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第8章 水文地质基础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ppt课件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ppt课件
孔隙-松散岩层 裂隙-基岩 溶隙(溶穴)-可溶性岩石
空隙性
指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形状、分 布特点以及连通情况等。这些特性 对于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有 重要的影响。
岩石中的空隙
松散岩层孔隙特点
孔隙率(度):一定体积岩石(包括孔隙)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n Vn 100% V
影响松散岩层孔隙度的因素
“理想土”模型
颗粒排列方式和密实程度 颗粒大小和形状 分选程度 土壤结构(单粒、团粒结构) 其他因素:次生裂隙、根孔、虫孔等
裂隙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风化裂隙
裂隙性
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方向、充填情况等。 裂隙率
Kr Vr V
溶穴
发生在可溶性岩石之中 具有继承性 岩溶率(溶隙率)
岩石空隙的特性(均匀性、方向性、连通性)
松散岩类:空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 基岩裂隙:不均匀、具方向性、不同方向裂隙可形成裂隙网
络 可溶岩溶隙:极不均匀、很强的方向性、容易形成各自的岩
溶水流系统。
按含水介质的地下水分类
层。
支持毛细带 中间带 土壤水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饱水带。但包气 带作为补给通道作用也不容忽视。
地下水赋存
含水层
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层。
辨异:饱含水的弱透水层(粘土、沿粘土等);不含水的透 水层(沙漠、被疏干的含水层等)
隔水层
定义: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辨异:隔水层的相对性,并非完全隔水-弱透水层
下可以进行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全球水文循环是闭合系统,局部为开放系统 水文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其他物质的运移和聚集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工程设计中考虑因素及防范措施
地下水对工程影响预测
预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下 水问题,如突水、涌水等,并制定相 应的防范措施。
工程降水与止水设计
根据工程需要,设计合理的降水或止 水方案,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地基处理与加固措施
针对不良地基条件,采取地基处理或 加固措施,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
渗透性对工程地质的影响
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工程涌水量等。
岩土中毛细现象和吸附作用
毛细现象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细小孔隙中的弯液面现象。
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毛细现象和吸附作用对岩土性质的影响
改变岩土含水量、强度和变形性质等。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
04
开发利用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和方法
非稳定流数学模型
描述地下水在短时间尺度上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水位、流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需采用 数值法进行求解。
数值模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应用
01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下水运动模拟
针对复杂地质条件,如断裂带、岩溶地区等,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
数值模拟,以揭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02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的模拟
通过人工或机械挖掘方式揭露 地质体,观察和研究水文地质 现象。坑探方法包括试坑、浅 井、探槽等。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常需进行 各种试验以获取必要的参数和 数据。如抽水试验、注水试验 、压水试验等,用以确定含水 层的渗透性能、给水度、储水 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工程建设中水文地
07
质问题探讨
工程建设对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分析
水资源保护措施
制定水资源保护方案,包括减少施工 废水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确保 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第一章地球上得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得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得地下水。

4。

自然界得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得地球各个层圈中得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得过程、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得地下水之间得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得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得水分交换、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得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得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得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得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得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

径流:降落到地表得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得水流。

1 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得全部河流得总体构成得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得流域:一个水系得全部集水区域、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得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得流量。

2 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得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得平均水层厚度、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得径流深度与降水量得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

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
毛细上升高度
毛细水在岩土体中上升的最大高度,与岩 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和排列有关。
毛细管水
存在于岩土体毛细孔隙中的水,对岩土体 的工程性质有重要影响。
04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季节性变化
01
受气候、降水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量呈现季节性波动。
年际变化
02
受长期气候变化、地质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地下水位和水量
地下水的运动与排泄
运动
地下水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受水力梯度控制,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
排泄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排泄、向河流泄流、蒸发排泄和人工排泄等。
03
岩土体水理性质
岩土体渗透性
渗透系数
表示岩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映流 体通过岩土体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
岩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孔隙度 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渗水,包括地下水的赋存 条件、分布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 质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补给、排泄等 。
任务
评价地下水资源,预测地下水动态, 防治地下水害,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水文学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 ,但水文学更注重地表水的研究,而水文
加强跨流域调水和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 的开发利用研究,拓展水资源来源。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2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
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土层中的水分,包括土壤水和岩石 水。
分类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 据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
来源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研究地下水的输送量 和水量平衡。
3 地下水流动模型
探讨地下水的数学模 型及其在水资源管理 中的应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 课件
欢迎来到《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水文地质学的各个 方面,帮助您全面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基础知识。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动及与地下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地 质学和水文学的知识,对于水资源管理和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湖泊与地下水
探讨湖泊水体与地下水的相互影响 与水环境保护。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地下水的运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渗透性、孔隙度、水位差、水力梯度等。 本节将深入研究地下水的流动规律,为水资源管理和水工程建设提供基础理 论支持。
地下水的流在地下层 中的流动速度和流向。
3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探索地下水在地下层中的流动方式 与规律。
岩石和土壤的水力性质
1 渗透性与孔隙度
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孔隙结构及水分运移特性。
2 导水性与密实性
分析岩石和土壤的水流速度、水分保持能力等性质。
3 水分特性曲线
探讨岩石和土壤中水分含量与毛细力之间的关系。
地下水赋存状态与地下水水文循环
地下水赋存状态
了解地下水在含水层中的存 储与赋存形式。
地下水水文循环
分析地下水与水循环的关系 及在全球水循环中的作用。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探讨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表 层水与地下水的交换。
地面水与地下水水文联系
1
地面水与地下水关系
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与
河流与地下水
2
影响。
分析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关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04-5 学时:50 学分:2.5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

通过《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1. 序言:了解课程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地下水功能。

2. 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简介我国的水循环状况与水量分布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 岩石中的空隙:掌握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重点掌握孔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差异。

4. 空隙中的水与水理性质:掌握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了解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的特点;重点掌握岩土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概念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了解容水度、含水量、透水性的概念。

5.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掌握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定义,地下含水系统的概念;了解地下水划分依据与划分类型;掌握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的概念、划分与表示方法,以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6.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重点掌握达西定律及其表示方法,并理解渗透流速、过水断面、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掌握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定性流网的绘制方法,学习流网在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水文学第8章水文地质基础

水文学第8章水文地质基础
同一年代的地质条件基本相同,所 形成的沉积岩的成分、结构相同, 而且保存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古生物 化石。将这种具有年代特征的岩石 用作标本,采用比对法就可以确定 某种岩层形成的年代。
2.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分为5个代:新生代、中生代、 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代以下分纪, 纪以下分世。共有12纪,32世。较新的 世延续约10~30万年。较故的世延续约 150~200万年。
硬度 6 6 6.5 7 7
形状 块状 柱状 柱状 粒状 块状
颜色 砖红色 白 白 橄榄绿 无色
1. 岩浆岩(火成岩) 岩浆岩的主要物质成分:SiO2,Al2O3, Fe2O3 ,
FeO,MgO,CaO,K2O。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辉石、
云母等。 常见的岩浆岩: 花岗岩,呈肉色,风化后呈黄色。 花岗斑岩,其斑晶由石英、长石构成。 正长石,微红色或浅黄色。 玄武岩,呈黑色、褐色或深灰色。
215 °∠ 32 ° : 倾向为215 ° ,倾角为32 ° 。
在地质图上,用符号表示岩层的产状。
倾斜岩层平面与坡面交线的特征
倾斜岩层平面与坡面交线的特征
2. 褶皱构造
褶皱:岩层受到地球内力作用,局部发生隆起 或凹陷,地层发生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褶皱的两种基本型态:背斜褶皱和向斜褶皱。
按从今到古的排列,有如下的地质年代 表
地质年代表
代纪



全新世Q4
第四纪 晚更新世Q3

Q 中更新世Q2
早更新世Q1

上新世N2
Kz
第三纪 R
中新世N1 渐新世E3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绝对年代 百万年
我国地史
2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
含水层中渗透系数变化不大的含水层。
均质含水层中,同一点渗透系数在空间各方向上 都是相同的,称之为各向同性含水层。反之,称为 各向异性含水层。
非均质含水层: 含水层的透水性能随区域坐标而变化,即渗透系
数在含水层不同空间位置数值不同。
3.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的定量表示
渗透系数(K):表示含水层过水能力 的大小。
隔水层对地下水的阻隔作用,称为隔水作用。自然
界中岩石的隔水作用是相对的,对于单位厚度的隔水 层,当水压达到一定数值时,没有一种是不透水的。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隔水层的确定与确定含水层一 样,都是结合工作区岩层结构的特点,进行相对比较 而确定的。例如:含煤地层中的亚砂土相对粘土是含 水的,但相对于富含水的砂砾石可视为隔水层。砂岩 相对富含水的岩溶化灰岩可视为隔水层,而相对于页 岩又可作为含水层。如峰峰某矿石灰岩层,在标高 +50~-100米时,岩溶发育,分布有构造溶蚀破碎带, 标高为-100~-250米时,岩溶不发育,属弱含水带。一 般把下部的弱含水带,作为上部强含水带的相对隔水 层。
1.1水文地质学基础
埋藏在地表下面土中孔隙、岩石孔隙和裂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分布很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程活动的关系也很
密切。它一方面是饮用、灌溉和工业供水的重要水源之一,是宝贵 的天然资源。但另一方面,它与土石相互作用,会使土体和岩体的 强度和稳定性降低,产生各种不良的自然地质现象和工程地质现象 ,如滑坡、岩溶、潜蚀、地基沉陷、道路冻胀和翻浆等,给工程的 建筑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因此,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当考虑 隧道围岩的强度与稳定性、地下开采及矿井涌水等问题时,都必须 研究地下水的问题,研究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的类型及其活 动的规律性,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

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地质工程专业适用)总学时:40学分:2.5江西理工大学何书2010年主讲内容及学时分配(讲课学时:38学时)第0章绪言 2学时第1章自然界的水循环 2学时第2章地下水的赋存 6学时第3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6学时第4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4学时第5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4学时第6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4学时第7章孔隙水 2学时第8章裂隙水 2学时第9章岩溶水 2学时第10章特殊类型地下水 2学时第11章地下水资源分析及其开发管理1学时第12章地下水调查概要 1学时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教材:绪论➢与水文地质学相关的学科:1. 从水文循环来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个整体,研究地下水科学需要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地质学(普通)》、《第四纪地质学》、《自然地理学》、《陆地水文学》、《水文气象学》等相关知识参考2. 与工程应用角度《水资源开发工程》、《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等3. 后续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专门水文地质学》等基础类、应用类和技术方法类课程§0.1 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及所占比例:●海洋水:占96.54%●淡水占全球水量的2.527%●地下水占淡水资源的30%一、利用自然资源有两种方式:1.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某种资源的存量大到足以保证上百年的需要,而且在资源耗竭以后,可以开发替代资源。

——————矿产资源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2.可再生资源:如果某种资源的再生速率高于人们的消费速率,就可以保证永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永远不会耗竭的——————淡水资源的主体是可再生的二、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的重要性1. 水——自然界存在,自然属性●不断循环运动●良好的溶剂,重要载体●水具有能量2.水——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社会属性●生命之源,是地球系统的“血液”●旱灾、水灾、水污染,对人类发展不协调●水资源可再生,但水资源有价值(价值规律)●水资源管理不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三、地球上的水与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概括➢中国的大气降水与水资源分带➢中国的人口密度与分省人均淡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0.2地下水的功能(作用)⏹概念:水文地质学简言之──研究地下水的科学➢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functions)为: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resource)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一、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供水水源——优点:分布广,动态变小,洁净,不易污染据报道:陆地一半为干旱、半干旱地区1/3耕地,2/3牧区水源不足城市供水不足,近来更有增加趋势世界上,阿拉伯国家-进口雨水,中东的长期摩擦一是石油,二是水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缺水总体也愈来愈严重,很显然:水资源的欠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I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II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

03
严格执法
加强地下水管理执法 力度,严厉打击非法 开采、污染地下水等 行为。
04
监测与预警
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 体系,及时掌握地下 水变化情况,发布预 警信息。
06
水文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Chapter
水文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机制
地面沉降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土层压密,引起地 面下沉的现象。
地裂缝
通过钻探揭露含水层,获取地下 水文地质参数,如水位、水温、 水质等,同时可进行抽水试验和 长期观测。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要求
报告内容应全面、准确、客观 地反映勘察工作成果,包括勘 察目的、任务、方法、工作量
及质量评述等。
对勘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 深入分析,提出合理的地下水 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建
水文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措施
加强地下水管理
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开采量,防止过量开 采导致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动态 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ABCD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在工程建设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价, 查明地质条件和潜在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治理与修复
04
水文地质勘察技术与方法
Chapter
水文地质勘察目的与任务
目的
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工程建设提供水文地 质依据,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
任务
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补 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水质、水量及开发利用条件等。
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下水开采或地表水渗 透等因素导致地面出现裂缝。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ppt课件

02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与性质
岩石中水存在形式
吸附水
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或矿物晶体内部的水 分子,受固体表面吸附力作用。
毛细水
存在于岩石毛细孔隙中的地下水,受毛细 力作用上升。
重力水
在岩石大孔隙或裂隙中,受重力作用自由 运动的水。
岩石中水物理化学性质
溶解性
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水溶液,改变水 的化学性质。
01
可溶岩类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石灰 岩、白云岩等可溶岩地区。
02
这类含水层的富水性受岩溶发育 程度、溶洞规模、地下暗河等因 素绘、地球物理勘探、钻孔揭露、 示踪试验等。
04
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 课件内容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教学 目标进行设计和编写。
06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对流、扩散、弥散等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转化
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络合等反应。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和命名方法
地下水化学类型划分
01
根据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进行划分,如Ca-HCO3型、Na-Cl
型等。
地下水化学类型命名方法
02
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法,根据地下水中6种主要离子成分进行命名。
地下水化学类型与水文地质条件关系
类型划分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运动特征等因素,可将地下水流动系统划分为孔隙水 流动系统、裂隙水流动系统和岩溶水流动系统等类型。
补给排泄条件分析
补给条件
指地下水获得补给的来源和方式,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其 他含水层等。补给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
排泄条件
指地下水向外界排泄的途径和方式,包括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排泄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地下水位、水质等发生变化。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

第二节
6、包气带为零时的产流

产流机制
不透水基岩出露地面、河流湖泊沼泽、城市道路、屋面和飞 机场跑道等,均可认为是包气带厚度等于零的情况。当包气 带厚度为零时,其表面的下渗容量为零,因此只要满足降雨 强度大于蒸发强度,就产流
Rd (i e)dt
i e
在不透水面积上形成的径流称为直接径流
全流域产流极其罕见,一船只是在流域的局部面积上产流
第二节
二、产流机制
产流机制
1.超渗地表径流(Rs)的产流机 制
超渗产流机制:供水与下渗矛盾发生于地表(包气带上界面)的产流
机制
Rs (t ) idt in dt edt Sd dt fdt
0 0 0 0 0
t
t
t
o 0
t
t

非均质土层水量平衡方程
W (t ) W (0) f c dt rg dt rss dt
o 0 0
t
t
t
第二节 4、饱和地面径流(Rsat)

产流机制
问题的提出
对于表层透水性很强的包气带,由于地面的下渗容量很大,一 般的降雨难以超过它而形成超渗地面径流,但还有地面径流现 象发生,原因何在?
退过程

包气带水分的增长:来源于上界面的降水(或灌溉)和下界 面的地下水补给。上界面的降水是土壤水分增长的主要原因,
并通过下渗作用补充土壤水分,按照下渗理论,地下水的补
给量
I f p t it
i f p i f p
第一节

包气带的水文特征
包气带水分的消退:包气带水分的消退发生在它的上、下界面,上 界面的蒸散发是包气带水分消退的主要原因,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 和土壤含水量

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

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

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活动及其与地质形态结构、岩石、土壤和水文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下水的成因、分布、流动、质量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

水文地质学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地下水的形成、分布、流动及调查方法。

地下水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和岩石中,并逐渐下渗形成地下水;另一种是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渗透转化而来。

降水经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一部分被植物吸收,一部分在地表径流或蒸发散失,剩余的部分则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一般分布在岩石孔隙、裂隙和含水层中,形成了地下水系统。

地下水的分布主要受岩石性质、地形和降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是影响地下水分布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孔隙度越大、渗透性越好的岩石,地下水分布越广泛。

地形也对地下水分布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山地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

地下水的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地层中的运动。

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受渗透性、渗透压、水头差和岩石压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般来说,渗透性高的岩石地下水流动速度较快,而渗透性差的岩石地下水流动速度较慢。

渗透压是指地下水渗透的驱动力,它主要取决于水文梯度和水的分子运动能力。

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一般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至关重要。

地下水调查包括地下水位、含水层厚度、地下水化学性质等指标的测定。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面距离地表的高度,它反映了地下水的丰度。

含水层厚度是指地下水层的厚度,它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

地下水化学性质是指地下水中溶解固体和溶解气体的性质,它对地下水的使用和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的有效开采和持续利用对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合理的管理包括建立地下水观测网络,及时监测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保证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等问题。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40
(2)裂隙水 发育特征:含水空间发育不均一,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其富水性受裂隙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补给条件的控制,一 般富水性不强。
充水特征:常构成煤层顶底板,使采掘工作最经常揭露 的直接充水含水层。通常表现为淋水、滴水和渗水,水量不 大,分布不均。当有水源补给时,矿井涌水量较大,甚至构 成水害。例:山西路英某矿,井筒断面见长约3m的大充水 裂隙,极言风化段Qmax达到349m3/h(即5.7m3/min), 最终导致淹井。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41
(3)岩溶水 发育特征:含水空间分布极不均一,在宏观上有统
一水力联系而局部水力联系不好,水量分布极不均匀。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42
充水特征:
a、位于岩溶发育强径流带上的矿井易发生突水,且频率高,
矿井涌水量大。
b、矿井充水以突水为主,且突水量远超过正常涌水量,极易
发生淹井事故。例如:1984年6月2日10:20am,开滦范各庄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38
③隐伏煤田露天开采时,覆盖层中的孔隙水是露天坑的 主要充水水源,必须在剥离前进行预先疏干。如内蒙古元宝 山露天矿,第四泵松散卵砾层覆盖于煤系之上,且与地表水 有水力联系,露天坑开挖时最大疏干水量超过100万m3/d。
④露天剥离岩层中孔隙水的存在,改变岩层的物理力学 性质,导致粘土膨胀、流砂冲溃、边坡滑动等工程地质问题。
水文地质基础知识27 Nhomakorabea三、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矿井充水条件:煤矿床开采过程中,地下
水或地表水以不同形式和程度向井巷(或矿坑)
涌入时,其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及充水强度的
统称。
矿井 充水 条件 分析 内容
(一)充水水源 (二)充水通道 (三)充水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地球的内力地质作用 在地球内部能源动力的驱动下,地表形状发生 变化,岩石圈的成分和构造也发生变化。地球 内的这种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 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引起岩石圈的挤压,形成褶皱山脉和裂谷。升 降运动引起地球表面大面积的上升和沉降,形 成大型的隆起和凹陷。 岩浆运动是地下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构 造软弱带或大裂隙上升,最后冷凝成火成岩。


地核:半径3470km的球体。分内核、过渡层 和外核。主要成分为含铁、镍成分的熔融液体 和固体。密度为13000kg/m3。温度 3500~4000℃。压力达360GPa(360万个大气 压)。 岩石圈和软流圈的概念:在上地幔厚度900km 的范围内,还可以分为三层。上层100km的范 围是高温高压高密度的固体的基岩固体,称为 上地幔岩石圈,它与地壳组成地球的外表壳体。 地幔上层的下方是软基层,其厚度为300km, 由接近熔融的软性岩石组成,称为地幔的软流 圈。其下方是上地幔的下层,厚度约500km。

在岩层平面与坡面交线的特征

倾斜岩层平面与坡面交线的特征




2. 褶皱构造 褶皱:岩层受到地球内力作用,局部发生隆起 或凹陷,地层发生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褶皱的两种基本型态:背斜褶皱和向斜褶皱。 背斜褶皱的特征:岩层隆起,在地面上,中心 部分岩层年代比较古老,两侧岩层年代依次变 新。 向斜褶皱的特征:岩层凹陷,在地面上,中心 部分岩层年代比较新,两侧岩层年代依次变老。
180

Mz
225



绝对年 代 百万年 270
我国地史
古 晚 古 生 生 代 代
Pz Pz1
二迭纪 晚二迭纪P2 P 早二迭纪P1 石炭纪 晚石炭纪C3 C 中石炭纪C2 早石炭纪C1 泥盆纪 晚泥盆纪D3 D 中泥盆纪D2 早泥盆纪D1
哺乳动物出现,华 北为陆地,华南为 浅海。 两栖动物繁茂,华 北时海时陆,华南 为浅海。 华北为陆相沉积, 华南为浅海。鱼类 繁茂。



2.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分为5个代:新生代、中生代、 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代以下分纪, 纪以下分世。共有12纪,32世。较新的 世延续约10~30万年。较故的世延续约 150~200万年。 按从今到古的排列,有如下的地质年代 表
地质年代表
代 新 纪 世 全新世Q4 晚更新世Q3 中更新世Q2 早更新世Q1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渐新世E3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绝对年代 百万年 2 我国地史 现代地貌形成,近 代松散堆积物、黄 土形成,人类出现 我国大陆基本形成, 台湾岛、喜马拉雅 山形成。哺乳动物、 被子植物繁盛
我国大部分为海相 沉积。生物初步发 展。
早寒武纪Є
2



绝对年代 百万年
我国地史
远古代 震旦纪 晚震旦纪Z2 800 Pt Z 早震旦纪Z1
滹沱纪 太古代 Ar
2500 4000
藻类出现,造山运 动强烈。华北为 未变质岩的海相 岩。
太古构造运动频繁。 岩浆活动强烈。 侵入岩分布广。
地壳运动强烈
地球最初发育阶段
3
4 5 6
石膏
云母 方解石 褐铁矿
2
2.5~3 3 5
板状
片状 菱柱形 块状

白、黑 白 褐色
7
辉石
6
柱状

序号 8 9 10 11
矿物 赤铁矿 正长石 斜长石 橄榄石
硬度 6 6 6.5 7
形状 块状 柱状 柱状 粒状
颜色 砖红色 白 白 橄榄绿
12
石英
7
块状
无色




1. 岩浆岩(火成岩) 岩浆岩的主要物质成分:SiO2,Al2O3, Fe2O3 , FeO,MgO,CaO,K2O。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辉石、 云母等。 常见的岩浆岩: 花岗岩,呈肉色,风化后呈黄色。 花岗斑岩,其斑晶由石英、长石构成。 正长石,微红色或浅黄色。 玄武岩,呈黑色、褐色或深灰色。
砾状(粒径>2mm) 砾状(粒径>2mm) 砂状(粒径0.05~2mm) 砂状(粒径0.005~0.05mm) 泥质(粒径<0.005mm) 隐晶状
结晶粒状
微粒状或泥质
成分 石英 成分复杂 石英长石 石英 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 方解石 白云石 方解石白云石




3. 变质岩 由于发生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造成高温高压 条件,使得地壳中原已形成的火成岩、沉积岩 的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新种类的 岩石,称为变质岩。 常见的变质岩: 板岩:由页岩变质而成,深灰色。 片岩:具有片状结构,由云母、石英组成。 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和硅质岩变质而成,质地 坚硬,呈白色。
主要变质岩分类表
名称 片麻岩 片岩 构造 片状 板状 块状 块状 矿物成分 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 云母、绿泥石 方解石、云母石 石英。含少量云母、长石
片麻状 主要为长石和石英。还有云母、辉石
千枚岩
板岩 大理岩 石英岩
千枚状 粘土矿物、云母、绿泥石
碎裂岩
块状
由原岩的碎屑和矿物碎屑组成
§8.3 地质年代
4600
§8.4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地球外力的作用下,地壳 不停地作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形成了 不同的构造形状,如褶皱、断裂等,这 些构造形状称为地质构造。 1. 岩层及其产状 岩层产状:岩层的层面的延伸方向机倾 斜角度。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倾角。


作一水平面与岩层相交,交 线为走向线。对于交线上任 一点分别在水平面上合眼层 面上作交线的垂直线。在水 平面上的垂线称为倾向线, 在岩层面上的垂线称为倾斜 线。 走向:走向线所指示的方向。 倾向:倾向线所指示的方向。 倾角:倾向线与倾斜线的夹 角。


地球板块理论 地质学家认为,地壳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按快、印度澳洲板块和南极 板块。


板块漂移理论 1881年,英国费希尔认为地幔的熔融岩 石存在热对流现象。20世纪30年代英国 地质学家霍姆斯用地幔热对流来解析板 块漂流的机理。1968年,法国法国地质 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 一种完整的大陆漂移学说,他们认为六 大板块各以特定的方向在地幔上作水平 移动,从而产生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350
400



绝对年 代 百万年 440
我国地史
古 早

生 生 代 代
Pz Pz2
晚志留纪S3 志留纪 中志留纪S2 S 早二叠纪S1 晚奥陶纪O3 奥陶纪 中奥陶纪O2 O 早奥陶纪C1
陆地生物出现,华 北为陆地,华南 为浅海。 华北逐渐上升为陆 地,华南仍为浅海。
500
晚寒武纪Є
寒武纪 3 Є 中寒武纪Є 600
第四纪 Q 生
代 第三纪 Kz R
25 70



绝对年代 百万年 135
我国地史


白垩纪 晚白垩纪K2 K 早白垩纪K1 侏罗纪 晚侏罗纪J3 J 中侏罗纪J2 早侏罗纪J1 三叠纪 晚三叠纪T3 T 中三叠纪T2 早三叠纪T1
大爬虫灭亡 哺乳动物出现 我国东部造山运动 激烈,恐龙繁盛, 我国大部分已上 升为陆地。 恐龙发育,华北为 陆相,华南为浅 海。
§8.2 地壳的岩石


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 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在地面上,沉积岩分布最广,约占陆地 表面积的75%。岩浆岩和变质岩约占25%。 而地下20km深处,沉积岩仅占5%,沿江 沿河变质岩占95%。
主要岩石特征表
序号 1 2 矿物 滑石 高岭土 硬度 1 1~1.5 形状 片状、块状 块状 颜色 白、灰 白





2. 沉积岩 沉积岩是地表岩石遭受外力地质作用进过风化、 流水搬运、海洋沉积和硬化固结而形成的岩层。 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状 结构。 沉积岩的分类:碎屑岩,粘土岩、生物化学岩 砾。 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沉积岩中。
主要沉积岩分类表
类型 碎 屑 岩 名称 砾岩 角砾岩 砂岩 粉砂岩 粘土 泥岩 岩 页岩 生物 石灰岩 化学 白云岩 岩 泥灰岩 结构




3. 断裂构造 岩体受到地球内部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岩层断裂 或错动,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分两类:节理和断层。 节理:岩体发生较小的位移和错动。 断层:岩体发生较大的位移和错动。

褶皱、断层的地质符号
§8.5 地质图




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1.查看图名和比例尺。 2.阅读图例。 3.分析地形地貌,内容:山川形势,相对高差, 地形起伏,地貌特征。 4. 分析岩层,包括:岩层年代,岩层分布及产 状。 5.分析地质构造,内容:褶皱,断层。



变质作用是地壳岩石在各种地质条件和物理化 学条件下发生成分和结构的改变,形成所谓变 质岩。 地震作用是大地的快速颤动或震动。其成因是 地球板块的互相挤压,使得地层沿断层发生快 速错动、断裂。 5. 地球的外力地质作用 地球外部的能源动力所引起的地址作用称为外 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和地表水的冲刷及 搬运作用。




地质年代是指地层形成的的年代。 1. 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有绝对年代法和 相对年代法。 绝对年代法使用C14同位素的衰变规律确 定岩层形成倒现在的实际年数。用放射 性元素测得格陵兰西南部的片麻叶沿具 有40多一年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有46亿年。
相对年代法是用岩石标本比对法确 定岩层的形成年代。 同一年代的地质条件基本相同,所 形成的沉积岩的成分、结构相同, 而且保存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古生物 化石。将这种具有年代特征的岩石 用作标本,采用比对法就可以确定 某种岩层形成的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