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教学文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知识汇总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第一节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⑴.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⑵.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布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
⑴.城镇功能分区的形成及功能区类型⑵.城镇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镇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判断三大功能区的方法1.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⑴.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功能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形态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集聚成片特征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居住区背向发展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的分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位置 中高级居住区 低级居住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 交通干线两侧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内城、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⑵.经济因素对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而城镇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如下图所示:⑶.土地付租能力图的判读技巧该土地付租能力图力求表达经济因素对城镇功能分区影响的两个具体表现,即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
地租水平由距离城镇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决定,付租能力由各类活动的收益决定。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经纬度等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自转速度不同,赤道地区最快,极地地区最慢。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日出、日落、昼夜交替等。
其次,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公转速度也是不均匀的。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四季变化、昼长夜短、日照时间等。
再次,地理经纬度是地球表面上用来表示地理位置的坐标系统。
经度是指东西方向上的角度,0度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纬度是指南北方向上的角度,赤道为0度纬线,南纬为负,北纬为正。
此外,地球的倾斜轴和公转轨道的椭圆形是导致地球季节变化的原因。
地球的倾斜轴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
最后,了解了这些知识点后,我们对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地理位置的表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还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工作。
综上所述,地理必修二第二章所介绍的地球运动和地理经纬度知识点是地理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运行规律和地理位置表示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 城乡空间结构1.城乡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2.城乡土地利用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3.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4.城市主要功能区特点:城市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区位需求居住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功能区,工业革命后出现分化出现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中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①购物方便②便于上下班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为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①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②接近消费人群(市场最优原则)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①降低成本(地价)②保护城市环境③原料、产品运输5.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6.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①交通通达度;②距市中心远近7.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基本方法:(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也应设置防护林带。
①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②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③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
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范文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理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分区二、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1、类型: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2、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同时地租、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也可以对其产生影响。
OA:商业区 AB住宅区 BC工业区3、空间结构的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划分:①划分标准:城市人口规模②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人口以下:小城市。
2、服务范围的差异:城市级别服务种类服务范围例如石家庄;丰富的资源条件,例如大庆。
二、城市的等级体系1、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相互距离差异第三节城市化一、概念、标志、意义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意义:不仅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城市化进程1、三个阶段的特点2、两类国家的差异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利影响:(1)生物栖息地被城市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废渣,特别是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城市工业排放各种气体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要素也发生变化,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4)城市的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活动设施使降水、径流、蒸发、渗漏产生再分配,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2、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城市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知识点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区位分析: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在第三阶梯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渭河、湟水谷底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湿润地区的城市比例高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运转赣州干支流交汇处易行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贸易等③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外交、宗教、军事、科技教育等。
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2、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3、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主要讲的是城市与城市化,你都理解那些知识点点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功能区比较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低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两者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达稠密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市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工业区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1)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1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一)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英国最早,开始于18世纪中叶,其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期,再次是日本,印度开始时间比巴西要早一点。
2.从城市化水平上看,目前三个发达国家均处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很明显地处在中期的加速阶段,印度由于城市化具有“滞后城市化”的特点,所以可以判断处于初期阶段。
3.三个发达国家由于处在城市化后期的成熟阶段,所以城市化将减速,并会随着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城市居民陆续向外迁移: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一部分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区向边缘区迁移.城市*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出现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两个发展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
同时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二)1、城市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2、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3、主要的推力来自农村,如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等。
主要的拉力因素来自城市,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但是也要看到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来说,农村也有拉力,如人们的乡情、故土难离等,城市也有推力,如陌生的城市环境、生活方式、住房、教育、政策等也会阻碍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4、城市化的动力(1)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2)历史上三次技术*促进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三)城市化的意义(1)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吉哈德斯·墨卡托是一位创新的地图学家,它制作了麦卡托投影法。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5)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二)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空间布局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高一地理必修二课本第二章知识点(三)1、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形状:近似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 自转的影响:昼夜更替、时差- 公转的影响:季节变化、气候差异2. 地图的基本概念- 地图的定义: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图-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比例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 地图投影: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地图的方法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地图符号:表示特定地理要素的图形- 地图注记:地图上的说明文字- 地图的定向:通过罗盘、经纬网等确定方向- 地图的应用:导航、规划、研究等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氮气、氧气、其他气体和悬浮颗粒- 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气候类型: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趋势、季节性变化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河流系统:源头、流域、河流分级- 湖泊与地下水:形成与分布-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3. 地貌学- 地貌的形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高原、盆地 - 地貌与人类活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 -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 人口迁移:原因、类型、影响- 城市化: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移民政策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分布-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运输方式- 区域发展: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3. 文化地理- 文化景观:语言、宗教、习俗- 文化扩散:文化传播方式、文化融合-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规划- 文化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一个大致的框架,具体的知识点总结应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进行详细填充和调整。
您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以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子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增强文档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教学文案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1、功能区的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功能区的特点:A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可能兼有其他类......B某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型的用地....。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1)住宅区:A地位——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B分化——中高级住宅,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面积大,配套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
(环境优美可能:地势较高,位于河流较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临近林地或公园绿地,近文化区,离工业区远等)低级住宅,多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面积狭小,拥挤密集。
(2)商业区:A位置——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处..................。
B形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C中心商务区——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是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
D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的原因——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3)工业区:(特点: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布局:A往往寻求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生产过程有大量的运输需求。
B向市区外缘迁移——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工厂纷纷向外搬迁。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
有三种模式——同心圆、扇形、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A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方面................。
(一般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越高;距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B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 C历史因素 D行政因素3变化:早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无明确的功能分异。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极地、高山地区和湿润地区。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无色、无味、透明、无臭、密度大等。
1.2 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水资源的开发包括水利工程、水电开发等。
1.3 水资源短缺与解决办法•水资源短缺是指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包括节水、水资源调剂、水资源开发等。
2.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2.1 能源的分类•能源可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
•传统能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源。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2.2 能源的分布与利用•能源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资源丰富,有的地区资源匮乏。
•能源的利用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核能的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3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是指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短缺的状态。
•可持续能源发展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持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地球上的气候系统3.1 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大气圈由不同高度和特征的气层组成。
•大气圈按照温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3.2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带是指根据纬度划分出来的不同气候区域。
•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中亚洲气候、中亚洲-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3 气候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会对人类和自然系统产生诸多影响,如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
4.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4.1 环境的含义和组成•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
•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4.2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4.3 地球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系。
地理必修二第二节知识点提纲
地理必修二第二节知识点提纲地理必修二第二节是关于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知识点,本文将详细介绍此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的自身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地球公转则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运动,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地球经过太阳直射线的位置不同,从而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二、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面存在一个角度,即地轴倾角。
地球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线在不同地方落下,实现了季节变化。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北半球和南半球得到相等的太阳辐射,此时为春分和秋分,北半球春季和南半球秋季同时开始。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夏季开始,南半球则是冬季。
同样的,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半球夏季开始,北半球则是冬季。
当太阳在黄道上东移、准确来说是地球绕着太阳偏西公转时,太阳的高度角降低,昼长缩短,每天的最高气温逐渐降低,直至最低气温,进入冬季。
三、地球的赤道、南北极及其周围环境特点地球的赤道上,阳光直射,在这里气候热带,生物丰富多彩。
南北极圈内的地区长时间处于白天或黑夜之中,冰雪覆盖,寒冷而荒凉。
南北极分别是地球南北两个极点,为地球温带和寒带之间的过渡地带。
四、地球的地理不均衡性和经济利用地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拥有着各自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特点,因此也有着各自的经济特征和发展方式。
北半球地处大陆云集的地带,丰富的资源、稳定的气候、发达的科技条件为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半球地多岛国,以农业、渔业、水利为主,但也有许多富有的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
综上所述,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是地球自然环境形成的基础,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都有着各自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特点,认识和利用地球资源,从而获得更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地理高中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地理高中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究关于地球形态、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地理中学必修二其次章学问点,盼望能够协助大家,欢送阅读!地理中学必修二其次章学问1一、城市的空间构造1、城市功能分区——一样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兴旺,人流量大;付租实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美丽,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立要留意爱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缘由: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构造、效劳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构造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不明显,供应的效劳种类少、级别低,效劳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明显,供应的效劳种类多、级别高,效劳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快)。
2、气候——气候暖和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确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途、沿高速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集合处。
★交通线的改变,会给城市开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输河通航时—兴,运输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清单学案
第二章知识清单知识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__________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用地和______________ 等。
2. 城市功能区(1) 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___________ ,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功能区形态特征区位选择及原因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来[来源:学§科§网]高级住■^宅[ 来源:学* 科* 1 Z*X*X*K]源:1ZXXK]低级住宅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2. 形成因素(1)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一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______ 的不同丁(2) 社会因素一知名度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种族或宗教-(3) 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区有深远影响。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和变化:随着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参考答案】一、1、工业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农业用地2、界线「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二、1、分布和组合 城市地域结构2、交通便捷 收入3、城市的发展[迁移应用]下图是“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回答:(1) 图中A 为 _________ 区,对应地租水平___________ (字母)线,原因是 ____________ ,对商业影响最大因素是 ___________ 。
(2) B 为 ________ 区,对应地租水平 ___________ (字母)线,原因是 ____________ 。
(3) C 为 ________ 区,对应地租水平 ___________ (字母)线,原因是 ____________ 。
(4) 示意图表明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重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城市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 ______________差别。
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知识点归纳
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知识点归纳本文档将归纳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的知识点。
以下是每个知识点的简要概述。
1. 地球与地理坐标-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近似球体,由于旋转导致赤道稍微扩大,极地稍微压扁,使其不完全是规则的球体。
-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稍大于极半径。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指地球绕自身轴心的旋转运动,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公转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公转周期为一年。
- 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用于描述地球上的任意位置。
- 地理坐标系统包括经度和纬度两个坐标。
- 经线和纬线:- 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虚拟线,用于表示位置的东西方向。
- 纬线是环绕地球的虚拟线,用于表示位置的南北方向。
-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形成了一个网格系统,方便定位位置。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倾斜轴:- 地球的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倾斜23.5度。
- 地球的倾斜轴导致了不同季节的交替变化。
- 季节变化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上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不大,主要影响是由地轴倾斜导致的。
- 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 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南半球冬季,北半球夏季。
- 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均春秋季。
- 不同季节的特点:- 夏季: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角较大,天气较热。
- 冬季:白昼时间短,太阳高度角较小,天气较冷。
- 春、秋季:白昼时间与黑夜时间相等,太阳高度角适中,天气温和。
3. 地理格网与地理定位- 地理格网:- 地理格网是用于表达地球上任意点位置的网格系统。
- 地理格网分为经线和纬线交汇的网格,以确定地球上的特定位置。
- 地理定位系统 (GPS):- GPS是一种利用卫星定位原理,能够确定地球上特定点位置的系统。
- 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计算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坐标。
以上是新高中地理必修二 Unit2 单元的知识点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展示名师解读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2.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3.理解并记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了解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类型 分布 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 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3用地。
特别提示:(1)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的趋势。
(2)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含义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的高低⎩⎪⎨⎪⎧距离 的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形成和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1等级较高的城市 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 数目较多 相距较近(2特别提示:相邻同级别的两个城市服务范围会出现交错,在交错区内,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不同或交通通达度不同,不同消费者会选择不同的城市消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主要功能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形成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形态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环境优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环境相对较差1.距市中心远近地价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付租能力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递减幅度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递减幅度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递减幅度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处远离市中心处区位选 择原因 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方法技巧: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功能分区和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合理布局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关系。
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在季风区,则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
有水污染的企业,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
第三,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带内可植树造林,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如仓库等。
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第四,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目的是应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第2讲 城市化一、城市化1.含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3.衡量指标: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4.意义(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特别关注:对城市化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还应该认识到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也是城市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阶段 特点 A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B 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 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 或B 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1)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 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灵犀一点:城市化不仅对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双重影响,而且对人文地理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如对土地利用方式、居民类型及从事产业、信息和交通通达度、文化观念等都会产生影响。
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特别关注: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影响 成因措施资源短 缺 耕地面 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 短缺 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 染 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 会 问 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逆城市化与再城市化规律总结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知识要点梳理】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记忆]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有不同规模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之间的组合 (等级体系) 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个体) (城市群体) 城市化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5、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