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库提树《三希堂记意图》

合集下载

三希堂法帖简介

三希堂法帖简介
● 译文:珣拜上再拜上,伯远兄弟在事业正盛之时辞世,距今已经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众兄弟们的尊重,因 为体弱多病,一直想优游自在地生活,当初事业刚刚有起色这样的事就发生了,没能达成愿望。和他的分别 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却永久地作了古人,远远地隔着山道,再也不来看我。
●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 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
● 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 理的亲自指示下以35万元港币的价格从香港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 现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仅存于世的王羲之的真迹精品,王献之 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 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 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 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了,打败了对手,又怎么样呢?还要搞盛大的庆祝活动吗?浩浩荡荡的军队还要得胜还朝吗?
中秋帖
● 作品推测
● 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 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 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 “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 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 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北京故宫三希堂楹联欣赏

北京故宫三希堂楹联欣赏

北京故宫三希堂楹联欣赏
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南侧有一间房子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绚的《伯远帖》。

乾隆将此三件希世珍宝藏此,故名。

深心托毫素;
怀抱观古今。

——乾隆题三希堂
玉堂迎燕喜;
金谷振麟祥。

——佚名题三希堂
梅报平安信;
鸟传如意春。

——佚名题三希堂
情将物外适;
道与古人期。

——佚名题三希堂
无不可过去之事;
有自然相知之人。

——佚名题三希堂
书圃礼园无斁好;
瓯香研净有余清。

——佚名题三希堂
共欣穹宇中秋月;
都作增龄海宝筹。

——佚名题三希堂
修身先谨懔幽独;
在培养才源。

——佚名题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 文博 名词解释

三希堂法帖 文博 名词解释

三希堂法帖文博名词解释
三希堂:指的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书院,位于北京紫禁城内,是乾隆帝为了举办“三希堂四家诗会”而建的。

三希堂有三个大厅,分别是“文心堂”、“史鉴堂”和“诗礼堂”。

法帖:指的是汉字书法的篆刻作品,通常由古代名家或书法家创作完成。

法帖被认为是汉字书法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文博:是“文物博物馆”的简称,是指专门陈列和保护文物的博物馆。

文博馆一般展示和研究历史、艺术、民俗等领域的文物,旨在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文博也可以指文化与遗产保护领域的相关专业工作。

国宝“三希堂”聚散依依

国宝“三希堂”聚散依依

国宝“三希堂”聚散依依作者:江南来源:《文化交流》2010年第08期乾隆至宝侥幸逃过一劫中国书法既是记录华夏文明的语言符号载体,又是以线条和结构意境构成的造型视觉艺术形式。

千百年来,书法名帖一直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甚至连尊贵无比的皇帝也视为至宝。

唐太宗李世民对“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心仪多年,不惜一切手段据为己有,临终还遗命陪葬。

清朝乾隆皇帝对“三希堂”法帖爱不释手,一生临摹研究。

“三希堂”是养心殿西侧的一间小阁堂,乾隆帝将被誉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其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侄子王的《伯远帖》收藏于内。

这三件书法名帖均是稀世珍宝,所以,乾隆帝将收藏它们的西暖阁命名为“三希(稀)堂”,从而也成为上述三件墨宝的代称。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全文共28个字,当时只是便笺手札,因帖内有“快雪时晴”几字而得名。

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后人称之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

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现都已失传,这幅《快雪时晴帖》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由于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惟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

王献之的《中秋帖》,全文共22个字,也是便笺手札作品。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有创新。

此帖已接近草书,用笔如行云流水,完美至极。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在《书史》中盛赞此帖“运笔如火着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大多数人认为,现在传世的这幅《中秋帖》就是米芾临摹的。

明朝书画鉴赏家张丑在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著成的《清河书画舫》一书中,对此有专门记述。

王的《伯远帖》全文共47个字,是问候亲友的一封信札,命名出自于首句的“伯远”二字。

该帖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

此帖是“三希”中惟一的真迹,也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惟一真迹。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对《伯远帖》十分推崇,作诗赞曰:“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

《三希堂法帖》释文

《三希堂法帖》释文

姨母帖摹本,硬黄纸本。

行书。

高26.3厘米。

6行,42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NE5DC?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

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寒切帖摹本,纸本。

草书。

高26厘米,横21.5厘米。

5行,51字。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 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

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羲之报。

初月帖摹本,硬黄纸本。

草书。

纵26.3厘米,横32厘米。

8行,61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平安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4行,27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此粗平安。

修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

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3行,27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不审尊体帖》。

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奉橘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2行,12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快雪时晴帖摹本,麻纸本。

纵23厘米,横14.8厘米。

4行,28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游目帖摹本,纸本。

11行,102字。

草书。

《游目帖》又名《蜀都帖》。

日本广岛安达万所藏,毁于火。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

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

《三希堂法帖》:宝笈三希萃法珍

《三希堂法帖》:宝笈三希萃法珍

《三希堂法帖》:宝笈三希萃法珍作者:孟昭鸿来源:《新晨》2020年第06期乾隆帝搜法书精华集刻汇帖北京的北海公园,相信很多人都去过。

北海最著名的当属白塔,白塔位于琼华岛上,琼华岛又叫白塔山,白塔山西麓有个阅古楼,这是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二年,有着二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阅古楼左毗琳光殿,右邻分凉阁,与小西天极乐殿的“震旦香林”牌坊隔“海”相望,门首“阅古楼”三个大字为乾隆皇帝手书。

进入阅古楼,充满眼帘的是镶嵌在楼内墙壁上的石刻。

之所以说阅古楼非常值得一看,便是因为这些石刻,共495方,这就是收集了从魏晋至明末百余位著名书法家的三百多件楷书、行书、草书等作品,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有乾隆亲笔御制诗一首可以说明阅古楼的价值与珍稀:宝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寿贞珉楼飞四面开屏障神聚千秋作主宾不杂嬴刘夸博广略存魏晋要精真游丝灯影参元契大块文章沆瀣津原诗还有序言曰:三希堂法帖石刻既成,作延楼于琼华岛之西麓,嵌石壁间,用期贞固,因名曰阅古而系以诗。

满清自入关以来,学习和提倡的也是汉族文化,特别是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之风很盛。

清朝皇帝皆长于书画,康熙帝的书法就相当不错。

乾隆也喜欢舞文弄墨,但是功底其实不如他爷爷,虽然这份儿爱好值得肯定,但是绕世界“显摆”这事儿不值得提倡。

乾隆是走到哪儿都作诗,到处写写画画,而且好大喜功,总想做出點儿“业绩”来。

清代乾隆皇帝执政之初,由于处在所谓“太平盛世”,更兼弘历本人酷爱书法绘画,喜古代书画的收藏,因此,当时皇宫内廷名画名帖的珍藏盛况空前,蔚为大观。

在中国的书法名帖当中,晋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墨迹。

乾隆十一年(1746),弘历收得了“三王”的名帖,视为稀世珍宝,珍爱有加,他将这三件稀世墨宝藏于养心殿西暖阁自己的书房内,并将书房原名“温室”正式更名为“三希堂”。

不仅如此,为了永远保存包括“三王”在内的宫藏书法名帖菁华,乾隆十二年(1747)弘历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兵部右侍郎汪由敦等,根据乾隆九年弘历命内直诸臣据内府所藏书法作品编成的精品目录《石渠宝笈》中的历代法书墨迹集刻汇帖,并请了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当时的镌刻能手,将书法名帖摹刻于495块石上。

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

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

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原文地址: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作者:齐氏宗族龙虎识辨清拓《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三希堂法帖·第一卷》一至六册《三希堂法帖》为清代宫廷刻帖。

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

皇帝弘历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

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当时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

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

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

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

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

延伸阅读《三希堂法帖》考清宫所刻法帖不下百余种,但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是其中的几部丛帖。

如乾隆年间所刻的《三希堂法帖》《墨妙轩帖》《重刻淳化阁帖》和《兰亭八柱帖》,等等。

由于这些法帖都是取内府收藏的珍贵拓本和名人墨迹编选摹刻的,刻成后的原石又都镶嵌在皇家的宫苑、殿宇之中,所以除少数王公贵族和地位较高的大臣能看到或得到赏赐外,一般人是不易见到的。

因此这些帖的拓本在当时就很名贵。

只是在清亡后,才逐渐有一些晚拓本和印本以及有关著述问世,使人们对这些法帖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前人题跋、评语多有矛盾,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因此笔者试就《三希堂法帖》的刻成年代、起因、内容、书法真伪、特点及相关问题谈谈粗浅认识。

北京故宫西路的养心殿,从清雍正年间到清末一直是皇帝办事和居住的地方。

殿的西头隔出来一个小小的雅室,这里就是闻名的"三希堂",迄今仍大体保存着乾隆时代的面貌。

三希堂宝帖的神秘故事

三希堂宝帖的神秘故事

三希堂宝帖的神秘故事作者:一舸来源:《当代人》2009年第02期险些葬身战火事情先得从一个曾经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说起。

1928年6月4日清晨,一列从北平开往沈阳的火车在行驶到沈阳西郊一个叫皇姑屯的小站时,一枚预先埋好的炸弹将列车中部的一节豪华车厢炸毁,赫赫有名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被当场炸死。

这就是著名的皇姑屯事件。

消息传到北平,有一个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一下从原本端坐的椅子上站了起来,不停地抹着额头上渗出的冷汗,他就是当时的故宫博物院第一任院长易培基。

就在此前一天的晚上,张作霖在离开北平之前,曾派人专门来找他索要一幅古人的书法名帖。

面对权倾一时的军阀头子,易培基不能强硬拒绝,于是推说这件书法帖被锁在保险柜里,而保险柜的三把钥匙分别由冯玉祥等三人持有,无法打开。

张作霖因急于离京,又不便将宝帖强行拿走,只好作罢。

没想到十几个小时之后张作霖就被炸死了。

此时,看着那件险些与张作霖一同葬身火海的国宝,易培基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故宫小屋藏宝那么,躲过这一劫的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国宝呢?这又得提到北京的故宫。

故宫西北面的养心殿是清朝各代皇帝起居的地方。

养心殿西侧的西暖阁有一间小屋,屋子的正墙上有三个结结实实的大字“三希堂”,这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

乾隆皇帝喜欢书法,字写得也不错,尤其喜欢题字、题诗,可以说是至今留下墨迹最多的皇帝。

在他收藏的所有历代书法作品中,有三件是可以令他喜欢得可以不思茶饭的宝贝。

这第一件就是书圣王羲之写的《快雪时晴帖》;第二件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的《中秋帖》;第三件则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写的《伯远帖》。

乾隆皇帝由于太喜欢这三件书帖,于是就在自己住的养心殿西暖阁专门隔出一间小屋,将它们收藏在这里,为的是可以随时欣赏、临摹。

这间小屋被乾隆皇帝命名为“三希堂”。

那件差点儿与张作霖一起葬身火海的国宝就是这三希宝帖中的第一帖《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晋代第一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封书信。

篇幅不大,长23.6厘米,宽16.4厘米,也就相当于现在一张普通信纸大小。

三希堂乾隆书房尽藏稀世奇珍

三希堂乾隆书房尽藏稀世奇珍

三希堂乾隆书房尽藏稀世奇珍乾隆,一生最喜欢呆的地方是他的书房“三希堂”。

皇帝的书房自然本应格外考究,然而,令人意料之外的是,乾隆皇帝的书房竟然很小。

“三希堂”到底有多大呢?“三希堂”虽然名气很大,但面积通共也就8平方米,被称为故宫中最小的房间。

这个8平米的狭长室内又分成里外两间小室,临窗的外间才是真正的三希堂,里间是小歇整理之用的过间。

临窗的外间经据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先生的实地测量:东西长210厘米,南北宽228厘米,面积仅4.8平方米。

也就和现在普通人家的卫生间差不多大。

是不是完全没想到,堂堂一个皇帝,竟然书房如此之小?那么,为什么乾隆的书房要弄这么小呢?难道是当时紫禁城没地儿了?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下这座“袖珍”的皇帝书房。

首先一个问题:三希堂在哪儿呢?就在这:养心殿养心殿是自雍正以后,清朝历代皇帝的寝殿和日常办公之所。

乾隆睡觉和办公的地方都是养心殿,养心殿非常的大,呈一个工字形(如下图):而他的书房在养心殿西边的小角落里,名字就叫三希堂:这个小角落有一扇大窗户,向阳,冬天的时候,阳光可以从这窗户透进来,让整个小屋子都显得暖和,故而它又有一个名字叫“养心殿暖阁”。

“暖阁”在故宫里有好多处,它们一般都是面积较小的房间,之所以称为“暖”。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北方冬天寒冷,古代又没有暖气设备,而皇帝们为了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就会在高大宽敞的宫殿里选取向阳处搭建一些低矮小屋,同时在里面盘上火炕、烧上炭盆,名“煨冬”,毕竟房间空间小,烧会儿炭盆,再加上阳光的照射,不多久整个屋子里就会暖暖的。

乾隆十一年时,也许是乾隆皇帝太怕冷了,他下令将“养心殿西暖阁”改为自己的书房,这样,就算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他也能舒舒服服的盘着腿坐在暖炕上,温暖的看书。

同时,他还将这暖阁的名字改了,毕竟是书房嘛,得取个有文化的名儿,思来想去,乾隆定下了“三希堂”这几个字作为自己新书房的名号。

为什么要叫“三希堂”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三希”出自宋代大儒周敦颐的《通书》“志学”篇“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名言。

三希堂法帖名词解释

三希堂法帖名词解释

三希堂法帖名词解释
三希堂法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书法艺术形式,其名词解释包括三希堂、法帖和书法艺术。

三希堂是清代乾隆皇帝的私人收藏处,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艺术藏品之一。

法帖是指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通常是他们的书法作品中的佳作或代表作。

而书法艺术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通过笔墨纸砚的结合,表达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意境境界。

三希堂法帖在中国书法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三希堂收藏的法帖包括了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真迹。

这些法帖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三希堂法帖的收藏数量之庞大,质量之高是任何其他个人、机构无法比拟的。

这些珍贵的法帖传承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精髓,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希堂法帖的名词解释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的历史价值。

这些法帖承载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窥
见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三希堂法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三希堂法帖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通过仔细研习三希堂法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和喜爱三希堂法帖,让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沈德潜《三希堂歌》

沈德潜《三希堂歌》

沈德潜《三希堂歌》
沈德潜《三希堂歌》
江左风流数王氏,司徒以后多闻人。

羲献父子树清节,法护文学超常伦。

勋名一家著史册,翰墨百代留精神。

快雪时晴洵书圣,中秋姿媚中藏筋。

伯远一帖推后劲,遒逸自足追前尘。

东晋至今十六代,离合聚散同烟云。

太清楼空几泯灭,宝晋斋废疑沉沦。

至宝阅世永不坏,鬼神呵护留乾坤。

从来法物聚所好,归之秘府纷罗陈。

圣皇勤政得清暇,披玩卷轴时讨论。

一字品题物愈重,图球并作天家珍。

三希名堂世希有,何啻采凤兼白麟。

吾皇寄意别有在,字同义异穷圣真。

寓意于物匪留意,颐神养性常欣欣。

游心理窟无心步,濂溪易通曾有云:
唯士希贤贤希圣,圣人希天直欲探天根。

万里虽远终可到,立志恢廓无涯垠。

士人黾勉臻上达,而况上圣德性通高旻。

法书珍重只简翰,游泳六艺缘依仁。

小臣拜手敬瞻玩,摩挲那敢指掌扪。

昔人笔墨贵凤髓,睿藻箴勖扬龙文。

承命作歌识卷末,疑有宝光腾起烂烂辉星辰。

乾隆丙寅春三月,臣沈德潜奉敕敬题。

关于三希堂,你知道的有哪几层含义?

关于三希堂,你知道的有哪几层含义?

关于三希堂,你知道的有哪几层含义?一说起三希堂,内行的人,必然知道其中意义。

这么说,一副作品,若其上盖有“三希堂”的印章,那便能证明这幅作品的价值之连城,一点也不夸张。

当然,外行的人,估计就不明觉厉了。

怎么就能增加书画作品的价值呢?让小九来说道说道,内行的朋友也可以来分享你所知道的三希堂。

“三希堂”的由来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将其珍藏于养心殿内的西暖阁,此阁原名温室,因藏此三宝,易名为“三希堂”。

他亲笔书写的“三希堂”匾额,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有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

豪素,指诗文著作。

三希堂内部我们普通人的思维直接顺杆爬,顾名思义,三希堂正是因为有了这三幅非常之珍稀的作品而得名“三希”。

其实不然呢,有着“农家乐审美观”的乾隆皇帝还是那个重视我大中华文艺的皇帝。

说他胸怀古今,博览群书,一点都不为过,当然,他还勤政亲贤。

他曾说:“吾今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

爱贤,重德,顺法天地自然的治国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为什么一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竟能号称天下第二行书?》文中分析局部截图上有三希堂印章其实说到三希堂,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三希堂法帖》。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从内府收藏的历代名家书法中,精选名帖,聚集众工,将其模勒上石,镌刻成帖。

因为帖中有三王之作,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所谓“法帖”,即是把名家书法集而成册,供他人效法之帖。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帖中的字,是如何这般传神地镌刻在石头上呢?我们知道,刻碑要先书碑,而古代书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书丹,就是用笔蘸朱砂,直接在石头上写字以备镌刻。

另外一种就是模勒上石,据说,《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这种方法。

故宫藏《三希堂法帖》清拓本首先用透明的纸,附在原帖之上,钩勒出字的轮廓,再在钩好的纸的背面,用朱砂再次反钩出轮廓,故称为双钩。

三希堂法帖 文博 名词解释

三希堂法帖 文博 名词解释

三希堂法帖文博名词解释三希堂法帖是指清代乾隆年间官员钱锺书手迹的法帖,因钱锺书所居住的三希堂有此名。

这些法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中国的文博界中,三希堂法帖被誉为“天下第一帖”,是国宝级的文物。

三希堂法帖所展示的是清代书法艺术的精髓。

钱锺书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具有气势磅礴、笔力雄浑的特点。

他以楷书为主,字体严谨端庄,笔画饱满有力。

通过观察三希堂法帖,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书法在字体、布局及笔墨运用上的卓越成就。

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精心计算和严谨排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精神。

三希堂法帖所传达的是钱锺书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人生境界。

钱锺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他精通诗词、书法、音乐等多个领域。

在书法方面,他对于古人的书法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三希堂法帖不仅展示了他的书法才华,更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尚。

通过欣赏三希堂法帖,我们能够感受到钱锺书对于艺术追求和人生意义的领悟,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次,三希堂法帖的收藏和研究对于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宝级文物,三希堂法帖是中国书法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三希堂法帖的专业研究和收藏活动,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来说,观赏三希堂法帖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总结回顾:三希堂法帖作为清代钱锺书手迹的法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宝贵遗产。

其展示了清代书法艺术的精髓,传达了钱锺书个人的文化修养和人生境界,对于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三希堂法帖的研究和收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享受到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文化鉴赏。

作为中国的国宝级文物,三希堂法帖将继续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后人所敬仰和研究。

清董邦达《三希堂记意图》

清董邦达《三希堂记意图》

清董邦达《三希堂记意图》清董邦达三希堂记意图纸本设色 201.5x15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希堂记意图》顾名思义是董邦达奉旨记写三希堂的一幅画,上方有乾隆御题《三希堂记》,并有梁诗正、张若霭、励宗万、汪由敦、裘日休等大臣题跋。

三希堂在紫禁城内,周围不可能有崇山峻岭,《三希堂记意图》很显然进行了诗意化的艺术处理,赋予三希堂宏大而深远的意境。

画风依然是董邦达最擅长的娄东画派一路四王风格,于文人画底蕴之上融合了些许宫廷绘画的富丽堂皇。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

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

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

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

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

“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

第二种解释为“珍惜”。

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

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

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

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藏书,永远都在仰视品质

三希堂藏书,永远都在仰视品质

三希堂藏书,永远都在仰视品质我们选择在年初去三希堂藏书访问,其实另有深意。

在今年,我们将集中梳理当今全国线装印刷产业,从策划出版到造纸印刷形成全产业链的三希堂藏书自然不例外。

三希堂藏书总部位于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安联大厦。

我们一行人走进会客厅,眼前豁然一亮:这是一个多次在媒体上看到的画面,却一直未曾亲临的高端大气的书房。

三希堂各个时期的线装图书产品在书架上,整齐环绕。

三希堂起步至今已十年,从最初的出版,到后来做印刷,再到造纸,现在也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总经理付双全向记者谈到公司发展的理念和思路:“三希堂发展有两个核心理念:一是最先树立品牌发展的战略思想,二是准确找出符合行业规律和未来趋势的品牌发展模式。

此外,我们还打造了全国首家完整的线装书出版产业链,并在北京建设全国最大的线装书基地,实现编辑、制作、生产、发行等环节的一条龙服务。

”有品质,才会有品牌付双全说自己是一个很喜欢做计划的人,所以他认为企业的模式和战略比什么都重要。

通过对图书行业的长期分析,并借鉴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规律,付双全决定将高端礼品和奢侈品的模式,融合到书业中来。

“随着电子书的普及,纸质书,尤其是文化内涵高、充满着更多附加值的纸质图书,肯定会是奢侈品。

”“我们做的书,不只是内容的简单呈现,还会增加图书更多的文化附加值。

我们会在宣纸生产选用、印刷工艺、图书包装样式、装订方式上创新发展,这都是附加值的表现。

”提起图书的附加值,付双全说,当代的图书,或者未来的图书,一定是阅读之外,还有其他功能,要增强这部分功能,才能吸引人们购买纸质书。

“三希堂的图书,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文化礼品和收藏属性。

”不但如此,付双全还通过各种方式,把线装文化推向更广泛的群体。

在他看来,“目前的图书收藏,圈子还是小。

”虽然三希堂现在每年都有不错的盈利,但付双全看重的不是赚钱,更看重的是这个行业的发展和线装文化的传播。

“我的资金很多都是从资本市场融资得来的。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卷2(建议收藏)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卷2(建议收藏)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卷2(建议收藏)艺术,一定要看好作品,培养自己眼睛的“富贵气”(此话来自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四十年的一位专家告之,我感觉十分有道理)!《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是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第二册王羲之《袁生帖》:得袁、二谢书,具为慰。

袁生暂至都,已还未?此生至到之怀,吾所也。

文徵明于嘉靖十年用小楷题跋《袁生帖》--真漂亮三希堂御题王羲之草书欣赏《七月帖》: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

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

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

吾故羸乏,力不具。

王羲之白。

王羲之寻求突破的圆笔力作:《都下帖》得都下九日书。

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

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

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

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王羲之草书欣赏《二谢帖》:二谢书云,即以七日蔹,冥冥永毕,不获临见,痛恨深至也。

无复己己。

武妹修载在道,终始永绝,道妇人等一旦哀穷,并不可居处,言此悲切,倍剧常情,诸不能自任。

未遂面缘,抚念何己,不具,羲之顿首。

王羲之《曹娥碑》王羲之《曹娥碑》高宗最后的款识是“损斋”,钤盖“损斋书印”朱文印章。

这个款识是宋高宗内禅皇位于宋孝宗之后,居德寿宫时的书斋名。

赵孟頫跋国史兼经筵官国子祭酒臣虞集奉敕书王献之《中秋帖》: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王献之《送梨帖》:今送梨三百。

晚雪,殊不能佳。

王献之《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百。

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

船给,勿更须报。

徐守和跋赵孟頫跋董其昌跋郭天锡跋王珣《伯远帖》: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

自以羸患,志在优游。

始获此出意不克申。

分别如昨永为畴古。

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董其昌跋王肯堂跋乾隆御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不是艺术的创造者,
我只是技术的搬运工。

小二画唠,我们今天接着聊。

《三希堂记意图》
作者:清董邦达
最近我媳妇儿问了我好多关于乾隆的问题,我心生疑问,就问她:“你怎么问这些问题啊?”
我这一打听才明白,原来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都在讲乾隆,她天天看就对乾隆很感兴趣,所以问了很多乾隆的问题。

其实以前我一直在讲乾隆的内容,只是没有特别的把乾隆作为一个专题来讲。

很多的画上都有乾隆小狗尿尿的印记,所以我没有专门去讲。

既然很多的人都在看这些关于乾隆的东西,那今天我们就拿出一张专门跟乾隆有关系的画来讲一讲。

这幅画叫做《三希堂记意图》,三希堂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尤其去过故宫的朋友,都知道三希堂,它在养心殿的西暖阁,它其实是个很小的地方。

三希堂有很多种解法,而有一种解法是这样说的:就是世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而圣人希望成为天人。

何为圣人?也就是知天之人。

这是三希的一种解法。

当然在乾隆的三希堂,其实是三种法贴,是他爱不释手的三个贴。

乾隆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这是乾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看的。

当然,三希堂里面不仅有这三帖,还有其他的各种的奇珍异宝、书画等,
为此乾隆还特制了一副叫三希堂的印,我们在今天的画上,还有其他的画上还可以看到这方印。

更多免费学习,关注"艺库提树"公众号
有的朋友就说了,我们还知道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是什么?
三希堂法帖其实是我们中国文化遗产里面的一块宝贝,叫拓片。

三希堂法帖是刻在石头上的碑文,然后把它拓下来。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那么,为什么会有三希堂法帖呢。

其实是在乾隆时期,乾隆让几位大臣,将他们收藏的历代的好的书法作品,把它做成册,刻成五百多块石头,这些字来自魏晋南北朝、明啊等各个时期的很好书法的法帖,然后镶嵌在北海公园阅古楼的墙上。

这个是三希堂法帖,这个拓本,这是三希堂法帖所在的地方。

更多免费学习,关注"艺库提树"公众号
而三希堂这个地方,是在故宫的养心殿的西暖阁。

三希堂法帖这个呢,有着很多的书体,有甲骨文的、古文的、草书、行书、楷书等等,各种各样的把历代名家好的东西,全都刻到了石板上。

这一套东西,可以说是书者的精典宝库,是非常珍贵的。

所以,别说拥有它了,看它一眼都是非常满足的。

今天我们讲的这张画,和三希堂有很大关系的。

这张画就是《三希堂记意图》,一张山水画,上面有很多的题字、题跋与印,按咱们小二画唠的习惯呢,肯定是要先从印讲起。

大家看,圈出来的上面,三希堂精鉴玺,这是乾隆经常用的。

圈的底下有一方印,宜子孙,这个我曾经专门养过,大家可以翻看之前小二画唠找一找~
同样这上面大的印章,乾隆御用之宝,太上皇帝之宝。

这张画上盖了很多乾隆的不同的印,都是他不同时期盖上的,而不是同一次盖上的。

所以说乾隆很喜欢这张画,拿出来看,看一次就盖一方印,看一次就盖一方印,我们能看到他把这张画看过了很多很多次。

我们也讲过,在书画上盖印盖的多的人,乾隆不是第一个,而且可以说这是乾隆效仿前人的。

清初的耿照忠,就是那个“囧”字印的,其实那个是“公”。

耿照忠在他收藏的画上也盖了不少的印。

他对乾隆也只是一部分影响。

更多免费学习,关注"艺库提树"公众号
影响乾隆最深的人,应该是明朝的大收藏家,项子京、项元汴。

我们讲过《雏鸡待饲图》,这张画上就只有两个人盖过印,却很多很多,这两个人,一个项子京,另一个便是乾隆。

虽然这些印破坏了古画,但这也是咱们中国的一种文脉相承的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关系。

这张画上面写的什么呢?
这一大堆,就是把写那三张帖的好好夸了夸,然后把三希堂整个的由来说了一遍。

随后选中了董邦达绘制这幅画,他画的这张画,是乾隆非常喜爱的。

乾隆非常喜爱这幅画,他不仅自己题跋了,还让他的王公大臣进行题跋。

我们来看看这幅画。

前景一堆石头几棵送树,中景房子,里面有几个人,后面一座大山。

这张画用了好几种皴法,不仅仅一种。

这张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教儿子写字呢。

俩人的故事非常多,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这里也就不和大家细讲了。

他们父子俩对文人来说起到的就是一种榜样的力量。

更多免费学习,关注"艺库提树"公众号
我们看这个动作,王羲之伸手去拿他儿子的笔,这也是个故事,不知道大家知道么?
就是王献之写字时,王羲之就突然去抓他儿子的笔,没有抓动,表现的就是王献之握笔时特别有力度。

我们从这一张画中就能把这些故事看出来,又是抓笔,又是洗砚洗黑了水池,这些能在画面中反映出来,特别有意思。

松树有个特点,它一定是有一棵为主题,其他的为陪衬。

画中往左的这课是主,它的陪衬便是后面这一棵。

为什么说要这样子,大家要知道,英雄是要相互夸的,是要相互支撑的。

更多免费学习,关注"艺库提树"公众号
这个山头的卷云皴,这种画出来之后稍微染了一染,染出了结构。

墨线要画勾,染的时候墨色要一遍一遍淡淡的染上去,让它形成它自己的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