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诗两首》有关资料

《诗两首》有关资料

《诗两首》有关资料【诗人简介】1、普希金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童年接受法国家庭教师管教并深受俄罗斯乳母语言的影响。

12岁随父赴彼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以能诗闻名。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

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17~1820)冲破贵族传统文学语言局限,大量运用俄罗斯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

1820年5月因诗作抨击时政被以调动为名流放南方,途中患病,前往高加索、克里米亚旅行疗养,9月抵基希尼奥夫,1823年调往敖得萨。

其间醉心于拜伦作品,与十二月党人过往密切并写下《短剑》(1821)等诗。

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2)、《茨冈》(1823~1827)描写文明人与自然之女的爱情悲剧。

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叙事诗《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

1824年8月,因与敖德萨新任总督关系恶化,受陷害被革职放逐到母亲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接受地方政府、教会和父母的三重监督。

1826年9月由沙皇批准返回莫斯科。

这一时期普希金潜心研究历史,创作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叙事诗《努林伯爵》(1825)。

1828年因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亵渎”上帝而受传讯。

1830年9月与莫斯科美女冈察罗娃订婚,前往波尔金诺村料理家产,为霍乱所困至12月。

此间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

八年级语文《诗两首》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诗两首》学习要点

《诗两首》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想象理解诗歌的形象2.学会结合创作背景体味诗歌的情感3.领悟欣赏的基本方法作者介绍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复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

《女神》不仅确定了郭沫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和广阔的天地。

1921年7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到1926年间,他创造了历史剧《王昭君》《卓文君》等。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大批判》《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纪弦(1913-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出版的诗集有《易士诗集》(1934)、《火灾的城》(1937)、《三十前集》(1945)、《摘星的少年》(1954)、《隐者诗抄》(1963)、《晚景》(1985)、《半岛之歌》(1993)。

有关资料《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经过去,北洋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2.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2.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知识讲解编稿:董海娜责编:王娜课前导入说到中国的新诗,就不能不提到两位诗人:一位是被称作“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另一位就是被称为“新诗诗魂”的徐志摩。

他们是中国新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们的代表作品。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正确准确朗诵诗歌的节奏。

3.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的意境。

4.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21年徐志摩到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从这一年开始,作者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回国后,徐志摩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后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1928年开始到英、美等国游历。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空难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此外徐志摩还有戏剧、译著等。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形式的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写作背景。

《诗两首》

《诗两首》
思想内容的丰富
这两首诗不仅在诗歌艺术上有所创新,同时也丰富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思想内 容,拓宽了文学作品表达社会现象和人性多元化的视角。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两首诗的作者
第一首诗的作者
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他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是唐代著名的文学 家、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被后人称为“唐 诗之一”。
第二首诗的作者
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好友杜甫,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 一,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多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深刻反映了唐王朝 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两首诗的关联性
1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关于自然和人类的孤独与追 求。
2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来表达人性的孤独和追 求,而第二首诗则通过描写行者的孤独和追求 来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3
两首诗相互呼应,表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 系以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03
艺术手法
第一首诗的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
01
诗人运用了联想、象征、比喻等多种表现手法,如“鲜花”象
02
内容概述
第一首诗的内容
描述了一幅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包括青山、绿水、小舟和 漂泊的白云。
通过描写自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漂泊 在自然中的孤独和寂寞。
第二首诗的内容
描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他穿过荒野和小河 ,来到一片宽广的原野。
行者在原野上彷徨,感到迷茫和无助,但仍 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征着美好的事物,“残枝”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画面感
02
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语言,勾勒
出鲜活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古诗两首》背景资料——作者简介

《古诗两首》背景资料——作者简介

《古诗两首》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

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内)。

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

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

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

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

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

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

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

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李商隐诗两首》背景知识

《李商隐诗两首》背景知识

《李商隐诗两首》背景知识
《李商隐诗两首》背景知识
1、晚唐时,朝廷暗弱,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派官僚争斗激烈,这就是史家所谓的“牛李党争”。

李商隐17岁以白衣身份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僚,直到25岁离开。

令狐楚是牛党中坚,地位显赫,宪宗朝曾位至宰相。

开成二年冬,令狐楚死,李商隐生活失去依靠,于是转投泾原节度使王茂元门下谋食,得王赏识,并成了王的东床快婿。

当时,王被视为李德裕一党,李商隐转投王茂元,牛党认为是“背恩”之举,触犯了朋党戒律,因而对他横加打击。

开成三年,李商隐应考“博学鸿辞科”,原本已被录取,但牛党一权要从中作梗,复审时李商隐被除去名字。

这次意外打击,使李商隐对朋党斗争深感恐惧,曾感叹“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但牛党并未因此放他过门。

李商隐一生仕宦失意,主要是受了党争的牵累。

他对此既满怀悲愤,又满怀畏忌。

因此,他有时即使对时事有看法,对自身遭际有想法,也不敢在诗中直言明说,怕因此而再罹(lí)灾祸。

而是采取“无题”诗的形式,以比兴、象征、暗喻等手法婉转表达。

这首《锦瑟》,题目依《诗经》旧例取自首二字,实际上也可视作“无题”诗;虽然旨意朦胧、笔调含蓄,但显然有所寄托。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说;“此义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

”可予认同。

2、马嵬之变:
在以上的事件之后,才轮到皇帝闻讯,以及由高力士问明情由,陈玄礼要求并杀杨贵妃,李隆基不应,往复几次,不得已而下令赐死。

如此,杨贵妃死后四军罢乱,计时当近未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诗两首》创作背景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诗两首》创作背景素材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

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不过当时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别康桥》,当时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翻译过来的。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背景资料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背景资料

语文初一上人教新资料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背景资料郭沫假设生平简介郭沫假设〔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

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那么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

著作结集为《沫假设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假设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郭沫假设诗两首》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静夜》均选自郭沫假设第二部诗集《星空》。

《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

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以后。

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地反抗的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差不多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死寂”〔郭沫假设语〕。

因此,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绪,尽管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躲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

解读《天上的街市》和《静夜》时必须联系上述具体的时代背景。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知识点分析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知识点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中心思想
1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台湾诗人。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

2相关背景
《我爱这土地》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

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

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乡愁》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3中心思想
《我爱这土地》: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

《乡愁》: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实物化了,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写作背景

《诗两首》写作背景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诗写于诗人被流放的日子里──它题在邻居的一个
小女孩的纪念册上。

短短的八行诗,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更是诗人在严峻艰苦年代里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本诗首次发表在1915年8月的《大西洋月刊》上。

第二年作者又把它作为首篇编入诗歌集《山间低地》。

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

以后一直坚持写诗,但很少能发表,20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6篇。

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

那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可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

1912年,他变卖了
农场去了英国,在伦敦附近住下。

他成功了,191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志》,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

当他写这首诗时,已经是返回新英格兰成为小有名气的诗人了。

正如诗中所说:“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诗中用林间岔路来象征人生道路,蕴含哲理,读后能给人以深深的思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课《诗两首》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课《诗两首》ppt课件

02
诗歌内容解读与赏析
《诗两首》内容概述
诗歌背景介绍
《诗两首》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古诗,包括《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 首诗。这两首诗都是唐朝诗人李白和王之涣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歌主题阐述
《静夜思》以月夜思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而《 登鹳雀楼》则以登高望远为主题,抒发了诗人王之涣的壮志豪情和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热爱。
诗人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一时期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 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处于剧烈变革之中。
西方文化冲击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旧文化、中西 文化在冲突中融合。
诗人其他作品及风格
诗人其他作品
《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等,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生活 的独特感悟。
诗歌风格
诗人在诗歌中注重语言的锤炼, 运用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比喻来 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得诗歌
语言既简练又富有表现力。
节奏的把握
诗人在诗歌中注重节奏的把握, 通过合理的押韵和顿挫来增强诗 歌的韵律感,使得诗歌读起来朗
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本课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对后来的现 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诗人都从中汲取 灵感和借鉴。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静夜思》中,诗人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生动的意象描绘,勾勒 出一幅宁静而幽远的月夜画面;而《登鹳雀楼》则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等壮阔的意象描绘,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登高望远图景。
审美体验
两首诗在意象描绘上各具特色,但都给人以美的享受。《静夜思》中的月夜画面 给人以宁静、幽远的美感,而《登鹳雀楼》中的登高望远图景则给人以壮阔、豪 迈的美感。

郭沫若诗两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郭沫若诗两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郭沫若诗两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郭沫若诗两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郭沫若诗两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郭沫若诗两首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主要介绍了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完成第一本诗集《女神》的创作,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诗两首》课文资料

《诗两首》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艾青简介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重阳节生于南京,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先生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享誉海内外文学界,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方面成就卓著,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种,在海内外文坛影响巨大。

近十年来,余光中先生在祖国大陆各地出版的著作有2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现代诗的基本特征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要有真诚、挚烈的感情,才能发挥想象力,只有当诗人的胸襟情怀确实能与时代潮流以及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时,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ppt课件

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ppt课件

《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表达。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 技巧的分析。
学生互动讨论和诗歌朗诵环节 。
02
《诗两首》概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介绍
普希金
俄国著名诗人,被认为是俄国现 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莱蒙托夫
俄国著名诗人,作品以独特的风 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
创作背景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创作于1825年,当时俄国正处于沙皇统治下,社会动荡 不安,诗人被流放南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 憧憬。
情感表达
总结词
深沉、含蓄、热烈
详细描述
本诗的情感表达深沉而含蓄,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中,使读者 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同时,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又是热烈的,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诗歌中, 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04
课堂互动
提问环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更 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提出一 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促进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 两首》ppt课件
• 课程介绍 • 《诗两首》概述 • 《诗两首》赏析 • 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
01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掌握《诗两首》的创 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 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修 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课程内容
01
02
03
04
《诗两首》的作者介绍和创作 背景。
莱蒙托夫
《帆》创作于1832年,当时俄国正处于十二月党人起义时期,社会矛盾激化。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两首》背景知识

《诗两首》背景知识

《诗两首》背景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乡愁》这首诗选自《白玉苦瓜》,写于七十年代。

诗人是在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的,几十年来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渴望统一。

因此写下了此诗。

《诗两首[下学期》课件

《诗两首[下学期》课件

《诗两首》之二
这首诗的意象主要是人生经历,如苦难、挫折等,通过这 些意象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诗两首》之一
这首诗的象征主要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 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同时也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 处。
《诗两首》之二
这首诗的象征主要是通过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 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慨,同时也象征着人类面对苦难和挫 折的勇气和力量。
感受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对传统诗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02
后现代诗歌
后现代诗歌则更加注重个体经验的表达和语言的游戏性,代表人物包括
卡佛、巴塞尔姆等,他们的作品往往颠覆传统诗歌的规范和审美标准。
03
全球视野下的现代诗歌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现代诗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文化背景的
诗人相互交流、借鉴,使得现代诗歌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
意境体会
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理解其美学价值和艺术特 点。
语言特点分析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 节奏、韵律、修辞等,理 解其对诗歌意义和表达的 影响。
《诗两首》的感悟和启示
人生思考
从诗歌中得到对人生的思考和启 示,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美学体验
通过诗歌的阅读,获得美的享受 和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
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诗 歌,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情节来展现人 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具有很强的故事 性和情节性。
叙事诗的节奏感比较强,通过情节的 起伏变化来表现情感的变化,使诗歌 具有戏剧性。
叙事诗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常常 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事件的 发展过程,使诗歌具有画面感。
讽刺诗
01

《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诗两首》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

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土》、《国王和王后》等。

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文学常识: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要求以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它的特点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诗歌可以分为许多类别。

如按题材分,有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讽谕诗等;按表达方式分,有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按格律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按作者分,有文人诗、民歌等;按创作手法分,有古体诗、近体诗、新诗等。

3、背景知识: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中心人物是“我”,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显现其性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写作背景
一、《雨巷》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二、《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旅游欧洲的归途中,时值1928年11月6日。

“康桥”现在通译为“剑桥”,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

徐志摩
年轻的时候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

这次重游康桥是在一个夏天的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对往事美好回忆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

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朋友一个也不在。

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地迎接他,于是,他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的回味。

在他乘船离开马赛归国途中,在汹涌澎湃的海涛声中记下了重返康桥时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