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就业现状及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就业总体相对稳定,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就业压力加剧随着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等新劳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为800万以上,而新的就业岗位却无法满足这一庞大人口需求。
1.2 结构性失业问题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在制造业相对衰退的背景下,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等问题。
这导致了结构性失业问题,许多技术要求较低的岗位很难再吸纳更多劳动力。
1.3 产业结构转型困难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优势还未形成。
这意味着一些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有限。
产业结构转型需要时间和政策支持。
1.4地区之间差距加大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就业困难。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但由于技能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低技能岗位。
一、二、三级段落标题分别是主要问题的分点。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对策针对我国存在的主要就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一些对策:2.1 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匹配。
应当注重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供更多适应市场变化的知识。
2.2 促进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创业可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减少创业的风险和成本,同时也需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2.3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转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推动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就业现状的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就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结构性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待遇不公以及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等。
1. 产业结构性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由于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过度依赖外需和低成本劳动力,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差时,许多就业岗位被撤销,导致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
而高技能产业却面临人员短缺的困扰,形成了供求不匹配的状况。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我国高校逐年扩招,但是由于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缺乏信任感,更倾向于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这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和挑战。
3. 农民工待遇不公在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着待遇不公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施工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拖欠工资、违法用工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的差异导致了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卫生条件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差异。
4.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包括用人单位存在低薪、长时间加班等问题,同时一些打工者承受庞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非正式就业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劳动者处于合同保障缺失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1. 结构性调整与转型为了解决产业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就业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来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推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并引导劳动力向新兴行业转移,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习机会为了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并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在学生就读期间提供实践培训机会,增加他们获得就业的竞争力。
3.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针对农民工待遇不公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推进,就业形势也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进行浅谈。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特点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阶段。
传统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进行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当前中国就业形势的情况1. 就业结构的变化随着传统产业的深度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就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成为了一个重要特点。
新兴产业的普及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也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就业人口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就业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就业人口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这也对城镇就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 就业质量的提升就业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
当前,中国就业面临着结构性失业、低技能就业等问题,需要通过提升人才培养和技能水平,来提升就业的质量。
三、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措施1.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推动就业市场的发展。
2.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升就业的质量。
3. 推动创业创新创业创新是推动就业增长和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员参与创业创新,提升社会创造力和活力。
4. 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加强就业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满足市场需求,调动积极性,提升就业率。
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一、就业形势的挑战与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在我国,就业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 就业供求结构不匹配: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而传统行业用工需求下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却缺乏合适人才。
2. 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许多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原因是他们所学专业与实际用人需求不匹配,在职场上缺乏应用型技能。
3. 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由于教育体制存在某种程度的功利导向,很多毕业生只关注高薪、名企等少数岗位,并对基层或非本专业岗位心存侧目。
4. 人口老龄化对就业造成冲击: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压力增加也影响了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和空间。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针对上述存在的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和优化资源配置。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1. 调整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加强高职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拓宽学科设置,注重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2. 鼓励创新创业: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资源整合,激发广大青年的创业热情和活力。
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引导人才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等方向转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4. 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等平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环境。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就业不确定性对个人和家庭的压力。
6. 引导就业观念转变:教育机构、家庭以及社会应共同努力,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基层岗位的吸引力和满足感。
7. 加强政府角色:加大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更多创新型市场主体发展机会;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激发市场活力。
总结:面对就业问题所带来的挑战与困扰,必须采取综合性、多元化的措施来解决。
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种调整不仅仅关乎经济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就业形势。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挑战1. 就业岗位流失随着传统行业的减少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很多传统岗位将逐渐流失。
例如,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许多传统的实体店面不得不关闭,从而导致很多商贩失去了他们的工作机会。
这种流失对就业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 技能需求的改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兴产业对于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而同时,许多传统产业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
这对于那些没有适应新需求的劳动力来说是一大挑战,他们很可能会失去工作机会或陷入就业困境。
3. 区域就业不均衡产业结构调整不同程度地影响不同地区的就业。
一些传统产业集中地区的经济下滑和就业岗位流失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的就业形势严峻。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产业集聚地则可能因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种区域就业不均衡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问题。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机遇1.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兴起,如科技、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
这些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来说。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市场对于专业的算法工程师和数据分析师等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2. 创业创新的机会产业结构调整为创业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有远见的创业者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和平台。
创业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
例如,在共享经济领域,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新兴业态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就业机会的转移和多元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进行,就业机会将在不同的产业之间进行转移和多元化。
对于那些具备一定技能的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转岗来适应新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首先,产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就业结构。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和组合会发生变化。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些产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时,这些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就会增加,从而推动就业的增长。
相反,当一些产业处于衰退阶段时,这些产业就会减少就业机会。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
其次,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就业人口的比例和组成变化,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当一些行业的就业需求增长时,这些行业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促使该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增加。
反之,当一些行业的就业需求下降时,这些行业会减少劳动力的雇佣,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中该行业占比减少。
因此,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型时,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升就业结构的质量和水平。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问题,就业结构往往会受到制约,从而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此外,就业结构的优化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
当就业结构向高技术、高技能、高效益的行业转变时,这些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促进,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强的方向发展。
相反,如果就业结构较为单一和低技能劳动力占比较高,会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总结来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两者之间的变化对彼此都会产生影响。
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即优化产业结构要与调整就业结构相适应,做到产业就业双升级。
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就业的稳定增长。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一、我国就业现状与主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存在着许多就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包括:结构性失衡、城乡差距、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职业结构出现了失衡。
传统产业的萧条和战略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适配能力欠佳的劳动力面临就业困境。
此外,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也影响到了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先进制造重大项目实施。
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是另一个显著问题。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常常陷入低收入陷阱。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贫富分化,并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
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困境。
每年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使得竞争激烈,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可能遇到各种挑战,如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就业渠道有限以及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
这给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应对上述就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机制,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行业转型。
投资于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本培训,并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工作机会,以促进劳动力结构平衡发展。
2. 加强城乡收入分配政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地区劳动者待遇,并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这将减少城乡差距,并增加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必要的职场技能培训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举办实习项目。
同时鼓励创新创业,减少对传统就业市场的依赖。
4. 拓宽就业渠道和提升就业信息服务水平。
政府可以进一步推广网络招聘平台、社区公益岗位和线上兼职等方式,为未来求职者提供更多选择。
此外,在高校毕业生村官计划和西部志愿者项目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得人才能够到基层发展。
5. 鼓励社会企业与公益组织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社会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支持,并创建良好的环境鼓励其发展壮大。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崛起,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日益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腾飞让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肥沃的创新土壤。
然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就业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如何在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保障员工的就业权益,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智能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虽然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力,但调整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就业的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一些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显著下降,工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也随之减少。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高智能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和技术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就业风险,同时也会对就业结构和员工的工作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三、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既然调整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对就业产生影响,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政策体系,实现就业机会的多元化。
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扶持创业、鼓励降低失业风险、增加职业培训等措施,从而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要提高教育质量,鼓励人们学习新技能。
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培养新的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增加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等手段,来鼓励人们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最后,应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和监管。
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应该实现自由流动,而政府需要承担一定的监管和调节职责,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就业和权益。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经济的优化和转型升级,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就业问题。
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我们探讨其关系以及如何应对。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经济转型的方式,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经济效益。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从农业为主导逐渐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转变,这种转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速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然而,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社会就业问题。
随着工业的转移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遭遇衰退,失去竞争力,并导致大量的岗位减少。
这种情况下,许多无技术或低技术劳动者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同时,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可能超过供给,造成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就业问题在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就业问题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其影响。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通过适应性教育和技能培训,劳动者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其次,政府可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贷款支持和市场准入便利等措施,激励企业增加招聘和培训投入,帮助劳动者平稳过渡。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咨询,帮助劳动者提升自身的就业技能,寻找更好的职业机会。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创新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减少就业压力。
最后,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和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政策。
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前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就业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社会就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随着我国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就业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和成长。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本质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转型。
同时,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冲击。
这些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1. 产业蓝图的改变:产业结构调整时,产业蓝图一定会发生变化。
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衰退,会导致相关行业的职业角色的不断调整,从而影响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2. 技能需求的提高: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对于职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技能要求与传统产业的要求完全不同。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后,一些就业人员可能需要重新寻找方向,提高技能水平。
3. 职业匹配度的变化:由于不同的行业和产业所需要的职业人员的职业特征不同,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后,就业人员和职业市场之间的匹配度会发生变化。
这对于就业市场的应聘者和用人单位双方都是一种挑战。
二、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对就业问题的措施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政府和用人单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2.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职业教育培训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水平,让更多的就业人员适应新的产业和职业岗位的需求。
3. 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
政府可以通过深化安置补助和失业救助机制,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加强就业服务能力,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和成长。
4. 联合用人单位,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政府可以联合一些大型用人单位,共同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培训计划,提高职业匹配度,提高就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优势。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就业政策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政策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改变行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资源与资本的优化配置,来提高国民经济规模、质量和效益。
在当前国内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产业的类型、规模、结构以及企业的运作方式等方面入手。
首先,我国需要优化产业类型。
在“新基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少做传统石化、钢铁等行业的大规模扩张,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创新型企业,例如:电子科技、无人机、科技产品等,以及其他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其次,我国还需要优化产业规模。
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会导致一些企业规模过大,产能过剩的现象,需要适当地调整规模,限制企业过度发展。
最后,我国需要优化企业的运作方式。
目前许多企业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处在生产角色,需要理顺与设计新的产业链,提高企业在内部创新与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提质增效。
二、就业政策的调整就业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支持就业举措,旨在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机会。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油价格下降,种种因素释放的大量产能,我国的就业政策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的吸纳。
在制定就业政策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和招聘企业的积极性。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就业的投入力度,通过减税或制定优惠政策等手段来鼓励企业招聘更多的员工。
同时,还要通过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以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和技能水平。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个人参与创业,推出适合劳动者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项目,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思维,同时增加就业机会。
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介绍如今,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尽管国家不断推出各种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就业,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个人素质提升、教育体系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分析目前中国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个人素质提升1. 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教育体系仍然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
大量毕业生因为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而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岗位。
这表明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在职场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就业压力过大导致盲目追求高学历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大学生都纷纷选择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
这种现象部分源于对于高学历文凭觉得有保障感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使许多非科研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特别是经济、管理和文学等类似专业的人才供需错位加剧,导致更多人无法顺利就业。
建议:为了改善个人素质提升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学校应减少纸上得来练习题数量,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大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比例,并引入更多企业实践机会。
最后,国家应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可度。
三、教育体系改革1. 创新型人才不足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于发达国家在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
很多年轻创新型人才都希望通过出国深造或者投身科技创新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2. 教师队伍问题随着大量年轻优秀毕业生选择去从事其他行当而非投身教育界,这导致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亏空,尤其是农村地区更为突出。
建议:为了解决教育体系改革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科研与实践结合的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型活动。
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增加高水平科研经费投入,并提高在科研中取得成果的各种奖项和资助机会以激发人们的专业兴趣和持续进取心。
四、产业结构调整1. 企业缺少吸引力目前许多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就职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或外资企业,而不愿意去小微私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从事工作。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可避免地面临调整的压力。
然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非只关乎经济发展,它也直接影响着社会就业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就业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就业问题有着直接影响。
随着传统产业向高科技、服务型产业转型,许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减少工人数量或面临消亡。
这就意味着一部分劳动者会面临就业危机。
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和知识,这对一些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导致某些群体的失业风险增加。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也为社会就业问题提供了机遇。
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劳动力需求也在增加。
高新技术、绿色能源、互联网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也对教育和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那些愿意学习和进一步提升自己技能的劳动者来说,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鉴于以上观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社会就业问题。
首先,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政策引导可以帮助传统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转型,减少工人失业的风险。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这样可以为失业劳动者提供更多的转型途径。
其次,教育和培训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需求也在变化。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劳动力提供与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和知识。
这可以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学院、培训机构以及提供相关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来实现。
同时,政府还可以在就业政策中予以优惠,鼓励劳动者参加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就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资金支持等服务。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在中国这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虽然我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就业成果,但仍存在着某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就业结构问题1. 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仍未能实现合理均衡发展。
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面临转型与升级困难,导致大量人员下岗;另一方面,新兴产业机遇巨大但用工需求有限,劳动力供需矛盾加剧。
这造成了就业结构失衡,在某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困难。
2. 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力军,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他们在城市落户并享受公共服务;其次是许多农民工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缺乏职业发展的机会;此外,许多农民工还面临欠薪、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三、人力资源开发不足1. 教育与就业对接问题我国实行了长期的义务教育制度,但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还不够。
许多高校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并增加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压力。
2. 人才流失问题我国优秀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创新和竞争力。
一方面,由于高薪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许多高级专业人才选择留洋或海外工作;另一方面,基层单位人才短缺,特别是医疗、教育等领域。
四、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问题1. 职介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职介服务体系还存在欠缺,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
一些中小企业和农民工难以获得合适的职位信息,造成了信息不对称。
加强职介服务机构建设,提供精准的人才对接,能够更好地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
2. 社会保障问题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
一方面,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缺乏稳定性;另一方面,退休年龄逐渐推迟,许多年轻人为了留住岗位而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就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就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就业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就业机会的数量和质量,而就业水平和质量又能够反过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因此,就业与我国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就业机会的数量。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增加。
例如,在我国过去几十年间,农业人口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产业结构也逐渐从农业转向了制造业和服务业。
这一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同样,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推进,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也涌现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对于就业机会的数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就业机会的质量产生影响。
不同产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差异很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往往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和专业技能,而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对劳动力技能要求较低。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会推动劳动力的结构性调整,从而影响到就业机会的质量。
例如,在我国近年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如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等快速发展,这些新兴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很大,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比之下,传统产业如制造业或者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低,劳动力的培训和提升需求也较为有限。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就业机会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同时,就业水平和质量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速度。
就业水平的提高可以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撑,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例如,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可以满足高技术产业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反过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会对就业水平和质量产生影响。
当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时,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同时也能推动劳动力的提升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整体就业水平和质量。
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就业是保障人民生活和稳定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探讨我国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就业形势1. 就业数量持续增长:我国人口众多,就业机会相对充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每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超过千万人,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2. 就业结构调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3. 城乡就业差距缩小:近年来,我国取得了在城乡就业差距缩小方面的显著进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二、主要问题1. 就业压力与结构失衡:尽管就业数量持续增长,但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尤其是城市就业压力较大。
另外,我国就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高技能人才和熟练工人短缺,同时庞大的低技能劳动力仍然存在。
2. 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率不高,且与他们所学专业和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职业教育与职业市场之间的对接不畅也制约了就业质量的提升。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他们的就业压力较大。
一方面,他们面临着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需求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这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工作环境。
4. 农民工就业问题:尽管城乡就业差距在缩小,但农民工就业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环境中面临不稳定的工作机会、低薪酬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5. 中高龄人群就业难题:中高龄人群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加。
这些人可能因为公司裁员或行业结构变化而失去工作,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再次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少。
三、解决方法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应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
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产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增加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产业与就业的关系问题,以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就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1.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指由于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发生改变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产业逐渐落后,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产业的衰退导致了就业机会减少,使得部分从业人员需要转行或面临失业风险。
其次,新兴产业的崛起带来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和服务业。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还对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需要更多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产业发展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就业市场上相关岗位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相反,如果一个产业处于低迷甚至衰退阶段,就业市场上相关岗位的供需状况可能会不容乐观。
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的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就业市场。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推出相关政策,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刺激创新创业,以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也应该重视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保障就业岗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产业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人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产业培训与就业能力提升成为了保持劳动力竞争力和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针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国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与人口分布产业发展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和分布变化,对就业人口的地理分布产生了影响。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就业问题的背景和现状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命的推进,我国就业市场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
首先,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各行各业的用工需求不断减少。
其次,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就业岗位相对不足,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
再者,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农民工在城市聚集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问题一: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机会目前我国存在着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分布不均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首先,在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居民缺乏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其次,在城市地区也存在一些短期培训机构开设虚假培训课程等情况,在提供学员实际需要的技能时效果并不明显。
这些问题导致了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难以获得高薪职位。
三、问题二:结构性失衡和非规范就业困境我国就业市场中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现象。
由于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一些优势产业的用工需求相对旺盛,而其他行业岗位缺乏吸引力。
此外,一些企事业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和风险,采取非规范的就业方式,雇佣大量临时工、兼职人员或“996”工作制度等,导致职工权益受损。
这种结构性失衡和非规范就业形成了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障碍。
四、问题三: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困扰。
首先,居住证和户籍制度限制了他们在城市转移和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其次,在支付待遇方面,一些企事业单位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迟发奖金等情况;此外,一些农民工在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保障。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五、对策一: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覆盖范围为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政府可以在教育投入中增加职业院校和技术学校的建设,提高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同时还应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技能培训机制,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课程,提高劳动者就业竞争力。
就业民生问题现状及对策
就业民生问题现状及对策一、现状1.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新兴产业就业岗位增加,但新兴产业对就业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也更高,导致一些人难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青年群体就业压力增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反映招工难,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3.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一些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不高,如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对策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就业的投入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
同时,应加强对新成长青年群体的政策扶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4.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I: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5.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供给。
同时,应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过度竞争。
6.加强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服务支持,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
总之,解决就业民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劳动者也应加强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就业形势也在逐渐改善,但依然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围绕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其中的原因和解决之道。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就业空间收缩,导致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
二是就业结构不合理。
大量的劳动者集中在低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一些新兴产业的就业机会增加,但就业质量相对较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待提升。
四是失业风险加大。
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一些企业面临着生存压力,失业风险加大,稳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那么,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矛盾较大,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淘汰,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但就业质量有待提升。
二是市场化程度不够。
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非正规就业和灰色就业,个体经营者和小微企业经营者的就业形式多样,并不受到充分的保护。
三是教育培训不足。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过剩,但技能型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供给不足的情况。
四是制度安排不完善。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缺失和不足。
五是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有限。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对就业的促进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对于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仍然不足。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来加以解决。
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问题的提出和已有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在3%的GDP 增长率水平上,GDP 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 每下降1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也就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依据。
但是,统计分析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就业增长速度不足“六五”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我国在1997年以后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劳动力市场却失衡加剧,失业率逐年增加,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呢?
国内关于中国的就业问题的思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条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讲。
蔡昉、顾建平认为传统的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和分割的劳动就业市场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第二条思路从供给方面讲。
岳崇明、赖小琼、胡鞍钢等人认为非正规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虽然中国的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需求有关,但是我们认为我国的就业问题需要联系产业结构考虑,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问题,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二、中国的就业结构趋势及国际比较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
库兹涅茨的多国统计和钱纳里的多国模型的实证研究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存在。
从历史趋势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第一产业结构偏差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整体趋势是越来越小,这是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
但是,我国的第二产业结构偏差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其中在1987—1991年期间偏差最小,但是随后又扩大,并且在1998年后不断扩大,这与库兹涅茨和钱纳里总结的国际经验正好相反。
库兹涅茨和钱纳里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就业结构的转变会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转变,直到工业化后期这种情况才发生逆转。
从国际横向看,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
多国模型表明,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世界其他国家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都是不断变小的,说明了这两个产业吸纳的劳动力的比例正逐步与产业创造的产值比例相匹配。
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经验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一、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三个产业结构偏差大于其他国家,并且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偏差越大。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结构偏差趋向均衡的速度大大慢于其他国家。
三、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和实证
中国的结构偏差大并且趋向均衡的速度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劳动就业的困难所在:从静态的角度看,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上的配置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吸纳过多的劳动力,而二三产业却吸纳劳动力不足;从劳动力配置的动态调整看,中国存在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过慢的现象。
农业部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劳动力的过程,也就是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
吸纳农业劳动人口的问题。
从三个产业的就业增长弹性的相关关系看,农业的就业弹性与其他产业就业弹性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1)。
所以,本文将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角度解释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的原因。
表1三个产业就业弹性相关系数及其检验**表示在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结果根据版本计算。
(一)第二产业:资本替代劳动
任何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劳动和资本两种基本要素,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出发,假定一个生产函数,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以一定的比例共同生产产品。
人均资本是描述生产函数中资本劳动比例的指标,它是由生产的技术条件决定的,技术进步使得资本劳动比例发生变化。
但是,技术进步只是导致资本和劳动相互替代的必要条件,实际生产中这种替代是否发生还有赖于要素的相对价格。
如果一个国家资本相对丰裕,资本价格较低,那么生产者倾向于使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一个产业如果运用了劳动节约型的技术,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那么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会低于产业的增长率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率。
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第二产业正发生着这种变化。
首先,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弹性较小。
我国1981年到2002年之间的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吸纳劳动力的增长情况表明,21年间我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幅度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而劳动就业平均年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和产值的增幅都远远大于劳动就业的增长,显示了我国第二产业不断的资本深化过程。
从弹性来看,第二产业的产值就业弹性波动很大,但是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其中1989年、1999年和2000年为负值,表明这几年工业增长其吸纳的劳动力反而减少。
2001—2003年,工业就业弹性接近0,表明工业增长并不能带动就业的增加。
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GDP 就业弹性和投资就业弹性都是最小的。
1991—2002年间GDP 就业弹性为,投资就业弹性为,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许多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其次,第二产业人均资本存量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速度远远高于就业增长率,导致了中国人均资本的大幅上升,单位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减少。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吸收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中的绝大部分,这部分企业的行为很有代表性。
统计分析表明,1998—2002年5年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人均固定资产从71237元增长到107746元,年均增长%,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年均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的绝对额和增长速度要大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这意味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更加偏好采取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并且这种偏好还在加强。
这说明对于相同数量的资本,如果投入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所吸纳的劳动力要小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再次,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就业的增长速度和人均资本存量的上升导致了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上升。
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于当年工业增加值除以当年工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数,在工业增加值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数成反比。
事实上,我国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处于不断的提高过程中,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递增都在20%左右。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在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劳动的需求量减小。
应该说,增加人均资本存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表
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就产业本身而言,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高于产业增长的速度,那么本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下降的;如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慢于产值的增长速度,那么本产业还会继续吸纳劳动力。
第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形成产业结构升级,某些新兴产业的兴起,可以使劳动力从原来的岗位转移到新的岗位,产生就业结构的转换。
中国的第二产业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制约了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既有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过慢的因素,也有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过慢的因素。
(二)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和结构失调
第三产业向来被认为是吸收劳动力能力最强的领域,但是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发展水平也不高,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究其原因,可以从第三产业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方面分析。
与1997年各个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表2)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不仅低于高收入水平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而且低于许多低收入国家。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是反映就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的数值我国也是最低的。
表2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就业结构资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