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一、导入新课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穷苦农民杨白劳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
到除夕的深夜才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
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
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二、教学新课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
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地改⾰》优秀教案《⼟地改⾰》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回顾学⽣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地改⾰的内容认识到⼟地改⾰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块:⼟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地改⾰流程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地改⾰》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课《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没收了地主⼟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了农民的⼟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部分地区改⾰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地的主⼈,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完成有着重⼤的意义,是巩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地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3)理解⼟地改⾰的意义。
【过程与⽅法⽬标】通过指导学⽣搜集整理教材图⽚、⽹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地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对教材主⼲知识体系进⾏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对新中国成⽴后⼟地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土地改革》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巩固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
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
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
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
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农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有关土地改革的调查。
可以从自身和周围变化进行对比,了解土地改革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调查农民最需要和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但也由于农村地区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课前准备工作中的分工要明确,学生应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文字、音像资料备用。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学生剧的编制与演绎,掌握提升历史知识层面的方法。
3.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4.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更加热爱共产党。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
地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靠剥削为主,剥削的 主 主要方式是地租。
富 一般占有土地,也有租种他人土地的,自己参加劳动,但常依 农 靠剥削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剥削的方式主要是剥
削雇佣劳动。
中 多数占有土地,也有些租种他人土地,都有相当的生产工具, 农 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
【合作探究二】
梳理中共在近现代史中进行的土地改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时期
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 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时期 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中国土地法大 纲》
新中国成立初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期时期
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
农民
平等
农民自己占 有劳动成果
相同点
土地归 私人所 有
3、结合教材相关史事(P14),可以看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作用 是什么?
特点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政策
作用
减少土改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P14材料研读:
【合作探究二】
人口 三维柱形图 2 土地
材料二: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 ,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 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 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 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 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导语】⼟地改⾰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与要求: 透过本课学习,使学⽣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地改⾰的必要性;《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地改⾰的开展基本完成;⼟地改⾰的意义。
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认识到全国⼟地改⾰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农联盟和⼈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透过教师讲述⼟地改⾰的结果,引导学⽣从中分析⼟地改⾰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改⾰的必要性;《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难点:⼟地改⾰的历史意义 教学⽅法: ⼟地改⾰是新中国成⽴之初三⼤运动之⼀,⼟地改⾰的进⾏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地改⾰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
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刘⽂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状况,从⽽突出进⾏⼟地改⾰的必要性。
对于⼟地改⾰的资料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让学⽣进⾏总结。
对于⼟地改⾰的意义,应当先进⾏补充,讲述⼟地改⾰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进⾏列表⽐较,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的故事或电影资料吗?(吸引学⽣,增强学⽣的求知欲及对⼟地改⾰的感性认识) ⽣:(思考并讨论) 师:《⽩⽑⼥》描述的是在封建⼟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劳其⼥⼉喜⼉肆意的压榨,⽽杨⽩劳等穷苦农民却毫⽆办法,黄世仁甚⾄还逼杨⽩劳⽤⼥⼉抵债(杨⽩劳在除⼣夜被逼⽆奈逃租),后杨⽩劳喝卤⽔⾃杀,⼥⼉喜⼉逃进深⼭⽼林,由于在⼭⾥的⽣活⼗分艰⾟、困难,在吃的⽅⾯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了。
直到⼋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才在深⼭中被找回。
(注:“⽩⽑⼥”在现实中,是有此⼈存在的。
罗昌秀――1923年出⽣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16
第3课土地改革一、课标要求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知识、获取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识图能力;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理解基本国情是国策制定的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分析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思考以下问题:①、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②、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结果?③、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
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我党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国家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那么,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呢?(生答:土地改革)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
并板书课题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和华北等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老解放区的1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改,3亿多农民的生活状况怎样呢?学习新课:第一篇章-----渴望土地问题探究一:土地改革的原因1、这是四川省土改前一贫苦农民,身后的茅草屋是他家的住宅。
再看材料二,武汉贫民陈友汉家一年的生活。
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土改前农民的生活很穷。
师过渡:农民辛勤劳作却极度贫穷的原因何在?2、我们来看土改前农村土地的占有情况。
部编版 第3课《土地改革》
自学指导1(1分钟)
1、土地改革的原因(必要性)P13第一段 2、找出土地改革的过程:开始和完成的时间、 标志 P13第二段 3、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 思考: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有何变化?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分钟)
自学检测1(4分钟)
1.根本 原因:
重点:
封建土地制度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 __________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不同点
土地 占有者 地主阶级 与农民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 民之间是剥削 与被剥削关系
产品分配
相同点
地主 阶级
地主阶级占 有绝大部分 劳动成果
土 地 私 有
农民
地主阶级 和农民一样 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 占有 劳动成果
自学检测2(3——5分钟)
土地改革的意义:
(笔记P15)
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③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 产力 ④农业生产获得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 准备了条件
抗 美 援 朝
原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起止时间: 1950-1953 司令员: 彭德怀 五战五捷 战役 经过 上甘岭战役 英雄人物: 黄继光 邱少云 精神: 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
①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 历史意义: 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②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 位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 3、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 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 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 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 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 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 什么? 1952年 土地改革的完成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意图】在本课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机会,增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教学策略方面,本课的重点是交互式教学,具体包括课堂演示、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知识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1. 能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2.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能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当下的态度。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演示的形式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的4次土改运动,学生根据演示内容和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进行记录。
(图1)【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回答问题:1. 《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需要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地改革的力量有哪些?3. 土地改革有哪些内容和影响?(答案)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探索农村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进行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革命的根本任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土地改革》与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相连接,共同构成这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这部分历史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采用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内容、结果、意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查阅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同时通过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回忆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2、导入新课我打算以播放《新中国档案之50年土地改革》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直接感知历史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地改革的背景【教师活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东北、华北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出示材料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表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理解: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教师活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部法律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一章第一条,说明土地占有形式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提问: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学生活动】知道土地改革的开始。
思考后,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内容及教材第14页《相关史事》,讲述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
国家建设的需要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呢?简单地说, 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 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 穷困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 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 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 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 胜利的基本果实。
——摘自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三: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公斤)
1949 1951 1952
1132 1436 1639
比1949年增长
26.9% 44.8%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土地改革的意义
【课堂小结】
土地改革
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时间 法律
1950—1952年底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变化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不变
土地私人占有
说
一说 什么是土地
改革?
政府对土地使用和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大调整。 狭义上是指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人占有的土地转移给 另一部分人所有。广义上还包括土地租赁契约的改变。
——1950年6月刘少奇《关于土地改 革问题的报告》
土地改革的开展
1.时间: 1950-1952年底
2.地点(范围): 新解放区
3.法律依据(开始标志):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法》
4.内容: 废除 地主 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 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的概况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土地改革》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的内容。
教材从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土地改革的任务和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农村社会变革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意义以及影响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认识土地改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任务和内容,掌握土地改革的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堂实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课堂实录(班主任带领学生们走进教室,开始上历史课。
)班主任: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
在介绍这个课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农业改革,领导层不断地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终于在1950年代初开始实施土地改革。
(班主任拿起那本厚厚的历史书,给大家逐个解释。
)班主任:您们看,中国社会的土地制度本来十分不公平。
少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过着生活困苦的日子。
而土地改革旨在通过分配土地,让每个农民都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实现社会公正。
(有学生举手提问)学生:班主任,土地改革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呢?班主任:非常好的问题。
实际上,土地改革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地改革的成功实施使得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自主经营土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城市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土地改革通过实施股份制、规模化经营等产业办法,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强调重点)班主任:土地改革的实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党和政府领导下面对面地与农民群众进行多次交流,根据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情况,制定出了一些与国情相适应的“土改方案”。
这些方案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信心,也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班主任:好的,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土地改革的实施可以提高农民的自主性和生活水平,促进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其中的要点,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个话题。
嗯,今天这节课结束了,大家再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
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
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
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
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那么,农民最大的愿望应该是什么呢?对,获得土地。
为了人民的愿望,也为了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
那么土地改革是怎么回事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改的背景
1.展示图表:
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
占有土地70%~80% 20%~30%
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
1.图片展示:
斗地主游戏的界面历史上的斗地主
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而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如后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教师讲述:土改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教师展示图表:
4.教师提问:分组讨论地主阶级的去向。
提示1: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提示2: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5.教师总结:仔细观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将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注意区分二者的异同点,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三、课堂总结
土地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梦想。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关怀。
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
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城市化、农业机械化、农民生活小康化的“三农”艳阳天,离我们不再遥远。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学习《土地改革》,首先要分析土地改革背景(背景篇),让学生明确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制作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表,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改革篇)一目是本课重点,在教学时结合图片、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土地改革的时间、目的、方法、结果,加深记忆。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意义篇)是难点。
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需要进一步细化课堂,让学生易于接受这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