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十年动乱之后,我们党和国家走到一个决定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头。
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他强调,要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1978年,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从那时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起航,并破浪前行。
30年来,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书写民族振兴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30年来,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30年来,在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活力。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纵观35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变化之巨大令世人瞩目。
35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人民币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约15万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提升至2012年的38420元人民币。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
从上面的这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掘了人们内在的智慧和潜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给中国带来这样骄人的成就。
回顾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起点。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中国第一轮改革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它把农民从过去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模式下的“大锅饭”中解放出来,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促进了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横向流动及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我国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功解决了10多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但改革要找一个试验区,开放要找一个窗口,现代化建设要找一个突破口,才能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
经济特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关于设置经济特区的方案,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厦门经济特区。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出口加工区正式破土动工建设。
如今,厦门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27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厦门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与重视。
1984年2月7日-9日,邓小平同志亲临厦门经济特区视察,并亲笔题写了“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光辉题词。
邓小平同志回京后,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
在他的直接推动下,厦门经济特区从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全岛131平方公里,这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包括厦门经济特区在内的中国经济特区事业的总设计师。
1991年12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出席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厦门经济特区是海峡两岸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1994年6月22日-24日,江泽民再次莅临我市视察,对厦门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强调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希望经济特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他特别指出“厦门优势、特色应该体现在与台湾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上,这个作用别的特区不能代替,这个作用随着历史前进会越来越显示出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下面就此话题进行阐述。
改革开放让中国摆脱了封闭的局面,打开了国门。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改革开放打破了这种封闭,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迎来了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和国际间的贸易往来。
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开放水平大大提升。
这种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落后的农村经济和封闭的城市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对农村经济进行改革,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与此城市经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在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多个领域得到了推动。
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过去的中国因为封闭而被世界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
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内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引领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吸收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先进的科技,快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过去的农业经济转型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在经济制度的改革、市场化的推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人民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有了这个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就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
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新的探索和完善,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有力提升。
这样的突破、跨越、探索、完善、提升,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来竭力完成。
改革开放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一个需要继续推进的伟大事业。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描绘的中国现代化规划蓝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的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个起点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起点,是一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建设,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起点。
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6年已经达到21万多亿,增长了57.5倍,到2007年则是24.66万亿元。
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底达1.5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在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5亿美元。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
现在中国的粮食、棉花、肉类、钢铁、煤炭、化肥等主要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排在第一位;我们的载人航天飞机已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工程也正在顺利进行,等等,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2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了两层深刻的含义:其一层含义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一条。
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回顾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动力来自何方?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方向和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 找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途径。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改革开放要回答的首要问题,这就必须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存在着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事物皆具有其特殊性,认识事物就要从多方面研究矛盾特殊性。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着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的转化。
矛盾的不同性质决定了解决这些矛盾的不同手段和途径,也决定了这一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部编版九上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精编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考核要求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理解)1.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2)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5)坚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6)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决择。
考核要求二: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3.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别是什么?序号挑战对策(1)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新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展理念,转化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3)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考核要求三:坚持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
(理解)4.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5.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是什么?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616亿美元,对外投资大幅增长。
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0.06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
我们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中国在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走向。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走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迫使我们必须改革,不得不改革.如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泛滥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等。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建国以后模仿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1978年,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致词中说:"中央指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经济领域要改革,政治领域要改革,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都要改革,要进行全面改革.围绕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核心问题,邓小平对全面改革的对象,内容,目标,原则和方法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构想,从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开启了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由邓小平提出并实行的,它确立了中国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中国的命运。
改革开放开启的背景是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和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发展的情况。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困境,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经济增长缓慢,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这使得中国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
邓小平在这种背景下大胆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他指导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城乡改革、国企改革、内外贸改革、金融改革、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
这些改革举措的目的是推动中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并改进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改革开放的影响深远。
在经济领域,中国逐步开放了市场,尤其是外商投资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完善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渠道,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
从而,推动了中国的全球化程度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改革开放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中国开放了对外交流,与国外进行了广泛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平台。
同时,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推动力,推动了教育、健康、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提升,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
不过,改革开放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区域发展失衡、富贵不均等问题。
也有一些地方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的发生,需要政府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
同时,改革开放也应该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问题,为下一代留下良好的环境和资源。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从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来看,改革开放的推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进程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中国应该把握机遇,弘扬创新精神和开放思想,努力解决现存问题,在不断前行中,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自1978年以来,中国以改革开放为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的成功,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之一。
改革开放是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步。
在1978年,中国面临着实行计划经济带来的种种问题,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释放,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推动了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通过开放经济、引进外资、加强对外贸易,中国成功地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这一举措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带动了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非常有限,经济上几乎是封闭的,对外贸易规模很小。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打开了和世界的大门,积极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随之增强。
改革开放让中国站上了世界舞台,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的关键一步。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但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大力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的国民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发展。
特别在科技领域,中国跨越式地发展,已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中国的高铁、互联网、移动支付等领域都独具特色,引领着全球潮流。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面临着经济停滞、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等严重问题,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同时,国际形势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改革开放成为了人心所向,也是必然的选择。
改革开放的可行性得到了外部条件的支持。
在7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的潮流,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
这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条件。
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XXX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30多年的实践中,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都飞跃上升至世界第二。
人均收入也从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上等收入国家,人民进入了小康社会,教育普及至高等教育入学率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各项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生机蓬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面对环境约束加剧的严峻形势,确立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大中城市第四位。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可以快速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面貌,也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特别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腾飞,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国内生产总值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开放了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国外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
这种经济发展的成就,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采取封闭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受到严格的控制和限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政策,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下了基础。
改革开放也为中国带来了文化自由和思想解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得到解放,社会的活力也得到了释放,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这些变革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也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采取封闭的对外政策,与西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关系十分紧张。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中国不仅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也成为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重要角色。
这种对外开放的政策为中国的对外关系带来了积极影响,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使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使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使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论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题目: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论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答: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党之所以能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之所以能不断提高,都是与我们党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场"和“排头兵”,在改革开放30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我将结合深圳改革实践来论述: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经济总量跃居中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一个罕见奇迹。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和生动反映。
深圳成功的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经济特区,没有特区今天的发展。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完全可以较快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未来希望。
1979年1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省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2月2日,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
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炸响开山炮,这被称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30年间,招商银行、中集集团、平安保险等一批知名企业从蛇口起步,叱咤风云.蛇口的一系列改革成绩斐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变革的一个缩影。
在蛇口炸响的”中国对外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 这一声在沉默年代的爆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号声,是"杀出一条血路”的呐喊.僵化的思想被它震出一个缺口,新的体制从这里破土。
初中毕业道德与法治总复习精讲 第一篇 考点梳理 固本夯基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九年级(上册)知识概览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2.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 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抉择择。(高频考点) 2.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谋复 兴复兴。 3.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不平衡平 衡不充不充分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频考点)
(2)经济意义:有利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促 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物质基础。
(3)社会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6.(意义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是什么? (1)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有利于保障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4)有利于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补齐我国农村发展的
※6.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 谋复兴。(P8)[2021 武汉 21④,恩施 15(1),随州 28①;2020 黄石 17(1), 襄阳 13(2)]
考点 2:走向共同富裕 ※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P9)[2021 随州 29(2),荆州 6③;2020 宜昌 14D,随州 24③、25②,武汉 17④;2019 襄阳 8,十堰 31(1)]
(2)人民过上幸福生活:①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②人民收入较快 增长;③家庭财产稳步增加;④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⑤脱贫 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段话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表达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那么,改革开放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究竟有哪些重大历史作用呢?1.改革开放使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进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当时,我们党之所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正如邓小平所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带领人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社会主义的中国尽快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正是由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举起了改革开放这面伟大旗帜,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所以才逐步引导全国人民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向全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制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
择,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 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择。从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 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 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 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 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 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 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命改 运革 的开 关放 键是 抉决 择定 当 代 中 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 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 放3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指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 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改 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认真 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 这一重要论断,对于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水通过三峡泄洪坝下泄
大型工程不断上马投建,三峡、高铁,举世瞩目!
我军陆航米-171武装直升机群和歼20 国防科技不断提升,打到美帝不是梦!
中国货,黑大叔我最喜欢
三、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信心。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 位。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努力使改革成果由人民 共享。
改革开放的意义高一政治必修三
改革开放的意义高一政治必修三改革开放的意义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历史意义我国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稳定政局。
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
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
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
中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如今,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期已经走过30个春秋。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一历史的结论不可动摇。
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告诉人们,绝不是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已经解决,生产关系就时时处处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从此乘上了顺风船,可以无忧无虑地驶到胜利的彼岸。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兴旺起来;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社会主义正在走向兴旺。
经济建设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
政治建设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健康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海外炎黄子孙心向祖国。
文化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斐然,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
放眼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派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可以自豪地说,从近代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伟岸的身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关系到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历史性选择许多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遭受重创, 甚至亡党亡国, 归根到底就是没能正视历史条件的变化, 创造性地应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在不断地回应时代的挑战中, 科学地总结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而开拓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在不断地科学把握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中, 结合中国的实际, 走自己的路。
这条道路的实质就是回答由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不发达国家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条道路的基本轨迹就是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出中国特色。
因此, 只有真正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此前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才能真正高举这面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 也才能真正认清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决定性意义。
这里主要涉及对于两大历史探索 (即苏联模式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道路) 的正确把握, 核心问题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尖锐问题是, 结束文革以后, 中国存不存在一个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问题, 如果存在, 又是从什么意义上去加以界定的。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 都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根本否定文革前的十七年, 把改革开放视为另起炉灶、改弦更张, 实际上是向资本主义回归;二是满足于十七年的成就, 把拨乱反正视为简单地回到十七年, 看不到必须探索一条没有任何现成答案的新路。
这里的关键是科学地评价十七年。
从历史的观点看, 十七年的成就是主要的, 它所奠定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我们此后一切探索的出发点;从发展的观点看, 十七年的探索并没有真正解决以苏为戒、走自己的路这样一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问题。
如果孤立地抓住前者, 就会否定改革开放、固守老路;而如果孤立地抓住后者, 就会割断历史、走上邪路。
因此, 不承认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的决定性、革命性意义, 就会走已被实践证明是走不通的僵化封闭的老路;而不承认十七年探索所奠定的社会主义基础, 就会走已被历史证明是走不通的资本主义化的邪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机时,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紧急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知道,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内容,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以及成果进行了一个回顾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一节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关于这个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他非常正确的把握了当代中国的两个重大抉择:第一个重大抉择,其实发生在上个世纪上半个世纪,当时中国面临一场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选择:到底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做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国。
————1949年新民主主义的成功,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重大抉择,就是在1976念得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前部分发生的这个变化。
那个时候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斗争位中心,严重忽略经济建设,这时候,中国人民又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是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还是要富裕的社会主义?后来小平同志拨乱反正以后,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一段时期内的错误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概念吗:贫穷的社会主义?富裕的社会主义?富裕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今天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先不说,先看看贫穷的社会主义:1978年,十年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崩溃边缘(1)中国有2.5亿人达不到温饱,其他人也是勉强吃饱饭。
(中央文件)(2)全国人均银行存款2元。
(3)国家外汇储备只有1.7亿美元。
当时邓小平就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所以先看第一个问题: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进行了艰辛的时间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学们,包括老师我在内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学习中生活中都会听到、看到、接触到很多关于改革开放的新闻,对改革开放也有或多或少、一定的了解。
但是大家可能对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了解不多。
那么我现在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当时,邓小平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搞了三十来年社会主义,最后人民贫困到这种地步,我们似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
邓小平同志用排除法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讲什么不是社会主义?)(1)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2)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3)吃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4)速度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最后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他又讲了一番振聋发聩的话:不改革死路一条。
不改革怎么体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么长时间以来(30年),大家吃大锅饭不好好干活,跟着资本主义爬行,资本主义发展比我们快,这怎么行?所以,不改革确实是死路一条。
历史学家:中国历史上是一头沉睡者的狮子,睡了好久,一直没有醒过来。
现在我们醒过来了,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来别人发展了,我们落后了。
我们要想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就得找到一条支付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发展道路。
小平同志作为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用八个字概括了这条道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事实证明:(1)对内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2)对外开放————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所以说,改革开放关键抉择之后,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因此,改革开放很重要,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怎样?(连接语:看看第一个小问题)1、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1)国内情况: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人民贫困——76年世界银行到中国调查研究:中国有6.4亿贫困人口,当时中国有13亿人口,贫困人口比例高达64%。
错过20世纪70年代蓬勃兴起新科技革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拉大。
2、什么是改革开放?(1)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叶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它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改革与之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
(3)改革的目的:A-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民富裕,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B-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改革开放的原因?(1)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2)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3)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4)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改革30年成就1、国内生产总值GDP1978年,3645亿元——————————2010年,6.04万亿元2、粮食、棉花总产量粮食:1978年30477万吨———————2010年,54641万吨棉花:1978年300多万吨———————2010年,663万吨1978年,长期短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3、耕地10%——————————人口22%4、工业:1979年—2010年,年均增长超过11%,2010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43846.81亿元。
5、财政收入1978年,1132亿元———————2010年,83080亿元6、国家外汇储备1978年,1.7亿美元——————2010年28473亿美元,世界第一7、外贸进出口总额1978年,206.4亿美元(29位)—2010年29727.6亿美元(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德国)8、实际利用外资1985年,47.6亿美元——————2010年,1000亿美元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343.4元————————2010年,19109元10、农村人均收入1978年,133.6元————————2010年,5919元11、城市人均居住面积1978年,6.7平方米———————2010年,17.2平方米12、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978年,8.1平方米———————2010年,34.1平方米13、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健全,农村合作医疗普及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创新发展(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二)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受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左”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总是绕不开“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邓小平一再指出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一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讲的是我们在发展上的唯一之路,你必须走这条路,不走这条路就是死路一条、就走不通。
关键抉择——讲的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
必由之路——是把改革开放放在一个更长久的分析框里来讨论。
为什么是必由之路呢?看看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有很多问题,否则不会长期落后,问题在何处呢?黑格尔:中国人创造了历史,读历史要从中国人开始,但是走进历史这扇大门之后我们就看不到中国了。
就是说再创造了伟大的历史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处在一个停滞状态。
(马克思对这个观点也是认同的)马克思的研究认为:中国是一种亚细亚生产方式、男耕女织、自然经济基础以及中央集权统治,造成了这个社会缺乏创造力。
我们现在走复兴之路怎么办?——改变这个传统,重新创造历史。
过去,我们辉煌——很长时间,我们停滞——现在,我们重新创造。
通过什么创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要突破什么呢?(1)传统的思维方式(2)传统的意识形态(3)传统的政治体制(4)传统的经济框架我们要从这个创痛的桎梏下走出来,程序创造历史,就一定要改革这些东西;然后在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开放去借鉴一些东西。
我们打开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来看,很多成功国家,它们都是开放国门,借鉴了很多世界成功的经验:(1)古希腊借鉴了古埃及的经验(2)古罗马借鉴了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经验(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在欧洲大陆首先发生,但却是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为什么呢?因为英国开放了,英国人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