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年龄特征:是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心理的基本特点。心理年龄特征是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尺,它是从许多同龄人心理发展的事实中通过概括并与不同年龄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比较而被确认的。

2.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地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出生时就具有一些与环境相互作用,从环境中获取意义的固有倾向,即原初的图式,如吮吸就是一种最初的图式。

3.同化:就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4.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称为顺应。

5.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6.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7自我同一性: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是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认知风格: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的个体感知,记忆、思维、解决问题、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10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这种现象就称为泛化。11分化:条件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是有机体对某些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反应不作出反应。这一过程就称为分化。

12消退:指的是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出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13、准备律:情境与反应间的联结是否能够建立,取决于个体身心的准备状态。若个体处于准备反应的状态下,此时引发反应会让其获得满足;若个体没有准备却让其作出反应,或个体处于准备状态下却不让其反应,都会引起不良的学习后果。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个体的准备状态作为学习的先行条件,是十分重要的。(P 103)

14.效果律: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否能建立,依反应之后是否能获得满足的效果而定,即“满意或不舒适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联结就越加强或越减弱”。(P104)

15.练习律:对于已形成的联结,经常练习会增强联结(使用律),不用则会使联结减弱甚至消失(失用律)。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减弱越甚;练习的时间越近,则联结的保持时间越长。(P104)

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主要经历四个过程,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者对榜样进行知觉的过程。榜样和榜样行为的特点,观察者的特点,以及观察者和榜样的关系都会影响这一过程。保持过程是观察者对榜样示范信息的储存。观察者对所观察到的行为在记忆中以言语或图像等符号形式进行储存,此阶段对进行编码的符号系统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动作再现过程是观察者根据储存的信息亲身再现榜样行为。观察者对榜样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会对榜样信息的储存和提取会对这一过程的顺利产生影响。动机过程是上述三个过程后,学习者可能会将所观察到的行为表现出来。而这四个过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P118)

17.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化等级,在强化等级中,处于较高一级的强化物比处于较低一级的强化物更容易引发操作行为,所以处于较高一级的活动可以强化处于较低一级的活动。(P108) 18. 潜伏学习:托尔曼将这种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就已经获得但没有表现出来的学习称为“潜伏学习”。补充实验结果说明(外在的刺激物和强化物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条件,没有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只是这时学习的效果没有表现出来而已。(P 133)

19学习共同体: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在尊重个

体差异的前提下,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通过交流互动、讨论协商等能对学习内容进行更深入理解和整合的方式,而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具有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的本质特点。

20发现学习:即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最终掌握原理和规律的学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发现学习是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具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分析能力、促进对知识的保持与提取、培养直觉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四大优势。

21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其实质为学习者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并经过分析、比较,最终整合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主要以言语信息为主,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2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变量(也称认知结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性和稳固性。原有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或特征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的。23先行组织者:由奥苏泊尔提出,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

24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即“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由班杜拉提出,指个体对形成和实施要达到指定操作目的行动过程的能力的判断。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不论准确与否主要是建立在完成任务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与生理状态这四种信息根源之上。25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

26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27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顺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骑车、绘画等。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是借助于肌肉、骨骼的动作及相应的神经系统活动来进行的。具有动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技能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三个特点。

28心智技能:又称智慧技能、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指通过内部语言在人脑中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如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具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隐性和动作结构的简缩性三个特点。

29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对学习过程进行安排的心理活动。学习策略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学习策略的三个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外显性和内隐性、主动性和迁移性。

30学习动机:是指引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趋向。由学习需要和学习诱因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