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作者:轩亦文来源:《新长征》 2014年第1期轩亦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并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明确要求。

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深刻分析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决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深化改革的高度自觉,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35 年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指导我们以实际行动推动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要在坚定信仰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勇于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为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是要注重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注重实践检验和不断完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推动改革不断深化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内涵、基本要求、指导作用、启示、密切关系、坚持。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对国家发展各个方面的深刻改革和转型。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在于指导和推动改革进程的发展,保证改革措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告诉我们要立足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则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和精髓。

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认识真理的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具体指导意义。

一、历史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人们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法律、哲学等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

在新时代中国,这一理论表明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鼓舞着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经济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有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削机制。

在中国,我们需要根据这一理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减少贫富差距。

另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还涉及了社会分工、价值规律等经济学概念,对于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政治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提出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我们需要根据这一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提出了阶级斗争、国家理论等政治观点,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四、文化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唯物史观,它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想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唯物史观原理以及方法论,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唯物史观原理以及方法论,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唯物史观原理以及方法论,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一、引言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深刻领会唯物史观原理,对于把握改革的意义、破解改革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唯物史观原理简介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积极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

2.唯物史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指导。

只有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认识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事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1.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旨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动力。

2.促进社会关系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调整和完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实现人民生活改善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4.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由传统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四、唯物史观方法论在改革实践中的应用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2.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事物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体,全面深化改革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各种关系。

五、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问题与挑战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推动改革不断向前。

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四个价值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四个价值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四个价值原则作者:周福坤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9年第5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分析和阐释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的价值前提、价值取向、价值引领、价值规范等价值原则,对于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的价值前提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

”我们的党是敢于和善于从实际出发,勇于自我革命、进行实践创新的党。

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发展的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有主心骨、顶梁柱。

中国共产党能够忧民所忧、想民所想,实践证明,我们党能够集中力量干大事、干好事、干成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的正确方向。

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主心骨、顶梁柱,才能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正确;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才能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党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把握“四个全面”2015年04月01日 11时34分00秒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光明专论】“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

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四个全面”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

认真学习领会和正确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布局,从哲学高度去认识和把握它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四个全面”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我们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它的提出和形成是一个过程,而且它的协调推进也将是一个过程。

首先,我们看一看“四个全面”是怎样提出和形成的。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四个全面”将如何协调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11日,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喜迎新春?联欢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这就一语中的,深刻阐述和揭示了“四个全面”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它是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们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延大大拓展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正在进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将来完成时。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主题,是三中全会对我国改革作出的战略部署。

考研马哲原理

考研马哲原理

考研马哲原理首先,我们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为基础,要善于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出发,全面地、具体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决定的。

这些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指导。

其次,我们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发展决定的。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为基础,要善于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出发,全面地、具体地看待和分析事物。

这些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指导。

最后,我们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包括,一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导;二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指导;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指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指导。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最近,备受国内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顶层方案,确定了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肩负开启中国发展奇迹的“第二季”。

从会议内容可以看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立党立国、改革发展的根本思想。

笔者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在于经济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部署十五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为什么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是要用新体制代替旧体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次,深化改革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原理。

实践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针对不同阶段的中国国情提出来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深化改革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改革不仅仅是制度的变革,更是一种思想的解放。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深化改革过程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一、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首先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的准确理解上。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驱动力。

然而,随着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才能解放思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

其次,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还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只有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准确把握其中的精髓和核心要义,才能在实践中运用得心应手,在深化改革中解放思想,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

二、解放思想的实践意义解放思想的实践意义,首先在于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切的成功,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

解放思想的实践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的动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其次,在实践中解放思想,还能够推动中国的制度优化与创新。

制度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打破陈旧的观念束缚,才能运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创造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制度安排。

例如,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通过解放思想,扩大市场经济的边界,从而激发了创新动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解放思想的路径选择解放思想的路径选择,首先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进行准确的认识和分析,才能找准问题的根源,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密切关系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密切关系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密切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是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实现真理的途径,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

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一项重大政策,通过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性的,强调实践作为认识真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经济滞后、社会矛盾累积等问题,需要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深入观察和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解放,倡导人民群众主动地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实践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中,实践观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敢于尝试新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模式,打破旧有的束缚和固化的观念,使人们更加自主地思考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再次,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评估和调整政策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检验,只有通过实践的不断摸索和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确保改革开放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激励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实践观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勇于面对挑战,勇往直前,相信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反思错误,改正偏差,就能够找到正确的道路,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观念,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思想解放,为政策调整提供了标准,并激励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作为当前中国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

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更在于坚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为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必须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力度。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推动人民的权利保障、福祉改善和发展机会平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增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坚持法治原则。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法治为保障,加强和改善国家治理能力,提高依法治国水平,确保改革的合法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4.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实际问题,精准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问题导向推动改革的方向和力度。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维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维
机 的能力大 大提高 。
改革 开放 深入推 进 , 极 大 调动 和激发 了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动 力和
活 力 。多 种所 有制经 济竞 相发 展 , 企业 的竞 争力 不断 提高 。我 国有 巨 大的 国 内市 场 , 扩 大 内 需潜 力 很大 。近 年来 , 居 民 收入 保持 较 快 增长 , 特别 是农 民 收入水 平都 有明 显提 高 , 为扩大 内需 奠定 了基 础 。 积累 了 丰富 的宏观 调控经 验 , 宏观 调控 水平 不断 提高 。能 有效地 防 止经济 的大 起大落 和价格 的剧烈 波动 。 3 、 正 确把 握 重点 与全面 的辩证 关 系, 在 改革 中做 到统 筹兼顾 全 面 深化 改 革是 一项 系 统 工程 , 我 们 要学 会 十个 指头 弹 钢 琴 ,
流, 我们 要 顺应 这种 时代 潮流 , 加 强 中国 与世 界 的联 系 。现在 的 世
界 已经进 入云 物大 智时 代 , 这是 2 1 世 纪重要 的支 撑技 术 , 是新 时代 的信 息化 , 但是 中 国对此 还不 熟悉 , 有 些技术 还很 落后 , 中 国要抓 住 并 且利 用好 对 外开 放 的机 遇 , 向 掌握 高新 技 术的 发达 国家学 习 , 主 动参 与全 球化 。 从 国 内来说 , 我们 仍然 具 备保 持经济 平稳 较快 发展 的优 势 。改 革 开放 3 5 年来 我 国经济 持续 较快 增长 , 经济 实力 明显 增强 , 社会 资 金 比较 充裕 , 金融 体系 基本 稳定 。防 范外部 风险 和抗击 国际经 济危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维
马 克思 主 义 与科 学 发 展 观
关于全面深化 Leabharlann 革 的哲学思维 宋 香君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四个全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四个全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四个全面”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的引领民族复兴的宏大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智慧和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把握其战略思维,对深刻认识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具有重要意义。

1、“四个全面”是全局与重点的统一关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布局。

尤其是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无科学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至关紧要。

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兴旺发达的未来,否则,就会把国家领错方向,甚至导致灾难性后果。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所作出的引领民族复兴的宏大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框架、总抓手、总遵循。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从全局出发所作出的总的战略性决策。

“四个全面”所涉猎的全局,包括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内大局中,既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性战略大局,也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阶段性战略大局,还包括着眼前面几个大局,全方位、立体性地展开布局,迈开步伐,协调推进的这一具体性工作大局。

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总的战略大局。

为了这一总的战略大局,几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艰苦探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曾提出过引领中国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施政方略,如“五年规划”、“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等都是服务这一总的战略大局的生动词汇。

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

课题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学院:计算机学院姓名:王凯2016年6月26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社会主义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息息相关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前提的。

16至19世纪初脱胎于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早期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利益的表达。

但由于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这些学说因而具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用唯物史观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在此基础上,他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根源和性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时代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能够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胜利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但在列宁逝世后,苏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集中过多、管得过死、过于僵化的弊端,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明显。

苏联党和政府也曾试图进行改革,终因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致使改革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成效。

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作者:王永红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8期现在,我国的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呈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的较量更趋激烈,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面对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处理复杂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同志说:“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少人受过专业训练,不缺乏专门知识,但其中很多人不懂哲学,不善于辩证思考,很需要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习近平同志说,“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这种理想信念,不是简单的一句誓言,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所作出的一种理性抉择。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基础的东西是哲学。

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才有了剩余价值学说,进而才有了科学社会主义,有了“两个必然”的历史结论。

习近平同志说:“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打好哲学这个“根底”,掌握世界观这个“总开关”,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牢牢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在革命战争年代,才能经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乃至生死存亡的考验,表观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

在今天,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正确对待个人手中的权利,正确对待个人利益,正确对待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谈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马原题目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谈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马原题目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谈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马原题目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以及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既不能从原则、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联系去取代事物的联系。

这就在对待事物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按照这,找出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对待事物,也不是用幻想的或臆造的一思维方式来认识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到“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事实,而不应该拔苗助长。

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发展又不平衡,所以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有其哲学辩证法的重要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互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哲学基础。

按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研究特殊性。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共性。

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具有自己的个性。

这种特殊的国情表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内涵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内涵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内涵作者:林颐来源:《学理论·下》2020年第04期摘要: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对此深受启发。

“全面深化改革”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站在历史高度,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灵活运用,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底蕴;对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4-0043-0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集结号;从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到五中全会以新发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再到六中全会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从党的十九大召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党的2019年11月26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一幕幕宏大布局渐次展开。

特别是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对此深受启发。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底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所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同时也提供了使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我们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牢牢抓住实践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结合点,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将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役中取得全面的胜利。

标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的观点最初起源于亚里士多德,他的实践观点有两层内涵,一层是道德德性,一层是日常生活实践智慧,之后的是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都只是片面的、单一的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点的一部分,直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从总体上、从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上提出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1.1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与认识论相结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认为人是通过感觉器官去认识事物的,而不是通过实践活动,虽然他把人看作是认识的主体,但是并没有从改造和被改造这个根本的关系上去理解。

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正确的理解了在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他认为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的活动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任洁*【内容提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是我们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遵循。

具体讲,我们需要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以客观实际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点;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改革主体观,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深化改革按照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①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原则发挥作用,通过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①任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第67页。

*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盾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科学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学习、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一直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不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传播者和宣传者陈独秀、李大钊等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更是学哲学、用哲学的典范,《实践论》和《矛盾论》便是他反对党内教条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他还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

”②习近平更是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仍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

他甚至专门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两次哲学方面的集体学习,一次是2013年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一次是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目的是通过这两次集体学习,推动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更全面、更完整的了解。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目标是通过推进所有领域的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是统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的强大动力,是我们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遵循。

一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以客观实际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点是否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①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8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03页。

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

如果说在自然领域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并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那么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历史领域坚持唯物主义,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而与其他一切哲学区别开来。

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甚至明确指称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为“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因为至今也没有人能够令人信服地指出所谓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内在地具有抗拒“实践”作用的本性。

恰恰相反,人类的实践不管如何发展始终要承认世界的物质第一性,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则实践的时空拓展便丧失了最基本的物质依托,“人化自然”终将成为人类的主观臆想。

基于此,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近年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①一书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坚持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原理概括为“实事求是”,意即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办事。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江泽民提出“与时俱进”,胡锦涛提出“求真务实”,习近平提出“治国理政”,其精神实质都是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条件,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制定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

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治国理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工作胜利的法宝。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开展工作依然是我们首先要坚持的思想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可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出版社,2013。

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更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邓小平不仅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而且以此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依据。

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谈话时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①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后来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成就斐然,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人民都在关注并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否已经过时?应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非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才能完成对这个阶段的建设任务。

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就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犯“左”的错误。

这在党的历史上并非没有教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

但同时也需要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漫长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比如,改革开放前30年与改革开放后30年两个历史时期的基本国情就不完全相同。

一方面,改革开放前30年,新中国建立的历史基础极为薄弱,民生凋敝,一穷二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奋发有为,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改革开放后30年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政治前提和经济基础。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阶段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党中央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2页。

就是要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并做出正确判断。

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客观实际制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实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是从我国现实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

二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在马克思之前,许多思想家都试图透过纷繁芜杂的历史表象,探求历史事件背后的动因,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世纪,受神学历史观的支配,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等人用超自然的意志和力量来解释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不过是神意的显现;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使人们看待历史的目光从天国降到人间,不再从神的旨意而是从人自身中探究历史的秘密,相对于神学历史观,这无疑是伟大的进步;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继续高扬人性、人道的大旗,并且把自由、平等、博爱视为人所固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

用抽象的人和人性解释历史是这一时期思想家的特点。

德国唯心主义集大成者黑格尔,试图跳出人性解释历史的怪圈,在人性之外,在绝对观念中寻找历史的动因,用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来解释历史。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为科学地描述历史、总结历史规律贡献了思想智慧,但是囿于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现实和科学文化状况以及他们自身的阶级局限和认识水平,他们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只能达到如此水平。

对此,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评价和认识,不能苛求他们做出超越主客观条件的思想贡献。

踏着前人的足迹,马克思继续前行。

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新局面,成为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客观历史条件,但同时,马克思自身的崇高品德、丰富学识、人生经历和人生智慧使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成为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历史的必然。

可以说,历史选择了马克思,马克思真正理解了历史。

在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就是普罗米修斯,他用唯物史观之光照亮了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历史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