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季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指导:《诗两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伙儿差不多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伙儿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如此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能够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一辈子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不?(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明白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尽管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诗两首》说课稿
《诗两首》说课稿《诗两首》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说课稿1一、说教材儿童诗以其丰富的想象,表达无限的童真童趣而广受学生喜爱。
因此,我选择了两首关于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儿童诗,一首是《春天来了》现实写出了春天将要来时动物们欣喜的心情,一首是《春姑娘》,写出了小孩子们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这样能很好的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目标:1、感悟儿童诗的特点通过儿童诗,感受春天的美丽。
2、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四、说教学过程一、播放动画,导入课题。
以春天动画和声音,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学习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春天儿童诗的兴趣。
二、赏诗引路,捕捉诗意通过适时出示两首诗,读诗品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想象丰富,充满童真童趣,为后面的写诗作铺垫。
三、写诗、读诗通过前面的诗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了解到儿童诗的特点,我再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画,和一些学生写过的关于春天的儿童诗,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写诗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在《我在贵州等你》这首诗情画意的歌曲中(因为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行诗的创作,当学生写完之后,挑选出好的向全体学生展示,从而达到我本节课的最终目的: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写自己春天的儿童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要素和朗诵技巧;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基本要素,通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雨巷(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雨巷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赏析:教师对诗歌进行赏析,介绍诗人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发言,深入理解诗歌。
⑤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3)课后:学生背诵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教师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雨巷》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或创作一首现代诗歌。
2.再别康桥(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准备教学素材,设计教学环节。
(2)课中:①导语:通过引入有关康桥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②朗读: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③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1课《诗两首》说课稿
第1课《诗两首》说课稿从容说课《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word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说课稿复习
59、《诗两首》说课稿《雨巷》说课稿1、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3、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
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1、激趣导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
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安徽省合肥市32中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2、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鉴赏法。
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二:人物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省海宁县人。
笔名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按照其父亲的愿望,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
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让他当银行家的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10月回国。
12月起,在《学灯》《小说月报》和《晨报副刊》上大量发表诗文;成立“新月社”。
1924年,又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这时的徐志摩,不满军阀混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向往和追求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理想。
1926年4月至6月,在《晨报副刊》上主编11期《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1927年,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使他由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单纯信仰”的追求而“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序)。
此后他写的诗,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导学案5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西方有这样一种传说,天鹅在临死之前会发出它这一生当中最凄美的叫声。
在艺术的领域里也有类似的情形,创作者在完成这部作品之前,内心曾经承受过巨大的痛苦,他迫不及待地要将这些折磨与痛苦化做绝美的音符,流传后世。
而我们今天所学的《锦瑟》,就是李商隐的“天鹅之歌”。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
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职位剥夺,俸禄取消,成了无所傍倚的平头百姓。
)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古代盐铁资源为政府专管)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凄迷的意境,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常见的几种理解:(抄入黑板)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2、对亡妻的深情悼念;(王氏病重,他罢官归京时竟未能与爱妻见最后一面。
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
)3、自伤韶华已逝,功业难成。
四、学生自由朗读,自由品味,自由畅谈,教师共同探讨。
A、首联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一弦,每一柱,都使我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
诗两首-说课稿
诗两首说课稿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诗两首。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诗歌文本本身的特点出发,我将从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雨巷》《再别康桥》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
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因为徐志摩崇尚的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诗歌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新月派”诗歌的特点,体验作者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目标定为:⑴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⑵能力目标:领悟这一类诗的特点,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⑶情感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品析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领悟诗情。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和情感。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
《古诗两首》说课稿13篇《古诗两首》说课稿1一、说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教材分析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
《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
三、说教学目标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鸟鸣涧》和《暮江吟》两首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
(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二)学习古诗《暮江吟》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
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
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2014高中语文 第2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4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教学方法)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
“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
(**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二)朗读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
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
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
《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让学生借助课外图书资料,了解戴望舒、徐志摩的生平简历。
3.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让学生深入品读,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的情思,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对诗歌艺术细腻灵敏的感受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三、价值目标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初步学会欣赏现当代诗歌,大胆创造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⒈学习现当代诗歌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分析的角度与方法;⒉让学生借助独特的诗歌意象,体验并理解诗歌作品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戴望舒、徐志摩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
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为学习二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
“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
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简历。
2.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诗两首》名师教学设计
《诗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反复诵读2.该课可以用两条线贯穿全课:一是从掌握节奏、理解内涵、把握情感三个层面理解欣赏诗作;二是在理解诗作艺术手法、主旨情感对基础上对诗歌做出创意解读和个性化解读。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虽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一些现代诗歌,但较之古典诗词对现代诗歌仍然并不熟悉。
基于《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品味诗歌意象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能理解“景物——意境——情志”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2.通过掌握意象把握意境的营造。
(重点)3.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体会徐志摩对“爱、美、自由”的追求。
(难点)(三)教学方法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雨巷》1.导入有些诗篇注定会成为经典,有些诗篇注定被人传颂。
戴望舒笔下那悠长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不知牵系了多少人的绵绵惆怅;徐志摩在那风景旖旎的“康桥”轻轻挥手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不知牵系了多少人的淡淡哀伤。
求美的心灵才可能写下至美的笔触,戴望舒和徐志摩,无疑都是内心洁净的求美之人。
2.诵读诗作,美读入境3.小组合作,梳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1)学生就字词质疑,学生相互解答,教师作修正和补充内容参见“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重点字词”部分。
1.字音彷徨(p áng hu áng ) 寂寥(li áo ) 彳亍(ch ì ch ù) 惆怅(ch óu ch àng )颓圮(p ǐ) 青荇(x ìng ) 浮藻(z ǎo ) 长篙(g āo ) 漫溯(s ù)斑斓(l án ) 笙箫(sheng xi āo )2.重点词语(1)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2)寂寥:寂静;空旷。
(3)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诗两首》说课稿
《诗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二)说重点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会正确分析鉴赏的方法三、说教学目标《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四、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雨巷》是一首新诗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法: 1.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做了感情上的铺垫2.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3.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二)说学法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1.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3.合作与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他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人知识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五、说教学过程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鉴赏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方法是诵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促赏以赏促读”的原则实施三个教学环节:初读赏读美读(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在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导入法以一段故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导入语设计如下:1928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当时任《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了一位诗人的诗诗名叫《雨巷》叶圣陶一看这首诗写得那么温婉哀愁新诗里带着古典美美就非常喜欢当即发表了这首诗还称该诗的作者为“雨巷诗人”这首新诗的作者当年才22岁他的名字叫戴望舒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这首成名作《雨巷》(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是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整个鉴赏过程的基础一般来讲这一环节要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借助阅读资料了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时能初步传情达意总体感知诗歌意境等等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去独立地“发现、摘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读出自己内心的“雨巷”学生读完后我的点评显得尤为重要需句句切中学生的优缺点在读的实践中使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感悟我的示范朗读环节不仅仅是我在读我认为更深刻的含义是挑战自我因为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对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整体感知环节就是要把握学生初读诗歌的“原始感受”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和自己生活当中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人、事联系起来深刻体悟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初读环节分为两个部分:1、学生读:我提出三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能初步地传情达意师生共同点评学生朗诵情况订正读音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受并举出自己生活当中曾经有过的这种感受(三)细品赏读研讨鉴赏诗歌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我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文本中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从作者再现的秀丽的自然美和蕴涵的精神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一环节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从意象、手法、思想内涵、诗歌的语言几个方面分小组充分展开交流讨论先小组后全班学情不同对同一首诗歌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学生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的过程在交流讨论中我会适时点拨和板书比方说我设计了“你认为一节写得最精彩”这一问题就是历求突破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尊重学生发现的权利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紧紧抓住语言这一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意象1、学生默读布置思考问题:结合自己读诗的感受任意选择一个角度鉴赏本诗2、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换见解3、各小组派一代表发言此环节我会特别注重对重点的点拨赏析任何一点都要突出“读”点拨:(1)意象的选择a.油纸伞(课件:用油纸伞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感受)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诗人塑造了一个“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b.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c.丁香(用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的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称《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南唐李璟词《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2)象征的手法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讨论象征手法a.雨巷:黑暗压抑的现实;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人生际遇上的低谷b.我: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苦闷的、人生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本诗可理解为爱情诗“我”是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表现失恋后仍苦苦追求的执著情感c.丁香般的姑娘: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3)诗歌的主题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还可理解为诗人追寻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心路历程(4)诗歌的音乐美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a.复沓的妙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些句式的运用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情感递进的效果首尾两节运用复沓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b.叠词的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往彷徨”;有进在诗节的他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c.押韵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都是六行每一节押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诗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四)美读回顾外化拓展这是在初读、赏读的内化基础上的外化学生能否在朗读诗歌时传情达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理解深透内化率高学生读得就好;反之就不能充分传情达意外化的形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写所以在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诗能养人”我很欣赏这句话它时时让我感动怎样通过课堂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1、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2、让学生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3、布置作业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
高一语文教案《诗两首》
高一语文教案《诗两首》【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教学步骤】一、导语(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
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
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1、默读。
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摩衍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倘若2、朗读。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⑴教师放录音。
⑵学生各自练读。
⑶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
师生共同评价。
⑷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
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
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诗两首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诗两首
转眼间高中新的课程又将开始了,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将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怎幺写提供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 年11 月。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第一单元《诗两首》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范文:第一单元《诗两
首》
大家把理论知识学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复习,从复习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下面是高中频道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册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说重点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2014年秋高中语文 1.2 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雨巷》[教材分析]《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文章是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
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现实与理想冲撞下的苦闷与忧郁。
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丰富感情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这是语文课程的任务。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某某》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
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策略]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雨巷,一条多么悠长的雨巷;雨巷,一条多么寂寥的雨巷;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
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
这景,这情,诱使过多少读者遐想幽思!这诗人笔下的“雨巷〞,究竟是怎样熔铸而成的?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思?且让我们一起来细细探寻戴望舒的《雨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秋季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指导:《诗两首》说课稿《雨巷》说课稿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
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3、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首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
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
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说学法1、诵读法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体悟法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说教学过程(结合课件)1、激趣导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
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
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
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
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
说板书设计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
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意向(雨巷、油纸伞、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寂静、美丽高洁)象征意义(心境、恋人)《再别康桥》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
《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
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
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1.导入新课首先,播放黄磊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
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
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
(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
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
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说板书设计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
这节课我采用图示式的板书设计,兼以简洁的文字说明,体现课文内容,并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金柳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