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雨巷》《再别康桥》学案(两个)

合集下载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雨巷年级高一学期上期第1学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2.通过朗读鉴赏,感受全诗音韵美;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朗读鉴赏诗歌教学思路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梳理诗意鉴赏诗歌→鉴赏诗歌艺术特色主要教学方法感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教材《雨巷》、《雨巷》的配乐教学朗诵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共一课时一、初步感知诗意 1、播放《雨巷》配乐朗诵;2、整理诗中字词。

【活动一】1、欣赏朗诵,初步感受诗歌优美意境;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通过配乐朗诵从感性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梳理诗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诗歌意境。

1、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2、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

3、解析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意境怎样?2、全诗的感情基调怎样?3、诗歌向读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4、诗人期盼遇见的丁香姑娘,其象征含义有哪些?在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基础上,理性感悟诗歌含义。

由浅入深依据文本赏析诗歌意义,作者情感倾向。

三、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1、分析讲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特色。

2、老师在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总结补充明确诗歌的艺术特色:①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②复沓句式的妙用;③词的重叠运用④诗歌所押“ang”韵和排比修辞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活动三】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然后派代表发言。

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要借助恰当的艺术方式传达出来,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纯熟的艺术特色四、巩固拓展迁移推荐戴望舒的另一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活动四】1、背诵《雨巷》2、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在基础知识方面想要保证不丢分,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不断将做过的语文考卷和日常练习中的基础题做好汇总。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021最新雨巷【教学目的】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生答:“多雨!”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丁香,又名紫丁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雨巷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康桥(Cambridge)的历史和文化。

•理解鲁迅先生的《雨巷》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能够背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情感。

•增强学生对人生岁月的感悟和领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背诵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学生理解《雨巷再别康桥》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康桥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的背景和为诗人、文学家和学者提供学术支撑的重要性。

2.阅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雨巷》这首诗歌。

•分组讨论诗歌中含有的情感和主题。

•请学生将诗歌中的关键词汇标出来,探讨这些词汇在整首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请学生模仿鲁迅的语言风格,仿写一首描写自己所在城市情感和历史的诗歌。

3.诗歌欣赏•教师介绍《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并播放相关音频。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感和意境,并请学生模仿朗读这首诗歌。

•演示诗歌的意象和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4.背诵与分享•要求学生背诵《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加强诗歌记忆。

•让学生交流他们背诵这首诗歌的感受,分享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评价•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并欣赏《雨巷再别康桥》这首诗歌。

•学生是否能够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人生岁月的意义和价值。

五、课后建议推荐学生去了解康桥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背诵经典诗歌,增强诗歌欣赏和音韵美感的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

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徐志摩个人资料(课件介绍)(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三、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四、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五、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①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②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③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六、课后小结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docx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必修1)《雨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

: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

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 -- 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1.了解作者及背景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县 ( 今余杭 ) 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8 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 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雨巷》教案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

《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

《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再别康桥》《雨巷》教学简案一、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学生能根据写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知人论世,诗言志)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二、学习课时:一课时三、学习《再别康桥》1、作者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

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

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

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2、诗歌赏析:这首诗共7节。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

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

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5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

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

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第3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篇一」古往今来,离别诗就像文学长河中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迄今仍然闪耀着晶莹的光芒。

而在这众多的离别诗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它独特的美广为传颂。

《再别康桥》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一、构思巧妙:气氛轻松。

古往今来,离别总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

江淹在《别赋》中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离别让人黯然销魂的特点;《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送别张生去赶考时,眼中之景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眼中景即是心中情啊,二人分别时的眼泪,把秋景都给染红了,可见离情多么浓重;《雨霖铃》中柳永在同歌伎女友告别的场面更是沉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悲伤得都说不出话来,哽咽了。

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营造的却是一种淡淡的伤感,贯穿于全诗的“轻轻的”“悄悄的”“沉默”等词给诗歌营造了一种轻灵飘逸的氛围。

意象新颖。

诗人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云彩”“青荇”“金柳”“星辉”等可爱的景物,这些意象的存在,淡化了离别之情,而重于对康桥美丽景物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清新之感。

二、情景交融。

诗人把离别的主观情绪融于康河的客观风物,康河的风物是美丽而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可告别,云彩也不可能带走,然而云彩这个意象的存在,让我们感到了诗人离别康桥时淡淡的伤感,虽然有离别的伤感,然而作者没有沉溺于伤感,而给人一种飘逸轻灵和洒脱之感。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里,诗人把康河畔的柳树比喻成新娘,不但点出了柳之美,而且也传达了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这种眷恋,已经不是由诗人眼睛流漏,而是深入到了诗人内心。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里写青荇对他“招摇”,招手,打招呼,让他再呆一会,再看看母校。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2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课后作业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课后作业

第2课诗两首《雨巷》狭长深邃的古巷老宅,由静默的青石板铺成的地面,各家各户或紧闭或略张的木窗……有雨淅沥,击打了这条古巷如许经年。

这条雨巷,是如此的宁静幽远。

透过《雨巷》,我似乎看到一个对理想无比热切的青年在其中寻找,是雨巷中寂然清苦的丁香般的姑娘吗?抑或是理想的缩影,才如此稍纵即逝,可望而不可即?时间仿佛凝结于此刻,我看到,在生活的雨巷里,那个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撑一把油纸伞——希望,执着地立于雨中……《再别康桥》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

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浪漫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流星。

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他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的诗歌多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诗风明朗、真挚。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代表作为《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

2.徐志摩(1897~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诗人、散文家。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21年赴英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北京),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飞机失事,因而遇难。

在语言特色上,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充满浪漫色彩。

高一语文《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一语文《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2011、09、01编写:高一语文【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怀,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1、预习导学、合作探究相结合。

2、课内检测、课外拓展相结合。

3、触类旁通、课后反思相结合。

【预习导学】一、《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二、基础知识1.字音青荇( ) 笙箫( ) 长篙( ) 漫溯( ) 斑斓( )2.辨析字形并注音偻( ) 漪()溯()篙()偻( ) 绮()朔()蒿()峦()畔()斓()诅()挛()衅()谰()沮()3.词语释义艳影:青荇:招摇:斑斓: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到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水利发展的目标是:2003年至2005年,用3年时间基本实现北京水利现代化;2003年至2006年,用4年时间基本完成北京三环水系改造;2003年至2007年,用5年时间使城市河湖水质基本还清,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教案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

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先处理《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再别康桥》:建筑美《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教学难点】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

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雨巷》1、导入导入语: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

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

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从主要意象着手,贯穿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1)读完全诗,大家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请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说明。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诗两首》之《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教学设想]《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

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

“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那么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那么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那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

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X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一.教师激趣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某某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

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导语: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请再读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读一篇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在,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体验与感受。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2、诗两首课文精讲课文指津《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诗通过描画“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期望查找“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小姐”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悲伤的情绪。

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漂亮而略带伤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纳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小姐的期待的描画来暗示的。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明白了,感受到了。

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蓝棣之)戴望舒在《雨巷》中制造的流淌、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朵,而是为了制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孤寂惆怅的情绪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

在《再别康桥》中能够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阻碍。

诗人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此诗人辞别康桥,也确实是与人一辈子中最美好的一个梦辞别。

这种依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

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受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状,也差不多上轻轻触及之后赶忙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

答疑解惑《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提示:这首诗为我们出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长孤寂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小姐”,而这小姐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次教学设计的主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诗歌《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这两首诗是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修养的提升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并尽可能的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期让学生在享受文学魅力的同时,全面发展自我。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巷》和《再别康桥》的背景和诗歌内涵;2. 能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格律、修辞等特点;3. 能写出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一必修课程——《诗两首》教学设计:雨巷、再别康桥。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有关壮丽山川的典型音乐,引导学生产生热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然后,利用PPT演示有关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图片,以及与诗歌相关的常识背景。

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情感和时间感去感受诗歌的气氛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整篇诗歌,并指出一些诗句,以及表现技巧。

在理清《雨巷》的词语、句子、音乐、美术空间,并让学生回答产生何种感情,了解作者的题意,用现代的语言再次描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通过音调、韵律、意象、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特写,想象作者经历的事实等等。

3. 探究以学生的诗歌理解为基础,从表现形式、韵律特点、修辞运用等方面谈论一下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和理解的讨论,再加深和拓展问题。

如,你是否喜欢这种风格的诗歌?为什么?此外,“再别康桥”的主人公是汉口,有无涉及作者的社会背景?4. 自由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雨巷》和《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感悟文,表达自己对于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和赏识等方面的思考。

并分享自己的文章,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自己的文学审美观。

《雨巷》学案(精选12篇)

《雨巷》学案(精选12篇)

《雨巷》学案(精选12篇)《雨巷》学案篇1学习目标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1.现代诗派简介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再别康桥 雨巷学案

再别康桥  雨巷学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学习目标:1.了解徐志摩、戴望舒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再别康桥》学习要点: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一、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之家,从小受古典教育,才智过人,被誉为神童。

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资料1: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修听课,度过了一年多悠闲的日子。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

”常常,他躺卧在康河边的草地上,或看书,或听音乐,或仰望高天上流云,或泛舟河中去寻梦。

资料2:至性至情的徐志摩,先后有三位女子走进他的内心(原配夫人张幼仪、美丽少女林徽音、再配夫人陆小曼)。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范文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案设计说明】《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

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意象及情感。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风格。

3.学习通过典型意象蕴含感情的写作特点。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寂寥彷徨彳亍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
2、表达诗歌感情的词语
3、诗歌主要意象:



4、诗人为何哀怨低沉?(知人论世)
5、丁香姑娘是否出现?
6、你怎样理解丁香这一意象?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烦忧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再别康桥》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形式、情感、感受诗意美。

2.抓住关键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悟诗歌“三美”意境的营造。

4.朗读背诵。

一、诗歌朗读指导
1、重点字词音与形:
荡漾榆阴浮藻沉淀彩虹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2、节奏、抑扬、感情
二、诗歌合作鉴赏
1、诗歌感情特点——复杂
2、诗歌主要意象:景和情似乎不一致。

3、思考:
①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②这些景物中分别融入作者的哪些感情?
③这首诗优美动人,美在何处?
4、诗歌之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5、比较阅读:同与异。

柳永《雨霖铃》。

三、本诗对写作的启示有哪些?
四、拓展阅读: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
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消溶,消溶,消溶——
飞扬,飞扬,飞扬,——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
凄(qī)清巷(xiàng)道
B.彳亍(chì chù)凄婉(wǎn)
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
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
似(sì)的泥(nì)古
2.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D.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填空。

(1)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

被认为是________诗派的“盟主”,著有________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品味
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5~7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5.这两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怎样理解“招摇”“甘心”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8~9题。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8.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

9.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拓展与创新
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完成10~12题。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10.作者以凉风吹拂下的颤动的水莲花作比,是为了突出其________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________的神态。

11.“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一句中,“蜜甜”和“忧愁”矛盾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后,诗人用“沙扬娜拉”(日语,意谓“再见”)作结,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