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大海边-信息窗2第一课时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的概念和米的基本单位。
2.了解米的使用场合,并掌握常见物品的长度,如书、桌子、铅笔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米的概念和基本单位,掌握常见物品的长度。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米的使用场合,理解不同场合下使用米作为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黑板、白板、彩笔、学生练习本、米尺和一些常见物品如书、桌子、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0分钟)1.老师出示一根米尺,问学生这是什么?2.学生应该有基本的了解,接下来老师就可以详细的解释米的概念和基本单位。
3.然后老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问学生这些物品的长度能用什么来度量?4.让学生想一想,并从中选取几个物品进行讨论。
5.引导学生认识米的使用场合。
2.理解概念和单位(20分钟)1.老师用黑板或白板,画出一米长的线段,并标明一个短线段为一厘米,把米和厘米做一个比较。
2.让学生猜一下一米长的线段可以用来测量什么长度的物品?3.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估算出来他们的长度是多少?4.对于估算的结果,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3.练习(25分钟)1.学生课桌上自带一些常见物品,如书、笔、橡皮等,老师让学生去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本子上。
2.让学生自己估算出一些周围的物品的长度,如教室的黑板、门窗、书架等,然后进行测量和对比。
3.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自己的实践体会和体验。
4.巩固练习(5分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如:测量房间的长度、寻找长度为一米的物品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米的概念和基本单位,并掌握常见物品的长度,同时让学生了解米的使用场合。
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长度单位——米。
通过本次课堂,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对长度单位——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单元大海边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六单元大海边一、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
从人文的角度来讲,人们对大海有许多赞美的描述,如大海有宽阔的胸怀等,也正因如此,当人们来描述一个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时,通常用“象大海一样”来形容,古今中外,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文学作品来赞美大海。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生命起源于海洋”是小朋友们经常听到的语言。
有关赞美大海、描述大海的文学作品都是儿童喜欢的,如动画片、漫画、小人书等。
对小朋友来讲,他们向往神秘的大海,对大海充满了感情,急切地想了解大海。
教材以这样的背景为基础,呈现了一组发生在大海边的故事,通过对故事中数学信息的梳理与分析来学习数学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情景串——故事串——问题串之间的连贯,具有人文性与数学性的特征。
2、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5个信息窗。
依次是:赶海——摆贝壳——参观水族馆——参观标本馆——买纪念品二、单元知识分析1、知识基础。
20以内数的加减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
2、教材的地位。
有三点:100以内数计算的继续学习阶段与结束阶段;是千以内数计算的重要基础;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基础。
3、知识构成。
共设有5个信息窗,每个信息窗的学习内容如下:信息窗1:学习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算和笔算)信息窗2:学习10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口算和笔算)信息窗3:学习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笔算)信息窗4:学习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笔算)信息窗5:认识小括号,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三、单元教材解读(一)信息窗1的解读1、情景图的解读。
情景图呈现的是海水退去以后小朋友们捡拾各种海产品的情形,也既“赶海”的情形。
小朋友们向往大海,常常是从大海中的小鱼、小虾等开始的,用“赶海”的情形来呈现素材,自然地引出了这些小动物,同时也能把大海物产的丰富自然地引出。
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信息窗二》说课稿
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信息窗二》说课稿一、教材信息1.1 教材名称及版本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1.2 教材章节和内容教材第二单元:信息窗二1.3 适用对象一年级学生二、教材特点分析2.1 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信息窗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学生通过信息窗,能够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如日期、天气、活动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简单的数量比较、整理和统计等数学概念。
2.2 教材特点•信息窗的实际应用性强,容易引发学生兴趣;•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数学概念简单易懂,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窗的概念和用途;•掌握使用信息窗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熟练掌握数字0-9的书写和认读。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窗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书写和认读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经验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窗的功能和用途;•学生熟练使用信息窗进行信息获取。
4.2 教学难点•学生数字书写和认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培养。
五、教学准备5.1 教具准备•信息窗的实物或图片;•数字卡片(0-9)等数学教具。
5.2 出题准备•编写相关的数学练习题;•准备趣味教学活动。
六、教学过程6.1 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展示一个真实的信息窗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信息窗的好奇心。
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信息窗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6.2 学习内容讲解与示范(15分钟)通过课堂板书或投影演示,向学生详细讲解信息窗的概念、用途和使用方法。
通过示范操作,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信息窗获取有用的信息。
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操作步骤。
6.3 学生实践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信息窗的实践操作。
每个小组安排一个信息窗,学生可以观察信息窗上的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并收集有用的信息。
一年级青岛版数学下册大海边教案模板
一年级青岛版数学下册大海边教案模板备课程大纲,使其明确掌握本调和的教学目的、每个章节的具体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等)、本课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核心技能课,还是为实现核心技能课目标打基础的或起辅助作用的课)。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青岛版数学下册大海边教案最新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青岛版数学下册大海边教案最新模板1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数学 - 3的认识。
2.使学生知道3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掌握3的组成。
3.结合插图使学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学具准备:3的主题画挂图、绒板、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方木块、1和2的`数字卡片,2和3的组成。
学生准备3根小棒,1、2、3的点子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教师出示1和2的数字卡片。
提问:这是几?2和1比,准大?2大于几?2.教师出示用点子图表示的数的组成卡片。
提问:1和1组成几?让学生举点子图。
二、新课1.数数量是3的物体。
(l)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工人生产电视机的一面。
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认真看图。
然后提问:图上的工人阿姨在做什么?你们喜欢看电视吗?图上有几位工人阿姨在生产电视机?图上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是3?(2)学生操作。
提问;拿出3根小棒,举起来给我看一看。
学生拿出以后,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
教师出示绒板,上面贴好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三角形。
提问:谁能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摆。
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摆。
数一数,你摆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教师: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主题图画,数出画上有3位工人阿姨,有3台电视机;又用3根小棒摆了一个三角形,这些人和东西的数量都可以用3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板书3。
2.认数字3。
教师手指黑板上的3字,提问:谁认识这是几?我们一起来看看3的字形像什么?老师指出3的字形像耳朵。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了解身边的物品重量,掌握测量重量的方法;
3.学会使用天平及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米的认识及测量重量的方法;
2.教学难点:使用天平及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使用现实场景展开课程导入:
老师拿出一包曲奇饼干,问学生:如果我要将这一包饼干分给三位同学,怎么办?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分配方案,老师适时提醒学生必须保证每位同学得到的数量相同。
这样,老师引入米的概念,米就是表示等量的一组数量单位,比如分饼干就是分成同一份量,每份就是1米。
2. 示范与合作探究
学生学会了米的概念,但如何测量物品的重量呢?老师将物品称放在天平上,指出需要称两次,读出两次的数据,然后将两次数据相加,即为物品的总重量。
示范完成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完成实践操作。
3. 个人探究活动
学生们分别拿出物品,通过同伴相互称重,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可以在小组内多次测量,加深学生理解。
4. 展示结果
分享学生所测得的物品重量与计算过程,可将物品与数值对应一一展示在信息窗二中。
四、作业布置
指定学生在家中将物品称量,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小册子上,做好记录后,规整小册子并交给老师。
五、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物品重量的测量,学生牢固掌握了米的概念,并且掌握了测量重量的方法,通过天平的示范和操作,学生们也能够简单地读取天平上的数值。
本节课的教学道具简单易获,是一节非常实用的数学课程。
青岛版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大海边教案范文
青岛版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大海边教案范文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是支持教师上课的范本,简单说,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备忘录。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大海边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青岛版2021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大海边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二、探究新知: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
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
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三、实践应用1、画三角形。
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2、猜三角形:出示一个直角出示一个钝角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3、填一填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大海边 -青岛版
六、大海边——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信息窗一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熟悉的赶海为素材,使学生感受大海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
本节课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万以内数加减计算的基础。
教材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编排在一起,使口算与笔算有机结合,便于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策略。
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拨算珠计算的形式,理解笔算的方法。
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操作小棒和计数器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有效地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顺利地完成从口算向笔算的过渡。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学具摆一摆,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理解加法的算理,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应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交流、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际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4、在教学中渗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生长在美丽的大海边,你们喜欢大海吗?海边的景色非常美,海鸥在天空中唱着欢快的歌,美丽的贝壳躺在沙滩上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在小水湾里,小蟹和小虾快乐地游来游去,想不想去看看他们呀!(老师一边叙述,一边播放海边美丽景色的风光片。
)[设计意图] 新课开始,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创设情景,以到海边游览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海鸥佳佳看到同学们来了可高兴了:“我终于又把你们盼来了,这是我刚才在海边飞翔的时候看到的景象,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2、沙滩上有几只小螃蟹?3、一共捉了几只小虾?4、海鸥有几只?……[设计意图]以海鸥佳佳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大海边——100以内的加减法(二)青岛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大海边——100以内的加减法(二)青岛版教案:《大海边——100以内的加减法(二)》青岛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00以内的加减法。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如何进行计算,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将10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计算。
难点:学生能够将10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图片和故事,带领学生来到大海边,让他们观察图片中的情景,并引发他们对加减法的思考。
2. 讲解加减法: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加减法。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当场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我会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进行解决,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将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展示给学生,方便他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题目。
2. 请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减法问题,并尝试解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
在课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计算是一个重点,因为这是学习更复杂数学概念的基础。
将10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一个难点,因为这意味着学生需要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
对于第一个重点,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大海边窗2教学设计
②教师小结:
a.把32分成30和2,先减去30,再减去2。
b.把47分成40和7,32分成30和2,先从40里去掉30,再从7里去掉2,再把两次剩下的合起来。
c. (结合计数器)问:在用竖式计算的时候,4-3是什么意思? 7-2呢?
( 3 )概括: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求出47-32=15,这些方法,你喜欢哪一种?
数学教学教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七单元大海边
信息窗二摆贝壳——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设计者
范满
第七单元第3课时
总1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多样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与创造。
3、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计数器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动态修改)
预习展示:
同学们,你能说一说通过预习我们将要学习哪方面内容吗?
引导学生说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a.在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
b.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
三、当堂达标:
自主练习:小鸟送信。
①尝试解决问题(连线)
②解释(说思路)
1 5 6 5 4 6 2 3 3 8
+1 2-3 2-1 5+1 0-1 1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大海边窗1教学设计
会算吗?怎样算的?
生1:2 + 6 = 8,10 + 20 = 30,12 + 26 = 38。
生2:26 + 10 = 36 36 + 2 = 38
选择你喜欢的算法,写一写25+34的口算过程。
2、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用口算得出26+12=38,算的对吗?我们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一下。首先自己来摆,然后先祖之间互相交流。
67+22=54+23=
3、竖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我们通过预习找到的另外一种计算方法,竖式计算。既然是竖式计算,那肯定是竖着写的,写错了没关系,大胆的在答题纸上写一写吧!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自己就写出了你的竖式,谁写的最正确呢?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请你一起来书空。
师:你会写了吗?来说一说吧,(课件演示)谁写错了?请你在下面再写一个正确的竖式吧!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及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计数器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动态修改)
预习展示:
五、限时作业:
口算题卡第57、58页。
六、家庭作业:
必做题:65页自主练习1、2、3、4、5题。
选做题:66页7,8,9题及67页的聪明小屋。
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节主要内容和准备课堂所要用的学具。
板书设计
七、大海边
窗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一年级数学下册 大海边回顾整理(二)教案 青岛版
大海边回顾整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回顾整理中下半部分的内容,综合练习第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的意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和观察、归纳整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赶庙会时,我们只解决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数学问题。
还有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完成这个任务。
二、对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整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出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发现哪些数学问题需要用加减混合运算才能解决?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先想一想,再小组内交流,然后组间交流,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第2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再让学生交流想法。
要让学生算出结果,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2、综合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收集数学信息,再利用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可以提“三种邮票共有几张?”或“植物邮票比动物邮票多几张?”等问题,在学生解答了问题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综合练习第4题
先算一算,再连一连。
结合情境进行健康教育。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在做加减法混合是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教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 大海边5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大海边
教材分析:
本节课需完成教科书第58-62页的信息窗口四的有关内容,本信息窗口通过展示中标本的种类和数量,通过孩子的对话“水族馆里的鱼类标本比虾类标本多几种?”的问题引入对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计算方法的学习。
学情简析:
学生经过前面时间的学习,对于两位数减两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退位减法是第一次接触,相对而言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算理得理解应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结合小组交流、合作,全班交流的形式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
预习:看一看。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保护环境(信息窗2)-青岛版
信息窗2:保护环境【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6页。
【教材简析】本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方法。
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要重点解决学生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理解算理,引导学生直观操作,经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探索过程,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本课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多位数相加的基础,所以让学生正确快速的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谈话:环保小组的同学们不仅在学校里搞护绿活动,他们还来到了校外,来到公园里。
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
(点击课件,出现上个信息窗的情境图,然后出现这节课的情境图。
)板书课题:保护环境2、提问:你们想参加他们的活动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延续上节课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我们的知识是密切相连的。
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情境串,从而把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逻辑联系的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问题串”,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用谈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探究新知:(一)看情境图,找信息:1、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逐一播放四个小朋友的话。
)找出的信息:小红:“我捡了7个塑料袋”小强:“我捡了25个塑料袋”小明:“我捡了9节电池,22个易拉罐。
”小东:“我捡了16节电池,8个易拉罐。
”(将信息逐一贴到黑板上)2、提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小红和小强一共捡了多少个塑料袋?小明和小东一共捡了多少节电池?小明和小东一共捡了多少个易拉罐?(将问题贴在黑板上)【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细致观察情境图,找到有用的信息,并提出问题。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各单元各信息窗教学内容课时分配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各单元各信息窗教学内容课时分配第一单元:南极小客人——100以内数的认识(共6课时)信息窗一: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完成红点和自主练习1、2、5题。
第二课时:完成绿点和自主练习3、4、6题。
信息窗二:观察贼鸥——100以内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个红点、第二个红点和自主练习1、3题。
第二课时:完成第三个红点、绿点和自主练习5、6题。
第三课时:完成自主练习2、4、7题及聪明小屋。
第四课时:我学会了吗?第二单元:下雨了——认识钟表(共3课时)信息窗: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
第一课时:完成前两个红点和自主练习第1题的(1)、(4)个钟表第3题和第5题。
第二课时:完成第三个红点和自主练习第1题剩余练习及2、4、6题。
第三课时:我学会了吗?第三单元:农夫和牧童——方位和图形(共5课时)信息窗一:认识东、西、南、北。
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个红点、第二个红点和自主练习第1、2、3题。
第二课时:完成自主练习第4、5、6题。
信息窗二: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
第一课时:完成红点和自主练习1、2、3题。
第二课时:我学会了吗?第三课时:实践活动——奇妙的回形针第四单元:绿色行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共10课时)信息窗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个红点、第二个红点和自主练习1、2题的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完成第三个红点、绿点和自主练习1、2题的剩余练习及第4、5题。
第三课时:完成自主练习第3、6、7题及聪明小屋。
信息窗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进位)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个红点、绿点和自主练习1题。
第二课时:完成自主练习2、3、4题。
信息窗三: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口算(退位)第一课时:完成第一个红点、绿点和自主练习1、2题。
第二课时:完成自主练习3、4、5题及聪明小屋。
信息窗四:综合应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解决问题第一课时:完成信息窗和综合练习1、2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 大海边一教案 青岛版
大海边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7页,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自主练习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用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初步学会估算的方法。
2、经历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3、体验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那肯定喜欢到海边去玩。
对吧?海边还有可爱的小虾和小螃蟹呢,想不想去看看它们?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些什么?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根据图意,可能提出下列问题:天空中有多少海鸥?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虾?沙滩上有多少只小螃蟹?他们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他们捉的虾多还是螃蟹多?螃蟹和虾一共捉了多少只?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师:你能用解决刚才我们提出的“一共有多少只小虾?”这个问题吗?自己试试看?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关注学生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各小组选代表发言,可能出现的方法有:先算26+10=36,再算36+2=38。
先算20+10=30,6+2=8,再算30+8=38。
用竖式计算,板书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 、自主探索“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的算法。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虾”的问题,那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小朋友一共捉了多少只小螃蟹吗?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将课本上的竖式填写完整,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法用竖式来计算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小亮和洋洋搭积木,小亮搭了25块,洋洋搭了34块,你能算出他俩一共搭了多少块积木吗?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二(米的认识)-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米的概念,掌握米的计量单位。
2.培养学生对米的感性认识,了解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会使用尺子进行米的测量,提高测量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米的概念及计量单位的掌握。
难点:使用尺子进行米的测量及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1.米的认识。
2.米的计量单位。
3.使用尺子进行米的测量。
方法1.通过观察课件中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米的概念。
2.介绍米的计量单位,并通过举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3.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与生活实际作结合。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数学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计量单位。
本课将对学生的灵敏度以及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技能提出挑战。
五、教学过程1.导入1)观察图片老师提供一张图片,讲解并引导学生看图片:这是一张米的图片,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提问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咱们经常使用米吧,你能说出一些使用米的例子吗?•米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应用场景?2.教学1)介绍米的计量单位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米的计量单位,并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
2)使用尺子进行米的测量老师让学生使用尺子进行米的测量,并阐述测量的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米的应用,把米与生活实际作结合。
3.巩固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测量出的米数,并师生一起检查。
4.拓展做些有趣的扩展活动,比如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进行排序。
六、实施步骤1.导入2.教学(1)介绍米的计量单位(2)使用尺子进行米的测量(3)结合生活实际3.巩固4.拓展七、板书设计计量单位多少米分米(dm)0.1米(10cm)厘米(cm)0.01米(1cm)毫米(mm)0.001米(0.1cm)八、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米的计量单位,学会使用尺子进行米的测量,提高测量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米的概念初步认识,但对米的计量单位的掌握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强化。
信息窗(统计)-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统计)-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窗的含义和用途;2.掌握用信息窗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的方法;3.能够应用信息窗进行数据处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信息窗的制作方法;2.学会用信息窗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3.能够应用信息窗进行数据处理,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信息窗的含义和用途信息窗是一种用于数据处理的工具。
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时经常用到。
信息窗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便于我们较为直观地进行观察和分析,更好地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信息窗在学习数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应用到统计学中的频率分布表,可以用于分析数据的分布状况。
2. 信息窗的制作方法制作信息窗的步骤如下:1.画出表格;2.设定横轴和纵轴的含义和单位;3.将需要收集的数据依次填入表格中。
在制作信息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表格必须规整、清晰、易于观察,并且统一;2.表头的含义必须明确,并且与数据相对应;3.表格的单位必须一致,方便进行数据统计。
3. 信息窗的应用在应用信息窗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将数据按照主题整理好;3.统计数据,计算各类数据的数量和比例,并将其填入信息窗中;4.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窗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如:数据的集中性、分散性、偏倚性、分布情况等。
信息窗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统计某班级每位同学的身高,绘制出折线图,分析数据分布的特点;•统计某商品在不同地区的销售情况,绘制出条形图,比较不同地区的销售情况差异。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应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的数据处理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信息窗的制作、使用方法和应用技能。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作业情况,了解学生的信息窗制作、信息整理、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2.考试题目设置多元化,既考查信息窗的制作方法,又对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进行测试。
六、教学后记通过此次教学,学生掌握了信息窗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对学生的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更加深入。
信息窗(统计)-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信息窗(统计)-青岛五四学制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信息窗(统计)。
2.能够搜集、整理并简单描述信息。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了解信息窗(统计)的概念。
2.掌握搜集、整理和描述信息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窗(统计)的本质。
2.学生对信息进行形象的整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举一些实际例子,比如每周的天气情况、学校里的人数等,介绍信息窗(统计)的概念。
2. 学习新知(20分钟)观察信息窗(统计)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信息窗(统计)样例,通过介绍其中的各类内容,使学生对信息窗(统计)的结构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1.提问法: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带领他们观察信息窗中呈现的内容,启发他们对信息的思考。
2.讲授法:分析信息窗结构,讲解每个部分的内容以及组成方式。
练习1.成组练习:学生小组内从日常生活、图书馆、学校等方面搜集信息,整理成信息窗的形式并进行简单描述。
2.课堂展示:学生将搜集好的信息窗进行展示,让其他组的同学查看评价。
3. 确定作业(10分钟)让学生在下课后完成本次课堂的作业,即将搜集的信息窗化为美观、实用、简明的形式。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初步了解了信息窗的概念和构建方法,学生们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和描述,并通过互相评价,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但是,当部分学生开始失去兴趣时,通过适当的实际例子和呈现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鼓励学生大胆讲话,以此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既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信息窗的概念和构建方法,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大海边-信息窗2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信息窗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窗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到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充分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大海边我们已经知道小朋友捡了许多小虾和小螃蟹,想不想再到大海边去玩?恰好有几个小朋友正在海边玩呢,你们看,他们玩的多开心!
二、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哪些信息?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根据图片信息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
2.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
3.摆海鸥比轮船少用几个贝壳?
4.摆轮船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5.摆海鸥和帆船一共用多少个贝壳?
有些问题可直接口答,有些教难的问题放在问题口袋中,以后解决,与两位数减法有关的知识师生共同关注。
三、解决问题
1.解决“摆轮船比帆船多用几个贝壳?的问题。
学生列式为:47-32=
合作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间交流,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1)口算;
(2)列竖式。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算法,你们真爱动脑筋,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决“摆海鸥比帆船少用几个贝壳?”的问题。
交流自己的算法。
3.引出课题。
师:咱们今天学的减法的计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
四、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的第3题,帮小鸟找家,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爱心。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么?
板书:
两位数减两位数
47-32=15(个) 32-11=21(个)
4 7 3 2
- 3 2 - 1 1
1 5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