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人才工作决定的43个创新点
人才机制改革成功案例
人才机制改革成功案例人才机制改革是指通过改变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来推动人才发展和创新创业的一种改革措施。
下面列举了10个以人才机制改革为主题的成功案例。
1. 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中国政府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改革高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
2. 日本企业的“一岗双能”制度日本企业引入“一岗双能”制度,要求员工在本职岗位上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其他岗位的基本能力。
这种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3. 美国硅谷的人才流动机制美国硅谷地区的企业普遍采用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员工跳槽和创业。
这种机制促进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和交流,激发了创新创业的活力。
4.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和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 新加坡的“人才库”制度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人才库”制度可以将优秀的人才纳入政府储备,根据需要进行调配。
这种制度有助于优化人才配置,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6. 韩国的“长期雇佣制”改革韩国企业推行的“长期雇佣制”改革,鼓励员工长期在一家公司工作,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稳定性。
这种制度有助于企业培养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7. 芬兰的教育改革芬兰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
这种改革促进了芬兰教育的国际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8. 挪威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挪威的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取消了传统的论文发表数量评价标准,引入了对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社会影响评价。
这种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有价值的创新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
9. 英国的卓越教学奖制度英国的卓越教学奖制度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和卓越表现。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任务 (5)二、文献综述 (6)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2 研究趋势与不足 (9)三、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基础 (10)3.1 政策支持 (11)3.2 资源配置 (12)3.3 校企合作 (13)四、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4)4.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15)4.2 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6)4.3 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完善 (18)五、高校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19)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5.2 评价方法与数据收集 (21)5.3 结果分析及改进对策 (22)六、结论与展望 (23)6.1 主要成果总结 (25)6.2 创新点与不足 (25)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26)一、内容概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课程缺乏实践性、师资力量不足、缺乏有效实践平台等。
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部分将介绍“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构成,明确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关键维度的定义和作用。
阐述该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能力素质培养理论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该部分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整合课程设计、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资源整合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包括各维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探讨该模式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该模式的构建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
丰硕的成果源于群策群力——国家外国专家局人才工作座谈会侧记
理、 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确立国家人才
竞争比较优势, 进人世界人 才强国行列, 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3 国际人才交流 I E NA I N AL N 2 1 O 8 NT R T O ALT E T 00J 8
化奠定人才基础” 的总体战略目标。 深刻 理解人才发展所必须坚持的 艮 务发展、 人才优先、 以用为本、 创新机制、 高端引
行部 署, 向全 国外 专系统 征求对 关于 并 贯 彻 落 实 < 中长期 人才 发 展规 划纲 国家
路方面, 以及所涉重点 内容 的指导 想、 主要 目标 、 主要任 务、 制机 制、 规政 体 法 策建设 、 重大工 程、 保障 措施等提 出了许
要 ( 彻 0 > 1 ) 的实施意见 ( 讨论稿) 》 ( 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 引进国外 、
的意 见和建议 。
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国家 外 国专 家 局及各地 方外 专局 作为 我 国引进国外 智力工怍的 归口管理 部门, 认
在座谈会的最后, 国家外国专家局
局 长季允石发表讲话 , 对全 国外 专系统贯
彻落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j纲 : Ⅱ 座谈会期间, 参会代表结合实际, 集中对 《 实施意见》、《 规划框架提纲》
领 、 体开发 ” 指导方 钆 深 刻理 解人 整 的 才优 先 发 展 所指 明 的 ‘ 才 资源优 先 发 人 ‘ 展、 人才结构优 先调整 、 人才 投资优 先保
证、 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的战略布局。 深 刻理解人才发展以用为本的理念。 深刻 理解人才发展提 出的 “ 实行人才投资优
丰硕的成果源于群策群力
— —
国家外国专家局人才工作座谈会侧记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公需课答案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有()个阶段目标。
A、二B、三C、四D、五2、提高生产率归根结底是()问题。
A、经济B、人才C、政治D、资金3、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为()个雁阵。
A、二B、三C、四D、五4、产品研发的动力源于()。
A、产业链条B、战略意义C、市场D、政策5、依靠高级人才外聘专家和个人知识积累、技术特长的短期任务可以采取()。
A、计量制工资制度B、绩效挂钩C、经费包干D、分级奖励6、()每100人中有超过1/5的人从事教育或者卫生事业。
A、中国B、美国C、加拿大D、荷兰7、()数量的增长十分平缓。
A、政府特贴专家C、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D、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获得者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包括()。
A、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B、大胆放权,严格用权C、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D、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E、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地回答了()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A、怎么样建设人才强国B、如何做好人才内培C、如何对标国际建设人才强国D、什么是人才强国E、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3、党管人才是指()。
A、管组织C、管协调D、管服务E、管宏观4、当今世界的国际性研发领域包括()等。
A、能源B、交通C、医疗D、科技E、粮食5、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人才。
A、培养B、团结C、引领D、成就E、借助6、我国人才发展优势包括()。
A、巨大的科技应用和消费市场有利于科技产品不断升级更新B、大国人才体量具有相对宽广的人才选拔优势C、举国体制集中优质资源,有利突破发展瓶颈D、全国整体布局、统一调整有效避免了局部冲突和资源浪费E、目光长远和坚强无私的领导体制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1、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
正确错误2、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创新人才考核标准
创新人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的考核标准是指对于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评估和认定的一套标准。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创新人才考核标准的示例,用于衡量一个人才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
1. 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考察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对未来趋势和技术的预见性等。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面试、案例分析和创新思维测试等。
2. 创新项目经历:了解一个人是否在过去的工作或学习中参与过创新项目,这可以反映出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和经验积累。
评估方法可以通过查阅简历、面试和项目经历的介绍等。
3. 创新成果:评估一个人在创新方面的绩效表现,包括他们在产品开发、流程改进、服务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这可以通过参考工作业绩、专利申请、论文发表、奖项等来评估。
4. 创新领导力:考察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领导能力,即是否具备策划和组织创新项目、激发团队创新潜力、推动创新成果落地等能力。
评估方法可以通过评估过去的领导经验、团队建设能力和项目推动情况等。
5. 创新学习和适应能力:评估一个人是否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因为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可以通过考察一个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情况、参与行业动态和趋势的关注程度等来评估。
6. 创新团队合作能力:考察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因为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评估方法可以通过面试、参考团队成员对其评价等来进行。
7. 创新意识和价值观:评估一个人是否具备积极的创新意识和价值观,即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意愿。
评估方法可以通过面试、问卷调查等来进行。
以上是一份可能的创新人才考核标准的示例,具体的考核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岗位和职业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创新人才的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全面考察一个人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潜力,以提供对其科学、全面和客观的评估。
创新人才工作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工作制度
创新人才工作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工作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成为了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创新人才工作激励机制和健全人才工作制度的建议:1. 薪酬激励:为创新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股权激励等,以激发其创新动力。
2. 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为创新人才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并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技能和知识。
3. 录用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标准和程序,注重选择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确保招聘的人才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匹配。
4. 创新项目支持: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为创新人才的项目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团队支持,鼓励创新人才在工作中提出新的想法和实践。
5. 激励奖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置奖励制度,对于创新人才的突出贡献给予公开认可和经济回报,为其提供激励和荣誉感。
6. 猎头引进:与专业的猎头公司合作,通过引进具有创新能力和经验丰富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
7. 企业文化营造: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注重创新人才的自由与尊重,倡导开放、包容、共享的工作氛围,鼓励团队合作和知识分享。
8. 晋升机制: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为创新人才提供晋升的机会和途径,确保他们的贡献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
9. 工作环境改善:提供舒适、先进的工作环境和设施,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条件,激发创新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10. 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确保创新人才的成果和知识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回报,增强其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企业可以吸引和激励更多的创新人才,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安全工程专业导论PPT
(二)人为灾害例子
5.职业病危害
中国的职业病随处可见
❖ 职业危害突出,我国尘肺病总人 数高达55万人,每年新发尘肺病 患者约1万例以上。
❖ 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职 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 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达2500万 人以上。
事故大国
30
本节小结
❖ 为了自己安全
❖ 为了他人安全 ❖ 为了社会安全
❖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发生地震 海啸,2小时后海啸到达斯里兰卡
海啸传播速度:~200 m/s; 水头高度:4~6米,最高8~10米; 水冲击 力: 300 kg/m 2,最高 1000~
2000kg/m2。
❖近30万人丧失生命,超过50万人流 离失所,涉及12个国家。
❖印尼亚齐省的损害高达45亿美元; 斯里兰卡的直接损失约为10亿美元。
时间
失火单位
火灾原因 死/伤人
1995.12.08 广东广州芬兰洗浴中心 吸烟引燃
18/0
1996.08.09 河南濮阳中原油田输油管 哄抢漏油引燃 40/57
1996.12.08 河南安乡县大富豪夜总会 电线故障
11/0
1997.01.29 湖南长沙市燕山酒店 酒精炉取暖 40/89
1997.06.27 北京东方化工厂乙烯储罐 燃气泄漏
安全工程专业导论 (16课时)
徐文彬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一.本课程主要目的
❖ 使安全工程专业的新生能够了解本专业学习的目标、定位、 就业去向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 了解所学专业的整体知识体系,了解基础知识与专业的关 系、所学专业发展的脉络、专业知识与专业的关系、专业 实践教学的目标以及课外研学的要求;
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全国本科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表格(2011)版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课题组二○一一年二月目录表Ⅰ学校基本情况 (1)表Ⅱ校训、办学思想 (2)表Ⅲ院系情况 (3)表Ⅳ学科专业情况 (3)表Ⅴ学校面积 (3)表Ⅵ学校发展规划 (4)表Ⅶ校友会与社会合作 (4)表1-1 校领导基本信息 (5)表1-2 教师队伍概况 (6)表1-3 学校聘请校外教师概况 (7)表1-4-1 高层次人才 (8)表1-4-2 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 (8)表1-5 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情况 (9)表1-6 院(系)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 (10)表1-7 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11)表1-8 院(系)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 (12)表2-1 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 (13)表2-2 院(系)教学安排 (14)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3 体育项目 (14)表2-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4)表2-5 国家级教学基地 (15)表2-6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5)表2-7 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中心) (15)表2-8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15)表2-9-1 教材情况——编写教材概况 (16)表2-9-2 教材情况——使用教材概况 (16)表2-10-1 教学管理制度 (17)表2-10-2 教学管理文件目录 (17)表2-11 本科教学信息化 (18)表2-1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8)表2-13 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科室) (19)表2-14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 (19)表2-15 院(系)教学管理人员 (19)表2-16 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及成果 (19)表2-17 教学质量监控人员 (20)表2-18 评教统计表 (20)表2-19 本科课程情况表 (20)表2-20 各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学缘情况 (21)表2-21 教学事故 (22)表2-22-1 教师所获荣誉概况 (22)表2-22-2 院(系)教师个人所获荣誉 (23)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2-3 院(系)教学团队 (23)表2-23-1 课程建设 (24)表2-23-2 课程情况 (24)表2-23-3 精品课程 (24)表2-24 分专业实验、毕业综合训练情况 (25)表2-25 院系毕业综合训练指导教师情况 (25)表2-26-1 教学改革概况 (25)表2-26-2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25)表2-26-3 教学成果奖 (26)表2-27 本科生教学效果 (27)表2-28-1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竞赛获奖情况 (28)表2-28-2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 (28)表2-28-3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 (28)表2-28-4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 (28)表2-28-5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 (29)表2-28-6 院(系)教学效果——专利情况 (29)表2-28-7 院(系)教学效果——参加国际会议 (29)表2-29 学生交流情况 (29)表3-1 教学经费概况 (30)表3-2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 (30)表3-3 教育事业收入 (30)表3-4 当年捐赠情况 (31)表3-5 院(系)教育经费支出 (31)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4-1 固定资产情况 (32)表4-2 分院(系)教学科研仪器值 (32)表5-1 教学行政用房及教学设备 (33)表5-2 校内实习、实训场所 (33)表5-3 图书、期刊 (33)表5-4 校园网建设情况 (34)表5-5 生活用房(学生食堂、澡堂、宿舍) (34)表6-1 教风学风概况 (35)表6-2-1 学生管理组织机构(科室) (36)表6-2-2 校级学生管理人员 (36)表6-2-3 院(系)及相关单位思政教师信息表 (36)表6-3 就业管理人员 (36)表6-4 学生数量基本情况 (37)表6-5 普通本科分专业学生数 (38)表6-6 近一届本科生招生类别情况 (38)表6-7 国外及港澳台学生情况 (38)表6-8 近一届本科生录取标准及人数 (39)表6-9 各专业报到情况 (39)表6-10 本科生奖贷补 (39)表6-11-1 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40)表6-11-2 院(系)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40)表7-1 学生社团 (41)表7-2 课外活动、讲座 (41)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7-3 素质教育基地、职业资质培训等情况 (41)表8-1-1 科研机构概况 (42)表8-1-2 科研机构列表 (42)表8-2 教师科研情况 (43)表9-1 学科建设概况 (44)表9-2 博士后流动站 (44)表9-3 博士点、硕士点 (44)表9-4 重点学科 (44)特殊情况说明 (45)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Ⅰ学校基本情况1.学校名称(章)2.学校英文名称3.学校行政辖区名称代码续4.邮政编码7.校园网域名10.填报负责人11.校长(签章)5.学校办公电话-8.学校主页网址姓名电子信箱6.学校办公传真号码-9. 学校办公电子信箱续12.办学类型13.学校性质类别14.学校举办者普通高等学校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本科院校:大学学院□□□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语言院校财经院校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民族院校□□□□□□□□□□□中央部门地方政府省部共建非地方政府民办15.学校层次16.招生批次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一般院校新建院校□□□□□第一批次招生第二批次招生A第二批次招生B第三批次招生A第三批次招生B□□□□□V10.8.2 2010年09月09日续17.学校升本情况学校升本时间升本前校名续18.学校地址编号校区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表Ⅱ校训、办学思想1.校训2.学校发展定位3.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教育教学思想5.多媒体反映链接地址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Ⅲ院系所情况编号院系表Ⅳ学科专业情况编号院系专业专业结构与布局文件上传表Ⅴ学校面积单位:(平方米)1.占地面积2.总建筑面积总占地面积其中:绿化用地面积总计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其中:a.独立使用-b.共同使用-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Ⅵ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规划文件上传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文件上传校园建设规划文件上传表Ⅶ校友会与社会合作1.校友会(个)2.签订合作协议的机构(个)总数其中机构总数其中境内境外学术机构企业地方政府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1 校领导基本信息校领导基本信息编号姓名职务出生年月性别专业技术职务学历校内分管工作专业学习和工作简历(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2 教师队伍概况单位:人类别教师数量总计其中:女性双师型具有行业背景具有工程背景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学校教师库链接链接地址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3 学校聘请校外教师概况单位:人类别教师数量总计其中:女性来源企业行业部门高校其他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外聘教师库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4-1 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编号姓名类型研究方向获得年份个人简介链接备注表1-4-2 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高层次研究群体(团队)编号研究方向负责人类型获得年份简介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5 院(系)和其他教学单位专任教师情况院(系)名称:单位:人数量总计其中:女性双师型具有行业背景具有工程背景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6 院(系)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情况院(系)名称:1.教师培训进修2.交流教师(3个月及以上)(人次)境内(人次)境外(人次)到行业培训(人)攻读学位(人)教师培训情况说明来访出访国际交流教师名单及内容总数其中:3个月以总数其中:境内境外境内境外博士硕士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7 学校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单位:人教师数量总计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1-8 院(系)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学位、年龄单位:人院(系)名称:教师数量总计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 院(系)下属各专业情况院(系)名称:专业名称:1.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支撑学科名称3.优势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示范专业、重点建设专业)4.专业设置时间 5.是否新办专业级别类型起始时间文件上传是□否□续6. 培养方案上传文件7.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文本框续8.专业培养计划学时与学分学时数(学时)学分数(分)总数其中总数其中课内教学实验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内教学实验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续9.各专业带头人姓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称学缘参加教学工作时间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 院(系)教学安排编号院(系)名称教学安排课表链接表2-3 体育项目1.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编号名称续2.大学生高水平运动项目编号名称续3.国家运动训练专业编号名称表2-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编号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名称级别设立年份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5 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教学基地编号名称级别设立年份表2-6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编号名称级别设立年份表2-7 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中心)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编号名称面向专业年度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时数(人时)开放情况文件上传表2-8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编号名称地址面向专业每次可接纳学生数(个)V10.8.2 2010年09月09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9-1 教材情况——编写教材概况单位(册)编写情况 总数 其中国家级 省部级 规划教材 获奖教材近三年学校主编出版教材一览表文件上传表2-9-2 教材情况——使用教材概况1.使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情况(册)2.选用近三年出版的省部级以上(含)规划教材、指定教材、重点推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的比例(%)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获奖教材规划教材获奖教材表2-10-1 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修订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制定(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有□无□文件上传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有□无□文件上传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新教师培训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有□无□文件上传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有□无□文件上传学生学业指导手册有□无□文件上传学生违纪处理细则有□无□文件上传表2-10-2 教学管理文件目录教学管理文件校级文件上传链接地址院(系)名称院(系)1 文件上传院(系)2 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1 本科教学信息化本科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有□无□链接地址网络教学平台有□无□链接地址表2-1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有□无□文件上传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有□无□文件上传教学督导机构和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学生评教制度有□无□文件上传评教结果数据库地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实习教学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毕业综合训练环节评价体系有□无□文件上传院(系)或专业本科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有□无□文件上传学校年度教学工作分析报告有□无□文件上传学校开展教学自我评价及质量改进机制有□无□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3 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科室)机构名称编号部处下设科室表2-14 校级教学管理人员单位:人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5 院(系)教学管理人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6 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及成果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教学管理人员成果培训计划培训实施情况教学成果奖(项)教学论文(篇)教育教学研究及实践成果一览表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17 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编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属部门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历学位表2-18 评教统计表分类按课堂分数统计评教类型结果分析优(90分以上)良好(90-75分)中(75-60分)差(60分以下)理论课文件上传实践教学表2-19 本科课程情况表1.本科课程总门次(门次)2.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总人数(人)其中由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门次)由副教授授课的课程门次(门次)符合岗位资格(人)教授(人)副教授(人)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0 各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位、年龄、学缘情况单位:人院(系)名称:专业名称数量总计其中:女性职称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无职称学位博士硕士学士无学位年龄35岁及以下36~45岁46~55岁56岁及以上学缘本校外校(境内)外校(境外)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1 教学事故单位:次年度教学事故总数其中严重教学事故一般教学事故表2-22-1 教师所获荣誉概况1.教学名师(个)2.教学团队(个)3.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累计数(个)4.教学成果奖(项)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国家级省部级续5.学生思政队伍工作成果奖(项)6.研究与创作(校级及以上文化体育创作、演出、比赛活动)获奖(项)7.其他奖励(项)累计数其中累计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校级文件上传文件上传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2-2 院(系)教师个人所获荣誉院(系):______________编号姓名所在单位类别获奖级别授予单位获奖年份个人简介链接备注表2-22-3 院(系)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编号团队名称负责人主要成员级别获得年份团队简介链接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3-1 课程建设1.学校促进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文件上传2.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文件上传3.学校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文件上传4.学校教材建设规划文件上传5.学校教材选用和评价制度文件上传表2-23-2 课程情况1.课程门数(门)2.课程门次(门次)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小班授课网上教学多媒体教学续3. 精品(优秀)课程(群)建设情况(项)4.双语课程(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总数其中:国家双语教学示范双语教学课程名单文件上传表2-23-3 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编号名称级别负责人获准时间备注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4 分专业实验、毕业综合训练情况1.实验情况2.毕业综合训练课题(个)有实验的课程(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门)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门)总数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数表2-25 院系毕业综合训练指导教师情况院系名称指导毕业综合训练教师数量专任教师外聘教师表2-26-1 教学改革概况1.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含“质量工程”实施方案)文件上传2.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著文件上传3.其他教学改革成果一览表文件上传4.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文本框表2-26-2 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项目名称主持人级别立项时间验收时间经费(万元)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6-3 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编号奖励名称主持人级别获奖时间授予单位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7 本科生教学效果1.学校组织、激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的有关规定文件上传2.学生参加课外学术活动情况文本框3.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立项一览表文件上传4.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情况一览表文件上传5.学生发表论文、作品情况一览表文件上传续6.学科竞赛获奖(项)7.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项)8.国家级或国际级文艺、体育竞赛获奖(项)总数其中总数其中总数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国家级省部级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续9.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篇)10.学生发表作品数(篇、册)11.学生获准专利数(项)12.获取专业资格证书人数(人)13.英语等级考试14.体质合格率(%)15.参加国际会议(人次)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续16.国家级或省部级社会实践获奖(项)国家级省部级团队个人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8-1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竞赛获奖情况院(系)名称: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编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号表2-28-2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院(系)名称:课外科技、文化获奖情况编号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3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院(系)名称:文艺、体育竞赛获奖情况编号获奖项目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或名次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4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院(系)名称:社会实践团队获奖情况编号团队名称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2-28-5 院(系)教学效果——本科生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院(系)名称:社会实践个人获奖情况编号奖励名称级别等级授予单位获奖者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6 院(系)教学效果——专利情况院(系)名称:专利情况编号专利名称类别专利号姓名指导教师获得年份表2-28-7 院(系)教学效果——参加国际会议院(系)名称:参加国际会议编号参会学生姓名会议名称发表论文题目地点指导教师举办年份表2-29 学生交流情况交流学生数(个)总数其中本校到境外本校到境内境内到本校境外到本校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3-1 教学经费概况1.学校教育经费总额(万元)2.教学经费预算总额(万元)3.学校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万元)4.学校年度教学经费分配办法文件上传5.学校年度财务决算报告文件上传表3-2 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改革支出课程建设支出专业建设支出教材建设支出实践教学支出学生活动经费支出总数其中:校外表3-3 教育事业收入1. 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学费收入(万元)3.社会捐赠收入(万元)4.其他教育事业收入(万元)国家(万元)地方(万元)本科生各类研究生高职高专网络与继续教育V10.8.2 2010年09月09日表3-4 当年捐赠情况编号捐赠机构或人员名称类别捐赠金额(万元)捐赠金额总计(万元)自动生成注:填写额度在1万元以上的捐赠;数值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人才工作决定的43个创新点
人才工作决定的43个创新点人才工作是一个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提升人才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以下提出了43个创新点,以期对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发掘、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壮大和更新人才梯队。
2.人才需求预测:采用科学方法和数据分析手段,准确预测未来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
3.创新人才选拔方式:除了传统的面试和评估外,引入考核中的综合能力测试、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方式,多维度评估人才优劣。
4.透明招聘:建立公平公正的招聘机制,对招聘流程和标准进行透明化操作,确保公开、公正的招聘结果。
5.多元化用人模式:注重发挥人才的不同优势和特长,灵活安排岗位,创造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空间。
6.激励机制创新:通过薪酬激励、职业发展规划、优秀人才养成等方式,激励人才持续发展和创新。
7.鼓励创新思维:在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中,鼓励人才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跨领域合作:通过跨学科、跨行业的合作,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创新。
9.人才引领导向:注重选拔引进领军人才,倡导人才向导向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
10.鼓励自主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人才从事自主创新活动。
11.优秀员工推荐:建立员工推荐制度,发挥员工的人脉和社交优势,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12.员工培训发展:注重员工培训和发展,提供不同形式的学习机会,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素质。
13.人才流动管理:鼓励人才流动,开展岗位轮岗和交流,促进不同岗位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14.职业发展规划: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与组织目标相匹配,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
15.培养创业人才:开展创业培训和项目扶持,培养创业人才,助力创新创业。
16.打造平等环境:建立公平和包容的工作环境,消除各种歧视和偏见,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才能。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成长规律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与成长规律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才。
他们具备独创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中产生重大突破和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素养。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够拥有丰富的思维资源和灵感的源泉。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自己的领域里能够做到驾轻就熟,同时还要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拔尖创新人才还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其次,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他们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意识。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开拓性思维,能够不拘一格地思考问题,善于从多个角度和维度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他们应该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约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最后,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多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来推动。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协作。
他们应该能够善于利用团队资源,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长和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坚持创新思维、不断学习和不断实践。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要坚持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只有坚持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推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
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小事做起,培养对问题的不同思考方式和解决途径,不断锤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时,他们还应该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其次,拔尖创新人才要不断学习。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拥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思维资源。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目录1. 内容概括 (3)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5)1.3 文献综述 (6)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7)2. 新文科的概念与内涵 (8)2.1 新文科的提出背景 (9)2.2 新文科的内涵分析 (10)2.3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的区别 (11)3.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 (12)3.1 创新能力提升的挑战 (13)3.2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 (14)3.3 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 (15)4.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16)4.1 课程体系创新 (18)4.1.1 课程内容的新型整合 (19)4.1.2 跨学科课程的开设 (20)4.1.3 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22)4.2 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 (23)4.2.1 项目式教学 (25)4.2.2 案例教学 (26)4.2.3 翻转课堂 (27)4.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9)4.3.1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0)4.3.2 校企合作 (31)4.3.3 社会服务项目 (33)4.4 师资队伍的建设 (34)4.4.1 教师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35)4.4.2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6)4.4.3 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 (38)4.5 评价体系的优化 (39)4.5.1 评价指标的创新 (40)4.5.2 评价方式的多元 (41)4.5.3 评价过程的透明 (42)5.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案例分析 (43)5.1 某高校新文科建设实践 (45)5.2 某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6)5.3 其他代表性高校案例 (46)6. 结论与建议 (47)6.1 研究总结 (48)6.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发展建议 (50)1. 内容概括该段落可能阐述新文科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进步的核心方向,新文科与此前的文科概念不同,它的核心理念是重构学科框架,推动跨学科融合,并通过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与挑战。
工匠人才培养方案
工匠人才培养方案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目标与要求 (3)二、工匠人才培养理论基础 (4)2.1 工匠精神的内涵 (5)2.2 工匠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 (6)三、工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8)3.1 专业课程设置 (9)3.2 实践技能培训 (10)3.3 职业素养提升 (11)四、工匠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 (13)4.1 项目式教学 (14)4.2 混合式教学 (15)4.3 翻转课堂 (16)五、工匠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17)5.1 师资选拔标准 (18)5.2 师资培养途径 (19)5.3 师资激励机制 (20)六、工匠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1)6.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3)6.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25)6.3 师资与基地的协同发展 (26)七、工匠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27)7.1 评价体系构建 (28)7.2 激励措施实施 (29)7.3 人才成长路径规划 (29)八、工匠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 (30)8.1 方案实施效果评估 (32)8.2 问题与反馈机制 (33)8.3 改进措施与建议 (33)九、结语 (35)9.1 成果总结 (35)9.2 未来展望 (36)一、内容概括本方案旨在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提升工匠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方案涵盖了对工匠人才认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详细规划,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出具备高度职业精神和精湛技艺的工匠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工匠精神逐渐成为了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导致具备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的人才出现断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国家层面提出了大力培养工匠人才的战略方针。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个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为了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建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激励措施,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本文将从制度建设、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介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
一、制度建设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创新教育资源和机会。
其次,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最后,政府可以通过资助创新项目、设立奖学金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我们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
第一,政府可以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提供高薪、提供住房、优化工作环境等方式吸引人才。
第二,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优秀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
同时,建立人才引进的各类奖励制度与服务保障,鼓励人才积极投身创新工作。
二、激励机制1.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为了让创新人才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以项目为单位开展绩效考核,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创新成果进行评价,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
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个人贡献的平衡,鼓励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确保创新人才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2.薪酬激励与股权激励薪酬激励是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创新人才的贡献和市场价值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
此外,还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让创新人才分享公司的成果和价值,提高其参与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评价体系1.发表成果与专利申请创新人才的评价首先应以其成果和专利申请为基础。
通过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成功申请专利来评估其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可以提高创新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动力。
服务中心围绕大局全面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服务中心围绕大局全面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口钟占荣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山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工作进入集中部署,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全新发展阶段.几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牢固确立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指导方针,服务中心,围绕大局,促进各类人才服务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思考,谋划和开展人才工作,创新思路,探索规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几年来,我们在做好经常性人才工作的同时,积极顺应全省形势,认真服务中心任务,紧紧围绕发展大局,直接贴近重大项目,在四个层面开展了工作.(一)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大力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也为各类人才提出了大量的需求.我们紧紧围绕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来我省干事创业.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先后出台了《山西省引进优秀人才暂行办法》,《山西省引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和《关于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来晋创业的若干规定》, 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我省服务创业.二是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引进人才.从2004年开始,我们连续三年在北京,太原举办了招才引智大会,并积极组团赴南京,深圳,温州以及北美等地举办和参加招才引智活动,还深入NJI',京,西安等重点高校招聘各类优秀毕业生. 今年,我们又将集聚人才的触角延伸到人才更为密集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分别举办了2006?山西(上海)招才引智活动和2006?山西(香港)招才引智活动.目前,山西招才引智活动已成为省内外共知的一项广纳贤才,引进智力的标志性活动.三是以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人才.采取签订定期服务,项目合作,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人才租赁协议等方式,先后柔性引进了一批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到同煤,太重,太钢,中北大学,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单位服务.通过多措并举,2003年到2005年,我省共引进4556名高层次人才来我省落户创业,聘请904名国外专家来我省服务创业,引进外国专家项目774项,同时也引进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我省高层次人才流人与流出之比由2002年前四年的1:4转变为2004年的2:1,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凝聚了一大批紧缺急需的人才.(二)围绕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广泛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山西地处中部内陆,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扩大对外开放,确立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战略,提出整治优化投资环境,全面开放投资领域,以对外开放的新突破,新进展,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自觉地把人才工作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起来,把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把区域人才开发合作与对外经济交流合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人才合作与交流,通过对外的大开放,大合作,促进人才工作的大突破,大发展.一是积极开展省际,省校间的人才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制定了《中部六省人才开发合作共同宣言》,与上海市达成了人才合作"1+4"协议,与清华大学签署了《人才合作协议书》, 在人才交流,人才培训,人才开发项目,人才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大同市三医院,五医院,与北京多所医院签定合同,吸引北京医务人才利用节假日出诊,开展手术,2004和2005两年间,共邀请名医635人次,方便了当地群众,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大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依托大同,发展大同,把大同建成首都的后花园".目前,"瞄准北京,借才引智,促进发展",成为大同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一项20o6年第11期蕾l豳-!_^两眸啡心披(自觉行动.二是以人才智力引进带动资金技术引进, 以资金技术引进推动人才柔性流动.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成功举办了"海外留学人才项目洽谈会","中国青年企业家山西行","院士专家山西行","青年博士服务周"和"清华博士服务月"等活动,来自11个国家的74名海外留学人才,国内400多名企业家到我省开展项目考察,引进项目合同资金超过20亿,协议资金近200亿;邀请20多位院士专家和80多位青年博士来晋考察服务,现场解决技术难题,达成后续技术合作项目20多个.三是广泛借助外力推动人才合作与交流.今年3月,我们在北京召开"山西籍在京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邀请40多位山西籍在京院士专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搭建了山西籍在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家乡的平台.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 我们开始着手在人才密集的城市和高校,在留学人员聚集的国家和地区,没立人才工作联络站和联络窗口,进一步畅通我省同国内外人才联系的渠道.通过加强联系,激发了广大山西籍在外人才报效家乡,奉献社会的热情.山西晋城籍的台湾富商郭台铭,投资10亿美元在太原兴建富士康工业园,捐赠近3亿元用于家乡教育等公益事业,还介绍带动了一批台湾客商到我省投资兴业.(三)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两区"开发,积极优化人才布局.解决"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是促进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紧扣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开展人才工作.人才分布不尽合理,是当前人才工作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贫困地区, 在农村,这一现象尤为严重.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为契机,我们加大了人才布局结构的调整力度.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在省委,省政府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意见中,我们就提出了引导鼓励人才向急需的地区和产业特别是向基层, 贫困地区,非公经济组织流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之后,又出台《山西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制定了35条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办法,有效畅通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渠道.二是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在连续20多年选调优秀大学生到乡镇任职锻炼的壤础上,今年我们又制定了选聘优秀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干部的规划和文件,5年内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今年首先选聘了1196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全省1196个新农村试点村任职.三是组织开展各类人才服务活动.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大学生进万村科技信息化工程",组织6000名大学生在暑期深入全省28000多个村庄,驻点20天为农民进行集中授课, 服务指导,并为每个村建立网络门户,搭建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同时,还开展了"三支一扶"志愿服务活动,组织3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到晋西北,太行山等老区的县区乡镇一级从事为期两年的支教,支医,支农,扶贫等志愿服务.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引导,推动了各类人才和智力向基层,向农村,向老区的流动集聚,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布局.(四)围绕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全面创优人才发展环境.为创优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省政府全面开展了关于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重大活动.人才工作紧紧围绕这项重大活动,坚持把优化人才环境作为优化政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服务,大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一是建立专家决策咨询服务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聘请省内外60名院士专家,成立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对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进行咨询和论证.聘请9名院士和102名教授专家,成立"山西科技专家服务团",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主题,先后深入阳泉,孝义,灵石等市县进行技术指导和可行I生论证.各地各部门也纷纷聘请专家学者,建立健全专家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机制.目前,咨询论证,专家决策,已成为我省各级各部门开展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二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环境.制定出台了《山西省推荐领导干部工作规定》,《山西省考察领导干部工作规定》,《山西省讨论决定领导干部工作规定》等一系列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基本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同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办法,首次面向全国公开选拔_『22名副厅级领导干部,选人纳贤视野的拓宽,极大地激发了全省各级干部参政议政,发挥聪明才智的热情.三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坚持"四唯","四不唯",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特殊人才放宽评审条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的若干意见》,《山西省特殊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暂行办法》,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得到了全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普遍拥护,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四是深化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作用.出台54豳2006年第11期一潞勰秘珊潮缀氡一■■■■■了《加快推进我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山西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山西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事业单位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实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正在全省事业单位中逐步形成.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努力,山西人才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新路子,人才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提高.——人才工作紧密有力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作用更为彰显.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和重点工程项目来谋划和开展人才工作,找到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创新点,创新了人才工作内容,拓展了人才工作内涵,增强了人才工作的效能,使人才工作更加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了人才工作更加紧密,更加有力地服务于全省发展大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更为凸显.全省人才效能从2000年的6.37人/百万元提高到2004年的3.7人/百万元.长治市立足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双百项目"工程,全市360多家企业单位与全国37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525名科技人员开展合作,有l0位院士,26位博导和博士,67位教授,l2位硕士和高工直接参与了"双百项目"工程的62项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与保障.——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管人才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开展每一项人才工作都要去探索把握其内在规律,都需各职能部门各个地区的共同参与.省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和办公室,工作中认真坚持了统一管理,集中部署,凡是重大人才政策的制定,凡是重大人才的表彰,凡是重大人才待遇的提高,凡是重大人才活动的举办,都经领导组和办公室同意;构建起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环环相扣,反应快捷的工作网络,形成了统一权威的决策机制,统分有力的协调机制,严密高效的督查机制,便捷通畅的宣传机制,为人才工作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体制和机制保证.——人才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和普遍好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我省人才工作始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人才工作成效的不断扩展,省委,省政府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支持.省委书记,省委人才工作领导组组长张宝顺同志多次指出:山西富煤缺水,但比水更缺的还是人才.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促进"第一要务",把人才投人作为效益最大的投人.省长于幼军反复强调: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我们建设和发展的基石,在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积极的作用,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中,必须切实抓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各项工作,满足经济社会对大批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分管人才工作的领导也多次批示:人才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继续推进,促进各类人才服务于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05年到现在,张宝顺书记,于幼军省长,任泽民部长,范堆相副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出席人才工作会议和大型人才活动,先后共作出16次批示予以肯定和鼓励.去年,我们举办的"院士专家山西行"等一系列活动,被社会各界群众投票评选为"2005山西记忆l0大新闻",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在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做了大会介绍.——各类人才有了干事创业的广阔空间,山西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近几年,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特别是通过举办各种招才引智活动,"走出去"宣传推介,"请进来"服务指导,让国内外更多的人才充分了解了山西,认识了山西.参加"2005年青年博士服务周"和"院士专家山西行"的博士,院士们纷纷表示,"一次山西行,一生三晋情.今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要多介绍山西,宣传山西,让更多的博士,院士,号家和学者来山西工作,多做和做好服务山西的事情."出席"海外留学人才山西项目洽谈会"的海外人才谈道,"来到山西,走近山西,进一步认识了山西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新战略,了解了山西人才强省战略的新举措,感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求贤若渴的新形象,看到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和新前景,山西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人才乐园."参加"中国青年企业家山西行"活动的企业家们深有感触地讲,"没想到山西发展这样快,没想到山西商机这样多.没想到山西政务环境这样好.山西是投资的热土, 仓业的宝地."广阔的舞台,无限的商机,优良的环境,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到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几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深深感到人才工作对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的重大,深感党管人才对于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的重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人才工作置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中去定位,置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方式和途径,推动人才工作继续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再上新台阶,再做新贡献.(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责编:春生2o06年第11期豳l豳k__。
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
一、专门领域知识心智创造力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专门领域知识的积累是创新人才产生的必要条件。
专门领域的知识积累在一定范围内,是与创造力成正相关的。
在艺术领域,专门领域知识促进职业艺术家创造力提升的假设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充分支持。
Hayes研究了76位作曲家和131位画家的传记,收集了这两种职业艺术家的专门领域知识和艺术创造力的发展数据。
发现两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式类似,最初6年往往属于"无创造力时期",这一阶段是艺术专门领域知识的积累阶段,并随着第一部杰作的问世而进入到下一个6年,也就是创造性作品数量急剧增加的时期,此后他们的创作水平会保持25年左右的稳定,然后逐步下降。
也有研究者以国际象棋大师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这些大师在国际象棋领域知识积累和棋艺提升的过程性数据,同样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十年规则"的现象,也就是说,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在首次接触某领域之后,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产生出他们的第一个重要作品。
这十年正是系统了解、掌握和内化专门领域知识的十年。
通过传记研究等方法,心理学家还发现,在前期相对沉寂的阶段,刻意练习,从而积累本领域足够的专门领域知识和技能,并达到纯熟的掌握,是后来产生重要创造性成果的基础。
在科学领域,张景焕和金盛华对30名来自物理、化学、数学、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具有创造性成就的中国科学家(多为两院院士)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科学创造者所具有的问题导向的知识架构是做出高创造性成就的重要基础。
这种知识架构不仅包括陈述性知识,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包括研究技能与策略在内),是一种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于一体的、问题导向的知识,同时为了解决问题,还需要研究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然而,以往的创造力研究也发现,专门领域的知识积累不见得是越多越好,如果知识积累过多而缺乏灵活性,也可能会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束缚和障碍。
例如,Simonton通过分析正规教育水平和创造性成果之间的关系,考察了知识基础对于创新人才成长的作用。
人才工作决定的43个创新点
人才工作决定的43个创新点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招聘和选拔人才是每个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如何在人才工作决策中实现创新,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 采用数据驱动的人才评估方法,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为企业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人才评估结果。
2. 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设计更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流程,例如通过测量人的个人特质、能力和智力等因素来判断其适应力和潜力。
3. 建立专业的人才招募团队,掌握人才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加强对人才的市场分析和预测,提前预测和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4. 积极倡导多元化的人才招聘,鼓励招聘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5. 建立开放的人才招聘平台,与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进行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6. 提供更灵活和多样化的工作机会,例如远程办公、兼职、以项目为导向的工作等,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7. 建立人才库和人才储备计划,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组织变革做好准备。
8. 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和能力。
9.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10.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实施科学的绩效管理,激励和奖励优秀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1. 引入精益管理和敏捷开发等管理方法,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工作上的成长。
12. 建立开放和透明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发表意见和建议,促进创新和团队合作。
13. 建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招聘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优势,吸引更多年轻人才。
14. 高富帅模式即通过体验式招聘评估人才,了解他们的自我行为、主观判断、公平价值观等特质。
15. 建立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根据员工的贡献和价值,提供公平、透明的薪酬待遇。
16. 建立优秀人才的留任机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吸引人才长期留在企业。
17. 鼓励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提供创业孵化器和创新实验室等资源,支持员工的创新和创业梦想。
人才工作创新点总结汇报
人才工作创新点总结汇报在现代社会,人才工作的创新点是企业能够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讨论人才工作的创新点,并以一家企业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人才工作的创新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1. 招聘与选拔创新:传统的招聘与选拔方式多以求职者提交简历,通过面试等方式来评估求职者的能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企业需要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方法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因此,创新的招聘与选拔方式应该包括使用科技手段进行评估,如在线测试、虚拟面试等。
此外,企业还可以参考其他企业的经验,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招聘与选拔,从而实现人才的共享和互利。
2. 培训与发展创新:传统的培训与发展方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传统的培训与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创新的培训与发展方式应该包括使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使学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技能和知识。
此外,企业还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培训与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给员工。
3. 激励与奖励创新:传统的激励与奖励方式多以薪酬和晋升机会为主,但在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和地位,还有更多的非物质激励和奖励。
因此,创新的激励与奖励方式应该包括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提供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任务,以及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此外,企业还可以引入创新的激励与奖励制度,如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年度项目奖励等,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以一家科技企业为例,该企业在人才工作方面进行了创新。
首先,在招聘与选拔方面,该企业采用了在线测试和虚拟面试的方式,以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潜力。
其次,在培训与发展方面,该企业建立了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员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通过实际操作提升技能和知识。
此外,该企业还与其他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培训与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多机会和资源。
最后,在激励与奖励方面,该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给予员工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并引入了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和年度项目奖励等创新的激励与奖励制度。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问题与建议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问题与建议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 (2)1. 人才早期甄别的意义与重要性 (3)1.1 对国家发展的贡献 (4)1.2 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5)1.3 个人职业发展的前瞻性 (7)2. 人才早期甄别的实践探索 (8)2.1 早期教育阶段的人才识别与培养 (9)2.2 中学阶段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 (10)2.3 大学阶段的人才甄别与个性化教育 (11)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问题 (12)1. 制度与政策层面的问题 (13)1.1 人才甄别的制度不够完善 (15)1.2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与不均衡 (15)1.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17)2. 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 (18)2.1 评价标准单一化倾向严重 (19)2.2 选拔过程缺乏科学性和公平性 (20)2.3 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期行为严重 (20)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建议与对策研究 (22)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围绕“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经验、问题与建议”展开论述。
文章首先概述了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背景和意义,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识别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对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经验进行了总结,包括教育系统的选拔机制、社会组织的培养项目以及企业内部的甄选路径等。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早期甄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评价标准不够科学、选拔机制单一僵化、资源分配不均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包括完善人才甄选机制、优化评价标准、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等,以期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和培养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甄别的经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甄别方面,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后续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早期甄别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并得到重视,通过定期的学术评估、能力测试和心理测评等活动,可以及早发现具有特殊才能和潜力的学生。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创新破题
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创新破题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创新破题随着时代的变迁,2023年的这个时代,人才已成为各个企业与事业单位争取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在科技和信息时代,人才已不再是仅仅关注能力和经验的问题,更关注人才的成长和潜力,如何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是当前企业和事业单位所关注的热点,也是重要的破题之处。
从诞生于美国知名企业的Google公司的优秀员工培养激励机制看,创新是必须的,因为时代在变,人才的需求在变,创新是为了更好的步入未来,更好地为企业与社会贡献价值。
一、落实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作量和效果的评估体系在测试和推选优秀员工方面,Google公司运用了大量复杂和多种的测试题和不同形式的面试,来选择最适合公司文化和发展的人才。
还开创了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工作和实行20%的自由工作时间这样独特且富有挑战性的员工养成计划。
只有这样,人才的精英才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全方位的培养和积极的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创造力。
二、重视智能化人才评估系统的建立和利用除了Google公司那样鼓励员工多样性的培养方式,许多大中小型企业也正致力于建立更具有智能化的人才评估系统并优化工作绩效的相互评估,采用各种不同的人才激励手段,建立以绩效促进和激励的考核评价体系,满足企业各级职能岗位人才培养、发展和挑选的需求,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和创新。
三、创新激励机制,强调个体奖励及共同获成在人才激励方面,我们应当注重发挥个性化奖励措施的效果,通过不同形式的个体激励机制来激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
例如,采用不同水平的薪资和物质奖励措施,举办内部竞赛和评论,强调个体的竞争和奖励。
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共赢的精神,强调整体绩效和结果的共同获空。
在此基础上,各个企业都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适合自己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突出科技的引领作用和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创新破题上,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科技的做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不同的科技手段,建立并优化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22
二十一、建立社会化的人才 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
社会化: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社会化 规范化:档案转递保管规范化 诚信化:建立诚信档案(经历、业绩、
诚信)
23
二十二、形成人才市场新的运行格局
进一步规范预算外收入 规范岗位津贴、补贴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31
三十、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用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创新
承认人才资本产权,明确知识产权的 产权关系
发明人的技术应该参与分配
32
三十一、建立规范有效 的人才奖励制度
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 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 实行有效奖励
邯郸人才网
贯彻中央人才工作决定辅导讲座
第八讲 人才工作决定的43个创新点
主讲人: 沈荣华所长、研究员
2004年2月18日
1
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 作
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 实现“三个代表”和全面小康的关键在人
才 把“三个代表”思想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
2
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
十八、消除人才市场 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消除人才流动中六大障碍 加快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贯通 加快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 人才市场体制改革的配套制度
20
十九、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供求机制:市场主体双向选择 价格机制:按市场供求实现人才价值 竞争机制:单位和人才在市场中竞争
21
二十、推广工作居住证制度
9
九、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知识经济必然选择 建立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体系 形成终身教育领导合力 强化用人单位培训主体地位 制定终身教育法
10
十、人才评价机制将有重大突破
确立标准:品德、知识、能力、业绩 改革方式:社会化评价、同行专家评价 人事技术:国内与国外结合
11
5
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确立人才新的标准 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
树立人才优先投入理念 把人才投入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政府
投入力度 制定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单位、个人多元
投入 在重大建设和项目中占一定比例
7
七、人才培养重点是“三大能力”
学习能力 (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来源)
实践能力 (竞争、开发、创业、管理等能力)
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本质是创新)
8
八、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基础教育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高等教育加强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从开发人才资源战略高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6
二十五、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向 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
工资收入水平:参考市场价位 工资支付方式:通过协议方式确定 对作出突出贡献人才:实行重奖
27
二十六、完善专业技术人员 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激发内生动力 实行兼职兼薪,体现人才价值 加强兼职管理,尽快组织立法
28
逐步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 对部分行政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雇员制) 建立健全正常退出机制,推进干部能下能出 在优秀年轻干部中推行“快车道”制度
16
十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市场 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
规范企业领导人员任用方式 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配置力度 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到企业任职
17
十七、建立符合各类事业 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
管理制度 行政执行与支持类事业单位依照公务员管理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建立公益法人制度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18
用人制度 领导人员实行聘任、委任、考任等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岗位
聘用制度 内部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
19
政府及主管部门宏观调控 人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人才中介组织提供服务 人才市场行业协会严格自律
24
二十三、推进政府部门 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改革
提高认识:壮大竞争实力必须改革 分类改制:公益服务型、经营型 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逐步到位
25
二十四、建立职务与职级 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
拉开不同职务的工资差距,增强职级激励功能 建立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决定机制 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对国家机关特殊专门人才实行特殊工资津贴
十一、把群众意见作为评价 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
制定党政人才的岗位职责规范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和体系 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责任制
12
十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由市场和出资人说了算
发展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 完善经营管理人才业绩评价体系 改进国有出资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
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人才资源在社会财富中比重越来越大 人才强国战略的直接理论基础
3
三、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世界各国都在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脉相承 人才强国战略的5个重点
4
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领导的关键 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 改进和完善党管人才的方式
二十七、企业经营者薪酬 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以岗位工资为主体
运用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
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 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
探索产权激励机制
29
二十八、探索产权激励机制
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 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 建立完善产权激励法律法规
30
二十九、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 调控,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核工作
13
十三、评价专业技术人才 “重”在社会和业内认
可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
发展人才评价中介机构
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国际互认
14
十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和正确的政绩观
用政治观看政绩 用群众观看政绩 用实践观看政绩 用发展观看政绩
15
十五、深化党政干部 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33
三十二、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人才补充保险制度 加快人才福利制度改革(货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