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本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

合集下载

巧用课文素材-写作剖析

巧用课文素材-写作剖析
高考作文指导
巧用课本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
(一)
如梦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常记酒店日暮,喝醉不知归路。兴 尽晚回屋,误至垃圾深处。呕吐,呕吐。 惊起苍蝇无数。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 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网络空间,自由身在,虚幻缥缈。 看聊天室内,美眉多娇;网络游戏, 刺激奇妙;论坛上下,交流技巧,欲 与世界过过招。须某日,若离开网络, 心痒气躁。
------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正反对照 ,加强力度 说理为主,用例为辅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 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 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 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 成了天之骄子。
网络如此多娇,引无数网虫竞折 腰,昔青蛙恐龙网上乱跳,星际反恐, 血腥 残暴,黑客闪客,各领风骚,四 处乱窜。任逍遥,数网络大虾,还看 今朝。 ------《沁园春·网络》
教学目的:培养分析 运用课本素材的能力, 让课本素材在高考作 文中发挥优势。
风,也是一种文化。从《诗经》到 唐诗宋词,从汉高祖刘邦到李煜、王安 石,风无不是一种永恒的文化。譬如, “大风起兮云飞扬”、“山雨欲来风满 楼”,还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春 风又绿江南岸”等等。哦,我明白了, 风还是一种深沉妙不可言的文化。
-----浙江省考生《理智的重要性》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 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 “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 也。”
————《过清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50张ppt)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课件: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50张ppt)
展开联想的翅膀,也许想到的是一首诗 ,或是一首歌, 亦或是个片段 《简爱》
感悟
缺点。
你站在一起。
1他纵有千个优点,但他不爱你,这是一个你永远无法说服自己去接受的
2 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 3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
香河一中高一语文组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苇《我听说》
要素 看山 ---赏菊 -植柳 ----
常规理解 延伸思考 因山之静----- 做到内心澄净 -因居之美 ---- 欣赏美好事物 因柳之朴---- 拥抱俗世生活
运用示例: 在魏晋那个让人窒息、没.有希望的时代里,因为绝望,阮籍 消沉了,稷康死了....... 却同样有人活成了一道风景,再思考活着 的意义,那就是陶渊明。 因为他拥有一座山,山的沉稳给予他生命的支撑 ——能够做到 内心沉稳,便可以深思存在的价值(具体阐释) 因为他欣赏一丛菊,菊的艳丽让他明白生活的灿烂——懂得 欣赏美好的事物,便可以发现生命的美好 (具体阐释) 因为他植下五棵树,柳下有供他赊酒的村庄,呼唤他给豆除 草的老乡——拥抱每一分世俗的生活,体会生命中永存的温暖 如果有生命价值的支撑,如果能欣赏生活中的美,如果能感受 尘世生活的温暖,我们一定会对生命充满信心,去爱这个也许并 不完美的自己,去爱这个确实让人悲喜交织的世界.
小结: 陈旧的材料,看似与主题不合的内容 通过推陈出新,也可以巧妙地运用。
注意:
推陈出新法的推陈,必须仍依据素材推 陈,不能脱离原有元素——即忠实原意 推陈出新法的新,也必须是能存活的新, 不能变异——即合理创新 否则,会坠入 牵强附会甚至 荒诞怪异的 悲惨境地 。
古人只是我们作文的材料;我们的用意不是仅仅谈论 古人的事情。任何人物事例材料的使用,在考场作文中 应该与现实及人生结合起来,至少要有现实因素的注入 或暗示,这样文章便可深刻隽永。 如:《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 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 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古人

巧用课本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中考作文指导之课本素材的挖掘及运用

巧用课本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中考作文指导之课本素材的挖掘及运用
1、秋日里,在草堂与杜甫一起仰天长号“八远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体会诗人背井离乡的心酸和穷困潦倒的无奈。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丽的轻纱,我不愿显得呆板,也佩戴了 一枚胸花。”入冬,我手捧着亲爱的书,在火炉准备一杯热茶,就着漫天飞 舞的雪花,温习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利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衾不暖锦衾薄。”的塞北风光。依偎在窗前,描绘“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的苍凉景象……
乐毅,可见他早有出将入相之志,因此即使刘备不上演三顾茅庐,诸葛亮也终会登门 自荐。因为他告别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艰苦卓越的政治斗争,不失为一种胆魄。
陶渊明本为朝廷官员,但他厌弃官场黑暗,追名逐利,因此他弃官隐居,放弃了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他告别 权贵,摒弃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怀,绝对是一种胆魄。
阅读佳作作是怎样使用课本中的诗句的?
1、秋日里,在草堂与杜甫一起仰天长号“八远秋高风怒号,卷 我屋上三重茅!”体会诗人背井离乡的心酸和穷困潦倒的无奈。 欣赏美国诗人狄金森的:“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田野披上艳 丽的轻纱,我不愿显得呆板,也佩戴了一枚胸花。”入冬,我 手捧着亲爱的书,在火炉准备一杯热茶,就着漫天飞舞的雪花, 温习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利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衾不暖锦衾薄。”的塞北风光。依偎在窗前,描绘“孤舟蓑 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苍凉景象……
阅读佳作,发现优秀作文素材挖掘技巧三
告别是一种胆魄 鱼儿告别池塘,你认为她会没命?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江河;鸟儿告别竹笼, 你认为她会饿死?不,她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别高山,你认为他会孤独?不, 他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天地……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尝试告别,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 我不得不说:告别是一种胆魄。 诸葛孔明深居隆中,以躬耕为乐,吟唱为趣,似乎无意于征战,但他常自比管仲、

巧用课本素材,让作文别有洞天

巧用课本素材,让作文别有洞天
62
点 事件 上 , 这 虽 然 可 以给 人 一 种 关 注 当下 的 印 象 , 但 一 些 学 生 对热点人物 、 事件并没 有形成独 特的见解 , 而是 人 云 亦 云 . 甚 至 生拉 硬扯 , 达 不 到 让 素 材 为 中 心 服务 的作 用 。 我 们 不 妨 另 辟 蹊径 . 转换思路 : ( 一) 同样 是 热 点 人 物 , 我 们 可 以把 他 的 事 件 分 成 两 类 . 一 类 是 大 家耳 熟 能 详 的 , 另 一 类 大 家 提 到也 许 知 道 . 但 没 有 到 泛 滥 成 灾 的地 步 。 我 们 可 以把 目光 放 到第 二 类 上 , 这 样 让 热 点 人 物陌生化 , 可 以带 来 一 些 新 鲜 感 , 显示 出视角独 特 、 思 维 开 阔 的 优点 。 以《 项羽本纪》 为例 , 有 关 项 羽 的故 事 不 少 , 如“ 破釜沉舟 , 背 水一 战 ” , “ 乌 江 自刎 ” , 大家都十分熟悉 , 但是对“ 东城快战” 就 相对 陌生 。在 “ 东城快战” 中, 项 羽 的个 人 英 雄 主 义 、 刚愎 自 用、 逞 匹夫之勇 , 失败后不能 直面过错 。 一 心 只 想 着 如 何 顾 及 自己 的 面子 , 展 现 得 淋 漓 尽致 。 位 同学通 过 审读 作 文命 题材 料 , 提 出 了 自己 的观点 : “ 我 们 的人 生需要 靠 自己 的双手 去创 造 . 这样 我们 才 能明 白 自己最 需 要 的是 什 么 。也 只有 我们 努 力争 取 , 不 因为 一 点 小事 就 半 途 而废 , 这样 才能 体会 到 生活 的甘 甜滋 味 。” 这 位 同学 在论 述 自己的观 点 时运 用 了上述项 羽 “ 东 城快 战 ” 的例子 。他 在文 中写道 : 项 羽之 所 以无 法 品 尝 到 最 后 成 功 的 甜 美 滋 味 .是 败 在 他 的 妇人 之仁 和太 顾 及 自己 的面 子 。 在 听到 四面 皆楚 歌 时 , 他 想 到的不是怎样 突围保存有生力量 。 以待东 山再起 , 而是 “ 今 卒 困于此 , 此天之亡我 , 非 战之 罪 也 。今 日 固决 死 , 愿 为 诸 君 快 战” 。 最后 关 头 , 生 死存 亡 之 际 , 一 个 将 领 考 虑 的 是 推 卸 自己 的 责任“ 此天之亡我” , 只求痛快一时的“ 快战” 。 这种逞匹夫之勇 的 个人 英雄 主义 .是 因 为 项 羽 完 全 不 明 白作 为 一 个 将 领 需 要 些什么 , 又该为之付 出什么 , 这 种 不 计 后 果 的沽 名 钓 誉 之举 , 只 能 让 他错 失 了 大好 机 会 , 落 得 乌 江 自刎 的结 局 。 这 样 的 写法 , 既 是 对 课 文 知 识 的灵 活 扩 展 , 又 能让 作文 相 得益彰 。 何乐而不为? ( 二) 对 于熟 悉 的 史 实 , 我 们 大胆 抛 弃 热 点 人 物 , 关 注 那 些 被人忽视 , 或者还没引起注意的人物。 譬如“ 识时务者为俊杰 ” 这个话题 , 一 些同学想到《 史记》 , 第 一 反 应 是 汉 高 祖 刘 邦 在 鸿 门宴 中 的表 现 。可 是 这 又 难 免 成 为 口水 素 材 。 《 淮 阴侯 列 传 》 中 的蒯 通 其 实 就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例 子 。一 位 同 学在 作文 中写 道 : 很多人对于蒯通在高祖面前 “ 冤 哉 亨 也 ” 的 大 呼 嗤 之 以 鼻, 我却认为 , 蒯 通是 一 位 识 时 务 的俊 杰 。自古 良禽 择 木 而 栖 , 蒯通在追 随韩信时 , 为韩信殚精 竭虑 、 出谋 划 策 , 多 次 劝 说 韩 信抓住 时机 , 可惜 韩 信 优 柔 寡 断 , 不 听 良言 , 最 后 落 得 被 斩 钟 室 的下 场 , 显 然 韩 信 对 于蒯 通 而 言并 非 良主 , 而且 “ 当是 时 , 臣 唯独知韩信 , 非 知 陛下 也 ” 。也 是 大 实 话 , 作为一名辩士 , 蒯 通 的举 动 无 疑 是 明 智 的 … … 以上 两 个 例 子 材 料 原 型 都 出 自课 内 素 材 ,只 不 过 在 运 用 过 程 中巧 妙 避 开 了 同一 素 材 中 大家 习惯 上 集 中 使 用 的热 点 部 分, 达 到 了耳 目一 新 的 效 果 。 我 们 在 关 注 热 点 的 同 时 , 不 要 陷 入热 点的泥沼 . 不 妨 关 注 热 点 背 后 的影 子 , 也 许 能 独 辟 蹊径 , 让作文绽放光彩 。 在教学过程 中. 教 会 学 生 对 每 天 所 学 的课 本进 行 挖 掘 , 从 更 深 的层 次 认 识 教 材 , 不必好高骛远 , 不 必 舍 近 求 远 。我 们 无 法 改 变 课 内素 材 的长 度 . 但 能 设 法 增 加 它 的宽 度 和 深 度 , 使 教 材 成为作文材料 的“ 无尽 藏也 ” , 将 课 内教 材 内容 与 发 自生 活 的思 考 结 合 起 来 。 作文 素材 方 能 “ ��

巧用课文素材写好高考作

巧用课文素材写好高考作
请以“亲情”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a
29
巧用课本素材 作文别有洞天
一、明用课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 二、暗嵌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 三、活用课文中的句子形式。 四、翻新课文内容,重新造写。
a
30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 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 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 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 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 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 活中寻找它的答案。
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 奈;杜甫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 白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泪,飘洒。 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泪,表达了千种风情。
我听到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
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
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
将来。
————高考作文《过清论》
a
8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 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曰弊在赂秦也。”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 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
——00年高考作文《风是什么》
a
6
一、引用课文中的名句、 语句、典故
a
7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 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 “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 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 在技穷也。” ……

巧用课本论据 作文别有洞天

巧用课本论据 作文别有洞天

巧用课本论据作文别有洞天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写作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可见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因而笔下不能生风。

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我认为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当中,不失为写好作文的一种巧妙手段。

本人认为作文完全可以借鉴课内知识,尤其是写议论文。

可以说:巧用课内论据,作文别有洞天。

譬如:以“积累”为话题作文,我们就不妨引用《劝学》中的某些话语来论述: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勤于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学有所成。

荀子就曾经告诉过我们:“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重视积累,学会积累。

又如:以“持之以恒”为话题作文,我们同样可以引用《劝学》中的材料:荀子不是告诫过我们“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吗?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树立恒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怕艰难困苦、不怕千磨万击,何愁学业无成?何愁事业不成?可见,持之以恒是成就一切的重要因素。

再如:以“创新”为话题作文,我们是否想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 21世纪更是创新的世纪,我们要想有所出息、有所建树,就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我们就绝不能像别里科夫一样胆小怕事、因循守旧,把自己时时处处藏在套子里。

作文不仅可以引用课内知识,更应该多角度、有新意地引用,才能写出有新意、非同一般的优秀文章。

2019年动动脑子别有洞天四年级作文

2019年动动脑子别有洞天四年级作文
我这个办法还挺有效,没多久,组长就把检查结果统计好并送了过来。看着统计表,谁完成了,谁完成得好,我是一清二楚。更让我欣慰的是,我这种方法还被推广了。今天的日记检查,王诗童同学继续发挥统计表的作用。呵呵,这个小机灵鬼,还学以致用了。她不但让我清清楚楚地了解到昨天的日记情况,还让我看到了这个小才女的才能。
动动脑子别有洞天四
昨天是开学的第一天,繁琐的教学工作让我忙得晕头转向。可仍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没有着落,就是检查假期作业。提起这个工作,我就头大。因为70个同学的作业,全部收起来都要费番功夫,更不用说逐一检查了。所以,我发动了我的小助手──组长来帮忙。还好,这些小助手都是我精心挑选的,都是我的得力干将。他们不花多少时间,便检查完毕。可是,当汇报检查结果时,麻烦又来了。五项作业,每组7个学员,加起来每个组长就要说35项。关键问题是,我的脑子又不太灵活,听着听着就犯糊涂了,到底谁做完了,谁没有做完,我是一个也没有听明白。
我得想个好办法,让汇报工作变得简便可见。想个什么办法呢?脑子里突然出现了那天在网上看到的博文《统计表像向导》,我的灵感也随之闪现,我何不也利用统计表统计假期作业完成情况,这样检查结果不就一目了然了。
想到这里,我自己设计了一个表格,给同学们出示出来
王静怡郭思怡ຫໍສະໝຸດ 李思远表格的填写,我也有要求。首先把作业检查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完成,一类是没有完成。没有完成的用“×”表示,而对于完成得,我让组长根据情况分为优、良、差三类。字体好,内容精彩的在表格里填“优”,字体一般的填“良”,字体潦草的填“差”。
这就是教育的魅力啊!其实,繁琐的教学工作在我们的智慧指挥下,也可以变得轻松容易。我不禁要感慨,动动脑子,别有洞天!

巧用细节描写,作文别有洞天——记叙文中细节描写方法例析

巧用细节描写,作文别有洞天——记叙文中细节描写方法例析

□海南省华侨中学宋婷巧用细节描写,作文别有洞天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写出的记叙文大多都是一些内容空洞、语言苍白、表意不清、思想不深的文章。

而这样的文章必然不会吸引评卷老师的注意力。

其实,要让记叙文的写作有亮点,这也不难,这就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巧用细节描写,这样,写出来的记叙文也就别有洞天了。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它可以是一个细小的场景,也可以是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

在记叙文写作中加入细节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彰显人物的情思,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为文章增色添彩。

这就是所谓的“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在记叙文写作中的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从“细”处入手,将细节描写落到实处,让作文“别有洞天”。

一、细设追问法在记叙文写作中,通过不断的追问,我们可以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我们看如下一个人物描写的句子:“老蔡其实年龄不大,个子很高,身材魁梧,样子很滑稽。

”在描述老蔡的特点时,作者仅用了几个形容词,如年龄“不大”,个子“很高”,身材“魁梧”,样子很“滑稽”。

但这几个形容词并不能生动、形象地突出老蔡的特点,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在这几个形容词的身上做文章,运用追问法,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人物的形象感了。

(追问:①年龄“不大”是多大?②个子有多高?身材有多魁梧?③什么样的形象让人觉得很滑稽?)通过追问,学生修改为:“老蔡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他三十出头,高高的个子,魁梧的身材,看起来倒像个体育老师,但他却在鼻梁上架了一副啤酒瓶底一样厚的眼镜,一副很滑稽的样子。

”[1]通过追问,添补语句,一个威严博学又幽默滑稽的教师形象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个方法一般用于肖像描写中。

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抓住人物典型的外在特征,步步追问,在细微处驻足,通过对人物外在形象的细节描写就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清晰化,生动化。

用小树林和别有洞天写作文

用小树林和别有洞天写作文

用小树林和别有洞天写作文漫步在树林中,树林里丰富的色彩,树木傲然的身姿,还有大自然赋于它美丽优雅的样纸,即刻会将你迷倒。

阳光下,走进树林,每棵树都挺拔地站立在我我面前。

他们的树枝纵横交错在一起像亲密无间的家人。

而他们的身姿却各不相同。

有的傲然挺力,像是一位不屈的战士,有的体形十分高大,看起来威风凛凛,则像是一位气宇非凡,才智过人的将军,还有的亭亭玉立,像一名身量纤纤外表俊俏的女子。

但无论是“士兵、将军或是女子,他们身上都蕴含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美感。

从远处看,树林的色彩似乎只有叶子的绿色,树干、树枝的深色,以及土壤的土黄色。

这样一来,不免就显得有些单调。

其实不然,只要你走近些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其实树林的色彩比想象中多得多。

有清新的浅绿色、也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嫩绿色、也少不了有阳光灿烂如金黄色,还有深沉、暗淡的深绿色。

而那黯然失色的深绿色,则像一位经历过人生的风吹雨打,雨淋日晒,从而退去了青涩,有了成熟的中年伯伯。

站立在树林中,尽管太阳很大,但站立在这片树荫之中,丝毫感觉不到炎热,只有会心的清凉。

灿烂的阳光从树的枝叶间细小的缝隙中倾泻而下,形成一束束仟细的光柱。

而这光柱给眼前的树林增添了许多如烟似梦的朦胧感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

在雨中,树林的景色又是完全不一样。

树林被笼罩在轻盈而充满梦幻的烟雾中,仿佛是大树们出汗了。

飘飘洒洒的细雨,穿个薄雾,射在了树叶上,发出滴答-------嘀嗒------的响声;还有的打落在路旁的岩石上,发出低沉的咚-----咚------的声;也有些雨丝调皮地钻进泥土里,不仅将土黄色的土地染成了黑色,还留下了沙沙——沙沙——这样美妙的音韵,甚至还有雨点欢跃地降落到土地里的小水洼中,发出清脆的“叮咚——叮咚”……仿佛是一场盛大的演唱会。

雾,渐渐的散了,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注了呼吸。

林子中一下子变得非常静溢了,我踏着湿润的土地,走进湿润的土地,走进树林深处。

我抬起头,仰望头顶的树冠。

作文高分秘笈: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作文高分秘笈: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作文高分秘笈: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胡记霞
【期刊名称】《文理导航(中旬)》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对考生来说,在150分的语文试题中,作文占到60分,可以说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而作文成绩的高低,和考生在作文中涉及的素材有很大的关系.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把课本素材活用到作文中,不失为高分作文的一个捷径.那么,这些素材到底要怎么准备、怎么用才恰到好处呢?
【总页数】1页(P38)
【作者】胡记霞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J], 付洪霞
2.作文高分秘笈: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J], 胡记霞
3.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J], 李海丽
4.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J], 李海丽;
5.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J], 刘宗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换个心态别有洞天作文

换个心态别有洞天作文

换个心态别有洞天作文换个心态别有洞天作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换个心态别有洞天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换个心态别有洞天作文1心态,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左右你的心情和生活——能使你开怀大笑;能使你号啕大哭;能使你春风满面;能使你触目伤怀······所以,时刻保持着一个好的心态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在遇到考试失利的时候,换个心态,考试的失利就是下次成功的奠基石;在遇到作业忘带的情况时,换个心态,作业的忘带就是做事细心与否的考验;在遇到老师批评的时候,换个心态,老师的批评就是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否定;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的时候,换个心态,这次遇到的困难下回再也不会遇到了······可见在遇到同一件事时,人们往往会有两个心态——乐观心态和消极心态,我们应时刻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以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我也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学校运动会时,突然下雨了,同学们都只能打道回府,到班级里自习,大多数同学都怀着一种消极的心态,认为失去了玩的机会。

而我却换了一种心态——我们虽然失去了玩的机会,却得到了学习的机会,正所谓有得必有失。

正因为我的`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我当堂课的学习质量要比其他人高得多。

所以我认识到了心态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同学们,在遇到一些消极情况时,希望我们能化消极为积极。

换个心态,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许是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结果。

换个心态别有洞天作文2在遇到考试失心态,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左右你的心情和生活——能使你开怀大笑;能使你号啕大哭;能使你春风满面;能使你触目伤怀……所以,时刻保持着一个好的心态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换个角度别有洞天作文

换个角度别有洞天作文

换个角度别有洞天作文换个角度别有洞天作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换个角度别有洞天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听过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故事:美国小姑娘玛利亚出生在萨尔瓦多一个贫穷的印第安人家庭。

6岁时,她随父亲到著名玩具商唐纳德?斯帕克特的家里擦玻璃,正好碰见了手里拿着玩具的斯帕克特。

他问她:“你喜欢这些玩具吗?”她回答道:“你手里的玩具我都不喜欢。

”然后逐一地数落起这些玩具的缺点来。

斯帕克特大为惊奇,认为她十分与众不同,便又拿出各种精美的玩具摆在她的面前,征求她的意见。

玛利亚对这些孩子们异常喜爱的玩具一一批评,她的“吹毛求疵”却那么中肯、那么切中要害。

斯帕克特不仅没有生气,还十分高兴地聘请她做公司的设计顾问,并签订了一份长期合同。

斯帕克特在谈到为什么聘请6岁的玛利亚做公司的顾问时,说了这么一番话:“所有的玩具设计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我们早已成为成年人,失去直接反应能力,眼光陈旧,缺乏激情。

”事实证明,经玛利亚鉴别过的玩具市场非常畅销,且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斯帕克特十分大胆地打破了一般人的思维,试用小孩子的眼光去鉴赏玩具,改造玩具。

这样的玩具更能吸引住小孩子的眼球,从而提高玩具的销量。

这何尝不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伽利略打破传统封宗教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理念,促进了科学进步,从而万古流芳。

比尔盖茨放弃哈佛学位,致力于当时并不吃香的电脑行业,成为了世界首富。

因为创新,电灯取代了蜡烛,楼房取代了平房,空调取代了风扇。

因为创新,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我想说,创新无国界。

丁肇中花费了两年多时间在嘲笑和否定中研制了一架高分辨率的探测器,发现了J粒子,轰动了世界物理界。

齐白石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使他的作品更出色。

李四光反复研究推出全新的找油理论。

我们的教室别有洞天小学生作文_作文700字_小学作文_

我们的教室别有洞天小学生作文_作文700字_小学作文_

我们的教室别有洞天小学生作文我们的学校有三十几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布置都不同,但是我觉得还是我们班的教室别有洞天。

小作家专栏顾名思义,小作家专栏张贴的都是我们班某一个小作家的作品。

这是林老师为了培养我班的“小作家”出的高招。

能够安排在专栏展出的同学,当然都是在班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了。

上专栏可不容易,不但是要拿得出手,还要有一定的数量,每次要七八篇。

林老师善于发现同学们擅长的写作方面,规定了每次展出的主题,这就逼得你非好好去写不可。

那主题都充满了鼓励,你看:第一期:挑战杨红婴——“作文超女”陈舒荧作品展;第三期:童眼看花——“火眼神笔”鲍诗莹观察记展;第五期:小画家神笔——“全能才女”倪榆姗学艺苦乐记……错别字医院我们班的“错别字医院”成立于这个学期,“院长”是林老师,助手是学习委员。

错别字病院在前面黑板的一角,既然是医院就缺不了“十”字标志,在标志下面写着“错别字医院”的字样。

“医院”中有几个“病人”,都是同学们写作业时出现的错别字。

每隔一段时间,“院长”林老师就会专门组织全班同学集感悟诊,找出“病根”,提出“治疗方案”。

这个特殊“医院”恐怕是全国最小的,不过,它的实力可不敢小瞧。

有了这个“医院”,同学们就会少闹出好多笑话。

一位同学在作文里写道:星期日,我吊在家里没事干……真吓人,他居然把“呆在家里”,写成了“吊在家里”。

在诊断的时候,我们会诊的病因是:写作业精力不够集中,心中想写这个字,下笔时却写成别的字。

开出的“处方”是:写作业要全神贯注,写完了要以轻读的形式检查一遍。

半个学期来,这个“错别字医院”还真的“治愈”了不少同学爱写错别字的毛病。

诵读园走进我班教室,转过身去看后黑板,你的眼睛一定会停留在这个地方。

对!它就是“诵读园”!“诵读园”占据了整个黑板的四分之一左右,别看它地方小,却是我们徜徉的好去处。

它像一股股清泉,不断给我班的同学送来语文知识的甘霖。

宋词、、对联……应有尽有,丰富多彩。

它带领我们走进浩瀚的语文天地,去领略汉语文化无穷的魅力。

想象力别有洞天

想象力别有洞天

想象力别有洞天作者:王琦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2年第10期今天,我给大家讲两篇唐传奇,一是《巴邛人》,一是《元无有》。

我认为,《巴邛人》和《元无有》是两篇唐传奇短小精品。

巴邛是一个地方,这里一户人家里的橘园在橘子成熟摘完后,树上还剩下两只大橘子,每个都有装三四斗米的盆子大。

斗是一种容器,三四斗约三四十斤大米。

两个橘子真大得异乎寻常。

不寻常事物常会出怪事。

小东西特别大、或大东西特别小,都会产生怪异现象,有某种人们无法掌握的神秘力量在主导怪事的发生——至少古代人们是这么想的。

记叙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这是语文老师都给学生讲过的,但光记住三要素还不够,还要懂得运用、变通。

要写好作品,作家要找特殊的角度,运用高妙想象力,并加以精确的文字叙述。

如果张三走过来就写张三走过来了,见一头驴跑过来就说有一头驴跑过来了,那只是记流水账。

但会琢磨的人,见到驴子也会产生联想。

如写唐传奇《板桥三娘子》的这位作家,就觉得这些驴子可能是住店的旅客吃了三娘子的魔法烧饼后变的——后来三娘子自己也被设套吃了魔法烧饼,变成了驴子——好在华山庙旁那位神秘老人眼光厉害,能一下子透过驴皮见到真相,发现原来这就是板桥三娘子。

好作家的好作品,会在“三要素”中腾挪,产生意想外变化,如人变成驴,如堂皇大屋原来是老鼠窝,又或苍蝇、烛台、水桶、扫帚懂得吟诗作赋等。

常人看问题视角一旦产生改变,小说中的一切都会变得闪闪发光了。

《巴邛人》较为有趣之处是“地点”产生变化。

一般人都住在房子里,茅屋或者摩天大楼,别墅或者公寓,顶多是住在窑洞里或树巢上,偶尔出门溜达,可能在树荫下摆龙门阵,下下棋,喝喝茶。

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新景象:四个老头住在橘子里。

橘子不是珍稀物种,大概人人都吃过,很多农家都种有橘子。

在这篇传奇里,巴邛人家摘剩下来两只橘子特别大,还古怪得很——体积比普通橘子大上几十倍,重量却跟普通橘子差不多——简单一句话,包含极多古怪之疑:大橘子跟普通橘子为何同样重?橘子里两个老头难道没重量?巴邛人让人把橘子采摘下来并剖开后,发现每个大橘子都有两个一尺多高的老头在下象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沟,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例二:
“网络空间,自由身在,虚幻缥缈。看聊天室内,美眉多娇;网络游戏,刺激奇妙;论坛上下,交流技巧,欲与世界过过招。须某日,若离开网络,心痒气躁。
网络如此多娇,引无数网虫竞折腰,昔青蛙恐龙网上乱跳,星际反恐,血腥残暴,黑客闪客,各领风骚,四处乱窜。任逍遥,数网络大虾,还看今朝。”
------《沁园春·网络》)
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爽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古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语或短语,使读才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以上文字,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来对比论证兴亡之道。
(四)说理为主,用例为辅
将用例和说理融为一体,从文字的角度说,有叙述也有议论,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事实作为道理的依靠,道理是事实的进一步延伸。
“……可是,严谨的科学告诉我们,感性的东西并不准确,惟有理性的态度才是认知真理的途径。当冷静的哥白尼“无情”地打破寄寓人们诸多情感的“地心说”时,人们无法忍受情感的挫折,便疯狂地烧死了哥白尼--------人们再次被情感所击败。但火把烧不掉真理。人们必须理性的对待事物。”
教师稍作点评:前一首词是词人在少女时期写的,因而格调欢快明朗;与此不同的第二首词是在南渡之后写的,在“卷帘人”丝毫没有感知的景物的细微变化中,倾注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无限情意,实际上,这首词还隐约的表现了她的相思离别之情,“浓睡不消残酒”、“应是绿肥红瘦”等句都富有暗示性,正如黄了翁在“蓼园词选”称的“短袖中藏无限曲折”。“绿肥红瘦”更是千古佳句。
3、使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过清论》)
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源于《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而标题《过清论》却来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主备栏
复备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分析运用课本素材的能力,并感受、把握课本素材的中心,使之应用恰当。
2、过程与方法:教师点拨、启发,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以达到分析表述课本素材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活学活用课本素材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课本素材在学生的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从而使作文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首先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两首词,老师点评小结词的艺术特色,然后多媒体展示学生仿写的两首词,老师点评学生的这两首词填的比较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作文语言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课文的素材。接下来结合一些优秀的高考作文片段,分析如何巧用课本内容作作文素材,让作文出彩。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要点。最后知识迁移,阅读三篇高考优秀作文:化用课文素材,续写文中的作文片段,以巩固学习效果。
题目:亲情,是一种奇妙无穷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是一方名贵的丝绸,细腻光滑------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感情,是关爱,是母爱、是父爱、手足之情、血脉之情,长者对幼者的疼爱------请以“亲情”为话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段文字读来感人至深,其古白话的语言形式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课文的功底特别深厚。首先小作者借用了《六国论》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句子形式,从反面来谈清朝灭亡的原因。然后作者再借用《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句子形式,进一步“过清”,指出清军溃败的原因是“弊在技穷”。
本例是作者将现代中学生迷恋网络的情况用《沁园春》这个词牌来填的一首词,显得雅致有古典情味,而且押韵也较成功,是一首相当不错的“词”。暗用《沁园春》这个词牌的格式,对网络中通用语言把握得非常准确,寓贬于恢谐之中。
(二)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例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证论点的普遍性帮助不大。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变得相当有力。例如:
2、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暗入作文。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过清论》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刘邦后来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向了亡国之途。”
--------浙江省考生《情感与理智》
3、使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进入作文。
4、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二)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三)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四)说理为主,用例为辅









稿
本专题训练学生分析运用课本素材的能力,并感受、把握课本素材的中心,使之应用恰当。让课本素材在学生的作文中发挥它的优势,从而使作文的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浙江省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以上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三)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教学准备:资料打印、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练习:紧扣话题要求,写作文片段?
(学生练笔)
对学生的作文片段进行点评后,教师再次点拨:
1、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善用修辞。
2、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巧用文言。
3、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活用句式。
4、巧用课本素材要学会引用名句。
板书设计:
如何巧用课本内容作作文素材:
1、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明入作文。
(一)化用语句,信手拈来。2、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暗入作文。
揭阳东山中学2015—2016学年度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高三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教师:卢乔伟复备教师:备课组长:黄耿鑫
课题
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课型
专题复习课




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擅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服务。因此,应指导他们在作文训练中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
1、文中的名句、语句、典故等明入作文。
借用法一: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中相关名句、语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
借用法二:先简要的有选择性地叙述课文故事,后面一是用叙述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正面或反面(往往是反面)谈体会,从而与中心思想或话题相系;二是用议论将所揭示的话题与主旨相结合,产生一种论证的气势。
(多媒体展示学生仿写的两首词)
常记酒店日暮,喝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屋,误至垃圾深处。呕吐,呕吐。惊起苍蝇无数。学生甲《如梦令》)
学校考试无数,学生应考有术。深夜答案书,误被父母擒住。好苦,好苦。明日考试没谱。学生乙《如梦令》)
教师稍作点评:这两首词均是学生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后填的较成功的词。第一首讽刺酒鬼喝醉后误入垃圾坑,弄得蓬头垢面,真是让人“呕吐”,最后一句“惊起苍蝇无数”则是神来之笔,形象生动而多有警示作用。第二首则直接批判一些学校考试的佳句,开头两句点明了无数次考试也使学生学会了许多知识,注意这不是正面的东西,而是如何作弊的技巧。晚上回家翻答案书直接抄写答案书,却被父母看见,真是“苦”啊,这样,第二天的考试肯定没有谱。实是批评不学无术的学生,同时也对学校教学工作中重应试教育的局面进行了较隐晦的批评。可见这两首词都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