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智勇的震撼——论中国宋代陶模图像中相扑雕像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味Art Characteristics of pottery patterns of the song Dynasty :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Aesthetic Meanings魏跃进Wei yuejin宋代陶模是由原偶像崇拜逐渐演化、变体而成的民间玩具,也是宋人用来启蒙儿童看物识事进行教化的“百科全书”。

陶模作为宋文化的载体,艺术表现独特,方寸之中蕴含宗教、社会、文化、风俗、艺术等内容,体现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研究宋代文化艺术的珍贵可视资料。

本文试图就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味进行初步的论述。

一、宋代陶模的艺术特征纵观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史,宋代陶模兼容并包,融合了多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其它美术门类的造型元素,代表着这一时期的艺术态势与审美取向。

因此,宋代陶模艺术与宋代其它民间艺术门类同等重要,在中国美术史上应当有一定的位置。

其艺术特征归纳为:1、智慧、泥土与火的结晶古人民间艺术品的设计与制做,总是从普及性和实用性出发,运用率真、鲜明、奇特的表现方法,表达真实、善良、淳美的情愫。

宋人就地取材,用黄河流域特有的红胶泥为原材料,先用可塑性强的材料如木、玉、牙、石等材质,雕刻出所需的母型范,再用和好的泥覆盖母范压印成型。

脱模修整阴干后,放入600°-800°之间的窑中焙烘即成,成品陶模呈桔黄色或朱红色。

多数陶模上布满制作者的掌纹、指纹,部分陶模背面有熟练的修刀痕迹。

陶模虽是普及性玩具,却选材讲究。

所用胶泥质地细腻,无粗陋之感,色泽纯正,器形规整,无烧制中常见的变形、窑裂、粘连、生烧等缺陷,体现着当时高超的烧造水平。

宋代陶模是由生产工具逐步演化而成的玩具,所以陶模的形状与尺寸有一定的要求。

大多数陶模按人手的生理机能设计,有一定的手动健脑作用。

陶模的造型是从实用目的出发的,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物质形态。

浅谈陶瓷雕塑中的艺术形式及其魅力

浅谈陶瓷雕塑中的艺术形式及其魅力

Arts circle艺术论坛2013/8+TEXT/陈明忠浅谈陶瓷雕塑中的艺术形式及其魅力一、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发展史我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陶瓷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我国的陶瓷不仅造型多样、色泽丰富,而且制作工艺精湛,是从我们古代灿烂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在新石器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但当时的陶器较为粗糙而且制作不精良,其主要以灰陶、黑陶、彩陶等品种为代表。

商朝的陶器,在样式与种类上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还是以灰陶为主。

而且在那时候,慢慢地已经有一些专门烧制灰陶的小作坊开始出现了。

周朝陶器得到重大发展,其陶器的使用范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盛放物品的器皿,而开始将其应用到建筑方面。

随后,陶瓷的结构与规模开始逐渐扩大,陶瓷制品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此外,将陶瓷制品用来作为祭祀以及殉葬用品开始成为了习俗。

到了秦汉时期,陶器得到迅速地发展,不仅陶器的加工技术逐渐纯熟,而且陶器的造型与图案也变得十分生动活泼、优美多样,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隋唐时期,陶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白瓷也出现了。

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达到成熟的境界,这意味着真正的瓷器时代到来了。

唐三彩就是当时唐代的作品,享誉国内外,一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可见其艺术价值,它足以堪称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中的精品典范。

陶器制品在我国宋代发展达到其鼎盛时期,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样式多种多样。

在当时,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兴窑场,甚至很多瓷窑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盛誉,而定、汝、官、哥、钧就是这时期最具典型代表的五大名窑。

元代时期受当时战乱的影响,瓷器制品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打击,虽然相比于宋代有一定的衰落趋势,但在其制作工艺上仍有一些新的创新与发展,比如这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和釉里红等新陶瓷品种的出现以及彩瓷的大量流行等等。

到了明代,我国陶器制品的发展又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则以白瓷为主。

素朴大象气 浑厚精微形——赵溅球其人其画

素朴大象气 浑厚精微形——赵溅球其人其画

由农业 社会进 入工 业社会 、 息社 会 , 性被 渲 信 个
染 强 化 为 个 人 主 义 。 矫 枉 过 正 、 极 必 反 , 人 主 义 物 个
选 出来 送到 北京 , 是难 以想象 的。在这 一个 小小 的时
空 中 ,湖 南 省 美 协 和 中 国美 协 的 评 委 们 表 现 出惊 人

名 家

多作 品 出 自于直 接 写生 ,但 又不 是 一般 意义 上 的写
注 意 画 面 的 统 一 。 他 十 分 重 视 画 面 组 织 结 构 的 饱 满
生 , 而是 带有 内在 的观 念 性—— 对 存在 和 生 命 的思
考。他 的这 种 对艺术 观念 的关注 , 不能 不说得 益于他 在8 5新 潮 中的洗礼 ,只是他 找到 了观 念赖 以存在 的
栖 身 —— 他 特 有 的 绘 画 语 言 。
与力 度 , 加上 用 巨大 的尺 幅 , 营造 出具有 宏大 视觉 张 力和 心理震撼 感 的氛 围。他关注 笔 墨语 言诗性表现 , 但作 为 湖湘 画家 , 由于他个 性 的 强悍 , 也 他放 弃 了温
文 尔 雅 的表 达 方 式 , 采 用 几 乎 是 “ 端 ” 方 式 追 而 极 的
地 位 堪 比 清 末 湖 南 的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 虽 然 谈 不 上 传 , 统 中 国 画 审 美 意 识 形 态 的 思 想 解 放 ,但 说 宽 松 了湖
南美 术界 的愚味迷 信是 言不为过 的。否则 , 幅不伦 这
不 类的《 红窑 》 会被 湖 南美协 的评 委们 当做 中国 画挑
到 中 国 画 系 列 , 与 熟 知 的 山水 画( 却 当然 更 不 可 能 是

浅析水陆庵彩塑中二十四神将塑像的艺术特点

浅析水陆庵彩塑中二十四神将塑像的艺术特点

【 摘 要 】 水 陆庵 彩 塑是 中 国 古代 传 统 雕 塑 艺 术 的 瑰 宝 , 经历历 史沧桑保 留至今 。
陈 晓 春
...
的外 部 造 型 和 内在 神 韵 的 精 准把 握 , 为我 们 的研 究 学 习提 供 了重 要 的 史 实资 料 。
【 关键 词 】 水陆庵
二 十 四神 将
揪起 , 眼窝深 陷下 去 , 双 目凸起 , 外侧高挑 , 双眉 内侧 低垂 , 呈j
出“ v ” 字形 的效果 ( 如 图 1 ) , 配合 上翘 的 鼻
头, 五官紧凑 , 生动形 象地表现 出人物在极
迩。 殿 中有大大小小彩绘 塑像 3 7 0 0余件 , 大多数为 明代所作 , 是
浅析水陆庵彩塑中二十四神将塑像的艺术特点
= 二 十 四 将 在 众 塑 像 中 以 其 独 特 的 形 象 为 我 们 所 关 注 。 ’ 二 十 四 神 将 在 塑 造 上 匠 心 其 中二
独运 , 以其 程 式 化 的 艺术 手 法 , 生 动 形 象地 体 现 出 了 中 国 古代 传 统 雕 塑 中 对 彩 绘 塑像
眼又眯” 等 民间艺人针对五官形象总结出的制作 口诀 , 使这 二 四尊塑像 “ 愤怒” 的情绪 以及气势 的威慑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
这二 十四神将 的表现上 ,艺术家们在 口诀 中形成 了一种观 念十
的意识 , 其中蕴含着神圣 、 威严 、 庄重等特点。 这种程式化的创{
手法看似对 于传统雕塑在表现范 围和表现方式上有很 大的局 5 性, 而实际上它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陈旧僵化 、 因循守 旧的创作
其 他“ 愤怒相 ” 造型 的 处 理手法 ,水 陆庵二 十 四神将在 面部表情

从灵岩寺罗汉看宋代彩塑的艺术特点

从灵岩寺罗汉看宋代彩塑的艺术特点

从灵岩寺罗汉看宋代彩塑的艺术特点作者:李姗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在艺术类作品中,雕塑的数量占压倒优势,不只是中国,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

目前,国内现存北宋时期的寺庙塑像主要有:山东长清灵岩寺四十罗汉、山西平遥双林寺十八罗汉、山西晋城青莲寺十六罗汉、江苏苏州甪直镇保圣寺十八罗汉、山西晋祠圣母彩塑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声称有宋代雕塑,但在时代定位方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寺内罗汉雕塑动态明显,人物性格突出,举止神态栩栩如生,肌肉和皱纹都描摹得极为生动,梁启超曾经赞誉灵岩寺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

罗汉群像约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安置于般舟殿,原为32躯,明万年间,罗汉群像被移于重修后的千佛殿内,可能因为殿内空间布局的需要,于是增补至40尊,这后来增补的八尊是在铁罗汉像表面糊泥加塑而成的。

宋代灵岩寺彩塑有以下艺术特点:首先从造型上来看,对形体的把握极其准确,对于人体的结构比例有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较为清瘦的人,眉骨、鼻骨、颅骨、下颌骨都比较明显,刻画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脸上的肌肉起伏雕刻精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的眉弓处有一个小的三角肌将眼角的层次表现出来,它连接眼睛与耳朵,增强了立体感和表现力。

从高峰禅师和孙陀罗难陀尊者来看,前者人物高鼻凹眼,脸面有较大的起伏,眉骨明显,后者脸面平整具有东方人的形象特征,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方脸大耳、身材魁梧,和平常人比起来除了耳垂大一点,似乎就是僧侣人生活场景的写照。

其次从色彩上看,衣服的主要颜色有白、红、蓝、绿、黄等,其中主色是红和绿,均以白色做里衣,外罩长衫,以V字领为主,全是两层右衽交领法衣,外披田相或其他纹饰的袈裟,区别仅在于服色和纹饰;除个别戴帽外,几乎全是光头,凡是可以看到足部的,全都穿白底黑面翘头鞋,在服饰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前襟和袖口画有精致的图案,主要是二方连续,在衣服的肩和背部有四方连续的图案,图案主要有花卉中的牡丹、莲花,还有蔓草和几何图案,配色素雅、淡泊。

浅谈陶瓷花鸟艺术__

浅谈陶瓷花鸟艺术__

37浅谈陶瓷花鸟艺术陈天鹏收稿日期:2013-01-22绘画艺术如生活漫漫洗礼,像无止境追逐。

毕其一生功夫,只求花鸟间一丝自然灵动。

求名,求利,胜不过画者一生所求的画面品德。

一件作品的孕育,来自绘画者对自然花鸟的亲切热爱。

观察开始,直到最后的烧成,注入了千千万万的心思。

亦如画者那刻那时所思甚所想。

在陶瓷装饰的艺术形态中,花鸟艺术是独特而普遍的叙事主题,其历史变迁也表明了这一点。

从时代风格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花鸟形象、陶瓷语言、表现三者的关系,以此可以判断出,花鸟装饰形式是陶瓷艺术总体符号秩序中最为活跃的元素。

一、陶瓷花鸟艺术表现陶瓷花鸟画在我国陶瓷装饰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它在再现、写实方面与西方绘画有较大的差别。

陶瓷花鸟画的笔墨情趣、人格寄托和独特的时空意识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

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美学追求相表里,从儒家的借物喻人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再到佛家的超然象外,都是中国花鸟画的美学基础。

首先画者必须热爱大自然,经常不断地深入大自然,体验生活,熟悉生活,生活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及时发现和捕捉那些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花鸟生活形象。

为了要看得深透,记得牢固,还要结合进行一些必要的速写与默写,以积累素材,为花鸟画创作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陶瓷花鸟画和中国画一样讲求意境,要求“意在笔先”。

“意”是指通过对花鸟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产生的艺术效果,就是“意境”。

对于花鸟画来说,“借物喻人”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燕鹊象征高尚,乌鸦比喻小人;雄鸡昭示五德,苍鹰代表宏图大志。

又有牡丹是花中富贵者,兰花是花中隐逸者;荷花清廉,梅花高洁。

在文人画领域,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被不厌其烦地表现,甚至有些人穷尽毕生精力,就是为了画好两笔竹子,写好两笔兰草。

这时候,画家的目的已经不在于创作出一件优秀的视觉艺术作品,而是把绘画当作是“修身”的手段,追求高尚人格的方法。

不过这种“人格美”的表现到底还是基于自然物象的描绘,为了找到物与人之间的对应联系,儒家美学提供一种物我统一,全身心地融入到对象中去与对象建立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体验关系的方法。

浅析宋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特征

浅析宋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特征

时期 的佛教 造像 以云 冈石窟造 像为代 表 , 特别 是昙 曜五窟 最具 典型性 。这些佛像 面相方 圆, 鼻梁高耸 , 目深 耳长 , 宽 肩 阔胸 , 衣
纹 紧贴 身体 , 表 现 出一副超 然尘世 的静穆 而神秘 的仪 态。 隋唐
时期特别是唐 代佛教造像 大多 以组合方 式 出现 , 正 中间是 大佛 , 左 右 两边 各 一名弟子 , 再 两边各 二位 菩萨 。其 中以龙 门石窟最
兀, 自然率真 。这 些现 实 内容 的加入 , 将 宗教 氛 围渐 渐淡化 , 更
加 突 出人 性 、 世俗 性。
具代 表 性。这 些雕像 高高在 上 , 主佛 面相方 圆 , 正襟端 坐 , 凝神
俯视 , 气宇 轩 昂。如奉先 寺 的卢 舍那 大佛 像 , 阔胸平肩 , 面相 圆 润, 高鼻长 耳 , 嘴角微翘 , 眼露智 慧光芒 , 神圣 、 庄重、 威 严。无论 是魏 晋还是 隋唐 时期 的雕像 , 在造 型上都采用写 意手法表现 , 以
足摩崖 石刻就是 一个典型例 子。大足摩崖石刻位 于重庆大足县 及其周边 , 唐宋 时期 均有开凿 , 尤以两宋为甚 , 范 围包括 宝顶 山、 石 山、 北 山、 南 山、 石 门 山五处摩 崖石刻 。其 题材 除 了佛教 内容 外, 还 有 民俗 生活场 景 , 诸如养鸡 、 放 牛等休养 生息 的 日常 生活
追求精 美 、 典雅 , 因而在造 型上注 重高度写 实和 细节 刻画 , 精益
量感 和人 间统 治者 的冷 峻、 神 圣或者唐代 的庄重 、 威严 与大度 的 气质 。宋代 的雕像 尽管也 有宗教 内容 , 但 能够 很好地 与现 实生
浮雕和 线刻 , 以求得整体 上的意象效果 与气势。 也正 因为如 此, 雕 像 的寓意性也十分 强烈 , 象征 了帝王 至高无上 的权 威与神圣 、 威严 。特别是 唐代 雕像 的组合排 列方 式 , 更反 映 了唐代 君 臣的 森 严 的政 治制度 。事实上 , 这 些雕像 就是 当时帝王 的化身 。宋 代 的雕像在规 模和 气势 上都不及魏 晋、 隋唐 时期 的, 但却 以多姿 多彩 的造型 、 高 超 的写实水平 取得 了很大 的艺术 成就 。其 中以 保 圣寺 、 灵岩寺 和晋祠 的彩 塑雕像 以及大足 摩崖 石刻雕像 最著 名 。在 宋代 , 无论 是佛教 还是 道教雕 塑 , 都 一改前代 刻板模 式 ,

中国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作者:苏全晓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12期TEXT / 苏全晓一、中国古代陶瓷的起源陶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工匠的心血与智慧,将中国的灿烂文化呈现于世界文明当中。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陶器制作活动开始于新石器时代,以泥土制作,并用火烧制成器,用于贮存食物与水,陶器的出现也被视为我国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开始。

中国有几千年的陶器烧制与使用经验,这些制陶技术为以后瓷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约在东汉时期,江浙地区首先将瓷器烧造成功,从此中国就进入了陶与瓷并举的崭新时代。

陶瓷的原料仅仅是泥土,但中国的古人却在这种随处可取、毫不起眼的材料上,将自己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让泥土在火的洗礼下,变成一件件神奇而美丽的物品,不仅满足了中国古人的日常需要,还将中国的绚烂文化永久的保存了下来。

二、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性(一)装饰性古代陶瓷雕塑的装饰性特点非常突出,这是工艺美术带来的必然,反映出了我国传承悠久的装饰趣味。

与西方艺术作品相比较,我国的宗教陶塑作品带有艺术性比较高的装饰文化,这带有某种神秘的图腾意味,装饰图案的使用让宗教艺术作品显得更加庄严。

通过形式上的夸张、变形,并使用线刻纹饰来加强装饰品格,都使得陶瓷雕塑的装饰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绘画性中国陶瓷雕塑具有比较明显的绘画性,陶塑与绘画之间联系紧密,这一点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就有所体现。

在陶塑上加彩可以提高塑造形态的表现力,在现在的民间陶瓷雕塑中,仍然保持着这种风貌,并且不同地区与民族的陶塑作品之中,都有这种绘画性的体现,例如汉唐的釉彩陶俑、莫高窟的唐塑等,既塑又彩的艺术形式被不断传承,所以在欣赏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性时,可以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

(三)意象性艺术作品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中国的陶瓷雕塑作品具有较强的意象性,主要是根据生活和精神体验所得到的印象,再加以想象而成,作品的注意力也放在了对物象的“神”的表现中,是一种经过主观加工的艺术形象,这一点与中国的写意绘画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

浅谈陶瓷雕塑造型的形与神

浅谈陶瓷雕塑造型的形与神

浅谈陶瓷雕塑造型的形与神作者:陈德强来源:《佛山陶瓷》2016年第12期摘要:历史是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作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之一的陶瓷雕塑艺术,其悠久的历史加上其所蕴含的独特人文气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陶瓷雕塑作为塑造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是其遵循的审美准则。

形是神的载体,有形才能传神。

本文主要探讨陶瓷雕塑形神合一的特点,以期对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陶瓷雕塑;形与神1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陶瓷是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陶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古代的瓷器史亦是一部传承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

陶瓷雕塑属于陶瓷装饰的一种,最早可追溯至秦汉,兴盛于明清。

今日我国的陶瓷雕塑这门艺术,人才辈出,经久不衰,其产量之大,品种之多,工艺之高超,造型之精美,国内外市场之广阔,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陶瓷雕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它的制作需经过摸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

其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陶瓷雕塑凭借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史上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从气势不凡的秦兵马俑到汉代栩栩如生的击鼓说唱俑,从绚丽多姿的唐三彩到朴实稚拙的紫砂雕塑,我们无不感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陶瓷雕塑是人类艺术文明的一大重要标志,它作为造型艺术,必须以形为基础,依赖于外在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及思想感情。

而艺术的表现以传神最为重要,传神才能给人以灵动之感,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架起制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无形的心灵桥梁,让欣赏者真正体会到隐藏于艺术品背后的神韵。

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必定做到形了与神的和谐统一。

“形神兼备”是陶瓷雕塑的审美准则,也是其散发魅力的源泉。

2 有关形与神的概述对于形神论的探讨,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就提出形神关系的问题。

中国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陶瓷捏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作者:王铁城来源:《雕塑》2009年第04期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陶瓷捏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质。

生成源于自然的陶瓷捏塑,富有天性的真诚与朴素,显现东方艺术所崇尚的基本美学品格。

陶瓷捏塑其特殊的材料及制作技艺在无意中保留了那个时代的形态特征与审美意向,因而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陶瓷捏塑艺术形态审美特征大慨人类早期文明都经历过以泥塑形的探索,世界各国发现的原始土偶以及流传的“捏士作人”的神话便是实物或理论上的证明。

在全世界的原始制陶中,又只有中华民族发明了“瓷”。

在追求质地与色泽和丰富多样的制陶技艺的探索中,陶瓷捏塑艺术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其特有的品格。

我国传统的陶瓷捏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器皿的附属部分,如壶类的嘴、把、盖纽、罐耳等,另一类则是独立存在的雕塑品。

往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人首蛇身壶盖及鸟头、兽头盖纽等捏塑制品。

到了汉代,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陶塑艺术和制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以家禽、家畜和人物为题材的小型捏塑。

这些质朴、稚拙而带有一种天趣与幽默感的小型捏塑作品,虽然它的功能是用于殉葬,称为“明器”。

但从不同的方面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民俗活动和日常生活场景。

唐、宋两代陶瓷捏塑又有了新的发展,象山西、湖南,四川、河南、江西等地的名窑都捏制大量的各类小型动物,在技法上已经相当成熟了。

不仅用手捏制,还兼用捏塑与模制相结合的办法,运用各种简单的附助工具或刻或压,表现手段更加丰富,风格也更多样化。

这些捏塑早已不是殉葬品了,而是供人们日常生活中玩耍、摆弄的玩赏物。

随着时代审美取向的变化,这时的捏塑虽然同样是取材干禽、兽之类,也有塑造玩耍中的婴儿形象,但风格已不像汉代那样古朴、浑厚,而显得稚朴可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明清以来,尤其是清代,在陶瓷技艺方面追求细密、繁琐的风气大盛,陶瓷捏塑这个品种逐渐衰退。

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着自身所独有的特点,传统陶瓷捏塑也不例外。

宋代的相扑运动

宋代的相扑运动

宋代的相扑运动作者:李功发来源:《少林与太极》2010年第11期有一种类似近代摔跤的体育运动,在宋代时称为相扑,也叫作角抵、角力。

传说相扑的起源很早,可以上溯至先秦。

唐、宋之际,城市经济和商品交换有了长足的进步,民间文体活动也随之广泛地开展起来,其中相扑运动日益受到宋人的重视和喜爱。

宋代的相扑已经形成一套规则,与近代的相扑大不相同。

比赛时,两人对抗,可以穿着衣服,也可以裸袒上身,允许拳打脚踢、摔抱扛扭,但不准抓住对方的“绲儿”(身上的织带),或者拽起对方的“胯儿”,更不许使用暗器。

相扑手不仅要有力量和勇气,而且更多的是靠技巧和智慧取胜。

一般以将对手摔倒在地为胜,三个回合决定输赢。

相扑运动在宋代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它兼有强身健体和娱乐游戏的性质,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还具有“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的教育作用,因此它在民间十分流行。

山西忻州、代州(今忻州市代县)等地的农民在完成秋收秋种的劳作以后,最爱“结朋角抵”,曾有争扑过猛造成伤亡的事件发生。

各地城镇中有相扑社、角抵社之类的民间体育组织,其成员有城市手工业主和商人,也有艺人和风流弟子。

有的社团规模甚大,据说不下百人。

社员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技艺,进行训练、组织比赛。

宋代的相扑公开赛常年举行,又以正月元宵节至五月这段时期赛事最为频繁。

每逢比赛热闹非凡,“观者如堵,巷无居人”。

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相扑手往返赛场时,总有一批狂热的粉丝前呼后拥地迎送,沿途还受到民众的夹道欢呼。

南宋时,临安府(今杭州)护阁寺南高峰的“露台争交”是全国性的相扑擂台赛,最具有权威性,各州郡的相扑高手无不盼望前去登台亮相一决雌雄,以求扬名天下。

这时候,官府往往派出军官主持比赛兼充裁判。

赛前,裁判手持藤棒隔在两个相扑手的中间,先念一段开场白:“依古礼斗智相搏,习老朗捕腿攀腰,赛尧年风调雨顺,许人人赌赛争交。

”正式开赛后,露台上虎视眈眈的对手慢慢逼近,一场恶斗在即。

台下的观众黑压压的一片,人们屏息以待,却又不时出现阵阵骚动,当看到相扑手使出漂亮的招数时齐声喝彩,喊声震天动地。

论双林寺“韦驮”塑像的艺术特征

论双林寺“韦驮”塑像的艺术特征

论双林寺“韦驮”塑像的艺术特征作者:郑先觉,孙兰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7期郑先觉,孙兰(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明代时期的平遥双林寺造像是明清雕塑的一次崛起,一扫以往萎靡之风,而其中又以“韦驮”塑像最具代表性。

双林寺“韦驮”像的艺术特征的精髓体现在这尊雕塑所展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内在活力和“不动之动” 、“蓄而不发”的态势,是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所衍生出来的产物,是这个时代儒家文化、道家、佛家思想的结晶。

韦驮塑像是一尊典型的写实兼写意集一身的雕塑代表之作,充分体现创作者追求一种内在美和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关键词:韦驮塑像;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J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7-0166-02平遥双林寺“韦驮”塑像是中国明代时期的一件杰作,虽然它并不是该殿中的主佛,但是它却能在全国同类题材作品中被称之为精品。

这尊武中蕴文的神秀之作塑于双林寺千佛殿内,其魅力用任何语言都难以描述,前人将他的艺术特色总结为3点:双重性格集于一身;高度夸张变形的身躯;高度传神的表情。

当代学者对他的赞誉也很多,诸如“刚柔并济”、“身如强弓”、“机智勇猛”等。

这尊塑像是中国传统雕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笔者认为“韦驮”塑像的魅力主要在于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和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共存和互动。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对于艺术本体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层面,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视觉形式上,笔者认为“韦驮”塑像艺术特征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点:一内敛、精细和寓动于静,破静为动双林寺“韦驮”塑像在雕塑的张力上显得内敛而精细,当雕塑作品和作品图片作比较时,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图片展示出来的的体量事实上要比在雕塑的本身上观察到的体量感觉要大很多,作品本身远谈不上高大,但那种内敛的巨大气势却出奇强烈。

将该塑像与同时期其他的韦驮像相比,后者往往显得要么过于臃肿呆板,要么过于精雕细刻,大部分塑像太注重其形体而失去雕塑的神韵。

宋代四大家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风格

宋代四大家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风格

宋代四大家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风格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和昌盛的时期。

在文艺方面,宋代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宋代四大家”。

他们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四位大家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思泉涌,艺术精湛”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是宋代文坛上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笔下的诗歌不仅擅长写山水,同时也擅长写人生。

苏轼的诗歌不拘一格,创新奇特,以“自由、开放、多元,不落俗套”的风格,受到了广泛赞扬。

他的“前赤壁赋”是篇独特风格的散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后世的政治倡导提供了支持。

苏轼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书法艺术,他创造出了一种类似于日记和杂记的许多风格。

这种书法特色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特点。

黄庭坚是宋代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他的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

黄庭坚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他高尚的人格和深刻的思想。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以“穿林泉、山水楠”的笔法闻名。

而他的绘画,以小品式、墨点、浓墨、便与、韵技、顿挫等特点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米芾被称为书法界的巨匠,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米芾的书法以“笔画雄浑、气势磅礴、淋漓尽致、凝聚而成”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书法风格不仅体现了其个性的强烈个性,更表达了他强烈的思想情感。

除书法外,米芾的文学也堪称经典,虽然数量不多,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激情和力量,表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民的热爱。

他的艺术特长得到了后人广泛传承,在书法、文学和哲学都有很高的影响力。

蔡襄是宋代绘画界的巨匠,他的绘画别具一格,充满个性和艺术特色。

他的笔墨宽阔,飞白、潇洒、热烈,富有生气和表现力,他即使在常见主题下,也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如在畜秀山图中表现了自己对人与自然调和关系的理解,主张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及其艺术精神漫谈

我国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及其艺术精神漫谈

我国古代陶瓷雕塑的艺术及其艺术精神漫谈作者:林厚堂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7期TEXT 林厚堂研究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人从古至今不胜枚举,研究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文献的考证,一种是考古调查发掘,现在多为二方面共同研究。

一、陶瓷雕塑发展历程陶瓷雕塑是我国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传统制作工艺之一。

它最早发源于距今五千多年以上的黄河流域,而它的实物由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陶塑鸟和人首蛇身的壶盖等,也因此将该时期称为仰韶文化时期。

而后在辽宁的红山发现了裸体的孕妇陶塑像,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在人体造型艺术上的高度造诣,暗示了我们的祖先们也是非常重视女性的。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的陶塑大多有堆雕塑、捏雕塑、泥模具等制作方法,更不可思议的是更有彩饰的陶塑制作,足可见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手是有多巧,思想的丰富以及技术的精湛。

接下来夏代的陶塑著名的有爵、觚、角这些礼器;商代最为著名的是动物陶塑,例如陶龟、羊、蛤蟆等,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周朝的陶塑有了新的创新,甚至用在建筑装饰上,使建筑变得更有美感;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要数陶俑了,它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占主导地位。

秦始皇兵马俑充分证明古代的高超工艺和创新技术。

通过专业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秦始皇兵马俑是用手捏和泥模结合、分段进行制作,在成型之后又在表面进行彩料装饰的制作工艺精湛的优秀作品。

到了汉代,陶塑有着其鲜明的风格,主要以写实为主。

目前出土的汉代作品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人民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状态穿着等了解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工作类别等等。

例如四川成都市天迥山墓出土的说唱俑,它的面目神情等刻画的都非常成功,给人一种神气感,非常吸引人。

隋朝作为陶塑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瓷雕白釉黑彩武士俑标志了烧窑和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

唐朝是陶塑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现如今出土的陶塑作品中,唐朝的陶塑是为数最多的,无论是表现的范围,造型的完美抑或是工艺的成熟,都是一个无法达到的高度。

唐朝最出名的要数唐三彩了,“三彩”艺术的产生及应用深切推动了陶塑的制作与发展。

基于图像学的宋代陶模范图像研究

基于图像学的宋代陶模范图像研究

基于图像学的宋代陶模范图像研究
魏威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2
【摘要】宋代陶模范图像是宗教与文化传播的载体,这种图像空间性媒介,在重建的语境中,具有直观性、真实度与再现度。

通过图像叙事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和民俗观念,通俗且有文化内涵与象征性。

通过宋代陶模范图像学研究,可诠释其深层的社会意义,推论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页数】6页(P106-111)
【作者】魏威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28
【相关文献】
1.力量、智勇的震撼——论中国宋代陶模图像中相扑雕像的艺术特色
2.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坭兴陶图像特征参数提取
3.图像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音乐史——评王玲《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
4.一部研究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的重要成果\r——评王玲《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
5.两宋的金石世界——宋代金石学与印学:文献·实物·图像特展前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陶模文化内涵及其造型略论

宋代陶模文化内涵及其造型略论

宋代陶模文化内涵及其造型略论
矫石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09(000)017
【摘要】陶模作为宋文化的载体,艺术表现独特,方寸之中蕴含宗教、社会、文化、风俗、艺术等内容,体现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精神,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研究宋代文化艺术的珍贵可视资料.本文试图就其文化内涵和造型问题进行初步的论述.
【总页数】1页(P131)
【作者】矫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
【相关文献】
1.宋代建盏造型设计及其文化内涵 [J], 涂静如
2.解析宋代磁州窑瓷枕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J], 钟潇
3.解析宋代磁州窑瓷枕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J], 钟潇;
4.浅谈紫砂“融陶·陶醉组壶”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J], 华雪琴(勤)
5.宋代陶模童子造型考证 [J], 魏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代陶模玩具艺术初探论文

宋代陶模玩具艺术初探论文

目录摘要关键词----------------------------------------------------------------------2 引言---------------------------------------------------------------------------------5 第一章宋代陶模玩具概述----------------------------------------------------6 第一节泥玩具的产生---------------------------------------------------------6 第二节泥玩具的演变---------------------------------------------------------7 第二章宋代陶模玩具的文化基础及题材种类----------------------------7 第一节文化基础---------------------------------------------------------------7 第二节题材种类---------------------------------------------------------------8 第三章宋代陶模玩具的艺术风格-------------------------------------------9 第一节工艺特点---------------------------------------------------------------9 第二节构图特点---------------------------------------------------------------9 第三节内容寓意--------------------------------------------------------------10 结语---------------------------------------------------------------------------------11 参考文献-------------------------------------------------------------------------12摘要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仅仅靠大雅之堂的传世精品,事实上陶瓷意识的传承更依靠大量的民间陶瓷丰富多彩的样式,宋代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发展时期,五大名窑争奇斗艳,与此同时,反映当时市井文化的陶模玩具在宋代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紫砂作品《相扑壶》的文化审美探讨

紫砂作品《相扑壶》的文化审美探讨

紫砂作品《相扑壶》的文化审美探讨
崔洪新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宜兴紫砂壶从发源至今以其独特的材料和成型技法在我国陶艺领域有着
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其多变的造型设计可以来源于自然界一切的事物,又能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这在我国的其它陶艺方面是不多见的。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崔洪新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宜兴214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74
【相关文献】
1.紫砂作品“争鸣壶”的审美探讨 [J], 陈一飞
2.紫砂作品《刚正壶》的审美探讨 [J], 朱学勤
3.紫砂作品《相扑壶》的文化审美探讨 [J], 崔洪新
4.壶随字贵,字随壶传——论紫砂作品“茶诗壶”的文化意义 [J], 潘国芳
5.论学习历史文化对紫砂艺术的作用——紫砂作品“合欢壶”的制作感悟 [J], 范
夕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 t 20 2 0 p. 0 6
力量 、 勇 的震 撼 智
— —
论 中国宋代 陶模 图像 中相扑雕像 的艺术特 色
魏 跃 进
( 封 教 育 学 院 美 术 系 , 南 开 封 开 河 450 ) 7 0 4
摘 要 : 扑 运动 源 于 中 国。 宋代 陶模 图像 中相扑 形 象造 型删繁 就 简, 势恢 弘 。既 体现 出沉雄 博 大的 相 气
扑、 乔相 扑 、 小儿 相 扑 , 至 还有 妇 女 参 加 的 女 子相 甚 扑 。 由于相: 竞技 性 、 f h 观赏 性 与娱 乐性 极 强 , 得市 深
睁, 鼻孔 扩大 , 嘴角下 咧 。右 上 臂 向前 方作 握 拳击 打
动 作 , 上臂 弯 曲握 拳 作 出 击 准 备 , 部 前 凸 , 肢 左 腹 下
今 一直保 持着 “ 扑 ” 相 的名 称 , 相扑 比赛 的装 束 、 形式
民族精神 , 叉显露 出鲜活 丰 富的 市俗情 节 , 具有 强 烈 的震撼 人心 之 美 。
关键 词 : 宋代 ; 扑 ; 型 ; 青 ; 相 造 刺 美感
中 图分类 号 :3 5 J 0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0 2 0 ) 3 0 3 2 1 0 —9 4 ( 0 6 0 —0 3 —0 最 喜爱 的运 动 项 目, 已被列 为 国 民体 育 运 动 大 会 的 正 式 比赛项 目 。 笔 者 个 人 收 藏 品 中 有 一 枚 宋 代 表 现 相 扑 的 陶 模 , 印模 4 5 . 此 . ×3 5厘米 , 椭 圆 形 , 质 属 红 陶 , 呈 材 表 现手 法为 高 浮雕 。该 相 扑手 头 束发 髻 , 身赤裸 , 上 身 束腰 带 , 间绷 护 裆 带 , 蹬 短 靴 , 胯 脚 四肢 皆刺 有 怪 蛇 纹身 , 背刺 有怪 兽 纹身 , 腹 部刺 有类 似 八卦 图 后 前 纹身 。中 国 刺 青 的历 史 悠 久 , 史 记 ・越 王 勾 践 世 《 家 》 唐代 段 成 式 的《 阳杂 俎 》 有 刺 青 的 记 载 , , 酉 都 特 别 是 施 耐庵 的《 浒 全传 》 刺 青 有 更 细 微 的描 写 , 水 对 书 中 的梁 山好汉 以刺 青 纹 身 为绰 号 的就有 “ 九纹龙 ” 史 进 、 花和 尚 ” “ 鲁智 深 等多 人 。 由此 可见 , 面部 或 在
成 为宋代 节 日游 艺活 动 中不可 缺少 的一大 盛事 。 而今 , 为 日本 “ 称 国技 ” 相 扑 同 中 国古 代 的相 的 扑 有很 深 的 渊 源 。据 日本《 体育 大百 科 全 书 》 载 , 记
“ 日本 的相 扑 与 中国 的 角抵 和 拳 法有 相互 关 系 。 至 ”
始称 “ 扑 ”唐 代 相扑 运 动 已在宫 廷显 贵 间流行 , 相 , 帝 王 将相亲 自: 比赛 。《 参加 旧五 代史 》 本传 中就有 五代 时后 唐大 将 李存 贤 与后 唐庄 宗 进 行 角 抵 , 李存 贤 获 胜 后得蔚 州刺 吏 的记载 。 宋 时期 , 两 相扑 运 动从 宫廷 内外 到京 都 上下 更 为盛 行 , 为“ 等 子 ” 军 士相 称 内 的
擎 天柱 》 就对 相扑 有生 动 、 详细 图上 分 析该 作 品 , 者 采 用 民 间传 统 的适 作
合 形造 型方 法 , 4 5 米 的椭 圆形有 限范 围 内 , 在 .厘 大 胆、 自由地 发 挥 想 象 创 造 力 , 于利 用 图形 的 限 制 善 性 , 客观有 限的空 间作 为 想象 创 造 的前 提 , 把 利用 材 料 的基 本 形 巧 妙 设 计 相 扑 的 动势 , 过 简 化 、 张 、 通 夸 变 形等 手 段 , 限制 为 自由 , 被 动 为 主 动 , 人 物 化 转 使
史 可 以上 溯 到春 秋 战 国 时期 , 左 传 》 《 中就 有 对 此运 动 的记载 , 古发 掘 中也 发现 有 战 国、 汉 时期 的实 考 西
体 文物 及 图 像资 料 ,史 记 ・ 斯 列 传 》 《 李 中有 角抵 表
演 常与百 戏杂 技一 起进 行 的描 述 。 南北 朝 时期 , 角抵 与百 戏杂 技: , 分离 独立 成 为角 力决 胜 的摔 跤运 动 , 开
扑力 士 , 专为 宋廷 重大 节 日表 演 。 井 相扑 手 以相 扑 市 表演 为业 , 常在 瓦舍勾栏 中展示 技 艺 。 相扑 表演 由宫
廷权 贵 的宴会 , 步普 及 到平 民游 乐场 所 和庙会 上 , 逐 为一 般市 民所 喜爱 。 代相 扑 的种 类多 样 , 宋 有诸 军相
微 曲 , 心下 移 , 重 右腿 前 伸 作 迈 步 进 攻 动 作 , 腿 后 左
曲保持 平 衡 , 像 整 体 态势 极 为 强悍 生 动 , 现 “ 雕 呈 壮
士 裸袒 相搏 而 角胜 负” 之势 。
民推崇 , 每逢赛 事 , 观者 如 潮 , 万人 空巷 。 多古 代文 许 学 作 品 , 如 《 浒 全传 》 , 七 十 四 回《 诸 水 中 第 燕青 智 扑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 3 期
V0I 2 . 6 NO 3 .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ie g I s iue o u ain o r a fKafn n tt t fEd c to
20 0 6年 9月 2 0日
身上 刺 青 以示 志 向 , 已成 为 军人 或 勇 武之 士 的风 尚 。 细 细观 察相 扑 的情 态动 势 , 扑手 昂 首怒 吼 , 目大 相 圆
据 文 献 记载 , 扑 , 相 初期 也 称 “ 角抵 ” 曾经 是 我 ,
国古 代盛 行 的较力 斗 智 的摔跤 运 动 。这 类 运动 的 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