营使:甘草—调和诸药,与桂枝辛甘化阳实卫,与芍药酸甘化阴和营小柴胡汤:功效——和解少阳主治——①伤寒少阳证②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③疟疾、黄疸等见少阳证者君:柴胡—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热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防邪内传使: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调和诸药青蒿鳖甲汤:功效——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君: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入络搜邪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臣:生地—滋阴,凉血知母—滋阴,降火佐:丹皮—泻阴分伏火,退无汗骨蒸理中丸: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主治——中焦虚寒证君: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臣:人参—补中益气佐:白术—燥湿健脾使: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四君子汤:功效——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君:人参—益气健脾养胃臣:白术—燥湿健脾佐:茯苓—渗湿健脾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酸枣仁汤:功效——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君:酸枣仁—养肝血,宁心安神臣: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佐:川芎—调畅气机,疏达肝气使:生甘草—清热,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补阳还五汤:功效——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君: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臣:当归尾—活血化瘀佐:赤芍、红花、川芎、桃仁—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平胃散: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君:苍术—善燥湿健脾,降浊和胃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佐:陈皮—行气化滞,醒脾和胃使: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二陈汤: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咳嗽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臣:橘红—理气燥湿,和胃祛痰茯苓—健脾渗湿佐:生姜—降逆和胃,湿化痰饮,制半夏毒乌梅—收敛肺气麦门冬汤:功效——滋阴肺胃,降逆和中主治——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胃阴不足君:麦门冬—养阴生津,滋阴润燥,清虚热臣:人参、甘草—益气生津,健脾补肺佐:粳米、大枣—养胃生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和胃止呕使:甘草—调和诸药防己黄芪汤: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主治——气虚之风水,健脾利水君:防己—祛风除湿,利水消肿黄芪—补健脾气补肺,固表行水臣:白术—补气健脾燥湿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解表行水使: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阳和汤: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诅君: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鹿角胶—补肾助阳,强壮筋骨臣:姜炭—温中,破阴通阳肉桂—如营分,温通血脉佐:麻黄—宣通经络,发越阳气,开泄腠理,散寒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甘草—调和诸药,解毒一、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主治和组成的比较二方的共同药物组成是黄芩,半夏,甘草,均能和解少阳,治邪在少阳,症见寒热往,苔白,脉弦等。
方剂学重点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方剂学一一重点疑点难点笔记(后附常考题型)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1、 《五十二病方》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2、 《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 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尊为“方书之祖”。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夕卜,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2、 《外台秘要》王卷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第一部中成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 明代1、 《普济方》朱棣 载方61739首2、 《医方考》吴昆 如: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1、 《医方集解》汪昂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塘)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意义: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意义: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意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意义:创“三焦”辨证•方剂与病证五、 宋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2、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 金元时期1、 《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2、 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方剂总复习
[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相须为用,攻润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制性存用』(以温制寒,温中阳下积滞以除冷积)桃核承气汤(配桃仁)――逐瘀泄热(逐瘀泄热,瘀热并治。
方剂复习整理
(一)方歌默写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萸丹泽地苓专。
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自可煎。
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枣通草施。
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三仁汤三仁杏寇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
苓芩姜汁糊为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二)名解调和营卫法是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邪的一种治法。
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证候,治疗上可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纠正这种营卫不和的状态。
培土生金法即补脾益肺,指用补脾土的方法,使脾气健运,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气,上养于肺,以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一种治法。
梅核气是一种病名。
每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胸膈满闷等。
每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聚津成痰,痰气交阻,结于咽喉而致。
凉开即清热开窍;指用清热药配伍开窍药以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用治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的一种治法。
――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成相反的作用。
逆流挽舟法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意为表邪疏散,里邪亦除,其痢自愈,好像在逆水中挽船上行的方法,故称。
滋阴疏肝法指以滋阴补肾药与疏畅肝气药相合组方,使肝气和畅、柔达的方法。
急下存阴法指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积滞内结,津液日益耗损,此时急须应用寒下方剂以通导大便,清泻实热,从而达到保存津液的一种治法,如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以治疗实热积滞内结肠胃之阳明腑实证。
方剂复习重点(完成版)
方剂学复习重点(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1.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2.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3.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5.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6.《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7.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二)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痰咳嗽)桑杏汤------(温燥外袭,肺津受灼,肺失宣降)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泻白散------(肺有伏火郁热)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以至脾肾虚寒,肠道不固)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痛泻要方----(脾虚肝旺之痛泻)平胃散------(湿滞脾胃)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证)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藿香正气散--(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小柴胡汤----(伤寒少阳证)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甘温除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龙胆泻肝汤-(肝胆实火上炎)血府逐瘀汤-(胸中血瘀)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三)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温脾汤(配附子)—-荡涤泻下,攻积通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泻热通便,活血逐瘀大黄牡丹汤(配核仁)—-破瘀泻热八正散——-------------清热泻火,导热下行茵陈蒿汤——-----------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芍药汤——-------------泄热去积,活血化瘀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运阳气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散寒通脉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益气补中,升阳固表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健脾,固表止汗归脾汤-----------------益气健脾,补气生血,补气摄血固冲汤-----------------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防己黄芪汤-------------补气健脾,补肺固表行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痰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祛饮降浊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补中以治脾虚,健脾燥湿以促脾运完带散——-----(山药)重在补脾祛湿,固肾束带,以使带脉约束有权五苓散——-------------健脾而运化水湿,和茯苓相使为用,以助健脾利湿之力7.五味子---小青龙汤——-----------温敛肺气以止喘咳生脉散-------------——敛阴止汗,生津止渴四神散——-------------酸温,固肾益气,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阴而安心神,益气生津大定风珠---------------味酸收敛,养阴滋肾,收敛浮阳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敛阴养血桂枝汤-----------------滋阴养阴,收敛阴液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健脾利湿,与茯苓相配以培土制水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滋阴养血,平肝熄风,缓急舒筋四物汤-----------------和营阴,养肝血10. 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邪热,并清热燥湿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泻阳明邪热,清热燥湿以止泻11. 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泻火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使气疏而热郁解,引药入肝胆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理气,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麻子仁丸-----------苦泄降气,润肠通便桑杏汤-------------宣利肺气,润燥止咳麻黄汤-------------宣降肺气,止咳平喘桑菊饮-------------肃降肺气杏苏散-------------宣降肺气,止咳润燥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以降折亢阳,并能补益肝肾独活寄生汤---------益肝肾,强筋骨,止痹痛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配菊花桑菊饮-------------增强清宣肺经之风热而止咳之力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达肝气,助柴胡以解肝郁银翘散-------------辛凉解表,利咽解毒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并能通血脉,益气力一贯煎-------------滋阴养血,补益肝肾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增液18.连翘---保和丸-------------清泄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温阳散寒理中丸-------------性味辛热,温中祛寒(四)特殊的治法(也可做为名词)1.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方剂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方剂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逆流挽舟: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2、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清热药和泻下药同用,配合泻下药目的是为了清泻里热,这种治法叫“以泻代清”,方如凉膈散中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泻上中二焦实火3、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症的目的,如参苓白术散的主治为脾胃气虚夹湿之证,但该方并有保肺之效,也可用治肺损虚劳诸证4、刚柔并济: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多具滋阴润燥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能优势互补。
方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而不损阳,共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5、阴(阳)中求阳(阴):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
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
6、通因通用: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热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出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症。
如用大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7、增水行舟: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
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简答题二、分类及代表方(一)和解剂1、和解少阳:大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2、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3、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二)温里剂1、温中祛寒: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2、回阳救逆:四逆汤、参附汤、回阳救急汤3、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常用小方组成、功用及主治(一)左金丸(清热剂清脏腑热121)组成:黄连(180g)吴茱萸(30g)功用: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症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二)当归补血汤(补益剂补血172)组成:黄芪(30g)当归(6g)功用:补气生血主治:1、血虚发热证。
方剂复习资料
一、选择:单选(40分)+多选(10分)1.药物的用量:五阳还补汤(黄芪4两,120g)2.主治证较多的方(考主治)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结实之热厥,痉病及发狂。
补中益气汤:中气不足证,气虚发热证,气虚发热证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独活寄生汤: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3.某方中某类药有哪些(镇肝熄风汤中调肝疏肝的药物有:)4.某一类方适用的病症,组方目的二、填空(15分)1.方中的君药补阳还五汤:黄芪二陈汤:半夏理中丸:干姜生化汤:当归镇肝熄风汤:怀牛膝,代赭石2.药在多个不同的方中的不同作用(桂枝,柴胡,大黄,北芪)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升举阳气;在败毒散中:解肌发表在小柴胡汤中:透少阴半表之邪,疏达少阴枢机;在逍遥散中:疏肝解郁在龙胆泻肝汤中:疏肝清热黄芪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益气补中,升阳固表;在玉屏风散中:益气健脾,固表止汗;当归补血汤中: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气血之源大黄在大承气汤中的作用:泻热通便;在麻子仁丸中:泄热攻积通便在温脾汤中:制性存用,泻下积滞3.给出病机选方4.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治法来源于方剂,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三、名解: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治法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配伍组合,并酌定剂量、确定适宜的剂型及用量而成的处方,是为方剂。
3.治法——治疗的方法。
指临床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症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4.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的八种治疗大法,包括汗、和、下、吐、温、清、消、补5.君臣佐使君药:指针对主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主病之谓君)臣药:a、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起次要作用)b、对兼病因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a、佐助药—直接治疗次要证候的药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复习资料
方剂学一、方剂学名词解释1、方剂:是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并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而成。
2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病方法。
4、和法: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达到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5、消法:通过消食导滞、消坚散结等方法,使结聚于体内的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6、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7、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8、君药: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9、反佐药:病重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防止药病格拒。
10、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邪外出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方剂。
11、和解剂:凡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剂。
12、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气、血、津、精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13、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作用,用于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14、透热转气:是一种治病方法,见清营汤,利用辛散清透的药物使初入营分之热透入气分而解。
15、分经论治:是一种治疗病方法,见九味羌活汤,根据不同经络受邪,选用不同的药物。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方书之祖?答: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开中医辨证论治及临床治疗学之先河,故其书誉为“方书之祖”,其方称作“经方”。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什么?你怎么理解?答:治法是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
3、方剂的基本结构?答: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复习重点
方剂学复习重点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现存医书中,最早记载方剂的是《五十二病方》
2.“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颁行的成药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古籍中载方量最多的方书——《普济方》
5.“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6.汤剂:优点:①吸收快②迅速发挥药效③便于临证加减
缺点:①携带储存不便②口感差
7.散剂:优点:①制作简单②吸收较快③节省药材④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口感较差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8.丸剂:优点:①药效持久②节省药材③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①吸收较慢②不便于临证加减
9.
10.方药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方中不可或缺,且药力居首
的药物
1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并或兼证起治
疗作用的药物。
13.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
②佐制药: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或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
③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4.使药:①引经药:引方中诸药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15.方剂的变化:①药味加减②药量加减③剂型更换
19.龙胆泻肝汤:
52.桃核承气汤:
71.五苓散:
72.苓桂术甘汤:。
方剂学复习
方剂学复习名词解释1.逆流挽舟:指治疗痢疾初起而有表证(外感夹湿型痢疾)的一种方法。
2.制性存用:指方剂中通过药物的配伍,使某一药物的药性被其它的药物所制约,但又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
3.釜底抽薪:指用苦寒降泄,通导大便以泻除实热之邪的方法。
4.. 凉燥:是因深秋感受风寒,津液不布而致;属“次寒”、“小寒”,临证以头痛恶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为主;法疗上宜采用苦温甘辛法。
5.增水行舟:指以滋阴增液的药物组成方剂,功能滑润肠道,导下便结,用以治热结津枯,尤偏于阴亏液涸之便秘证的一种治法。
6. 方剂学:研究及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关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又称处方学。
7. 方剂:又称“处方”,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的处方。
8.通阴通用:指用通利药治通利病症的方法。
问答题1.桑菊饮配伍意义2.大承气汤组成原则答:君:柴胡—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芩—疏畅少阳气机的郁滞。
柴、芩相配: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臣: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 a、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b、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兼)炙甘草—调和诸药。
* 诸药相合,具有和解少阳,亦即透表泄热,疏畅枢机的功效。
3.四君子汤组成4.补中益气汤组成答:君:黄芪—益气补中,升阳固表。
君、臣药相合,既增强补益脾气之力,臣:人参、白术、炙甘草—补气补中健脾益胃。
又具升阳之功。
佐:陈皮—理气和中,使全方补而不滞。
当归—养血补虚。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引药上行,引气向上。
* 黄芪与柴、升相配,尤善补气升阳,使升举脾胃清阳之气力更强。
* 诸药相伍,主要突出补气药与升提药配伍,共奏益气补中,升阳举陷之功;故为“益气升阳”法、“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
5.归脾汤的组成原则:答:君:人参—甘温,补脾益气。
龙眼肉—甘温,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剂学总复习
方剂学总复习[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内经》、《伤寒杂病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杏苏散、麻黄汤、清燥救肺汤、止嗽散、桑杏汤●治咳喘(喘)------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麻黄汤、麻杏甘石汤、泻白散●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丸、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理中丸、补中益气汤、痛泄要方、平胃散等●治呕逆(呃逆)------温胆汤、吴茱萸汤、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藿香正气散、小柴胡汤●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归脾汤、四物汤、逍遥散●治便秘-----麻子仁丸、黄龙汤、增液承气汤、大承气汤●治“四逆”-------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大承气汤●治腹痛-------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小建中汤治胁痛-----一贯煎、逍遥散、四逆散、龙胆泻肝汤、血府逐瘀汤●治头痛-------川芎茶调散、吴茱萸汤●治中风-------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治崩漏---------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者(二首方剂);脾虚血少,脾不统血者;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者。
(各用何方)●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温胆汤,酸枣仁汤[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大黄-----大承气汤苦寒泻热,清泻肠胃积滞。
(配芒硝):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温脾汤荡涤泻下,攻积通滞,(制性存用)。
(配附子):以温制寒,温中阳,下冷积桃核承气汤泻热通便,活血祛瘀(配桃仁):逐瘀泻热,瘀热并治大黄牡丹汤泻热逐瘀(配桃仁):泻热活血破瘀八正散:清热泻火,导热下行茵陈蒿汤: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
芍药汤:泄热去积,含“通因通用”之义●桂枝------桂枝汤:散寒解肌发表;温助卫阳。
(配白芍): a.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b.散中有收,使祛邪而不伤正, 养阴而不留邪。
方剂复习(整理版)
一、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干妈贵姓(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桂芝要炒姜枣---桂枝药草姜枣.(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服后须臾,食热稀粥少许以助药力,并盖衣被温覆,以避风助汗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菀荆陈百部研;止咳化痰兼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梗芥前*百草园/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辛凉解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连翘、银花//薄荷、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苦桔梗、竹叶、生甘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证(发热无汗,微恶寒,咳嗽咽痛,口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荷花根,巧接杏,桑草――荷花根,翘桔杏,桑草(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薄荷、苇根、甘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肺气失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方剂复习资料
1.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邪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种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症的主要方面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8.药汗:是因外感风寒之邪而致营卫不和,在服用桂枝汤后所形成的微汗出。
9.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的寒邪,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10.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1.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2.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3.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一类方剂。
14.消食剂:是凡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的方剂。
15.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6.反佐药: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7.配伍: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18.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9.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在表的病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方剂学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第一节辛温解表剂麻黄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自汗出,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比例1:1)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营卫和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又调和营卫,大枣又能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肢体痠楚重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九味姜活汤中生地的配伍意义?清热滋阴,防止燥性伤及阴液。
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小青龙汤五味子与麻黄细辛的配伍意义?止嗽散止嗽散百部、紫苑、白前、桔梗、白前的配伍意义?部能降低紫苑的燥性,桔梗和白前一宣一降,止咳化痰复肺之宣降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咽痒,或微有恶风等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与临床表现: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为什么外感风热感冒要用清热解毒药为君?因为外感风热多夹毒邪,已经有口渴,舌尖红,脉数等症状,所以不能以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为君而用清热解毒药为君银翘散为什么加淡豆与芥鏸?因为本身不加大薄荷的药量,如果过多发散风热力强的药容易伤及津液,而加这两者药性比较缓和,能协助薄荷的发散解表作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比例1:2)石膏用量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则不凉遏。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证。
方剂复习资料
第十四章及药物组成如何? 答:主治:外感凉燥证。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 药物组成:苏叶、半夏、获
苓、前胡、桔梗、权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桶皮 2. 治疗虚热型肺接的代表方剂是何方?其功用及药物组成如何?
答 : 代表方 : 麦 门 冬汤 ; 功用 : 清养肺胃,降逆下气。药物组成 : 麦门冬、半夏、 人参、甘草、梗米、大枣 3. 治疗阴虚白喉的代表方剂是何方?其功用及药物组成如何?
第十五章怯湿剂
一、简答题
1.临床治疗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苔白腻的代表方剂是什么?写出药物组成及其组方配 伍特点?
答 : 萃香正气散 ,药物组成: 萃香、大腹皮 、白 芷、紫苏 、 获苓 、半 夏、白术 、 陈 皮、厚朴 、 桔梗、炙甘草。
组方配伍特点:表里兼顾 , 重在化湿和胃 , 解表散寒之力较弱 ; 升降相配以升清降 浊 ; 扶正桂邪 , 标本 兼 顾。
答 : 代表方:养阴清肺汤;功用 : 养阳清肺,解毒利咽 。药 物组成 : 生地、麦冬、 甘 草 、 玄参 、贝母、丹皮、薄荷、白巧 4. 百合固金汤主治何证?其功用及药物组成如何?
答 :主 治:肺肾阴亏,虚火 上 炎证。功用 : 滋养肺肾,止咳 化 痰。药物组成 : 熟地 、 生地、百合、当归、白巧、甘草、桔梗、玄参、贝母、麦冬
方剂复习资料绝对经典全面
解表药: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甘草3g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为辨证要点病因:肺气失宣所致。
1.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皮毛闭塞,经脉不通。
——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2.肺主气,合皮毛,寒邪袭表,肺失宣肃。
——则:上逆为喘2. 桂枝汤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以头疼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病因:风寒表束,营卫不和所致a.风寒伤人肌表,外感风寒,风性疏泄,卫气失其固护之性,不能固护营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所致。
——故:汗自出而恶风b 风寒外袭,邪正相搏于肌表——故:头痛,发热,脉浮。
C 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功效:辛甘化阳以实卫,酸甘化阴以益营。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 九味羌活汤羌活9g、防风9g、苍术9g、细辛3g、川芎6g、白芷6g、生地黄6g、黄芩6g、甘草6g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病因: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A.风寒湿束于肌表,——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B.湿邪郁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则:肢体酸楚疼痛C . 兼有里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4.小青龙汤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6g、甘草炙6g、桂枝9g、半夏9g、五味子6g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
A.素有痰饮,复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
——所致:外寒内饮证。
B.风寒外束,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C.素有痰饮之人,寒邪袭表则易引动内饮,水寒相搏,寒饮犯肺,肺失宣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名解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佐药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之分佐助药: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 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 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使药有引经药、调和药之分,引经药: 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调和药: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或具有矫味作用的药物。
2、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3、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4、八法:“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包括汗法、和法、下法、吐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6.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7.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8.通因通用:反治法之一。
指采用通利的治疗方法治疗某些虽属实邪内结,郁滞在里,然而表现症状似通,而本质非通的病证。
如用承气汤类峻下方治疗热结旁流;用清热利湿方药治疗湿热蕴结的小便频数;用破血行瘀方药治疗瘀血阻滞之崩漏下血等。
9. 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10.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11.滋水涵木:即滋肾以养肝,指用滋补肾水,以治疗肝阴不足病证的一种治法。
肾为水脏,肝为木脏,肾水肝木为相生之脏,滋水涵木即滋肾养肝,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治法。
常用于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或肝阴不足的证候。
如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补肾养肝,滋阴养血,即属“滋水涵木”之法。
12.阴中求阳:补阳方中兼用补阴药的配伍方法。
指对于阳虚病证,用补阳药同时,宜佐以补阴之品,以阳根于阴,使阳有所附,并可藉阴药的滋润以制阳药的温燥,使之补阳而不伤津。
代表方如右归丸。
13.阳中求阴:补阴方中兼用补阳药的配伍方法。
指对于阴虚病证,用补阴药同时,宜佐以补阳之品,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藉阳药之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滞。
代表方如左归丸。
14.刚柔相济:方剂用药配伍法。
刚指刚燥之品,多具温阳,燥湿之功;柔乃阴柔滋润之品,多具滋阴润燥作用。
刚燥太过则伤津耗阴,阴柔滋润易呆滞脾胃,壅中滞气,刚柔相济能优势互补。
方如黄土汤用药刚柔相济,刚药温阳而不伤阴,柔药滋阴而不损阳,共呈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15.增水行舟:即增液润下法。
用寒凉甘润、补阴增液、润肠通便药为主组方,治疗热邪伤津,津亏肠燥,无水舟停所致的大便秘结。
如增液汤滋阴养液,生津润燥以治疗阳明温病,津亏肠燥的便秘;此寓泻下于滋阴养液之中的用药,即“增水行舟”之法。
16.以泻代清:治法。
针对热证,用清热和泻下药配合同用的治法,泻下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方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以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五、简答1、部分章节分类及代表方1.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辛凉解表——银翘散扶正解表——败毒散2.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温下——温脾汤润下——麻子仁丸逐水——十枣汤攻补兼施——黄龙汤3.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调和肝脾——四逆散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4.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清凉营血——清营汤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清脏腑热——导赤散清虚热——青蒿鳖甲汤5.温里剂:温中祛寒——理中丸回阳救逆——四逆汤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6.补益剂:补气——四君子汤补血——四物汤气血双补——炙甘草汤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肾气丸阴阳双补——地黄饮子7.固涩剂:固表止汗——牡蛎散敛肺止咳——九仙散涩肠固脱——四神丸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固崩止带——固冲汤8.安神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滋养安神——天王补心丹9.开窍剂:凉开——安宫牛黄丸温开——苏合香丸10.理气剂:行气——越鞠丸降气——苏子降气汤11.理血剂: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止血——十灰散12.治风剂:疏散外风——川芎茶调散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13.治燥剂:清宣外燥——杏苏散滋阴润燥——麦门冬汤14.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清热祛湿——茵陈蒿汤利水渗湿——五苓散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15.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16.消食剂:消食化滞——保和丸健脾消食——健脾丸2、小方:3、配伍特点(1)肾气丸的配伍特点有三:①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②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③是寓泻于补,补中有泻,使补而不滞。
(2)黄土汤的配伍特点为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
(3)乌梅丸的配伍特点一是酸、苦、辛三味并进,使“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二是寒热并用;三是邪正兼顾。
(4)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点有二个:一是升散药与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诚如《顾松园医境》所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方中羌活入太阳经祛风寒湿邪;苍术入太阴经发汗祛湿;细辛止少阴经头痛;白芷止阳明经头痛;川芎则长于止少阳、厥阴经头痛。
(5)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六味合用,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以三泻配合三补,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6)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是: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4、某些药物在方中的含义痛泻药方中的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
参苓白术散中的桔梗:能宣肺利气,通调水道,又能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一、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二、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
天台乌药散中的川楝子川楝子疏肝行气,散结止痛,但性苦寒,故方中伍用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效,共为佐使药。
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辛甘温,,意在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化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
5、(1)“四逆”命名的方剂的比较。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均治“四逆”,其病机与临床证候有何区别?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三方均以“四逆”命名,主治证中皆有“四逆”症状,但其病机与临床证候却迥然有别。
四逆散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肘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临证当详细辨明。
“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2)汤剂的特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散剂的特点:制作简单、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丸剂的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3)方剂的运用变化形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方剂的运用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药味加减的变化,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能下气除满的厚朴和降逆平喘的杏仁组成;②药量增减的变化,如与小承气汤均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组成,但因主治不同,故厚朴三物汤加重枳实、厚朴用量;③剂型更换的变化,如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剂,若证情较急重时,可改为汤剂内服,作用快而力峻;若证情较轻或缓时,改为丸剂内服,作用慢而力缓。
六、问答1、(1)试述四君子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以及四首附方。
补气基础方——四君子汤(2)试述四物汤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以及三首附方。
补血基础方——四物汤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之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成为补血调血之良方。
(3)写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以及四首附方。
补阴基础方——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配伍特点:①六味合用,三补(熟地,山茱萸,山药)三泻(泽泻,茯苓,丹皮),其中补药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②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4)写出肾气丸的组成、功效、主治以及两首附方。
补阳基础方——肾气丸(5)写出二陈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以及三首附方。
二陈汤(6)写出血府逐瘀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以及配伍特点。
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枳壳、柴胡、桔梗、牛膝、甘草。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配伍特点有三: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是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