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 教案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
《再别康桥》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部分,具体章节为《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的节奏、韵律、意象,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品味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节奏、韵律、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提升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了解徐志摩及其抒情诗的艺术风格,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课文PPT展示。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2. 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解读作者情感。
a.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分享理由。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讲解意象。
c. 结合诗歌内容,解读作者在别离康桥时的情感。
3. 例题讲解: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徐志摩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抒情诗。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再别康桥》2. 诗歌结构:三节,每节四句3. 重点词语:轻轻、康桥、云彩、青荇、招摇、夏虫、沉默、笙箫、梦、星辉、歌谣、波光、揉碎、斑斓、沉默、彩虹、梦、青草更青处、油纸伞、丁香、芬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徐志摩抒情诗艺术风格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再别康桥》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其他抒情诗,如《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艺术。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部分,具体章节为《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诗歌,分析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特色,感悟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离别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离别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再别康桥》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与离别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离别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一道关于《再别康桥》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再别康桥》2. 诗人:徐志摩3.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意象、修辞手法4. 诗人情感:依恋、离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并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意象包括: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
这些意象展现了康桥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2. 作业题目:仿写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所学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
答案:参照《再别康桥》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自主创作一首离别主题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诗歌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
再别康桥教案再别康桥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再别康桥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
(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
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
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
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
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
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
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4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3、学习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与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范文六篇
《再别康桥》教案有关《再别康桥》教案范文六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精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材分析与思考]这首诗内容上较为简单,学生很好理解。
同时,这首诗没有那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就是简单的表达一种离愁别绪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
所以,本诗的学习打算通过以朗读来带动感悟,以感悟来指导朗读的方式来学习。
主要是在朗读过程中以节次为单位来引导学生分析情感和朗读技巧。
再者,这首诗是新月派诗歌,所以,对于闻一多“三美”主张做介绍,并在写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学思考。
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来体悟诗歌情感;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并能分析出来;3.自行体悟对于这种面对美好事物逝去我们无限怀念的普遍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学习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别离诗《再别康桥》。
二、了解背景1.那么,康桥是何?“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2.作者为何要为康桥写一首别离诗呢?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到英国留学。
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
1922年学成回国。
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部分,课文为《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并背诵全诗,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探讨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2. 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 探讨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提高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理解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情感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引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诗人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打下基础。
3.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注意韵律、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4. 诗歌分析:a. 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分析其意象、情感。
b. 结合全诗,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行数、押韵、节奏等。
c. 讨论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如何体现在诗中。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典型意象,如“金柳”、“波光”等,解读其象征意义。
6. 随堂练习:请学生仿写一首以别离为主题的现代诗,注意运用意象、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再别康桥》2. 诗人:徐志摩3. 诗歌特点:音乐美、意象美、情感美4. 韵律特点:行数、押韵、节奏5. 理想主义情怀:别离、留恋、追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观点明确,分析合理。
2. 作业题目: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你对现代诗歌的认识。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结合诗歌特点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诗歌分析环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 诗两首《再别康桥》同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能品味、感悟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讨论感受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重点:能品味、感悟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鉴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前导入浪漫而唯美在中国诗坛上,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
不曾带走人间一片云彩,却把另一片“云彩”留给了我们,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
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仁、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
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他就是唯美而浪漫的徐志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精神故乡重温他的康桥之梦。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1、一首好的诗歌需要我们好好品读,下面,请大家先自由阅读这首诗。
老师有两点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生共同探讨诗的节奏。
三、再读课文品味情感美1、想要更好的读懂诗歌,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写作背景)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他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
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五篇【优秀范文】《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
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情画意》中的《再别康桥》。
具体内容包括:全诗的朗读与赏析,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以及探讨诗人的情感与创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再别康桥》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领悟诗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中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再别康桥》配乐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赏析(10分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为例,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离别之情。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选取诗中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5分钟):讨论诗人为何离别康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再别康桥》2. 诗人:徐志摩3. 诗歌意象:康桥、金柳、青荇、星辉等。
4. 表达技巧:拟人、比喻、排比等。
5. 情感:离别、爱国、怀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结合诗人的情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作,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领悟诗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中深入挖掘诗人的情感”。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3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评价: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徐志摩一、课程标准解读课标具体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4.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5.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二)课标要求分解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二、会考、高考聚焦点(一)会考聚焦点:知识点、典例剖析(类型、设问方式、赋分、解答思路)类型:诗歌鉴赏题。
设问方式:下面这首诗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赋分,8分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高考聚焦点:知识点、典例剖析(类型、设问方式、赋分、解答思路)思路同会考纲要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1、教材简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四、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教法)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诗歌的基础上,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又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究的兴趣。
因此在正式设计课堂内容之前以学习资料的形式将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和一些相关的资料分发给学生,帮助他们进一步的感受诗人的“康桥情结”。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情感2、在品读中,从意象入手,把握诗的意境,体味诗歌韵味。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课时安排:1课时《再别康桥》徐志摩导入: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莘莘学子不可割舍的情怀。
而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今天我们走入康桥,感受诗人的母校情怀。
(1分钟)学习目标(1分钟)2、在诵读中,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感知情感3、在品读中,从意象入手,把握诗的意境,体味诗歌韵味。
步骤流程:一、走近康桥因声求气,感知诗情【目标一】往日情怀依旧,但已物在人非,诗人走近康桥,心中涌出浓浓的情怀。
1、请同学齐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整首诗萦绕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3分钟)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康桥对母校的依依惜别、感伤无奈之情2、黯然销魂者,唯别离而已矣。
康桥,充满了浪漫诗人所需要的古老宁静和谐的氛围,凝聚了诗人解不开的“康桥情结”。
同桌对读,进一步体会这一情感(3分钟)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缓3、生范读(学生朗读结束后,自主选取一部分分析为什么如此处理朗读。
根据具体情况,重点点拨一些环节,点拨中可适当增加男女分开朗读的环节)(5分钟)4、学生主动交流,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深情朗读,并说明理由。
(3分钟,师生共同点评)(古往今来,人的离别总是销魂断肠,徐志摩却想借助轻松的语言来承载沉重的心情。
诗歌的哪章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节的鉴赏,关键词是“轻轻地”,想象一下诗人此时的神情举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所以我们读时应注意怎么读?三个“轻轻的”连用,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不舍得惊扰康桥的宁静。
读时节奏轻快旋律柔和飘逸。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结构整齐,节奏分明,第一小节带着轻微的跳跃。
第二至第六小节舒缓悠扬,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首尾呼应,又有感情的升华。
大家齐声的将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读一下。
二、漫步康桥美点追踪缘景明情【目标二】走近康桥,带着浓浓的依恋,轻轻地来了。
现在让我们陪伴着诗人一起漫步康桥,重温康桥的美景。
1、古语有云:“情是诗之胚,景是诗之媒”。
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1分钟)(1)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夏虫。
2、选择你最喜爱的一两个景物反复读一读,进一步体味诗人蕴含的浓浓深情。
同时,请你抓住景物的特点为每幅画面取个动人的名字?(3分钟)友情提醒:先结合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体味诗人情绪变化,然后给画面命名思考思路:先将所选诗段深情朗读,我选取的是景物,采用了手法,(作用)刻画了,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应命名为图。
(老师出示一个范例)(不动情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怀着情,拿起笔,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1)学生先选择自己欣赏的诗段自由朗读;(2)交流所写内容,师生共同点评;(3)对于分析较好的片段或高潮部分,可以学生领读,可以师生共同朗读,在朗读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音乐美”(7分钟)1、我选择的是“金柳”,此小节用暗喻的手法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圆润可人;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也是羞涩的。
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命名为“金柳夕照图”读时应喜悦、轻柔(补充: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而送人常在长短亭,杨柳岸边。
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 ,就别具意义了。
别离愁情就更浓了。
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
如:《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2、青荇:采用拟人的手法“招摇”: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是光润的样子,充满着生机。
甚至,他要“甘心”化作一条水草,永远生长在康河里,生长为康河的一部分,永远招摇着生命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应命名为“青荇招摇图”读时应轻快、喜悦2、清潭:暗喻手法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彩虹似的梦”。
彩虹斑斓,梦境绚烂。
表达了诗人意乱情迷,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对康桥迷醉、喜爱,并且乐在其中。
命名为“榆荫清潭图”读时应欢快、迷蒙。
3、寻梦:《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
”采用联想想象的手法,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象自己“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他“彩虹似的梦”,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
命名为“撑篙寻梦图”因此,第五节要读得比较欢快,最后一行甚至要读得比较高亢激昂。
4、笙箫、夏虫,比喻、拟人手法,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
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
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命名为“沉默康桥图”因此,第六节则要读得缓慢而深沉。
补充:笙箫,悲剧色彩浓厚的乐器,体现往往是精神境界的凄苦,深厚沉重,兼有悲凉,常用来表示离别相思。
引领学生回顾《赤壁赋》相关片段。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
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
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5、挥手作别图:与句首回环对应,潇洒来又潇洒的走,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
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
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小结意象:我们伴着诗人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河畔金柳婀娜温润,水底青草招摇轻快,榆荫清潭五彩斑斓,这些景物已经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因此我们称这种景物叫意象物象+情感=意象意境关键词+表现手法情感从关键词入手,结合表现手法,寻找出诗人的情绪变化。
正是诗人的这些情思和这些意象相互交融而为我们创造出了宁静优美的康桥也就是意境。
三、迷醉康桥再现美景解读诗情(10分钟)康桥美在景,醉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