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倩影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倩影再别康桥是一首由朱自清所作的诗歌,通过抒发离别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之情。
本文将针对再别康桥这首诗进行导学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此诗。
首先,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整体结构为四句一韵的律诗,每句七个字,形式简洁明了,构思巧妙。
首句“轻轻的我走了”直接点题,表达了离别之情;第二句“正如我轻轻的来”,通过对称的语言呼应,突出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第三句“我轻轻的招手”一语双关,既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又暗含了对过往岁月的留恋;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则以婉转的笔法,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依依惜别之情。
其次,再别康桥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也颇为丰富。
诗中的“轻轻”的反复出现,不仅使整首诗情感更为细腻柔和,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坚定和沉静。
离别的悲伤与对过往的怀念交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伤感与忧郁。
诗人透过康桥的离别之景,寄托了对逝去时光和青春的无限留恋,展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与领悟。
再次,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语言也具有独特的韵味。
诗人选用了简单明了的语言,但却嵌入了许多富有隐喻和意象的词语,如“轻轻”、“招手”、“西天的云彩”等,这些词语虽然表面简单,却隐含着丰富的意义和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诗人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具有独特氛围和内涵的诗歌世界,引发读者对人生、离别和记忆等主题的深思。
最后,在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除了能感悟到诗人对逝去时光的哀伤和怀念外,还能从中领悟到关于生命和人生的深刻道理。
诗中表达的对青春与逝去的追忆,对自然与人情的感怀,都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审视。
离别虽然难免,但在离别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
通过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导学分析,我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品味这首经典之作,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对生活和人生的领悟和启发。
愿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歌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声,体会到离别的深情与留恋,同时也能在诗歌中找到对生命和人生的珍视和思考。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
一、基础题(12分)
1.填空。
(4分)
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
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满载一船星辉
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
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
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
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
4.下列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
三、课文阅读题(14分)
阅读第2~6节,回答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
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
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 (当时、昔日)的梦。
(2分)
4.《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小编有缘人为家人们整编的《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案’再别康桥教案。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2.媒体设计:①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②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再别康桥》学案及答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2)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3. 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新月派诗歌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2)分析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3)解读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惜;(2)推荐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阅读新月派其他诗人的作品,选择一首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的情境,增强对诗歌的感悟。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情感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答案第二大题3、写康河的水草4、写榆树下的清潭5、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第三大题答案学生自己发挥(略)5、首先写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视金柳为新娘。
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诗人对康桥的恋情,愿与康桥融为一体。
再次,写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是诗人的精神家园。
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放歌,感情达到高潮。
第四题答案2、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凄婉而哀伤的。
3、不一样,《雨巷》用象征手法变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的心情,用丁香表现那种愁怨。
《再别康桥》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其中用优美的景物和拟人的手法将作者对康河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4、“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5、各抒己见。
例如《雨巷》好:好在它用了象征的手法,并且全文透出一种朦胧的的感觉,让人更觉伤感。
《再别康桥》好:好在里面作者那整齐的句式和优美的韵律,并且能让人感觉到美丽的画面。
还有作者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第五大题答案分析这首诗韵律很美,诗里有重复得手法是诗读着感觉很美。
另外,这首诗通过了一个小小的举动表现了日本女子的温柔,“撒杨娜啦”就是“再见”的意思更表现出作者的不舍之情。
第六大题答案参考答案:1.朔月(shuo)蒿莱(hao)嵩山(song)枯槁(gao)记载(zǎi)河畔(pàn)挑衅(xìn)斑斓(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2.新月偶然、我是一片云剑桥3.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再别康桥》,了解诗人徐志摩的创作背景和主题,领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提高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导学重点:掌握《再别康桥》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感悟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导学步骤:一、导入环节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徐志摩和他的代表作品。
二、整体理解1. 通读《再别康桥》,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2. 分析诗歌中具体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尝试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3. 讨论诗人通过《再别康桥》表达的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三、拓展延伸1.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经历,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否 resonates with 自己。
2. 以《再别康桥》为启发,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散文,表达对生命与爱情的感悟。
四、归纳总结通过学习《再别康桥》,我们深刻感受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理解了徐志摩这位伟大诗人的创作境界。
答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先生的名作,描述了诗人在康河畔告别时的离愁别绪,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诗中运用大量的意象描绘,以及空灵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人生短暂而珍贵,爱情美好而悲伤的主题。
整首诗情感真挚,抒情而又深沉。
诗人用“黄昏”“草色”等意象,勾勒出康桥美丽而寂寥的景象,同时通过“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句表达了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悲伤。
结尾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深情地述说了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美好爱情的追忆。
在文学史上,《再别康桥》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为它在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更因为它表现出了诗人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徐志摩以他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人们对于诗歌的热爱和追捧。
通过深入解读《再别康桥》,我们更能理解徐志摩这位文学巨匠的艺术魅力,以及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美学意义。
希望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学之美,感悟生命之真,与诗人一同感怀逝去时光,珍爱眼前的美好。
《再别康桥》教学学案以及课后习题
《再别康桥》教学学案以及课后习题1,感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讲解: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辞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拟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的《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再别康桥学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再别康桥开卷有益开在心灵深处的花在人的情感世界里,惆怅最叫人难以言传。
因为它是人心灵中的稀有元素,只有在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土壤里才能觅见它的踪迹。
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凭他一支灵动的笔把这种高难度的心灵告白推向了极致。
这短短的二十八行小诗,似一片薄如蝉翼的轻纱,似一道若有若无的薄雾,似一泓明彻照人的清泉,把与康桥依依惜别的心境营造得如诗如画,使千千万万的读者在不经意间弹响了隐在深处的心弦。
我跌进去了!在康河的那一晚!我爬不上岸!我连一根浮木都找不着!漩涡把我整个人给漩进去!我挣扎!可是水草更绊着我,我喘不过气,几乎窒息!然后,我放弃!我感觉到自己沉又沉,沉到一种莫名的狂喜和痛苦!我想我是回不去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走近作者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社”的发起人和主将,主要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诗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等。
《再别康桥》是他1922年秋天离开英国剑桥大学在归国海轮上写的,收入《猛虎集》中。
如果《人间四月天》的广播剧曾令你沉醉于无尽幽远的想象世界、倾听心里的声音;那么,忙碌昏扰的这时代里,疲累昏乱如你,在一个清新的下午或者幽静的午夜,泡一杯茶或者咖啡,打开这本书,你会记忆起内心深处的悸动、心灵里曾被遗忘的宁静……写作背景《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
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
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味。
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导学案(含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背景知识介绍:1. 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
第一单元2诗两首再别康桥学习目标.了解徐志摩诗歌三美的内涵。
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解读文本,分析意象2. :体会作者在其诗歌中表现出的轻烟似的离别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读对节奏。
,一)读准字音(查阅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二)二、自练自测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 沉淀()荡漾()青荇(...) (() 斑斓长篙() 漫溯...) () 笙箫满载(...浙江海宁人。
作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2. 》等。
》《品有《》《补出下面的诗句。
3.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唯见长江天际流。
((2)),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高适《别董大》)(4),天下谁人不识君三、质疑问难,请写在下面。
你有什么疑问通过预习本文,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1请以你喜欢的一种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分别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2为例进行分析。
3.选择的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如何读出你所体会到的美?读一读,总结一下。
5.下面是《康桥再会吧》的片段,比较本诗,你能看出《再别康桥》的形式上的特点吗?“我但自喜楼高车快的文明,不曾将我的心灵污抹,今日我对此古风古色,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着(zhǎng)彷徨(páng) ..凄清(qī)寂寥(liáo) ..B.踟蹰(chìchù)漫溯(s ù)...) ng迷茫(má满载(zǎi)..ng)荡漾pàn)(yà河畔C.(..) ((青荇xìng) gāo长篙..)沉淀(dì(D.斑斓lán)ng..似的(sì)笙箫(shēng)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
《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含答案)引导语:《》一诗中,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学完这首诗,我们需要做一些习题来稳固知识,这样才不会忘,下面是的《再别康桥》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根底题(12分)1.填空。
(4分)撑一支,向青草更青处。
我衣袖,不带走。
2.体会加粗词表现的意境。
(4分)①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②满载一船星辉3.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轻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B.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4.以下加粗词与例句中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2分)例句: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A.父亲突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B.这件事办得很漂亮。
C.这件衣服不大漂亮。
D.这房间布置得很漂亮。
二、整体感悟(6分)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2分)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4分)三、阅读题(14分)阅读第2~6节,答复以下问题。
1.选文可划分两层,第一层是,第二层是。
(2分)2.由诗中内容可看出,诗人寻不着梦而流露出的内心感受。
(2分)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梦”是指(当时、昔日)的梦。
(2分)4.《再别康桥》是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融情于景的特点。
(8分)一、1.长篙漫溯挥一挥一片云彩2.①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②把星的光芒装满船舱,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夜色的美好。
点拨:要真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3.C 点拨:A项中“飘” 应为“漂”,B项中“锭”应为“绽”,D项中“生”应为“声”。
4.B 点拨:要结合详细语境揣摩词的意思。
二、1.三个即金柳、青荇、潭水点拨:“意象”即“诗人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诗歌所绘景物。
2.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片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学案(1)
6.2《再别康桥》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受西方浪漫派和唯美派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他极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达到相当的高度。
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再别康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审美精神,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极具审美价值。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抒情名作。
徐志摩早年游学英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很深,初步形成了唯美主义的价值趋向;但后期回国后,国家的贫穷落后,社会的腐败黑暗,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现实的刺激,心理的失落乃致失衡使他的思想常处于失望、伤感、哀怨的状态,他的这一心灵轨迹,反映在诗歌创作里,就是大量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他更多地把笔触伸向自然和人生,凭藉自然美景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情怀,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忧郁烦闷,作为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自然地打上了这种种的烙印。
但尽管如此,和其他一些作品如《落叶小唱》相比,《再别康桥》仍不失为一首自然健康、明朗清新、委婉含蓄、起伏有致、音律和谐、手法新颖、脍炙人口的好诗,极具审美价值。
茅盾先生曾经说徐志摩诗的全部思想内容就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徊”。
《再别康桥》审美意蕴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其对于性灵的抒写和表现。
徐志摩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康桥是徐志摩心灵最重要的精神驿站。
水乳交融、美妙深邃的意境美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对意境的领悟和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云彩、金柳、艳彩、青荇、水草、彩虹、幽梦、长篇、笙箫,这些丝毫不相关的景物,经诗人妙手穿联,犹如珠玉一般熠熠生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再别康桥》含答案
一、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了解的徐志摩.1、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
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2、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
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林徽因(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陆小曼(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
《再别康桥》标准教案范本及随堂测试(含答案)
《再别康桥》标准教案范本及随堂测试(含答案)《再别康桥》标准教案范本及随堂测试(含答案)引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再别康桥》教案范本及随堂测试,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再别康桥》标准教案范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⑵全诗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⑶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2诗两首再别康桥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诗歌三美的内涵。
2.解读文本,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其诗歌中表现出的轻烟似的离别情绪。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二)查阅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荡漾.()青荇.()沉淀.()长篙.() 漫溯.() 斑斓.()满载.() 笙箫..()2.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作品有《》《》《》等。
3.补出下面的诗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
(李白《赠汪伦》)(2),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分别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以你喜欢的一种意象为例进行分析。
3.选择的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如何读出你所体会到的美?读一读,总结一下。
5.下面是《康桥再会吧》的片段,比较本诗,你能看出《再别康桥》的形式上的特点吗?“我但自喜楼高车快的文明,不曾将我的心灵污抹,今日我对此古风古色,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此后清风明月夜,当照见我情热……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中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撑.着(zhǎng)彷.徨(páng)凄.清(qī)寂寥.(liáo)B.踟蹰..(chì chù)漫溯.(sù)满载.(zǎi)迷茫.(máng)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的(sì)笙.箫(shēng)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游走)B.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灿烂多彩)C.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走走停停)D.到了颓圮..的篱墙(坍塌,破败)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夏天一到,空调的价格战就会愈演愈烈,有的品牌价格甚至减少了1~2倍。
B.看着父亲那灰白的头发,使我不禁热泪盈眶,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他肩上。
C.英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网络共享同样的信息。
D.他能否考上大学,要看今后的情况:一是要有毅力;二是要改进学习方法。
二、阅读《再别康桥》,完成题目6.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7.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8.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9.《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0~12题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10.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的神态。
11.“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12.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思是“再见”)作结,有何作用?四、精彩语言运用13.请参照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以“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
青天,是一片芭蕉叶。
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yàng xìng diàn gāo sùlán zài shēng xiāo2.志摩的诗翡冷翠的夜猛虎集3.(1)不及汪伦送我情(2)孤帆远影碧空尽(3)劝君更尽一杯酒(4)莫愁前路无知己【合作探究】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清潭、康河、青草、星辉、夏虫。
2.答案示例: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意境。
云彩:“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云彩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飘洒的云彩,难舍的离愁,营造出了一种诗人缓步离开飘然而去的意境。
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感觉到它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
表达出诗人对康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清潭:明明是清潭,但诗人偏偏说不是清泉,是“虹”是“梦”。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
在这里作者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梦想。
这里的梦包括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
它至少应该包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
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概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
康河:静美的康河,绵延的青草,满船的星辉,快乐的歌声。
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梦想与歌声齐飞扬,诗人的快乐通过这些意象达到了顶点。
夏虫:连虫子也在这宁静而充满深情的意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
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由幻想到现实,惆怅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3.一个个美好的意象,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诗人踏着余晖再次来到熟悉的康桥,他向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夏虫告别,这告别中有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有对康河的依恋和陶醉,有对泛舟康河的欢喜和畅快,更有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和诗人轻烟似的离愁。
4.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①情感,本诗中对夕阳金柳的喜爱,对康河的眷恋,对康桥的不舍之情在朗诵中都要表现出来。
②语速,在强调突出情感的地方,或快或慢。
③语调,根据情感的需要,抑扬顿挫。
④节奏。
5.从形式上看,《再别康桥》具有三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音乐美,是就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本诗押韵,音节和谐,诗句回环往复,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建筑美,指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课堂练习】1.C解析:A项,撑,应读chēng。
B项,踟蹰,应读chí chú;载,应读zài。
D项,淀,应读diàn;似,应读shì。
2.C解析:A项,“井”应为“阱”。
B项,“锭”应为“绽”。
D项,“生”应为“声”。
3.A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合。
4.A解析:“漫溯”意为“很随意地逆流而上”。
5.C解析:A项,减少不能与倍数搭配;B项,“看着父亲那灰白的头发,使我不禁热泪盈眶”成分赘余,删去“使”;D项,“能否”后面只对应了一面。
6.B解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没有借代。
7.三个。
金柳、青荇、潭水。
8.诗人不愿把来寻旧梦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和心理,此外“悄悄”也有“寂寞”的含义,这一感情领域是属于他自己的。
(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9.示例:“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既是写景,又是写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
清泉潭底的浮藻间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梦境,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
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
诗歌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解答此题,要把景物描绘的内容写出来,同时把寄寓的情感写出来。
)10.柔媚欲言又止、含羞带笑、娴静与纯美11.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