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
彷徨无地的他者——从《影的告别》看《野草》主体形象的特点
作者: 岁涵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湖北社会科学
页码: 117-120页
主题词: 自我;他人;他者;《野草》;后现代
摘要:《影的告别》在主体领域,排演了一次对主体的突围活动,用影的选择宣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失败,塑造了一个彷徨于无地的他者形象,是鲁迅对主体身份和出路的一次现代意义上的思考。
全篇的意义:只有从《影的告别》中的“影”的形象——告别自我的他者形象——出发,才能将《野草》各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读,从而真正理解《野草》主体形象的后现代内涵。
[文本解读]孤独者的灵魂自白——解读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北京市第八十学喻祖权贾小林《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观”,特别是“将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影的告别名词解释
影的告别名词解释
“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作品。
这篇散文诗创作于1924年,通过对人与影子之间关系的独特象征性描绘,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困境和内心矛盾的深刻思考。
在《影的告别》中,鲁迅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的影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来塑造,影子表达了不愿意继续依附于主体、跟随主体生活的愿望。
影子身处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尴尬境地,既无法完全融入光明,也无法彻底归于黑暗,这种挣扎与无奈反映了鲁迅自己以及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现实时进退维谷的心理状态和对理想追求的困惑。
通过“影的告别”,鲁迅寓言式地表现了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难以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主题,同时也暗示了他本人对旧我、传统束缚以及不合理的社会现状的一种决裂态度。
整个作品富有哲理性和象征意味,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之作。
2020年高中语文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 解读鲁迅《野草 影的告别》素材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中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中,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中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中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中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中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中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中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来观”,特别是“将来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重读《影的告别》
重读《影的告别》重读《影的告别》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所收的第二篇即是《影的告别》。
此篇写于1924年9月24日夜,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
全诗只有四百来字,但以其想象的奇特、意象的奇崛、思想情感的复杂和丰富,成为《野草》中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隐晦难解的一篇散文诗。
诗作的全文如下: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要理解这篇散文诗,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诗中的“影”象征什么?二是“影”告别的是什么?考察以往研究者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解释,从阐释视角上看,大致可以梳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派别。
一,把“影”和“形”看成鲁迅自己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
认为“‘影’的形象显然是代表着诗人的另一自我,这是一种自喻的手法”。
{1}作者是借“影”和“形”的对立来解剖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
这一派别又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影”看成正面的积极的形象,是“‘战斗的我’,‘人’象征‘消沉的我’。
彷徨于无地——《影的告别》赏析
彷徨于⽆地——《影的告别》赏析中国的现代新诗,有着两部奠基之作,⼀部是郭沫若的《⼥神》,另部⼀是鲁迅的《野草》。
不同于《⼥神》的是,作为散⽂诗体裁的《野草》,既是奠基之作,同时亦是巅峰之作,⽆论是在⽂体的创造性上,还是在现代诗性所抵达的深度与⼴度上,⾄今都未见有作品超越。
即使置于鲁迅先⽣的全部创作中,《野草》亦堪称皇冠上的明珠,或将是他最具时间穿透⼒的作品。
然⽽,如同李商隐的⽆题诗⼀般,《野草》虽为经典,却隐晦难解,众说纷纭。
诗集中的《影的告别》《墓碣⽂》《死⽕》等篇,诗思诗境,尤显复杂,使得⼤多的批评⽂字,沦⼊鲁迅思想的考证,索隐,于⽂本所固有的诗思诗境之美,终显隔靴搔痒。
因此,我的这篇赏析⽂章,主要试图进⼊散⽂诗《影的告别》的⽂本内部,进⾏⼀番诗性的巡游。
⼈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在⼈们的⽇常经验中,“形”与“影”可谓须臾不可分离,⽆论是“影”告别“形”,还是“形”抛弃“影”,似乎都是难以发⽣的现象。
然⽽,“形”为实,“影”为虚,由这种虚实相伴相随的关系,⼈们可以引发⽆数的联想,⽐如,⼈的⽣存、⽣活为实,⼈的思想、理想为虚,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种“形”与“影”的关系。
⼈的思想、理想依附于⽣存、⽣活,但在⼀定条件下,⼈的思想、理想⼜确可以借助于如⾔语、纸张、影视等媒介,别离了⼀个⼈的⽣存、⽣活,⽽独⽴地在另⼀个世界⽣发影响。
我举这样⼀个例⼦,是想说明,在诗性的空间,鲁迅的“影”来向“形”告别,⾃有其理趣所在,并⾮表象的不可思议。
并且,鲁迅在“影”的告别时,预设了⼀个“⼈”——即“形”,“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亦颇有意味:本来,在⼈的梦境中,就允许出现任何荒诞的场景,况⼈在深酣的睡眠中,是不会关注现世的时间的,⾃然也不会关注到光线中的影⼦,⼀直相随的影⼦,此时似乎已不存在了。
因此,在睡到这个恍兮忽兮的梦中时分,出现影⼦告别的独⽩,读者是不会感到突兀的。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世界⾥,我不愿去。
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与拷问——读《影的告别》兼议《野草》的现代主义色彩
作者: 郝福伟
作者机构: 海南省琼州大学中文系海南琼州5722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
页码: 27-31页
主题词: 人生困境;孤独;彷徨;现代主义
摘要:《影的告别》是《野草》中写得离奇诡谲、晦涩难懂,又深切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当时的思想和心境的篇什之一.通篇只是"影的独白,却形象地传达出了鲁迅在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转折关头的困惑和怀疑.作品在超现实的意象中描述了现代人选择的痛苦,这是无路可走,又不得不走的窘境.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看到了其作品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鲁迅对世界的荒谬、怪诞、阴冷感,对死和生的强烈感受是那样的锐敏和深刻,使得鲁迅在创作上,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被称为"独语的《野草》是鲁迅这位孤独而坚韧的文学家对现实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深沉的拷问,《野草》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体现了鲁迅全部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具有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孤独者心灵的荒原——鲁迅《野草·求乞者》文本解读
计 回国 后 . 鲁 迅 不仅 每 月要 支 付 母 亲 和 三 弟 建 人 的 花
销. 还 要 从 杭 州每 月汇 六 十 大 洋给 东 京 的周 作 人 . 这 可
和冷漠 : 其一暗示兄弟冷漠; 其二暗示社会冷酷 ; “ 微 风
这 首 散 文诗 的起 始 两 节 就 为 我 们 奠 定 了 一 个 阴 沉 、 凄
鲁 迅《 野草・ 求乞 者 》 文本解 读
画 贾 小林 喻祖权
冷、 萧瑟、 孤寂 的背 景 :
我 顺 着 剥 落 的 高墙 走 路 , 踏 着松 的灰 土 另 外 有 几 个人 , 各 自走 路 。 微风起来 . 露 在 墙 头 的 高 树 的 枝 条 带 《 求乞者》 《 影 的告别》 都 写于 1 9 2 4年 9 月 2 4日, 又 一 同发 表 于 1 2月 8日《 语丝 》 周刊第四期上 , 说 二 者 着还 未 千 枯 的 叶子 在 我 头上 摇 动
微风起来. 四 面 都是 灰 土
是姊妹篇 . 并不为过 , 两 首 散 文 诗在 表现 手 法 和 情 感 表
达 上 惊 人 地相 似 。
这里“ 微风” 下“ 剥 落 的高 墙 ” 、 “ 松 的灰土 ” 、 “ 高 树
的枝条” 、 “ 干枯 的叶 子 ” 构成 了诗 歌 的 自然 风 貌 和 基 本 意象。 它 既 是 当 时社 会 背 景 的 写 照 , 也是 “ 兄弟失和” 后 诗 人 悲苦 心 境 的体现 。 如果以此来喻指一个家庭 . 那 么 这个 家 庭 已经 分 崩 离析 : 如 果 喻 指 一 个社 会 . 那 么 这 个 社会已经腐朽衰颓 , 行将败落 。 这 种 背景 意 义 . 既与 当 时 的社 会 背 景 吻 合 . 又 与 鲁 迅 当 时 的 家 庭 状况 一 致 。 全
从《影的告别》看鲁迅的灵魂自白
从《影的告别》看鲁迅的灵魂自白作者:王珂来源:《卷宗》2019年第19期摘要:《影的告别》是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散文诗,它包含了鲁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生命体悟,对《影的告别》的理解也是打开鲁迅内心世界之门的钥匙。
诗中“影”徘徊于光明与黑暗、死亡与新生的边缘,但最终通过否定来超越自我迎来新我,展现了鲁迅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鲁迅;灵魂自白研究综述:对于《影的告别》学界主要存在内心解剖说、形影象征说、爱情隐喻说、黑暗社会反映说以及文化原型论这五种解释,其中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是内心解剖说。
比如,内心解剖说的代表人物李和林认为作者借“影”向“人”的告别来解剖自己思想上的彷徨和苦闷,最后摆脱彷徨和苦闷,也就是说“影”告别了烦恼的彷徨和苦闷。
孙玉石在《研究》中则指出它主要是剖析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是向虚无和失望的阴影告别。
汪晖在《论鲁迅的》一文中通过与《工人绥惠略夫》的联系比较来探析内核,他认为“影”是作者内在思想情绪的体现,“影”与“形”的关系是诗人内心世界不同侧面对立统一的关系。
“影”是以生命的毁灭去进行绝望的抗争,反映了鲁迅从否定中获得肯定的思维方式。
以上不同的研究路向拓宽了我们对鲁迅此文的认知视野,深化了我们理解鲁迅的可能性。
《影的告别》这篇散文诗以隐喻性的思想和含蓄性的语言传达着他的哲学思考和生命感悟,同时隐晦抽象的表达也给我们留下了理解的困惑。
“影”这个意象也被赋予了丰富内蕴,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下文将围绕这一意象来体味《影的告别》所蕴含的生命哲学。
第一部分(1、2节):散文诗的首句是一句引文点出了主题是影在一个颇有意味的模糊时间来告别,睡梦中的影可以看作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
下面诗人连用四个“我不乐意”六个“我不愿”来拒绝“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结合“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对于现在这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即是。
心灵的独白——《影的告别》的生命意象阐释
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 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 , 我不愿去 ;
“ 是鲁迅精神世界的一个自我, 影” 是那个决意抗争到底 的自我 , 他 同时包括极 度虚无 与绝望 的自 有我所不乐意 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 , 我不愿 去。这里的“ ” 天堂 ” 是 所要抗争的不仅仅是 黑暗的现 实世 界 , 鬼气 牢牢盘踞在他 的内心 深处—— 在他 的精神世 界中 ~ 惟 黑 对现实世界的 一种别有 用心 的夸饰 , 以我 不愿 去 ; 里的 “ 所 这 地狱 ” 是 己。“ “ 眼中真实而丑陋的社会现实 , 影 所以我不愿去 ; 这里的 将来 的黄金世 暗与虚无 ’ 乃是 ‘ 实有 , 这绝望 的 鬼气” 压得鲁迅近乎喘不过气来 。 你” 在这篇散文中是一个聚合象征符号 , 它即是鲁迅自己精神的一 界” 是口头理想家们对 于未来所许下 的廉价预约 , 以我不愿去。三个 所 个侧面 , 这个侧面是希望获得勇气和 力量的自己, 同时 , 又包括一切满怀 希望进行抗争的别人 , 鲁迅在《 呐喊 > < 自序》 中说 :是 的, 我虽然自有我 然而说到希望 , 却是不能抹杀的, 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 , 决不能以 12 90年在小说《 头发 的故事》 中他 借作 品中的人 物之 口发 问: 你 的确信 , “ f1 黄金时代 的出现预约 给这些人 们的 子孙 了 , 1 ̄ " 3 但有 什么给 这些人 们 我之必无的证明, 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 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自 己呢 ? 这份希望不正是也属于钱玄同等《 新青年》 的同僚吗9 而在鲁迅内心 深处与“ 相 比较 占据 的位置要轻许 多, 影 你 假如 12 年《 9 3 娜拉走 后怎样 》 的演讲中再次提及 : 所 以我想 , “ 假使寻 不 影” 代表 的是鲁迅内心的 鬼气 是虚无与绝望 , 实有” 那么 ,你 ” , 是 , 出路 , 我们所要 的倒是梦 。但是 , 万不可做将来 的梦。阿尔志跋绥 夫曾 经借 了他所做 的小说 , 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 的理想家 , 质 因为 要造 所代表的则是鲁迅内心渴望获得 的希望的勇气与力量 , 但这是 虚有 。 既然 以“ 为象征的虚无 与绝望是 鲁迅内心世 界的主导 , 影 为什 么 那世界 , 先唤起许多人们 来受苦 。他说 , 你们将 黄金 世界预 约给他 们 ‘
《影的告别》—人的告别
《影的告别》—人的告别《影的告别》是一首“独语体”散文诗。
它像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抒发自己内心的矛盾苦闷之情。
这篇文章,写于1924年9月,收入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这篇文章写离奇诡谲的梦境,读来晦涩难懂,思想复杂,加上每个人的阅读感受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影”向“人”的告别象征鲁迅跟“影”所代表的消极思想的决裂,有人认为这是鲁迅向许广平的爱情告白,也有人认为“影”象征了鲁迅对污浊的现实世界的不满,表达了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之气,对于“影”这个意象以及“影”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个人有不同的理解。
在我看来,“影”象征着“理想”,“影的告别”即理想的幻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打拼,创造理想实现的土壤。
但是当人们在现实中屡遭挫折,处处碰壁时,他们就会产生失望之情,进而把理想深压心底,放纵自我。
鲁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正处于一个思想冲突非常激烈的时期,对于现实的否定,内心痛楚,矛盾孤独。
因此“人睡到不知道的时候”应该指人长期生活在理想无法实现的现实之中,浑浑噩噩,没有方向,看不到未来,心中的理想也逐渐破灭。
理想是美好的、神圣的,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追求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不允许自己的理想受到一丝丝的玷污,只要“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宁愿理想沉没在黑暗之中,也不愿徘徊于明暗之间,看着那一丝丝曙光,心中充满希望,但最终仍然无法实现理想。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理想能够让我们充满动力,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但是现在理想无法实现,那么与其让理想空占心头,内心痛楚,空留余恨,不如将它从脑海中删除,让自己麻木。
这篇作品从头到尾都是“影的自白”,是“影”向“人”发表的告白演说,始终不发一言的“人”在作品中又扮演了怎样的一个角色呢?他只是一个倾听者吗?他与影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人与影是一体的。
鲁迅孤独者原文赏析
鲁迅孤独者原文赏析
鲁迅孤独者原文赏析
肃杀的秋夜
孤寂的窗外
除了一棵枣树
还是一棵枣树
始终燃着一支烟
嘴角漾着冷笑
伤逝
同胞反目
没有谁再可称兄道弟
于是广平兄
就成了相濡以沫的`谐称
许广平生为女人
收藏虫蛀腊叶
爱人妻子之外
还要是兄弟姐妹
许广平好累
鲁迅也于心不忍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而这个可以推心置腹的书生
也化成绯红的流星
抉心自食
苦不堪言
"我梦到——"
就成了惯用的开篇
坟墓碣文
过客一路隐忍
被影子追赶诘问
最痛苦的莫过于灵魂
精通医道
诊治国民性
一剂药方
正对泱泱大国绝症
但从屈原到自己的压抑和苦闷却疏于用心也力不从心
一旗民族魂
覆盖壮志未酬的严峻
不要被恕也不恕人
嘴角漾着冷笑
冷笑古今。
鲁迅《影的告别》赏读
鲁迅《影的告别》赏读鲁迅《影的告别》赏读【鲁迅《影的告别》原文】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鲁迅《影的告别》赏读】《影的告别》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我终于彷徨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我可以感受到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流露出的绝望感,“影”只有在“光明”和“黑暗”中才会消失,但迎接光明又看不到一点希望,也不愿意在黄昏中看到自己彷徨的身影,还不如让黑暗完全把自己淹没,因为只要黑暗来了,那么光明还远吗?《影的告别》开头是这样的“人睡到不知道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
我觉得其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鲁迅同“彷徨”的告别,他想极力的摆脱自己一直停留在心里的这种感觉。
第二层意思是一种“人”同“影”的决裂,“人”代表麻木不仁、没有意识、没有思想的人,“影”应该要有勇气同这样的“人”决裂,绝不能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依附在这样的人的'手里。
读《影的告别》——鲁迅《野草》研究之二
作者: 傅荫先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主题词: 《影的告别》;《野草》研究;鲁迅;影子;思想矛盾;陨灭;黄金世界;形影;书信;有毒气
摘要: <正> 常言道:形影不离。
有其形,才有其影。
如今影子要与形体“告别”了,真是奇特的构思。
鲁迅运用这一方式暗示了对自我的否定与批判,来解剖自己,发人深思。
读与本文写在同一天的鲁迅书信“致李秉中》里,有如下一段心情剖析: “其实我何尝坦白?我已经能够细嚼黄连而不皱眉了。
我很憎恶我自己,因为有若干人,或则愿我有钱,有名,有势,或则愿我陨灭,死亡,而我偏偏无钱无名无势,又不灭不亡,对于各方面,都无以报答盛意,年纪已经如此,恐将遂以如此终。
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然而都不实行,我大约不是一个勇士。
……。
鲁迅《影的告别》导读
鲁迅《影的告别》导读《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后收入《野草》。
影子,人的影子,依附于人形,存在于明暗之间。
人的影子,在完全黑暗(黑夜)与完全光明(正午12点)的情况下,都要消灭,它只能存在于半明半暗之中。
鲁迅抓住这样的自然现象,用来象征象他这样的人的生存困境。
身处“黑暗”与“光明”两个世界的的交接点,反抗黑暗,自然为黑暗所不容(“黑暗会吞并我”);而光明真正到来之时,又是其消亡之日(“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两面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成了一个“彷徨于无地”的无所依托的存在。
面对两难的生活困境,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影子,做为一个孤独者,一个善于独立思考,有不懈追求的人,他不愿意徘徊于明与暗、生与死亡之间,茫茫然不知是黄昏还是黎明。
他要保持自己的完整,不依附他人。
他要与形告别,独自远行,宁愿“被黑暗沉没”,彻底消亡,使人和别的影都不在黑暗里,而有光明的前途。
宁愿被黑暗沉没,也不愿苟活于明暗之间,这是影子的精神,也是这一篇的中心思想。
引述鲁迅其他文章的几段文字,以为佐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的反抗,却不过是偏与黑暗捣乱。
--《两地书二十四》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
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
--《两地书四》《影的告别》构思奇特而巧妙,既写了影的种种自然特征,并且终于被黑暗沉没,又有所隐喻象征,寄托了作者深刻的内心感受和自我审视,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就是借影向形的告别,来解剖自己思想上的苦闷和彷徨,最后摆脱了苦闷和彷徨,积极地寻找着自己的位置。
鲁迅散文《影的告别》
鲁迅散文《影的告别》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
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
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解读《影的告别》的造意,全诗也就体现了这个意境。
这是把这样的矛盾冲突与苦闷的心情,推到矛盾冲突最类端的形象的说明。
在这作品中,影,究竟隐喻什么,象征什么?形,又是隐喻什么,象征什么?这可暂时不去讨论。
不过,从“形影相随”或形影永不分离等语词设想,联想到鲁迅时常说的“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的话,设想着这从形分离出来,又向形告别的影,是代表,或隐喻理想的我,而形,则是代表或隐喻现实的我,这样解释,大概还不算勉强吧。
影之所以向形告别他去,其理由,散文诗中已经说得清楚。
——因为“有我(影)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在地狱里”或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都“不愿去”而“你形也是我所不乐意的”,所以“不想跟随你了”,也“不愿住”了,要告别而他去了。
——这是不值得怎样深究的。
至于为什么连“天堂”,连“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都不愿意去?——当然,不愿意跟你到地狱里去,这是可以理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 种 思 想 无法 认 同 . 无法 接 受 , 所以 “ 我 不想 跟 随 你 了 , 我不愿住 ” 。 “ 我” 备受压抑 , 苦闷彷徨 , 甚 至感到扭 曲。 于是. 抽 象 的 思 想超 脱 了具 象 之 形 . 异化为“ 影” 而 向 生 命 之 实体 — — “ 形” 告别 。 这 里 的“ 形” 不是泛指 , 而 应 该
迅全集》 第三卷 4 9页 ) 。 鲁迅 所 言 “ 执着现在 , 执 着地 上
的人 们 居 住 的 ” . 就 是 要 摒 弃 虚 幻 的理 想 . 执 着 地 改 变
人 的现 实 的 生 存环 境 鲁迅借“ 影” 之 口对 存在 于 人 们— — 包 括 青 年— —
。
弗 洛伊 德 精 神 分 析 认 为 。 人 在 深 度 睡 眠 的状 态 下 ,
就 会 产 生 梦境 或 意 识 的分 裂 .在 梦 境 中产 生虚 幻 的 意
识——影 子 : 其二。 当 一 个 人 思 想 陷 入 极 端 困惑 , 专 注
思 想 上 对现 实 和理 想 的错 误 思 想 和 认 识 予 以批 判 和 否
定。 所 以, 诗 的 第一 节 里 “ 影” 所象征的 , 是鲁 迅 “ 清 醒 的 现实主义” 思想 . 没 有虚 无和 幻 想 。 不 含 消极 和贬 义 。 这
会 有 影 来 告别 .说 出那 些话 — — ” 。包 含 两 层 含 义 : 其
一
对于 ‘ 现在 ’ 这个题 目。 都缴了 自卷 . 因为谁也开不出药
方。 所 有最 好 的药 方 , 即 所谓 ‘ 希望将来 ’ 即是。 ” ( 《 两 地 书 四》 ) “ 所谓 ‘ 希 望将 来 ’ 不 过 是 自慰— — 或 者 简 直 是
于某 个 问题 的 思考 而 又百 思 不得 其 解 时 .思 想 上 就 会 产 生惊疑 、 焦 虑 的情 绪 。 无 法摆 脱 , 从 而 萌 生 出 一 种 超
常 态 的意 识 或 情 绪 .而 思 维 主 体 在 一 种超 现 实 状 态 下
是“ 影” 的 第 一 重 象征 意 义 。
自欺 — — 之 法 , 即所 谓 ‘ 随顺现在 ’ 者 也一样 。 ” ( 《 两 地 书六》 ) 如果我们把这些观点与“ 影” 的 自 我 表 白 结合 起 来 .可 以 看 出 。作 者这 样论 述 是 有鲜 明 的现 实针 对 性
的: 反 对 回 到过 去 . 反对 虚 无 缥 缈 地 寄 希 望 于 将 来 , 而 是要“ 执着现在 , 执 着地 上 的人 们 住 的 ” ( 《 杂感》 , 《 鲁
们只所谓“ 将来” . 不 就是 牧 师之 所 谓 “ 死后 ” 么
鲁迅 《 野草 ・ 影 的告 别 》 文本 解读
画 贾 小林 喻祖权
作者正是借 “ 影” 之 口对 “ 古 今 的 圣 贤 以及 哲 入 学 者” . 特 别 是 当时 激 进 的理 想 主 义 者 所 持 的 “ 将来论 ” 给 予 了 无情 的嘲 讽 和 尖 锐 的 批 评 。 鲁 迅 又进 一 步 阐述 道 :
是一 个 确 指 。 理 解 了这 些 。 我们 就 可 以 对 “ 形” 所 象 征 的
义做一界定 。 有人 据 鲁迅 在 写 作 本 诗 同 一 天 《 给 李秉 中 的信》 的话 , 将“ 影” 解释 为 鲁迅 思想 上 的 “ 毒 气 和 鬼
气” 。 这有点武断。 其实 . “ 影” 在 全 诗 中 是 一 个 变 化 的 多
这 里有 一个 纠结 , 就是 “ 你” 的含 义 。 “ 你” 是谁? “ 你” 就是 “ 影” 赖以生存 的“ 形” . “ 形” 和“ 影” 是 相 生 相 伴, 不可 分离 的。 “ 你” 喜 欢“ 天堂 ” , 迷信“ 地狱” , 幻 想 “ 将 来 的黄 金 世 界 ” . 是“ 影” 对“ 形” 对现实认识不清 、 对 未来存有幻想 的否定和批判 。 “ 我” ( “ 影” ) 对于 “ 形” 的
教 学 大 参 考 ・ 文 本 解 读 I I I I 举
向牧 师 历 诉 困苦 的半 生 。 请他 救 助 , 牧 师 听毕 答 道 : “ 思
着吧 , 上 帝使 你 在 生 前 受 苦 , 死 后 定 当赐 福 的 。 ” 其 实 古
孤独者的灵 魂 匀白
— —
今 的 圣 贤以及 哲 人 学者 之 所 说 . 何 尝 能 比 这 些 高 明 他
借 幻 化 的影 子 来 表 达 对 现 实 的思 考 . 以求 得 对 问 题 的
解答 。 诗中的“ 影子 ” 就 兼 具 以 上两 个 特 征 。 除去起首句 . 全诗共五节 。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 部 分 f 第 l节 ) : “ 影” 的清 醒告 别 要理 解诗的蕴含 . 首 先要对 “ 影” 在 本 节 诗 中 的 含
层面的意象 . 含义也是复杂多 向的. 而 且 在 诗 的首 节 我
“ 我看一切理想家 。 不是怀念 ‘ 过去 ’ 。 就是希望 ‘ 将来 ’ 。
《 影 的 告别 》 写于 ] 9 2 , 4年 9月 2 4日。 发 表于 1 2月 8日《 语丝 》 周 刊第四期 , 同期《 语丝》 还登 载了《 野草 》 中的《 求乞者》 和《 我 的失 恋 》 。 在 鲁迅 的《 野 草》 中, 除《 题辞 》 外, 笔 者 以 为 唯 有 《 影 的告 别 》 更像诗 , 一 首 极 为 抽 象 朦 胧 的诗 。 许 多 人 虽 觉得它“ 离奇诡谲” “ 晦涩难懂 ” , 但 仍 对 它极 尽 喜 爱 , 其 原 因 就在 于 《 影 的告 别 》 “ 有所隐喻或象征 。 寄 托 了 作 者 的深 刻 的 感 受 。 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 。 ( 李 何林 《 鲁迅 ( 野 草) 注解》 ) 《 影 的告  ̄ J j l } 的起 旬 “ 人 睡 到 不 知 道 时 候 的 时候 ,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