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诊断、中药、方剂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药学的概念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二、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味归经1. 中药的基本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三、中药的采收、鉴别和质量控制1. 中药的采收2. 中药的鉴别3. 中药的质量控制四、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理1. 中药化学成分2. 中药作用机理五、中成药和方剂学1. 中成药概述2. 方剂学概述六、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1. 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2. 常用方剂七、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方法及应用实例1. 辨证施治理论与方法概述2. 应用实例八、现代中草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展望1. 现代中草药研究进展2. 应用前景展望九、结语一、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来源、性质、功效、作用机理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中药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医家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草药文化和医疗体系。
到了唐宋时期,许多著名方剂被创制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名家巨匠,如李时珍、陈藏器等人,他们所著的《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书籍对于推动中草药研究和应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二、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味归经1. 中药的基本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来源、性质等。
其中,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按性质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按功能可分为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医认为,每一种中草药都有其自身的性味和归属经脉。
其中,中草药的性味是指其所具有的气味和口感特点,如辛、甘、苦、酸等;而归属经脉则是指该种中草药对某一经脉或脏器具有特殊作用。
2020年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三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概述考点精讲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病案撰写。
2.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
(2)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
(3)问诊: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
(4)切诊: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
3.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要点,也是辨证的纲领。
(1)寒热用以分辨疾病属性。
(2)表里用以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
(3)虚实用以分辨邪正的盛衰。
(4)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审内察外,整体统一。
2.四诊合参。
3.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章节点睛:容易考八纲的含义。
【例·最佳选择题】中医诊断用以分辨疾病性质的纲领是A.表里B.阴阳C.寒热D.虚实E.精气血津液『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寒热用以分辨疾病性质。
中医诊断用以分辨病位与病势深浅的纲领是A.表里B.寒热C.虚实D.气血E.阴阳『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表里用以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
第二节四诊考点精讲一、望诊(一)望神望神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机,“神藏于心,外候在目”,所以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望神表现病机得神(有神)两眼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正气未伤,预后亦多良好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假神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者,原来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者,原来面色十分晦暗,忽然两颧发红如妆者“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阴阳格拒,阴不敛阳欲将离决的虚假现象神乱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痰气凝结、阻蔽心神——癫病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属痰火扰心——狂病若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动属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痫病【例·最佳选择题】某女,35岁。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基础知识讲解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方剂的研究。
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有针对性地在
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病因制定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方剂分类:方剂可分为单方、复方、方剂组成学、方剂炮制
学等不同分类,这些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纳整理。
2. 药材学:药材学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其中包括草药的形态
特征、药材的产地、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材的炮制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3. 方剂组成学:方剂组成学是针对方剂中所含药材的分类和配
伍原则进行研究的学科。
其重点包括药材的归经、性味、相克相宜原
则及其配伍规律等。
4. 方剂炮制学:方剂炮制学是研究药材加工和配伍技术的学科。
包括药材的初加工、水分处理、炮制加工等各个环节及其炮制方法。
5. 方剂应用:中医方剂学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中需要考虑
方剂的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这些内容能为临床提供基
本的理论支持。
在实践中,还需要结合病情和病人的特点灵活运用。
第一章方剂学基础知识知识分享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方剂及方剂学的概念、任务
和学习方法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 防 治疾病的处方
方剂最初是临床医家治疗疾病有效药物 的记载。
医家们逐渐认识到某些药味的配合使用 与某些病证有着固定的疗效关系,这些有 着特定适应病证的有效方剂,通常也被称 为“成方”。
一是要掌握中医的医理。学习方剂学 首先要有坚实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 等中医的基本原理。
二是要掌握中药的药理。通过学习 中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熟悉并记忆一 定数量的中药,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原理 。
三、学习方法与要求
三是要掌握方剂学与中成药的学科特点,
抓住方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在全 面掌握方证病机、理解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 的基础上,深刻体会方药配伍与方证病机之间 的关系。 四是要整体理解,注重记忆,参与实践。 了解学科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同章与跨章 内容联系起来学习,运用类比方法,分析相关 方剂、成药在辨证、立法、组方配伍等方面的 异同,以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要重视重点 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如何学好方剂学?
明确方剂学的学科特点,抓住方 剂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即方证
注意了解学科整体结构。运用类比方 法,分析相关方剂在辨证、立法、组 方配伍等方面的异同
重视重点内容和基本功的训练 注重加强实践
第一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
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方 剂学发展的简史主要分为 六个阶段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载方314首)
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中医医学诊断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医学诊断学知识点总结一、概述中医医学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诊断是中医学的基本功和重要环节,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还包括辨证和鉴别诊断等。
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病名、病因、病机、病程、病证、病候等内容。
二、四诊1. 望诊:望诊包括望舌、望色、望脉、望眼、望形态等。
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情的基本情况和疾病的发展趋势,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舌苔白厚可推测为表邪未解,舌苔黄腻可推测为湿热内蕴等。
2. 闻诊:闻诊主要包括问诊和闻声。
问诊是通过患者的自述症状、病史等情况形成对疾病的认识,而闻声则是通过听患者的语音和呼吸声来判断疾病的状况。
例如,患者自述全身关节疼痛,眩晕、头痛等,可以推测为风湿痹症,而患者呼吸时出现鸣响等,可推测为肺病。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对疾病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问及患者有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等症状,可以推测为伤风感冒。
4.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观察和判断,了解病情的脉象。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缓急,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三、辨证辨证是中医医学诊断的重要环节,包括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两部分。
辨证论治是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及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等,对患者的病机、证候和病因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明确疾病的辩证类型和病情特点,找出病证的规律和共性,为确定治疗方法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辨证是中医医学的特色之一,它强调辩证分型、辨证立法,针对不同的辩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治疗原则。
四、病名病名是指疾病的名称,是对某种疾病的集体概括。
病名的掌握与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对患者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中医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中医基础知识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 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 3)手指比量法
经络学说
• 耳穴
1.含义: •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 • 疾病表现为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 2.分布:
• 与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 • 与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 •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 • 与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
肾/心(水克火)--肾的阴精充足,使心阴充足以抑制心火亢烈
3 藏象学说
• 藏。
•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 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
•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特 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
• 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的 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 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气与阳气的合称, 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 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 律和根源。
• 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 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 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 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 的概念。
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
(3)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 用。
(4)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 作用。
(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等作用。
另有淡味药,淡 “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
二、中药药性理论
(二)升降浮沉 升,即上升、升提; 降,即下降、降逆; 浮,即向外、上行而发散; 沉,即向内收敛、下行。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2.2020 .12.20Sunday , December 20, 2020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4:01:35 04:01:3 504:01 12/20/2 020 4:01:35 AM
•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2.2004 :01:350 4:01De c-2020 -Dec-2 0
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二)组成变化 1. 增减药味
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 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至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 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2. 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 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萸、乌梅等配伍。
三、中药的应用
(3)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5)产生毒性反应:如溴化物、硫酸亚铁与朱砂安 神丸、六神丸、人丹等配伍。
6)拮抗作用:如黄连素与六神丸、六应丸、回春 丹等配伍。
7)产生酶促作用:如鲁米那、苯妥因钠、降糖灵 与含乙醇的国公酒等配伍。
8)产生酶抑作用:如痢特灵、优降宁与人参再造 丸、大活络丸、半夏露等配伍。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影响 •表现
• •
•全身病 气变机
形体 •变化
•皮、肉、筋、脉、 社会、自然环 •脏腑病变
骨
境
•气血阴阳失 调精神活动改
• (2)疾病的整体观——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注意社会变环境心理
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患有的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2.诊法合参
•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全面客观,去伪存真。
•3.病证结合
病人的临床资料 判断
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等 诊断
完整的证名
•附: 症:是疾病客观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之间、体征之间可有或无
•联系,是病人的“愁诉”。 • 证:是医生对致病因素作用于病体,病体所反应出的证候的概
•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返回
•绪 论
中医诊断学பைடு நூலகம்主要内容
• 证候: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病理联系的症状、体征,证候 为证的外候。 •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的、典型的、证名规范的、被中医界公认的 证的名称。 • 病:具有特定的病变规律与临床表现的病种、包含特定的病因病 机与代表性症状、证型、证候及治疗规则。
• (1)通过微小的变化,测知整体病变。
• (2)机体某些局部,含有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 3.以常达变
•
认识人体正常生理,发现异常病理,揭示疾病本质。
•返回
•绪 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整体审查
• (1)人体的整体观
• 脏腑——中心 • 通过 经络
•相互联系, 受生活环境、
•局部病变 •精神病变
• 病的演变规律决定证的变化,相同的证在不同病中症状主次有
差别。
•返回
•
问诊— 询问病人或陪诊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诊疗经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
闻诊是通过闻气味或听病人的声音来辨别疾病。
问诊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通过病人的主诉、病史等获得病情资料。
切诊是通过按摩全身的穴位来探查病情,了解疾病的程度和位置。
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物成分、药物剂型和药物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总结,建立了中药的性味与归经理论,即通过中药的味道和性质来判断其对脏腑的作用。
中药学又研究中草药的药效成分,通过分离和鉴定药物中有效的化学成分来解释中药的作用机制。
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组方和药物配伍的学科。
方剂学主要包括对古代名方的研究、方剂的分类和药物配伍的原则等内容。
方剂学通过对历代名方的整理和总结,发展出了千余种中药方剂。
方剂是多种中药组合而成,通过合理的药物配伍来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和平衡阴阳的关系。
中医药临床基本知识是指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了解的中医理论和方法。
包括常用的中药和方剂的临床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等内容。
中医辨证论治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中药和方剂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是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药师对中医药学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教学讲课ppt课件
妇科疾病治疗
调理月经周期 注重补肾调肝 个性化治疗方案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妇科疾病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 通过中药汤剂、针灸等手段,调节女性内分泌水平,使 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产生与肾、肝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注重补肾调肝,以调节女性生殖 系统的生理功能。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强调个性化治疗方案。医生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病程等,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的。
推拿的历史
推拿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经 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 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的原理
推拿通过手法按摩,可以舒缓 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疼痛,对于多种疾病有很好 的治疗效果。
推拿的手法和技术
推拿的手法包括按法、揉法、 推法、拿法等,每种手法都有
不同的用途和技巧。
针灸与推拿的临床应用
饮食多样化
保证饮食的多样化,摄入各种营养素,以满 足人体所需。
精神养生法
修身养性
保持心情平静、愉悦,避免情绪波动和 过度焦虑。
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调节情志和促进身 心健康。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
式,如太极拳、瑜伽等。
调节情志
根据中医理论,情志的调节对于养生 保健至关重要。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 绪,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学基本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 论之一,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 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 结构和疾病机制的认识,包括脏腑 的生理功能、相互关系以及经络的 循行与作用。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对疾病发生 、发展及变化规律的认识,包括病 因的类型、致病特点以及病机的转 化等。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完整版)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完整版)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按个人经验,结合教学实践,无疾这里把中医的学习,大致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蒙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
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
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
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内容;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明显不同的。
2 没有重点。
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同等重要;同为五脏,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地位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运和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
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
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
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
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
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
无疾相信,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学习方法可以逐渐开朗,还会在不经意间学到老先生很多宝贵的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
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
中医药知识培训
中医药文化与传承
04
中医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和发展新的理论和技术。
中医药在古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推拿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不断与现代医学融合,形成了更加科学和实用的治疗体系。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尤其在慢性病、疑难杂症和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对于现代医学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它可以提供不同于西方医学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促进医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中医药在国际化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和使用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种植技术
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有效控制中药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
中医临床应用
03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是中医临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疾病的治疗。
总结词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因、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旨在调节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主要针对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和常见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
总结词
中医妇科疾病治疗强调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女性内分泌系统,改善生殖系统功能。中医妇科疾病治疗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病因和体质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调理月经周期、促进排卵、提高受孕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同时,中医妇科疾病治疗还关注女性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女性全面恢复身心健康。
中医学基础教材
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教材作为学习中医学的基础教育资料,起着扎实基础、系统总结中医学理论的作用。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其发展历程非常悠久。
早在商朝、周朝时期,中医学已经开始初步形成。
通过实践和总结,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诊疗体系,并得以传承发展至今。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理论支撑,成为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脉诊、舌诊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诊断方法,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准确做出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原则主张辨证施治、以整体观念治疗、标本兼治等。
中医治疗强调个性化、病因诱因综合施治,注重调整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中医药物与中药疗法中医药物指中草药等天然药物,中药疗法包括药膳、针灸、艾灸、拔罐等。
中药疗法具有温和疗效、副作用小的特点,逐渐受到国际认可。
六、中医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国际化等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为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学习中医学基础教材,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的起源、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对中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推动中医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学基础教材的编撰,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保护和传承中医学薪火相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络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2.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3.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病史、症状、体验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情。
4. 切诊:通过触诊病人的身体部位,包括脉搏、经络、腹部等,来了解疾病的病理变化。
5. 四诊合参:将望、闻、问、切四诊的结果综合分析,相互参照,得出诊断结果。
6. 体质辨析:根据病人的体质特征,包括先天禀赋、后天养生、体态、精神等,来判断疾病易发倾向和治疗方案。
7. 拟诊与辨证: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体验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疾病的辨析和拟定诊断。
8. 望闻问切诊疗法:根据望、闻、问、切四诊结果,针对病人的病理变化和体质特征,制定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治疗
方案。
9. 鉴别诊断: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特点,对相似的疾病进行区分和诊断。
10. 诊断思维:中医诊断学不仅关注具体的症状表现,还注重对疾病的病机、辨证、疗法的整体思考和把握。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诊断学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药学以及中医养生。
一、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
五行学说则是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来描述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独特的生命物质理论,强调人体内外所运行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作用。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特点和相互联系的描述。
二、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中医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使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如望、闻、问、切四诊法和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流询问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病情状况;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四诊合参则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运用,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的另一种常用方法,它根据病人的寒热、虚实、表里等症状,将疾病归为不同的辩证类型。
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中医养生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学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使用由天然草药制成的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流通,以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手法,通过按摩、揉捏多种手法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是通过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预防为主,达到保健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以及配伍应用等。
专升本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
专升本中医基础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 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中医药起源于中国古代,其发展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医药源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
古代中医医学之父为华佗,他所著的《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医药的重要起源之一。
2. 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之一,认为事物的存在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中医药的治疗也是以调和阴阳为核心思想。
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药治疗也是以五行学说为基础来进行。
藏象学说是指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这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3. 中医药的诊断方法中医药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是指望诊,即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貌、声音、眼神等来判断病情。
闻是指闻诊,即通过病人的气味和声音来判断病情。
问是指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的病情来判断病情。
切是指切诊,即通过切指脉息来判断病情。
以上四种诊断方法是中医药诊断的基本方法。
二、中医药的治疗原则1.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中医药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因施治、辩证施药等。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人的脉息、望、闻、问四诊法来分析病情,制订治疗方案。
因施治是指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来制订治疗方案。
辩证施药是指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来治疗疾病,中医药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以中草药为主。
针灸治疗是指通过针灸等手段来治疗疾病,这是中医药的一种特有的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是指通过推拿、拔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这也是中医药的一种特有的治疗方法。
三、药物应用1. 中药的分类中药主要包括中草药和中药制剂两大类。
中草药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材制成的药物,中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24年中医类考纲
以下是24年中医类考纲:
一、中医学基础理论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作用
4. 经络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 病因病机学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 四诊合参的方法和应用
7. 中药学基础知识
8. 方剂学基础知识
9. 针灸学基础知识
10. 推拿按摩学基础知识
11. 养生保健基础知识
二、中医内科学
1.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2.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3.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4. 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6.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7. 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8. 血液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9. 结缔组织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10. 传染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11. 其他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治方法。
三、中医外科学
1. 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2. 皮肤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3. 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4. 骨折脱位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5. 关节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6. 脊柱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7. 肿瘤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
8. 其他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治方法。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中药学、针灸学、推拿学、气功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是在这种关联中发生的。
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指按摩患者的穴位、脉搏等。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药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原料,通过煎煮、浸泡等方法制成的药物。
中药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自身的修复和恢复。
针灸是中医学的另一种治疗方法,它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一种按摩手法,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健康。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的预防保健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学认为“未病先防”,通过调节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预防疾病,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诊脉前准备: 病人安静,平臂、仰掌
2.落指方法: 中指按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 关脉位置,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 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位置。 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 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 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
定位
3.举按寻取: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 轻重和挪移,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 持脉有三,就是举、按、寻。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又叫浮取 或轻取; 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称沉 取或重取; 指力不轻不重,按在肌肉间叫寻。
中国古代以斤、两、钱作为重量单位。 现在通行的换算方法为:
一两——宋及宋以前书籍按3-5g计算; 宋以后书籍按30-50g计算; 一钱——宋以前书籍罕见;宋以后书 籍按3-5g计算。
五、用药禁忌
概念 指药物应用时不应该使用的情况。
金元时期把药物的配伍禁忌概括 为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
(一)妊娠用药禁忌 此类药物多有毒或易引起流产或有 致畸作用。古人概括为《妊娠禁忌 歌》:
体征是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如病人 的舌苔、脉象等。
证是对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各种临床表 现,结合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和 综合,从而对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变部 位、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以及机体 的抗病反应能力等所作的病理概括。
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 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 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 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二、 五 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的 酸、苦、甘、辛、咸五种 滋味, 药味不同,则作用 不同。
五味
⒈ 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 气、行血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 血瘀等病证。 ⒉ 甘 “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 益、调和、缓急的作用,多用于虚证、脏 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等病证。
五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 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使药 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 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 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方剂的剂型
方剂组成以后,还要根据病情与药 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称为剂型。
(一)汤剂 1.制作方法:将药物饮片加水浸泡后,再煎煮 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 2.应用方式:内服,也可外用洗浴、熏蒸及含 漱。 3.特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 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
一、方剂的组成
这种运用药物的组合过程,中医药学称之为“配伍”。
君药 又称主药,是方剂中药力最大的药 物,一般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臣药 又称辅药,其药力次于君药。作用 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 称正辅;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称侧辅。
佐药 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 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 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 药物。
(四) 切 诊
切诊包括按诊和脉诊两部分内容。
按诊是在患者身躯上一定的部位进行触、摸、 按压,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或体表反应,从 而获得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
脉诊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指腹按压一定部 位的脉搏诊察脉象(包括脉跳部位的浅深,脉 跳的次数,脉跳在手指下的感觉等)来诊断疾 病病位、病性的方法。
“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大多具有 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 、出血等病证 。
三、 归 经
药物对某脏及其连属系统 或某几脏及其连属系统发生明 显作用,而对其他脏腑作用较 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 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为药物 的归经。
四、剂量 是指用药的分量。一般书上给出的无特 殊说明的药物剂量均为水煎服时成人一 日用量。
汤剂 的 煎 法
煎药用具:砂锅、瓦罐,忌用铜、铁锅 煎药用水:水质洁净的井水、自来水 煎煮方法:一般药物先用水浸泡30-60分钟,
水量高出药表面2-3厘米,然后大 火煎煮至沸腾,然后改小火煮10- 60分钟。(解表药时间短,补药时 间长)
(二)散剂 1.制作方法:内服和外用。内服多研 成细粉,以温水冲服;或制成粗末, 以水煎取汁服者,称为煮散。外用一 般研成极细粉末。 2.应用方式:主要内服。外用散剂多 外敷,亦有点眼、吹喉等。 3.特点: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 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
1.目的:充分收集其他三诊无法取得 的与辨证关系密切的资料。
如: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或诱 因以及治疗的经过、自觉症状,既往健 康情况等。
2.内容:一般项目、主诉和病史、现在 症状等。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民 族、职业、婚否、籍贯、现单位、现住址 等; (2)主诉是患者就诊时陈述其感受最明 显或最痛苦的主要症状及其持续的时间。
第一节 诊断学基础知识
一、四诊
指中医运用望、闻、问、切 来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方 法,能为判断病情及辨证论治提 供依据。
(一) 望 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 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 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的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 颈五官、望皮肤、望舌等。
一息(指诊脉者)一呼一 以定病者脉率
5.脏腑功能分布:以高骨(桡骨茎突) 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 (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
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 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分别反应不同脏腑功能,明·李时 珍认为:
左寸:心与膈上至头 左关:肝、胆 左尺:肾阴与小腹
右寸:肺与膈上至头 右关:脾、胃 右尺:肾阳(命门)
二、辨证 通过四诊所收集的患者的症状、
体征、患病过程等有关资料,运用中 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原 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从而概括和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 程。
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 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 心、呕吐等。
三部九候: 三部:寸、关、尺 九候:每部均有举(浮取)、按(沉
取)、寻(中取)三候
左手:心、肝、肾 右手:肺、脾、命
4.呼吸定息:一呼一吸称一息,用一 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 一般医生一呼一吸的时间患者脉跳4-5 次。 超过此数,脉搏过快,称为数脉; 少于此数,脉搏过慢,称为迟脉。
一息定脉
十八反——有毒禁用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乌头——半夏、瓜蒌、贝母、
白蔹、白芨 甘草——海藻、大戟、
甘遂、芫花 藜芦——诸参(人参、沙参、玄参、
苦参、丹参)、 细辛、白 芍、赤芍
(三)十九畏
指两种药物同时应用,会互相抵消对 方的药效的配伍禁忌。古人概括为《 十九畏》歌:
(三)丸剂
1.制作方法:将药物研成细粉或其提取物 ,加粘合剂制成球形固体的剂型。
(1)蜜丸 研成细粉,将蜂蜜加热炼制,混 入药粉中搅拌均匀,做成丸状。作用缓和 持久
(2)水丸 将细粉用水或酒、醋、蜜水、药 汁等粘合剂制成小丸。吸收、起效快,易 于吞服
(3)糊丸 将细粉用米糊、面糊、曲糊等 粘合剂制成小丸。延长药效,减轻不良反 应
(二)闻 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的内容, 是医者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由病体发出的各 种异常声音和气味,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听声音:言语气息、咳嗽、嗅)气味:病体、排出物、病
室等的异常气味
(三) 问 诊
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询 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 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 病的方法。
主诉包括不同时间出现的几个症状时,则 应按其症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3)病史包括既往史、生活史、家族 史和现病史。
现病史包括:疾病(主诉所述的疾病) 从起病之初到就诊时病情演变与诊察治 疗的全部过程,以及就诊时的全部自觉 症状。 ①起病情况 ②病情演变过程 ③诊察治疗过程 ④现在症状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诊全占验。
蚯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棱莪赭石芜花麝,大戟蝉蜕黄雌雄, 砒石硝黄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兼通草,矍麦干姜桃木通, 硇砂干漆鳖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
(二)十八反 指两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容易出现严 重的毒性反应,故不能同时使用。古 人概括为《十八反歌》: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毒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第三节 方剂基础知识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 成的药物集合。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 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一、 四 气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 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人体内寒热反应的 趋向,又称四性。
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 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 属热性或温性。
此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明显 ,作用平和的药物称平性药。
症、证、病的关系: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均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症 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 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 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 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
第二节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 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 健作用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