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过程。

3.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地强化方式。

4.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5.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对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收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

6.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知觉。

7.智力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8.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9.操作整合是指操作技能形成的一个阶段,在该阶段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称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10.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11.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12.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13.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4.观察法(心里评估)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贯彻着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一遍提供可分析素材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对观察情况下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15.学习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结合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客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各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3.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4.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5.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6.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7.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

8.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9.性别角色认同:个体对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具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10.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11.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12.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看作外部(学生本人、学校等)或内部(自己)的原因的倾向。

包括有内归因教师和外归因教师。

13.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之间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的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常用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

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2、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5、认知方式(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7、特殊儿童(广义):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8、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9、效果律:效果律是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之一,是指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10、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1、强化: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2、正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正强化。

13、负强化: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

14、程序教学:斯金纳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步子(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答案以便核对(及时反馈)。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自我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6.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7.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8.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它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1.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2.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图示: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做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14.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5.强化: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叫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5、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7、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

8、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制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

9、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10、狭义学习(人类学习):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11、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

12、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份,是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

13、自我效能感:由美国的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14、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其中包含了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含了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

15、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时,称为负迁移。

16、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称为正迁移。

17、先行组织者:教师利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的知识,这些知识更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可以充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把这些知识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身、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反应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呈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完全不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主要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运动智力、自知智力、社交智力。

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元认知:元认知是对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认知过程的能力,它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简单的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元认知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

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xx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50道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9、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它具有双重任务,理论上承担着心理学科理论在教育领域得以向纵深发展的任务,实践上承担着根据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的任务。

2、准备性(量力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学生的准备应保证他们在新的学习中可能成功,学习时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经济而合理”。

3、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人们以图式的方式存储知识,图式是人们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人们在后天的教育下通过同化顺应等方式不断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图式。

4、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自己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发生量变的过程。

5、顺应: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会存在一定偏差,原有观念会发生调整以顺应新知识的接纳。

6、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并且这种自我调节表现出定向性的特点。

7、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伙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ZPD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

8、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变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支架要随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进行调整。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3、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4、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5、学习的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动物学习实验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认为机体处在问题情境中会发出许多反应,由于满意的结果,最终学会正确反应。

6、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7、上位学习:指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

8、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时所进行的学习。

9、并列结合学习: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

10、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

11、概念形成: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就叫概念西形成。

12、智慧技能层次论:加涅把智慧技能分成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这五种智慧技能的习得存在着如下的层次关系:高级规则学习以简单规则学习为先决条件;规则学习以定义性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定义性概念学习以具体概念学习为先决条件;具体概念学习以知觉辨别为先决条件。

13模式识别:把输入的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别出该刺激物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14、概念:加涅区分的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指运用概念的关键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15、概念形成:从具体例子概括习得概念的方式16、技能: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题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学生对其学得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的现象就是学习的迁移。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2.认知结构是指头脑里的认知结构。

广义的认知结构是指某一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侠义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内容和组织。

3.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4.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的激活和唤起。

(内部推动力)5.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是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的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

6.组织者指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7.技能通过练习形成和巩固起来的控制活动的行为方式,由各种具体的动作组成。

8.有意义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9.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具体的可操作程序。

10.非正式学生群体非正式学生群体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体。

11.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的。

12.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13.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原的现象。

14.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2、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3、正式的学生群体含义: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

分类: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4、教师对学生期望:可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

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5、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教授是学习目标之父。

6、发展的概念: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这是一种向着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

发展的方向:头—尾梯度;近末稍梯度。

顺序:感觉运动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接着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更进一步又发展到形式的、抽象水平上的逻辑运算。

发展的一般趋势:综合的分化、平衡化、概念化、社会化、个性化。

7、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倾向。

调节环境倾向称之为适应。

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8、同化:是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时间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

9、顺应:当主题不能利用原有的图示接受或解释新的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随新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10、学习:广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英气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更具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

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之于成长的过程。

”“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作用获得教学信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

客观性原则:就是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按它们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研究,必须实事求是.4。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

5。

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7。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关键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9。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1。

认知风格: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2.场依存与场独立: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较多或完全依赖该问题空间中的线索,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场独立型是指当个体面对某一问题时,根据自身内部的参照来搜索信息,作出判断,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实验法: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他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2.自然实验法:实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干煸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指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4.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某一反应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这一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狼孩)6.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7.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8.自我同一性: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动机、能力、信念和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

9.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学习风格: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1.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强化:指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14.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指导教学:是指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3.知识: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6.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7.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8.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9.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

10.配置性评价:也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11.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2.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因而,性格便成为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3.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联系的过程。

14.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主要是确定问题究竟是什么,并尽可能地达到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

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变式: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或事例时,经常变换呈现形式。

知识的巩固:就是采取某些强化措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识记,并持久保持的过程。

即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里。

转贴于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品德: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特征成倾向。

道行认识:是对关于是非、好坏和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行为:指一个人表现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言论、举止和行动。

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以它作为行动指南的意识倾向。

幼儿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年龄阶段。

(幼儿园--幼儿期,入学以前--学前期)依恋:指幼儿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发育性学习障碍: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正常显露的许多心理和语言功能发展的偏离,包括原始性缺陷和衍生性缺陷。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社会性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

心理教育:指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辅导:指学校心理辅导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设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给学生以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个别辅导:以个别学生为对象,以学生问题和需要为基础,用尊重、接纳和理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通过聆听、疏导、咨询、活动等途径,予以适当启发和诱导,使学生能够从有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健康。

聆听法:即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方法。

松弛法: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逐渐适应某种过敏反应的刺激源。

分题计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计论成争辨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快乐学习: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师生双方在教学
活动中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认知态度,意志品质,行为特征,情感倾向的综合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