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 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通用7篇)
故乡的榕树教案(通用7篇)故乡的榕树篇1一、教学目标(一)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二)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三)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结构与思路是怎样的?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这是一个过渡段。
两个“我怀念”交待了榕树四周的环境: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
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
一棵略写,一棵详写。
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
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
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
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
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
第8段,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家乡的美好事物。
(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抒发:(1)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述课文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的回忆性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之情,以及情感抒发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故乡氛围,使其更容易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和理解散文的能力。
3. 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4.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感受散文的韵律美,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理解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4.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 分析散文的结构、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写作技巧。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2 教学难点1. 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的学习。
2. 散文结构的分析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文学鉴赏: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技巧指导:学习散文的结构安排、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5. 思考与讨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法:学生朗读、讨论,教师提问、解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散文中的典型例子,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散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故乡的榕树》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诗歌中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细腻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2)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
(2)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2.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可以是回忆、描述或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榕树象征故乡、亲情、友情等。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向往。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实践,如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描写。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四、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有关故乡的文学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写作实践的成果和进步。
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故乡榕树的视频和图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乡的榕树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故乡的榕树,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榕树的深厚感情,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的美。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引导法,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作文本。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故乡榕树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4.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
(2)学生通过举例,学会运用这些语句和修辞手法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引导(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掌握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3.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3.故乡的榕树文化。
三、教学重点1.掌握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2.了解故乡的榕树文化。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2.理解榕树在故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榕树的生长环境、特点、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让学生了解榕树的基本知识;2.实践法:通过实地观察榕树,让学生亲身体验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案例法:通过讲述故乡的榕树文化,让学生了解榕树在故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故乡的榕树文化,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榕树,让学生了解榕树在故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讲授环节(1)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教师讲解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包括:1.生长环境:榕树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合生长在河边、湖边、海边等潮湿的地方;2.特点:榕树树冠广阔,树干粗壮,树皮灰白色,树叶厚实,树根盘曲,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
(2)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教师讲解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包括:1.繁殖方式:榕树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方式;2.栽培方法:榕树的栽培方法包括选址、施肥、修剪等方面的内容。
3. 实践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榕树,让学生亲身体验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了解榕树的生长过程和栽培方法。
4. 案例环节教师讲述故乡的榕树文化,让学生了解榕树在故乡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2.学生能够掌握榕树的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3.学生能够了解故乡的榕树文化,培养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讲解榕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繁殖方式和栽培方法,实地观察榕树,讲述故乡的榕树文化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榕树的基本知识,培养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
故乡的榕树 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教案标题:故乡的榕树教学目标:1. 了解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对榕树的感知能力和观察力。
3. 培养学生对故乡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培养学生对榕树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故乡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榕树的实物或图片。
3. 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1. 准备一张榕树的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2. 引导学生观察榕树的特点,如树干粗壮、树冠茂密等。
3. 提问:“你们在故乡是否见过这样的榕树?”Step 2:了解榕树(10分钟)1. 展示PPT或图片,介绍榕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如榕树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可以长到很大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榕树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Step 3:观察榕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教室附近的榕树下进行观察。
2. 学生使用观察记录表格,观察榕树的外貌、树叶、树干等,并记录下来。
3. 学生观察完毕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Step 4:保护故乡的榕树(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榕树在故乡的重要性,如提供阴凉、净化空气等。
2. 讨论榕树面临的问题,如人为破坏、环境污染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保护故乡的榕树,如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砍伐等。
4. 鼓励学生制作宣传海报或口号,呼吁大家一起保护榕树。
Step 5: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榕树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总结保护故乡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表达自己的决心。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植物或动物,进行类似的观察和保护教学。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自然保护区,深入了解更多的自然环境保护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榕树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记录的完整性。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情节安排,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家乡的自然风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 教学难点:(1)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2)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有益于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故乡的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题材。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榕树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总结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
5. 实践拓展(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故乡榕树的认识和感悟。
(2)学生尝试写一篇以故乡榕树为主题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故乡的榕树》,总结课文内容。
2. 完成练习题: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收集有关故乡榕树的材料,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乡的榕树》,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探讨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2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故乡的榕树》,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课后作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的写作表达。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
小组讨论:积极投入讨论,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和观点。
课后作业:能够准确理解课文,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课文《故乡的榕树》文本作者和作品背景资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5.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白板: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要点和总结教学PPT:用于展示作者和作品背景资料及分析图表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活动教师通过展示故乡的榕树图片,引起学生对故乡的联想和兴趣。
6.2 主体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故乡的榕树》,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挚。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讨论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故乡的榕树》,该课文描绘了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深厚感情,通过对榕树特征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故乡的美丽风光和家乡人民的生活情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榕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作者的情感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榕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等知识点。
2. 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朗读、思考、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榕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等知识点。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榕树图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乡的榕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榕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故乡榕树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 学习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榕树的外形特征,如树干、树叶、树根等。
(2)讨论榕树的生长环境,如气候、土壤、水分等。
(3)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故乡风光和家乡人民的生活情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故乡榕树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热爱家乡。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以“我心中的故乡榕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故乡的榕树榕树特点:外形特征、生长环境作者情感:喜爱、怀念七、作业设计1. 题目:以“我心中的故乡榕树”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榕树,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同时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朗读、思考、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1、2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
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
作家黄河浪离开
家乡,旅居香港已经有30年了,30年来凝
聚的思乡之情是非常厚重的。
今天让我们一
起来品读《故乡的榕树》,体会作者的思乡之
情是如何借榕树表达出来的呢?
诗词导入:
为学生播放余
光中《乡愁》的
幻灯片,引入本
课课题: 《故乡
的榕树》
观察教师
的播放,并
从内心涌
起对故乡
的热爱。
诗词导
入,激发
学生学
习兴趣
. .
word ..。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对生命的珍惜。
(3)培养学生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故乡的榕树》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修辞分析: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引入课题,阅读课文《故乡的榕树》,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3. 第三课时: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第五课时: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创意写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乡的榕树》,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地域特色以及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地域文化的意识,增强对榕树这一象征意义的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故乡的榕树》是现代作家巴金所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故乡榕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描绘榕树的方法及表达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表达出的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榕树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榕树的描写,表达出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描绘家乡的景色和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4.2 拓展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榕树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3 综合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故乡的榕树》课文文本6.2 辅助材料:有关榕树图片、视频资料,家乡风景图片等6.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
《故乡的榕树》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故乡的榕树》,让学生了解并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榕树的独特描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感悟《故乡的榕树》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 分析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榕树》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故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物让你对故乡难以忘怀?2.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故乡的榕树》。
2.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习课文1.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对故乡的榕树有何情感?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绘榕树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榕树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榕树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存在?二、深入学习课文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棵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树,写一篇关于它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故乡的榕树代表了什么意义?二、综合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故乡的榕树》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教案:故乡的榕树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故乡的榕树》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
3.分析小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对于家乡情感的认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
2.学生能够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2.学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文本。
四、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材《故乡的榕树》。
3.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短视频或者图片,唤起学生对家乡的回忆和情感。
2.通过提问导入:“你们家乡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物或者植物吗?你们对家乡的哪个地方最有感情?”步骤二:导读(10分钟)1.让学生先读一遍《故乡的榕树》,并思考以下问题: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人物有哪些?2.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归纳榕树在这个故事中的象征意义。
步骤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阿庆和修女,并找出一些支持材料。
2.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分析人物形象,如:修女是怎样的人?她对阿庆有何影响?步骤四:分析人物关系(15分钟)2.让学生讨论故事中修女“对阿庆说不出话是因为她不会说汉语吗?”的原因是什么?步骤五:分析修辞手法(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2.请学生在小说中找出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解释其作用。
步骤六:总结归纳(10分钟)1.请学生回顾整个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并就这个故事表达他们的感受。
2.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故乡的榕树》的主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并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活动的设计,学生也能够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
但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故乡的榕树》课文教案
《故乡的榕树》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结构分析和主题理解。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榕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简介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适当评价。
4.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其他有关故乡、榕树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5.2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故乡榕树”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5.3 课堂活动:组织一次以“故乡的榕树”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或绘画活动,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课文《故乡的榕树》及相关阅读材料。
准备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6.2 学生准备:提前通知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
要求学生准备好笔记本,记录学习要点。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榕树一、教学要求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体味本文“寄情于物”的写法。
二、课文分析(一)解题本文是一篇借助描写榕树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
榕树——桑科,常绿大乔木。
干生气根,多而下垂,如长入土中粗似支柱。
叶草质,深绿色,卵形,长4~8厘米,基部楔形,全缘,基出脉三条,侧脉五或六对,隐花果生于叶腋,近扁球形,直径约8毫米。
我国分布于浙江南部和江西南部以南各地区,喜酸性土。
用种子或扦插繁殖。
木材褐红色,轻软,纹理不匀,易腐朽,供制器具、薪炭等用。
果可食,根、叶、树汁均可药用。
(二)内容与结构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入了自己的回忆之中。
文章第3 段起过渡作用。
其中,“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了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第二部分(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故乡的人和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
先写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
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这浓浓的闽东农村景色,既初步展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为刻画榕树抹上了一层底色。
末句,由上段渲染榕树周围景色,回到榕树本身,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榕树的具体描写。
两棵榕树,着重描写的是“驼背”榕树。
不但刻画了榕树的顽强形象,而且通过写小伙伴们“划船”去表现出儿时的欢乐及与榕树的感情。
又写有关“驼背”的传说,赋予榕树神秘的色彩,为下一段将要回忆的内容作了准备。
在榕树下发生的事情:母亲用榕树的液汁为孩子治癣;老祖母让“我”折榕树枝祭祀祖先,都表现了老榕树在人们的心目中的神圣。
接着,文章还通过回忆夏日里农人们在榕树下避暑纳凉、挡风遮雨去歌颂老榕树给劳苦而淳朴的人们带来福荫,又一次抒发了对榕树也就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作者儿时在榕树下度过了许多个愉快的夏夜。
这些描写富有生活情趣,文笔细腻,语言优美,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其中,“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在睡意蒙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这两处想象的运用,给美丽的夏夜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表现了儿童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
第三部分(11~12段),由回忆回到现实,再次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回忆结束,也表现出向往和眷恋的感情。
“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一句,运用想象,和上面关于夏夜的描写承接,衔接得自然、巧妙。
再以叶笛的哨音和文章的开头呼应,又以几个设问句把思乡之情推向高峰。
文末深情呼唤故乡的榕树,也就是呼唤故乡。
省略号,表示言有尽,而思乡情意无穷。
福州又名“榕城”,南方一些村落,常在村口种上榕树,作为“风水树”,以作庇荫乡人。
本文选取“榕树”作为载体,围绕着榕树下发生的许多事情,升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这样写,把故乡的风貌人情浓缩在榕树下,使文章更加精练。
文章中写到的拜祭、治癣等事情,看似迷信活动,但正是这些带有风俗的事情,才是故乡的最好再现。
(三)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散文。
文章先借“榕树”这一事物来表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通过回忆发生在榕树下的往事来抒发对家乡的眷恋、思念之情,虽形散但神聚,条理仍清晰分明。
(四)写作特点本文联想丰富,感情真挚。
文章由住所左边的两棵榕树,联想到故乡的榕树,由故乡的榕树联想到可爱的故乡和淳朴的故乡人。
老榕树苍虬多筋的树干,使作者想到了儿时的缤纷之梦;老榕树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勾起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老榕树那“温柔的翅膀”投下的“一地阴凉”,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索和无限的情思。
读着它,我们仿佛看到了老祖母那慈祥的身影,听到了农人们那充满着原野风味的粗犷小曲,感受到了浓蔚的绿阴里飕飕的凉意……故乡的榕树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故乡的人们,远离故乡的游子怎不怀念故乡的榕树? 作者以榕树为凭借,把故乡这些平凡的生活贯穿起来,联想丰富,感情真挚。
本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
叙述明快流畅,描写绘声绘色,议论点到即止,抒情充满激情。
本文的语言很有诗味,细细品读,会觉得自己是在读一首优美的诗。
例如:“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 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三、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1.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
2.文章结构严谨,总体上首尾呼应,最后再次点题,行文内部各层次间的过渡自然流畅。
作者带儿子在榕树下散步,由眼前的两棵榕树引发回忆,想起了故乡的两棵榕树,最后又自然而然回到现实中,按“物—事—情”的次序组织起来。
(二)教学难点1.文章运用了大量材料,文章内容也相当丰富,这得益于联想手法的运用。
2.因此要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并以此联想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生活的掠影,来表达自己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愁。
(三)教学安排2课时。
1课时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按“物—事—情”的次序组织而成的严谨的结构。
另1课时主要指导学生学习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多种表达方式,体会文章优美的、诗意的语言。
四、思考与实践解题1.细腻缠绵。
2.二、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4~10段),是文章的主体,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故乡的人和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三部分(11~12段),由回忆回到现实,再次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眷恋之情。
3.按“物—事—情”的次序组织起来,如“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濛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的大榕树上。
”“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叠纸钱”。
4.(1)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眼前景物与思乡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2)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对童年夏夜生活的怀念,衔接巧妙。
5.榕树是作者回忆故乡的一个线索,一个典型象征物。
五、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善绘画,他的许多画被选送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奖。
1960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便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福建文艺》、《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获好评,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和法文。
1975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七十年代》和内地的《当代》、《作品》、《花城》、《海峡》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同妻子合作以“连云”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
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
《故乡的榕树》获香港第一届(1979 年) 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二)关于榕树最大的连体榕树榕树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树木。
当你初次见到它的时候,一定会惊讶不已。
因为它除去中央的主干部分外,还从侧枝上伸出许多离奇的气根,直扎入土中,远远望去,一棵树就仿佛是一片树林。
这种气根由于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所以又称支柱根。
每根支柱根之间的距离很大,往往可以畅通汽车。
唐代诗人许浑的“松盖环清韵,榕根架绿荫”。
正是榕树的生动写照!榕树除去有庞大的树冠,离奇的气根之外,在它身上还寄生着多种其他植物,有苔藓、石藓、兰草、藤蔓……它们的枝条从大榕树的顶梢像头发一般披散下来,又钻入土中。
有的寄生植物缭绕盘结在大榕树的主干上,一簇簇的热带兰花生在大榕树的树杈里,飘落下阵阵幽香,真仿佛是一座“空中花园”!花园自然引来小鸟,于是又成了鸟类的天堂。
在广东新会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天马河上,有一个绿色小岛,岛上就有这样一棵被称为“小鸟天堂”的巨榕。
这棵榕树气势磅礴,浓荫蔽日,树冠覆盖着15亩多宽的地面,中间栖息着不可胜数的喜鹊、黄莺、麻雀、灰鹤、白鹤、黑鹤,它们早晨、黄昏,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当年著名戏剧家田汉曾来这里赋诗曰:“三百年来榕一章,浓阴十亩鸟千双,共肩差许木棉树,立足长依天马江。
新枝更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全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棵连体榕树。
奇妙的榕树带来奇妙的古迹。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的首府芒市,有一处榕树抱佛塔的奇观。
相传五六百年前,一位僧人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佛塔。
不知过了多少年,塔顶长出一棵小榕树。
小榕树渐渐长大,它的根须顺着塔缝向下延伸,扎入土中,渐渐发育成粗壮的树干,把塔紧紧地箍在中间。
其中有些根须还扎在泥砖结构的佛塔躯体里,在佛塔的腹心中发展起来。
在风蚀雨剥和大榕树的袭击下,佛塔最后开裂倾斜了,而大榕树却枝繁叶茂,将高达8米的佛塔全身包裹,人们称之为树抱塔。
在广东省顺德县容奇镇桂州乡还有一座“树桥”的景观。
据传说,在2000多年前,当地人考虑以木搭桥未必耐久,便在河边种了一株小叶榕树,并用大毛竹穿引它的气根,延伸到河的对岸,共有三根,后来,三根气根渐渐长得粗壮,人们便在上面铺搭木板,成为一座异趣盎然的风景桥。
奇怪的是,后来,这株榕树自身又伸出一条四米多长的气根跨向对岸,高出桥面约70厘米,成了一道天然而又别具一格的桥栏杆。
四方慕名远道而来的游客,莫不为这大自然的巧工称叹!——董源编《中国植物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