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件:《归园田居》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共2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9c36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8.png)
押韵特点 偶数句押韵,一韵到底(全押ɑn韵)。
诵读感知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jī
zhuō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yìn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ài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fán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迎合。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韵:气质,本性。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羁鸟:笼中鸟。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守拙:不随波逐流,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固守节操。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荫:名词作动词,
遮盖。
暧暧:迷蒙隐约的
白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 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 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 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 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 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 一个
字写出了诗人进入官场的悔恨之深;
词 “尘网”指官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官场
鉴 说成是尘网,写出了官场对他的束缚,表露出
赏 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三十年”实际上是“十三年”,诗人这里用 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
词
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说成是羁鸟、池
诵读感知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jī
zhuō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yìn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ài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fán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迎合。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韵:气质,本性。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羁鸟:笼中鸟。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守拙:不随波逐流,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固守节操。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荫:名词作动词,
遮盖。
暧暧:迷蒙隐约的
白描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 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
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 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 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 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 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 一个
字写出了诗人进入官场的悔恨之深;
词 “尘网”指官场。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官场
鉴 说成是尘网,写出了官场对他的束缚,表露出
赏 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三十年”实际上是“十三年”,诗人这里用 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
词
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说成是羁鸟、池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9e1e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2.png)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学习任务
假如今天我们有一种超能力能够穿越千年去见 陶潜,请你设计采访问题,并完成采访报道。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一
、
即将见到陶渊明,
设
计
首次见到他
送 礼
你会选择送什么礼物呢?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礼 物 选 择
诗集
酒
菊花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思考? 作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有哪些景物?如何构图呢?
静 动
结
合
静
动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视听结合
近景 远景
远 近 结 合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二、田园风光:景物赏析
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 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暧暧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 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为何选择这些礼物?
一
、
而陶渊明最爱的莫过于饮酒。他的最后一次出仕,
设 计
之所以答应出任彭泽县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送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朋友知道他家贫,所以
礼
常常置酒请他,他喝醉了就回去,从不吝惜去留。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为何选择这些礼物?
一
、
陶渊明隐居乡村,每日除耕作外,读书也
2、为何而归?
交
流 分
3、归向何处?
享
」 4、归去如何?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三、小小采访:整理陶渊明的回答
学习任务
假如今天我们有一种超能力能够穿越千年去见 陶潜,请你设计采访问题,并完成采访报道。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一
、
即将见到陶渊明,
设
计
首次见到他
送 礼
你会选择送什么礼物呢?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礼 物 选 择
诗集
酒
菊花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思考? 作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有哪些景物?如何构图呢?
静 动
结
合
静
动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视听结合
近景 远景
远 近 结 合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二、田园风光:景物赏析
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 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暧暧远人村,依依 墟里烟”。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 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为何选择这些礼物?
一
、
而陶渊明最爱的莫过于饮酒。他的最后一次出仕,
设 计
之所以答应出任彭泽县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送
“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朋友知道他家贫,所以
礼
常常置酒请他,他喝醉了就回去,从不吝惜去留。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为何选择这些礼物?
一
、
陶渊明隐居乡村,每日除耕作外,读书也
2、为何而归?
交
流 分
3、归向何处?
享
」 4、归去如何?
作作者者::pkpqk老q老师师
三、小小采访:整理陶渊明的回答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16张PPT).ppt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16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d0e32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5.png)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为何而归? 归往何处? 归去如何?
上述诗句运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1)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 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 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 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
谢谢大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归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本诗描写了哪些 意象?
尘网、羁鸟、 池鱼;方宅、 草屋;榆柳、 桃李;人村、 墟里;狗吠、鸡鸣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上述诗句运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2)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 ,平易如话,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如何理解“虚”字?
(1)“虚”有“空、虚空”之意,“虚室”即“陈设简陋的房 子”。这句诗可以理解为:住在陈设简陋的房子里觉得很清闲 。 (2)“室”还可解释为人的内心,“虚室”则有“空明的心境 ”之意。如此,这句诗就可以理解为:空明的心境使人拥有了 闲适的情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于背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归园田居》精品PPT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归园田居》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5742b74028915f804dc2e6.png)
我们所经历的工作、圈子的人际交往或多或少会带给人一些疑问。
我的意见和想法是否能被ta接受? ta对于我的idea又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不满意,我们求同存异这样真的会好吗?
这种存在差异性的想法,换个角度稍加思索一番,就可以发现: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任何尝试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很有可能因为说的太多,考虑的太过于全面而伤害到对方。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与同事/合作伙伴保持距离,即使我们是主动领导者,也不要靠的太近,更不要动辄强加于人自己的观念。
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 仕途的生活。
2、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原文
诗句回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 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园田”的重要原 因之一,那么,它是不是根本原因呢?请在诗中继 续寻找答案。
抵达民宿时,太阳已落下了帷幕,温馨点点的灯光在落寞的黑夜中显得无比温暖。
热情周到的女主人迎接我的到来,放下随身物品后,我在小镇上随意寻觅了些小食,就来到了后院安静坐下。
头顶上是浩瀚的星空 眼前是闪烁的灯火
心中却是平和幽静的情感
远离了呼啸而过的地铁呼啸了一个真正美好寂静的夜晚,属于自己的夜晚。
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 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 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 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 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 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 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 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我的意见和想法是否能被ta接受? ta对于我的idea又是一种怎样的想法? 如果彼此都不满意,我们求同存异这样真的会好吗?
这种存在差异性的想法,换个角度稍加思索一番,就可以发现: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任何尝试都可能是徒劳的,甚至很有可能因为说的太多,考虑的太过于全面而伤害到对方。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与同事/合作伙伴保持距离,即使我们是主动领导者,也不要靠的太近,更不要动辄强加于人自己的观念。
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 仕途的生活。
2、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原文
诗句回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 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园田”的重要原 因之一,那么,它是不是根本原因呢?请在诗中继 续寻找答案。
抵达民宿时,太阳已落下了帷幕,温馨点点的灯光在落寞的黑夜中显得无比温暖。
热情周到的女主人迎接我的到来,放下随身物品后,我在小镇上随意寻觅了些小食,就来到了后院安静坐下。
头顶上是浩瀚的星空 眼前是闪烁的灯火
心中却是平和幽静的情感
远离了呼啸而过的地铁呼啸了一个真正美好寂静的夜晚,属于自己的夜晚。
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 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 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 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 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 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 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 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归园田居》课件(共24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归园田居》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b1362f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b.png)
海德格尔: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家、故乡、自然是我们困顿时的精神栖居之所。人是大自 然的产儿,回到自然母体的怀抱,我们才能体味生命最原始、 最本真、最朴素的意味。
描写特色 纵横交错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声色并列
诗句
赏析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写出了村居环境的层次美。
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 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
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 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树颠。
近景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 美,远景显示出安详、舒缓、柔 和。勾勒出村居图的淳朴、宁静, 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和快慰的 心情。
2.归去自然:世界那么大,选择归去的 陶渊明除了自然田园,是否还有其它更 好的选择?
钱钟书《说“回家”》:“归去是历程,自然只是对象。历 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 地方从容安息。”
《道德经》:人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 万物有 成理而不说。
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 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泼起来。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写出了村居环境浓郁的生活气息。
“
返回大自然怀抱,得到自由,其乐无穷。 “性本爱丘山”。散适、淡泊
无尘杂 “ 有余闲 久 复返
对比
思考: 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
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静 动
“ 。
适俗 爱丘山 “
守拙
写 作 背 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描写特色 纵横交错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声色并列
诗句
赏析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写出了村居环境的层次美。
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 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
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 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 树颠。
近景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 美,远景显示出安详、舒缓、柔 和。勾勒出村居图的淳朴、宁静, 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和快慰的 心情。
2.归去自然:世界那么大,选择归去的 陶渊明除了自然田园,是否还有其它更 好的选择?
钱钟书《说“回家”》:“归去是历程,自然只是对象。历 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 地方从容安息。”
《道德经》:人法(效法,学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 万物有 成理而不说。
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 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泼起来。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写出了村居环境浓郁的生活气息。
“
返回大自然怀抱,得到自由,其乐无穷。 “性本爱丘山”。散适、淡泊
无尘杂 “ 有余闲 久 复返
对比
思考: 诗人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
描绘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静 动
“ 。
适俗 爱丘山 “
守拙
写 作 背 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ppt课件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2c3205581b6bd97f19ead6.png)
2、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了一幅颇具
农村情趣的图景,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如用
作者把热爱田园生活的恬适之情,寓于 朴素宁静 的景色之中,从而使诗的风格情韵极为 通达流畅。
生动如画。用“吠”“鸣”写犬鸡的声音,依稀可
陶渊明隐居图
字音 zhuō) 荫( yì n) 暧暧( à 羁( jī )鸟 守拙( i) n)笼 墟( xū)里 狗吠(fè i) 樊(fá 释义 故渊:从前的深潭。 池鱼: 池中鱼。 故,旧的,从前的。 暧暧: 昏暗、模糊。 园田: 回乡过田园式的生活。 依依: 轻柔而缓慢地 荫:遮蔽。 飘升。 罗:罗列,排列。 墟:集市 正屋。 堂: 樊笼: 比喻官场生活。 束缚。 羁: 指田园生活,又 自然: 拙: 愚拙。 指自然的本性。
尘世 拘束
尘网 羁鸟 池鱼 樊笼
田园 美景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田园 之乐
无尘杂 有余闲 返自然
平淡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简练,艺 术境界高超。
讨论:
1、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 图?
南野、园田、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远村近巷,屋 不离绿,堂不离花,色彩相映,清新可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暮蔼晨雾里,邻里农舍依稀可辨, 轻柔的炊烟缓慢地飘升,生活多么平静恬适!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即使是狗叫,也是那么轻而远,几 声鸡鸣,又给村落平添几分生气,又有以声写清静之妙。 好一幅清静优美的田园风光,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机盎然,沁人心脾,悦人 耳目,没有尘杂喧嚣,没有勾心斗角,这是一方净土,一处超凡 脱俗、充满雅趣清韵的心灵家园。
归园田居
陶渊明(365—— 427),名潜,字 元亮,浔阳柴桑人 世称靖节先生,自 称五柳先生,东晋 大诗人,是我国第 一位田园诗人。他 的诗主要有饮酒诗 咏怀诗、田园诗。 代表作品:散文《 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诗歌《饮 酒》《归园田居》。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共46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2《归园田居(其一)》(共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b25b3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1.png)
3.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描绘了哪些图景,给我们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方宅
简朴
草屋
清幽 优美 安定
榆柳 桃李 村庄
恬淡 舒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和谐 恬静
炊烟 狗吠
——融情于景
鸡鸣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这种美呢?
译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融情于景 • 以动写静 • 远近结合 • 视听结合 • 白描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 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 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 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 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 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 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由于官场的黑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暗,无自由,无 法实现抱负,作
羁鸟、池鱼
者归隐田园为独 自己 比喻 善其身。
3)守拙,不随波
逐流,固守节操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描绘了哪些图景,给我们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方宅
简朴
草屋
清幽 优美 安定
榆柳 桃李 村庄
恬淡 舒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和谐 恬静
炊烟 狗吠
——融情于景
鸡鸣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这种美呢?
译读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融情于景 • 以动写静 • 远近结合 • 视听结合 • 白描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 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 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 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 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 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 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由于官场的黑
羁鸟恋旧林 ,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暗,无自由,无 法实现抱负,作
羁鸟、池鱼
者归隐田园为独 自己 比喻 善其身。
3)守拙,不随波
逐流,固守节操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归园田居》PPT 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归园田居》PPT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d79f5455270722182ef713.png)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精神上的自 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 的意象。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 依暧 依远 墟人 里村 烟, 。
如何赏析这描写田园风光的八句诗歌?
•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
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
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
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
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
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
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
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
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
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
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三大类。
朗读课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 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 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 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 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 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 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 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 的意象。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 依暧 依远 墟人 里村 烟, 。
如何赏析这描写田园风光的八句诗歌?
•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
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
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
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
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
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
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
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
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
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
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三大类。
朗读课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 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 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 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 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 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 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 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33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33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0e1fa6a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6.png)
1、为何而归?诗句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思考:为什么要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为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从何而归 (官场)诗句 误 落 尘 网中 , 一 去三十年。久 在樊 笼里 , 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 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 “误落”“久在”表达自己对官场生 活的厌恶,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方宅 草屋 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清幽优美 安定 和谐 和平宁静
)1 远了景
白描 手法
2、意境
4、 归去如何?安逸、悠闲、自在、愉悦欣喜诗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思
主旨: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情语)手法:白描 以动衬静借景抒情
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 - 《桃花源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五柳先生传》
看图猜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及田园诗派,积累文学常识。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理清行文脉络。
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题眼—— “归”全文围绕“归”字写了哪几个问题?
“归园田居”就是“回到田园生活”的意思。
诗歌鉴赏
解题
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分析。(分析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
1、为何而归?归4、 归去如何?
3、归向何处?
2、从何而归?
1、 为何而归? 热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诗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 “无”—“爱”说明诗人本性爱田园。诗人以“羁鸟”、“池鱼”自比 (比喻) ,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恋”“思”),表明诗人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2、从何而归 (官场)诗句 误 落 尘 网中 , 一 去三十年。久 在樊 笼里 , 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 比喻庸俗污浊的官场。 “误落”“久在”表达自己对官场生 活的厌恶,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方宅 草屋 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清幽优美 安定 和谐 和平宁静
)1 远了景
白描 手法
2、意境
4、 归去如何?安逸、悠闲、自在、愉悦欣喜诗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
思
主旨: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 (情语)手法:白描 以动衬静借景抒情
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 - 《桃花源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五柳先生传》
看图猜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学习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及田园诗派,积累文学常识。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理清行文脉络。
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题眼—— “归”全文围绕“归”字写了哪几个问题?
“归园田居”就是“回到田园生活”的意思。
诗歌鉴赏
解题
回答这些问题的?从诗中找到依据并加以分析。(分析的时候可以从诗句中的关键字着手)
1、为何而归?归4、 归去如何?
3、归向何处?
2、从何而归?
1、 为何而归? 热爱田园生活,厌恶官场诗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 “无”—“爱”说明诗人本性爱田园。诗人以“羁鸟”、“池鱼”自比 (比喻) ,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恋”“思”),表明诗人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一》部编教材必修上册共21页PPT
![《归园田居其一》部编教材必修上册共21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259a592176a20029bc642d0b.png)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归园田居其一》部编教材必修上册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爱丘山。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归园田居其一》部编教材必修上册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爱丘山。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归园田居》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归园田居》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9a6cd7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3.png)
白描
工笔
(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 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 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 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 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 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 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 (3)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品鉴诗艺
1、语言平浅自然。 2、运用比喻、以动写静、白描等手法。 3、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山山水水总关情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概念解说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 歌;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 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2)请从对色彩的捕捉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榆柳荫后檐,桃 李罗堂前”两句诗。
(1)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 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的生命的气息。 (2)“荫”和“罗”两个字非常具有表现力。“荫”字写 出了树木高大,写出了花儿很繁盛,层层叠 叠的,竞相绽放。
(4)归去如何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 神追求是怎样的?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 由和闲适。
中心归纳
《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 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 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 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 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 热爱,对自由、闲适的生活 状态的向往之情。
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学习PPT
![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学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dff90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a.png)
诗歌鉴赏
解题
“归园田居”就是“回到田园生活”的意思。 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
题眼——“归”
思考探究
标题只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去何处? 4.归去如何?
思考探究
1.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比喻
官场生活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思考探究
2.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
明确:既“然性“本性爱丘本山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
“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思考探究
陶渊明一生做官辞官多次,难道仅仅用一个“误”字就 能解释吗?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 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文学常识
白描手法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 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 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 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 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 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 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 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 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
பைடு நூலகம்
写作背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 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辞官归田。 从此过上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写下 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题:
•
“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 个字?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 的意象。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 依暧 依远 墟人 里村 烟, 。
如何赏析这描写田园风光的八句诗歌? 诗人将自己的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通过 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十多亩的方宅,八九 间的草屋,遮蔽着后檐的榆树柳树,陈列 在大堂前面的桃树李树,遥远的村庄和依 稀的炊烟。狗吠声和鸡鸣声是以动衬静, 更加突出田园的幽静。描绘了一幅优美恬 静、和谐安定的田园画面,表达了诗人对 田园生活无比热爱之情。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 及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 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 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 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 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 “久在樊笼里”的缘故。可以说,这两句诗, 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 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 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归园田就无法守拙?)
明确: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的本性。东晋末年 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左右逢源,没有这 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 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归园田是他最 好的归宿。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精神上的自 由和独立。
归 园 田 居 [ 其 一 ]
晋 陶 渊 明 ·
教学目标:
• • • • • 1、了解作者其人、其作品,背诵全诗。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的心情的转变。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 心境。
•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 作者简介: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 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 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 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 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 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 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 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 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 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 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 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 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 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 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 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 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 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 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三大类。
朗读课文
题眼:“归”
• 标题只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 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 隐性信息?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去何处? 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 仕途的生活。
•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 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 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 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 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 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 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 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 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 面躬耕陇亩。归乡后,作《归园田居》组诗,共 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
2、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原文
诗句回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 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园田”的重要原 因之一,那么,它是不是根本原因明确:“守拙归园田”
5、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 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 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 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 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解题:
•
“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 个字?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有哪些?请找出诗歌中 的意象。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 依暧 依远 墟人 里村 烟, 。
如何赏析这描写田园风光的八句诗歌? 诗人将自己的视觉和听觉融为一体,通过 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十多亩的方宅,八九 间的草屋,遮蔽着后檐的榆树柳树,陈列 在大堂前面的桃树李树,遥远的村庄和依 稀的炊烟。狗吠声和鸡鸣声是以动衬静, 更加突出田园的幽静。描绘了一幅优美恬 静、和谐安定的田园画面,表达了诗人对 田园生活无比热爱之情。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描述他归隐之后生活的诗句 及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由此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凸显出一种睽违已久的喜悦、闲 适和自由,表达自己厌恶官场,热爱田 园生活,追求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 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 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 “久在樊笼里”的缘故。可以说,这两句诗, 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 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守拙”, 言外之意是什么?(不归园田就无法守拙?)
明确:守拙,即守住“正直善良”的本性。东晋末年 权力之争剧烈,官员皆是尔虞我诈左右逢源,没有这 种本领就无法得意于仕途。所以,正直良善之辈就会 感到压抑束缚,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归园田是他最 好的归宿。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精神上的自 由和独立。
归 园 田 居 [ 其 一 ]
晋 陶 渊 明 ·
教学目标:
• • • • • 1、了解作者其人、其作品,背诵全诗。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人的心情的转变。 3、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 心境。
•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 作者简介: “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 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 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 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 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 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 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 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 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 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 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 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 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 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 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 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 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 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 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 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 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三大类。
朗读课文
题眼:“归”
• 标题只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 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 隐性信息?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去何处? 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 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 仕途的生活。
•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 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 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 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 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 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 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 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 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 面躬耕陇亩。归乡后,作《归园田居》组诗,共 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
2、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原文
诗句回答)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 非本性使然,而是一次失误。
“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园田”的重要原 因之一,那么,它是不是根本原因明确:“守拙归园田”
5、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 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 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 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 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