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合集下载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规范训练出跳瞪巩幽fl>)>一、选择题1.《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材料反映了()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D.改试策论得到土人的普遍拥护解析:选C。

材料“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体现了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故选C项。

2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学堂预备、速成两科学生毕业后,分别赏给举人、进士。

这表明()A.学堂管理以传统体制为主B.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C.近代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D.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对大学学堂毕业的学生的资格认定,他们毕业后就具有举人、进士的地位,体现不出学堂的管理方式,故A项错误;赏给举人和进士的功名是学堂的规定,反映不出学生的意愿,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清政府的大学学堂的规定既有近代化的色彩,又保留了封建的内容,反映出近代教育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大学学堂,体现不出新式学堂教育普及,故D项错误。

3 .下表是清末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表(据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据上表可知清末教育改革()A.解决了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B.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C.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的结合D.推动了维新变法主张的广泛传播解析:选B。

材料中经学科和预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延续中国传统思想,即“中体”,其他工科、格致等科的设置体现了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即“西用”,故选B项;“解决了”的说法夸大了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表格信息仅显示了教育改革的内容,不能显示其作用,排除C 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而且维新变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材料没有显示,排除D项。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适用)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1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北京贡院是明清两朝举行会试的地方。

它见证了我国古代科举制的衰败,贡院的历史使命终结于( )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贡院的历史使命终结,B项正确。

2.1908年,清政府奏准颁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规定凡在外国高等以上各学堂之毕业生,经学部考验合格,奉旨赏给进士、举人出身后,方可参加廷试,廷试后再授予官职。

这说明( )A.清朝的文官制度确立B.留学毕业生选官有一定的制度安排C.科举选官仍然是主流D.洋务运动学习外国的学制,对留学生学业水平和个人素质的考察有利于规范这一选官制度,故B项正确。

3.孙中山认为“国中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这说明孙中山认为( )A.公务人员必须服从于人民B.国家主权在民C.公务人员从普通民众中产生D.官吏权利平等,并非“服从于人民”,也不能说明公务人员“从普通民众中产生”,A、C两项错误。

公务人员必须服务于人民,说明国家主权在民,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官吏权利平等,D项排除。

4.北洋政府经常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范式,甄别文官能否留任。

这一做法旨在( )A.保持行政的稳定性B.完善文官考试制度C.选拔经世济变之才D.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员能否留任,目的是保持行政的稳定性,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文官考试制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决定文官能否留任的措施,并非选拔经世济变之才,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民主政治建设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5.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则是( )A.考试选拔B.党管干部C.任职终身D.严格考察,B项正确。

6.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的选官智慧,与科举制有很多相似之处,其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A.公平竞争、考试选拔B.政治中立、任职常任C.党管干部、政治正确D.服务于民、忠于国家,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B、C两项错误。

原创2:(方法指导)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原创2:(方法指导)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排干扰
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B项错误;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CD两项错误。
选择题
【典中国
C 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其设立的直接相关背景是( )
A.洋务运动进行 B.戊戌变法运动 C.教育制度改革 D.民族危机加深
解题技巧归纳
◎题目类型:图表类选择题(照片、图片等) ◎题型特点:以图片或照片描述题干,有时附以文字描述。 考查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与对历史事实的阐释与理解能力。 ◎解题关键 1、全面提取图文材料中的信息,提炼材料主旨。 2、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错误选项。
材料分析题
科举制在中国存在1000多年,清朝末年走到了尽头。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 关问题。 史料一 戊戌维新期间,主张变革者将教育症结归于科举取士制度的束缚之 上,梁启超认为“欲兴学校、育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大变 则大效,小变则小效”。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 策论折》中尖锐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 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 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 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在维新派看来,废 八股文是改革科举制度的首要任务。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
史料二 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 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历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 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 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 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 而竟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 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栏目导航
7
知识点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措施: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2.依据: ____孙__中__山_____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___考__试__制__度____为主,在“___五__权__宪__法____”的框架中,建立考 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运行机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_____监__察______等方面的 运行机制。 (2)意义:进一步奠定了中国____文__官__制__度___的基础。
1
第 7 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栏目导航
2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1.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背景、措施及评价。
知道西方文官制度 2.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特征及作用。
对中国近现代公务 3.现代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认识其特
员制度的影响。 征,分析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
别。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6
(3)颁布《______奏__定__学__堂__章__程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4)选官方式改革: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后, ___学__堂__选__官__、__留__学__毕__业__生___选__官_____一 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清末新政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 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探究点二 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设立了铨叙局,负责办理官员任免、升迁和 调转等事务,并由法制局颁发了一系列法规。袁世凯夺取政权后,又相继颁发了一整套 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事务官是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 因政党内阁的更替而变动的官吏。同时,这些法令法规又将文官职位分为四个等级:即 特任官、简任官、荐任官、委任官。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发展-宋朝:“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糊名、誊录等、南北分卷制度 恢复-元朝:恢复科举制,时断时续,比例不高。 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内容,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加强-明清:三级考试,南北分卷,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采用八股取士 废除-清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 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 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中等以上获相应奖励出身,并 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 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录取。
“癸卯学制”颁行的意义 ①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 式设立; ②促进新式学堂创办和近代科学文化的 传播,造就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2、选官制度改革 (1)背景:科举制度的变化,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官制改革:A、改革传统选官制度:B、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3)选官制度:A、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B、设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 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 性障碍。
➢到戊戌维新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
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经朝廷进退 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 彻底注销。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
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年的科 举取士制度至此被划上了句号。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的变革与废除 (1)科举制的变革背景

课件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 力。
课堂小结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社 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也不一样, 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 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后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 与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这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 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发展 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 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2.改革开放后,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 背景
①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家需要一批专业化、高素 质的干部队伍; ③建立公开、公平、科学的干部选拔制度,成为改革进一步前进 的要求。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 两江师范学堂是清末新式学堂的代表,由张之洞创建,初名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 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
2.清末选官制度的变革 背景
①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 传统选官制度成为共识。 ②1905年,延续了1000多年的选官 制度科举制度被废除。

清朝外务部大臣与外国使节合影
建立 ①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②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实施 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 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 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

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7、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坚持“政治中立”
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资产阶级)
国公务员法》(2018年
修订)
中国公务员制度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 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 准 不搞“两官分途”各级各类 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 任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服务人民
★笔记
三、新中国(国情创新)
①形式: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清末新政
1901
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
学堂
官制改革:总理衙门→外务部;六部→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
②内容:四书五经
选官制度:学堂考试合格,给予贡生、举人、进士;殿试后,优予官阶
1904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 由此正式形成
A.清政府 C.北洋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笔记
三、新中国(国情创新)
1、干部制度 沿用建立(建国初):党管干部
完善(改革开放后): 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
2、公务员制度 开始1993
正式形成:《公务员法》2005
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6.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 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 1996年重点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 岗制度进行了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房列曙《民国文官制度的独特创制》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目标导航】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聚焦:概述近现代中国文官制度发展过程,归纳其特点并分析其背景与影响?【联想空间】【教材问答】教材P39“史料阅读”:扼要指出袁世凯的主张。

提示:科举制为人所诟病,开设新式学堂势在必行;新式学堂能让海外留学生潜心研修所学,最大限度发挥其才干;设立学堂能够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材P41“史料阅读”: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从《考试法》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选拔应试人有何特点?此法有什么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提示:⑴特点:对应试人的资格有明确的要求,如教育部承认的国内外院校的相关证书等。

⑵进步性: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⑶局限性: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杜绝。

教材P42“思考点”: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提示: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建设;促进了初级阶段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p42-2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原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地加以修订完善。

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等要求要进—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

p42-3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正式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是公务员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监督者;二是1929年颁布了《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了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课时作业8: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8: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2.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3.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A.公务员制度开始B.北洋政府近代化C.文官考试法制化D.文官考试制开始4.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簿,分门罗列,颁发各处学堂,于每岁散学后,将该学堂各项情形,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

”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5.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

”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与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的精华B.采用考试的方式,更加公平公正C.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D.制度更加严密,禁绝了任用亲信现象7.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
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
意各适义实:用“,癸以卯仰学副国制家”造的就颁通行才,,慎统防一流了弊清之朝意全。国” 的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 此正式设立;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摘近编代自科徐学惟文诚化著《的中传国播大)百,科有全书利》于 新式人才(新政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选官制度改革
(3)选官制度改革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局限性:新政时期设官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官制近代化运动,它不
仅没能触动封建专制的关键,而且也没有彻底改变清朝的官场面貌。上 层机构的调整和变动,虽然完善扩大了国家机能,削弱和动摇了皇权的 私有性,但未能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封建专制仍是清朝政府的一大特 色。其次,改革没有彻底改变官员的腐败作风,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 只是增加和裁减了部分机构,而机构内部并无改变,改革后的官员面貌 依然如故。
第三,考试制度和任用制度的脱节。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 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 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 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 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 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民国时期的官员 选拔制度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皆人民之公仆
中国古代 行政权法权
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三、新中国的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任务二:通过时间轴梳理新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意义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6年
发展完善
1993年 初步形成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 行,随后公务员考
试录用制度建立
意义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
③提升政府工成作果效等率和。提党高政公干务部员侧素重质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
④发展了社会考主核义干民主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
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
……
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
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
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属于必
修课程,且所占比重较重;1912—191 3年袁世凯
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则取消了读经讲经
课;1922年的壬戊学制把修身课改为了公
民课。这一课程变迁反映出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C B.近代前期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
C.近代教育适时应变
保荐入职的鲁迅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原则 党管干部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 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 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 ,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意义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在和1能97力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 ②为干部的晋核理升的的和对思降职象想提划。供分技有术为效类技的干术依部类据侧和重党能政类,, 如专考业核技时能各有、侧业重务熟,练体程现度了分、类科管研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 料 :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 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 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 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 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 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 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 任务:分析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出
现的变化及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与修度时订俱完进善 意义: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公务员政治、文 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200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 正式形成
探究(二):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
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
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
推动教育、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主题二: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 时政府
北洋 政府
南京国 民政府
理论基础 孙中山文官
文官考试制 度正式建立
建立公务员制度
考试思想
主题二: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探究(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 官考试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探究(二):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文官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影响: ①晚清的设官分职是国家整个体制包括文官制度的大变革、大调整,其规模、深度和
广度为前代所无,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 ③官制改革所试图建立的文官制度,促进了国家体制的近代化
知识延伸
深刻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①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是清王朝在国内社会危机,权势集团的政治压力,西 方列强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大挑战下被迫作出的一种积极的政治反应。 ②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改制不改体”,变革后的选官制度带有浓厚的旧制度 色彩。 ③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成效不大。官制变革触及保守派的利益,遭到激烈反 对,选官制度自身存在的弊端难以解决。
知 1912-1949年,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中国国
识 延
民党统治三个时期。政权组织形式先后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
伸 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等多种政体形式。
在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相对的是议会(参众两院)。
国民党训政时期(1928-1946年),与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相对应的机构有议会,还包括
深度理解
晚清官制改革的特点与影响
特点: ①以集权为目的,以重用皇亲勋旧为手段
②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西方,以权力制衡为原则设官分职 ③以秩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官制改革,官制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④晚清官制的改革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不免带有明 显的半殖民地化性质,特别是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外涉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利益和要求 ⑤晚清的官制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官制的近代化的需要,通过改革逐步确 立了中国官制的近代框架,促进了清朝政治制度的近代化,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提供了某些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材料反映了( )
A .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
B .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
C .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D .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
解析:选C 。

材料“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体现了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故选C 项。

2.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学堂预备、速成两科学生毕业后,分别赏给举人、进士。

这表明( )
A .学堂管理以传统体制为主
B .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C .近代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
D .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解析:选C 。

材料反映的是对大学学堂毕业的学生的资格认定,他们毕业后就具有举人、进士的地位,体现不出学堂的管理方式,故A 项错误;赏给举人和进士的功名是学堂的规定,反映不出学生的意愿,故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清政府的大学学堂的规定既有近代化的色彩,又保留了封建的内容,反映出近代教育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故C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大学学堂,体现不出新式学堂教育普及,故D 项错误。

3.下表是清末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表(据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医学、药学
A.解决了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B.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
C.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的结合
D.推动了维新变法主张的广泛传播
解析:选B。

材料中经学科和预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延续中国传统思想,即“中体”,其他工科、格致等科的设置体现了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即“西用”,故选B项;“解决了”的说法夸大了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表格信息仅显示了教育改革的内容,不能显示其作用,排除C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而且维新变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材料没有显示,排除D项。

4.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为中国设计的政治构架图
有关该政治构架的设计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
B.反映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借鉴了近代美国民主政治的构想
D.考试院奠定了中国文官考试的基础
解析:选D。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考试的基础。

考试院的建立只是其思想的一部分。

故选D项。

5.下面是1922年民国政府在对晚清学制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参照美国的学制,设置的初中必修课程与学分
表中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
A.重视自然科学和综合学科
B.突出语文科和算学科
C.课程设置具有全面性
D.注重文官官员的选拔
解析:选A。

据表格信息可知算学和自然科学的学分较多,说明重视自然科学;开设艺术科、体育科和社会科说明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故选A项;国语学分较少,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未涉及文官官员的选拔,D项错误。

6.某科研机构深入我国农村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
A.宗法实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
C.经济实力决定干部社会特性
D.复杂历史左右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B。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村干部任用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为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干部任用重视劳动楷模;改革开放后,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个人魅力、经济实力的人担任村干部。

由此分析,时代需要影响村干部选任标准,故选B项。

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职。

”这一规定有利于( )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
B.党和政府依法履行国家职能
C.保证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D.防止了公务员队伍的腐败
解析:选A。

公务员法的落实,有利于公务员素质提高,有利于政府工作效率改善,最后拓展到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选A项;党不履行国家职能,B项错误;C、D 两项表述绝对化,排除。

8.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我国公务员管理两项基本原则的是( )
A.政治中立
B.分类管理
C.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D.法治
解析:选A。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政治中立原则,要求公务员在党派活动方面处于“中立”的立场,只是依据法律与政令执行公务。

中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不搞“两管分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公务员不单纯追求“才能”标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

坚持中国特色的分类制度。

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文官考核以京察、大计为主,所有在职官员均得接受考察。

对京官考核为京察,等第有四……对地方官考核为大计,等级有三……京察一等,大计卓异者,可获加级之奖励,对不法或不合格官员以贪、酷、不谨、疲软、浮躁……有疾八项标准进行相应处分。

考察过程中,如有举劾不实不当,或滥举滥参,各级主管官员要担负相应责任,并受到处分。

——摘编自薛刚《清代文官考核中的问责制度》材料二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订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

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

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

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
裁撤、归并。

”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

——摘编自王晓辉、赵文英《晚清丙午
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材料三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

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力,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

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

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

“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

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所有在职官员均得接受考察”,可知覆盖范围广泛;通过材料中对官员考核的标准及等级划分,可知内容翔实严密;材料中对官员不仅有升迁,还有各种惩罚措施,可知奖惩相结合;通过材料一“考察过程中,如有举劾不实不当,或滥举滥参,各级主管官员要担负相应责任,并受到处分”,可知重视考核官员管理。

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如此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其目的在于维护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订改革方案”,内忧外患,统治危机深重以及清末新政的推动;根据材料三“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西方近代政治改革的影响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三“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结合所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国内革命形势发展。

(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出台《干部考核制度》为公务员的升降任免提供依据,明确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素质;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条件。

答案:(1)特点:覆盖范围广泛;内容翔实严密;奖惩相结合;重视考核官员管理。

实质:维护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2)原因:西方列强的冲击导致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通过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官制自康乾盛世后流弊日多,难以应付晚清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晚清新政的推动;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

(3)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

意义:为公务员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对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