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作者:张前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35期[摘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推进了我国文化思想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文化和精神都是不变的核心,我国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光彩熠熠的中国精神和传统文化。

当鸦片战争爆发之时,国门在猝不及防之际被撞开,外来文化纷纷涌入中国,我们只能被迫接受和适应环境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精神为我们进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建设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我们也尝试过不同的道路,但并没有取得成功。

十月革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机会,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适合我们国家的道路。

在中国的不断探索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套既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又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理论体系,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深入发展而适时地进行现代化的转变。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有技术、制度体系等方面的进步,还包括意识层面的提升。

一些国外学者在研究了现代化运动后得出结论,认为现代化的动力有两种,包括内源和外界推动。

内源是文化主体所自发进行的而且是希望发生的改变,而在我国,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推动力并不是上述的内源因素,而是外界推动。

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以及融会贯通,其次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现观念与意识方面的现代化。

在诸多的外来文化中,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其次,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摘要:从我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将中国现代化建构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进行有效衔接,既可以化解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困境,又可以联系实际,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因此,着眼于当前发展课题,了解中国现代性追求的历史溯源,通过历史方位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切入点,明确中国现代性建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性建构;具体策略引言: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来讲,既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也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快速迎接发展挑战,使中国现代性构建与相关理念的优化达到了相互统一的状态。

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现代性追求曲折的发展历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重要驱动力,研究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因此,本文在探讨过程中,主要结合现代思想启蒙等相关内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发展动向,从而明确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理论概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各项切入点,是十分必要的。

主要对以下内容进行有效研究: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析从历史进程研究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充分顺应中国现代化发展,可以在追赶现代化、优化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同时,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一同联系起来。

在对现代思想和观念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起点任务方向的明确,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性。

因此,要对我国现代性观念和历史方位进行全面反思,更好的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完善最新成果的巩固,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更加科学全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西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第一,以毛泽东为主要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义的中国化。

第二,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最新文档资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动融合1978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借鉴与可能。

日前,我国已经走过了现代化运动的先期阶段,进入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精神意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两重身份及构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我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后生型”的。

是被强力推去的,虽然我国是“后发型”的,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为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与启示。

如果回顾我国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我们不难发现其包括了政治引导―经济腾飞―文化探索的逻辑过程。

这就是说在我国的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争取民族解放与政治独立是前提。

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扫除解放道路上困难,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的重要性考虑得很少。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早期的传播中扮演了与政治斗争共命运的角色。

那时候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作为西方文化的身份传入我国的,而是政治解放与民族走何种道路时催生的必然产物,是在激烈的政治运动与中华民族危亡的困境中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命运。

经过中国革命洗礼的马克思主义,以它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工人运动中的说服力,不仅赢得了广大共产党员的心,也赢得了四万万人民群众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并日益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支柱。

马克思主义虽然不是以文化的身份出现的,却理所当然地充当了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角色,这早期的过程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精神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伴随着时代与事业的发展不断进步,它已经完成了向文化身份的完美转变,这是高度自觉的过程,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化的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了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 现代 化 ” 中 国近现 代 历史 发 展 的 主题 , 是 是 理 层面展 开 了现 代 化 的 进程 , 传 统 文化 遭 到前 使 建设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义 的最 重要 任 务 。 中国 的现 所 未有 的批 判 。五 四运 动 具 有 划 时 代 的意 义 , 开
代化 进程 是包 括经济 、 治 、 化 和社 会 等 全 面 的 启 了将现代化的理想 目 内化为近现代 中国文化 政 文 标 现代 化 , 在文 化领域 , 国传 统 文化 现 代化 是 中 发 展 的基 本 价值 目标 , 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现 代 化 而 中 它
是 自鸦片 战争 开始 的 , 在此 之 后 大致 经 历 了启 蒙 、 现代化的问题。此后 ,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的争论
化 ” , 张 在 发 扬 固有 文 化 的 同 时 吸 收 西 方 文 论 主
鸦 片 战争 的爆发使 中国近 代 文化 发 生 了大 动 化 , 设 一 新 的 文 化 体 系 ; 一 部 分 人 则 提 出 了 建 另 荡 。十九世 纪 四十年代 , 内就 产 生 了“ 国 师夷 长 技 “ 盘西 化 ” , 适 就 是 其 中的 代 表 。 “ 盘 西 全 论 胡 全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过 程 中 , 国 传 统 文 化 现 代 化 才 似相 通 的 因素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与 中 国传 统 哲 中 如
从 根 本上 找 到 了正 确 的路 径 。 马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 学两 者在 唯 物 论 、 证 法 、 识 论 、 史 观 等 方 面 辩 认 历
国人 才大胆 批判 了传统 文 化特 别 是 儒家 文 化 。五
新 中国成立 后 , 我们 的成 就 是举 世 瞩 目的 , 但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含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2)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时代化。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些论述说明,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铸就了独特的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3)实践意义一百年来,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引领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也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

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完全正确,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完全正确。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历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

毛泽东思想包含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活的灵魂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成果和政策举措。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以及其主题演进。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成果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武装斗争和群众路线等重要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革命和建设事业,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理论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成果。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邓小平理论强调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成果,也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思想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的关系09010743 唐大江论文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论文摘要: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的现代化潮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自1840年以来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列强打开了国门,由闭关锁国逐步融入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经过历史潮流的反复陶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总原则,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进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进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

中国追求现代化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救亡图存,二是强国富民。

现代化从内容上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自身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

从洋务运动开始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经经过了近150年的历史,实现现代化,是这150年问中国发展的主旋律。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包含两方面的科学内涵: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论形态的统一。

从井冈山斗争算起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已经经过了80多年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哪些历史性贡献呢?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锻造了近代以来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的政治权威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运动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政府封建政治体制内部通过改良的方式谋求现代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实际状况和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中,既是中国现代化平稳建设的重要条件,又是其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是近代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们开启和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路线保证。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解析:中国近代以来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

但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中国人民虽历尽千辛万苦却始终无法寻找到一奈通往“罗马”的阳光大道。

只有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才使中国的现代化一步步从梦想变为现实。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放在近代中国寻求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

它们无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们不仅开启、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而且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启、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其后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发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发展。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入手,分析了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融合和发展。

接着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的理论指导,以及中国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最后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并将继续推动中国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互动发展、传播、理论指导、历史文化融合、理论创新、共同进步、坚实理论基础、必然选择、推动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发展概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融合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和对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之中。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

与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问题,促使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促进了双方的共同进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种互动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将继续推动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将继续激发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上一个更加繁荣和进步的国家。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衰弱、民族危机深重。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找拯救中国的出路。

在这一时期,一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在中国传播和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正式走向中国革命实践的前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一个漫长而广阔的进程,它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论,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具体分为以下三部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上的大思想,它倡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经济结构,即生产方式。

在此基础上,超结构——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哲学等,都是由它而来的。

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社会的形式都是受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因为它不仅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且指出了国家、社会、历史、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我们深刻把握中国现代化的逻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永恒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地斗争和转化。

它认为只有矛盾的相互作用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表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

也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矛盾和斗争中进行。

这反映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例如,哪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等等都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贯穿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着重强调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础,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所产生的社会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学说,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新纪元。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评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评析
Absr c t a t:Th e e o e d v lpme to ax s wi n f M r im t Chie e c r c e si s i o u e M ax s h o e o h n s ha a tr tc s t s r itt e r s t i i
第9 卷
第1 期
西安 欧亚学院学报
J u n l fXi n E rsaUn v ri o ra ’ u a i iest o a y
V0 I No 1 l9 .
2 1 年 1月 01
J n 2 1 a .0 1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与 文 化 现 代 化 问题 研 究 评 析
s l e t e p o e f r v l t n,c n tucin a d r f 1n i i a,a d i i co ey r lt d wi h ov h r blms o e o u i o o sr to n eoT n Ch n n t s l s l eae t t e h mo e n z to fc l e d r iai n o u t .Asf rt e c mb n to ft e eo me to r im t i e e c a a tr ur h o i a in o o he d v lp n fMa x s wih Ch n s h r c e -
l sr t st e p o b lt n e e st ft e d v lp n fMa im t i e e c a a trsisa l u tae h r ba ii a d n c siy o h e e o me to r s wi Ch n s h ce it swe l y x h r c a h p r a he st e a p o c s,mo e ,r ls a d fa u e ft o i a in o v l p n n he mo r z - d s u e n e t r so he c mb n t ft de eo me ta d t denia o he to in. Be i e sd s,t e p p ri v sia e h e c al n e n t e r tc lc n e t h a e n e tg tst e n w h le g si h o ei a o t n s,ps c l gc tt sa d y hoo i a sae n l ln u si o msd rn h e eo me to r im t i e e c a a t rsis i g itc fr u g t e d v l p n fMax s wih Ch n s h r ce t . i i c Ke o ds:Ma im ;d v lp n fCh n s h a trsis;ta iin lc l e yW r x r s e eo me to i e e c a c e tc r i r dto a u t ur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还探讨了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在总结了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融合,冲突,影响,当代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启示,展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是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于19世纪中期产生于西方,经过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逐渐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既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也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为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项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理解。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马克思中国化的现代化的理解

马克思中国化的现代化的理解

马克思中国化的现代化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包含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的科学体系和世界观,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科学理论,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

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创立了这一学说,当时中国仍处于封闭状态,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初,中国面临诸多危机,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等都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

作为一种朝向解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开来。

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理论,必须在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发展,才能真正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它提出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财富和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总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中国国情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化的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强调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经济发展必须以人民的三个代表为中心,这是一种科学、开放、民主的发展思路,可以使得中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更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化的政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核心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这种发展理念是区别于西方的民主发展理念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成 为世界 文化 发展 史上 的奇观 , 中有 许 多优 秀的 、 其 已经深入 到 中国人心 的珍 贵精 神财 富 , 并且 成为当代 中国文化 建设和创 新可 资利 用 的宝贵 的历 史 资源 。 与此 同时 , 中国传统 文化作 为一种 民 族文 化 , 不可避 免地 存 在着一些 缺 陷。 要表现 在: 、 也 主 一 层面 上 的 负效应 : 度文化 层 的蝉蜕 现象 , 制 心态 文化层 的封 闭现象 ; 、 二
( ) 三 马克 思主 义的 回应 和 大众 文化 的发展 , 建 和谐 文化 构 马克 思主义 的科学 理论及其美 好的 社会理想 , 历经磨难 的 对 在 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过 程 [ , 马克思主 义为 指导 , 断 f 以 l 不
L驴IytmA dsl嘶 e se n ci s c
2 8 (丘 ) 09. 0
{占 I 缸金 ; J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与 中 国 文 化 现 代 化
蔡 莹 范 俊
摘 要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过程既是 与 中国具体 实践相 结合 的过程 , 是与 中国文化 交织互 融 , 近代 中国文化 危机 , 也 回应 不断形 成 中 国化 马 克思 主义 的过程 , 更是 以此为指 导 , 不断 引领 和整合 大众文化 与精 英文 化 , 建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 义新 文 构
态势上 的非整 合 性 : 理性 文化 对感性 文化 的束缚 , 体文化 对个 善等 等 ,所 有这 些都 不断 开拓 马克 思主 义 发展 的新境 界和新阶 群 体 文化 的消解 , 喻文化 对后 喻文化 的压抑 , 前 大众文化 对精 英 文 段 。 ( ) 二 马克 思主 义与中 国传 统文化 的互动 融合 , 实现 传统文化 化 的 异 向等 。 些缺 陷 的存 在严 重地制 约 了她 的现代 转型 , 这 在先 进 的异质 文化冲 击下必 不可免地 陷入危机 , 这一 点在中 国近 代尤 的现代 转型 为 剧烈 。 马 克思主 义 中国化 进一 步推 动和 促 成 马克思主 义与 中国传 ( ) 二 中国传 统 文化发展 在近 代 的 困境 统 文化 的结合 , 并不 断地为 这种 结 合提 供 实践 基础和 政治 保证 。 鸦片 战争 后 , 西方 资本主 义列 强在对 中国进 行疯狂 的经 济、 具 体如 : 以民为本 ” “ 转化 为现 代 的“ 以人 为本” “ ,小康 ” 理想 转换 政 治和军 事侵 略 的同时 , 化侵略 也与 日俱增 , 种异质 的文 化 为 当今 的现 实追求 , 素 的“ 文 两 朴 和谐” 思想跳 跃为 眼下的科 学发展与 夹杂着 巨大 的利 益发 生碰撞 时 , 冲突 便迅速 激化 起来 。同 时, 中 和谐 理念 等等 。 因此 , 论 是两 次飞 跃的理 论成 果—— 毛泽 东思 无 国文 化 由于她 的深 厚传统 和辉 煌成 就滋 养 了一 种坚 固的 文化保 守主义和 民族主 义 , 而决定 了她对外 来文化 的真 正吸收 需要 一 从 个较 为长期 的过 程 ,并 且不可 能轻 易放 弃文化 的主 体性 。结果 是, 国的政 治统 治遭遇 了合法 性危机 , 中 传统 文化则 遇到合 理性 的考 量 , 国文化第 一 次面临严 重 的生存危 机 。 中 想 、 小平理 论, 邓 还是“ 个代 表重要 思想 ” 三 和现今 的科学发展观 、 构建和 谐社 会 , 都是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积极 成果 , 是这种 结 更 合 的光辉 典范 , 实现和 引领着 中国文 化传统 的创造性 转换和现 代 性重建 。 ( ) 三 以社会 主义核心价 值体 系为指 导 , 引领和整6 ̄ 英丈化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中华文明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中华文明的建构

封面选题:建党百年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中华文明的建构姚 洋在过去两千年里,中国经历了两次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是佛教的传入,另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有限,但中华文化花了一千多年才完成对佛教的吸收:具有高度中国特征的禅宗成为中国的主流佛教宗派,而理学通过吸收佛教个人觉悟的修行方法改造了传统儒家学说。

与之相比,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覆盖技术、生产组织、政治制度、文化和哲学等方面。

自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处在这个冲击之中。

这个冲击如此猛烈和深入人心,以至于直到今天,西方文明是“历史的终结”这样的想法,仍是许多中国人的“常识”。

然而,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把中华文化变成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而是像历史上对待佛教那样,吸收西方文化中的部分价值,把它们变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国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毁圆明园,清廷上下这才开始觉醒,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惨败让有识之士意识到,仅仅“师夷长技”不能救中国,制度变革是必由之路。

但之后的变革没有挽救清政府,新生的共和政府也无力维持一个长治久安的共和政体。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

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党的宗旨是在中国实现马克思的构想,打破旧有的社会结构,建立无阶级差别的新社会。

外敌入侵迫使党与各界合作,首先完成救亡的任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对中国社会实施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1978年之后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放弃苏式社会主义教条,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总目标。

在哲学层面,回归中国的务实主义传统,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层面,采取中庸和渐进的改革策略,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混合经济的转型;在政治层面,延续中国传统的贤能主义,建立干部队伍的选拔体制,选贤任能成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显著标志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 思主 义 、毛泽 东思想 、 中国特 色社会 主 义理论 体 系在 中 国社 会发展 中逐 渐 占据 文化 主导 地位 的过程 。 简言之 ,马 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 实质 就是 促进 中 国文 化 实现 现代 化 ,马 克思 主义 的 中国化 为现代 中国文化 奠 定 了新 的基 石 ,是 中 国文化发 展 创新 的根 本 的方 向和途 径 。构建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新文 化和 先进 文化 ,深化 文化 体制 改革 ,促 进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文化 大发展 大繁 荣 ,必 须以 中 国化 的马克 思主 义为 中 国文化 创新 的根 本指针 和理论 源泉 。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现代化;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回应 中国传统文化危机
是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其先进的异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 } 生
质文化对 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中国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维系数千年的 、生生不息的精 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裹挟着巨大的政治和经济 神源泉与血脉 ,也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 、始终挺立于世 利 益发 生激 烈碰撞 时 ,冲 突火 速升 级 。中 国文化 却 形成 界民族之林的永恒见证。中国历史上下绵亘五千年,传 了非常顽固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深陷于自己的 统文化从未中断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成就辉煌 ,堪 辉煌成就铸造的思想牢笼,陶醉于狭隘的视野营造的封 称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奇观。各族 人民紧密团 闭世界。这些特性直接决定了外来异质文化要想真正融 结 、自强不息 ,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 人中国文化必然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而且不可 文化 ,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为人 能轻易动摇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 。显而易见 ,中国的 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传统文化 中内 封建政治统治由于资本主义挑战而遭遇了合法性危机 ,
些缺陷 。突出地表现在 :制度文化层 的蝉蜕现 象和心态 头台 ,但 “ 亡国灭种”的威胁依然存在 。同时 ,随着对 文化层 的保守封闭 ;理性文化对感性文化 的严重束缚和 传统文化的合理性的反思和批判 ,文化危机 日益加深。
群体文化对个体文化 的极大消解等等,这些缺 陷的存在 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历史诉求 ,先 严重地制约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近代,由于受 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 “ 师夷长技以
拾了对美好社会 的信念 ,鼓舞人们 勇于改变不合理的现 义意识形态具有了充分的历史必然性和合法性 。坚持马 实。中国传统文化则注重践履和人世 ,而马克思主义以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改造世界为己任 ,致力于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 ,这种取 的灵魂 ,这种指导地位 的形成 也是中国实践 的客观要
到先进 的外来文化 的巨大冲击 ,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机之 制夷”一 “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一 “ 三民主义”经历 了一次 又一次的失败过后 ,终于找到了 “ 马克思主义” 中。
( 二 )中国传统文化陷入空前危机
这 样 一条 文化 现代 化 的正确 道路 。马克思 主 义是 人类 社
涵丰富 、深入人心的珍贵精神财富犹如繁 星瀚海 ,在建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被迫走到生死存 亡的重要关头 ,不可 被现代化”之路。 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 ,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发 避免地走上了 “
展和创新的源头活水。同时,我们必须承认 ,中国传统 文化 同样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 ( 三) 马克息 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相遇 清王朝最终被革命的炮火和列强的侵略送上了断
向正好迎合了近代 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践需求 ,二者一拍 求 。 即合 。在经世致用的框架下 ,中国的知识分子走 上了接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体
1 8
会发展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它真实地反映了最广大劳 在 中国思想文化 中主导地位 的确 立得益于自身 “ 与时俱 动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是人类最先进 的 进 ”的高贵品格 ,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的不断发 文化体 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其勾勒的美好的社 展和完善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 以及它 会理想 ,对历经屈辱和苦难 的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凡的吸 在 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中所发挥的不可比拟的重大作 引力 ,它给予人们精神 上和理论 上的支持 ,使人们重 用,使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即社会主
南方论刊 ・ 2 0 1 3 年第8 期
理论前沿
马 克 思 主义中 国 化 推进中 国 文 化的 现 代化
牛珊珊
( 中国人 民 大学马 克思主 义 学院 北京 1 0 0 8 7 2 )
【 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融合、创新的过程 ,又是马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 ,传统文化遭遇了西方各种思潮
应 了中 国文 化 自我拯 救和 现代 化 的历 史诉 求 ,故 而 中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 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 : “ 资产 都成为世界性 的了”, “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 的自给 自
的冲击 ,一度陷入空前的文化危机 。唯有马克思主义回 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 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这一文化选 足闭关 自守的状态 ,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 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自此 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 开始了与中国文化的交织互融 ,中国文化则在马克思主 的 生产 也是如 此 。 自鸦 片战争 之后 ,西 方 资本 主义 列强 义的影响下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 。 迅速扩张势力范围,逐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对中国 进行疯狂的经济 、政治和军事侵略的同时 ,文化侵略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