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受自己的感情,否则他就以身殉情。施绛 年为望舒的赤诚所感动, 也为他自萌短见 所震慑,勉强接受了他的感情。 望舒回到 杭州, 请父母到松江向施绛年的父母提亲。 绛年的父母过去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 如 今在这种情势下,加上施蛰存的支持,勉 强地应承了。
• 1931年,戴望舒与施绛年订婚。施绛年提 出了结婚条件:戴望舒必须出国留学,取 得学位,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才可能结 婚。1932年,戴望舒无奈出国。
鉴赏诗歌的方法: 反复诵读——感受基调,品味 诗歌的旋律、节奏; 抓住意象——分析特点,品悟 诗歌的意境、情感。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 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 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 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 • 白色恐怖指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屠杀 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残酷镇压人民 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恐怖行为。

戴望舒后来娶的妻子叫穆丽娟,比他 小很多。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 一起的。两个人本应有很好的婚后生活。 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 个女人,在家只顾自己读书写字,很少与 妻子交流,直把一颗爱着他的心降到冰点, 离开他时,他才后悔,再次以死相逼,自 然,这回也没能把妻子逼回来。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油纸伞
• 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伞
丁香
• 紫丁香的花语:等待爱情 • (1)丁香花——寓意勤奋、谦逊 • (2)丁香花是素雅的。它那白色或淡紫的小花,常常 不为人们所注目。也许有人嫌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 鲜艳夺目而言,然而它实在是很可爱的。它不贪求赞 美,也不奢望爱恋,它价值不凡又含而不露;为着人 们生活的更幸福,更美好,它无私地将小小身躯,全 部投到了祖国医药学事业中。丁香的性格是温柔的, 但也不缺乏热烈。它虽然素装淡裹,却有许多的内秀。 丁香又是严肃的,它柔中有刚。 • (3)在法国,「丁香花开的时候」意指气候最好的时 候。 生日是5月17日或者6月12日的人的幸运花是丁香 花。 在西方,该花象徵著「年轻人纯真无邪,初恋和 谦逊」。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诗两首》(1)、《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2)、《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再别康桥》
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 1、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 娘”;彩虹似的梦” 2、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 招摇” 3、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 4、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 来”。
中心思想
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 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 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 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
诗中的意象: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 然景物。 这些意象组成了一幅优美宁静、柔婉清幽的 康桥夕阳图。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 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 然属性。 在这里,云彩是飘忽不定的,是作者即将离 别的隐喻;金柳与柔波都灌注了作者对康桥 的依恋;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 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 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 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3.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 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 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 愁怨。 4.姑娘:一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 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又 可把她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 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 未来渺茫的憧憬。
《雨巷》的诗歌意境
作者通过油纸伞、我、雨巷、 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营造出一个晦暗深幽、哀婉忧愁 的意境与氛围,表达了自己失意 惆怅、哀伤颓废的情绪。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 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 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 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 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 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 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 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 诗两首从容说课《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

望舒先生的《雨巷》是先生的成名之作,发表于1928年。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他重游当年求学之地——英国剑桥大学后的返国途中,诗中缠结着诗人难以挥去的万千离愁。

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

因此,教学上,重点在品味诗歌的“美”,品味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尤其应品味语言所呈现出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

一定要紧扣语言本身去感受,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辅之以音乐的效果,调动联想、想象的能力,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简介两位诗人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然后通过听录音范读,学生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诗歌,并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课时:品析诗中最优美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进一步感悟诗歌之美,并最终达成背诵的目的。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1.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3.朗读教学,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4.合作探究,品悟意境之美。

5.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氛围,营造气氛【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以徐志摩先生的诗谱上曲演唱的歌,同时多媒体展示诗作】师怎么样,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生我陶醉了。

生美!实在是美!师对,美!诗美,音乐也美。

而今天我们的确要欣赏中国新诗当中两篇唯美的佳作。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两遍。

师同学们都已经从感性上接触到这两首诗了,请把你的直觉告诉大家,你觉得更喜欢读哪一首呢?生我喜欢《雨巷》。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必修课《雨巷》《再别康桥》课文分析与知识点总结第2课《诗两首》《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两首》知识点1、《雨巷》在艺术上有何特色?《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雨巷》在意象选用上的特点及好处是什么?《雨巷》中应该说有三个主要意象:“雨巷”、“我”和姑娘,这三个表面上看似并不特别的意象事实上深藏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时空关系,不仅使整首诗所营造的情境显得模糊、虚幻、迷离,更使得对诗的意义的理解也有了含混复杂的多义性,三个意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它们统一于一个空间画面内,而且有着同样的情感底色:“独自”、“彷徨”的“我”、“悠长”、“寂寥”、“颓圮”的“雨巷”和“哀怨”、“凄清”、“迷茫”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个黯淡、低沉,迷离而幽长的空间,给人们带来一种孤独、冷寂又带迷茫的情绪。

这三个意象的空间关系又是动态的,三个意象在移动中彼此衬托相互呈现:移动是随着“姑娘”的“飘过”展开的,在这种轻缓的“飘过”中,“姑娘”展演着她的颜色、眼光、气味和姿态,“雨巷”也逐渐因为不断绵延的“悠长”、“雨的哀曲”和“颓圮的篱墙”变得更为具体,而“我”的期待和梦想、失望和迷茫随着“姑娘”的身影隐隐显显。

广东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广东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语文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
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1905---1950
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怀着渺茫希望的
安江,忍受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就没有存在过。

凄迷清凉的气氛。

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
是为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
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雨巷》1. 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再别康桥》1. 学习诗人用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 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三. 教学重难点:《雨巷》1. 学习象征的用法2. 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再别康桥》1. 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 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四. 知识分析:《雨巷》1. 了解写作背景“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

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2. 意象的解析(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ppt课件

2课《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ppt课件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7.积名句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 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近几年来,鲁东南地区夏播玉米产量呈现出
________ 徘徊 不前的局面。
彷徨 观望。 ②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________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必修1 •(配人教版)◆
(3)凄清· 凄婉 辨析:“凄清”形容清冷;“凄婉”是指(声音) 悲哀而婉转。 凄婉 的笛声从远处的高楼上传来,令人 ①________ 哀伤不已。 凄清 的月光,在朦胧的幽径上流过, ②当________ 我的思绪也随之飞扬。
(1)《雨巷》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 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______、_____的情绪 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寥的小巷中踽踽独 行。诗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_____,二是____。 (2)《雨巷》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 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的天气特点,奠 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3)《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诗中多处运 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 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1)落寞 惆怅 雨巷 丁香 (2)幽僻 阴沉、郁闷 (3)重叠 反复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2、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雨巷》教案一导入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

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雨巷》和《再别康桥》

《雨巷》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1921 年,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1922 年学 成回国。 他在 1922 年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 《康 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第二次是 1925 年 4 月,他重游康桥,归国后写下了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 年,徐志摩第三次游 康桥,7 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 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 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音乐美:①押韵。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箫、桥;来、彩。②音乐和谐,节 奏感强。 ③回环复沓,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节奏 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绘画美:①全诗选用“云彩、金柳、夕阳、 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 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②通过动作性词语, 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 等,使每一幅画面包含动态,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单行和双行 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字数上看,都 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似 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 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 思路提示二: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 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 情,但优秀的诗作一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 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生苦闷时的彷徨心情。诗 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 灭的理想。
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 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 下了这首诗。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本诗是他一游康 桥回国前夕写的)
3.文学常识 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诗歌是指 “五四” 运动以来的诗歌, 主要指新体诗(新诗)。 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 表现科学、 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 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胡适的 《尝试集》 “五 是 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最早从思 想艺术上显示出一种崭新的面貌。而为新诗地位 的确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2、诗两首课文精讲课文指津《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并使他赢得“雨巷诗人”的美称,也是他的代表作。

全诗通过描画“我”在江南梅雨季节,在小巷中期望查找“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小姐”却不得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内心梦幻的期待和悲伤的情绪。

全诗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绪,画面漂亮而略带伤感,章节和字句之间,采纳反复重叠的方式来吟咏抒情,有一唱三叹之感。

《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的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小姐的期待的描画来暗示的。

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明白了,感受到了。

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定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了。

(蓝棣之)戴望舒在《雨巷》中制造的流淌、婉转的旋律,不是为了愉悦别人的耳朵,而是为了制造一种迷离恍惚、如梦似幻的氛围,从而引发读者去追求那飘忽不定的意象,并进而唤起某追求而不可得的孤寂惆怅的情绪体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众多抒情诗中极有份量的一首。

在《再别康桥》中能够看出留学剑桥的生活对徐志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阻碍。

诗人称:“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因此诗人辞别康桥,也确实是与人一辈子中最美好的一个梦辞别。

这种依依借别的款款深情在这首《再别康桥》中委婉细腻地表达出来。

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受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状,也差不多上轻轻触及之后赶忙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

答疑解惑《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提示:这首诗为我们出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长孤寂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小姐”,而这小姐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逝。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返回
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
1
交流释疑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 “ 像梦中飘过 /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
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
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
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
答案
2.《雨巷》中多次出现“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而不说成梅花姑娘、兰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这个丁香姑娘到底象征着什 么呢?
答案
3.《再别康桥》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
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答案 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
1.《雨巷》中的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为什么是“油纸伞”而不是
其他雨具?
答案 (1)在雨不大的时候,雨伞是非常实用的雨具,用起来舒适,走起路
来方便。
(2)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能很好
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
围和撑一伞独立销魂的形象。
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
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
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答案
4.《再别康桥》中,作者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感情经历了怎 样的起伏波动? 答案 开头 “ 轻轻的来 ” ,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 金 柳”“ 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 “ 沉淀着彩 虹似的梦 ”,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 令人惆怅不已; “ 撑篙漫溯 ”“放歌星辉” 是在想象中对康桥生活的再 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实,“忽 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 ”,无限惆怅重回心中。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贯穿诗歌始终。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鉴赏诗歌的方法: 反复诵读——感受基调,品味 诗歌的旋律、节奏; 抓住意象——分析特点,品悟 诗歌的意境、情感。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 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 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 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 • 白色恐怖指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屠杀 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残酷镇压人民 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恐怖行为。

他约请施绛年最后一谈,希望她能接 受自己的感情,否则他就以身殉情。施绛 年为望舒的赤诚所感动, 也为他自萌短见 所震慑,勉强接受了他的感情。 望舒回到 杭州, 请父母到松江向施绛年的父母提亲。 绛年的父母过去是不同意这桩婚事的, 如 今在这种情势下,加上施蛰存的支持,勉 强地应承了。
• 1931年,戴望舒与施绛年订婚。施绛年提 出了结婚条件:戴望舒必须出国留学,取 得学位,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才可能结 婚。1932年,戴望舒无奈出国。

戴望舒后来娶的妻子叫穆丽娟,比他 小很多。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 一起的。两个人本应有很好的婚后生活。 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 个女人,在家只顾自己读书写字,很少与 妻子交流,直把一颗爱着他的心降到冰点, 离开他时,他才后悔,再次以死相逼,自 然,这回也没能把妻子逼回来。

• 张幼仪(1900年-1988年),1915年12月 5日奉家庭之命与徐志摩结婚
•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人艳如花”的 “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 随后谈起恋爱,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 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 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 结婚生活了。 •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 他不无感慨,异常兴奋,他大量作诗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预习案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预习案

诗两首预习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2.能力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情怀,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1.《雨巷》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逮捕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现代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现代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象征手法
• 油纸伞:冷漠凄清,神秘、迷蒙、复古、 怀旧的象征
• 雨巷:幽深寂静的雨巷,象征着:①阴暗 的社会环境②追求理想的道路
• 姑娘:空虚、幻灭,令人心生感慨,是美 好理想的象征
•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 • 我:迷失方向,彷徨苦闷的知识分子 • 篱墙:哀怨凄凉
雨巷—中心思想
•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 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 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 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 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 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丁香:未做具体描写,但是丁香在古典文学 作品中一直都是美丽、高洁、愁怨、 哀婉、冷艳的代名词,与诗歌低沉幽 怨的意境相契合。
雨巷—丁香
• 为什么要用丁香形容姑娘?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 所以中国诗人往往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 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 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自古以来便是纯洁、美好、忧愁的象征 ,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 高洁、美丽、忧伤的代名词。
•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戴望舒
雨巷—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反动派对革命 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 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空中 坠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 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 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 起绚丽的彩霞。《雨巷》一诗就是诗人的这种心 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 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 的。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一教材用书:第2课 诗两首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一教材用书:第2课 诗两首含答案

第2课诗_两_首离别1.苏东坡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见离别总是人生难以避免的一件事.但谈到离别,莫不是一丝愁绪在眉间。

柳永便指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若越多情,便越是在离别之际难舍难分,也越伤感。

李煜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翻开灿若星河的古今诗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

王勃壮怀高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则声情哀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还有人捶胸顿足:扬鞭哪忍匆匆!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无论身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

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

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

“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

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戴望舒为笔名.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1924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戴望舒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正式出版,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

《雨巷》得到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也因此被誉为“雨巷诗人”。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1949年6月,戴望舒参加了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主要作品: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现代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现代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雨巷【作者】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朝代】现代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

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

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的《》和戴望舒的《》应该说是新诗的经典绝唱。

这可以看成是新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下面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比较雨巷和再别康桥,更多内容请关注网名著阅读栏目。

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上,戴望舒的《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说具有举足轻重的经典性意义,堪称现代唯美诗之双璧。

两首诗在艺术风格、意境上既有相通、相似处,又有相反相成相衬的绝妙旨趣。

而且,两首诗在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某种难以逾越的高度,作为中国现代唯美诗的经典范本,可以说名至实归。

仔细比较欣赏两首诗的艺术风格和情趣,就可以更深刻的领悟到两位诗人殊途同归的艺术氛围、境界和旨趣所在,享受到一种蕴藉风流酣畅淋漓的诗意之美。

比较一我之所以把这两首诗称之为“现代唯美诗”,是因为两首诗在艺术风格上都明显的体现了一种唯美的艺术追求,都体现了一种玲珑剔透、精致典雅的形式美以及和谐铿锵、轻盈柔婉的音韵节奏美;而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上,二者都特别注重追求一种单纯典雅的艺术氛围,而并不特别注重诗意的深刻蕴藉。

所以,一般的读者刚一接触这两首诗,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被两首诗歌轻盈柔和的节奏、美丽单纯的意境所吸引,也就是说,两首诗首先都是凭借这种形式上的“唯美”风格而引起读者的喜爱的,以至于诗歌艺术内涵上的真正价值反而并不为人注意,或者说,反而显得并不重要了。

这个事实也许正好说明诗歌的形式美其实也可以视为诗歌的真正价值而独立存在的。

然而,当我们在强调二者的形式美的重要意义时,却并不意味着二者在诗意内涵上或许存在着某种缺憾;事实是当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这两首诗的诗意内涵时,不难发现,两首唯美诗蕴藉的诗意之美其实是形式和内涵完美组合的结晶,在这里,形式和内涵水乳交融的揉在一起,以致很难将二者严格区分。

当我们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轻盈柔美的节奏氛围里、情不自禁的轻轻吟诵出声时(不吟诵出声就觉得不过瘾、不尽兴),就很难说得清诗歌吸引我们的究竟是形式还是内涵了。

这就是这两首诗的迷人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一节中加点的“悠长,悠长”“寂寥”有何表达效果?
3、画线的“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写有何妙处?
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5、诗人为什么一再说“像我一样”?
6、第四节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
用?
什么?
8、“在雨的哀曲里”有何作用?
9、加点的“飘过”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1、三个加点的“轻轻的”有何作用?
2、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3、(1)加点的“招摇”有何作用?
(2)加点的“甘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如何理解“寻梦?撑一支长篙”?
5、“一船星辉”指的是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国海上
6、最后一句“不带走一片云彩”该如何理解?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的题目。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1、诗歌由“烟”“山”等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这样组合有何作用?
2、诗人描写“沪杭车中”所见的匆匆变换的风景,借以表达什么感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