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契卜辞“易”字之义源及其流变考释

合集下载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 注释与翻译

许慎《说文解字序》注释与翻译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舆”通"舆”,“与地”即“舆地”。

“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传,留传后世)宪象(观测推算天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众多)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饰伪,即巧饰伪诈)生。

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远(ha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

“百工以义(yi,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夫(guai,《说文》分决也,即断决、分辨)“夫扬(扬:传播)于王庭”(这句意思是万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传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说的是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禄及下(下层民),居德(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挚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一作,渐也)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如:《貌文》从随也。

一日若也,同也)也。

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颖项(zhuan xu)高阳、帝誉(ku)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周礼》: 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 教国子 (公卿大夫之子弟) 先以六书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日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日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请进 (jiequ,弯曲),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喻也)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比合、组合)类(字类、字群)台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 ,以见指 (指向) (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唐兰:《殷虚文字二记》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胡厚宣:《说》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锡圭:《说“弜”》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李家浩:《释“弁”》[日]岛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附:图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裘锡圭:《释柲》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林沄:《琱生簋新释》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李家浩:《战国布考》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甲骨文献集成》目录

《甲骨文献集成》目录

《甲骨文献集成》目录一、甲骨文考释:第1-6册,著录片考释;第7-14册,文字考释。

二、甲骨研究:第15-16,分期断代;第16-17册,卜法;第17-18册,文例文法;第19册,校订缀合。

三、专题分论:第20-21册,世系礼制;第21-25册,国家与社会;第25-26册,经济与科技;第27册,军事征伐;第27-28册,方国地理;第28-29册,文化生活;第29-30册,宗教风俗;第31-32册,天文历法。

四、西周甲骨与其他:第33册。

五、综合:第34册,甲骨文发现与流传;第35-38,甲骨学通论;第38-39册,古文字研究;第39-40,序跋征与述评。

【第一册】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王國維著録片考釋龜甲獸骨文字林泰輔著録片考釋室殷契徵文王襄著録片考釋鐵雲藏龜拾遺附考釋葉玉森著録片考釋新獲卜辭寫本董作賓著録片考釋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商承祚著録片考釋殷栔卜辭附釋文及文編容庚瞿潤緡商承祚唐蘭董作賓著録片考釋殷契佚存商承祚著録片考釋【第二册】卜辭通纂郭沫若著録片考釋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明義士著録片考釋殷契萃編郭沫若著録片考釋甲骨文録孫海波著録片考釋天壤閣甲骨文存唐蘭著録片考釋【第三册】殷契遺珠金祖同著録片考釋鐵雲藏龜零拾李旦丘著録片考釋誠齋殷虛文字孫海波著録片考釋中央大學史學系所藏甲骨文字著録片考釋殷契摭佚李旦丘著録片考釋甲骨六録胡厚宣著録片考釋龜卜百二十五片金祖同著録片考釋殷契摭佚續編李亞農著録片考釋殷虛文字外編董作賓著録片考釋巴黎所見甲骨録饒宗頣著録片考釋甲骨文零拾陳邦懷著録片考釋美國所藏甲骨録Hung-hsiangchou著録片考釋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許進雄著録片考釋【第四册】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屈萬里著録片考釋【第五册】明義士收藏甲骨HsuChin-hsiang著録片考釋東洋文庫所藏甲骨文字東洋文庫古代史硏究委員會編著録片考釋法國所藏甲骨録雷煥章著録片考釋中島玉振舊藏の甲骨片について荒木日呂子著録片考釋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録雷煥章著録片考釋【第六册】甲骨文字江村治樹等著録片考釋日本所見甲骨録伊藤道治著録片考釋大龜四版考釋董作賓著録片考釋釋後岡出土的一片卜辭董作賓著録片考釋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董作賓著録片考釋讀天壤閣甲骨文存及考釋魏建功著録片考釋臺灣大學所藏甲骨文字董作賓著録片考釋鈔本武乙卜辭十一版董作賓著録片考釋牛胛骨龜腹甲刻辭版著録片考釋關於“文參”誤解甲骨文寅字和兆文的兩點意見周綱仁著録片考釋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董作賓著録片考釋方地山所藏之一版卜辭董作賓著録片考釋吉林大學所藏甲骨選釋姚孝遂著録片考釋美國納爾森藝術館藏甲骨卜辭考釋嚴一萍著録片考釋嚴一萍著録片考釋嚴一萍著録片考釋美國納爾森藝術館藏嚴一萍著録片考釋嚴一萍著録片考釋加拿大多倫多博物館所藏一片骨柶銘文的考釋金祥恆著録片考釋聯合書院圖書館新獲東莞鄧氏舊藏甲骨簡介李棪著録片考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達黎奧博物館所藏一片牛胛骨的刻辭考釋金祥恆著録片考釋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郭沫若著録片考釋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裘錫圭著録片考釋加拿大安省皇家博物館所藏一片胛骨刻辭考釋史景成著録片考釋臨淄孫氏舊藏甲骨文字考辨胡厚宣著録片考釋關於《戰後殷墟出土的新大龜七版》嚴一萍著録片考釋輔仁大學所藏甲骨文字——明義士先生藏拓本著録片考釋輔仁大學所藏甲骨文字後言金祥恆著録片考釋讀殷契萃編小識蔡哲茂著録片考釋天津師範學院圖書館藏甲骨選介李先登著録片考釋武丁卜辭雜釋之一丁驌著録片考釋散見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劉明輝譯東由校著録片考釋安陽博物館館藏卜辭選安陽市博物館著録片考釋《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補正沈之瑜郭若愚著録片考釋劉明輝譯著録片考釋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收藏的甲骨胡振祺注釋李梅貞摹拓著録片考釋孟廣慧舊藏甲骨選介李先登著録片考釋記日本京都大學考古硏究室所藏一片牛胛骨卜辭胡厚宣著録片考釋記香港大會堂美術博物館所藏一片牛胛骨卜辭胡厚宣著録片考釋甲骨卜辭新獲沈之瑜著録片考釋萍廬藏契·附校釋白玉崢著録片考釋日本後藤朝太郞氏藏的甲骨文字蔡哲茂著録片考釋西北大學所藏甲骨文字劉士莪著録片考釋浙江省博物館新藏甲骨文字曹錦炎著録片考釋芝加哥大學所藏商代甲骨著録片考釋蘇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胡厚宣著録片考釋記美國辛格博士所藏甲骨齊文心著録片考釋立敎大學博物館學硏究室所藏甲骨片について吉原道夫著録片考釋東京國立博物館保管的甲骨片——有關人頭骨刻字的考察著録片考釋殷墟甲骨拾遺焦智勤著録片考釋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所購甲骨選釋鐘柏生著録片考釋鐘柏生著録片考釋河北大學文物室所藏甲骨河北大學歷史系著録片考釋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選釋與初步硏究劉一曼曹定雲著録片考釋焦智勤著録片考釋甲骨年表——關於甲骨文字三十年來發現硏究的總記董作賓著録片考釋甲骨年表董作賓著録片考釋續甲骨年表董作賓黃然偉著録片考釋著録片考釋著録片考釋——九著録片考釋文字考释部分(第7-14册)【第七册】殷商貞卜文字考羅振玉文字考釋殷虛書契考釋羅振玉文字考釋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三卷羅振玉文字考釋孫氏契文舉例二卷孫詒讓文字考釋殷虛書契補釋柯昌濟文字考釋殷虛書契考釋小箋陳邦懷文字考釋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葉玉森文字考釋殷契餘論郭沫若文字考釋【第八册】甲骨文字硏究郭沫若文字考釋殷墟書契解詁吳其昌文字考釋雙劍誃殷契駢枝于省吾文字考釋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于省吾文字考釋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于省吾文字考釋積微居甲文説卜辭瑣記楊樹達文字考釋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藏甲骨文字貝塚茂樹文字考釋【第九册】耐林廎甲文説卜辭求義楊樹達文字考釋殷虛書契后編釋文稿池田末利文字考釋殷周文字釋叢釋朱芳圃文字考釋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第十册】凡將齋所藏殷墟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甲骨文字釋林于省吾文字考釋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北京大學國學門藏殷虛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殷虛第一次發掘所得甲骨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姚孝遂肖丁合著文字考釋殷契存稿劉桓文字考釋【第十一册】殷契新釋劉桓文字考釋甲骨文文字學李圃文字考釋説俎王國維文字考釋説玨朋王國維文字考釋釋禮王國維文字考釋釋史王國維文字考釋釋牡王國維文字考釋釋西王國維文字考釋釋由王國維文字考釋釋旬王國維文字考釋釋昱王國維文字考釋王國維文字考釋釋天王國維文挚坚?/td>釋物王國維文字考釋釋工劉盼遂文字考釋數名古誼丁山文字考釋釋午魏建功文字考釋釋繇聞一多文字考釋釋為釋豖聞一多文字考釋—契文疏證之一聞一多文字考釋釋齲聞一多文字考釋釋羔聞一多文字考釋釋余聞一多文字考釋釋噩聞一多文字考釋釋桑聞一多文字考釋釋朱聞一多文字考釋説丁山文字考釋土王皇三字之探原徐中舒文字考釋“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沈兼士文字考釋釋家字義葉啓勳文字考釋説董作賓文字考釋殷代金文に見えた象文字に就て貝塚茂樹文字考釋班殺祭古語同原考沈兼士文字考釋釋牢胡厚宣文字考釋奭字説張政烺文字考釋説文燕召公史篇名醜解張政烺文字考釋釋搬朱德煕文字考釋殷契雜釋李亞農文字考釋從麼些文字看甲骨文董作賓文字考釋古文字中之仁董作賓文字考釋董作賓文字考釋殷墟出土一塊“武丁逐豕”骨版的硏究董作賓文字考釋楊向奎文字考釋甲骨文及金石文考釋李平心文字考釋字に就いて文考釋加藤常賢文字考釋中國文字演變史之一例——“魚”字的演進與變化董作賓文字考釋在甲骨金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唐蘭文字考釋釋家胡鉉一文字考釋説貴田胡厚宣文字考釋李平心文字考釋讀契劄記胡光煒文字考釋釋庶于省吾陳世輝文字考釋和加藤常賢文字考釋説呂黃然偉文字考釋釋虎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屈萬里文字考釋賓字考谷田孝之文字考釋釋得嚴一萍文字考釋殷契新詮之一魯實先文字考釋殷契新詮之二魯實先文字考釋殷契新詮之三魯實先文字考釋説人田倩君文字考釋“國”字的演變田倩君文字考釋“樂”字的形音義田倩君文字考釋【第十二册】釋天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大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夫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堃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夭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立位涖莅蒞茀嚴一萍文字考釋釋棻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太汏汰泰葖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奚蓇傒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生——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生——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牛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羊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萩嚴一萍文字考釋釋龍金祥恆文字考釋釋洸逆嚴一萍文字考釋釋日月雷河王恆餘文字考釋釋申電神田倩君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鼓田倩君文字考釋釋車金祥恆文字考釋“舞無”溦h 張哲文字考釋釋鳳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好李平心文字考釋好之同族字李平心文字考釋湜、又、宥、賄等字義訓考釋李平心文字考釋奭字略釋李平心文字考釋釋文嚴一萍文字考釋釋交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后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奴、婢于省吾文字考釋王皇士集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牝牡金祥恆文字考釋釋來麥釐張哲文字考釋釋黍張哲文字考釋田字説田倩君文字考釋釋南田倩君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朝田倩君文字考釋説“明”田倩君文字考釋釋莫田倩君文字考釋釋畢張哲文字考釋監字考田倩君文字考釋釋赤與幽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又金祥恆文字考釋釋潟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廣字系董作賓嚴一萍文字考釋甲骨文金文字及其相關問題龍宇純文字考釋釋女田倩君文字考釋釋呎——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史”戴君仁文字考釋于省吾文字考釋釋稻米張哲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説異李孝定文字考釋釋鼎田倩君文字考釋證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盥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御許進雄文字考釋劉文獻譯文字考釋説許進雄文字考釋讀栔識小録李孝定文字考釋論“尹”、“君”與“君子”王恆餘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異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庸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與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讀栔識小録之二李孝定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禮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説“王”林澐文字考釋釋徉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夔田倩君文字考釋甲骨文中之鳳、墈、壸説謝信一文字考釋釋率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再釋“道”嚴一萍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續釋戒嚴一萍文字考釋説筓董作賓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卿鄉饗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喪韓耀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甲骨文弍字試釋陳邦懷文字考釋巳己文字與彝器畫紋考釋張興仁文字考釋説婚田倩君文字考釋契文獸類及獸形字釋丁驌文字考釋説幪戴君仁文字考釋釋夷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伐馬薇黴文字考釋釋牢徬孔德成文字考釋釋狝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獴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饹金祥恆文字考釋釋以田倩君文字考釋説高、臺田倩君文字考釋説家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率與亂陳鐵凡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甲骨文字音義考金祥恆文字考釋冬飲廬藏甲骨文字考釋李殿魁文字考釋許氏説文部首字詮釋——釋一田倩君文字考釋故書“十”“七”二字互畑探源黃然偉文字考釋古文字試釋勞干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帠——為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肜金祥恆文字考釋非之字原辨金祥恆文字考釋釋扳金祥恆文字考釋説金祥恆文字考釋説木杏束丁驌文字考釋説后丁驌文字考釋釋自唐健垣文字考釋釋眴與龍丁驌文字考釋屯乙八八九六版辭釋丁驌文字考釋釋上田倩君文字考釋説女字丁驌文字考釋彥堂先生遺著兩篇董作賓文字考釋牢義新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每美王獻唐文字考釋釋涉金祥恆文字考釋説求焠丁驌文字考釋甲骨文中的“鬲”與“般”劉淵臨文字考釋釋俎金祥恆文字考釋説丘田倩君文字考釋讀契小記周清海文字考釋釋妥丁驌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賓、安、定丁驌文字考釋釋焜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見丁驌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第十三册】説”嚴一萍文字考釋説猾周鳳五文字考釋説“尤”與蚩尤周策縱文字考釋釋示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頒金祥恆文字考釋説又蔡哲茂文字考釋甲骨文中所見的“數”張秉權文字考釋説“玄衣朱襮爟”——兼釋甲骨文“虣”字裘錫圭文字考釋説“引”字于豪亮文字考釋祐與耤沈文倬文字考釋釋衣、釋玦胡澱咸文字考釋説管變初文字考釋説“白大師武”裘錫圭文字考釋——釋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甲骨文揷圖仁言文字考釋字釋三篇胡吉宣文字考釋殷虛文字二記唐蘭文字考釋釋臣汪寧生文字考釋説珮胡厚宣文字考釋卜辭“徉”字重探蔡哲茂文字考釋釋版郭若愚文字考釋説“至”沈之瑜文字考釋釋蔡哲茂文字考釋古鼓和古文字鼓字殷康文字考釋釋于省吾文字考釋甲骨選讀吳旭民文字考釋“畀”字補釋裘錫圭文字考釋從“羊人為美”到“羊大則美”——為美學討論提供一些古文字學資料蕭兵文字考釋“心”字探源王元鹿文字考釋劉桓文字考釋吳旭民文字考釋裘錫圭文字考釋學習古文字散記夏淥文字考釋讀了“説”以後王顯文字考釋甲骨文中的和扮單周堯文字考釋説“月”黃敏文字考釋骨柶刻辭釋丁驌文字考釋釋七、甲劉宗漢文字考釋妾俑與妾字殷滌非文字考釋釋各黎建寰文字考釋識字有感一許進雄文字考釋識字有感二許進雄文字考釋釋“四丁”糾繆蔡哲茂文字考釋釋互屯以與丁驌文字考釋釋盾于省吾文字考釋釋柲裘錫圭文字考釋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裘錫圭文字考釋釋陳永正文字考釋字釋“孕”質疑王延林文字考釋説俎字于豪亮文字考釋卜辭考釋數則珰笛文字考釋鄭慧生文字考釋甲骨文釋文二則沈建華文字考釋甲骨金文零釋張亞初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考釋二則胡澱咸文字考釋學習古文字隨記二則夏淥文字考釋試讀《安陽市博物館藏甲骨文字》王宇信文字考釋《説“引”字》質疑張忠松文字考釋釋張政烺文字考釋説琇丁驌文字考釋“美”字考略劉國清文字考釋釋年——兼論古文字釋讀諸問題聞宥文字考釋釋“東”及與“東”有關之字張懋鎔秦建明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試探黃錫全文字考釋釋中國于省吾文字考釋釋敠——兼談考母諸器銘中的“敠旻”蔡運章文字考釋對早期銅器銘文的幾點看法林澐文字考釋説旸白玉崢文字考釋甲骨文考釋六則伍仕謙文字考釋甲骨文晞字説胡厚宣文字考釋殷虛甲骨文羨字説張政烺文字考釋“七”、“十”考張勛燎文字考釋文字的發生與分化釋例之一——釋大、天、夫、太陳復澄文字考釋家字溯源羅琨張永山文字考釋釋拌、伴于省吾文字考釋釋瓣于省吾文字考釋釋甲骨文北方名曹逖?/td> 文字考釋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方述鑫文字考釋漢字義符通變硏究之五——韓耀隆文字考釋“”非耜形新探——兼及有關農具的文字語音問題王貴民文字考釋令命的分化洪家義文字考釋論族字異構和“王族”合文曹定雲文字考釋學習古文字瑣記二則夏淥文字考釋窣試釋雷煥章文字考釋釋百于省吾文字考釋字説丁驌文字考釋釋辰丁驌文字考釋釋沈之瑜文字考釋説“皇”單周堯文字考釋為良字初文説尤仁德文字考釋殷契苜字説張政烺文字考釋釋窸鄭光文字考釋釋竑于省吾文字考釋釋袪蔡哒?/td> 文字考釋釋橐和镋常弘文字考釋釋镕——兼説甲骨文不字陳世輝文字考釋“貞”字探源濮茅左文字考釋釋能和半以及從半的字于省吾文字考釋釋兩于省吾文字考釋朱德煕文字考釋説繇曾憲通文字考釋釋辦裘錫圭文字考釋溦h古文字與商周圖形定名周世榮文字考釋釋“絆”和“亞絆”于省吾文字考釋陝西岐山新出薛器考釋王恩田文字考釋白玉崢文字考釋白玉崢文字考釋“去”字古今詞義異同證例余樸文字考釋釋镮、食、即、旣、鄉夏淥文字考釋殷墟卜辭中“”字考徐錫臺文字考釋釋“寤”宋鎮豪文字考釋牢徬考辨姚孝遂文字考釋説秦建明張懋鎔文字考釋釋栽載唐健垣文字考釋裘錫圭文字考釋古文字釋叢陳漢平文字考釋釋颙、纂、饡、纘、灒陳漢平文字考釋釋蠋彭林文字考釋釋因藴張政烺文字考釋釋古文字中的箓字和工冊、翚冊、豆冊于省吾文字考釋豊豐辨林澐文字考釋論先秦文字中的“=”符林素清文字考釋甲骨文“玉”及相關問題連劭名文字考釋讀《小屯南地甲骨》劄記詹鄞鑫文字考釋殷契佚存五一八號骨柶試釋白玉崢文字考釋釋揖嚴一萍文字考釋説“異”兼釋與“異”幷見諸詞鐘柏生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讀契記丁驌文字考釋古文字雜記洪家義文字考釋釋陳秉新文字考釋釋踡施謝捷文字考釋釋“求”裘錫圭文字考釋釋“”鄭若葵文字考釋“社”、“杜”、“土”古本一字考戴家祥文字考釋甲骨文牽字説宋鎮豪文字考釋釋劉釗文字考釋裘錫圭文字考釋甲骨文無“仁”字辨崔志遠文字考釋説“衆乍耤不喪”湛嵐文字考釋釋——兼釋各雲、般孫常叙文字考釋曹逖?/td> 文字考釋釋王懿榮早期所獲半龜腹甲卜辭胡厚宣文字考釋“貝”字考謝世平文字考釋原始農藝與婦女——釋象形文字“婦”的形義來源夏淥文字考釋對兩個甲骨文字的探源馬孝亮文字考釋殷墟卜辭字考辨林小安文字考釋徐南洲文字考釋甲骨文“中”字説晁福林文字考釋釋甲骨文中的——兼談“舫”的起源李崇州文字考釋劉桓文字考釋劉桓文字考釋劉桓文字考釋“百汫”、“正河”解沈之瑜文字考釋説“來見”胡厚宣文字考釋釋“”及其相關問題鐘柏生文字考釋釋住宋鎮豪文字考釋甲骨文中“禮”、“德”、“仁”字的問題孟世凱文字考釋説字小記裘錫圭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考釋連劭名文字考釋説芯白玉崢文字考釋釋蔡哲茂文字考釋釋吳匡文字考釋古字今釋陳邦懷文字考釋林小安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考釋三則金祥恆文字考釋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裘錫圭文字考釋——兼論“止”形在古文字中可指示邉臃较颉馬紹武楊景龍暴希明文字考釋《殷墟卜辭綜類》例證考釋柯昌濟文字考釋試析“錫多女貝朋”張永山文字考釋溛霾忿o中的“丁”溫明榮文字考釋説單周堯文字考釋蘇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考釋胡厚宣宋鎮豪文字考釋從甲骨文“鳳”字談鳳朱愛芹文字考釋釋諸字兼談甲骨文“降永”一辭劉釗文字考釋釋“建”裘錫圭文字考釋釋家羅琨文字考釋釋徐兆仁文字考釋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張亞初文字考釋古文字考釋數則黃錫全文字考釋甲骨、金文中的“朝”與“明”字及其相關問題王玉哲文字考釋釋戚、我林澐文字考釋殷有“封人”説劉釗文字考釋釋甲骨文中的“抎”字施謝捷文字考釋釋“若”臧克和文字考釋劉信芳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補釋四則李羲趙世超文字考釋袁庭棟文字考釋釋契卜辭“田”字説楊升南文字考釋裘錫圭文字考釋甲骨文“來”字辨析羅琨文字考釋《釋踡》一文補正黃天樹文字考釋釋羈——對商朝驛站的探討齊文心文字考釋試説甲骨文中的字劉啓益文字考釋甲骨文地名字構形試析曹錦炎文字考釋説戌歲我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莫陳克長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説“苞”“鬱”吳振武文字考釋卜辭貞鼎説陳煒湛文字考釋訓耦——黃新生文字考釋OLDSINITICMYAG,OLDPERSIANMAGUSANDENGLISH“MAGICIAN”VictorH.Mair文字考釋古文字音義考釋舉隅金祥恆文字考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兼談卜辭之計數法金祥恆文字考釋説焉白玉崢文字考釋釋邦陳克長文字考釋釋中田樹生文字考釋甲骨文“奭”字新解王貴民文字考釋釋易與?——兼釋史喪尊趙平安文字考釋商代甲骨文中的“丙”和“兩”湯余惠文字考釋“益”、“易”同源嬗變探析王藴智文字考釋白玉崢文字考釋契之春秋字丁驌文字考釋釋“”鐘柏生文字考釋。

史语所集刊目录

史语所集刊目录

史语所历史语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发刊辞 蔡元培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傅斯年跋唐写本切韵残卷 董作宾释「朱」 商承祚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 胡适殷栔亡 说 丁山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 余永梁占卜的源流 容肇祖数名古谊 丁山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 傅斯年所务记载:造像征集启 顾颉刚、傅斯年提议本所对于语言学工作之范围及旨趣 傅斯年提议集刊第一本第二分大乘义章书后 陈寅恪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 陈寅恪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 刘复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 黄淬伯记猓猡音(Phoneticotes on a Lolo Dialect and Consonant L.) S. M.Shirokogoroff,(史禄国)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 傅斯年敦煌劫余录序 陈寅恪说 丁山明季桐城中江社考 朱倓集刊第一本第三分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附录一 年表附录二 金尼阁音韵经纬总局与利马窦注音合表 罗常培杨选杞声韵同然集残稿跋 罗常培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 高本汉著、赵元任翻译跋高本汉的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并论冬蒸两部 王静如集刊第一本第四分广西凌云猺语 李方桂类音跋 刘文锦剥字解 徐中舒调查云冈造像小记 赵邦彦闽音研究 陶燠民平陵访古记附录:关于臻栉韵的讨论 吴金鼎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 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 陈寅恪耒耜考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 徐中舒大唐西域记撰人辨机 陈垣召穆公传 丁山大东小东说 傅斯年论所谓「五等爵」 傅斯年姜原 傅斯年集刊第二本第二分支脂之三部古读考 林语堂钞本甲乙事案跋 朱希祖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 陈寅恪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叶跋 徐中舒西夏文汉藏译音释略 王静如中国古音(切韵)之系统及其演变 高本汉著、王静如译听写倒英文 赵元任殷墟沿革 董作宾甲骨年表 董作宾集刊第二本第三分九子母考 赵邦彦殷周文化之蠡测 徐中舒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 陈寅恪论考证中国古书真伪之方法 高本汉著、王静如译论阻卜与鞑靼 王静如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 陈寅恪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 陈寅恪反切语八种 赵元任 用bdg当不吐气清破裂音 赵元任 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高本汉切韵音读商榷之一 罗常培集刊第二本第四分汉字中之拼音字 林语堂吴三桂周王纪元释疑 朱希祖劫灰录跋 朱希祖西夏文佛母孔雀明王经考释序 陈寅恪明成祖生母记疑 傅斯年跋 丁山夷考 丁山中原音韵声类考 罗常培释重轻(等韵释词之三) 罗常培戴东原续方言稿序 罗常培儿( )音的演变 唐虞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本再跋 徐中舒广东北江猺山杂记 庞新民D.Jones & Kwing Tong Woo 胡(絅堂)共作的Supplement to the Cantonese Phonetic Reader的勘误 刘学浚集刊第三本第一分切韵â的来源 李方桂李唐氏族之推测 陈寅恪中台藏缅数目字及人称代名词语源试探 王静如康熙字典字母切韵要法考证 赵荫棠知彻澄娘音值考 罗常培集刊第三本第二分集韵声类考 白涤洲洪武正韵声类考 刘文锦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 罗常培梵文颚音五母之藏汉对音研究 罗常培释定海方氏所藏四体字至元通宝钱文 王静如敦考释 徐中舒对于中国古音重订的贡献 A.Dragunov著、唐虞译集刊第三本第三分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 陈寅恪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 徐中舒清史稿中建州卫考辨 孟森清始祖布库里雍顺之考订 孟森郦学考序目 丁山东冬屋沃之上古音(英文) 李方桂记咸阳方音 刘文锦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陈寅恪辽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国字哀册初释 王静如陈侯四器考释 徐中舒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 刘复重印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序 孟森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陈寅恪由陈侯因铭黄帝论五帝 丁山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 徐中舒集刊第四本第一分昂昂溪史前遗址 梁思永广西猺山调查杂记 庞新民记广东北江猺山荒洞猺人之建醮 姜哲夫拜王(广东北江猺山猺人风俗之一) 姜哲夫等集刊第四本第二分中国字调跟语调(英文) 赵元任藏文前缀音对于声母的影响(英文) 李方桂谭「谭」 董作宾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 杨成志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传 容肇祖释内外转 罗常培泰兴何石闾韵史稿本跋 罗常培集刊第四本第三分说儒 胡适周东封与殷遗民 傅斯年丛 甲骨金文中所涵殷历推证 吴其昌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 董作宾集刊第四本第四分乙二声调推断尺 刘复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英文) 赵元任宗法考源 丁山弋射与弩之溯原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 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原 徐中舒关中声调实验录 白涤洲刘半农先生 赵元任白涤洲小传及著述提要 罗常培集刊第五本第一分汉代奴隶制度辑略 劳干盐铁论校记 劳干汉晋闽中建置 劳干论中国上古音的*-iwng,*-iwk,*-iwg 李方桂读高力士外传释「变造」「和籴」之法 俞大纲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 丁山读姚大荣马阁老洗冤录驳议 容肇祖集刊第五本第二分武曌与佛教 陈寅恪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考辨 陈寅恪三论李唐氏族问题 陈寅恪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 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 劳干方言性变态语音三例 赵元任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 徐中舒阳燧取火与方诸取水 唐擘黄释家 邵君朴集刊第五本第三分楞伽宗考 胡适戈戟余论 郭宝钧金史氏族表初稿(上) 陈述集刊第五本第四分金史氏族表初稿(下) 陈述蒙古史札记 岑仲勉打花鼓 李家瑞中国方言当中爆发音的种类 赵元任通志七音略研究 罗常培契丹国字再释 王静如就元秘史译文所见之中国人称代名词 王静如集刊第六本第一分金文嘏辞释例 徐中舒明懿文太子生母考 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 李晋华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 傅斯年说「广陵之曲江」 傅斯年两唐书玄宗元献皇后杨氏传考异兼论张燕公事迹 俞大纲说弹词 李家瑞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内洪承畴报销册序 李光涛集刊第六本第二分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论 陈受颐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 徐中舒三朝北盟会编考(上) 陈乐素集刊第六本第三分三朝北盟会编考(下) 陈乐素八旗制度考实 孟森五等爵在殷商 董作宾集刊第六本第四分豳风说 徐中舒汉魏晋北朝东北诸郡沿革表 余逊诗经「式」字说 丁声树广西太平府属土州县司译语考 闻宥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 陈寅恪谁是「齐物论」之作者 傅斯年集刊第七本第一分东晋南朝之吴语 陈寅恪骨文例 董作宾殷商疑年 董作宾说尊彝 徐中舒阿保机与李克用盟结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测 陈述南宋杭州的消费与外地商品之输入 全汉升关于么之名称分布与迁移 陶云逵集刊第七本第二分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 徐中舒Voiced Plosives and Affricates in Ancient Tibetan A. Dragunov 春秋「公矢鱼于棠」说 陈槃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 全汉升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 黎光明集刊第七本第三分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 陈寅恪新元史本证 陈叔陶纪唐音统签 俞大纲炖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 孙楷第由说书变成戏剧的痕迹 李家瑞集刊第七本第四分几个云南土族的现代地理分布及其人口之估计 陶云逵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 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 周一良中国丹砂之应用及其推演 劳干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 董同龢说 葛毅卿曳落河考释及其相关诸问题 陈述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 陈寅恪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 陈寅恪敦煌本心王投陀经及法句经跋尾 陈寅恪郎官石柱题名新箸录 岑仲勉发羌之地望与对音 郑天挺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 罗常培喻三入匣再证 葛毅卿论鲁西画像三石 劳干东都事略撰人王赏偁父子 陈述集刊第八本第二分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订误(附李庸莘小传及遗像) 李晋华读洛阳伽蓝记书后 陈寅恪释牢 胡厚宣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 劳干契丹世选考 陈述北宋汴梁的输出入贸易 全汉升集刊第八本第三分宋代广州的国内外贸易 全汉升外蒙于都斤山考 岑仲勉邵王之諻鼎及 铭考证 张政烺明初之用兵与寨堡 王崇武头下考(上) 陈述卜辞杂例 胡厚宣集刊第八本第四分论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 董作宾释用御 胡厚宣论魏孝文之迁都与华化 劳干贞石证史 岑仲勉集刊第九本(1937)唐集质疑 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 岑仲勉卜辞同文例 胡厚宣跋封氏闻见记 岑仲勉跋唐摭言 岑仲勉宋代南方的虚市 全汉升清人入关前求款之始末 李光涛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 岑仲勉论白氏长庆集源流并评东洋本白集 岑仲勉白氏长庆集伪文 岑仲勉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 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 岑仲勉集刊第十本六书古义 张政烺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 劳干论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 王崇武中古自然经济 全汉升读东城老父传 陈寅恪读莺莺传 陈寅恪汉武后元不立年号考 劳干宋末的通货膨胀及其对于物价的影响 全汉升辽代四时捺 考五篇 傅乐焕论诗经中的「何」「曷」「胡」 丁声树古谶纬书录解题(一) 陈槃炖煌唐咸通钞本三备残卷解题 陈槃南宋稻米的生产与运销 全汉升宋史职官志考正 邓广铭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 王崇武讲史与咏史诗 张政烺居延汉简考释序目 劳干天山南路元代设驿之今地 岑仲勉集刊第十一本至二本目录索引集刊第十一本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 陈寅恪两汉刺史制度考 劳干汉代社祀的源流 劳干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 劳干跋高句丽大兄冉牟墓志兼论高句丽都城之位置 劳干登科记考订补 岑仲勉唐代物价的变动 全汉升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 全汉升The Hypothesis of A Pre-glottalized Series of Consonants in Primitive Tai Fang-kuei Li 补唐代翰林两记 岑仲勉两关遗址考 劳干谶纬释名 陈槃谶纬溯原上 陈槃北宋物价的变动 全汉升南宋初年物价的大变动 全汉升宋金间走私贸易 全汉升「何当」解 丁声树「碚」字音读答问 丁声树山东滕县下黄沟村宋代墓葬调查记 潘悫集刊第十二本读明史朝鲜传 王崇武旧唐书逸文辨 岑仲勉古谶纬书录解题(二) 陈槃古谶纬全佚书存目解题(一) 陈槃古诗纪补正叙例 逯钦立「回回」一词之语原附论新疆之名亟应厘正 岑仲勉吐鲁番一带汉回地名对证 岑仲勉吐鲁番木柱刻文略释 岑仲勉理番新发见隋会州信道记跋 岑仲勉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 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 李光涛记奴儿哈赤之倡乱及萨尔浒之战 李光涛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 李光涛记清太宗皇太极三字称号之由来 李光涛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 李光涛清太宗与三国演义 李光涛读高青邱威爱论 王崇武跋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谈刻及道光三让本太平广记 岑仲勉武鸣土语音系 李方桂卜辞记事文字史官签名例 胡厚宣四库提要古器物铭非金石录辨 岑仲勉宣和博古图撰人 岑仲勉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 岑仲勉从金泽图录白集影页中所见 岑仲勉文苑英华辨证校白氏诗文附按 岑仲勉补白集源流事证数则 岑仲勉从文苑英华中书翰林制诏两门所收白氏文论白集 岑仲勉集刊第十三本广韵重纽试释 董同龢河南安阳后冈的殷墓 石璋如广韵重纽的研究 周法高切韵鱼虞之音读及其流变 周法高说平仄 周法高颜氏家训金楼子「伐鼓」解 周法高字说 张政烺说文燕召公史篇名丑解 张政烺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 李济殷历谱后记 董作宾不 解 屈万里甲骨文 比二字辨 屈万里谥法滥觞于殷代论 屈万里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 劳干汉诗别录 逯钦立集刊第十四本评汉以前的古镜之研究并论「淮式」之时代问题 高去寻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 何兹全宋辽聘使表稿 傅乐焕刘綎征东考 王崇武伯叔姨舅姑考 芮逸夫象郡牂柯和夜郎的关系 劳干居延汉简考证补正 劳干王逸集牙签考证 张政烺梵文td的对音 周法高等韵门法通释 董同龢苗语释亲 芮逸夫文作斋经译注 马学良集刊第十五本元代的纸币 全汉升翰林学士壁记注补 岑仲勉续贞石证史 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 岑仲勉唐方镇年表正补 岑仲勉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库车)故事并略释 岑仲勉跋南窗纪谈 岑仲勉辽金 军史料试释 谷霁光集刊第十六本秦汉间之所谓「符应」论略 陈槃论汉代之陆运与水运 劳干苗傜语声调问题 张琨茆泮林庄子司马彪注考逸补正 王叔岷畬民图腾文化的研究 凌纯声说文笔 逯钦立形影神诗与东晋之佛道思想 逯钦立魏晋南朝的兵制 何兹全释甥之称谓 芮逸夫辽史复文举例 傅乐焕汉晋遗简偶述 陈槃李如松征东考 王崇武集刊第十七本问答录与说参请 张政烺战国秦汉间方士考论 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三) 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附录(二) 陈槃汉代察举制度考 劳干说文序引尉律解 张政烺论万历征东岛山之战及明清萨尔浒之战 王崇武明成祖朝鲜选妃考 王崇武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 岑仲勉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 董同龢阿保机即位考辨 杨志玖洪承畴背明始末 李光涛记栗粟语音兼论所谓栗粟文 芮逸夫碧罗雪山之栗粟族 陶云逵魏晋的中军 何兹全集刊第十八本上古音韵表稿 董同龢北魏尚书制度考 严耕望述酒诗题注释疑(陶诗笺证之一) 逯钦立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 王明记明实录 吴论崇祯二年「己巳虏变」 李光涛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跋 傅斯年后汉书残本跋 傅斯年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后跋 劳干集刊第十九本莫话记略 李方桂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 董同龢古音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的写法 周法高新获之敦煌汉简 夏鼐北朝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 严耕望周易参同契考证 王明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 李光涛论中国造纸术之原始 劳干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 劳干绛守居园池记集释(附绛守居园池记句解书目提要) 岑仲勉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下字 董同龢集刊第二十本上册元微之悼亡诗及艳诗笺证 陈寅恪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 胡适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校释 马衡中山方言 赵元任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 周一良浮屠与佛 季羡林唐本说文与说文旧音 周祖谟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县」之表解 岑仲勉论早期谶纬及其与邹衍书说之关系 陈槃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 全汉升陶渊明年谱 逯钦立南宋蜀本南华真经校记 王叔岷董文骥与明史纪事本末 王崇武朝鲜壬辰倭祸中之平壤战役与南海战役 李光涛北魏洛阳城图的复原 劳干武威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 夏鼐僚为仡佬试证 芮逸夫玄应反切考 周法高魏晋南朝地方政府属佐考 严耕望黄庭经考 王 明 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 马学良集刊第二十本下册古玉新诠 郭宝钧释伧楚 余嘉锡积微居字说 杨树达「早晚」与「何当」 丁声树读魏书李冲传论宗主制 余逊一枝花话 张政烺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 石璋如宋史刑法志考正 邓广铭甲骨文字模拟研究例 张秉权洪武二十二年太孙改律及三十年律诰考 黄彰健 军考释初稿 陈述集刊第二十一本至三十本目录索引集刊第二十一本第一分古社会田狩与祭祀之关系 陈槃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 陈槃庄子校释后记 王叔岷说文引秘书为贾逵说辨正 丁声树清末汉阳铁厂 全汉升「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诸问题 陈槃记明季朝鲜中原倭祸之中原汉奸 李光涛明季流寇始末 李光涛集刊第二十二本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 李济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 石璋如古谶纬书录解题 陈槃「侯」与「射侯」 陈槃汉代的亭制 劳干殷代月食考 董作宾跋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残卷 王叔岷上古语法札记 周法高九族制与尔雅释亲 芮逸夫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 严耕望洛阳伽蓝记补注体例辨 徐高阮鹅湖之会朱陆异同略说 黄彰健朝鲜壬辰倭祸与李如松之东征 李光涛记朝鲜宣庙中兴志 李光涛中国语的词类 周法高集刊第二十三本上册古今交食周期比较论 高平子台山语料 赵元任汉代的雇佣制度 劳干秦汉郎吏制度考 严耕望清季的江南制造局 全汉升故宫藏拳乱史料注释 吴相湘成都弓箭制作调查报告 谭旦冏僰人考 芮逸夫么些族迁徙路线之寻访 李霖灿成都音系略记 杨时逢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校雠通例 王叔岷汉晋遗简偶述之续 陈槃三等韵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 周法高「姓」字古义析证 杨希枚掣逋考 李方桂小屯C区的墓葬群 石璋如战国墓内带用途的推测 高去寻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上字 董同龢殷墟有刃石器图说 李济说「吉」 张秉权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 凌纯声西周年历谱 董作宾集刊第二十四本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 严耕望略论唐六典之性质与施行问题 严耕望大明律诰考 黄彰健读明史王艮传 黄彰健明外史考 黄彰健清史稿顺治朝疆臣表订误 李光涛陕西耀县的碑林与石窟 石璋如陕西长武县出土造像记 石璋如汉代常服述略 劳干先秦两汉帛书考 陈槃中国语法札记 周法高跪坐蹲居与箕踞 李济集刊第二十五本论古代汉语的音位 周法高张献忠史事 李光涛多尔衮入关始末 李光涛甲午战争以前的中国工业化运动 全汉升明史宰辅表初校 吴缉华跋日本古钞卷子本淮南鸿烈兵略闲诂第廿 王叔岷汉代地方行政制度 严耕望殷虚文字札记 张秉权河南 县刘庄的汉墓 石璋如云南 黑体质之研究 芮逸夫集刊第二十六本古代的询问代词 周法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 陈槃殷代的铸铜工艺 石璋如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迹 石璋如先秦赐姓制度理论的商榷 杨希枚孟子性论之研究 黄彰健杜黄裳拜相前之官历 严耕望明季朝鲜「倭祸」与「中原奸人」 李光涛集刊第二十七本文字斠证 王叔岷魏晋南朝都督与都督区 严耕望先秦诸侯受降献捷与遣俘制度考 杨希枚易卦源于龟卜考 屈万里长沙音系 杨时逢卜辞甲申月食考 张秉权玉佩与刚卯 劳干论浮屠与佛 周法高关中考古调查报告 石璋如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中(附劳干跋文) 陈槃集刊第二十八本上册本论文集撰文人上胡适先生书国语结构不同层次中形态上跟意义上的参差 赵元任老君音诵诫经校释 杨联升晏子春秋斠证 王叔岷印章与摹搨的起源及其对于雕板印刷发明的影响 李书华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Arthur Waley古代被动式句法之研究 周法高Prima Introduzione della Filosofia Scolastica in Cina Pasquale M. D'eliaDocuments Issuing from the Region of Tun-huang Henri Maspero,Translated by L.Carrington Goodrich记李如松留于东国朝鲜之后裔 李光涛卜龟腹甲的序数 张秉权再论吾我 金守拙著、李保均译四川李庄方言略记 杨时逢姿与Gesture 陈世骧旧唐书夺文拾补 严耕望元朝与明初的海运 吴缉华尚书 陶谟篇著成的时代 屈万里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一) 陈槃A Kottish-Tibetan-Chinese Word Equation Walter Simon司马迁与希罗多德(Herodutus)之比较 邓嗣禹论夫子与子 李宗侗汉代的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 劳干论四书章句集注定本 黄彰健集刊第二十八本下册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 全汉升The Jui Dialect of Poai:Phonology 李方桂黑鞑事略中所说窝阔台汗时代胡丞相事迹考 姚从吾「韦弦」「慎所好」二赋非刘知几所作辨 洪业小臣 石 的残片与铭文 高去寻殷代头饰举例 石璋如联名与姓氏制度的研究 杨希枚僚人考 芮逸夫The Neo-Confucian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Evil 陈荣捷“Wu-Liang-Shou”(无量寿):A Comparative Study of Tibetan and Chinese Longevity Rites F.D.Lessing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 董作宾康熙几暇格物编的法文节译本 陈受颐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 李济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 殷海光胡适先生著作目录(一)中文 Eugene L.Delafield胡适先生著作目录(二)西文 袁同礼集刊第二十九本上册Numerals in Comparative Linguistic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ravidian) Murray B.EmeneauThe Phonemic System of the Yi Miao Dialect 张琨Siamese Phonemes: A Restatement George L.Trager湖南方言声调分布 杨时逢Linguistic Geography of the 宣化Hsuan-hua Region(察哈尔Chahar Province) Willem A. GrootaersTwo Final Consonantal Clusters in Archaic Tibetan Walter SimonMeaning Correlations and Selections in Morphology-Syntax Paradigms Charles F.VoegelinThe Chinese Script: An Essay on Nomenclature (the first hecaton) Peter A. Boodberg Essentials of Shan Phonology and Script Soren EgerodThe Study of the Chuan Chu in Shuo Wen Paul L-M. Serruys老乞大朴通事里的语法语汇 杨联升Problems of Hierarchy and Indeterminacy in Mandarin Phonology Samuel E. Martin厦门方言的音韵 董同龢Notes on Gilyak RomanJakobsonInitial Mutations in Celtic Alf Sommerfelt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 周法高跋周法高先生「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兼论论语中「君子」一词之词性 杨联升The Jui Dialect of Po-ai and the Northern Tai 李方桂Jui Syllabics Eric P.Hamp集刊第二十九本下册平心论高鹗 林语堂管子斠证 王叔岷箕子朝鲜 李光涛论汉代的卫尉与中尉兼论南北军制度 劳干上海在近代中国工业化中的地位 全汉升尚书文侯之命著成的时代 屈万里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二) 陈槃华北石窟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石璋如Termin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Miao Kinship System 芮逸夫Miao and Chinese Kin Logic A.L.Kroeber宋蒙钓鱼城战役中熊耳夫人家世及王立与合州获得保全考 姚从吾读皇明典礼 黄彰健论泰雅赛夏排湾等族人名的所谓敬称变化 杨希枚殷代的一面铜镜及其相关之问题 高去寻明代的海陆兼运及运河的 通 吴缉华续论夫子与子 李宗侗卜辞 化说 张秉权时间和律度在中国诗中之示意作用 陈世骧由笄形演变所看见的小屯遗址与侯家庄墓葬之时代关系 李济The Tones of Four Tai Dialects Mary R.Haas新校定的敦煌写本神会和尚遗著两种 胡适中国酒之起源 凌纯声甲骨实物之整理 董作宾赵元任先生著作目录集刊第三十本上册。

殷墟前盘庚卜辞考——兼谈商前期的大小宗意识

殷墟前盘庚卜辞考——兼谈商前期的大小宗意识

殷墟前盘庚卜辞考—兼谈商前期的大小宗意识□目前甲骨文学界都相信,卜辞是盘庚迁殷之后才有的。

这一理论采用的方法是:以“贞人”为标志将殷墟发现的所有卜辞分为五期。

先确定一个年限,卜辞是盘庚迁殷之后才有的;然后按“贞人”第一次出现排队,出现最多的是殼、争、宾、亘、出等,他们又互相关联,形成一个“贞人群”,这样将与他们有关的卜辞排在一起,称为一期,或者说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期。

这四王当政长达104年,人寿不满百,“贞人”不可能个个如此长寿,于是排谱时缩减至武丁当政的59年。

从而出现这样的局面:武丁之前没有卜辞,武丁之后的卜辞不及武丁一朝多。

因为绝大部分“贞人”都在武丁期亮过相,剩下的已经不多了。

有的卜辞从所涉及的王名判断,明显不属于一期,却出现了一期的“贞人”,如“争”,怎么办?这样又给出一种解释:“贞人”世传其业,子孙都可以以“争”为号从事这种职业,所以一期出现后,也会见于别期。

“贞人”说理论是董作宾先生创立的,经郭沫若先生等一批著名学者首肯,其权威性之高,罕有其匹。

具体怎么看,暂且不论,以下几条卜辞就明显与其理论相冲突:(1)癸卯,卜宗,贞:井方于唐宗豕?(《合集》二册1339片)(2)癸丑,卜事,贞:尊豈告于唐,牛?(《合》二1291)(3)癸未,卜事,贞:旬亡祸?十二月。

(《合集》六册16650片)(4)壬申,卜师,贞:方其征,今日?癸酉,卜师,贞:方其征,今日夕?(《合集》七20408)(5)庚辰,卜祸,贞:其登于妣辛?(《合集》23397)(6)乙亥,卜饗,贞:王其田,亡灾?(《合集补》9072)(7)乙未,卜祖妣,贞:妣岁,王其?(《合集》25164)(8)卜祖妣,宾,亡尤?八月。

(《合集》八册25779)(1)之“宗”,先祖牌位立放地,卜宗,卜去宗庙祭祖之事,将“宗”视为人名,后面又有“唐宗”,这“宗”也是人名吗?(2)(3)之“事”,明显就是有事而卜,更不必视为人名;(4)之“师”,与后面之“征”若合符节,怎么会是人名呢?(5)之“”,之事,辛,其;(6)之“”,之会,此卜为向先祖敬酒,保王无災,应不是“贞人”之名吧#(7)(8)之“祖妣”明显不是人名。

《周易》中的“易”字语义探微

《周易》中的“易”字语义探微
三 , 三 而 成 天 ;三 而 成 地 ,三 而 成 人 ” ,所 以 “ ”代 表 以 “ ” 的 下 半 部 明显 并 不 是 “ ”字 ,这 一 点 《 文 解 三 易 月 说


本 体 研 究
确 。还 有 “一日从 勿 ”之 说 ,也 有 一 的 理 都 深 刻 体 现 在 “ 简 、变 易 、 不 易 ”j 层 含 义 之 中 。 下 定 易 依 据 , 因为 “ ”字 的下 半 部就 是 个 “ ”字 ,而 且 “ ” 易 勿 勿 字 在 甲骨 文 和金 文 中主 要 写作 “ ”和 “ ”等 形 状 , 这 与 面具 体 说 说 “ ”的 三义 。 易
发 展 曲折 进 程 的 生动 描 绘 。 “ 易 》 之 名 盖 取 乎 此 。 ”可 见 , “ 易 ”这 种 解 释 是 有 一 定 蜥
” 字 左 边 那 个 “三 ” 形 的 三 画 , 既 像 雨 点 的 的 道 理 和 依 据 的 , 因 为在 甲骨 文 当 中 就 有 “ ”字 , 这 种
子 ( ( 列子》等古籍 的相 关记载 、从 ( ( 易纬 ・ 凿度 “ 乾 易有三 义” 的角度 、从 太极 图的 阴阳特点等五个方面对 “ 易”字语 义进行全 面的追溯 与探微 。最后得 出结论 : “ 易”字是 “ 象形+ 会意”字 ,其最原始的意义为 “ 动 运
与 变化 ” ,其他 意 义都 是这 个 意 义 的延 伸 和 发展 。

为 “
”字 左 边 那 个 “三 ”形 ,正 是 “ 气 ”之 “ ” , 云 气 这 个 “ ”字 的运 动 变化 轨 迹 ,就 是 “ ”形 曲线 。 气 s

从 甲 文 和 金 文 的 “ ”字 字 形 对 “ ”字 语 义 易 易

《殷墟书契考释》的贡献

《殷墟书契考释》的贡献

《殷墟书契考释》的贡献
《殷墟书契考释》是甲骨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作者罗振玉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甲骨四堂”之一。

该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性地整理和考释甲骨文: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中,对大量甲骨文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考释,释出了近五百个单字,其中许多得到学界的认可。

他还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记载:通过甲骨文研究,罗振玉证实了《史记·殷本纪》中关于商朝的记载,同时也纠正了其中的许多错误。

例如,他证实了商朝自商汤建国到商纣消亡,有三十一王,历经六百多年;纠正了上甲今后的世系次第应为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史记·殷本纪》误为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等。

提高了殷商历史研究的可信度:罗振玉通过甲骨文研究,为殷商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证依据,提
高了研究的可信度。

他发现的王亥之名,证实了王亥为殷之先公,与《吕氏春秋》、《史记·殷本纪》、《三代世表》及《汉书古今人表》所记载的胲、核、该、王冰、振和垓,实系一人。

推动了甲骨学的发展: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奠定了甲骨学的研究基础,为后来的甲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许多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如王国维、丁山、武龙章、王襄、商承柞、叶玉森、陆懋德、胡光玮、程憬、林义光、柯昌济、马衡、容庚、闻宥、余永梁、陈邦怀、陈邦福、张凤、罗福成等人,都在其研究基础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总之,《殷墟书契考释》在甲骨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贡献,为甲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殷商历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证依据。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10辑)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10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一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二徐锡台:周原出土卜辞选释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唐兰遗稿:关于大克钟张政烺:庚壶释文李学勤:晋公奠(下从皿)的几个问题俞伟超李家浩:论“兵闢太岁”戈三唐长孺: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陈国灿李征: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程喜霖: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麹氏高昌的计田输租与计田承役周绍良:敦煌文学“儿郎伟”并跋季羡林:说“出家”蒋忠新: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梵文《法华经》写本残片四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五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陈汉平:古文字释丛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自”林小安:殷墟卜辞考辨(一)胡厚宣宋镇豪: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林沄:甲骨断代商榷刘启益: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黄盛璋:新发现的“羕陵”金版及其相关的羕器、曾器铭文中诸问题的考索李零:释“利津囗”和战国人名中的囗与囗字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王素:麹氏高昌历法初探李均明:秦文书刍议——从出土简牍谈起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简册形制及书写格式之蠡测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赵超:论汉唐间的异体字及《干禄字书》刘燕文:从敦煌写本《字宝》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林梅村: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邓文宽:北魏末年修改地、赋、户令内容的复原与研究——以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为线索姜伯勤:敦煌新疆文书所记的唐代“行客”王永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文书考释——读吐鲁番文书札记陈仲安:李贤墓志申论李方:隋唐史地丛考——隋唐墓志研究孙贯文遗稿:明拓孤本大相国寺碑丛考任昉:《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胡厚宣:契斋所藏一块甲片风波的平息林小安:殷契六书研究(一)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张永山:卜辞诸亳考辨齐文心:庆阳玉戈铭“作册吾”浅释张政烺:《弋(右从阝)其卣》的真伪问题刘启益: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汤余惠:读金文琐记(八篇)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吴振武:古玺姓氏考(复姓十五篇)李学勤:帛书《要》篇的《损》《益》说于豪亮遗稿: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系辞》校注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上)谢桂华:居延汉简所见邸与阁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壹]附录残片考释王欣:麹氏高昌王国的祭祀制度陈国灿:略论高昌国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日]关尾史郎黄正建译:有关高昌国“远行马价钱”的一件史料——大谷1464、2401号文书及其意义[日]荒川正晴李德范、孙晓林译:关于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的ular季羡林:新博本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二十一张(两页)译释李方:唐写本《论语集解》校读零拾邓文宽:敦煌本《六祖坛经》书写形式和符号发微荣新江:归义军大事纪年初稿王昕:裴识生平略证——唐墓志札记(一)任昉:毕昇与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张忱石:《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举正李慧:浅谈咸阳地区近年出土的唐代墓志《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一)饶宗颐:由悬泉置汉代纸帛法书名迹谈早期敦煌书家[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木简在世界各国的使用与中国木简向纸的变化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李均明:汉简“会计”考(下)刘军:尹湾木牍长吏除迁考——汉简人事研究之二徐世虹:居延汉简中的“毋状”与“状辞”(二)王素:《吐鲁番出土文书》〔贰〕附录残片考释[日]池田温:东京书道博物馆所藏唐代西州地亩文书残片简介李方:唐西州市令、市丞编年考证——唐西州官吏考证(九)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三)王昕:元憙墓志证伪刘健明:李密死事考析——兼释《李密墓志铭》及《李密墓铭》有关记载任昉:陕西新出明温纯墓志考释任昉:清杜名扬墓志所见杨秉胤受招安事迹(四)陈尚君:石刻所见唐人著述辑考曹之:毕昇考证———兼谈湖北英山出土的毕昇碑景爱:辽碑偶记张羽新:清朝对其保护神关羽的崇奉《出土文献研究》第五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林小安:甲骨百年忆思泊夫子林小安:殷契本义论稿张玉金:释甲骨文中的“囗”成家彻郎:甲骨文“囗”是文献上的“禋”字黄天树:非王卜辞中“圆体类”卜辞的研究宋镇豪:甲骨文中所见商代的墨刑及有关方面的考察王宇信:甲骨文“马”、“射”的再考察——兼驳马、射与战车相配置说沈建华:由卜辞看古代社祭之范围及起源刘启益: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曹定云:西周夨国考刘桓:德鼎札记吕静:关于秦《诅楚文》的再探讨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于成龙:包山二号楚墓卜筮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任昉王昕:《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别字选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李学勤:论战国简的卦画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简研究项目介绍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三篇廖名春:楚简《周易•豫》卦再释陈伟:葛陵楚简所见的卜筮与祷祠刘少刚:释郭店楚简中的“达”陈松长: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订补彭浩:谈《二年律令》中几种律的分类与编连李均明:简牍所反映的汉代文书犯罪徐世虹:“三环之”、“刑复城旦舂”、“系城旦舂某岁”解——读《二年律令》札记蔡万进:《奏谳书》与汉代奏谳制度李力:关于《二年律令》简93—98之归属问题的补充意见曹旅宁:张家山247号墓汉律制作时代新考张小锋:释张家山汉简中的“御婢”张家山汉简法律文书研讨综述:李均明:关于八月案比徐世虹:“主亲所知”识小蒋非非:《史记》中“隐宫徒刑”应为“隐官、徒刑”及“隐官”原义辨蔡万进:《奏谳书》编订成书年代蠡测王昕:张家山汉简军制释名三则张小锋:释《二年律令•告律》第126—131简及汉初的“迁”与“赎迁” 宋艶萍:从《二年律令》中的“赀”看秦汉经济处罚形式的转变邬文玲:汉初“禁物”略考张忠炜:《汉官休假杂考》补遗支强:《二年律令•具律》中所见“刑尽”试解初世宾:悬泉汉简羌人资料补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时称”问题的考察胡平生: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王莽简牍校释刘少刚:汉律伪写玺印罪与西汉的政治斗争胡平生汪力工: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合同符号研究邓文宽:两篇敦煌具注历日补释与新校刘乐贤:敦煌卷子与《乙巳占》对读一例王素:西晋鲁铨墓表跋任昉:略谈元张弘範墓志的价值——兼说对张弘範的评价问题陈文豪:2000—2003年简帛论著目录刘祖信:在发现郭店楚简的日子里[日]谷中信一著胡平生陈青译:新出土资料的发现与疑古主义的走向《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李学勤:论清华所藏的一版历组岁祭卜辞连劭名:楚竹书《孔子诗论》疏证陈伟:《昭王毁室》等三篇竹书的几个问题李天虹:战国文字“ (宀立月刂)”、“ (立月刂)”续议刘绍刚:古玺补释三则刘乐贤:从周家台秦简看古代的“孤虚”术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组: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重大考古发现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陈松长:帛书《出行占》中的几个时称概念略考彭浩:马王堆汉墓帛书《却穀食气》篇校读黎石生:马王堆汉墓杂议王子今:汉代“客田”及相关问题王昕: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织物名词试析胡平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第二卷释文校证李均明:走马楼吴简会计用语丛考杨小亮:走马楼户籍简“刑(创)”字性质与成因简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郴州市文物处:湖南郴州苏仙桥J4三国吴简出土文献抢救、保护、整理培训班学员论文选萧圣中:关于曾侯乙墓竹简编连的调整(二则)黄家祥:青川木牍隶书墨迹探源龙永芳:周家台秦简《日书》之“戎历日”图符说守彬:秦苍梧郡考特日格乐:《额济纳汉简》所见王莽简略考巴戈那李国庆:元西湖书院刻本《文献通考》散叶跋[法]华澜(Alain Arrault)著李国强译:敦煌历日探研许建平:唐写本《周易经典释文》校议李方:唐西州天山县官员编年考证吴丽娱杨宝玉:P.3730v张氏归义军时期书状考释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邓文宽:敦煌邈真讚中的唐五代河西方音通假字例释孙继民张春兰:俄藏黑水城出土宋代“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相关文书考释王其祎周晓薇:西安新出土隋代上开府乐安县开国伯赵世摸墓志疏证陈忠凯:唐韦承庆及继母王婉两方墓志铭文释读徐雍初王京阳:西安西郊枣园出土的唐罗炅墓志略考赵振华:洛阳新出土宋代墓志研究三题景爱:京西皇姑寺明代石刻丛考《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楚简《弟子问》与器字《季康子问孔子》零识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读上博楚竹书(五)札记读里耶“祠先农”简“参食”考辨论“徒隶”的身份——从新出土里耶秦简入手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再补关於额济纳汉简所见“居延盐”说“正律”与“旁章”“学大夫奉圣里附城满昌”考悬泉汉简拾遣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汉代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初探论简牍整理国家标准的制定《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释文校记(一)《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四]内容解析八则走马楼吴简中的“欧”与“欧背”敦煌本《太上妙法本相经》所见南北道教传统之异同新发现的敦煌吐鲁番唐律、唐格残片研究敦煌本《刘庆力邈真赞并序》校注并跋《宋人佚简。

殷墟子组卜辞文字概况研究 -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殷墟子组卜辞文字概况研究 -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字号 字 释义 频
1

21651
0001 37 人
2 匕(妣) 21651 21555 英 1983
0002 21 即妣,用来称呼先祖的配偶。
3
21527( )
0005 1 其义不详。
1 邓尧(1987—),女,汉,四川苍溪、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
2 李学勤:《帝乙时代的非王卜辞》,第 68 页,见《考古学报》1958 年第 1 期。 3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 158 页,科学出版社,1956 年。 4 沈建华、曹锦炎:《甲骨文字形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年。
0145 4 哥哥。
22 大
合补 6855
23 夫 ( )21546
24
英 1913
25 亦
合补 6826
0173 0179 0180
5 与小相对。 1 男子。 1 象人倾头之形。/殷先王名。
0191 1 副词,又、也。
26 因 27 奭 28 29 屰 30
21609 21579 21677 21768( ) 21693 21743
隶定字、字形、字号、字频、释义等项。
选取了全部子组卜辞 413 片上的所有文字,剔除残缺、模糊不清者。字头主要参考沈建
华、曹锦炎的《甲骨文字形表》4隶定,并结合陈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等释文书籍
来确定。字头隶定是根据代表甲骨文字形数量研究最新成果的《甲骨文字形表》,并按甲骨
文字形严式隶定。例字多取有代表性的字形(如异体、异构),但限于篇幅,最多不超过 3
10 蒋玉斌:《殷墟子卜辞的整理与研究》,2006 年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林沄)。 11 张再兴:《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 陈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统再研究》,2007 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指导老师:刘志基)。

《易》名源于“赐予”说

《易》名源于“赐予”说

《易》名源于“赐予”说任继昉要准确地解读《周易》书名的名义,必须从“易”的本义入手。

在甲骨文之“易”字,张桂光《古文字考释四则》:“正象盘中盛水自上向下倾注之形,会易予之意。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易……甲骨文构形不明。

甲骨文作为动词有两种意义,其中之一是用作‘赐予’之赐,和金文的易用作锡(即赏赐之赐)同,如……(‘易贝二朋’——朋,量词,近似于后代的串……易贝二朋即赐二朋贝)(南坊三·八一)。

”“易”除单用外,还可与其它单音词组成复合词,据郭小武统计,在近三百条用到“易”字的卜辞中,“易日”一词占了二百四十余条,如:“甲辰卜,乙巳易日,不易日,雨。

”(续四·一四·三)“甲辰卜王于己酉步,易日。

丁未卜,戊申启。

不易日,不[启]。

”(戬·一七·一)。

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锡日’之义,即如其本名为‘锡斋’,为‘祈锡日光’。

今按:卜辞中之‘锡’字,确为‘赏’、‘赐’之义,与金文同。

如云:‘锡多女汝之贝朋。

’(后·二·八·五)可证。

则‘锡日’自当义如其文,而此祭之为求晴止雨,盖无疑矣。

”饶宗颐《通考》:“按‘易日’为‘锡日’,谓‘天雨求赐日也’。

”屈万里《小屯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易、锡古同字,卜辞……此易读为锡,给予也。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易日”条:“易即赐。

天气阴沉、晦暗,商代人希望上帝能把太阳赏赐给人间,所以叫做赐日。

……商代人认为,太阳出来与否,一定受某一种神力的支配,所以,为了使太阳出来,也就是使神赐给人间以太阳,常祈求先祖以赐日,……既然希望赏赐一个太阳,则这种天气一定是没有出日,可能是阴沉、晦暗,也可能是乌云滚滚,也可能是时阴时雨,也可能是多云蔽日。

”“易”的甲骨文像“盘中盛水自上向下倾注之形”,似乎是祈求赐水;而“易日”却是“祈锡日光”,怎样解释这种矛盾现象?笔者以为,这需要从当时殷商国都所处地方——今河南安阳小屯的气候入手寻找答案。

契文举例校读

契文举例校读

系统认识甲骨文的第一书《契文举例》这几天到处传着张舜徽先生的《初学求书简目》一文,里面列举了一些切要又方便初学入门的书,并说“读书以识字为先”,认字就得涉及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金文,张先生并没有推荐在古文字考证方面后来居上的著作,只推荐了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字说》和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名原》四种,理由是:《契文举例》一书,为我国学者有甲骨文字专著之始。

又曾摭拾铜器遗文与甲骨刻辞证说古文字之形体,述为《名原》,乃我国学者用甲文考证古代文字之始。

只列吴、孙两家,既以明先贤提倡之功不可没,复由篇卷短简,可为守约之助耳。

初学循兹阶梯,进而求诸后起之书,必深入而不欲出也。

孙诒让(1848—1908)罗振玉和王国维的考释后出转精,成为甲骨学的不祧之祖。

而《契文举例》由于占有的甲骨材料有限,又是最早考订,难免有一些错误,以及出版流传、学界认识等方面的一些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所以裘锡圭先生曾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较:“考虑到孙诒让写书时在资料等方面所受的限制,他所作出的那些贡献就更加值得后人珍视了。

孙氏在古文字和古文献方面的学力决不在罗振玉、王国维之下。

如果孙氏在甲骨文研究方面能有罗、王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他所能作出的贡献大概是不会比他们小的。

”(《古文字论集·谈谈孙诒让的<契文举例>》)谁掌握材料谁就有学术话语权,成就也自然更大些,这是新材料学问的自然之理。

罗振玉也早悟出版先于研究之理,汲汲搜求甲骨,拓墨、印行,也像写《老残游记》的刘鹗一样,将材料共之天下,与海内硕学共论定,否则“骨甲古脆,文字易灭,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期”(《殷虚书契前编序》)。

只是没想到数年间只有孙诒让和日本人林泰辅考订,于是也亲自操刀,导夫先路。

甲骨文我想象着孙诒让第一眼看到《铁云藏龟》看到甲骨文,是不是那种触电的感觉,脑中密码乱窜,像电影《美丽心灵》里那般,收摄不住,一不小心就成了甲骨学的开山大师。

《殷虚卜辭後編》初探

《殷虚卜辭後編》初探

《殷虚卜辭後編》初探付振起(中國室内裝飾協會)前 言撰寫本文的目的在於,筆者思考在通過結合1972年由許進雄先生重新編輯的《殷墟卜辭後編》①和2015年劉波發現的曾毅公先生的《殷虚卜辭後編考釋》②的基礎上,還原加拿大甲骨研究學者明義士先生在1928年編次的《殷虚卜辭後編》最早的情况。

《殷虚卜辭後編》的重要意義在於,明義士先生通過對這批甲骨的字形分析,對後來一批歸爲“歷組”的甲骨做出屬於殷商武丁時期的判斷。

目前這批甲骨收藏於故宫博物院,尚未公布原物情况。

因此,筆者針對明義士先生《殷虚卜辭後編》的原始情况的還原,主要依靠許氏《殷虚卜辭後編》(以下簡稱“許編”)中的甲骨拓本、後來發現的《殷虚卜辭後編考釋》(以下簡稱“明編”)中的編次釋文,以及《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明義士舊藏甲骨文字》③(以下簡稱“南明”)的摹本。

筆者在查閲曾毅公先生的《殷虚卜辭後編考釋》時,雖然發現了曾先生在一些釋讀和釋文上存在時代與研究資料的局限,但這些因素並未對筆者展開原始編次研究工作帶來太多的困擾。

通過對“考釋”中原始編次材料的整理完成,筆者發現了明義士先生的早年編次中,出現了少量誤入和歷組、無名組分類混淆的情况。

這些情况,筆者將在下文中做出闡述。

①②③明義士著,許進雄編:《殷虚卜辭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版。

曾毅公編著:《殷虚卜辭後編考釋》,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

胡厚宣編:《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録》,上海:來薰閣書店1951年版。

明編分類與分析在明編的序言中,明義士先生的原始編次按照“五期”進行分類,並對劃分的依據作了説明。

筆者根據其内容,製表如下:原始編次放置屉組所屬時代3051—3076甲屉二武丁時期3077—3095甲屉三武丁時期3096—3126甲屉四武丁時期3127—3145甲屉五祖庚時期3146—3161甲屉六祖庚時期3162—3187甲屉七祖庚時期3188—3219丙屉一祖庚時期3220—3239丙屉二祖甲時期3240—3263丙屉三祖甲時期3264—3293丙屉四康丁時期3294—3329丙屉五康丁時期3330—3354丙屉六武乙時期3355—3381丙屉七武乙時期 明義士的分類根據序言介紹,可以知道其分類的依據主要有兩點:第一,根據甲骨祭祀卜辭中的稱謂關係進行判定;第二,根據已確定時代的甲骨進行字體、字形、常用字的分析。

易字篆体写法 -回复

易字篆体写法 -回复

易字篆体写法-回复易字篆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也被称为殷契。

它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装饰性丰富的形态而闻名于世。

易字篆体的发展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以易字篆体写法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相关问题。

第一步:了解易字篆体的起源与发展易字篆体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字体。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易字篆体最早出现在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上,当时主要用于卜辞和祭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字篆体逐渐演变为鼎文、铭文等多种形态。

到了秦汉时期,易字篆体达到了最高峰,成为了古代印章和碑文的主要字体之一。

第二步:学习易字篆体的基本构造和笔画易字篆体的基本构造和笔画是学习的基础。

它与其他字体相比有一些独特之处,如弯曲的笔画、方正的字形等。

易字篆体的构造主要由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组成,字形清晰、简洁。

在书写时,需要注意各个笔画的顺序和用笔的力度。

熟悉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写好易字篆体。

第三步:掌握易字篆体的书写方法和技巧掌握易字篆体的书写方法和技巧对于写好笔画非常重要。

在书写时,要注意每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力度要适中,以保证字形的整体美观。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篆刻作品,如印章、碑文等,借鉴其中的技巧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篆字风格。

第四步:培养易字篆体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易字篆体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学习和书写过程中,要培养自己对易字篆体的审美意识,欣赏和品味其中的美。

同时,要不断开拓创新能力,尝试结合现代艺术和设计元素,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的篆字作品。

第五步:传承和弘扬易字篆体的价值和意义易字篆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弘扬易字篆体,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可以将易字篆体应用于书法创作、宣传标识、文化产品等方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易字篆体,使其走进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易字篆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甲骨文献集成》目录

《甲骨文献集成》目录

《甲骨文献集成》目录一、甲骨文考释:第1-6册,著录片考释;第7-14册,文字考释。

二、甲骨研究:第15-16,分期断代;第16-17册,卜法;第17-18册,文例文法;第19册,校订缀合。

三、专题分论:第20-21册,世系礼制;第21-25册,国家与社会;第25-26册,经济与科技;第27册,军事征伐;第27-28册,方国地理;第28-29册,文化生活;第29-30册,宗教风俗;第31-32册,天文历法。

四、西周甲骨与其他:第33册。

五、综合:第34册,甲骨文发现与流传;第35-38,甲骨学通论;第38-39册,古文字研究;第39-40,序跋征与述评。

【第一册】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王國維著録片考釋龜甲獸骨文字林泰輔著録片考釋室殷契徵文王襄著録片考釋鐵雲藏龜拾遺附考釋葉玉森著録片考釋新獲卜辭寫本董作賓著録片考釋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商承祚著録片考釋殷栔卜辭附釋文及文編容庚瞿潤緡商承祚唐蘭董作賓著録片考釋殷契佚存商承祚著録片考釋【第二册】卜辭通纂郭沫若著録片考釋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明義士著録片考釋殷契萃編郭沫若著録片考釋甲骨文録孫海波著録片考釋天壤閣甲骨文存唐蘭著録片考釋【第三册】殷契遺珠金祖同著録片考釋鐵雲藏龜零拾李旦丘著録片考釋誠齋殷虛文字孫海波著録片考釋中央大學史學系所藏甲骨文字著録片考釋殷契摭佚李旦丘著録片考釋甲骨六録胡厚宣著録片考釋龜卜百二十五片金祖同著録片考釋殷契摭佚續編李亞農著録片考釋殷虛文字外編董作賓著録片考釋巴黎所見甲骨録饒宗頣著録片考釋甲骨文零拾陳邦懷著録片考釋美國所藏甲骨録Hung-hsiangchou著録片考釋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許進雄著録片考釋【第四册】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張秉權著録片考釋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屈萬里著録片考釋【第五册】明義士收藏甲骨HsuChin-hsiang著録片考釋東洋文庫所藏甲骨文字東洋文庫古代史硏究委員會編著録片考釋法國所藏甲骨録雷煥章著録片考釋中島玉振舊藏の甲骨片について荒木日呂子著録片考釋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録雷煥章著録片考釋【第六册】甲骨文字江村治樹等著録片考釋日本所見甲骨録伊藤道治著録片考釋大龜四版考釋董作賓著録片考釋釋後岡出土的一片卜辭董作賓著録片考釋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董作賓著録片考釋讀天壤閣甲骨文存及考釋魏建功著録片考釋臺灣大學所藏甲骨文字董作賓著録片考釋鈔本武乙卜辭十一版董作賓著録片考釋牛胛骨龜腹甲刻辭版著録片考釋關於“文參”誤解甲骨文寅字和兆文的兩點意見周綱仁著録片考釋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董作賓著録片考釋方地山所藏之一版卜辭董作賓著録片考釋吉林大學所藏甲骨選釋姚孝遂著録片考釋美國納爾森藝術館藏甲骨卜辭考釋嚴一萍著録片考釋嚴一萍著録片考釋嚴一萍著録片考釋美國納爾森藝術館藏嚴一萍著録片考釋嚴一萍著録片考釋加拿大多倫多博物館所藏一片骨柶銘文的考釋金祥恆著録片考釋聯合書院圖書館新獲東莞鄧氏舊藏甲骨簡介李棪著録片考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達黎奧博物館所藏一片牛胛骨的刻辭考釋金祥恆著録片考釋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郭沫若著録片考釋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裘錫圭著録片考釋加拿大安省皇家博物館所藏一片胛骨刻辭考釋史景成著録片考釋臨淄孫氏舊藏甲骨文字考辨胡厚宣著録片考釋關於《戰後殷墟出土的新大龜七版》嚴一萍著録片考釋輔仁大學所藏甲骨文字——明義士先生藏拓本著録片考釋輔仁大學所藏甲骨文字後言金祥恆著録片考釋讀殷契萃編小識蔡哲茂著録片考釋天津師範學院圖書館藏甲骨選介李先登著録片考釋武丁卜辭雜釋之一丁驌著録片考釋散見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劉明輝譯東由校著録片考釋安陽博物館館藏卜辭選安陽市博物館著録片考釋《戩壽堂所藏殷墟文字》補正沈之瑜郭若愚著録片考釋劉明輝譯著録片考釋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收藏的甲骨胡振祺注釋李梅貞摹拓著録片考釋孟廣慧舊藏甲骨選介李先登著録片考釋記日本京都大學考古硏究室所藏一片牛胛骨卜辭胡厚宣著録片考釋記香港大會堂美術博物館所藏一片牛胛骨卜辭胡厚宣著録片考釋甲骨卜辭新獲沈之瑜著録片考釋萍廬藏契·附校釋白玉崢著録片考釋日本後藤朝太郞氏藏的甲骨文字蔡哲茂著録片考釋西北大學所藏甲骨文字劉士莪著録片考釋浙江省博物館新藏甲骨文字曹錦炎著録片考釋芝加哥大學所藏商代甲骨著録片考釋蘇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胡厚宣著録片考釋記美國辛格博士所藏甲骨齊文心著録片考釋立敎大學博物館學硏究室所藏甲骨片について吉原道夫著録片考釋東京國立博物館保管的甲骨片——有關人頭骨刻字的考察著録片考釋殷墟甲骨拾遺焦智勤著録片考釋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所購甲骨選釋鐘柏生著録片考釋鐘柏生著録片考釋河北大學文物室所藏甲骨河北大學歷史系著録片考釋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選釋與初步硏究劉一曼曹定雲著録片考釋焦智勤著録片考釋甲骨年表——關於甲骨文字三十年來發現硏究的總記董作賓著録片考釋甲骨年表董作賓著録片考釋續甲骨年表董作賓黃然偉著録片考釋著録片考釋著録片考釋——九著録片考釋文字考释部分(第7-14册)【第七册】殷商貞卜文字考羅振玉文字考釋殷虛書契考釋羅振玉文字考釋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三卷羅振玉文字考釋孫氏契文舉例二卷孫詒讓文字考釋殷虛書契補釋柯昌濟文字考釋殷虛書契考釋小箋陳邦懷文字考釋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葉玉森文字考釋殷契餘論郭沫若文字考釋【第八册】甲骨文字硏究郭沫若文字考釋殷墟書契解詁吳其昌文字考釋雙劍誃殷契駢枝于省吾文字考釋雙劍誃殷契駢枝續編于省吾文字考釋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于省吾文字考釋積微居甲文説卜辭瑣記楊樹達文字考釋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藏甲骨文字貝塚茂樹文字考釋【第九册】耐林廎甲文説卜辭求義楊樹達文字考釋殷虛書契后編釋文稿池田末利文字考釋殷周文字釋叢釋朱芳圃文字考釋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第十册】凡將齋所藏殷墟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甲骨文字釋林于省吾文字考釋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北京大學國學門藏殷虛文字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殷虛第一次發掘所得甲骨考釋嚴一萍文字考釋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姚孝遂肖丁合著文字考釋殷契存稿劉桓文字考釋【第十一册】殷契新釋劉桓文字考釋甲骨文文字學李圃文字考釋説俎王國維文字考釋説玨朋王國維文字考釋釋禮王國維文字考釋釋史王國維文字考釋釋牡王國維文字考釋釋西王國維文字考釋釋由王國維文字考釋釋旬王國維文字考釋釋昱王國維文字考釋王國維文字考釋釋天王國維文挚坚?/td>釋物王國維文字考釋釋工劉盼遂文字考釋數名古誼丁山文字考釋釋午魏建功文字考釋釋繇聞一多文字考釋釋為釋豖聞一多文字考釋—契文疏證之一聞一多文字考釋釋齲聞一多文字考釋釋羔聞一多文字考釋釋余聞一多文字考釋釋噩聞一多文字考釋釋桑聞一多文字考釋釋朱聞一多文字考釋説丁山文字考釋土王皇三字之探原徐中舒文字考釋“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沈兼士文字考釋釋家字義葉啓勳文字考釋説董作賓文字考釋殷代金文に見えた象文字に就て貝塚茂樹文字考釋班殺祭古語同原考沈兼士文字考釋釋牢胡厚宣文字考釋奭字説張政烺文字考釋説文燕召公史篇名醜解張政烺文字考釋釋搬朱德煕文字考釋殷契雜釋李亞農文字考釋從麼些文字看甲骨文董作賓文字考釋古文字中之仁董作賓文字考釋董作賓文字考釋殷墟出土一塊“武丁逐豕”骨版的硏究董作賓文字考釋楊向奎文字考釋甲骨文及金石文考釋李平心文字考釋字に就いて文考釋加藤常賢文字考釋中國文字演變史之一例——“魚”字的演進與變化董作賓文字考釋在甲骨金文中所見的一種已經遺失的中國古代文字唐蘭文字考釋釋家胡鉉一文字考釋説貴田胡厚宣文字考釋李平心文字考釋讀契劄記胡光煒文字考釋釋庶于省吾陳世輝文字考釋和加藤常賢文字考釋説呂黃然偉文字考釋釋虎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屈萬里文字考釋賓字考谷田孝之文字考釋釋得嚴一萍文字考釋殷契新詮之一魯實先文字考釋殷契新詮之二魯實先文字考釋殷契新詮之三魯實先文字考釋説人田倩君文字考釋“國”字的演變田倩君文字考釋“樂”字的形音義田倩君文字考釋【第十二册】釋天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大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夫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堃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夭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立位涖莅蒞茀嚴一萍文字考釋釋棻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太汏汰泰葖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奚蓇傒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生——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生——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牛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羊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萩嚴一萍文字考釋釋龍金祥恆文字考釋釋洸逆嚴一萍文字考釋釋日月雷河王恆餘文字考釋釋申電神田倩君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鼓田倩君文字考釋釋車金祥恆文字考釋“舞無”溦h 張哲文字考釋釋鳳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好李平心文字考釋好之同族字李平心文字考釋湜、又、宥、賄等字義訓考釋李平心文字考釋奭字略釋李平心文字考釋釋文嚴一萍文字考釋釋交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后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奴、婢于省吾文字考釋王皇士集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牝牡金祥恆文字考釋釋來麥釐張哲文字考釋釋黍張哲文字考釋田字説田倩君文字考釋釋南田倩君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朝田倩君文字考釋説“明”田倩君文字考釋釋莫田倩君文字考釋釋畢張哲文字考釋監字考田倩君文字考釋釋赤與幽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又金祥恆文字考釋釋潟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廣字系董作賓嚴一萍文字考釋甲骨文金文字及其相關問題龍宇純文字考釋釋女田倩君文字考釋釋呎——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史”戴君仁文字考釋于省吾文字考釋釋稻米張哲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説異李孝定文字考釋釋鼎田倩君文字考釋證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盥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御許進雄文字考釋劉文獻譯文字考釋説許進雄文字考釋讀栔識小録李孝定文字考釋論“尹”、“君”與“君子”王恆餘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異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庸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與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讀栔識小録之二李孝定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禮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説“王”林澐文字考釋釋徉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夔田倩君文字考釋甲骨文中之鳳、墈、壸説謝信一文字考釋釋率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再釋“道”嚴一萍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續釋戒嚴一萍文字考釋説筓董作賓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卿鄉饗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喪韓耀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甲骨文弍字試釋陳邦懷文字考釋巳己文字與彝器畫紋考釋張興仁文字考釋説婚田倩君文字考釋契文獸類及獸形字釋丁驌文字考釋説幪戴君仁文字考釋釋夷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伐馬薇黴文字考釋釋牢徬孔德成文字考釋釋狝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獴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饹金祥恆文字考釋釋以田倩君文字考釋説高、臺田倩君文字考釋説家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率與亂陳鐵凡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甲骨文字音義考金祥恆文字考釋冬飲廬藏甲骨文字考釋李殿魁文字考釋許氏説文部首字詮釋——釋一田倩君文字考釋故書“十”“七”二字互畑探源黃然偉文字考釋古文字試釋勞干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帠——為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肜金祥恆文字考釋非之字原辨金祥恆文字考釋釋扳金祥恆文字考釋説金祥恆文字考釋説木杏束丁驌文字考釋説后丁驌文字考釋釋自唐健垣文字考釋釋眴與龍丁驌文字考釋屯乙八八九六版辭釋丁驌文字考釋釋上田倩君文字考釋説女字丁驌文字考釋彥堂先生遺著兩篇董作賓文字考釋牢義新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每美王獻唐文字考釋釋涉金祥恆文字考釋説求焠丁驌文字考釋甲骨文中的“鬲”與“般”劉淵臨文字考釋釋俎金祥恆文字考釋説丘田倩君文字考釋讀契小記周清海文字考釋釋妥丁驌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釋賓、安、定丁驌文字考釋釋焜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見丁驌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第十三册】説”嚴一萍文字考釋説猾周鳳五文字考釋説“尤”與蚩尤周策縱文字考釋釋示田倩君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頒金祥恆文字考釋説又蔡哲茂文字考釋甲骨文中所見的“數”張秉權文字考釋説“玄衣朱襮爟”——兼釋甲骨文“虣”字裘錫圭文字考釋説“引”字于豪亮文字考釋祐與耤沈文倬文字考釋釋衣、釋玦胡澱咸文字考釋説管變初文字考釋説“白大師武”裘錫圭文字考釋——釋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甲骨文揷圖仁言文字考釋字釋三篇胡吉宣文字考釋殷虛文字二記唐蘭文字考釋釋臣汪寧生文字考釋説珮胡厚宣文字考釋卜辭“徉”字重探蔡哲茂文字考釋釋版郭若愚文字考釋説“至”沈之瑜文字考釋釋蔡哲茂文字考釋古鼓和古文字鼓字殷康文字考釋釋于省吾文字考釋甲骨選讀吳旭民文字考釋“畀”字補釋裘錫圭文字考釋從“羊人為美”到“羊大則美”——為美學討論提供一些古文字學資料蕭兵文字考釋“心”字探源王元鹿文字考釋劉桓文字考釋吳旭民文字考釋裘錫圭文字考釋學習古文字散記夏淥文字考釋讀了“説”以後王顯文字考釋甲骨文中的和扮單周堯文字考釋説“月”黃敏文字考釋骨柶刻辭釋丁驌文字考釋釋七、甲劉宗漢文字考釋妾俑與妾字殷滌非文字考釋釋各黎建寰文字考釋識字有感一許進雄文字考釋識字有感二許進雄文字考釋釋“四丁”糾繆蔡哲茂文字考釋釋互屯以與丁驌文字考釋釋盾于省吾文字考釋釋柲裘錫圭文字考釋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裘錫圭文字考釋釋陳永正文字考釋字釋“孕”質疑王延林文字考釋説俎字于豪亮文字考釋卜辭考釋數則珰笛文字考釋鄭慧生文字考釋甲骨文釋文二則沈建華文字考釋甲骨金文零釋張亞初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考釋二則胡澱咸文字考釋學習古文字隨記二則夏淥文字考釋試讀《安陽市博物館藏甲骨文字》王宇信文字考釋《説“引”字》質疑張忠松文字考釋釋張政烺文字考釋説琇丁驌文字考釋“美”字考略劉國清文字考釋釋年——兼論古文字釋讀諸問題聞宥文字考釋釋“東”及與“東”有關之字張懋鎔秦建明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試探黃錫全文字考釋釋中國于省吾文字考釋釋敠——兼談考母諸器銘中的“敠旻”蔡運章文字考釋對早期銅器銘文的幾點看法林澐文字考釋説旸白玉崢文字考釋甲骨文考釋六則伍仕謙文字考釋甲骨文晞字説胡厚宣文字考釋殷虛甲骨文羨字説張政烺文字考釋“七”、“十”考張勛燎文字考釋文字的發生與分化釋例之一——釋大、天、夫、太陳復澄文字考釋家字溯源羅琨張永山文字考釋釋拌、伴于省吾文字考釋釋瓣于省吾文字考釋釋甲骨文北方名曹逖?/td> 文字考釋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方述鑫文字考釋漢字義符通變硏究之五——韓耀隆文字考釋“”非耜形新探——兼及有關農具的文字語音問題王貴民文字考釋令命的分化洪家義文字考釋論族字異構和“王族”合文曹定雲文字考釋學習古文字瑣記二則夏淥文字考釋窣試釋雷煥章文字考釋釋百于省吾文字考釋字説丁驌文字考釋釋辰丁驌文字考釋釋沈之瑜文字考釋説“皇”單周堯文字考釋為良字初文説尤仁德文字考釋殷契苜字説張政烺文字考釋釋窸鄭光文字考釋釋竑于省吾文字考釋釋袪蔡哒?/td> 文字考釋釋橐和镋常弘文字考釋釋镕——兼説甲骨文不字陳世輝文字考釋“貞”字探源濮茅左文字考釋釋能和半以及從半的字于省吾文字考釋釋兩于省吾文字考釋朱德煕文字考釋説繇曾憲通文字考釋釋辦裘錫圭文字考釋溦h古文字與商周圖形定名周世榮文字考釋釋“絆”和“亞絆”于省吾文字考釋陝西岐山新出薛器考釋王恩田文字考釋白玉崢文字考釋白玉崢文字考釋“去”字古今詞義異同證例余樸文字考釋釋镮、食、即、旣、鄉夏淥文字考釋殷墟卜辭中“”字考徐錫臺文字考釋釋“寤”宋鎮豪文字考釋牢徬考辨姚孝遂文字考釋説秦建明張懋鎔文字考釋釋栽載唐健垣文字考釋裘錫圭文字考釋古文字釋叢陳漢平文字考釋釋颙、纂、饡、纘、灒陳漢平文字考釋釋蠋彭林文字考釋釋因藴張政烺文字考釋釋古文字中的箓字和工冊、翚冊、豆冊于省吾文字考釋豊豐辨林澐文字考釋論先秦文字中的“=”符林素清文字考釋甲骨文“玉”及相關問題連劭名文字考釋讀《小屯南地甲骨》劄記詹鄞鑫文字考釋殷契佚存五一八號骨柶試釋白玉崢文字考釋釋揖嚴一萍文字考釋説“異”兼釋與“異”幷見諸詞鐘柏生文字考釋釋嚴一萍文字考釋讀契記丁驌文字考釋古文字雜記洪家義文字考釋釋陳秉新文字考釋釋踡施謝捷文字考釋釋“求”裘錫圭文字考釋釋“”鄭若葵文字考釋“社”、“杜”、“土”古本一字考戴家祥文字考釋甲骨文牽字説宋鎮豪文字考釋釋劉釗文字考釋裘錫圭文字考釋甲骨文無“仁”字辨崔志遠文字考釋説“衆乍耤不喪”湛嵐文字考釋釋——兼釋各雲、般孫常叙文字考釋曹逖?/td> 文字考釋釋王懿榮早期所獲半龜腹甲卜辭胡厚宣文字考釋“貝”字考謝世平文字考釋原始農藝與婦女——釋象形文字“婦”的形義來源夏淥文字考釋對兩個甲骨文字的探源馬孝亮文字考釋殷墟卜辭字考辨林小安文字考釋徐南洲文字考釋甲骨文“中”字説晁福林文字考釋釋甲骨文中的——兼談“舫”的起源李崇州文字考釋劉桓文字考釋劉桓文字考釋劉桓文字考釋“百汫”、“正河”解沈之瑜文字考釋説“來見”胡厚宣文字考釋釋“”及其相關問題鐘柏生文字考釋釋住宋鎮豪文字考釋甲骨文中“禮”、“德”、“仁”字的問題孟世凱文字考釋説字小記裘錫圭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考釋連劭名文字考釋説芯白玉崢文字考釋釋蔡哲茂文字考釋釋吳匡文字考釋古字今釋陳邦懷文字考釋林小安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考釋三則金祥恆文字考釋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裘錫圭文字考釋——兼論“止”形在古文字中可指示邉臃较颉馬紹武楊景龍暴希明文字考釋《殷墟卜辭綜類》例證考釋柯昌濟文字考釋試析“錫多女貝朋”張永山文字考釋溛霾忿o中的“丁”溫明榮文字考釋説單周堯文字考釋蘇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考釋胡厚宣宋鎮豪文字考釋從甲骨文“鳳”字談鳳朱愛芹文字考釋釋諸字兼談甲骨文“降永”一辭劉釗文字考釋釋“建”裘錫圭文字考釋釋家羅琨文字考釋釋徐兆仁文字考釋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張亞初文字考釋古文字考釋數則黃錫全文字考釋甲骨、金文中的“朝”與“明”字及其相關問題王玉哲文字考釋釋戚、我林澐文字考釋殷有“封人”説劉釗文字考釋釋甲骨文中的“抎”字施謝捷文字考釋釋“若”臧克和文字考釋劉信芳文字考釋甲骨文字補釋四則李羲趙世超文字考釋袁庭棟文字考釋釋契卜辭“田”字説楊升南文字考釋裘錫圭文字考釋甲骨文“來”字辨析羅琨文字考釋《釋踡》一文補正黃天樹文字考釋釋羈——對商朝驛站的探討齊文心文字考釋試説甲骨文中的字劉啓益文字考釋甲骨文地名字構形試析曹錦炎文字考釋説戌歲我金祥恆文字考釋釋莫陳克長文字考釋釋金祥恆文字考釋説“苞”“鬱”吳振武文字考釋卜辭貞鼎説陳煒湛文字考釋訓耦——黃新生文字考釋OLDSINITICMYAG,OLDPERSIANMAGUSANDENGLISH“MAGICIAN”VictorH.Mair文字考釋古文字音義考釋舉隅金祥恆文字考釋金祥恆文字考釋釋兼談卜辭之計數法金祥恆文字考釋説焉白玉崢文字考釋釋邦陳克長文字考釋釋中田樹生文字考釋甲骨文“奭”字新解王貴民文字考釋釋易與?——兼釋史喪尊趙平安文字考釋商代甲骨文中的“丙”和“兩”湯余惠文字考釋“益”、“易”同源嬗變探析王藴智文字考釋白玉崢文字考釋契之春秋字丁驌文字考釋釋“”鐘柏生文字考釋。

第三章易之本义。

第三章易之本义。

第三章易之本义。

第三章易之本义。

一、历来对易字的注解。

1、《康熙字典》《辰集上》《日字部》·易《唐韵》羊益切《集韵》《韵会》《正韵》夷益切,音亦。

《说文》蜥易,蝘蜓,守宫也。

象形。

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易·系辞》《易》者,象也。

《疏》《易》卦者,为万物之形象。

《又》生生之谓易。

《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

《疏》阴阳变转。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朱子·周易本义》《易》,书名也。

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

又《易·乾卦》不易乎世。

《注》不为世所移易也。

又《易·系辞》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

《公羊传·宣十二年》交易为言。

《注》交易,犹往来也。

又《书·尧典》平在朔易。

《传》谓岁改易。

又《礼·祭义》易抱龟南面。

《疏》占易之官也。

又《史记·项羽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注》正义曰:开张易旧处。

又姓。

《姓氏急就篇》易氏,易牙之後。

又水名。

《水经》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鄕西山。

又州名。

《广韵》赵分晋得中山,秦为上谷郡,汉置涿郡,隋为易州,因水名之。

又《广韵》《集韵》《韵会》以豉切《正韵》以智切,音异。

《易·系辞》乾以易知。

《疏》《易》谓《易略》。

又《易·系辞》辞有险易。

《注》之泰则其辞易,之否则其辞险。

《疏》易,说易也。

又《礼·檀弓》易墓非古也。

《注》易谓芟治草木。

《孟子》易其田畴。

《注》易,治也。

又《礼·祭义》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又《公羊传·文》十二象形。

“易”字归纳为三种解释:1、蜥易。

2、换,交换3、《周易》的简称,《易》,书名也。

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目录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目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目錄(原目錄中之造字無法顯示)集刊第一本至第十本目錄索引集刊第一本 (1928-1930)〈第一分〉 (1928)發刊辭蔡元培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跋唐寫本切韻殘卷董作賓釋「朱」商承祚建文遜國傳說的演變胡 適殷栔亡 說丁 山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余永梁占卜的源流容肇祖數名古誼丁 山周頌說──附論魯南兩地與詩書之來傅斯年所務記載:造像徵集啟顧頡剛、傅斯年提議本所對於語言學工作之範圍及旨趣傅斯年提議〈第二分〉(1930)大乘義章書後陳寅恪靈州寧夏榆林三城譯名考陳寅恪聲調之推斷及「聲調推斷尺」之製造與用法劉 復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聲類考黃淬伯記猓玀音(Phonetic Notes on a Lolo Dialect and Consonant L.) S. M. Shirokogoroff, (史祿國)戰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一個短記傅斯年敦煌劫餘錄序陳寅恪說 丁 山明季桐城中江社考朱 倓〈第三分〉 (1930)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附錄一 年表附錄二 金尼閣音韻經緯總局與利馬竇注音合表羅常培楊選杞聲韻同然集殘稿跋羅常培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高本漢著、趙元任翻譯跋高本漢的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並論冬蒸兩部王靜如〈第四分〉(1930)廣西凌雲猺語李方桂類音跋劉文錦剝字解徐中舒調查雲岡造像小記趙邦彥閩音研究陶燠民平陵訪古記附錄:關于臻櫛韻的討論吳金鼎集刊第二本 (1930-1932)〈第一分〉(1930)吐蕃彝泰贊普名號年代攷(蒙古源流研究之二)陳寅恪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陳寅恪耒耜攷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徐中舒大唐西域記撰人辨機陳 垣召穆公傳丁 山大東小東說傅斯年論所謂「五等爵」傅斯年姜原傅斯年〈第二分〉(1930)支脂之三部古讀攷林語堂鈔本甲乙事案跋朱希祖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陳寅恪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殘葉跋徐中舒西夏文漢藏譯音釋略王靜如中國古音(切韻)之系統及其演變高本漢著、王靜如譯聽寫倒英文趙元任殷墟沿革董作賓甲骨年表董作賓〈第三分〉(1931)九子母攷趙邦彥殷周文化之蠡測徐中舒幾何原本滿文譯本跋陳寅恪論攷證中國古書真偽之方法高本漢著、王靜如譯論阻卜與韃靼王靜如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陳寅恪蒙古源流作者世系攷(蒙古源流研究之四)陳寅恪反切語八種趙元任用 b d g 當不吐氣清破裂音趙元任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攷──高本漢切韻音讀商榷之一羅常培〈第四分〉(1932)漢字中之拼音字林語堂吳三桂周王紀元釋疑朱希祖劫灰錄跋朱希祖西夏文佛母孔雀明王經考釋序陳寅恪明成祖生母記疑傅斯年 跋丁 山 夷考丁 山中原音韻聲類考羅常培釋重輕(等韻釋詞之三)羅常培戴東原續方言稿序羅常培兒( )音的演變唐 虞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殘本再跋徐中舒廣東北江猺山雜記龐新民D. Jones & Kwing Tong Woo 胡(絅堂)共作的Supplement to the Cantonese Phonetic Reader的勘誤劉學濬集刊第三本 (1931-1933)〈第一分〉(1931)切韻 â 的來源李方桂李唐氏族之推測陳寅恪中台藏緬數目字及人稱代名詞語源試探王靜如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考證趙蔭棠知徹澄娘音值考羅常培〈第二分〉(1931)集韻聲類考白滌洲洪武正韻聲類考劉文錦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跋羅常培梵文顎音五母之藏漢對音研究羅常培釋定海方氏所藏四體字至元通寶錢文王靜如 敦考釋徐中舒對於中國古音重訂的貢獻 A. Dragunov 著、唐虞譯〈第三分〉(1932)南嶽大師立誓願文跋陳寅恪當塗出土晉代遺物考徐中舒清史稿中建州衛考辨孟 森清始祖布庫里雍順之考訂孟 森酈學考序目丁 山東冬屋沃之上古音(英文)李方桂記咸陽方音劉文錦〈第四分〉(1933)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遼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國字哀冊初釋王靜如陳侯四器考釋徐中舒莽權價值之重新考訂劉 復重印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序孟 森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陳寅恪由陳侯因 銘黃帝論五帝丁 山再述內閣大庫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徐中舒集刊第四本 (1932-1934)〈第一分〉(1932)昂昂溪史前遺址梁思永廣西猺山調查雜記龐新民記廣東北江猺山荒洞猺人之建醮姜哲夫拜王(廣東北江猺山猺人風俗之一)姜哲夫等〈第二分〉(1933)中國字調跟語調(英文)趙元任藏文前綴音對於聲母的影響(英文)李方桂譚「譚」董作賓羅羅太上清淨消災經對譯楊成志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傳容肇祖釋內外轉羅常培泰興何石閭韻史稿本跋羅常培〈第三分〉(1934)說儒胡 適周東封與殷遺民傅斯年叢 甲骨金文中所涵殷曆推證吳其昌殷曆中幾個重要問題董作賓〈第四分〉(1934)乙二聲調推斷尺劉 復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英文)趙元任宗法考源丁 山弋射與弩之溯原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原徐中舒關中聲調實驗錄白滌洲劉半農先生趙元任白滌洲小傳及著述提要羅常培集刊第五本 (1935)〈第一分〉漢代奴隸制度輯略勞 榦鹽鐵論校記勞 榦漢晉閩中建置勞 榦論中國上古音的*-iw ng, *-iw k, *-iw g 李方桂讀高力士外傳釋「變造」「和糴」之法俞大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丁 山讀姚大榮馬閣老洗冤錄駁議容肇祖〈第二分〉武曌與佛教陳寅恪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考辨陳寅恪三論李唐氏族問題陳寅恪兩漢戶籍與地理之關係勞 榦兩漢郡國面積之估計及口數增減之推測勞 榦方言性變態語音三例趙元任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徐中舒陽燧取火與方諸取水唐擘黃釋家邵君樸〈第三分〉楞伽宗考胡 適戈戟餘論郭寶鈞金史氏族表初稿(上)陳 述〈第四分〉金史氏族表初稿(下)陳 述蒙古史札記岑仲勉打花鼓李家瑞中國方言當中爆發音的種類趙元任通志七音略研究羅常培契丹國字再釋王靜如就元秘史譯文所見之中國人稱代名詞王靜如集刊第六本 (1936)〈第一分〉金文嘏辭釋例徐中舒明懿文太子生母考李晉華明成祖生母問題彙證李晉華跋「明成祖生母問題彙證」並答朱希祖先生傅斯年說「廣陵之曲江」傅斯年兩唐書玄宗元獻皇后楊氏傳考異兼論張燕公事蹟俞大綱說彈詞李家瑞內閣大庫殘餘檔案內洪承疇報銷冊序李光濤〈第二分〉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論陳受頤明初建州女真居地遷徙攷徐中舒三朝北盟會編考(上)陳樂素〈第三分〉三朝北盟會編考(下)陳樂素八旗制度考實孟 森五等爵在殷商董作賓〈第四分〉豳風說徐中舒漢魏晉北朝東北諸郡沿革表余 遜詩經「式」字說丁聲樹廣西太平府屬土州縣司譯語考聞 宥李唐武周先世事蹟雜攷陳寅恪誰是「齊物論」之作者傅斯年集刊第七本 (1936-1938)〈第一分〉(1936)東晉南朝之吳語陳寅恪骨文例董作賓殷商疑年董作賓說尊彝徐中舒阿保機與李克用盟結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測陳 述南宋杭州的消費與外地商品之輸入全漢昇關於麼 之名稱分佈與遷移陶雲逵〈第二分〉(1936)殷周之際史蹟之檢討徐中舒V oiced Plosives and Affricates in Ancient Tibetan A. Dragunov春秋「公矢魚于棠」說陳 槃宋代官吏之私營商業全漢昇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黎光明〈第三分〉(1937)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陳寅恪新元史本證陳叔陶紀唐音統籤俞大綱燉煌寫本張淮深變文跋孫楷第由說書變成戲劇的痕跡李家瑞〈第四分〉(1938)幾個雲南土族的現代地理分佈及其人口之估計陶雲逵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周一良論宇文周之種族周一良中國丹砂之應用及其推演勞 榦與高本漢先生商榷「自由押韻」說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董同龢說 葛毅卿曳落河考釋及其相關諸問題陳 述集刊第八本 (1939)〈第一分〉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陳寅恪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彙編序陳寅恪敦煌本心王投陀經及法句經跋尾陳寅恪郎官石柱題名新箸錄岑仲勉發羌之地望與對音鄭天挺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兩紐羅常培喻三入匣再證葛毅卿論魯西畫像三石勞 榦東都事略撰人王賞偁父子陳 述〈第二分〉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訂誤(附李庸莘小傳及遺像)李晉華讀洛陽伽藍記書後陳寅恪釋牢胡厚宣從漢簡所見之邊郡制度勞 榦契丹世選考陳 述北宋汴梁的輸出入貿易全漢昇〈第三分〉宋代廣州的國內外貿易全漢昇外蒙於都斤山考岑仲勉邵王之諻鼎及 銘考證張政烺明初之用兵與寨堡王崇武頭下考(上)陳 述卜辭雜例胡厚宣〈第四分〉論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董作賓釋 用 御胡厚宣論魏孝文之遷都與華化勞 榦貞石證史岑仲勉集刊第九本 (1947)唐集質疑岑仲勉讀全唐詩札記岑仲勉卜辭同文例胡厚宣跋封氏聞見記岑仲勉跋唐摭言岑仲勉宋代南方的虛市全漢昇清人入關前求款之始末李光濤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岑仲勉論白氏長慶集源流並評東洋本白集岑仲勉白氏長慶集偽文岑仲勉白集醉吟先生墓誌銘存疑岑仲勉兩京新記卷三殘卷復原岑仲勉集刊第十本 (1948) 六書古義張政烺漢代兵制及漢簡中的兵制勞 榦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王崇武中古自然經濟全漢昇讀東城老父傳陳寅恪讀鶯鶯傳陳寅恪漢武後元不立年號考勞 榦宋末的通貨 脹及其對於物價的影響全漢昇遼代四時捺 考五篇傅樂煥論詩經中的「何」「曷」「胡」丁聲樹古讖緯書錄解題(一)陳 槃燉煌唐咸通鈔本三備殘卷解題陳 槃南宋稻米的生產與運銷全漢昇宋史職官志考正鄧廣銘查繼佐與敬修堂釣業王崇武講史與詠史詩張政烺居延漢簡考釋序目勞 榦天山南路元代設驛之今地岑仲勉集刊第十一本至二十本目錄索引集刊第十一本 (1943)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陳寅恪兩漢刺史制度考勞 榦漢代社祀的源流勞 榦漢簡中的河西經濟生活勞 榦跋高句麗大兄冉牟墓誌兼論高句麗都城之位置勞 榦登科記考訂補岑仲勉唐代物價的變動全漢昇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落全漢昇The Hypothesis of A Pre-glottalized Series of Consonants in Primitive Tai LiFang-kuei補唐代翰林兩記岑仲勉兩關遺址考勞 榦讖緯釋名陳 槃讖緯溯原上陳 槃北宋物價的變動全漢昇南宋初年物價的大變動全漢昇宋金間走私貿易全漢昇「何當」解丁聲樹「碚」字音讀答問丁聲樹山東滕縣下黃溝村宋代墓葬調查記潘 愨集刊第十二本 (1947)讀明史朝鮮傳王崇武舊唐書逸文辨岑仲勉古讖緯書錄解題(二)陳 槃古讖緯全佚書存目解題(一)陳 槃古詩紀補正敘例逯欽立「回回」一詞之語原附論新疆之名亟應釐正岑仲勉吐魯番一帶漢回地名對證岑仲勉吐魯番木柱刻文略釋岑仲勉理番新發見隋會州通道記跋岑仲勉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李光濤清入關前之真象李光濤記奴兒哈赤之倡亂及薩爾滸之戰李光濤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李光濤記清太宗皇太極三字稱號之由來李光濤記崇禎四年南海島大捷李光濤清太宗與三國演義李光濤讀高青邱威愛論王崇武跋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談刻及道光三讓本太平廣記岑仲勉武鳴土語音系李方桂卜辭記事文字史官簽名例胡厚宣四庫提要古器物銘非金石錄辨岑仲勉宣和博古圖撰人岑仲勉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岑仲勉從金澤圖錄白集影頁中所見岑仲勉文苑英華辨證校白氏詩文附按岑仲勉補白集源流事證數則岑仲勉從文苑英華中書翰林制詔兩門所收白氏文論白集岑仲勉集刊第十三本 (1948)廣韻重紐試釋董同龢河南安陽後岡的殷墓石璋如廣韻重紐的研究周法高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周法高說平仄周法高顏氏家訓金樓子「伐鼓」解周法高 字說張政烺說文燕召公史篇名醜解張政烺研究中國古玉問題的新資料李 濟殷曆譜後記董作賓 不 解屈萬里甲骨文 比二字辨屈萬里諡法濫觴於殷代論屈萬里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勞 榦漢詩別錄逯欽立集刊第十四本 (1948)評漢以前的古鏡之研究並論「淮式」之時代問題高去尋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與錢幣問題何茲全宋遼聘使表稿傅樂煥劉綎征東考王崇武伯叔姨舅姑考芮逸夫象郡牂柯和夜郎的關係勞 榦居延漢簡考證補正勞 榦王逸集牙籤考證張政烺梵文td的對音周法高等韻門法通釋董同龢苗語釋親芮逸夫 文作齋經譯註馬學良集刊第十五本 (1948)元代的紙幣全漢昇翰林學士壁記注補岑仲勉續貞石證史岑仲勉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岑仲勉唐方鎮年表正補岑仲勉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庫車)故事並略釋岑仲勉跋南窗紀談岑仲勉遼金 軍史料試釋谷霽光集刊第十六本 (1948)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陳 槃論漢代之陸運與水運勞 榦苗傜語聲調問題張 琨茆泮林莊子司馬彪注考逸補正王叔岷畬民圖騰文化的研究凌純聲說文筆逯欽立形影神詩與東晉之佛道思想逯欽立魏晉南朝的兵制何茲全釋甥之稱謂芮逸夫遼史複文舉例傅樂煥漢晉遺簡偶述陳 槃李如松征東考王崇武集刊第十七本 (1948)問答錄與說參請張政烺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陳 槃古讖緯書錄解題(三)陳 槃古讖緯書錄解題附錄(二)陳 槃漢代察舉制度考勞 榦說文序引尉律解張政烺論萬曆征東島山之戰及明清薩爾滸之戰王崇武明成祖朝鮮選妃考王崇武唐唐臨冥報記之復原岑仲勉切韻指掌圖中幾個問題董同龢阿保機即位考辨楊志玖洪承疇背明始末李光濤記栗粟語音兼論所謂栗粟文芮逸夫碧羅雪山之栗粟族陶雲逵魏晉的中軍何茲全集刊第十八本 (1948)上古音韻表稿董同龢北魏尚書制度考嚴耕望述酒詩題注釋疑(陶詩箋證之一)逯欽立論太平經鈔甲部之偽王 明記明實錄吳 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李光濤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跋傅斯年後漢書殘本跋傅斯年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後跋勞 榦集刊第十九本 (1948)莫話記略李方桂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董同龢古音中的三等韻兼論古音的寫法周法高新獲之敦煌漢簡夏 鼐北朝地方政府屬佐制度考嚴耕望周易參同契考證王 明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李光濤論中國造紙術之原始勞 榦釋漢代之亭障與烽燧勞 榦絳守居園池記集釋(附絳守居園池記句解書目提要) 岑仲勉全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下字董同龢集刊第二十本 (1948)〈上〉元微之悼亡詩及豔詩箋證陳寅恪易林斷歸崔篆的判決書胡 適宋范祖禹書古文孝經石刻校釋馬 衡中山方言趙元任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周一良浮屠與佛季羨林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周祖謨舊唐書地理志「舊領縣」之表解岑仲勉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說之關係陳 槃唐宋政府歲入與貨幣經濟的關係全漢昇陶淵明年譜 逯欽立南宋蜀本南華真經校記王叔岷董文驥與明史紀事本末王崇武朝鮮壬辰倭禍中之平壤戰役與南海戰役李光濤北魏洛陽城圖的復原勞 榦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誌夏 鼐僚為仡佬試證芮逸夫玄應反切考周法高魏晉南朝地方政府屬佐考嚴耕望黃庭經考王 明 文作祭獻藥供牲經譯注馬學良〈下〉古玉新詮郭寶鈞釋傖楚余嘉錫積微居字說楊樹達「早晚」與「何當」丁聲樹讀魏書李沖傳論宗主制余 遜一枝花話張政烺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考察石璋如宋史刑法志考正鄧廣銘甲骨文字類比研究例張秉權洪武二十二年太孫改律及三十年律誥考黃彰健 軍考釋初稿陳 述集刊第二十一本至三十本目錄索引集刊第二十一本 (1948)〈第一分〉古社會田狩與祭祀之關係陳 槃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陳 槃莊子校釋後記王叔岷說文引秘書為賈逵說辨正丁聲樹清末漢陽鐵廠全漢昇「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諸問題陳 槃記明季朝鮮中原倭禍之中原漢奸李光濤明季流寇始末李光濤集刊第二十二本 (1950)豫北出土青銅句兵分類圖解李 濟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石璋如古讖緯書錄解題陳 槃「侯」與「射侯」陳 槃漢代的亭制勞 榦殷代月食考董作賓跋日本高山寺舊鈔卷子本莊子殘卷王叔岷上古語法札記周法高九族制與爾雅釋親芮逸夫漢代地方官吏之籍貫限制嚴耕望洛陽伽藍記補注體例辨徐高阮鵝湖之會朱陸異同略說黃彰健朝鮮壬辰倭禍與李如松之東征李光濤記朝鮮宣廟中興誌李光濤中國語的詞類周法高集刊第二十三本 (1951-1952) 〈上〉(1951)古今交食週期比較論高平子台山語料趙元任漢代的雇傭制度勞 榦秦漢郎吏制度考嚴耕望清季的江南製造局全漢昇故宮藏拳亂史料註釋吳相湘成都弓箭製作調查報告譚旦冏僰人考芮逸夫麼些族遷徙路線之尋訪李霖燦成都音系略記楊時逢〈下〉 (1952)校讎通例王叔岷漢晉遺簡偶述之續陳 槃三等韻重脣音反切上字研究周法高「姓」字古義析證楊希枚 掣逋考李方桂小屯C區的墓葬群石璋如戰國墓內帶 用途的推測高去尋全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上字董同龢殷墟有刃石器圖說李 濟說「吉」張秉權中國與東南亞之崖葬文化凌純聲西周年曆譜董作賓集刊第二十四本 (1953) 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嚴耕望略論唐六典之性質與施行問題嚴耕望大明律誥考黃彰健讀明史王艮傳黃彰健明外史考黃彰健清史稿順治朝疆臣表訂誤李光濤陝西耀縣的碑林與石窟石璋如陝西長武縣出土造像記石璋如漢代常服述略勞 榦先秦兩漢帛書考陳 槃中國語法札記周法高跪坐蹲居與箕踞李 濟集刊第二十五本 (1954) 論古代漢語的音位周法高張獻忠史事李光濤多爾袞入關始末李光濤甲午戰爭以前的中國工業化運動全漢昇明史宰輔表初校吳緝華跋日本古鈔卷子本淮南鴻烈兵略閒詁第廿王叔岷漢代地方行政制度嚴耕望殷虛文字劄記張秉權河南 縣劉莊的漢墓石璋如雲南 黑體質之研究芮逸夫集刊第二十六本 (1955) 古代的詢問代詞周法高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陳 槃殷代的鑄銅工藝石璋如小屯殷代的建築遺蹟石璋如先秦賜姓制度理論的商榷楊希枚孟子性論之研究黃彰健杜黃裳拜相前之官歷嚴耕望明季朝鮮「倭禍」與「中原奸人」李光濤集刊第二十七本 (1956) 文字斠證王叔岷魏晉南朝都督與都督區嚴耕望先秦諸侯受降獻捷與遣俘制度考楊希枚易卦源於龜卜考屈萬里長沙音系楊時逢卜辭甲申月食考張秉權玉佩與剛卯勞 榦論浮屠與佛周法高關中考古調查報告石璋如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附勞榦跋文)陳 槃集刊第二十八本 (1957)〈上〉本論文集撰文人上胡適先生書國語結構不同層次中形態上跟意義上的參差趙元任老君音誦誡經校釋楊聯陞晏子春秋斠證王叔岷印章與摹搨的起源及其對於雕板印刷發明的影響李書華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Arthur Waley古代被動式句法之研究周法高Prima Introduzione della Filosofia Scolastica in Cina Pasquale M. D'elia Documents Issuing from the Region of Tun-huang Henri Maspero, Translated by L. Carrington Goodrich記李如松留於東國朝鮮之後裔李光濤卜龜腹甲的序數張秉權再論吾我金守拙著、李保均譯四川李莊方言略記楊時逢姿與Gesture 陳世驤舊唐書奪文拾補嚴耕望元朝與明初的海運吳緝華尚書 陶謨篇著成的時代屈萬里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下一)陳 槃A Kottish-Tibetan-Chinese Word Equation Walter Simon司馬遷與希羅多德 (Herodutus) 之比較鄧嗣禹論夫子與子李宗侗漢代的西域都護與戊己校尉勞 榦論四書章句集注定本黃彰健〈下〉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全漢昇The Jui Dialect of Poai: Phonology 李方桂黑韃事略中所說窩闊台汗時代胡丞相事跡考姚從吾「韋弦」「慎所好」二賦非劉知幾所作辨洪 業小臣 石 的殘片與銘文高去尋殷代頭飾舉例石璋如聯名與姓氏制度的研究楊希枚僚人考芮逸夫The Neo-Confucian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Evil 陳榮捷“Wu-Liang-Shou"(無量壽):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ibetan and Chinese Longevity Rites F. D. Lessing漢城大學所藏大胛骨刻辭考釋董作賓康熙幾暇格物編的法文節譯本陳受頤殷虛白陶發展之程序李 濟胡適思想與中國前途殷海光胡適先生著作目錄(一)中文Eugene L. Delafield胡適先生著作目錄(二)西文袁同禮集刊第二十九本 (1957-1958)〈上〉 (1957)Numerals in Comparative Linguistic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ravidian) Murray B. EmeneauThe Phonemic System of the Yi Miao Dialect 張 琨Siamese Phonemes: A Restatement George L. Trager湖南方言聲調分佈楊時逢Linguistic Geography of the 宣化 Hsuan-hua Region(察哈爾 Chahar Province) Willem A. GrootaersTwo Final Consonantal Clusters in Archaic Tibetan Walter SimonMeaning Correlations and Selections in Morphology-Syntax Paradigms V oegelinF.CharlesThe Chinese Script: An Essay on Nomenclature (the first hecaton)A.BoodbergPeterEssentials of Shan Phonology and Script Soren EgerodThe Study of the Chuan Chu in Shuo Wen Paul L-M. Serruys老乞大朴通事裡的語法語彙楊聯陞Problems of Hierarchy and Indeterminacy in Mandarin Phonology Samuel E. Martin廈門方言的音韻董同龢Notes on Gilyak Roman JakobsonInitial Mutations in Celtic Alf Sommerfelt上古語末助詞`與'(歟)之研究周法高跋周法高先生「上古語末助詞`與'(歟)之研究」兼論論語中「君子」一詞之詞性楊聯陞The Jui Dialect of Po-ai and the Northern Tai 李方桂Jui Syllabics Eric P.Hamp〈下〉 (1958)平心論高鶚林語堂管子斠證王叔岷箕子朝鮮李光濤論漢代的衛尉與中尉兼論南北軍制度勞 榦上海在近代中國工業化中的地位全漢昇尚書文侯之命著成的時代屈萬里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下二)陳 槃華北石窟的時代性和地域性石璋如Termin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Miao Kinship System 芮逸夫Miao and Chinese Kin Logic A. L. Kroeber宋蒙釣魚城戰役中熊耳夫人家世及王立與合州獲得保全考姚從吾讀皇明典禮黃彰健論泰雅賽夏排灣等族人名的所謂敬稱變化楊希枚殷代的一面銅鏡及其相關之問題高去尋明代的海陸兼運及運河的 通吳緝華續論夫子與子李宗侗卜辭 化說張秉權時間和律度在中國詩中之示意作用陳世驤由笄形演變所看見的小屯遺址與侯家莊墓葬之時代關係李 濟The Tones of Four Tai Dialects Mary R.Haas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胡 適中國酒之起源凌純聲甲骨實物之整理董作賓趙元任先生著作目錄集刊第三十本 (1959)〈上〉笄形八類及其文飾之演變李 濟墨子斠證王叔岷六種石器與中國史前文化石璋如雲南方言聲調分佈楊時逢河字意義的演變屈萬里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的米價全漢昇、王業鍵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續編(一)陳 槃The Tones of the Tai Dialect of Songkhla Eug'enie J. A. Henderson釋甥舅之國芮逸夫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斷代張光直居延漢簡考證勞 榦〈下〉說清濁趙元任史記項羽本紀中「學書」與「學劍」的解釋勞 榦記清代的暹羅國表文李光濤論明史所記四輔官事黃彰健說帥龍宇純說婚龍宇純唐盧鴻草堂十志圖卷考莊 申Chinese Medical Stelae R. C. Rudolph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風尚嚴耕望四個閩南方言董同龢大唐同光四年具注曆合璧董作賓本刊第一本至第三十本著者姓名索引本刊第一本至第三十本著者英文姓名索引本刊第一本至第三十本目錄集刊第三十一本至四十本目錄索引集刊第三十一本 (1960)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續編(二)陳 槃記本院小山上出土的大石斧石璋如關東與關西的李姓與趙姓勞 榦記朝鮮實錄中之中韓民族李光濤方相氏與大儺楊景 甲午戰爭以前的中國鐵路事業王業鍵中國古代的豐收祭及其與「曆年」的關係管東貴蜜日考莊 申明史纂誤黃彰健明末實錄書成謄寫四分說黃彰健明實錄校勘記引據各本目錄黃彰健明仁宣時內閣制度之變與宦官僭越相權之禍吳緝華太平天國的「都市公社」陶天翼集刊第三十二本 (1961)影印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本明實錄並附校勘記序黃彰健記朝鮮實錄中之「皇明全史」李光濤清雍正時期(1723-1735)的財政改革王業鍵論皇明祖訓錄所記明初宦官制度黃彰健說「祝」王恆餘論皇明祖訓錄頒行年代並論明初封建諸王制度黃彰健清代的人口變動全漢昇、王業鍵北魏州郡志略勞 榦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續編(三)陳 槃對於中國雪景繪畫的幾種考察莊 申集刊第三十三本 (1962)劉子集證自序王叔岷論西京雜記之作者及成書時代勞 榦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續編(四)陳 槃朝鮮實錄中所見之中韓文化關係李光濤論國語與左傳的關係張以仁中國古代十日神話之研究管東貴曾伯 簠考釋屈萬里附錄:再談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問題李 濟集刊第三十四本 (1962-1963)〈上〉 (1962)序李 濟跋裴休的唐故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特載)胡適先生遺稿。

会当凌绝顶_重读郭老的_卜辞通纂_

会当凌绝顶_重读郭老的_卜辞通纂_


使一代又一代的甲骨学者受益匪浅, 所收各片丰富而重要的内容也成为甲骨学者研究时须臾不离左右的必备参
考。 《卜辞通纂》历年长新,在国内外几经翻印和再版,成为甲骨学史上蜚声海内外的名著。
郭老的《卜辞通纂》虽然在考释文字时着墨不多,但他的创见却充满字里行间。 如他发现“殷人于甲日卜祭某甲
合祭某甲时,此二甲必相次。 所祭者在后,所合祭者在前”、“戋甲必为河亶甲”。 因而他“于殷之世系除仲壬、廩辛而
系、称谓、贞人等第一标准和书体等主要标准方面, 帝名则盘庚也。輥輷訛”
与董作宾殊途而同归,他为甲骨学断代研究作出的
又如该书对第五二五片甲骨中出现的 “贞
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訛輳輥。利用贞人断代,也开启了以 后饶宗颐先生贞人学说的先河。
第四,对商代社会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分析
卜自咸 ”的考释,他先印证了这里的“咸”即巫 咸,这就使得商代著名的神话传说得到了史料证 实。然后又从宗教仪式角度上指出:“小之一证”③。
氏约千片、中岛豪山氏二百片、田中子祥氏四百余
他在研读甲骨史料时发现:“卜辞纪卜,几每
片,已在二千片以上。十一月初旬,携子祥次子震二 卜均系以日辰,殷周彝铭之铭文亦多有日辰之记
君赴京都,后见京大考古学教室所藏四五十片、内 录,故此等干支表实为解读古代文字之关键”④。郭
生为此评价说:“在董作宾《断代例》发表以前,郭 象字,或增 者乃从口象声之字,盖 字之别构也。
沫若已基本上将这批甲骨分在不同的王世,可见其 象与阳同部,则象甲若 甲,即阳甲矣。证以此片甲
目光之犀利。虽然郭沫若没有把他的分期断代创造 在南庚之次,小辛之上,考之《史记》,南庚与小辛
性的探索系统化,但他在断代分期时所依据的世 之间为阳甲、盘庚。此甲正自阳甲、小辛之上所缺一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和贡献[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郭沫若同志对甲骨学方面的贡献,介绍了郭沫若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结合甲骨文资料,研究甲骨学史。

文中对郭沫若同志在甲骨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作了阐述。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学研究巨大贡献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用于记录占卜活动内容的古代文字,它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比较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的鼻祖和前身。

郭沫若同志在对甲骨学的研究方面贡献是非常之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古代史,创造性地把古文学和古代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他做学问敢于大胆创新,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都发挥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仅在古史分期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即在甲骨金文的考释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

郭沫若是一位很有影响的旷世奇才,他对甲骨文考释,为人类文化研究打开了一条通道。

首先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

从1929年——1937年,郭沫若在短短八年中,编写了六七种甲骨文论著,他把甲骨文研究与古代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

从甲骨文中寻找古代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影子,是甲骨学研究领域得到拓展,是甲骨学的质的飞跃,这是郭沫若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

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从事甲骨文研究的第一人。

郭沫若对甲骨学的研究,面既广、又有深度,议论所及、往往发前人所未发。

郭沫若研究甲骨,非常注意搜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考证出不少甲骨文新字,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新见解,为甲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沫若在甲骨学史研究中,著书十分宏富,现就其中关于甲骨学的重要论著及其学术所值简述如下。

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里收有《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篇,分为两章。

第一章根据甲骨文字,结合出土器物,研究商代的经济基础,像渔猎、牲畜、农业、工艺、贸易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期 :0 5—1 20 0—2 0
表盛情 , 以 难 怪 今 人 会 认 为 “ ” 是 指 增 益 的 所 易 字 “ ” ”, 益 字 即增 益 的 本 字 。增 益 即 指 增 加 、 添 之 增 义 , 同 于 “ ” 。 随 着 商 周 文 字 简 化 趋 势 的发 不 溢 字 展 , 先 繁体 的 “ ” 朝 着 简 化 的方 向转 变 , 原 易 字 由原 来 的带把 完整 的器 皿 形 越 发 变得 简 略 , 是 省 却 了 先 下端 的抬 器皿 的 两手 符 , 最后 干 脆剩 下 带 把 的 一 弧 形符 号 和三 点水 。在 其整 个 演 变 过 程 中 , 代 金 文 周 中的“ ” 《 { 德簋》 一形符 , } 起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 , 因此是我们认识 “ 字的桥梁 和纽带。联 系商周 易” 甲骨文的语境 , 似乎可以看到“ 字增益 [ 易” 增加] 的 原 始义 一个 侧 面 。 然而 , 杨树 达 先 生 在 他 的 《 微 居 甲文 说 ・ 积 释 易》 中认 为 , 易 ” 为 “ 易 ”[ 换 ] 义 。 例 句 “ 应 更 更 之 有 :) 1 甲子 b 贞王 病齿 隹一 易 。2 甲子 b 贞王 觳 ) 觳 病齿无易。这里 的“ 齿易” 犹言换牙 , 可紧接着郭老 先 生 又将 “ ” 易 字解析 为 “ ” 甲骨 文 中 的 “ 日” 呖 。 呖 即 阴天 的 意 思 。 如 : ) 巳 b王 步 乙 酉 易 日; ) 1辛 2 亡风 易 日。 除此 之外 , 还有 人认 为 “ ” 是指 : 易 字 地名 , 例如 :贞于易” “ ; 指用 牲法 , 如 :贞易 白九月 ” 例 “ ; 可见 “ ” 在 商代 存 在 着 初 文 本 义 多种 并 列 易 字 的 矛盾认 识 。那 么 , 如何 判 断 其 是最 初 的 用 意 呢? 我 们认 为 , 键 在于 找 出何 谓 最 原 始 的形 体 及 其 用 关 处 。依 据 甲骨 文 刻 辞 字 型 繁 简 的 先 后 演 变 过 程 来 看 , “ ” “ 鱼 当是最 为繁 复 完整 的 原 始字 型 , 其 嘘 、 ” 也 就 是说 其 应 是 更 接 近原 始 字 型 用 意 的字 符 。 虽 然
殷 商 甲骨文 刻 辞 中的 “ ” , 易 字 无论 就 其 本 义 的 认 定 , 是 对 其 引 申义及 其 文 化 定 位 的 解 析 , 是 还 都 颇 耐人 寻 味 的。 历 史 上 、 学术 界 久 存 争 议 , 天 对 今 之 仍有 反 思 的必要 。 作为对上古 文 字研究 颇具 发 言权 的许 慎 , 在 《 说文 ・ 部 》 易 中如 是 道 : 易 , 易 , 蜒 , 宫也 。 “ 蜥 堰 守 象形 。《 书 》说 , 秘 日月 为 易 , 阴 阳 也 。一 日从 象 勿 。 《 文》 易字 解 为 蜥 蜴 是 有 相 当历 史 影 响 力 ”说 把 的 。后代 学 人 们 基 本 上 是 沿 着 这 一 思 路 认 识 的 。 段玉裁注日:《 “ 虫部》 蜥下 日 :蜥 , ‘ 易也 。 堰下 日: ’ ‘ 在壁日?蜒 , 在 日蜥易。 《 ’ 释鱼》 ‘ 螈 , 日: 荣 蜥 蜴 。蜥蜴 , 蜒 。妪 蜒 , 宫 也 。 郭 云 : 转相 解 , 妪 守 ’ ‘ 博 异 语别 四名 也 。 《 言》 :守 宫 , 、 、 夏谓 之 ’方 日 ‘ 秦 晋 西 守宫 …… , 或谓 之蜥 蜴 , 在 泽 中 者谓 之 易 蜴 ; 楚 其 南 谓之蛇医 , 或谓之蝾螈 …… ’ 许举其三者略也。易 , 本蜥易 。随后徐好灏 注笺道 :蜥蜴 连名。单 呼之 ” “ 或 谓之 蜥 , 或谓 之蜴 。易 , 即蜴着 本字 。 ¨ ” 许 慎 的观 点延 续 了几 千 年 , 到 现 代 有 人 提 出 直 质疑 。有 孙 诒 让 将 其 释 义 为 “ ” 易 。郭 沫 若 先 生 根 据金文《 德簋》 中的古字形解释为 :可以看 出, “ 易字 是 益 字 简 化 , 易 字 在殷 墟 b辞 及 殷 彝 铭 中 已通 但 用 , 结构 甚 奇 简 , 其 当为 象 意 字 , 不 知 所 象 何 意 。 迄 今其繁体字及发现于周初铜器铭文 中, 豁然可见其 简化的痕迹。 这样 , ”2 郭老先生根据易字在上古繁 简演 变 的 轨 迹 推 导 出 “ 字 最 早 的 意 思 是 指 “ 易 增 益” 。从 甲骨 文刻 辞 的 原 字 型来 看 , : 、 等 , 如 看 似 将一 带把 较 大 的 器 皿 中的 水 倾 注人 另 一 较 小 的 器 皿物体 中的会 意 状 。若 从 历史 文化 上 解 释 的 话 , 商 代 当时 已 经具 有 和 现 代 相 同 的邀 约 人 请 客 设 宴 饮 酒 的 习 俗 , 或 热 情 的 东 道 主 常 常 是 热 烈 的 劝 甚 酒, 当宾 客 喝完 一杯 后 紧 接着 为 ( e. o 1 ) o 1 G n N . 9
殷 契 卜 “ " 之 义 源 及 其 流 变 考 释 辞 易 字
刘 呜
( 阳工 学院,河 南 安 阳 4 5 0 ) 安 5 0 0
摘 要: 对于历来存有争议的“ 字, 易” 汉代许 慎在 其《 文解字》 说 中的观点 以及今人 杨树达 、 郭沫 若等人的观 点虽具有 一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去开通
维普资讯
20 0 6年 2月
安 阳工 学 院学报
Junl f o r a o An a g n tue f T c n lg y n I s tt o e h oo y i
Fe b.2 o 06
第 1期 ( 总第 1 ) 9期
定合 理的成分 , 仍不够尽 人心意 。最具有说服 力的 当属徐 中舒 的观点 , 但 他认 为“ 字的初 义应指“ 酒” “ 予” 易” 赐 、赐 。由“ 易” 字初 义徐 又进一步 引出“ 更换” “ 、 变化” “ 、 蜥蜴” 等近 三十 个引中义来。就 “ 字的“ 易” 义变” 而言 , 天看 来其是呈“ 少后 多 今 先 再 少” 的动 势发 展着的 。 关键词 : 辞;易 ; 卜_ 义源 ; 流变 中图分类 号 : 0 9 H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2 2 (0 6 0 — 19— 3 1 3— 9 8 20 ) 1 0 3 0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