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二+必修三部分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二+必修三部分整理

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1、我国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国家的性质又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5、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1)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6、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7、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

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8、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2)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3)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10、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②实行依法治国③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④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⑤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1、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政治权利和自由: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③监督权4、政治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模板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模板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
细模板
必修一《经济生活》
必修二《政治生活》
必修三《文化生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普通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3单元经典教学课件

普通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3单元经典教学课件
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 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 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 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对近代以来中国 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 的历史真理。
的基本依据。 (2)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 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4)三者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 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 第7课
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第8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9课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第一单元 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为什么? 怎么样?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合作探究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 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 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 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 斗争史。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19年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 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
结 果
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 了。
没得到人民群众认可, 一它的多数代表者后 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 中国无法实现。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 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拥护。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
开始沦为半殖 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
彻底沦为 半殖民
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程度 加深 建社会程度 大大加深 地半封建社会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名词点击 P4
半殖民地 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 家,实际上政治、经济、 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 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 (政治地位)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目录
0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02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03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增强对“没有共 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明确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P5二
①思想基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 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阶级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 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党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④意义: 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知识逻辑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 情和主要矛盾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前各种 政治力量
各种政治力量解决 中国问题的方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
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基本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 前 脱颖而出,最终成为 景
唯一正确的选择。
使命
意 义
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 有了主心骨,看到了
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和希望。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北京城往西一百多千米,顺着一 条奔流的小溪,可以到达一个群山环 抱的小山村--堂上村。1943年,歌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诞生 在这里,并从这里传遍大江南北,经 久不衰。歌曲原名为《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中国》,后来,毛泽东作了修改, 在“中国”前面添加了“新”字。 1.为什么毛泽东要在“中国”前面加 了“新”字? 2.说明你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的理解。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 中国西南门
地半封建社会
度进一步加深
户洞开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程度大大加深 《马关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
P4名词点击:
半殖民地——形式上是独立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受到外
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的建国方案
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主要内 容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体味文化
狭义与广义
定义(非政治、经济、纯“自然”的东西)文化与文明
文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化组成部分非意识形态
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内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如何形成)
涵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社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
的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影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文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重要源泉和重要因素文化与综合对于发展中国家,是重要精神武器
国力▲如何把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的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对表现▲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个潜移默化(过程):要求(参加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作人特点深远持久(效果):要求(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影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用响优秀文化因何能增强
塑造人生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党代表的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表现。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四目录(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第二框征税和纳税综合探究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社会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第二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统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统合探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第二框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综合探究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必修三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第二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探究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第二框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第九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第二框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第二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综合探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第二框意识的作用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综合探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一框价值与价值判断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教育教学课件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教育教学课件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
意味着(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结束 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③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D [材料提到:要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 家,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开 始,①③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早在 1919 年已经结束,②错误;2017 年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提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④错误]。
(2)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了独立自主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 放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 党。她依靠各族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经 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 前。
议题二|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40 多年的辉煌历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20 年 4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动改 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 机制,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革命 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 部分
范畴 部分
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联系 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1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高一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2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 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5.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6.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 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答题模板整理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答题模板整理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答题模板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答题要素]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历史任务+革命实践+历史总结[答题模板]①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②中国共产党中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③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

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成为了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2、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

[答题要素]性质+宗旨+执政理念[答题模板]①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先进性决定了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②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党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人民同甘共苦,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活动中,践行党的执政理念。

3、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答题要素]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答题模板](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3)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1单元综合探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课件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1单元综合探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课件

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 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尤其需要我们坚定不移 全面从严治党,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 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如果管党不力、 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 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局,取得新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回顾探究过程,与同学交流你对这一论述的理解。
提示:(1)可以选择一周的《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人民网时政频道、新华网时政频道等,记录其中的重大事件,如地区 经济发展问题、突发事件、对外关系、重大国际会议等。
(2)可以是我国总体发展情况、国内发展环境、世界大变局,也可 以是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等等。
(3)在对社会发展现状有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具体事 件开展探究。此步骤聚焦具体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具体事 件中党的作为,结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加以分析,将所学知识与探 究内容建立联系,实现对学科知识、学科观点、学科方法的运用。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4)从“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统筹全局”“凝聚人心
”“



盾”“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课件3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课件3

为此,本单元设计为三课: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 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推翻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治,实现___________和人民解放;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探究]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片,概括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近代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一直重视对 中国国情及主要矛盾的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
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 三座大山,取得了___新__民__主__主__义__革__命___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 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 __主__人____。
政治力量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 2.__1_9_2_1___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
大事变。__为__中__国__人__民__谋__幸__福____、__为__中__华__民__族__谋__复__兴____是中国共产党 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__主__心__骨____,看到了解 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3.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 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 __唯__一__正__确____的选择。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目录

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目录

必修3 《政治与法治》目录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2.1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2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3.1 坚持党的领导
3.2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1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1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5.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6.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
8.1法治国家
8.2法治政府
8.3法治社会
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9.1科学立法
9.2严格执法
9.3公正司法
9.4全民守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重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A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B .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C .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重点)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重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重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重点)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问答题例
1、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重点)
(1)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2)文化影响个人的成长历程,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3)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举行A(文化活动)对B(某地去)经济发展的作用
(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举办A带动了B地很多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在当代日益显著,各地积极响应A,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丰富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B地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B 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B地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B地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关于统筹城乡等(考察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认识)
(1)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的发展;
(2)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然而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实施一系列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以对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文化建设既需要物质载体,也需要正确领导。

实施文化工程,不仅有助于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既要政府出钱,也要加强文化工程建设。

4、优秀电影、电视剧、歌曲等体现的精神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离开物质载体,文化既不能产生,也不能传承和发展。

5、发展中国家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重要)
在世界多极化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6、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及对人们的启示(重要)
(1)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每个人都出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所以总要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都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2)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但也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

往往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选择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7、优秀文化的影响
(1)丰富精神世界,健全人格;
(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革命歌曲能够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照亮心灵,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理论知识
文化从时间上看:无处不在;从空间上看:各有特色。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的产物。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并给予重大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特点)的,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